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弹有哪些化学物质登记号组合成的

燃烧的类型有哪些?
燃烧的类型有哪些?
燃烧的充分条件有以下四条: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一定的点火能量;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对于无焰燃烧,前三个条件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游离基(自由基),形成链式反应,使燃烧能够持续下去。
  燃烧按其形成的条件和瞬间发生的特点一般分为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四种类型。
  闪燃是物质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着火是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的现象。
  自燃是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积热不散引起的燃烧。
  爆炸是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物理爆炸是由于液体变成蒸气或者气体迅速膨胀,压力急速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爆炸。如蒸气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的爆炸。
  化学爆炸是因物质本身起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而发生的爆炸。如炸药的爆炸,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等。化学爆炸是消防工作中防止爆炸的重点。
  热传播除了火焰直接接触外,通常是以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三种方式向外传播的。
联系我们& &
&&&&&&& Copyright @ 1998 - 2001
.cn,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 人
民 公 安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
本报地址:北京方庄芳星园三区15号楼 邮编:100078水胶炸药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水胶炸药
水胶炸药是采用硝酸甲胺为主的水溶性敏化剂和密度调节剂,保证其在小直径条件下具有感度的。其组成和结构与大致相同,外观也呈凝胶状。所以有的国家将其归属于浆状炸药。
水胶炸药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已发展完善,得到广泛使用。它抗水性强、密度高、威力大、生产使用安全,尤其可做成小直径(50mm以下)药卷,作为各种矿山爆破用药,已逐渐取代硝化甘油系炸药和铵梯炸药而成为的重要品种之一。
水胶炸药的组分有、可燃剂、、、、和。与浆状炸药的主要差别在于它所采用的敏化剂为水溶性的硝酸甲胺和硝酸三甲胺等,这样的敏化剂分散均匀,提高了药卷的起爆感度和降低了爆轰的临界直径,从而可制成小直径的雷管敏感的药卷。其制造工艺与浆状炸药基本相似。
水胶炸药是1972年杜邦公司的G.R.Cattermole首先提出的。它是在浆状炸药的基础上利用有机胺硝酸盐(如甲胺硝酸盐)作为敏化剂,同时进一步使用和改进了化学交联技术,生产出可用普通雷管起爆和具有较高雷管感度的炸药即水胶炸药。水胶炸药的出现使含水炸药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原子弹的威力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原子弹的威力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原子弹(nuclear weapon)是核武器之一。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
其中主要利用铀235(厬U) 或钚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dao H,氘)或超重氢(chuan H,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原子弹(nuclear weapon)是核武器之一。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 原子弹
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中主要利用铀235(厬U) 或钚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dao H,氘)或超重氢(chuan H,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来自碳、氢、氧的化合反应。 一般化学炸药如梯恩梯(TNT)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来自化合物的分解反应。在这些化学反应里,碳、氢、氧、氮等原子核都没有变化,只是各个原子之间的组合状态有 人民日报报道
了变化。核反应与化学反应则不一样。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里,参与反应的原子核都转变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人们习惯上称这类武器为原子武器。但实质上是原子核的反应与转变,所以称核武器更为确切。  核武器爆炸时释放的能量, 原子弹爆炸
比只装化学炸药的常规武器要大得多。例如,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约8×1013焦耳,比1千克梯恩梯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约大 2000万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释放的总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释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药量来表示,称为梯恩梯当量。美、苏等国装备的各种核武器的梯恩梯当量,小的仅1000吨,甚至更低;大的达1000万吨,甚至更高。
核武器爆炸,不仅释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微秒级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围不大的范围内形成极高的温度,加热并压缩周围空气使之急速膨胀,产生高压冲击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还会在周围空气中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核反应还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片;向外辐射的强脉冲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电流的增长和消失过程,其结果又产生电磁脉冲。这些不同于化学炸药爆炸的特征,使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核武器的出现,对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子弹主要是利用核裂变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来起杀伤作用的一种武器。它与核反应堆一样,依据的同样是核裂变链式反应。
按理,反应堆既然能实现链式反应,那么只要使它的中子增殖系数k大于1,不加控制,链式反应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则最终会发生爆炸。也就是说,反应堆也可以成为一颗“原子弹”。实际上也是这样,若增殖系数k大于1而不加控制的话,反应堆确实会发生爆炸,所谓反应堆超临界事故就是属于这样一种情况。
但是,反应堆重达几百吨、几千吨,无法作为武器使用。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裂变物质的利用率很低,爆炸威力也不大。因此,要制造原子弹,首先要减小临界质量,同时要提高爆炸威力。这就要求原子弹必须利用快中子裂变体系,装药必须是高浓度的裂变物质,同时要求装药量大大超过临界质量,以使增殖系数k远远大于1。
在讲述原子弹的结构原理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原子弹的装药。到目前为止,能大量得到、并可以用作原子弹装药的还只限于铀235、钚239和铀233三种裂变物质。
铀235是原子弹的主要装药。要获得高加浓度的铀235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是因为,天然铀235的含量很小,大约140个铀原子中只含有1个铀235原子,而其余139个都是铀238原子;尤其是铀235和铀238是同一种元素的同位素,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没有差别,而且它们之间的相对质量差也很小。因此,用普通的化学方法无法将它们分离;采用分离轻元素同位素的方法也无济于事。
为了获得高加浓度的铀235,早期,科学家们曾用多种方法来攻此难关。最后“气体扩散法”终于获得了成功。
我们知道,铀235原子约比铀238原子轻1.3%,所以,如果让这两种原子处于气体状态,铀235原子就会比铀238原子运动得稍快一点,这两种原子就可稍稍得到分离。气体扩散法所依据的,就是铀235原子和铀238原子之间这一微小的质量差异。
这种方法首先要求将铀转变为气体化合物。到目前为止,六氟化铀是唯一合适的一种气体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是固体,但很容易挥发,在56.4℃即升华成气体。铀235的六氟化铀分子与铀238的六氟化铀分子相比,两者质量相差不到百分之一,但事实证明,这个差异已足以使它们分离了。
六氟化铀气体在加压下被迫通过一个多孔隔膜。含有铀235的分子通过多孔隔膜稍快一点,所以每通过一个多孔隔膜,油235的含量就会稍增加一点,但是增加的程度是十分微小的。因此,要获得几乎纯的铀235,就需要让六氟化铀气体数千次地通过多孔隔膜。
气体扩散法投资很高,耗电量很大,虽然如此,这种方法目前仍是实现工业应用的唯一方法。为了寻找更好的铀同位素分离方法,许多国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目前离心法已向工业生产过渡,喷嘴法等已处于中间工厂试验阶段,而新兴的冠醚化学分离法和激光分离法等则更有吸引力。可以相信,今后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分离铀同位素的方法付诸实用,气体扩散法的垄断地位必将结束。
原子弹的另一种重要装药是钚239。钚239是通过反应堆生产的。在反应堆内,铀238吸收一个中子,不发生裂变而变成铀239,铀239衰变成镎239,镎239衰变成钚239。由于钚与铀是不同的元素,因此虽然只有很少一部分铀转变成了钚,但钚与铀之间的分离,比起铀同位素间的分离来却要容易得多,因而可以比较方便地用化学方法提取纯钚。
铀233也是原子弹的一种装药,它是通过钍232在反应堆内经中子轰击,生成钍233,再相继经两次β衰变而制得。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后两种装药是通过反应堆生产的。它们是依靠铀235裂变时放出的中子生成的,也就是说,它们的生成是以消耗铀235为代价的,丝毫也离不开铀23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完全可以把铀235称作“核火种”,因为没有铀235就没有反应堆,就没有原子弹,就没有今天大规模的原子能利用。
有了核装药,只要使它们的体积或质量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就可以实现原子弹爆炸了。只是这里还有一个原子弹的引发问题,也就是如何做到:不需要它爆炸时,它就不爆炸;需要它爆炸时,它就能立即爆炸。这可以通过临界质量或临界尺寸的控制来实现。
从原理上讲,最简单的原子弹采用的是所谓枪式结构。两块均小于临界质量的铀块,相隔一定的距离,不会引起爆炸,当它们合在一起时,就大于临界质量,立刻发生爆炸。但是若将它们慢慢地合在一起,那么链式反应刚开始不久,所产生的能量就足以将它们本身吹散,而使链式反应停息,原子弹的爆炸威力和核装药的利用率就很小,这与反应堆超临界事故爆炸时的情况有些相似。因此关键问题是要使它们能够极迅速地合在一起。
这可以象旁图所示的那样,将一部分铀放在一端,而将另一部分铀放在“炮筒”内,借助于烈性炸药,极迅速地将它们完全合在一起,造成超临界,产生高效率的爆炸。为了减少中子损失,核装药的外面有一层中子反射层;为了延迟核装药的飞散,原子弹具有坚固的外壳。
1945年8月,美国投到日本广岛的那颗原子弹(代号叫“小男孩”)采用的就是枪式结构,弹重约4100公斤,直径约71厘米,长约305厘米。核装药为铀235,爆炸威力约为14000吨梯恩梯当量。
在枪式结构中,每块核装药不能太大,最多只能接近于临界质量,而决不能等于或超过临界质量。因此当两块核装药合拢时,总质量最多只能比临界质量多出近一倍。这就使得原子弹的爆炸威力受到了限制。
另外在枪式结构中,两块核装药虽然高速合拢,但在合拢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仍然显得过长,以致于在两块核装药尚未充分合并以前,就由自发裂变所释放的中子引起爆炸。这种“过早点火”造成低效率爆炸,使核装药的利用率很低。一公斤铀235(或钚239)全部裂变,大约能释放18000吨梯恩梯当量的能量,一颗原子弹的核装药一般为15~25公斤铀235(或6~8公斤钚239),以此计算,“小男孩”的核装药利用率还不到百分之五。
铀在正常压力下的密度约为19克/厘米。在高压下,铀可被压缩到更高的密度。研究表明,对于一定的裂变物质,密度越高,临界质量越小。
根据这一特性,在发展枪式结构的同时,还发展了一种内爆式结构。在枪式结构中,原子弹是在正常密度下用突然增加裂变物质数量的方法来达到超临界,而内爆式结构原子弹则是利用突然增加压力,从而增加密度的方法达到超临界。
在内爆式结构中,将高爆速的烈性炸药制成球形装置,将小于临界质量的核装料制成小球,置于炸药中。通过电雷管同步点火,使炸药各点同时起爆,产生强大的向心聚焦压缩波(又称内爆波),使外围的核装药同时向中心合拢,使其密度大大增加,也就是使其大大超临界。再利用一个可控的中子源,等到压缩波效应最大时,才把它“点燃”。这样就实现了自持链式反应,导致极猛烈的爆炸。
内爆式结构优于枪式结构的地方,在于压缩波效应所需的时间远较枪式结构合拢的时间短促,因而“过早点火”的几率大为减小。这样,内爆式结构就可以使用自发裂变几率较大的裂变物质,如钚239作核装药;同时使利用效率大为增。
美国投于日本长崎的那颗原子弹(代号叫“胖子”),采用的就是内爆式结构,以钚239作核装药。弹重约4500公斤,弹最粗处直径约152厘米,弹长约320厘米,爆炸威力估计为20000吨梯恩梯当量。
原子弹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氢弹,或称为热核武器。氢弹利用的是某些轻核聚变反应放出的巨大能量。它的装药可以是氘和氚,也可以是氘化锂6,这些物质称为热核材料。按单位重量的物质计,核聚变反应放出的能量比裂变反应更多,而且没有所谓临界质量的限制,因而氢弹的爆炸威力更大,一般要比原子弹大几百倍到上千倍。
不过热核反应只有在极高的温度(几千万度)下才能进行,而这样高的温度只有在原子弹爆炸时才能产生,因此氢弹必须用原子弹作为点燃热核材料的“雷管”。
氢弹爆炸时会放出大量的高能中子,这些高能中子能使铀238发生裂变。因此在一般氢弹外面包一层铀238,就能大大提高爆炸威力。这种核弹的爆炸,经历裂变一聚变—裂变三个过程,所以称为“三相弹”。它的特点是成本低、威力大、放射性污染多。
还有一种新型核弹,即所谓中子弹。中子弹实际上可能是一种小型氢弹,只不过这种小型氢弹中裂变的成分非常小,而聚变的成分非常大,因而冲击波和核辐射的效应很弱,但中子流极强。它靠极强的中子流起杀伤作用,据称能做到“杀人而不毁物”。
我们看到,原子弹是用铀制造的,也可以用钚制造,但钚是通过铀而制得的。而氢弹则必须用原子弹来引。因此,归根结帮,核武器、热核武器的制造都离不开铀。因此,在过去,在今天,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最重的天然元素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军事上的需要。
我国在日成功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日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氢弹试验,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政策,为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相信,作为武器的原子弹和氢弹终究是要被消灭的。但是作为放出巨大能量的核爆炸,却在和平建设中有着吸引入的应用前景。
由于核爆炸释放出的能量特别巨大,所以它能使许多用其它方法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得以完成。核爆炸可以用来开山、辟路、挖掘运河、建造人工港口等。例如,有一个方案,只需四次核爆炸就可开凿一个能停泊万吨巨轮的海港。首先,进行一次百万吨梯恩梯当量级的核爆炸,就可炸出一个直径300多米、深30多米的大坑。然后进行三次规模较小的核爆炸,开出一条运河来把大坑和深海连接起来(这样的爆炸当然应尽量减少放射性物质的产生)。只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当海潮把产生的少许放射性物质冲走后,这个海港就可安全使用了。
又如,许多地区有大量石油沥青沙层和油页岩,靠钻井并不能开采这种石油,但是核爆炸的高温高压能迫使这种石油流动,因而可以把它开采出来。据称,单把美国西部一个区域内的油页岩中的石油取出来,就可供全世界使用很长一段时间。
至于利用地下核爆炸的高温高压,将石墨变成金刚石,利用地下核爆炸的强大中子流生产超铀元素,则已开始实践了。
核爆炸还可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良田。很多干旱的沙漠地带其实也有一些雨水,但是这些雨水多半从地面流进地下河流、流入海中,剩下的一点则很快蒸发淖了,因此地面上没有一点水分,沙漠成了不毛之地。核爆炸可以造成巨大的积水层—“地下水库”。雨季时,雨水储在积水层中,然后慢慢地透过多孔的泥土湿润地表,使之适合于植物的生长。
和平利用核爆炸的前景确实是令人神往的。历史将雄辩地证明:人民将彻底埋葬超级大国的原子弹;几代科学家的辛勤劳动成果,必将完全用来造福于人类。核武器系统,一般由核战斗部、投射工具和指挥控制系统等部分构成,核战斗部是其主要构成部分。核战斗部亦称核弹头,并常与核装置、核武器这两个名称相互代替使用。 实际上,核装置是指核装料、 其他材料、起爆炸药与雷管等组合成的整体,可用于核试验,但通常还不能用作可靠的武器;核武器则指包括核战斗部在内的整个核武器系统。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 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 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制造原子弹,既要解决武器研制中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还要能生产出必需的核装料铀235、钚239。天然铀中同位素铀235的丰度仅0.72%,按原子弹设计要求必须提高到90%以上。当时美国经过多种途径探索研究与比较后,采取了电磁分离、气体扩散和热扩散三种方法生产这种高浓铀。供一颗“枪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高浓铀,是靠电磁分离法生产的。建设电磁分离工厂的费用约3亿美元(磁铁的导电线圈是用从国库借来的白银制造的,其价值尚未计入)。钚239要在反应堆内用中子辐照铀238的方法制取。 供两颗“内爆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钚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却型天然铀反应堆及与之配套的化学分离工厂生产的。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当时的工程规模。由于美国的工业技术设施与建设未受到战争的直接威胁,又掌握了必需的资源,集中了一批国内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够较快地实现原子弹研制计划。
德国的科学技术,当时本处于领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水平与美、英大致相当,但后来落伍了。美国的第一座试验性石墨反应堆,在物理学家恩利克·费米领导下,1942年12月建成并达到临界;而德国采用的是重水反应堆,生产钚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临界装置,为生产高浓铀,德国曾着重于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由于空袭和电力、物资缺乏等原因,进展很缓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学家,以及有的科学家持不合作态度,是这方面工作进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国法西斯头目过分自信,认为战争可以很快结束,不需要花气力去研制尚无必成把握的原子弹,先是不予支持,后来再抓已困难重重,研制工作终于失败。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国有不少知道“曼哈顿工程区”内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学家J.弗兰克为首的一大批从事这一工作的科学家,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城市。当时,日本侵略军受到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有力打击,实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又几乎全部摧毁日本海军,海上封锁使日本国内的物资供应极为匮泛。在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美国仍于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
苏联在1941年6月遭受德军入侵前,也进行过研制原子弹的工作。铀原子核的自发裂变,是在这一时期内由苏联物理学家Г.Н.弗廖罗夫和Κ.А.佩特扎克发现的。卫国战争爆发后,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学家И.В.库尔恰托夫的组织领导下逐渐恢复,并在战后加速进行。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原子弹试验。1950年1月,美国总统H.S.杜鲁门下令加速研制氢弹。1952年11月,美国进行了以液态氘为热核燃料的氢弹原理试验,但该实验装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苏联进行了以固态氘化锂6为热核燃料的氢弹试验,使氢弹的实用成为可能。 美国于1954年2月进行了类似的氢弹试验。英国、法国先后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进行了原子弹与氢弹试验。
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础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即着手准备研制原子弹。1959年开始起步时,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同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中苏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撤走专家,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任务。中国首次试验的原子弹取&596&为代号,就是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元素周期表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元素周期表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如、、(惰性气体)、等。这使周期表中形成元素分区。由于周期表能够准确地预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作为行为时十分有用的框架。现代的周期表由化学家于1869年发现,用以展现当时已知元素特性的。自此,随着新元素的探索发现和理论模型的发展,周期表的外观曾经过改变及扩张。外文名the periodic table创造者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现代化学的是1869年科学家(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1]
原子半径由左到右依次减小,上到下依次增大。
在教科书中,都附有一张“(英文:the periodic table)”。这张表揭示了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的发明,是近代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1869年,俄国化学家按照由小到大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纵行,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当的奥秘被发现时,编排依据由改为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形成现行的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第一份英文版本的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如下关系:
==核外电子数=
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的预测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1913年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撞击金属产生,发现原子序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核的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即数或序)排列。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当代的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列。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序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数,这个序号称为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前。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8、9、10纵行为一个族)。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元素周期表有7个,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1、2、3)、(4、5、6)和(7)。共有16个族,又分为7个(ⅠA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7个(ⅠB ⅡB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一个第Ⅷ族(包括三个纵行),一个。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称为化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逐渐减弱,逐渐增强。元素的最高正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2]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重大,科学家正是用此来寻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元素周期表族/
ⅠA Ⅱ AⅢBⅣBⅤ B
ⅥBⅦBⅧ  ⅠB
 ⅡBⅢAⅣAⅤAⅥAⅦA18(即原)1  H
锕系  Ac
*:“【】”为有异议的中文名称。
**:&Uut、Fl、Uup、Lv、Uus、Uuo&中Uut、Uup、Uus、Uuo至今(2014年11月)仍未被认可,所以无其中文名称;Fl、Lv在一些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无中文名称。
***:从“钅卢”到Uuo“的汉字无简体形式。序号符号中文拼音读音相似字原子量外层电子常见化合价分类英文名英语音标其它1
['haidr?d??n]
轻,同位素为氘和氚
 主/非/稀
['hi:li?m]
['liθi?m]
主/金/碱土
[be'rili?m]
最轻碱土金属元素
['b?:r?n]
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的非金属元素
['kɑ:b?n]
-3、 1 、2、 3、 4 5
['naitr?d??n]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ksid??n]
地壳中最多
['flu?ri:n]
最活泼,非金属,不能被氧化
 主/非/稀
['ni:?n]
['s?udi?m]
主/金/碱土
[m&ɡ'ni:zi?m]
轻金属之一
[,&lju'minj?m]
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
['silik?n]
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
Phosphorus
['f?sf?r?s]
白磷有剧毒
['s?lf?]
质地柔软,轻。与氧气燃烧形成有毒的二氧化硫
-1、1、35、7
['kl?:ri:n]
 主/非/稀
['ɑ:ɡ?n]
稀有气体,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稀有气体
[p?'t&sj?m]
活泼,与空气或水接触发生反应,只能储存在煤油中
主/金/碱土
['k&lsi?m]
骨骼主要组成成分
['sk&ndi?m]
一种柔软过渡金属,常与钆,铒混合存在
[tai'teini?m]
能在氮气中燃烧,熔点高
[v?'neidi?m]
高熔点稀有金属
['kr?umj?m]
硬度最高的金属
2、4、6、7
['m&?ɡ?,ni:s]
在地壳中分布广泛
['a??n]
地壳含量第二高的金属,开采最多金属
[k?u'b?:lt]
 同位素钴60被应用于X光发生器中 28
['nik?l]
有磁性和良好可塑性
['k?p?]
人类发现最早金属之一
 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31
['ɡ&li?m]
燃点低沸点高 32
[d??:'meini?m]
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33
['ɑ:s?nik]
[si'li:ni?m]
可使玻璃致色为鲜红色 35
['br?umi:n]
活泼,单质为红棕色液体
 主/非/稀
['kript?n]
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惰性气体 37
[ru:'bidi?m]
主/金/碱土
['str?nti?m]
是碱土元素中丰度最小的元素 39
['itri?m]
人工合成的钇铝榴石曾被当做钻石的替代品 40
[z?:'k?uni?m]
氧化物立方氧化锆为钻石的人工替代品 41
[nai'?ubi?m]
铌钢被用于制作汽车外壳 42
Molybdenum
[m?'libdin?m]
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 43
Technetium
[tek'ni:?i?m]
原子序数最小的放射性元素
[ru:'θi:ni?m]
硬而脆呈浅灰色的多价稀有金属元素 45
3,4副/金/过
['r?udi?m]
现代珠宝制作过程进行表面处理的必须元素 46
2,4副/金/过
[p?'leidi?m]
 被应用于酒精检测中47
['silv?]
贵金属,曾经是全球范围内的硬通货 48
['k&dmi?m]
 重金属,过量摄入会导致痛痛病49
['indi?m]
可塑性强,有延展性,In115是主要核素,但有放射性 50
人类最早发现应用的元素之一,被用于制造容器 51
['&ntim?ni]
熔点低,被用于制作保险丝 52
-2、2、4、6
[te'lju?ri?m]
 密度最大的非金属53
['ai?udi:n]
活泼,甲状腺所需的微量元素
['zen?n]
 可被用于制作氙灯55
['si:zi?m]
['bε?ri?m]
 硫酸钡被应用于钡餐透视57
['l&nθ?n?m]
4f1 5d1 6s2
['si?ri?m]
Praseodymium
[,preizi?u'dimi?m]
[,ni:?u'dimi?m]
Promethium
[pr?u'mi:θi?m]
[s?'m??ri?m]
[ju?'r?upi?m]
4f7 5d1 6s2
Gadolinium
['ɡ&d?lini?m]
['t?:bi?m]
Dysprosium
[dis'pr?usi?m]
['h?ulmi?m]
['?:bi?m]
['θju:li?m]
[i't?:bi?m]
4f14 5d1 6s2
[lju:'ti:?i?m]
['h&fni?m]
['t&nt?l?m]
['t??st?n]
['ri:ni?m]
最晚被发现的稳定元素 76
4,6,8副/金/过
['?zmi?m]
密度最大的金属
3,4副/金/过
[ai'ridi?m]
2,4副/金/过
['pl&tin?m]
被应用于珠宝首饰中的贵金属,俗称铂金 79
原子结构最稳定,人类最早发现及应用的贵金属,全球硬通货
['m?:kjuri]
 唯一一种在常温下为液态的金属81
['θ&li?m]
 密度大,熔点低,对人体有毒性。许多化妆品中必须含有的元素83
['bizm?θ]
[p?'l?uni?m]
['&st?ti:n]
 主/非/稀
['reid?n]
     88
主/金/碱土
['reidi?m]
[&k'tini?m]
['θ?:ri?m]
5f2 6d1 7s2
Protactinium
[,pr?ut&k'tini?m]
5f3 6d1 7s2
4,5副/金/锕
[ju'reini?m]
放射,同位素铀235被用于制作原子弹93
5f4 6d1 7s2
[nep'tju:ni?m]
[plu:'t?uni?m]
[,&m?'risi?m]
用于烟雾报警器中
5f7 6d1 7s2
['kju?ri?m]
['b?:kli?m]
Californium
[,k&li'f?:ni?m]
人造 放射,最贵金属
Einsteinium
[ain'staini?m]
['f?:mi?m]
Mendelevium
[,mend?'li:vi?m]
[n?u'bi:li?m]
5f14 7s27p1
Lawrencium
[l?:'rensi?m]
 副/金/过
Rutherfordium
[,r?&?'f?:di?m]
 副/金/过
['du:bni?m]
 副/金/过
Seaborgium
[si:b?:ɡi?m]
 副/金/过
['b?u?ri?m]
 副/金/过
['h&si?m]
 副/金/过
Mietnerium
 人造 放射
 副/金/过
Darmstadtium
 人造 放射
钅仑lún轮未知   roentgenium
 超重元素
钅哥gē哥    copernicium
 超重元素
碱金属性质
碱金属单质
颜色和状态
密度(g/cm?;)
熔点(℃)
沸点(℃)
银白色,柔软
银白色,柔软
银白色,柔软
银白色,柔软
略带金色光泽,柔软
1.还原性;Li&Na&K&Rb&Cs
2.氧化性:Li&Na&K&Rb&Cs
3.碱金属元素能与水或氧气反应生成碱或碱性氧化物
碱土金属单质  颜色和状态密度(g/cm?)熔点(℃)沸点(℃)铍钢灰色,较硬  1.848  1278  2970(加压)  镁银白色,柔软  1.738  648.91090钙银白色,柔软  1.550  839  1484锶银白色,柔软  2.540  769(加压)1384钡银白色,柔软  3.594729  1637IIIB族(不含镧系)
IIIB族元素单质  颜色密度(g/cm?)熔点(℃)沸点(℃)钪银白色  2.985  15412830钇灰色4.4689  15223338镧系
镧系元素单质  颜色密度(g/cm?)熔点(℃)沸点(℃)镧银白色  6.7  9203469铈灰色6.9  799  3426镨银灰色6.7  9353212钕银灰色  7.0  1024  3074钷**////钐银白色  7.510721791  铕银白色  5.0  8261596钆银白色  7.9  13133266铽银灰色  8.2  13563230镝银白色  8.5  14122562  钬银色8.814742695铒银白色  9.0  15292863铥银白色  9.3  15451947镱银白色  7.0824  1193镥银灰色  9.8  1656  3315IVB族
元素单质颜色密度(g/cm?)熔点(℃)沸点(℃)钛  银白色4.5  16603287锆  银白色6.5  18524377铪银白色13.3
2227  4602VB族
元素单质  颜色密度(g/cm?)熔点(℃)沸点(℃)钒  银白色6.1  18903380铌  银白色8.6  2468  4742钽  银白色  16.6  29965425VIB族
元素单质  颜色密度(g/cm?)熔点(℃)沸点(℃)铬  银白色7.2  18572642钼银色10.2  26104615钨银色19.3  34105555  VIIB族
元素单质  颜色密度(g/cm?)熔点(℃)沸点(℃)锰  银白色7.44  12462061锝**////铼银色21.04  31805627VIII族
元素单质  颜色密度(g/cm?)熔点(℃)沸点(℃)铁  银白色7.86  15352861钴银灰色8.9  14952527镍银白色8.9  14532913钌  银白色12.322504150铑银色12.41  19663695钯  银色12.02  1552  2963  锇银灰色22.4830275012铱银白色22.42124434428铂银白色21.45  17723825IB族
元素单质  颜色密度(g/cm?)熔点(℃)  沸点(℃)铜紫红色8.92  1084.6  2562银银白色10.59612162金金黄色19.31046.682856IIB族
元素单质  颜色密度(g/cm?)熔点(℃)沸点(℃)锌  银白色7.14  419.6  907镉  银灰色8.65  320.9765汞银白色  13.59  -38.87356.6IIIA族
元素单质颜色和状态  密度(g/cm?) 熔点(℃)沸点(℃)  硼  黑色,硬2.3420763927铝  银白色,软2.76602327镓银白色,软5.90429.76  2403铟银白色,软  7.31  156.22080  铊银白色,硬  11.85308.51457IVA族
元素单质颜色和状态  密度(g/cm?) 熔点(℃)沸点(℃)  碳(石墨)  黑色,软2.26735504827硅  黑色,硬2.3314142900锗银白色,硬5.35938.25  2833锡(白锡)银白色,软  7.28  231.892260  铅银白色,软  11.3437327.5021749*副族元素硬度不详。
**钷、锝是放射性元素,后面再说性质。我是,我最轻,靠我运;
我是,我无赖,得失我最菜;
我是,密度低,遇水遇酸把泡起;
我是,耍赖皮,虽是金属难电离;
我是,电子穷,我和本族大不同;
我是,反应慢,既能成链又成环;
我是,我阻燃,加氢可以合成;
我是,不用想,离开我就憋得慌;
我是,最恶毒,抢个电子就满足;
我是,也不赖,通电红光放出来;
我是,脾气大,遇酸遇水就火大;
我是,最爱美,摄影烟花放光辉;
我是,常温里,浓里把澡洗;
我是,色黑灰,信息元件把我堆;
我是,害人精,剧毒列表有我名;
我是,来历久,沉淀金属最拿手;
我是,色黄绿,金属电子我抢去;
我是,活性差,霓虹紫光我来发;
我是,把火加,来当家;
我是,身体爱,骨头牙齿我都在;
我是,耐温广,我来帮;
我是,过渡来,我来盖;
我是,酸碱烦,如虎添翼钢加钒;
我是,正六铬,过来变绿色;
我是,价态多,七氧化物爆炸猛;
我是,用途广,喊我叫爷;
我是,蓝色母,癌症要用六十钴;
我是,无锈铁,能记忆;
我是,色紫红,投入气棕红;
我是,人必需,体内我立大功勋;
我是,易熔化,六十七镓是奇葩;
我是,可晶格,红外窗口能当壳;
我是,颜色深,三价元素夺你魂;
我是,补人体,口服液里有玄机;
我是,挥发臭,液态非金我来秀;
我是,保护气,通电就显橘红色;
我是,碱金属,沾水烟花钾不如;
我是,,八十七锶帮医生;
我是,难分离,我在特种合金里;
我是,熔点高,石头里面很多锆;
我是,能吸气,网络让我当NB;
我是,像石墨,提高再结晶温度;
我是,能放射,地壳里面我没得;
我是,量很少,我也应得了;
我是,光泽好,抗腐蚀性我很好;
我是,把氢拉,吸氢我就破裂啦;
我是,不是人,只有硝酸氟化溶;
我是,污染的,当年日本痛痛得;
我是,软如金,轻微放射宜小心;
我是,五金里,与铅熔合成焊锡;
我是,非SB,虽说锑锅那是;
我是,毒性低,又是金属又非金;
我是,升华烟,遇到淀粉蓝点点;
我是,很陌生,啊我来填;
我是,金黄色,入水爆炸容器破;
我是,,可以用来检查胃;
我们是,个个都很稀;
!!!工业维生素;
能用来造;
有放射性;
!!!!合金很奇特;
我是,笑哈哈,我和锆矿是一家;
我是,能抗酸,我遇比金懒;
我是,高温度,其他金属早呜呼;
我是,爱,我把吸过来;
我是,和合,保持百年很;
我是,做,只有千万分之一;
我是,很贵重,含量比还淡薄;
我是,很稳定,扔进影无形;
我是,吸入痛,高低我能懂;
我是,能脱发,投毒出名看;
我是,能储电,子弹头里也出现;
我是,半衰期,大于宇宙的年纪;
我是,核能破,α粒子我有很多;
我是,极少在,要找到我很难哎;
我是,放射中,三天我就造;
我是,人造上,廿三分钟我就亡;
我是,千年累,我把变没;
我们是,个个会放粒;
!!!航飞做热源;
也造炸弹;
!!!!做;
我们超锕系,我们都超重;
,,,,,,,,,,,,(钅立),,。[4]氢锂钠钾铷铯钫——请李娜加入私访
铍镁钙锶钡镭 ——媲美盖茨被雷
硼铝镓铟铊 ——碰女嫁音他
碳硅锗锡铅 ——探归者西迁
氮磷砷锑铋 ——蛋临身体闭
氧硫硒碲钋 ——养牛西蹄扑
氟氯溴碘砹 ——父女绣点爱
氦氖氩氪氙氡 ——害耐亚克先动一家请驴脚拿银,(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家羊盖美背心。(二价氧钙镁钡锌)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
一至五价都有氮 铜汞二价最常见
正一铜氢钾钠银 正二铜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四六硫 二四五氮三五磷
一五七氯二三铁 二四六七锰为正
碳有正四与正二 再把负价牢记心
负一溴碘与氟氯 负二氧硫三氮磷根据一个小故事来背诵
侵害  从前,有一个富裕人家,用鲤鱼皮捧碳,煮熟鸡蛋供养着有福气的奶妈,这家有个很美丽的女儿,叫桂林,不过她有两颗绿色的大门牙(哇,太恐怖了吧),后来只能嫁给了一个叫康太的反革命。刚嫁入门的那天,就被小姑子号称“铁姑”狠狠地捏了一把,新娘一生气,当时就休克了。   这下不得了,娘家要上告了。铁姑的老爸和她的哥哥夜入县太爷府,把大印假偷走一直往西跑,跑到一个仙人住的地方。   这里风景优美:彩色贝壳蓝蓝的河,一只乌鸦用一缕长长的白巾牵来一只鹅 ,因为它们不喜欢冬天,所以要去南方,一路上还相互提醒:南方多雨,要注意防雷啊。
  在来把这个故事浓缩一下:  第一周期:氢 氦 ---- 侵害   第二周期:锂 铍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 鲤皮捧碳 蛋养福奶   第三周期: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 那美女桂林留绿牙(那美女鬼 流露绿牙)(那美女归你)   第四周期:钾 钙 钪 钛 钒 铬 锰 ---- 嫁改康太反革命  铁 钴 镍 铜 锌 镓 锗 ---- 铁姑捏痛新嫁者   砷 硒 溴 氪 ---- 生气 休克   第五周期:铷 锶 钇 锆 铌 ---- 如此一告你   钼 锝 钌 ---- 不得了   铑 钯 银 镉 铟 锡 锑(tī) ---- 老把银哥印西堤   碲 碘 氙 ---- 地点仙   第六周期:铯 钡 镧 铪(hā)----(彩)色贝(壳)蓝(色)河
钽 钨 铼 锇 ---- 但(见)乌(鸦)(引)来鹅   铱 铂(bó) 金 汞 铊 铅 ---- 一白巾 供它牵   铋 钋(pō) 氡 ---- 必不冬(天)   第七周期:镭 锕 ---- 雷啊![5]
初中常用元素:氢 氦 锂 铍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钾 钙
(侵害脸皮盆,碳蛋养肤奶,那美女鬼人,牛肉要加钙)钾钠铵盐溶 (钾盐钠盐铵盐都溶于水和酸)  硝酸盐相同 (硝酸盐同上)  钾钠钙和钡 (氢氧化钾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氢氧化钡)  溶碱有四种 (上面四种是可溶性的碱)  氯除银亚汞 (盐酸盐除了银亚汞其他都溶)  硫酸除铅钡 (硫酸盐除了铅和钡其他都溶)  (请注意,溶解性口诀中,所谓的溶解范围只在初、高中的课本范围内适用,也有一部分钾、钠、铵盐,硝酸盐,氯化物,硫酸盐难溶而不在口诀中(比如高氯酸钾、铋酸钠),除上述四种碱外,也有其他可溶的氢氧化物。)元素周期表很多人注意到,元素周期表最后几位元素永远是以um结尾的,其实这只是一种临时命名规则,叫IUPAC元素系统命名法。在这种命名法中,会为未发现元素和已发现但尚未正式命名的元素取一个临时西方名称并规定一个代用元素符号,使用拉丁文数字头以该元素之原子序来命名。此规则简单易懂且使用方便,而且它解决了对新发现元素抢先命名的恶性竞争问题,使为新元素的命名有了依据。如便是由un(一)- un(一)- quad(四)- ium(元素)四个字根组合而成,表示“元素114号”。元素114命名为flerovium(Fl),以纪念苏联原子物理学家乔治·弗洛伊洛夫(Georgy Flyorov,);而ununhexium便是由un(一)- un(一)- hex(六)- ium(元素)四个字根组合而成,表示“元素116号”。元素116名为livermorium (Lv),以实验室所在地利弗莫尔市为名。元素周期表第113号元素和115号以及117号之后开始没有特定的名称,而是用系统命名法。具体规则为:
3:t纪念门捷列夫与他的元素周期表
比如第112号元素为Uub(2010年起被命名为为Cn[6])、第113号元素为Uut、第114号Uuq(2012年10月起被命名为为Fl[7])、116号Uuh(2012年10月起[7]被命名为Lv),以此类推。(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元素除外)的随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增多,原子半径增大。(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二周期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氮元素+5(氟无正价,氧无+6价),其他周期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都由碳族-4递增到-1。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越强;元素的越强,最高价的水化物的越强。(F/Cl;O/S除外)元素非金属性越强,越稳定。同周期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的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越强,其单原子的还原性越弱。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3、确定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即可由最后的差数来确定。最后的差数就是族序数,差为8、9、10时为VIII族,差数大于10时,则再减去10,最后结果为族序数。
根据各周期所含的元素种类推断,用原子序数减去各周期所含的元素种数,当结果为“0”时,为零族;当为正数时,为周期表中从左向右数的纵行,如为“2”则为周期表中从左向右数的第二纵行,即第ⅡA族;当为负数时其主族序数为8+结果。所以应熟记各周期元素的种数,即2、8、8、18、18、32、32。如:114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114-2-8-8-18-18-32-32=-4,8+(-4)=4,即为第七周期,第ⅣA族。稀有气体也称为惰性气体 它们的化学性质较稳定,不会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稀有气体主要为:氦(He) 氖(Ne) 氩(Ar)氪(Kr) 氡(Rn) 氙(Xe).
牢记的原子序数:2、10、18、36、54、86,通过稀有气体的位置,为某已知原子序数的元素定位。如:要推知33号元素的位置,因它在18和36之间,所以必在第4周期,由36号往左数,应在ⅤA族。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