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敏的英文名字周记的格式怎么写写?

跪求婚礼主题名字,男的叫:徐坤。女的叫陈玉敏,求高人赐教!高分悬赏。。。。。。。。。。_百度知道
跪求婚礼主题名字,男的叫:徐坤。女的叫陈玉敏,求高人赐教!高分悬赏。。。。。。。。。。
璞玉舞乾坤舞字不是很生动,时间短,暂时想不到别的动词可替换。希望对您是个参考。祝新婚愉快。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2条回答
陈坤是怎么诞生的
坤敏同心,佳偶天成坤敏同心,珠联璧合坤敏同心,金玉良缘坤敏同心,喜结良缘坤敏同心,喜结兰因坤敏同心,地久天长坤敏同心,地老天荒坤敏同心,海枯石烂坤敏之合,天作之合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研究生(英文姓名):
大醫院小人物:女性醫院看護的工作處境與職業安全健康問題
英文論文名稱:
Little Women in Big
Hospitals: Work Conditions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mong
Female Personal Aides in Hospitals of Taiwan
英文關鍵詞:
被引用次數:
近年來由於人口老化與社會經濟型態變遷等因素的影響,家庭能提供的照顧能力逐漸減少,當病患住院而其家屬難以獨力照顧時,家庭選擇僱用「看護」
來協助家屬陪伴與照顧病患,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台灣許多醫院護理人力相當吃緊的情況下,看護成為醫療照護體系中相當重要的補充性照顧人力。隨著社會中照顧需求的增加,像看護這樣的照顧工作,吸引許多勞動市場弱勢群體的投入,其中以已婚、中高齡、就業競爭能力較低的女性為主要的人力來源。目前醫院看護就業的方式多是先加入如看護中心、勞動合作社等人力仲介組織,醫院透過勞務採購招標,將病患照顧人力管理委外經營,承攬醫院業務的人力仲介單位再將旗下人力引介為家屬雇用。看護在醫院病房中工作,卻不屬於院內員工,其工作狀況攸關病患照顧服務的品質,但其工作與職業安全健康問題,卻很少受到社會的關注。
本研究透過多元質性方法,包括對本國籍女性醫院看護(19位)與管理人員(護理人員5位、看護中心負責人5位、職業工會人員2位)的訪談、文獻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以及研究者在看護工作與訓練單位的參與觀察,從多方角度檢視女性醫院看護所面臨的工作處境與職業安全健康問題,並將這些問題置於其所處的醫院組織管理制度與職場社會結構來理解。
研究發現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份探討女性醫院看護的從業背景,其從業經驗,是在女性照顧者的傳統性別角色、女性在勞動市場二度就業的困境、照顧工作的低度勞動條件等多重社會脈絡下交織而成,而醫院病患照顧工作則是在其有限的就業空間中較有利的選擇。第二部分分析女性醫院看護所處的複雜職場權力結構,發現她們所面臨共通的工作處境是在職場權力關係中處於弱勢,她們同時受到醫院、仲介與病患(雇主)的多重指揮監控,以及非法外勞、外籍配偶等外來人口的比價競爭,她們對於工作內容與工作權益經驗強烈的無力感。第三部分則以造成女性醫院看護工作權益的結構性限制為基礎,探討看護普遍的身心健康問題,包括工作時間極長、休息時間不固定、工作不穩定的心理經濟壓力、家庭社交生活隔離、肌肉骨骼傷害,以及潛在的職業風險,包括疾病感染與高風險照護行為。這些職場安全健康風險,是與她們在職場權力結構中的弱勢、勞動市場彈性化趨勢下的就業不安定、以及社會勞動保障制度未將家事勞動者納入等因素息息相關,這些風險所導致的後果,必須由工作者獨力承擔。第四部分則探討政府在照顧政策中扮演的角色。照顧政策目的具有同時促進「產業發展」以及「弱勢就業」的雙重意涵,但實際在照顧產業工作者工作與健康權益的考量,卻相當有限。此部分並從勞工工作與健康權益的角度,批判評論目前政府對於醫院看護工作狀況的少數介入措施—包括年度健康檢查的規定、流感疫苗的免費施打、以及證照制度的加強;最後歸結到政府對於照顧產業的整體規劃,醫院急性期照護體系的人力問題長久以來受到漠視,看護在醫院中不明確的定位一直未獲得衛政部門的澄清,反而藉由看護在醫院中角色模糊但又具備多種功能的特性,放任醫療院所在運用這些委外照顧人力的過程中獲得經營利益。
在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社會趨勢之下,家屬能承擔的照顧能力越來越低,照顧人力市場必然更加擴張,探討醫療機構照顧工作者的工作狀況,對於整體健康照護體系的運作,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研究者認為,女性醫院看護的工作與健康問題需要被重視,在照顧政策的規劃中,除了片面要求看護提升專業服務品質,也應考量造成這群工作者身心健康問題的社會結構因素,將照顧工作者的職業安全健康納入照顧人力發展的重要環節。
英文摘要 ]
In recent years, caring
capacity provided by family members has been weekened due to the
demographic and social changes such as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growing predominance of nuclear families. In Taiwan, it is a
custom that hospitalized patients have to be accompanied by their
family members during their stay in hospital. In the situation that
the family cannot provide accompany and care to their sick member
during his or her stay in hospital, a personal aide (PA) temporarily
hired by the family become an important substitute to carry out care
work in hospital. Under pressure of cost control of nursing staff
costs in many hospitals of Taiwan, PAs-as an important group of
outsourced workers, mostly women-are also considered by hospital
management as complements of the manpower and a means to reduce
nursing cost of the organization. Most PAs work in hospitals, where
they often expose to various health risks. However, because most PAs
are outsourced workers and work without fixed employers, hospitals’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provisions for their staff are often
not equally applied. PAs’ work conditions and safety and health
status might impact greatly on quality of care, but the society has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these issues.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work conditions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female hospital PAs, and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PA’s work
conditions as well as safety and health problems, including the
government’s health care policies, labor legislations, power
relationships at worksite, and hospitals’ management policies.
In this study, multiple qualitative methods were adopted, including
policy analysi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health worker training
plac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9 PAs and 12 managing staffs,
including 5 head nurses, 5 managers from brokering companys, and 2
union leaders.
Study results ar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 part one, I discussed
how these women’s job choices were restricted by traditional social
roles of women as care provides, and by discrimination against
middle-aged and eldly women from labor market. Due to their
relatively disadvantaged socioeconomic status, PA becomes one of
their limited job choices in labor market. In part two, I revealed
how PAs’ work was closely supervised by multiple players, including
the patients, their families, nurses, and managers from brokering
companies. Besides, they had to compete for work with undocumented
foreign workers. Most of the female PAs were disadvantaged in power
structure of worksite and often felt deeply powerless at work. In
part three, I explored how PAs’ marginal status was reinforced by
organizational policies, government policies on health care, and
labor-related policies. The work of PA was regulated by policies
from multiple sectors, but their role in hospital remained
ambiguous. Many hospitals took advantage of such an ambiguous labor
force and treated PAs as as a means to share nurses’ workloads and
reduce personnel cost. In part four, I explained how PAs’ work and
health conditions were formed in a social milieu. Because PAs were
not covered by the Labor Standard Act, they lacked basic labor
protections, such as long working hours, no regular times of rest,
and separation from family and social life were commonly cited.
Being flexibly employed and lacking in collective power, these PAs
had difficulties in resisting unsafe work conditions and were highly
individualized and burdened with high risks of musculoskeletal
discomforts,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from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highlight the disadvantageous work and
health conditions among this group of workers. Structural
controlling mechanisms restrict their collective power to fight for
their rights to work. Health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not
unilaterally request these health care workers to provide high
quality of care policy makers should address
occupational health issues of PAs, not only to protect their work
and health rights, but also to safeguard the quality of health care.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緣起 1
二、研究對象與範圍 5
三、研究問題與目的 8
四、研究定位與基本立場 8
第二章 現況與文獻回顧 10
一、國內看護相關研究回顧 10
二、醫院看護的工作現況 16
三、勞動市場彈性化 21
四、照顧工作的特殊性 23
五、工作、社會與健康不平等 27
六、女性的職場發展與邊際勞動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一、研究設計 34
二、訪談過程 36
三、資料分析 39
第四章 進入看護生涯:她們的從業歷程 45
一、醫院看護的工作時間與工作待遇 45
二、女性醫院看護的就業條件與職業選擇 45
三、小結 53
第五章 夾縫中求生存:醫院看護所處的管理制度與市場競爭 54
一、醫院看護的就業管道與牽涉部門 54
二、醫院看護的職場關係 57
三、小結 71
第六章 照顧產業發展與看護工作權益:政府的角色 72
一、醫院看護角色轉變過程與政策介入之動機 72
二、政府對看護工作的介入措施分析 77
三、照顧政策中「看護」的政治定位與勞動權益之檢視 81
四、小結 85
第七章 社會結構下的健康問題與職業風險 86
一、照顧工作型態下普遍的身心健康問題 87
二、照顧工作過程中潛在的職業風險 93
三、職業傷病補償體系的困境 96
四、看護對於職業安全健康處境的認知 98
五、小結 100
第八章 結論與未來方向 101
一、研究發現 101
二、未來政策與研究方向 102
參考文獻 106
附錄一 台灣照顧服務相關制度發展大事記* 112
附錄二 國內本國籍照顧服務員相關研究(期刊論文+學位論文)(至2007年6月) 116
附錄三 照顧服務員訓練實施計畫 (行政院內政部暨衛生署會銜公告) 119
附錄四 照顧服務員訓練課程表 (行政院內政部暨衛生署會銜公告) 121
圖 1- 1 國內照護型態概要圖 4
圖 5- 1 醫院中病患透過人力管理單位僱用照顧服務員之作業流程 55
圖 5- 2 醫院看護的工作生態圖 57
表 1- 1 台灣有關醫院看護的研究 11
表 3- 1 台北與嘉義地區人口結構與婦女勞動參與率(和全國資料比較) 37
表 3- 2 本研究訪談之相關機構 40
表 3- 3 參與本研究正式訪談者的代號、化名與背景資料(醫院看護) 41
表 3- 4 參與本研究正式訪談者的代號、化名與背景資料(看護相關管理人員) 42
表 3- 5 質性訪談大綱(醫院看護) 43
表 3- 6 質性訪談大綱(看護相關管理人員) 43
[ 參考文獻]
王嘉琪、鄭雅文、郭育良
職業災害工作者求醫、尋求補償以及復健過程所面臨的困境。未發表文稿。
中央社 (2003)
外勞關懷團體要求政府將家事服務法制化。中央社,日。
石耀堂、黃文鴻
(1998) 衛生政策與政府組織。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主編,公共衛生學。台北:巨流。
林春只、曾明月
(2005) 照顧服務員工作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長期照護雜誌 9(4):349-360。
李光廷、甘崇瑋、邱麒璋
以多樣化就業型態發展居家照護市場的可近性及人力調查研究。臺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社會暨健康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醫學大學:∼7日。
李家同 (2003)
我們不該忘記看護工。中國時報,日。
成之約 (1999)
淺論「非典型聘僱關係」工作形態的發展與影響。 勞工行政,139:10-18。
成之約、鄭津津(2000) 派遣勞動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勞工行政,146: 43-55。
胡寧寧 (2004)
病房助理何去何從?美意扭曲 改造當頭。立報,日。
阮玉梅、陳心耕、陳惠姿、林麗嬋、田玫、徐亞瑛、王祖琪 (1999) 長期照護。 台北:空中大學。
徐宗國 (2001)
拓邊照顧工作:男護士在女人工作世界中得其所在。台灣社會學刊,26:163-210。
吳惠林 (1996)
基本工資在台灣的迷思。勞資關係月刊,15(6):6-12。
柯志哲、何明信
臨時工之工作型態與人力資源管理-以石化業承攬商僱用之臨時工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3):1-23。
柯志哲、葉穎蓉、蔡博全
臺灣人力派遣對僱傭關係與人力資源管理影響的探討-以美國臨時性支援服務發展為對比。政大勞動學報,15:1-43。
洪惠芬 (2007)
照顧任務分配的公平性:對台灣社會的照顧體制的初步檢視。
社會福利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建立台灣永續發展的家庭、人口、健康、社區與勞動保障體系:公民權利契約觀點」。台北大學:∼27日。
洪毓鉎 (1997)
我國基本工資衍生相關問題之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3(3): 188-205。
胡幼慧 (1996)
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胡幼慧 (2001)
新醫療社會學:批判與另類的視角。台北:心理。
徐儆暉 (2000)
我國勞工檢查及健康管理制度探討。勞工行政,152:18-25。
楊金嚴 (2003)
SARS補償少 一般受害家屬陳情 指與和平醫護人員相差百倍
副市長:兩星期內逐一檢討。聯合報,日。
楊培珊 (2000)
女性居家照顧服務員工作中遭受性騷擾之經驗探討。台大社會工作學刊,2:97-149。
楊培珊 (2006)
照顧服務產業緣起與現況分析「全球政治經濟文化論壇-高齡化社會的商機:照顧服務產業」研討會。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日。
楊偉中 (2005)
台灣勞動彈性化與國家角色:以勞工法律修改為中心。「充分就業,拒當賤勞:迎戰勞動彈性化國際論壇」。全國自主勞工聯盟,日。
楊麗珠、趙淑員
(2000) 臺灣各級醫療機構病患服務員人口特徵與工作背景探討。護理雜誌,47(4):22-30。
曾敏傑 (2005)
社會階級與健康不平等的因徑探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9(1): 25-76。
陳清惠、宋惠娟、田玫、葉莉莉、蔡淑鳳、陳淑雯、蕭琪、賈淑麗、吳玲娟、郭淑珍、洪秀吉、陳玉敏、陳惠津、張萃珉、楊嘉玲
(2005) 長期照護。台中:華格那。
廖淑惠 (2003)
洗衣工、清潔工列入SARS補償對象。聯合報,日。
馬惠 (1988)
對看護管理的一些建議。民生報,日。
馬財專 (2005)
邊際勞動工作過程的轉化:台灣檳榔西施之勞動考察。台灣社會學年會暨研討會。台北大學,~20日。
黃佳經 (1996)
醫療機構實施獎金制度之探討。醫院,29(4):1-5。
黃源協 (2000)
社區照顧服務輸送模式之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2): 179-220。
黃靜宜 (2001)
北市訂定病患服務員作業規範 看護工管理列入醫院考核。民生報,日。
藍佩嘉 (1998)
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臺灣社會學研究,2:47-81。
盛惠煜 (2004)
加強非典型僱佣型態勞動者之勞動條件保護研究。臺灣銀行季刊,55(4):227-262。
趙淑員、廖張京棣、陳敏麗
(2001) 國內各級醫療機構病患服務員工作執行現況與主管滿意度之探討。長庚護專學報,(3):17-32。
魏忻忻、梁玉芳(2003) 抗煞與重建:被遺忘的抗煞無名英雄。聯合報,日。
劉梅君 (1997)
建構「性別敏感」的公民權。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
劉梅君 (2000)
廉價外勞論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59-90。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8),Susan A. B.著(1975)。兩性關係:性別刻版化與角色.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台北:揚智。
詹建富、林香君
(1991) 社會結構改變 病家乏人手照顧 看護行情 水漲船高。民生報,日。
曹愛蘭 (1997)
從照顧者角色的實務面談婦女當前的困境。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高雄市政府,日。
黃坤祥、曾素娟
(2005) 原住民勞動合作社組織功能與實務運作之探討。政大勞動學報,17:1-37。
盧孳艷 (1998)
從女性照護工作看全民健保。第三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台北市政府,∼14日。
黃銘鐘 (2005)
現今我國勞動合作社所面臨的法令問題。合作經濟,87:17-25。
鄭津津 (2004)
家事勞動者權益保障之研究。九十三年度家事勞動者勞動條件保護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1、20日。
Hirschman,
A. O. (1991). The Rhetoric of Reaction. 吳介民譯(2002),反動的修辭
台北:新新聞。
Abbott, P. &
Wallace, C.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煤、張君玫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Abel, E. K.
(2000).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care. Care Work:
Gender, Class, and the Welfare State. Meyer, M.H. (ed.),
London: Routledge.
Atkinson, J.
(1984). Manpower Strategies for Flexible Organization,
Personnel Management, 15: 28-31.
Atkinson, J.
(1987). Flexibility or Fragmentation? The United Kingdom
Labour Market in the Eighties. Labour and Society,
12(1): 87-105.
Bardasi, E.
& Francesconi, M. (2004). The impact of atypical
employment on individual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British worker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8:
Berkman, L.F.
& Syme, S.L. (1979). Social networks, host resistance,
and mortality: a nine-year follow-up study of Alameda
County resi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09:
Bewick, N. &
Gardner, D. (2000). Manual handling injuries in health
care work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Safety Ergonics, 6(2): 209-221.
Borg, M. &
Portelli, A. (1999). Hospital laundry workers-an at-risk
group for hepatitis A? Occupational Medicine, 49:
(1999). Immersion/crystallisation. In Crabtree, B. &
Miller, W.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n.
London: Sage.
Cancian, F.
(2000). Paid emotional care. In Meyer, M.H. (ed.), Care
work: Gender, labor, and the welfare state. New York:
Routledge.
Cassel, J.C.
(1976).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host resistance.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04:107-123.
Castells. M.
(2000). Materials for an exploratory theory of the
network societ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1(1):
Esping-Anderson,
G. (1999). Social Foundations of Postindustrial
Econom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vans, G.W.
& Kantrowitz, E. (2002).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health: The potential role of environmental risk
exposure.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23: 303-331.
Ferrie, J.E.,
Shipley, M.J., Marmot, M.G., Stansfeld, S.A. & Smith,
G.D. (1998). An uncertain future: the health effects of
threats to employment security in white-collar men and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8(7),
Gonge, H.,
Jensen L.D. & Bonde, J.P. (2001). Do psychosocial strain
and physical exertion predict onset of low-back pain
among nursing aid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
environment and health, 27:388-394.
(2002). Working hours spent on repeated activities and
prevalence of back pain. Occupational Environmental
Medicine, 59(10): 680-688.
M., Loiselle, C., Duquette, A. & Semenic, S.E. (2002).
Hardiness, work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nursing assistants and registered nurses in Quebec.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8(6): 584-591.
Hochschild,
A. (1983).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ughes, O.E.
(1999)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Krieger N.
(2001). Theories for social epidemi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 an eco-soci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30:668-677.
Link, B.G.,
& Phelan, J.C. (2000). Evaluating the fundamental cause
explanation for social disparities in health. In: Bird,
C., Conrad, P. & Freemont, A. (eds.), Handbook of
medical sociolog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Lupton, D.
(1993). Risk as moral danger: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of risk discourse in public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23: 425-35.
Marmot, M. &
Wilkinson, R. (1999).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Malchaire,
J.B., Roquelaure, Y., Cock, N., Piette, A., Vergracht,
S. & Chiron, H. (2001). Musculoskeletal complaints,
functional capacity, personality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Health, 74(8): 549-57.
Parsons, T.
(1955). The American Family: Its Relations to
Personality and to social structure'', in Parsons, T. &
Bales, R.F. (eds.), Family, Soci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Process. New York: Free Press.
Piore, M.J.
(1975). Notes for a Theory of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Edward, R. & Gordon, D. (eds.),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Lexington, MA: D.C.Heath.
Parsons, S.K.,
Simmons, W.P., Penn, K. & Furlough, M. (2003).
Determinants of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nursing
assistants: the result of a statewide survey.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9(5): 51-58.
(1997). The Failure of Academic Epidemiology: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45: 479-484.
(2005). For Love Nor Money: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are.
Ertman, M. & Williams, J. (eds), Rethinking
Commodification: Cases and Readings in Law and Cultur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A.K.
& Murray, L.R. (2006).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Social Injustice and Public Health. Levy, B.S. & Sidel,
V.W. (e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K, Kayaba, K., Theorell, T. & Siegrist, J. (2001).
Association between job stress and depression among
Japanese employees threatened by job loss in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omplementary job-stress model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 Environment & Health,
27(2): 146-153.
Valentine,
G. (2001). At the drawing board: Developing a research
design. In Limb, M. & Dwyer, C. (eds.),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geographers: Issues and debates.
London: Arnold.
Wilthagen,
T. & Tros, F. (2004). The concept of ‘flexicurity’: a
new approach to
regulating
employment and labour markets. Transfer, 10(2): 166-186.
Young, I.M.
(1992). Five faces of oppression. Wartenberg, T.E.
(ed.), Rethinking power. Alban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
【摘要】:
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最早是从语义学及逻辑学的角度探讨限制模糊词的模糊限制成分。随着语用学的蓬勃发展,模糊限制成分逐渐发展成模糊限制语概念,并被看作缓和语气,表达礼貌,体现模糊功能和语气功能的手段。在书面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足够多的重视,但是,它在不同语体或语篇里的实现方式和作用仍然是少有研究的领域,比如模糊限制语在摘要里的应用就是值得探索的课题。摘要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简洁明了地概括文章内容,点明论文主旨。随着英语逐渐成为世界语言,范围影响到国际学术界的每个角落,一篇高质量的英语论文摘要能更好的吸引读者,帮助作者阐述观点,得到认同,从而取得学术的成功。因此,本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全面深入地探讨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论文摘要中的实现方式和它的语用功能,并为摘要写作教学提供帮助,以提高学者撰写论文摘要的能力,在学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英语摘要中是否有模糊限制语现象存在?
(2)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摘要中有什么样的应用和语言实现方式?
(3)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摘要中有什么样的语用功能?
本研究通过自建一个社会学科的英语论文摘要语料库,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描述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论文摘要的语言实现形式和它的语用功能。语料库由三个社会科学杂志的六十一篇英语摘要组成,具有代表性,容易查询。以Hyland(1998)对科技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和分类为基础,总结了现有语料库中出现的主要分类。在此框架的指导下,通过计算机和人工双重搜索,进一步总结它在语料库中的分布和出现频率。根据统计数据,本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从模糊限制语的实现和作用两方面来描述它在社会学科论文摘要中的应用,以此探究它的重要性。基于语料库数量的有限性和统计方法的单一性,本研究不可能穷尽模糊限制语在摘要中所有的语言实现形式,涉及不到的方式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模糊限制语在摘要中主要有两种实现形式,词汇手段和非词汇手段。每种方式体现自己的特点和使用频率。模糊限制语在摘要的不同部分的分布大不相同,以结果和结论部分出现的频率最高。数据显示模糊限制语在社会学科论文摘要中大量存在,语言方式形式多样,每种语言形式从不同角度影响着摘要内容。通过对其语用功能的分析发现,模糊限制语在摘要中遵循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同时灵活表达蕴含意义。在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研究结果展现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论文摘要的重要意义,从而为模糊限制语在不同语体的研究提供借鉴。摘要中恰当地运用模糊限制语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增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摘要的写作教学中,老师除了教会学生摘要的结构和特点,还应指导学生正确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撰写高质量的论文摘要,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H313【目录】:
Abstract6-11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16
1.1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11-12
1.2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12-14
1.2.1 Motivation of the Study12-13
1.2.2 Data Collection13-14
1.2.3 Data Processing14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4-16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6-26
2.1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Hedges and Hedging16-21
2.1.1 Lakoff’s Study on Hedges as A Starting Point16-18
2.1.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Hedges from Semantics to Pragmatics18-21
2.2 Classifications of Hedges21-26
2.2.1 Wu Tieping’s Grammatical Categorization21
2.2.2 Semantic Categorizations21-23
2.2.3 A Pragmatic Categorization23-24
2.2.4 The Classification of Hedging in Present Study24-26
Chapter 3 Application of Hedging in English Abstracts of Academic Papers26-30
3.1 Hedging in Academic Writing26-28
3.1.1 Social Features of Knowledge and Academic Writing26-27
3.1.2 Hedging Claims in Academic Papers27-28
3.2 Definition and Features of an Abstract28-30
Chapter 4 the Realization of Hedging in English Abstracts30-53
4.1 Lexical Hedges30-48
4.1.1 Modal Auxiliaries31-35
4.1.2 Epistemic Verbs35-42
4.1.2.1 Epistemic Judgmental Verbs37-39
4.1.2.2 Epistemic Evidential Verbs39-42
4.1.3 Epistemic Adjectives42-44
4.1.4 Epistemic Adverbs44-46
4.1.5 Epistemic Nouns46-48
4.2 Non-lexical Hedges48-53
4.2.1 If-clause49-50
4.2.2 Passive Voice50-51
4.2.3 The First Person Pronouns51-53
Chapter 5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Hedging in English Abstracts of Academic Papers53-64
5.1 Hedging and Cooperative Principle53-57
5.2 Pragmatic Functions of Hedging in Abstracts57-64
5.2.1 Communicative Textual Function of hedging in Abstracts of Academic Papers58-60
5.2.2 Communicativ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Hedging in Abstracts of Academic Papers60-64
5.2.2.1 A Face-threatening Act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61-62
5.2.2.2 Hedging as Positive and Negative Strategies62-64
Chapter 6 Conclusion64-67
6.1 Summary64-65
6.2 Implications on Pedagogical Teaching65-66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66-67
Appendix67-71
References71-74
Acknowledgements74-75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慧玲;[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高晓芳,张琴;[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赵英玲;[J];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01期
陈林华,李福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林晓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胡健;[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李萍,郑树棠;[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周方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褚雅芸;;[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秦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陈亚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朱海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王永忠,潘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琛;;[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项秀珍;;[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邹玉婷;;[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夏远利;;[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朱国廷;;[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胡敏;;[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黄菊;;[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胡伟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黄碎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李月菊;;[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春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吴格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施佳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冯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爱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詹碧文;[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熊德米;[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李可兴;[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曾海清;[D];安徽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建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骆忠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代秋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刘慧宇;[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肖遥遥;[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房芳;[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江媛;[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汪玲玲;[D];湘潭大学;2010年
张雪丽;[D];湘潭大学;2010年
郑媛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福印;[J];外语研究;1995年04期
陈治安,冉永平;[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何自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5年05期
陈林华,李福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年05期
陈治安,文旭;[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一萍;;[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曾莉娟;;[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马正义;;[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曾瑜薇;;[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12期
张爱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5期
李艳华;[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王琳;[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04期
王永忠;[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程建山;[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邵瑶宇;;[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武汉;白随平;;[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0年
覃大立;陈少炜;;[A];中国流行色优秀论文集[C];2003年
李正农;李桂青;;[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黄加振;;[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黄知常;欧燕群;;[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吴强;王同根;;[A];数学及其应用文集——中南模糊数学和系统分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下卷)[C];1995年
陈守煜;赵瑛琪;;[A];数学及其应用文集——中南模糊数学和系统分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上卷)[C];1995年
张晓发;袁乃昌;;[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李桂青;;[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陈忠达;;[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中学
葛■;[N];美术报;2008年
李涛;[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高剑;[N];东莞日报;2008年
袁京;[N];北京日报;2008年
孟亚生;[N];工人日报;2008年
宋俊岭;[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徐以升;[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陈玉敏;[N];中华新闻报;2002年
赵玺儒 郭志发 李晓东;[N];中国国防报;2006年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晨光;[N];法制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凤娟;[D];山东大学;2010年
郑志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张琼;[D];复旦大学;2005年
刘佐艳;[D];黑龙江大学;2003年
朱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周力;[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胡湛;[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王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曹二保;[D];湖南大学;2008年
王保平;[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静静;[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罗湛;[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张艳波;[D];吉林大学;2005年
曾征;[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李佰鸿;[D];吉林大学;2010年
樊明科;[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鲁俊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闫杨;[D];湖南大学;2010年
张小亮;[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王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记的格式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