从刘馨阳身上,你我感受到了什么作文精神

中国体育报:全运会是一场感动的盛宴-东方体育-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中国体育报:全运会是一场感动的盛宴
原标题:中国体育报:全运会是一场感动的盛宴
  “全民健身,共享全运”,第十二届全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的盛会,也是一场感动的盛宴。来自全国各地的体育健儿在辽沈大地谱写了一曲曲令人感动的乐章。正是通过全运会这个舞台,体育精神的力量被弘扬和放大,并由此影响、带动和感召着越来越多的人,热爱体育,参与体育。  回看十二运,有太多的新星从这里冉冉升起,不过最耀眼的那颗,却并没有出现在冠军领奖台上。在女子RS:X级帆板比赛中,辽宁选手郝秀梅不慎落水,风浪瞬间将帆板拖至百米以外,郝秀梅奋力追赶帆板,怎奈体力下降,生命受到极大威胁。川妹子马娇见此情形,果断退赛,救起了郝秀梅。若不是辽宁队在赛区贴出来的那封感谢信被记者发现,马娇将成为一个无名英雄。就像马娇说的那样:“这真的不算什么,任何人遇到这种情况肯定都会伸出援手。”此前,马娇还在训练中救起过贪玩落水的小队友。  点评:马娇不是全运会冠军,但她在全运会上释放出来的正能量,并不亚于任何冠军。后来马娇破格入选国家队,有人认为这是马娇的幸运。可实际上这不是幸运,而是必然,因为马娇在全运赛场上已用自己的言行让体育精神如花绽放,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体育的温暖和力量。所以马娇完全可以为国家队代言,为全运会代言,为中国体育代言。  无独有偶,在全运会自行车男子山地越野赛赛场,辽宁选手刘馨阳也不是冠军,却照样可以用体育的精神,温暖人心,催人奋进。因车祸导致左腿二级残疾,这让刘馨阳连直立行走都难,而他却斗志昂扬地出现在了全运会赛场。“我不想只是在残运会上夺取金牌,我想到全运会上来证明自己,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梦想!”第五名,虽然刘馨阳不是冠军,却被同场竞技的对手们赠予“最强竞争对手”的封号。  点评:热爱体育,参与体育,刘馨阳做到了,双耳失聪却拼搏在女子铁人三项赛场的澳门姑娘许朗做到了。不论你身在何方,都可以对体育心怀热爱,心怀梦想,体育可以给予任何人前进的力量。  全运赛场,从来就不缺明星,甚至很多体育爱好者,不远万里,就是为了一睹体育明星的风采。孙杨、张继科、林丹、张培萌……有太多人是专为他们而来。在全运会游泳赛场,一个来自河北保定的初三女生利用周末时间,在母亲的陪伴下,特地坐火车赶到沈阳观赛。“看到他(孙杨),我才知道他有多辛苦、多勤奋努力、多不容易。”小姑娘感慨地说,孙杨的努力感染了她,更激励她要好好学习,而这也是她母亲此行的初衷。  点评:全运会不只是运动员的竞技场,更是全民参与的盛会。借助于体育明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全民健身,共享全运”的办赛理念,于无形中悄然渗入到人民的生活里。因为他们,越来越多的人,从关注体育明星开始,一步步靠近体育,热心体育,成为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为人生路上勇敢追逐梦想的人。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
已有条评论&&&&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
如果以诗歌论,三峡算得上是中国所有河流里的明星,随手就可列出写这里的诗句。三峡的三段峡中,巫峡又是其中的明星。画面中,江水似一条黄色丝带,沿左右两侧延展。与此呼应,岸上山峰也在南北两岸交织出现。夏日里的云雾缭绕其间,但无固定形状和路径,瞬息万变,这就是以各种意象和诗句著称的巫峡及巫山十二峰。十二峰的每个山峰都被无数诗歌阐释过,这是舟楫时代的特产,那时从深切的峡谷中穿行,远远地看见被云雾遮掩的山峰,倍感神秘,顿生诗意。但这神秘和诗意,如今已随同江上舟楫的消失而一同远去了。摄影/郑云峰
黄河老牛湾
在黄河流经的山西偏关县上游,有一段崖壁夹峙的峡谷,崖上古堡点缀、城墙绵延,与黄河相伴而行,崖下有一个叫老牛湾的地方,水流曲折蜿蜒,形成了牛犄角状一样的景观。曾经长期在这里生活的作家鲁顺民,给我们讲述了它古朴原始的面貌。
总第630期2013
如果有人问:古代的中国人认为中国最美的地方在哪里?我的回答是这三个地方:三峡、桂林、浙东。为什么这样说?有诗为证,这三个地方被古诗吟咏得最多——据统计,描写桂林的诗已有一万多首;写三峡的诗……
江河湖海、冰川温泉,在人们的想象中若非一脉碧色,便是冰清玉洁。可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赤水”,它们一反常态,姹紫嫣红,拥有令人惊讶的神秘色彩。这些“赤水”的背后,……
在江南文化的核心地带——苏杭地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日渐消亡。然而,在浙西南(丽水地区)的瓯江上游,却隐藏着两百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史料显示,这里曾是中原文化的避难所,也曾是福建客家……
从北京城区眺望西山,有着很多经典的观景台。比如在什刹海银锭桥上远眺,比如从国贸CBD的高楼上平视。然而这张图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近景是北京大学的博雅塔,中间是玉泉山上的玉峰塔,远处是……
汉代壁画墓在中国多发现于北方与中原地区,而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却发现了一处东汉壁画崖墓群,这也是中国南方最早的壁画墓。2012年,我们有幸走进了这些神秘的汉墓采访。从斑驳的壁画中,我们得以窥见……
菊花茶是人们熟知的饮品,朴素小巧的白菊盛放杯中,带来清新爽口的茶汤。可少有人知道,这低调茶菊的背后也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当它们漫山遍野,遂是壮丽动人的风景。我们的作者和摄影师来到了贡菊的故……
在黄河流经的山西偏关县上游,有一段崖壁夹峙的峡谷,崖上古堡点缀、城墙绵延,与黄河相伴而行,崖下有一个叫老牛湾的地方,水流曲折蜿蜒,形成了牛犄角状一样的景观。曾经长期在这里生活的作家鲁顺民,……
在飞速发展的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数量也在飞速增长,曾经的石油重镇玉门就是其中之一。如今,玉门市老城区人去楼空,留下断壁残垣,尽显破败萧条,千古名句“春风不度玉门关”难道成了魔咒?对于资源……
拉祜族自称“拉祜”,是一个跨境民族,分布在中国、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目前,中国的拉祜族主要由拉祜纳、拉祜西、拉祜族苦聪人、拉祜族老缅人4大支系组成。
在拉祜族中,有一个特殊的支系,他们是中国民族中最原始的支系之一,长期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他们的生活习俗、服饰、语言等都与其他的拉祜族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自称是“苦聪人”。
走进傈僳人家,最引人注目的是傈僳族四方形大火塘。傈僳族自喻是“火的民族”,火塘边是全家运筹生计的地方,是老人守家寝卧的地方,也是招待客人谈天叙事的重要场所。傈僳族的火塘终年生火,火塘边还常……
旧时,微山湖人以船为家、靠船谋生,结成“四大船帮”,聚成“连家船”水村。从此,船与湖,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一汪柔情而野性的微山湖水,见证了船民的苦乐年华,并托起了他们艰辛而多情的人生。
中国国家地理
推开自然之门 昭示人文精华
唐宋埠头古
瓯江帆影长
松阴溪、龙泉溪在一个叫大港头村的地方汇合,瓯江干流在这里始称“大溪”。跟松阳的界首村、云和的石浦村一样,依偎水畔的大港头村也是一座典型的“船形村落”。由于扼守两条溪水交汇处,早在唐宋时期,这里的乡民就傍水筑屋,猎渔而居,形成了商埠村落。夕阳洒在青石板路上,衬出了老街的安静祥和。摄影/陈拥军
摄影 / 陈拥军
第二张备选封面展现的是苍劲之美。照片从高空航拍老牛湾,一个长城和黄河“握手”的地方。老牛湾位于山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处,包括了包子塔湾、老牛湾、四座塔湾和杨家川小峡谷三湾一谷。在老牛湾紧临黄河的山崖上,有一座至今仍保存很好的砖砌空心敌楼。此楼雄踞崖上,向下俯视,大河奔流的景观和黄土高原地貌呈现出一种奇妙的互动,仿佛有几只青牛在抵角较劲。在此泛舟漂流,两岸鬼斧神工,断壁悬崖,曲折多变,宛转迤逦,黄河在此回头,转折了一个近乎360度的圆弯,其间河道蜿蜒,水声悠远,雄浑壮观。
因为在过去长期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苦聪人对外部世界和外部民族一直保持着深深的警惕。解放军的工作队几经周折,才和躲在山林深处的苦聪人接触上了。
搬出大山的苦聪人
在内蒙古的清水河县喇嘛湾镇到山西河曲县梁家碛村这一段长达80公里的长峡里,因为落差巨大,浪涛汹涌,黄河水呈现一种常见的金黄,但是到了老牛湾古堡附近,因为受到它下游的拦河大坝影响,水流变缓、泥沙沉淀,黄河却显现出少有的青绿色(摄影/赵小黑)。
黄河老牛湾
摄影 / 赵小黑
西山樱桃沟
蛙声似歌,蟾鸣如铃
北京香山脚下的樱桃沟,泉水涓涓不断。春季的溪流间,蛙卵孵化成蝌蚪,到了夏季,这些蝌蚪将发育成珍稀的中国林蛙(摄影/刘馨阳)。
北京城外是山野
摄影 / 刘馨阳
2傈僳族居住在江河峡谷的山区和半山区,因为山势陡峭,江水汹涌,往来交通十分不便。傈僳族创造出“溜索”作为交通工具。溜索是用数十根竹篾或藤篾纽结成拳头粗的溜绳,架在江河的两岸,两岸只拉一条溜绳并且高度一样的叫“平溜”或“单溜”;同一地方有两条溜绳,一条此岸高、一条彼岸高的叫“陡溜”或“双溜”。过溜索时,先把一个硬木做成的带凹槽的溜筒扣在溜绳上,再在身上系上防护绳,使人可以保持坐姿悬吊在溜索上。过“平溜”比较费力,因为过桥人溜至江心时,溜绳下坠,没有再向前溜的冲力了,就得用双手攀着溜绳曳爬过去。这样的过程在外人看来无比艰难,可傈僳人却能携带孩子、货包乃至牲口过溜索。过“陡溜”时,由于溜索一端高一端低,过河者不用攀爬,比较省劲,但是由于下溜的速度会愈来愈快,快到对岸时,得用双脚抵住桥墩或大树,以免撞伤身体。
傈僳族火的民族崇拜火
玉门市在石油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城市人口达13万余人。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玉门油田搬迁到吐哈油田,玉门铁路分局搬迁到嘉峪关,玉门油田的辅助企业及职工生活基地搬迁到酒泉,造成老市区105处、65.8万平方米的固定资产闲置。图1为荒废的油田,图2为巨大的“铁人”雕塑前,拿着行李离开的人。
摄影 / 王轶庶
北京松山地区部分蝴蝶种类的垂直分布图
蝴蝶的分布受食物和植被类型影响甚大。随着山区海拔与阴阳坡光照和水热条件变化,在不同的生境下,能够见到的蝴蝶种类也截然不同。根据爱好者在北京松山的观察记录,海拔500—700米的阳坡灌草丛与林果园地带,活跃着最为常见的菜粉蝶、漂亮的丝带凤蝶,另外橙灰蝶、蓝灰蝶等小型灰蝶也比较常见;当海拔上升至1100米左右,植被过渡为湿润的山间谷地和阔叶林带,伴随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和小生境,蝴蝶的种类与数量也极大增加了,几乎大多数蛱蝶、凤蝶、灰蝶、眼蝶种类都在这个区域繁衍生息,这里是蝶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海拔再升高,植被变为喜湿冷的山杨、桦、栎、榛、绣线菊、鼠李等乔灌木,蝶类种类减少;海拔升高至1700米左右的针阔叶混交林,常见的种类就只剩下以林下草本植物为食的各种眼蝶了。在海拔1700米以上,阳坡演替为亚高山草甸,独特的高海拔植物和丰富的蜜源花卉,使这里成为高海拔蝶类的天堂。到了接近峰顶,海拔超过2000米的高度,则可以欣赏到北京地区分布最高的珍稀蝴蝶——小红珠绢蝶和暗红眼蝶。摄影/李凯
北京城外是山野
摄影 / 李凯
何处才是孕育诗歌的沃土?
在众多因为受自然山水启发而进行创作的案例中,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富春江的故事,流传度最广。但《富春山居图》与其说是对黄公望的嘉奖,不如说是对浙江山水的嘉奖,因为画中灵感全源自现实里的山水。不只绘画,受这山水启发而衍生的诗歌更是不计其数。苏东坡曾在行经富春江沿岸的七里濑时,写下著名的《七里濑》,全诗以“一叶舟轻,双桨鸿惊”起头,以“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收尾,这暗示了行船与诗歌密不可分的关系,也道明了浙江山水俱佳,是孕育诗歌的沃土这一事实。也许因为这个原因,生长在苏州的明代大画家沈周,因为不能身处黄公望所在的浙江山水里(只好在自家后院经营园林),但心向往之,才临摹出这幅《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
3照片中男女老少穿戴的傈僳族盛装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一带傈僳族服饰,左一男子穿着对襟麻布短衫,配红色马褂,傈僳语叫“仄都”、“糯都”,下穿红色宽脚长裤;左二老者穿贴身对襟麻布短衫,左三男子穿斜襟无扣花麻布长袖短衫,下穿黑色长裤;右一男子穿着棉布长褂,白色长褂上织着黑色横纹,衣袖上镶有蓝色布条和黑色线条。这些男子的头上都戴着包头即傈僳语中的“娜货”或“务特”,这是傈僳族汉子的基本头饰。传统中,包头是用长五丈六尺的布盘绕在头上,并在额头右侧留有五寸长的布头,现在多数人用藤篾做成衬圈,外包青色或蓝色棉布。过去,包头不仅是头饰,还有很多实用功效。紧急情况时一拉布头,包头就可散开,用做防身武器缠绕对方的刀棍;此外,外出时还可把包头拉散当被盖,捕获到猎物时可将包头拉散捆背猎物,攀崖上树时可将包头拉散当绳索用。
除了包头外,傈僳男子身上还有一件非常显眼的配饰,照片中火塘右侧的两名男子腰上都系着一条别致的腰带,这种腰带叫“集合”,是用手工编织的布条制成,上面镶缀着精心打磨后色如白玉、形如圆月的贝片。
傈僳族火的民族崇拜火
1生活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的拉祜族为“拉祜纳”,是较好地保存了古老传统的一个拉祜族支系。拉祜年是分大年和小年的:大年从农历年三十到正月初五,是“女人的年”;小年从农历正月初七到初九,是“男人的年”。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年过年时,因为男人们到离家很远的山里打猎赶不回来,等男人们回来时,为了让辛苦的男人们高兴,女人们又重新过了一次年(小年)。另一种说法则说,拉祜族的勇士们为了保卫家园,离乡远征,等勇士们凯旋归来的时候,年已经过去了,为了庆祝胜利,拉祜人又重新过了一次年。
过大年的时候,全村老幼齐聚,开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举行祭拜仪式。仪式起始,长者入场舞蹈,围观的人们互相抛撒米粒,并发出“洒——洒——”的声音,相互微笑祝福,顿时间满地铺就一层白米。
拉祜族崇拜葫芦的民族
摄影 / 许云华
塔梁子崖墓
摄影 / 袁容荪
璀璨矿石,河水的“染料”
西班牙红酒河所在的力拓河谷是古老的矿区,这里矿藏丰富,历史悠久。这块带着彩虹色泽的矿
石便是这片大地的产物,也是红酒河“红色”的成因。摄影/Walter Geiersperger/c
“赤水家族”
药(茶)用菊花主产地分布示意图
药(茶)用菊花有数种,其中四大名菊——贡、杭、滁、亳菊分布在北纬29.8—33.8度之间,东西跨4.8个经度,这一地区年均温14-16℃,降水丰富,无霜期长,是最适宜于药(茶)用菊花生长的地理区域。江南的杭菊、贡菊以茶菊为主,兼顾药用;而江北滁菊、亳菊则以药用为主,兼顾茶用。
与中国林蛙相映成趣的,是一种叫东方铃蟾的蟾蜍。北京本没有这种蟾,1927年,两栖动物专家刘承钊先生从烟台带回了一些东方铃蟾放到西山樱桃沟附近的山谷溪流中。由于生境适宜,近百年来东方铃蟾一直生活在西山一带山溪汇集的静水池塘中——既没有大范围扩散,也没有悄然绝迹。
北京城外是山野
摄影 / 张瑜
纵横一川水
高下数家村
遂昌县蔡源乡的大柯村,隐藏在浙西南仙霞岭深处,是典型的阶梯式村落。这里处于钱塘江、瓯江两大水系的源头地带,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这个人口不到600人的小村落,黄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于层叠的梯田间,形成独特的山村景致。专家认为,浙西南逶迤起伏的丘陵山地,是最符合风水学理想村邑模式的地形。
摄影 / 叶高兴
老牛湾位于山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处,以黄河为界,南依山西的偏关县,北岸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著名的晋陕蒙大峡谷就是从这里开端的。从遥感图上看,大河奔流的景观和岭崖褶皱的黄土高原地貌呈现出一种奇妙的互动,仿佛有几只青牛在抵角较劲,发力耕耘。整个老牛湾其实是由包子塔湾、老牛湾、四座塔湾和杨家川小峡谷三湾一谷组成的,长城在老牛湾和黄河相交之后,并未跨河西去,而是顺黄河的东岸南下,经万家寨、关河口到河曲县,然后进入陕西境内。
黄河老牛湾
刺猬从来就没离过我们太远,只不过它黑夜出行的习性,让我们很难与之相遇。如今在北京市区一些老居民区中,每到夜晚,刺猬就像神秘的魔术师一样出现在绿化带或者不起眼的角落间,它们觅食昆虫、蚯蚓,或者抢食人们给流浪猫留下的猫粮。而在离城区较远的山区,因较少受到人类打扰,刺猬也会在白天出来活动。
北京城外是山野
摄影 / 张瑜
浙江盛产山水诗的秘密:山不高不低,水不缓不急
图呈现了山水诗里的经典元素:孤舟、蓑衣、渔翁、薄暮、浅滩、沙洲,以及青山秀水。这种适合产生山水诗的自然环境,在浙江俯拾皆是,尤以上图中的区域最为集中:曹娥江流域、楠溪江流域。这里的山大多是低山(海拔500—1000米)和中山(海拔米),不高不低。河流也是,沿途多河滩、沙洲,不缓不急。倘若全是高山峡谷,人难以亲临,如果太过平坦,心中难起波澜。浙江山水的尺度刚刚好,山水缠绕,百转千回,正应对着诗歌的起承转合,如果行船游览,自然诗兴大发。我们截取唐代的浙东这一片段,根据一些学者统计的诗歌数量及其相应地点,绘制出上面这张“唐诗之路”范围示意图,当我们将它与同一区域的水系网叠加时,发现二者几乎完全重叠。这是山水佳则诗歌多、舟楫发达则诗歌兴盛的明证。摄影/藤宏瓯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
摄影 / 藤宏瓯
傈僳族,云南省民族学会傈僳族研究委员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傈僳语广播新闻宣传工作。
傈僳族火的民族崇拜火
高浮雕的藻井、彩绘的宴饮图讲述了一个东汉家族的兴衰
在M3墓三室的左侧室里,门楣上方有高浮雕的檐檩、檐枋、瓦垄、门框、门楣、门柱、斗拱等建筑构件。四壁上方均凿长方形承椽枋,藻井方框外高浮雕椽向四周接连四壁承椽枋。右壁和后壁的壁面呈“田”字形,在划分出的八个区域内共8幅壁画。壁画绘制在平涂的一层细泥地仗层上,以线描为基础,平涂敷彩,部分用色彩渲染。壁画内容均为宴饮图,部分壁画有墨书榜题,榜题内容为墓主身份、家世等。侧室左壁有高浮雕加彩兵器架,上端两架柱之间有墨书“兵库”榜题(图1)。在M3墓室二室至三室甬道的石壁上,有浅浮雕和彩色“胡人舞蹈”的图案(图2)。
塔梁子崖墓
摄影 / 袁容荪
平谷式村落
松阴溪 上排茶村
力拓河,一江赤水千年流
姓名/西班牙红酒河 地址/西班牙力拓河谷
由于大名鼎鼎“红酒河”,人们甚至忽略了它原本的名字“力拓河”。对于它奇特的颜色,人们曾以为是当代环境污染所致,实际上,这副“红颜”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红酒河所流经之地富含黄铁矿、铜矿等矿藏,也是欧洲最大最古老的矿场所在地,是大地染红了河水。如今,古老的矿场已经沉寂,却留下了这条神奇的河流。
“赤水家族”
中国傈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迪庆、丽江等地,少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拍摄前一晚摄影师陈海汶的团队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然后他们从兰坪赶到福贡县上帕镇,赶了300多公里路,过了两条大江——澜沧江与怒江,翻了碧罗雪山。一山隔两江的壮美景观,吸引着摄影师一路走一路拍,在拍摄怒江虎跳石时,陈海汶特别高兴都舍不得走了,一直拍到太阳落山才往预定的拍摄地点赶,结果赶到那边都快晚上9点了。
到了拍摄点,进入傈僳族的人家,陈海汶又一下就喜欢上了这里的场景,特别是那个火塘,于是准备就在火塘边拍摄傈僳族“全家福”了,可是又舍不得怒江,最终决定拍完后再去怒江边拍一张。
傈僳族的饮食习俗也有特殊的地方,在怒江边拍摄中间休息时,来参加拍摄的傈僳人都跑到江岸边,猫着腰在岸边的石头堆里找东西。他们找什么呢?这让人感到非常好奇。结果发现是在找虫子,俗称“打屁虫”的。当地的傈僳人都说这是好东西,很好吃,在餐馆里也有卖,一般是油炸一下吃。当然也可以直接吃,在江岸边抓到虫子的人,就把虫子丢嘴里直接吃了。
拍摄任务完成后,晚上傈僳族的群众和摄影师一起喝了“同心酒”。傈僳族最有名的一种待客方式就是喝同心酒——两个人相互搂着同喝一杯酒。改革开放以后,又多了“三江并流”的新喝法,就是这边大腿上坐一个姑娘,那边大腿上坐一个姑娘,三个人同喝一碗酒,三个人嘴对嘴喝一碗酒。同心酒象征着团结和友谊,酒席宴中,如果傈僳族同胞邀请你同杯共饮的话,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把你当成了朋友。
傈僳族火的民族崇拜火
“赤水家族”
十万渔民进瓦房
四大船帮终解体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政府部门开始组织人员在微山湖中挖掘淤泥,然后就地建造庄台,让长期在水中漂泊的渔民开始了陆居生活。图中航拍的画面中,那些红色屋顶的房子所在地,就是渔民定居后的村庄。曾经叱咤风云、以“连家船”为家园的船帮渔民,彻底告别了水居时代……摄影/侯贺良
微山湖船帮
摄影 / 侯贺良
5布朗山乡的拉祜族每年年底过大年,长街宴是最具特色的传统风俗。村里的女人从各自的家里抬出一个小篾桌,准备好丰盛的饭菜、茶水和酒,在村中央的空地一字摆开数十桌。长街宴开始时,是寨主祷告,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后大家举杯庆祝,一饮而尽。动筷之前,每个人拿出陀螺来,把酒、肉和饭各抹一点在陀螺的尖顶上。只有参加之前陀螺比赛的男人才能入席,老人、妇女和儿童只能围观。宴席是流动的,人们只能蹲在地上,没有一人坐凳子,吃上两口,就要向右边移动一点。要是有人贪恋眼前的饭菜不愿移动位置,其他的人就故作腔调地发出“咳——咳——”的声音,既是吃出热闹的气氛,也催促旁边的人快快挪位置,每家的饭菜都要尝一遍,这样做的意义是要大家团结互助、齐心协力。人们一边吃一边不忘往陀螺上抹些酒菜。在男人们吃“长街宴”的同时,寨主的妻子带着七八个老妇人在旁边走了一圈又一圈,歌唱着并用脚搓起灰尘来,她们是在模仿平日的田间劳作,寓意是种田时女人们勤快地拔草,田里杂草不生、谷子长势一片大好。
拉祜族崇拜葫芦的民族
摄影 / 许云华
花非花,徽州香雪海
每年的深秋和初冬,便是徽州菊花盛开的时节。当地民谚曰:“高山雪,低山霜。” 到了贡菊采摘的季节,整个山坡都被雪白的菊海覆盖,亦雪亦霜,芬芳四溢。而在一天的劳作后,“花雪”渐消,而一筐筐,一箩箩,满满当当的“贡菊雪堆”则挤满了山间的泥土路。
摄影 / 李双喜
第一张备选封面展现的是婉约之美。在浙西南(丽水地区)的瓯江上游,隐藏着两百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保存着绵延千年的耕读文化烙印。这里丘陵山地密集,山环水绕阻止了外界侵扰,当浙江众多地方早已充满喧嚣时,这里还哼唱着一曲悠远的田园牧歌。摄影师拍摄的这幅雾霭中遂昌县蔡源乡大柯村,黄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于层叠的梯田间,形成独特的山村景致。这里处于钱塘江、瓯江两大水系的源头地带,隐藏在浙西南仙霞岭深处,是典型的浙西南村落。
搬出大山的苦聪人
因为少了灌丛树木的遮挡,冬季的老牛湾显得愈发辽阔了一些,结了冰的河道依旧蜿蜒曲折,却比平日平整明亮了许多。安卧在残雪之中的长城,一直延伸到岸边,它和沐浴着夕晖的崖壁以及矗立在崖壁之上的古堡相互呼应着,构筑成一幅油画般的山水胜景。摄影/任志明
黄河老牛湾
摄影 / 任志明
谷中蝴蝶,生如夏花
在北京夏季的山间林下,溪水边常有各类蝴蝶翩翩飞舞,形成“蝴蝶泉”的美景。其实有水的地方往往就有蝴蝶的身影,在延庆海坨山下的松山自然保护区,一场雨过后,地面的水很快下渗干涸,存有积水的水洼边,亮白如绸的绢粉蝶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其间一只体型硕大的绿带翠凤蝶甚是引人注目,它时而贴着地表低飞,时而停落下来贪婪地吸吮着地表富含矿物质的水分。摄影/李凯
北京城外是山野
摄影 / 李凯
傍水式村落
大溪 大港头村
3摄影/罗金合
傈僳族火的民族崇拜火
摄影 / 罗金合
企业没了、工厂倒闭、政府搬迁,如今的玉门老城地广人稀,大片住宅区闲置空荡,多年拆迁造成的残垣断壁比比皆是。城市道路、供暖、供水、供电设施老化,大部分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摄影/张捷
摄影 / 张捷
蝴蝶迷揭示艳灰蝶“三剑客”的身世
艳灰蝶是一类外表很相似的蝴蝶,很难区分。它们喜欢快速穿梭飞翔于林缘,留下一道道惊艳的蓝绿色闪光。只有当小憩于枝头,或是清晨在地表吸水晒太阳的时候,才展开双翅,显露出翅面炫目的金属光泽。这种光泽是一种物理色,依靠鳞片表面细微的光栅结构差别,映射出青蓝、蓝绿或金绿等色泽。以往认为北京地区的艳灰蝶有两种,不过近些年蝴蝶爱好者依靠艳灰蝶幼虫间较为显著的差异,并结合成虫斑纹的细微区别,清晰地揭晓了北京地区艳灰蝶的种类与身世之谜:北京的艳灰蝶,实际上有三种。摄影/李凯
北京城外是山野
摄影 / 李凯
石屋式村落
好溪 岩下村
稠密的网格状水系将图中的湖州城切割成一个个“水上芳洲”,使湖州城犹如小径交叉的秘密花园。这是杭嘉湖一带最为典型的水乡格局,其水网之稠密,居全国之首,舟楫是人们来往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设想一下,当人们划着船只,随着时而开阔时而狭窄的水面游走在这些“水上芳洲”之间时,怎能不萌生诗意?绘图/于继东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
2“手抓饭”即“簸箕饭”,是傈僳族特色饮食之一,因食用时饭菜都装在竹编大簸箕里,不用筷子,用手抓吃食物而得名。其做法是先把苞谷面掺杂大米煮好,同时用其他锅煮好肉类(家禽、野兽肉均可)。待饭煮熟后,盛入一个洗净的簸箕内,将熟肉剁成碎末,拌上核桃粉、辣椒、蒜粉、食盐等佐料,倒入盛好的簸箕里,搅拌均匀后,大家围坐在旁边,共同享用。有些场合,除大簸箕饭以外,每人还配一个小簸箕饭。簸箕饭味道鲜美,讲究规矩,各人只能抓自己面前的肉和饭吃,不能随便抓别人面前的肉和饭,也不能挑挑拣拣。在傈僳族村寨,婚事、丧事、节日、庆典或待客等人群集中的日子都要吃“手抓饭”。用簸箕盛饭,吃“手抓饭”不仅是傈僳族的生活习俗,也是傈僳族团结和谐的重要象征。
傈僳族火的民族崇拜火
摄影/陈海汶
时间/2008年10月
地点/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朗镇勐滨村松山林小组
葫芦是拉祜族的图腾物。拉祜族也称『朋雅佩雅』,意为葫芦的儿女。
黑色被拉祜族视为勤劳、尊贵、典雅的象征。
芦笙是拉祜族与神沟通的媒介,芦笙舞是拉祜民族团结聚合的象征。
挎包是拉祜族识别的标志之一
拉祜族崇拜葫芦的民族
摄影 / 陈海汶
汉代壁画墓以中原地区数量最多、壁画题材最为丰富
汉代壁画墓绝大多数分布于长江以北,遍及河南、辽宁、甘肃、陕西、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安徽等省区。中原地区是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富足、文化繁盛,在“事死如生”和儒家孝道等社会思想的推动下,厚葬之风绵延不绝。其中,以河南发现汉代壁画墓数量为最多,且墓室形制多样,题材丰富,绘制精美。王侯将相、高官贵族们都希望自己在死后仍然过着锦衣华服、宴饮欢歌、仆从簇拥的富足生活。因此,通过对辟邪趋吉、升仙、墓主人日常生活画的鉴赏、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礼制、信仰、服饰、习俗等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上图为河南洛阳古墓博物馆藏的汉墓壁画。摄影/马宏杰
塔梁子崖墓
摄影 / 马宏杰
海岛粉湖,艳若桃花
姓名/荷里亚湖 地址/西澳大利亚海岸中岛
在西澳大利亚海岸的群岛之中,这个神秘的粉湖让其所在的中岛独树一帜。它是一个咸水湖,也是一个潟湖,湖水较浅,沿岸布满晶莹的盐,四周则是桉树林,一条狭窄的沙滩将湖与深蓝色的海水隔离开来。白盐、绿林、碧海、白沙和粉色湖水,共同构造了美妙的色彩图景。摄影/Jean-Paul Ferrero/Auscape/c
“赤水家族”
1拉祜族自称“拉祜”,是一个跨境民族,分布在中国、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目前,中国的拉祜族主要由拉祜纳、拉祜西、拉祜族苦聪人、拉祜族老缅人4大支系组成。
葫芦是拉祜族的图腾物。拉祜族也称“朋雅佩雅”,意为葫芦的儿女。拉祜古语“比蒂朋雅”,则意为“人们都是从葫芦里出来”,还有民谚:“说千来了说万来,打开葫芦人类来。”在拉祜族的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中记载了葫芦育人的故事:至上神厄莎,创造了天地日月后,在一棵大树下种了一粒金色的葫芦籽,精心培育,当葫芦成熟时,麂子受惊踩断了葫芦藤,葫芦不知去向。厄莎神历尽千辛万苦找寻葫芦,到了“七山七水汇合处”看见葫芦在水里漂来漂去,先命鱼、马鹿去打捞未成功,后命螃蟹将葫芦拖到岸。这时,厄莎听到葫芦里人的声音,便命小米雀和老鼠啄开葫芦,始祖扎迪和娜迪从葫芦里出来,繁衍了人类,从此有了拉祜族。拉祜族的葫芦节也源于葫芦崇拜,是拉祜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拉祜族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葫芦,拉祜人用葫芦保存籽种,为的是不易受潮,也象征着五谷丰登;拉祜人喜欢把水盛在葫芦里饮用,不仅因为这样的水清凉甘甜,人们也相信葫芦水会使人健康长寿;拉祜人的房屋、生产工具、衣物上都有葫芦标志,表示吉祥如意;拉祜人还把葫芦制成各种用具,如瓢、碗、勺、芦笙等等。传统上成年的拉祜男子出门身上至少要带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还有一个就是芦笙。
拉祜族崇拜葫芦的民族
摄影 / 许云华
担菊,一箩香雪入古村
辛苦了一年,贡菊终于收获了。花农满怀欣喜,如迎接贵客般将菊花迎入家中。箩筐里的雪色漫溢,丰收的笑容也越发灿烂,衣袖留香,久久不去。这个时节,在山村的古巷中,常常能与担菊的农人相遇。
摄影 / 李双喜
城市月光下的黑衣客
进入冬季,每天会有数万只乌鸦在北京城里过夜。它们多数停落在街道两旁的大树上,也有的栖落于楼顶,还有的三三两两站立在电线上,伴着车流月色度过漫漫寒夜。到了春夏时间,乌鸦纷纷离去——是分散到郊区的山林中,还是飞向了更远的地方,至今依然是个悬而未解的谜题。据传说,在清朝满族旗人对乌鸦极为友好,将其视为神灵,还给它们提供食物。久而久之,京城就成了乌鸦聚集之处。乌鸦虽然常见,但它们始终与人类保持着安全的距离——在夜色下拍摄乌鸦,着实非常考验技术。
北京城外是山野
摄影 / 张瑜
老屋闻稻香
田夫收割忙
松阳县新处乡的庄后村是一处典型的阶梯式村落,几百幢泥木黑瓦房子高高低低,错落有致。金秋十月,摄影师走进小村,屋门大多轻掩着。原来,人们多数都在田间劳作。由于劳力缺少,加上山中野猪破坏,村里的稻作面积越来越小。因此,即使是秋收季节,也难以看到繁忙的景象,只有零星的几个农人为稻秸打捆。
摄影 / 叶高兴
一湖集纳四方水
微山湖是黄河的杰作。历史上的黄河以善决、善徙著称,特别是在它的下游。从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夺淮入海起,至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黄河在鲁西南两次决堤涌注,微山湖完成了她的诞生过程(右)。微山湖流域的范围跨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有大大小小40多条河流汇入。微山湖北接黄河,南通淮河,扼守四省咽喉——这样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船帮现象,形成了连片的水上聚落。
微山湖船帮
“最北京”的水生植物
北京水毛茛被发现和命名,至今还不到40年。第一份北京水毛茛的标本采自北京昌平南口至居庸关一带。
北京城外是山野
摄影 / 张瑜
三峡:全国第一个诗城博物馆在此诞生
如果以诗歌论,三峡算得上是中国所有河流里的明星,随手就可列出写这里的诗句。三峡的三段峡中,巫峡又是其中的明星。画面中,江水似一条黄色丝带,沿左右两侧延展。与此呼应,岸上山峰也在南北两岸交织出现。夏日里的云雾缭绕其间,但无固定形状和路径,瞬息万变,这就是以各种意象和诗句著称的巫峡及巫山十二峰。十二峰的每个山峰都被无数诗歌阐释过,这是舟楫时代的特产,那时从深切的峡谷中穿行,远远地看见被云雾遮掩的山峰,倍感神秘,顿生诗意。但这神秘和诗意,如今已随同江上舟楫的消失而一同远去了。摄影/郑云峰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
摄影 / 郑云峰
老牛湾下游的万家寨水坝拦河蓄水之后,老牛湾村一带的水域变成了清碧一色,长峡平湖,倒影婆娑,让昔日奔腾的黄河水呈现出安静的一面。但是老牛湾村所在的崖壁,险峻雄奇的气势丝毫不减,它对岸的内蒙古准格尔旗右岸石壁,在夕阳下参差嵯峨,有着非常好看的肌理。这里是黄河的主河道,黄河在这里转过几个360度的大弯,再向下还有一个叫做杨家川的峡谷,其间河道蜿蜒曲折,都是难得一见的奇景。摄影/常国军
黄河老牛湾
摄影 / 常国军
进入云和县境内,水流湍急的瓯江变得温柔起来。流经赤石乡、紧水滩镇时,瓯江峡谷中形成了一条山水画廊——云和县境内的仙宫湖清澈透亮,两岸青山层峦叠嶂,茂林修竹掩映其中。一个寒冬的早晨,水面雾气升腾、晨光熹微,远观如云蒸霞蔚。阳光的照射下,雾霭中透出丝丝金光。微风拂来,云雾缓缓转动,早起看护鱼苗的渔民摇着一叶小舟驶来两道网箱舒展着身躯,像是一道浮桥,引领小船驶向神秘的仙山。为了达到理想的光影效果,摄影师采用了逆光拍摄手法,让雾气背后的青山若隐若现,极具朦胧美感。摄影/刘丽莉
摄影 / 刘丽莉
沙漠盐湖,寂寞守望
姓名/巴丹吉林沙漠盐湖 地址/内蒙古阿拉善地区
赤水的身影无处不在,这次它来到了荒凉的沙漠。躺在巴丹吉林沙漠怀中的这个盐湖水面不大,且因为水位不断下降,已经分裂成两个小湖。在拍摄这张照片时,摄影师还在湖边发现了仅有的一个居民——一个72岁的寡妇。她和盐湖一起,守望着辽远的天空和岁月。摄影/George Steinmetz/c
“赤水家族”
图1为在怒江边拍摄的间隙里,参加拍摄的傈僳群众,在岸边找虫子当作“零食”(摄影/赵汀)。图2为摄影师陈海汶正在拍摄,野外的条件总是比较艰苦,为了可以从较高的机位拍摄,他的助手们把两条长凳颤颤巍巍地架在了一起(摄影/吴世平)。
傈僳族火的民族崇拜火
摄影 / 赵汀
塔梁子崖墓
摄影 / 袁容荪
“紫水晶”,盐沼的色彩演绎
姓名/克拉斯诺达尔盐沼 地址/俄罗斯亚速海岸附近
这片藏身于低矮植物中的盐沼面积不大,却呈现出神秘动人的紫水晶光泽。在各种“赤水”成因中,“盐”是最有创意的配色大师,在不同的季节、温度和环境下,将世界各地的盐湖、盐沼、盐池等调配出异彩纷呈的美景。
摄影/Serguei Fomine/c
“赤水家族”
独山湖与微山湖、南阳湖、昭阳湖组成了“南四湖”,即广义上的微山湖。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独山湖“周回一百九十六里”,经过几百年演变,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晨光朦胧中,独山湖山庄村的鹰帮船队出发了,一艘不大的铁壳机动船,拽着七八只小溜子(注:捕鱼的小木船),每只船上的领头者是60岁上下的老渔民。小溜子的两舷支着四五排横木,横木上站着鱼鹰,仿佛一只只张着翅膀的大鸟。
微山湖船帮
摄影 / 王斌
2图中挎包是拉祜族识别的标志之一,男女通用,不仅是男女信物,馈赠礼品,而且可作为装饰品。关于拉祜族挎包还有这样的故事:拉祜族男女在战乱中失散,男子在营救女子的过程中,女子认出自己亲手制作的挎包,才使拉祜男女重相聚。民谚:“不得穿衣婆娘无能,不得吃肉汉子无能,”纺织自然成了评判一个女子是否能干的标准之一。女子纺织多在农闲时期,一般是秋收后,从农历冬月到翌年春季拉祜年前后,女子便会三五成群邀约在一起纺织。挎包制作以纺、镶、嵌、绣、拼、挑等多种手法结合,工序复杂。成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还具有鲜艳、美观、结实的特点。
拉祜族崇拜葫芦的民族
摄影 / 许云华
菊花经济的绽放
从鲜花到可以出售的贡菊,还有重要的加工过程。近年来,徽州歙县的“花朵经济”蒸蒸日上,价格不断上涨,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这种清雅的白色花朵给诸多花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它与徽州的一段奇缘也日益紧密。图中,花农正在做烘烤菊花的前期准备。
摄影 / 李双喜
为了安抚苦聪人,工作队不仅分粮食、盐巴、药品,还组织当地的瑶族同胞、哈尼同胞一起进山寻找苦聪人,宣扬民族政策。最终苦聪人被工作队的诚意所感动,鼓起勇气,搬出了山林。于是,工作队又带领着苦聪人一起,在新的居住地盖房、开荒,向苦聪人介绍外部的各种知识,传授耕作、生产技艺(图1图2)。
搬出大山的苦聪人
循着杨家川峡谷的黄河支流前行,视野里开始出现长城的身影,沿着山脊蜿蜒的城墙和垛口遗址(摄影/魏树林),赋予了老牛湾另一种苍劲的魅力。
黄河老牛湾
摄影 / 魏树林
在北京高山的森林林线之上,草甸如花毯。这里是京城蝴蝶迷的乐园:不仅为寻找那些美丽独特的高山蝶类,更为弄清这些珍稀蝴蝶在哪些宿主植物上产卵——蝴蝶的幼虫大多很挑食,它们通常只以特定某种或者某类的植物为食。
北京城外是山野
摄影 / 张瑜
处州府境总图(据清光绪《处州府志》地图重绘)
你见过粉色的湖、红色的河吗?你听过“血瀑布”吗?你了解“西瓜雪”吗?第四张备选封面展现的便是地球上“赤水家族”的反常之美。这张照片是从空中俯拍澳大利亚的荷里亚湖,一汪明亮的粉红色湖水,镶嵌在碧绿的桉树林中,如同爱美的造物女神为自己在人间调配的一块胭脂。而实际上,造成这种独特色彩的原因,却是湖中的嗜盐藻类。荷里亚湖是一个咸水湖,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当湖水的盐性增大时,藻类便会大量繁殖并产生β—胡萝卜素,使湖水变色。因此,湖水的颜色并非总是红色,而会随着盐度的变化而改变,呈现出从淡绿到深红等不同的色调。当然,这片瑰丽的水色以其令人惊异的色彩,击败了所有的对手,一举夺得本期的封面。
傈僳族火的民族崇拜火
摄影 / 赵汀
摄影 / 王轶庶
京城湿地,荇菜参差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北京城郊的河湖溪流中,经常可以见到诗经中寄托着情感意境的“参差荇菜”。每到炎热夏日,荇菜的圆叶在水面上随波起伏,花朵嫩黄而明亮,以荇菜茎叶煲汤,还是道美味佳肴。摄影/王放
北京城外是山野
摄影 / 王放
曲流古堰入翠谷
沈晦诗曰:“寒流穿曲岸,支径入翠微。”此歌描写的是瓯江上游支流——松阴溪两岸的景色。浙西南最大的粮仓——松古平原,就是由松阴溪冲积形成。松古平原,犹如一颗镶嵌在高山丘陵中的明珠,形成了绵延千年的耕读文化。图中,黄绿相间的农田犹如巨幅水彩画,纵横交错的水渠则勾勒出了水田的优美轮廓。摄影/吴关军
摄影 / 吴关军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
4辞旧迎新之际,拉祜山寨要上演一幕杀牛分肉心惊肉跳的戏:一头肥壮的水牛被牵到寨子后面的山坡上,人们把牛用粗绳拴在一棵红毛树下,壮汉提起砍刀,麻利地在牛的4个膝盖处各砍一刀,牛颓然下跪,然后用削尖的竹竿从牛肋骨的部位拼命狂戳牛的心脏,一片红色的血雾喷涌而出。片刻间,开膛破肚,分肉开始。山寨遵循着按户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牛肉、牛肠、牛心、骨头都要保证家家有份。很快,牛肉和各种内脏被分成一堆一堆的,整齐地摆放在篾席上,各家女人用背篓装了回家享用。
拉祜族崇拜葫芦的民族
摄影 / 许云华
墓穴入口隐蔽,内部却精彩异常
M3墓室的入口为向下凿成的斜坡,门口安装了铁门。墓穴内众多的浮雕、壁画还原了汉代人的生活场景。
塔梁子崖墓
摄影 / 袁容荪
另类收获方式,别样“赤水”
姓名/蔓越莓沼泽 地址/美国缅因州
从表面上,这张图中的“赤水”非常像一个盐湖,而找到它的真实成因,也颇费了一番周折。在诸多查证、研究之后才发现,原来它奇异的粉红色乃是大片浮在水上的红色莓果。这种莓果生长在北美的湿地之上,收获时节,农夫们用水将田地淹没,果实遂漂浮水上,便于收集。这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仿佛是“赤水”带给我们的又一个谜题,奉献的又一道奇景。因此,虽然它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赤水”,却也有独特的意义,值得呈现出来。摄影/Jim Wark/c
“赤水家族”
1走进傈僳人家,最引人注目的是傈僳族四方形大火塘。傈僳族自喻是“火的民族”,火塘边是全家运筹生计的地方,是老人守家寝卧的地方,也是招待客人谈天叙事的重要场所。傈僳族的火塘终年生火,火塘边还常年支着自制的铁三脚架供烧水煮饭。对于傈僳族先民而言,火是光明的象征,是家庭和民族延续的象征。
对火的崇敬,在傈僳族民间传说中来源于先辈“木布帕”(傈僳语“开天辟地者”)。传说过去人类没有火,粮食和肉类都生吃,人们常常生病,寿命也不长。傈僳族居住在寒冷的高原,缺少御寒物,倍受寒冷的煎熬,木布帕非常着急。一天,他到怒江源头黑水河一带,蓦然看见一块条石坚硬无比,他将条石砸成两节,并使劲磨擦,突然一股亮光闪了出来,吓得木布帕把条石扔了出去,刚巧扔在枯草丛中,风干物燥,枯草被点着火了,熊熊燃烧起来,将木布帕携带的玉米粒炸得“噼啪”作响,身上也烤得暖乎乎的,于是傈僳族祖先发现了火。木布帕对火顶礼膜拜,认定自己是“火”的儿子,“火氏族”就这样诞生繁衍了。而在传说之外追溯历史,傈僳族从族群形成以来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四次大的迁徙,从青藏高原辗转到了怒江流域和缅北地区的崇山峻岭,生活在云岭、怒山、高黎贡山一带海拔1000米以上的区域。高山峡谷之中,气候寒冷多变,猛兽毒虫出没,火既能祛除寒冷,又能驱散猛兽,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傈僳族对火与火塘崇拜有加,有着祭祀火神和保护火塘的许多蕴意深远的传统习俗。不论主人或来客都忌讳往火塘中吐痰,不准踩踏火塘,不准跨过火塘。逢年过节,傈僳人要往火中投些核桃油、香油、粑粑、肉块等,以祭祀“阿洞尼”(火神)。过“阔时节”(新年)或“收获节”(新米节)时,傈僳族都把最先舂出的粑粑及最先煮熟的肉供奉在三角架上祭灶神;还将鸡血或猪血洒在火塘中以祭祀“阿洞尼”等。
傈僳族火的民族崇拜火
烘菊,月夜中的劳作
晒的菊花色彩不美,要烘干才好。白天采完菊花,晚上还得连夜劳作。用慢火细细烘烤,隔几小时翻动一次,需要十多个小时才能完成。在菊花收获时节,这里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彻夜无眠。有经验的菊农不需温度计,在烘房转转,就知道合适不合适。
摄影 / 李双喜
溪前忙摆祭
松阳县小竹溪村的村名源于松阴溪的支流——小竹溪。《礼记》说:“凡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在这个小山村,历史最悠久的祭祀活动就是“摆祭”,也叫“排祭”,当地百姓则俗称“送灯”,一般安排在正月十五至月底。祭祀当日,村民把“徐侯大王”请进村中,在一条村道上将八仙桌排成一列。小竹溪村的摆祭,成为农耕社会的祭祀标本。摄影/张有钢
摄影 / 张有钢
微山湖船帮
摄影 / 侯贺良
6在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竹器:篾桌、背箩、簸箕、墩箩、鸟笼等,生产、生活器具一应俱全。竹编是拉祜族男子的传统手工艺,以大山深处的竹类、藤类等植物为原料,编织工艺精巧程度可达到滴水不漏的水平。编织器除自己使用外,历史上多为换取黄烟、食盐、火柴、布匹或旧衣等,现多出售。编织器在拉祜族的生活中使用广泛,可作盛水的筒,作饭盒和菜盆等炊具,作酒杯、羹匙等饮器;还可用背箩、背包、墩箩等背运或盛装粮谷。传统生活中竹子更是制作各种狩猎工具的原料,可作弩、箭或猎获野兽的器械。有些拉祜族地区家长将背箩赠予新婚夫妇,象征着新婚夫妇将要同甘共苦共同生产劳动。
拉祜族崇拜葫芦的民族
摄影 / 许云华
北京西北部的海坨山位于燕山支脉的军都山中,其山脊是北京和河北省赤城县的分界岭。海坨山的主峰海拔2241米,从山脚的温带夏绿林到山顶的亚高山草甸,这里有着北京地区最为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摄影/徐文智
北京城外是山野
摄影 / 徐文智
廊桥分锦溪
龙泉市均益村位于龙泉溪上游,村前溪口有一座建于1873年的廊桥——福兴桥,为百姓遮风避雨,也是相邻村庄的交通要道。随着对面钢筋水泥桥通车,这座石墩木拱廊桥的交通地位衰落了。不过,溪水潺潺、绿竹掩映的山村风景依旧迷人。
摄影/吴卫平
摄影 / 吴卫平
漓江:已被上万首古诗咏叹过
如果将中国的海量古诗还原至它们所写的地域,会发现写于河流两岸的最多,又以漓江、三峡和浙江的曹娥江、楠溪江沿岸最为发达。以漓江为例,单是漓江岸边的桂林一地,便在一万多首古诗里现身过。中原的山,多有连绵不绝的山脊,漓江沿岸的山,多由喀斯特地貌中的峰林和峰丛构成,各个山头相对独立,蜿蜒的漓江在这些山间迂回前行,这是迥异于中原的山水。也许正是这自成一格的山水,抚慰了那些从中原地区被贬至此的诗人。他们都曾如画中的船客一样,乘坐一叶小船,在漓江重重叠叠的浓雾里,穿行于峰林峰丛组成的画廊中,并在此途中写下无数诗歌。摄影/滕彬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
摄影 / 滕彬
在山林里,苦聪人的生产方式基本是采集和渔猎,或者进行一些原始的刀耕火种,在烧荒出的土地上简单地种一些玉米,庄稼长得如何全看老天。搬出大山后,苦聪人学习了耕作技能,终于获得了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粮食丰收。
搬出大山的苦聪人
因为交通不便,仅有30余户的老牛湾村在十几年前还保持着原始古朴的生活方式,村里人驮运物品的主要工具是驴子(图1 摄影/宝音),农闲的时候,村民最大的乐趣是聚集在村中的老戏台(图2 摄影/包长青),听上几场原汁原味的梆子腔。不过随着村民外迁,原来纯朴的村庄形态发生了改变,昔日的小山村,逐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衍生出浓厚的商业气息。
黄河老牛湾
摄影 / 包长青
血色温泉,地狱“疗养”
姓名/地狱温泉 地址/日本九州别府市
地狱温泉又叫血池温泉,可见这潭血色的池水带给了人们怎样恐惧的联想。实际上,此温泉的所在地日本别府乃是著名的温泉疗养胜地,这池“赤水”中也富含矿物质,有助于治疗诸多疾病。摄影/Franck Guiziou/c
“赤水家族”
1傈僳族源于我国古氐羌部落,据考证史书上的“乌蛮”、“栗粟”、“力苏”、“溧粟”、“力梭”、“黎苏”、“施蛮”、“顺蛮”、“狸苏”等称谓均指傈僳族。元末明初,中原统治者和周边少数民族争夺川滇交界地区,傈僳族人民不堪忍受奴役和战争威胁,向滇西北怒江流域迁徙,一部分傈僳族沿长江返回四川省西昌、木里等地,一部分到怒江流域后又向保山、德宏直到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地区迁徙,形成了跨国而居、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世界傈僳族人口达120万人,其中中国70多万人,国外有40多万人。怒江峡谷是傈僳族聚居区,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就位于怒江中游,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除此之外,全国还有一个傈僳族自治县,28个傈僳族乡。摄影/陈海汶
傈僳族火的民族崇拜火
摄影 / 陈海汶
摄影 / 王轶庶
粼粼碧浪上远山
浙西南丘陵是梯田的世界,有泥土的地方就有梯田。遂昌县南尖岩是仙霞岭余脉,也是钱塘江、瓯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一个清晨,南尖岩的梯田、翠竹刚被春雨洗过,远处青山含黛,近处竹林吐翠。面对这清新柔美的仙境,摄影师情不自禁地按下了快门。摄影/刘丽莉
摄影 / 刘丽莉
微山湖船帮
摄影 / 刘树启
5芦笙是拉祜族与神沟通的媒介,芦笙舞是拉祜民族团结聚合的象征。拉祜族认为芦笙能与厄莎神通话,悠扬的芦笙能使散居在不同山头、山脚、箐边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聚合在节日庆典中,庆祝丰收、传递孝道、展示民族物质和精神之美。芦笙舞是最具拉祜民族特性的舞种。
芦笙象征拉祜族男人。男孩从七八岁就开始学吹芦笙,芦笙从此将伴随着他的一生。他们吹奏芦笙,不是为了追求音乐追求艺术,而是吹芦笙就是他们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除在每年春耕下种前用蜂蜡“封笙”外,吹奏芦笙并不需要特别的节日或者理由,也不拘泥于什么场合,在劳作的山林间、居家休闲或赶集时,都可以随手掏出芦笙来吹奏一段,吹奏时也不一定有固定的乐谱,而是乐由心生,信口吹来。电影《芦笙恋歌》,让悠扬的芦笙乐曲声响彻了全国。
拉祜族崇拜葫芦的民族
摄影 / 许云华
塔梁子崖墓
非洲赤湖,荒野传说
姓名/纳特龙湖 地址/东非大裂谷
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边界地带,火山雄峙,裂谷磅礴。由于火山,这个湖成为了一个盐碱湖,湖中盐泥的温度可达50摄氏度。根据降雨的多少,其pH值最高可达10左右。如此奇特的环境养育了特殊的藻类,它们给这个湖带来了浓烈奔放的色彩。
摄影/George Steinmetz/c
“赤水家族”
搬出大山的苦聪人
因为一条河连接着内蒙古和山西,所以两岸都有一个叫老牛湾的村庄,但是山西偏关县的老牛湾名头似乎更响一些。临岸而建的山村窑洞,都是使用当地的石片层层叠叠垒砌的,三面临水,安静迷人。印象中浑黄的黄河水,在这里却呈现出清亮的绿色。村里的窑洞有些已经废弃了,但是却洋溢着一种古朴的气氛。摄影/张斌
黄河老牛湾
摄影 / 张斌
春天到哪里去赏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谷雨时节的北京,城中百花未落,郊外的山桃、山杏已经开始遍山绽放。京郊山野,本不乏桃源般的美景,让人稍感困扰的是,假日出城赏花,如果想找个人少的好去处,着实需要仔细地筹划一番。摄影/刘馨阳
北京城外是山野
摄影 / 刘馨阳
同为古民居,松阳县的杨家堂又有另一番风情:路面以石子垒砌,房屋为泥墙木材结构,“黄泥灰瓦”建筑外形为徽派,建筑主体则采用了闽地夯土建筑(摄影/王忠岳)。
摄影 / 王忠岳
3“上刀山、下火海”一般在“刀杆节”或逢年过节、重大活动时表演,盛行于云南怒江、保山、维西等地。相传刀杆节始于明代。明正统年间,麓川土司勾结外族,入侵云南边疆。兵部尚书王骥奉命三征麓川。他不仅率领着傈傈族将士赶走了外来入侵的敌人,还体察傈僳人的疾苦,引导他们固定耕作,饲养牲畜,使傈僳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受到了傈傈人民的爱戴。但后来皇帝却听信谗言以为他要叛变,就把王尚书召回京城,在二月初八的洗尘宴上用毒药害死了。噩耗传来,傈僳人民悲痛万分,他们用篝火燃起“火海”,用长刀架起“刀山”,发誓要化悲痛为力量,“上刀山,下火海”也要牢牢保卫好王尚书帮助他们建立起来的美好家园。从此每逢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傈僳人都要操练武艺,代代相传,沿袭成节。
届时,身着节日盛装的傈僳人从各处赶来,聚集在刀杆场上。“下火海”是“上刀山”的序曲,人们先燃起一堆篝火,待到烟散焰息,篝火就变成了一大堆酷热的火炭,这便是“火海”了。表演下火海的傈僳汉子先伸手从“火海”里拖出一条烧红的铁链,猛地朝身上绕去,接着又飞快地解开来甩给下一个伙伴。耍过火链后,汉子们迈进火海,在火炭上翻腾跳跃,双脚之下火星乱溅。他们还模仿野兽的动作,朝四方踢踏,用手捧起一块块火炭扬向四周,身边落火如雨。舞弄到兴起时,他们还会向后一仰,全身倒在火塘上,或是捧起通红的火炭,在掌心里揉搓,甚至还一把把往脸上抹去,这叫“洗火脸”。“
“上刀山”是刀杆节的高潮,十几到二十米长的粗栗木杆被竖在刀杆场上,上面交叉捆绑着36把或72把长刀,刀口向上,锋利无比,这就是“刀山”了。在木杆下还供着一张彩画,上画一古装大将,据说他就是王骥。“上刀山”前先要举行祭祀,然后精壮的傈僳汉子走向“刀山”,手握利刃,赤脚踩住刀口,顺着刀梯一层一层爬上去,到杆顶还要进行各种动作表演,演示开天门、挂红、撒谷等仪式。在过去,“下火海”和“上刀山”都只允许男人登场,现在经过专门训练,一些地方的傈僳族姑娘也勇敢地攀上了刀山。
傈僳族火的民族崇拜火
新玉门处于河西走廊“两山夹一谷”的狭长地形成为东西风的天然通道,区域内风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在3000万千瓦以上。
摄影/王金
摄影 / 王金
秋去春回何处是我家?
北京雨燕也叫楼燕,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之一。北京雨燕在遥远的印度和东非越冬,每年春季它们飞回北京,沿用千百年来传统的生活方式,寻找山中寺庙以及城区的古建筑筑巢育雏。然而随着古建的保护和改造,防鸟网的安装让北京雨燕难以安家,迫不得已,一些雨燕开始尝试在高大建筑墙壁的缝隙中做窝,艰难地延续着它们的族群。
北京城外是山野
摄影 / 张瑜
阶梯式村落
松阴溪 杨家堂村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
2拉祜纳过年其实是一个祭拜先民和神灵的过程。年的最后一天,人们抬着用绵纸做的幡和纸扎的“伏比节”(拉祜语音译),敲锣打鼓,列队走向小庙。人们在小庙外面逆时针绕三圈后,再把所有的祭祀品抬进小庙的主殿。祭师走到大殿外的一个木槽旁,开始念祝辞、点蜡条、滴水、撒米。妇女们迅速围拢来,重复着祭师刚才的动作。她们不断地往木槽上放米饭,米饭很快就堆满了木槽,掉落到地上。女人们又把南瓜、黄瓜、苤菜等放在旁边的地上,奉献的物品数量越来越多,几乎堆成了一座小小的瓜果山。
拉祜族崇拜葫芦的民族
摄影 / 许云华
汉墓壁画从西汉早期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的汉魏之际
20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先是在东北的辽阳、大连等地发现、发掘了几座汉魏时期的壁画墓。20世纪20年代左右,一座西汉晚期空心砖壁画墓在河南洛阳老城西的八里台被盗掘,后辗转运至美国,现存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这些汉墓壁画的发现使中外学者和公众得以领略到两千年前壁画的风采,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大量汉代壁画墓渐次被发现。至今,我国已发掘了五十余座汉代壁画墓。通过对这些五彩绚烂的汉墓壁画的鉴赏、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礼制、信仰、服饰、习俗等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而窥探到大汉王朝的泱泱气象。左图为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壁画。摄影/王金
塔梁子崖墓
摄影 / 王金
从高空下望,红色的纳特龙湖呈现出另一番气韵。在黄褐色的大地上,在朵朵白云之下,它的红色饱满而神秘,像是荒野女神为自己调配的一汪胭脂。
“赤水家族”
4虽然是生活在大山里的民族,但傈僳族男女服饰上都喜欢缝缀贝片或贝壳来做装饰,这是傈僳族的传统和重要标志。这一传统,在傈僳女子的服饰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照片中的傈僳族妇女上身穿右衽收腰的短衫夹袄,颜色有红、黑两种,下穿自己编织缝制的多褶花麻布围裙,用红、黄、黑等颜色绣花布条或绣花线镶边。火塘左边和右边四个妇女身上都斜跨背着“拉贝”——将兽骨或海贝磨制成小圆片穿洞成串缝在布带的饰物。胸前挂着“里底”——由珊瑚珠、塑料珠串成的珠串。最有特点的是头上戴的“哦勒”帽。“哦勒”用珊瑚珠和海贝片编串缝制,下垂的珊瑚珠分别为红、白二色,下端坠着小铜球,色彩搭配和谐,美观大方。传说在以前贝片是一种流通的货币,由于氏族之间经常发生械斗,加之外来民族的侵扰,男子上山打猎,只剩下女人在家,贝币等财物常遭到抢劫。聪明的傈僳族妇女便把它钻孔串起来,戴在头上;缀在牛皮上,做成带子,挎在身上,既防止丢失又好看。从此,用贝片做装饰成了傈僳族的重要习俗并保留至今,它使傈僳姑娘头上生辉,使傈僳小伙子腰间添彩,它是傈僳族爱美的象征,是彰显民族尊严的重要标志。傈僳族妇女把贝片视为传家之宝,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姑娘长到十六七岁,不管家境如何困难,父母都会精心为女儿准备一串贝片。母亲去世时,留给女儿最珍贵的礼物也是贝片。
傈僳族火的民族崇拜火
疏竹掩柴扉
横岗村坐落在松阳县竹源乡的狭小山谷中,100多幢泥瓦房紧紧相挨。由于平地狭小,古代百姓干脆将住宅建在了山岗上,四周有青松相伴,有竹林掩映,颇具田园风情。横岗村折叠式地坐落在山坳中,房屋层层叠叠地向山顶垒砌,村里的农人在不平整的院落和空地上搭建起木板平台,用于晾晒农作物。
摄影 / 叶高兴
网帮打鱼归来早
卖货得钱爷孙口
微山湖各个船帮捕鱼至中午或傍晚时分,就会有买鱼的机动船从远处驶来。渔民们早早地将鱼按大小、品种分类,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图中渔篓中的鱼是微山湖闻名全国的四鼻红尾大鲤鱼,渔民以较低价格出售,收购者再以翻倍价格在市场上出售(图2 摄影/李晖)。夏日的微山湖被翠绿色所笼罩,到处是密密麻麻的荷花荡,莲荷相间的地方,是养鱼的网箱,中间的狭长通道是京杭大运河(图1 摄影/侯贺良)。
微山湖船帮
摄影 / 李晖
4照片中后排男子肩挑着一个犁头,看起来很平常的工具为何会被如此突出地展示呢?这和拉祜族的农业生产有关,因为拉祜族居住在亚热带山区,以种植旱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在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森林茂密的山地农业中,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处于刀耕火种的状态下,具有“土地抛荒”的“轮歇”特点。生产劳动和采集捕猎活动中广泛使用木锄、木锹、木锤和木推等木竹工具。
近现代以来,拉祜族才向其他民族学会了冶炼,学会制作锄、镰刀、斧头、钐刀等铁质工具,但犁头等大宗的铁质工具一般还是从外地输入。铁质犁头、锄等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对提高农业生产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为犒劳锄头、犁头等生产工具在生产劳动中的功绩,澜沧、孟连、勐海等地区的拉祜族,在欢度传统盛大的“扩塔节”(拉祜年,相当于汉族春节)时,舂好的糯米粑粑除要祭献祖先神,还要祭献犁头、锄头等工具。
拉祜族崇拜葫芦的民族
摄影 / 许云华
摄影 / 李双喜
浙西南古村多为家族聚落,往往有装饰华丽的公共祠堂,中心位置设有古戏台(摄影/ 吴品禾)。
摄影 / 吴品禾
第三张备选封面展现的是人工之美。四川塔梁子汉代崖墓,一个东汉人精心描摹的地下世界,也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壁画崖墓。这张照片摄影师拍摄的是墓室中的宴饮图,壁画描绘了墓主人的生活场景,两位男宾坐于席上宴饮,一名仆从立于后侧服侍,画面线条简约淳朴,服饰清晰鲜艳,形象灵动逼真。据说,汉代人对矿物颜料的运用已臻成熟,颜料成分稳定,色泽可延续千年。这些壁画穿越千年,让我们梦回那个沧桑与辉煌的汉朝。
搬出大山的苦聪人
老牛湾所在的地方,是明朝时期一座屯兵的城堡,是明成化三年(1467年)所建。如今在老牛湾堡紧临黄河的山崖上,还完好地保存着一座砖砌的空心敌楼,城楼周边荒草萋萋,水声悠远,但是倚楼俯视黄河,依稀可以感受到昔日的雄浑沧桑。摄影/赵小黑
黄河老牛湾
摄影 / 赵小黑
京城之西的天际线
从北京城区眺望西山,有着很多经典的观景台。比如在什刹海银锭桥上远眺,比如从国贸CBD的高楼上平视。然而这张图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近景是北京大学的博雅塔,中间是玉泉山上的玉峰塔,远处是西山的山脊线。西山美景,让每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心向往之,那里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山野自然。摄影/王放
北京城外是山野
摄影 / 王放
绿肥红瘦,变色的火山口湖
姓名/克里穆图火山湖 地址/印度尼西亚努沙登加拉群岛
克里穆图火山拥有数个神秘的湖泊,它们不仅拥有独特的颜色,更神奇的是,根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湖水的颜色还会不断改变。时而碧水,时而赤水。从上下两张图的对比中,能清晰地看到湖水颜色的变化。
摄影/Christian Goupi
“赤水家族”
摄影/陈海汶
时间/2008年10月
地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上帕镇
傈僳族对火与火塘崇拜有加,有着祭祀火神和保护火塘的许多蕴意深远的传统习俗。
“手抓饭”即“簸箕饭”,是傈僳族特色饮食之一。
男子头上的包头即傈僳语中的『娜货』或『务特』,这是傈僳族汉子的基本头饰。
虽然是生活在大山里的民族,但傈僳族男女服饰上都喜欢缝缀贝片或贝壳来做装饰。
傈僳族火的民族崇拜火
摄影 / 陈海汶
市政府、石油管理局、医院、体育场、清真寺原址全部空寂。建筑物门大多用砖瓦封起,窗户玻璃破烂不堪。但荒城里依然还有留守人员,他们绝大部分是无力搬迁的老弱病残和下岗失业人员,拿着政府发给每月600元的工资在此日夜蹲守,防止偷盗钢筋的窃贼。
摄影 / 王轶庶
北京城外是山野
好溪如练出奇桥
好溪东岸,缙云县城东北约10公里处,有一个叫“板堰”的村子。村西溪面有一座明代古桥,因用丁字形石块垒砌而得名“丁步桥”。桥长115米,有75孔,是好溪特有的建筑。它们利用了拱形力学原理,为燕尾榫卯构造,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摄影/陈志远
摄影 / 陈志远
船是观影台
也是练兵场
1973年7月的一天,夜色来临之前,微山湖的网帮成员划着小溜子“回家”歇息。当时,微山湖地区精神文化生活极其枯燥。为此,微山县文化馆的电影流动放映队会不定期为渔民播放电影(图1)。他们平时多在浪里奔波,到了晚上才有可能享受这难得的观影时刻。四面八方的渔民乘着月光水色赶来,在这特殊的“银幕”面前,看得如痴如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时期,船帮中的部分渔民应征成为民兵,并配有武器。当年的“枪帮”因为先天优势,当仁不让地成为民兵主力(图2)。
摄影/刘树启
微山湖船帮
摄影 / 刘树启
3拉祜纳逢年过节会扎纸象祭神。纸象用竹篾编成躯干、竹竿做四肢、尾巴则非常有创意地用稻穗做成,最出其不意的是用芋头和西番莲果实做成的公象的生殖器,非常形象。扎纸象的工作由全寨男人轮流做,要扎一公一母两只。过大年的第一天,村民们把纸象抬入祭师家的屋内,并排放在芭蕉叶上,前面放上用竹子和蜂蜡做成的祭祀品,昼夜撒米祭拜。第三天村民们热热闹闹地把纸象抬到村口的小庙摆放,供奉给神灵。
拉祜族崇拜葫芦的民族
摄影 / 许云华
塔梁子M3墓穴图
塔梁子是一处东汉壁画崖墓群,共有9座墓穴。M3位于塔梁子中段西南侧,前临悬崖,背依塔梁子主峰,西距墓M2约70米,东北距M4约14米,墓向225°。主墓室为五室,前室左右设侧室,二室右设侧室,三室左右设侧室,后室左设侧室,侧室左右各设一房形石棺。墓葬结构复杂,规模庞大,墓室长21.95米,总长33.25米。墓室地面从外向内渐次抬升。从这个神秘汉墓斑驳的壁画中,我们得以窥见东汉时人们的生活场景。
塔梁子崖墓
摄影 / 袁容荪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是两面山墙屋面上高出的墙垣部分,因形似马头而得名。浙江的乡村建筑多有马头墙,但各地样式多有不同:浙西、浙南马头墙跌落层数较少,简洁实用;浙北、浙东马头墙敞得更宽,层数较多,注重装饰;浙中马头墙介于二者之间。处州由于福建移民众多,马头墙多用黄土垒砌,颇有闽地夯土建筑的豪放、大气。底图来源/丁俊清等著《浙江民居》
彩色湖群,西澳闪烁
姓名/埃斯佩兰斯盐湖群 地址/西澳大利亚海岸地带
在西澳大利亚的埃斯佩兰斯一带有多个盐湖和盐池,在地面观察,除了特殊的色彩外,它们姿色平平,可若从高空鸟瞰,彩色的湖群就呈现出别样的魅力—仿佛上天遗撒了一把彩色糖豆,给这片荒凉干旱的大地带来了色彩。
摄影/John Lizamore
“赤水家族”
苦聪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原始的一支,20世纪50年代民族工作者在云南省中越边界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他们。被发现时苦聪人基本处于原始社会形态,长期与世隔绝,在生活和生产中都保留着许多原始残余,左页图为刚被发现时一个苦聪家庭的合影。苦聪人实行氏族外婚,男子要数年乃至终生从妻居住,图1为躲在树丛中谈情说爱的苦聪恋人。生活在山林里的苦聪人缺衣少食,甚至根本没有衣物,男人们就用火把芭蕉叶烤卷,然后围在腰间充当围腰(图2)。
搬出大山的苦聪人
药(茶)用菊花主产地海拔高度比较
在数种药(茶)用菊花中,贡菊生长的海拔是最高的。在徽州,向阳的山地也是最佳的贡菊种植地,与山下产的贡菊相比,高山贡菊因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较大、山上低温减少病虫害等原因,其整体品质往往更好,价格也较高。
野性之美并不遥远
环颈雉在北京分布十分广泛,它们的队伍不仅局限于山区,如今在城郊甚至城区附近的一些大型园林中,都开始出现环颈雉的身影。周末假日出行之时,如果听到不远处“咯——”、“咯——”的标志性鸣叫,然后接着是一串快速拍打翅膀的声音,那就意味着你可能即将与这种美丽的雉鸡不期而遇。
北京城外是山野
摄影 / 张瑜
深山犹遗中原风
浙西南各县中,缙云最靠近浙江中部,历史上较早接纳中原移民。在舒洪镇姓王村,村民大多保持着吃面食的习惯,颇有中原遗风。每年腊月二十五,村民开始做过年馒头,当地人俗称“馒头节”。此时,邻里乡亲相互帮忙,老宅、祠堂、小院,到处洋溢着节日氛围。摄影/王华平
摄影 / 王华平
黑头鳾 —— 北京观鸟者的标志
黑头鳾俗称贴树皮,是我国北方特有的一种小型雀类,在北京主要分布在松柏较多的山地间。黑头鳾生性好动,它能够沿树干垂直向上或向下攀爬,并像啄木鸟一样啄取树皮缝隙中的昆虫。2004年,北京的观鸟爱好者成立了北京观鸟会,观鸟会的标志就是站立枝头的黑头鳾。
北京城外是山野
摄影 / 张瑜
行船是游览山水的最好方式
画中的渔翁正划着他的扁舟,从云烟里向我们行来,河流两岸左右交叉的青山,自他身后渐行渐远,那是他早已看过的风景,但如果不舍,还可随时回首流连。这是行船的最大好处:往前看,两岸风景拱手相迎,由远及近地次第展开,像是电影的预览;回头观望,来时路上的风物再次映入眼帘,犹如电影的回放。假如值得驻足的风景全在河流两岸,船只便是游览这绵长画廊的最好方式——它既是空间通道,来去自由;又是时间通道,可前可后,最宜游目骋怀。这正是舟楫时代盛产诗歌的秘诀,古代的每一首山水诗也许都产生于这样一次孤舟之旅。摄影/刘丽莉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
摄影 / 刘丽莉
傈僳族火的民族崇拜火
摄影 / 吴世平
这是在德阳市中江县塔梁子汉代崖墓中发现的壁画宴饮图。本幅壁画有3人,右边2人分坐于两个席上,面前各摆有盘,内置物。两盘中间放置的器物似豆类,内置勺。左边第一人执便面(汉代的扇子),右手捧棒,头部清楚,似为奴仆。这幅壁画最为珍贵的是,除了彩绘还有用毛笔书写的隶书题榜。
塔梁子崖墓
摄影 / 袁容荪
摄影/Cabecinhas
“赤水家族”
在拍摄室内场景时,又遇到了另外的问题──找道具比较困难,因为傈僳族的老人去世后,他用过的东西,一定要跟着一起陪葬,他用过的弓箭啊水瓶啊瓦罐啊衣服啊全挂在坟头那里,挂不了的就烧掉敲掉,所以留下来的古老的东西很少了。从照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除火塘外器物都是比较新的。摄影/赵汀
傈僳族火的民族崇拜火
摄影 / 赵汀
拉祜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云南省民族学会拉祜族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作有《当代云南拉祜族简史》、《中国节日志·拉祜族葫芦节》。参纂《远去的背影:云南民族记忆》()等。
拉祜族崇拜葫芦的民族
耄耋守古宅
松阳县竹源乡的后畲村依旧保持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生活状态。中午时分,一幢幢褐色老木屋外,飘出了缕缕炊烟。图中“风撑木炭火锅”是浙南农村的一种传统用餐方式,陶制的“风撑”分二层,上层放木炭,化为灰烬后自行掉落下层。每年天冷季节,除了满足一日三餐,“风撑木炭火锅”还可以用来取暖。
摄影 / 叶高兴
微山湖船帮
摄影 / 侯贺良
3拉祜族源于羌人族系,先秦时期就由甘青高原往南迁移,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川西迁入云南。公元10世纪以后,拉祜族祖先从大理、楚雄一带分东西两路南迁,东路拉祜西顺哀牢山西侧和无量山东侧南下;西路拉祜纳经弥渡、巍山,渡澜沧江到达今临沧,然后迁到澜沧、勐海一带,逐步形成了今天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主要集聚区的分布格局。
由于拉祜族的不断南迁,所以拉祜服饰既有北方民族服饰的特征,又具有南方民族服饰的特点。高开衩的长袍是甘青高原妇女服饰的典型款式,而婀娜多姿的短衣筒裙型,则为南方民族的常服。
黑色被拉祜族视为勤劳、尊贵、典雅的象征,因此,传统拉祜族服饰均以黑色为基调。照片中拉祜纳妇女服饰分为长衣筒裙型和短衣筒裙型。长衣筒裙型,上衣是高开衩的长袍,下衣是长筒裙,多为拉祜族老年妇女穿着。短衣筒裙型,上衣的齐腰短衫无领、窄袖口,下衣是筒裙,看上去婀娜多姿,多为拉祜族中青年妇女穿着。
拉祜族服饰文化符号承载着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往往与神话传说、民族迁徙、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相关联。例如,拉祜族长衣手臂部位有三道明显的红色花纹,象征着拉祜族在迁徙历史中发生的三次大的战争。拉祜妇女头上缠着的一两丈长的包头巾,包头两端各留33根长穗,则是为纪念一次战争的突围——在这次突围中拉祜男子用99条包头救出了被官府关押的妇女,然后分33路逃出了官府的城墙。
拉祜族崇拜葫芦的民族
摄影 / 许云华
菊雪落满山
要看到最美的菊花景,就要去探访11-12月间的徽州,尤其是主产区歙县。采摘时间一般山上比山下晚。它们如雪落乡野,由下而上,渐次消散。访客们带着寻奇看景的热情而来,徽州乡民们则年复一年地过着他们的花样年华,繁衍生息,悲喜静然。
摄影 / 李双喜
诗人、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
中国人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浙西南有绵绵群山,状如波浪。但是,瓯江上游的松阴溪河谷却忽然矮了下去,形成一片开阔的松古平原。这里的青山像四面绿色墙壁,围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小世界。宋代诗人沈晦有诗云:“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古人将其称为“桃花源”,可见这里自古少有兵灾刀光,乃安闲富足之地。从魏晋、唐宋到近代,屡有中原人、福建人为逃避战乱至此,将其作为避难所,这里也就成了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的交融地。由于群山隔阻,文化习性使然,又处于江南文化圈的边缘处,这一带较少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破坏。所以,众多的古迹、文物才能得以完好地保留。
在城镇化迅速推进的今天,经常“怀古”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然而,在浙西南的松阳,面对众多古树古塔、古村古道、古街古坊、古山古寺,我感到了中国传统力量之伟大、亲切、美好。它们是历史留下的陈迹和脚步,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一种久违的归宿感。这些古意让我浮躁的内心有些安静下来。我曾在一处古村落的旧匾上看到了“南阳旧家”字样。我生在河南南阳,看到这一幕后倍感亲切。几年前,我曾在北方某平原上行车几百公里,没有看到一处老屋,更不要说一座古村落了。这个家没有了,民族的记忆也就没有了。幸好,浙西南为我们保留了这样一方天地,狭小而珍贵。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十分稀缺的“山水—村落—农田”格局
在江南地区,浙西南古村落受城市化的影响最小,所以其传统建筑风貌保存较完整。浙西南古村落大多具有古朴与原真性,并很难得地保存着“山水—村落—农田”格局。在我看来,丽水地区的一些村落,其原真性、完整性及其遗产价值,可以比肩甚至超过某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甚至可以冲击世界遗产名录。
目前,这些村落吸引了部分文人、学者的目光,其行为对浙西南古村落保护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但目前亟需要做的是,应该将这些古村落放到世界遗产的视野中进行考察。从现在起,应该杜绝一切破坏其完整性的活动。在“世遗”理念下,我们需要真实、完整地保护古村落,尤其是“山水—村落—农田”的格局。
高级规划师、乡土建筑专家
丘陵溪谷孕育了大量风水型村落
处州(丽水)、衢州、婺州(金华)是宋明理学思想家活动的主要场所。当朱熹理学在其他地方被压制后,这片深壑溪谷庇护、传承了理学思想。同时,逶迤起伏的丘陵山区有大片符合风水思想的理想村邑的地形,成为明清风水先生大显身手的地方。风水说兴于隋唐,盛于明清,它构建了中国城镇、村落、住宅布局的理想图式。
浙西南的大多数村子均呈现出独特的风水格局。风水是否科学,我们不得而知,但统计学告诉我们,明清以来,风水最流行的浙江,培养的人才最多。这些“进士村”、“儒商村”有一个共同特征:符合风水学提出的理想村邑模式。通过探寻这些蕴含风水思想的古村落,我们可以真正还原过去中国人的乡村生活图景。
独立写作人、散文作家
这里是“素面江南”的最后领地
客观地说,浙西南长期以来只是江南文化圈的边缘。但是,在苏南、浙北、上海地区,江南的底色早已褪去。此背景下,浙西南古村落的意义凸显,几乎可以被视为“素面江南”的最后领地。以松阳县西屏镇为例,这里有浙江省最完整的明清街市,人们至今仍按传统模式生活着:每家老店都正常开门营业,采药、割松香、打铁、箍桶、钉秤各种老行当依旧正常运转。类似的老街、老村、老寨在浙西南数以百计,绝大部分保持着未加修饰的本色。
我的家乡永康位于浙中,当地东阳卢宅、兰溪诸葛八卦村等古村落虽各有特色,但都充斥着自命不凡的傲气。在浙西南,古村更多呈现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状态,即便豪华如黄家大院,门户设计仍保持着亲切、质朴的风格。
作家、文化学者
浙西南古村落是古典中国的样板
这几年,我走访过丽水的许多古村和老宅,最突出的感受是:浙西南的这片山地至今完好地保存了古典中国传统的一部分,它是器物的,也是文化的,更与日常生活交织着的。在这些地方行走,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古典中国的醇正气息,一个鸡犬相闻的田园世界。当然,这些画面在别处早已走向式微,甚至破灭了。
对于现代人来说,“古典中国”越来越成为遥不可及的梦。但是,浙西南的山野间保存着这些梦的实体和古典精神,因此我将这方水土视为“古典中国的样板”。独特的人文气息,早就融进了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古人有云:“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在浙西南,我们仍可以看到一种与速度、嘈杂不相干的风雅生活——它只与人们内心的宁静相关。
黄河老牛湾
摄影 / 宝音
拉祜族,生长于云南西双版纳,拍摄了很多关于少数民族的摄影作品,现为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艺术总监。
拉祜族崇拜葫芦的民族
李云,苦聪“猫公”的后人,大山里走出的拉祜族大学生,长期在拉祜山乡从事基层行政工作,现任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外事侨务办主任。
搬出大山的苦聪人
1952年,毛泽东主席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为石油工程第一师,支援玉门油田开发。1957年“一五”计划结束,玉门油田当年生产原油75万吨,并成为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械修配、科学研究等门类齐全的石油工业基地,为支援陕北、大庆、胜利、华北等新油田建设贡献了先进的技术和人才。诗人李季盛书“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右上图为上世纪50年代规模庞大的玉门炼油厂区。1955年国家在玉门油田所在地设玉门市,右下图为同年的玉门模范钻井队的合影。供图/王金
炊烟袅袅处
渔樵耕读村
缙云河阳村朱氏五代时期迁自中原,为耕读书香门第,村中的两条长街分别取名“问渔”、“答樵”。河阳村民居多粉墙黛瓦,是典型徽派建筑(摄影/李咸德)。
摄影 / 李咸德
孤苦辛劳罱鱼翁
心忧鱼少愿天寒
微山湖传统“四大船帮”中,最苦的是罱帮。他们是微山湖上最为穷苦的渔民,所有的家当几乎就是一只小船和一副罱(图2 摄影/刘志刚)。图中画面让人想起明代画家沈周的诗:“东船老翁罱鱼立,手臂罱杆双脚赤。清波照鱼如可拾,自见须眉还历历。”鹰帮是“四大船帮”之外的一个小帮,跟罱帮一样辛苦。等到鱼鹰累透了,人再撵也撵不动的时候,人们就开始驾着小船收工了(图1 摄影/侯贺良)。鹰帮捕鱼时间一般是从农历十月直至第二年二月,因为天冷水凉,鱼就老实,鱼鹰好下口。图中荷叶长成的初夏,正是鹰帮最困苦的时期。
微山湖船帮
摄影 / 刘志刚
它花朵白色,水面上下的叶子形态不同,分别呈片状和丝状,北京西北部的山地溪流是这种珍稀物种最主要的分布区。
摄影/刘馨阳
北京水毛茛的模式标本
供图/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北京城外是山野
中国国家地理
推开自然之门 昭示人文精华
读者服务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馨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