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的句子说话或者写东西 出现特别多的主语我 就是特别多的句子都是以我为主语来写的 从心理学上

汉语句子话题与英语句子主语对比分析与翻译英语翻译,汉语句子,英语句子,对比与,对..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汉语句子话题与英语句子主语对比分析与翻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阅读现代文。
没有标准的答案罗为辉
&&&& (1)讲台上,两鬓斑白的老师正在摆弄着桌上的瓶瓶管管,老师早年是留美归国学者,退休后被学校请来为我们授课。&&&& (2)那是高考前的最后一堂化学课,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地注视着老师给我们做实验。老师首先拿出一瓶纯净水,倒进烧杯里,点燃酒精灯,要在往日,老师肯定会趁水沸腾前给我们讲解试验的过程和目的。然而,那一次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等水沸腾起来,然后从那一排试管中先取出一支试管,把管里的一些黑色的颗粒倒入沸水中,原本清澈透明的水一下子变成了黑色。&&&& (3)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一脸的困惑,不明白老师这是在做什么,最起码老师应该告诉我们那些黑色颗粒是什么东西呀。但老师不说,我们也不好多问,只是一个个静静地看着老师往沸水中倒入一些白色的颗粒,再倒入一些白色的粉末,黑色的水一眨眼变成了咖啡色。&&&& (4)随后老师停了下来,扫视我们一眼,然后微笑着问:“好了,现在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这烧杯里的东西是什么?”&&&& (5)这我们哪会知道,一个个直摇头。老师狡黠地笑着:“那么有谁愿意上来尝一尝它的味道。”&&&& (6)同学们被老师的这个提议给吓呆了,一个个瞠目结舌,要知道这可是化学实验课哩,平日里我们对烧杯里的那些物质一个个小心谨慎,生怕一不留心被烧杯里的那些硫酸呀、硝酸什么伤着,哪敢去品尝,也亏老师他老人家想得出来,要我们去品尝这烧杯里的东西,你说我们能不害怕吗?&&&& (7)也不知过了多久,只见坐在我前面的班长站起身来,在同学们惊讶的注视中一步一步挪到讲台前,班长勇敢而悲壮地端起烧杯慢慢地抿了一口,轻轻地咂巴着嘴唇,然后只听得班长一声惊呼:“这是咖啡!”&&&& (8)什么?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我说老师的操作怎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敢情那黑色的颗粒是咖啡呀,而那白色的颗粒自然是糖,白色的粉末不用说就是咖啡伴侣了。我们怎么也没想到一贯严谨的老师,竟然在这最后的一堂课上跟我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一本正经地给我们煮了一回咖啡。&&&& (9)我们纷纷问老师,上这堂课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又是什么?老师摇摇头,慈祥地看着我们:“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给同学一些生活启示,那就是事物常常是变化着的,它没有标准答案。我相信你们总有一天会领悟到这其中的意味。好了,今天的课到此为止,祝同学们前程远大,下课!”&&&&&(10)十多年过去了,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懵懂走向成熟,慢慢地体会了老师当初的用意:生活原本是一杯纯净水,无色而无味,但要想变成一杯滴滴香浓的咖啡,就需要不时加入勤劳、汗水、阳光、雨露和真诚,这样的生活才会变得有滋有味。&&&& (11)而当年勇敢地端起烧杯的班长,现在已是耶鲁大学最年轻的访问学者,电话里我对他谈起对生活的这些感悟,他连连称是,只是末了,电话那端的他轻轻地说:“我还想补充一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尽管生活如老师所言,它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权且把这当作十多年前老师想让我们明白的答案吧! 1.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化学实验没有标准的答案&&&&&&&&&&&&&&&&&&& B.生活的启示没有标准的答案C. 上这节课的目的没有标准的答案&&&&&&& D.事物的变化没有标准的答案 2.请你用概括的语言写出两处这节实验课不同寻常的地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师在化学实验课上的操作为什么会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1)段横线处省略的内容是班长的感悟。联系十多年前的那节化学实验课,请你把班长的感悟补&&&& 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什么“我”和班长的感悟都可作为老师想让我们明白的答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 ①老人是菲律宾的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乡梓的念头。
&&&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
&&&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比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学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 ⑤名单很快就到了老人的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落款处是老人家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违背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 ③终于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新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祝你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 ⑨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 ⑩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且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可以是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静静地绽放感激的笑脸。&&&&&&&&&&&&&&&&&& (摘自《读者》2007年第4期)
1.从选文中依次摘录了四句话,最合适作文章标题的一句是
A.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B.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C.终于读懂老人的心&&& &&&&&&&&&&&&&& D.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2.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3.理解下面一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
4.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的唉声叹气”,请你说说这句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5.老人认为“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或理解。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 ①老人是菲律宾的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乡梓的念头。&&&&&&&&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比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学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 ⑤名单很快就到了老人的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落款处是老人家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违背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 ⑧终于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新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祝你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⑨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⑩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且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可以是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静静地绽放感激的笑脸。 (摘自《读者》2007年第4期)1.从选文中依次摘录了四句话,最合适作文章标题的一句是
&&&& A.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B.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 C.终于读懂老人的心 &&&& D.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2.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下面一句话在文中的含义。&&&&&&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的唉声叹气”,请你说说这句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人认为“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或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9分)学会转身【董建昌】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小题2】阅读选文第3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4分)提出观点A分析论述B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出爱迪生指导助手测量灯泡容积的事例论证方法:C得出结论D【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6段“这个故事”的内容。(3分)【小题4】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那个孩子找到手表是因为他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B.爱迪生的助手在测量灯泡容积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C.西点军校的校训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头脑简单就会把任何事情做好。D.人们常常想不到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因为不懂得坚持。【小题5】选文第①段和第⑧段分别有什么什么作用?(4分)【小题6】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3分)事例: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主语句,即&分配句&,如下例所示:&(31)&五米种一棵树&..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汉语无定主语的语义允准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大主语或小主语是_的_字结构的主谓谓语句-主谓谓语句
您现在的位置:&&>>&&>>&大主语或小主语是_的_字结构的主谓谓语句
大主语或小主语是_的_字结构的主谓谓语句来源:&&&&关键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版)1998年第4期(总第237期)  大主语或小主语是“的”  字结构的主谓谓语句  李 芳 杰    作 者 李芳杰,武汉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教授;武汉,430072。  关键词 大主语 小主语 “的”字结构 语义结构 语义系列  提 要 大主语是“的”字结构时,多为VP受事;小主语是“的”字结构时,  多从属于大主语。小主语从属大主语是主谓谓语句各类语义结构中最为典型的一类,而“的”字结构充任小主语最能体现这种关系。小谓语如果也是主谓结构,就形成层层包孕、外延渐小的语义关系及其变化;汉语里不少语义系列也具有外延越来越小的特点,所不同的是这些语义系列各项是并列关系,而大小主语之间没有直接的句法关系。  主谓谓语句是主谓结构作谓语的句子,全句主语通常称作大主语,本文记作S1,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通常称作小主语、小谓语,本文分别记作S2,VP/AP。S1或S2有时由“的”字结构充任,本文拟对此加以分析。  1 “的”字结构+S2+VP/AP  语义结构主要类型如下:  1.1 “的”字结构和S2分别是V的受事、施事。在此类句子中所占比重较大。特点:  A.可以变换为“S2+VP+‘的’字结构”。如:  (1)把人民放在心坎儿上的,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把人民放在心坎儿上的(人)。  B.如果有后分句,后分句的S2与前分句的S2大多相同并省略。如:  (2)政界的李书记不愿得罪,新闻界的( )也不便得罪。  (3)中国没有的我们进口,中国有的,而且并不差的( )还大量进口,为国货制造了  不必要的障碍 。  例(2)(3)( )处可以分别补上S2“李书记”、“我们”。  的”字结构往往与其有语义关系。如:C.如果V后有后续成分,“  (4)我这样儿的,正宗北京人看着就像眼睫毛上的砂粒,抖下一拨又一拨,想一想都硌??  李芳杰:大主语或小主语是“的”字结构的主谓谓语句  牙。  (5)那时连翩而来的,我记得至少亦有三五次。  例(4)“我这样儿的”是V“看着”的后续成分“就像……砂粒,……”的施事,例  (5)“那时连翩而来的”是V“记得”的后续成分“至少亦有三五次”的施事。  1.2 “的”字结构和S2之间存在着整体和部分或领有和隶属的关系,但与小谓语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这是不同于1.1的。比如“考上的情绪尤其高昂”,“考上的”与S2“情绪”是领属关系,但与AP“尤其高昂”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一般不说“考上的尤其高昂”。特点:  A.此类很多是复句,各分句的S2或是S1的组成部分,或是S1的各种属性,语义上是平列关系,同属S1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因此后分句的S1往往省略,而S2必须出现。如:  (1)来自农村的,学习态度好,不很对头。  后分句的S2是“学习方法”,其S1“来自农村的”承前省略了。  B.小谓语通常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也可以是由不及物动词构成的词组。如:  (2)他平时穿的,袖子同我们的长衫袖一样#。  (3)有间湖光水色的公园茶馆,每天清晨,来这里占位的七成是女性。  (4)稍有点名声的演员每场可获得演出费几千元,大红大紫的出场费有多少?%  例(1)(2)小谓语“好”、“不很对头”、“同我们的长袖一样”都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例(3)(4)小谓语由“是”、“有”等不及物动词构成的词组充任。  1.3 S2复指“的”字结构。特点:  谁”。如果S1是一个“的”字结构,“谁”复指其所指范围内任何A.S2通常是任指代词“  一个;如果S1是两个“的”字结构,“谁”分指二者所指范围内任何一个。如:  (1)一个平常的人像我的,谁愿凭了理性之力去丑化未来呢?&  (2)无论是刘邦、朱元璋这些成则为王的,还是黄巢、李自成这些败则为寇的,谁都不  曾倚重什么武侠。  例(1)“谁”指“……像我的”中的任何一个人,例(2)“谁”既指“……成则为王的”中的任何人,也指“…败则为寇的”中的任何人。  B.有时小谓语中的宾语也是任指代词“谁”,与小主语构成“谁VP谁”格式,此时大主语往往是两个并列的“的”字结构,两个“谁”则各自复指一个。如:  (3)卖荞面的和卖饣合的谁能赢了谁呢???  比较自然的理解是:小主语“谁”复指“卖荞面的”,宾语“谁”复指“卖饣合的”;作相反的理解也行。  谁”时,小谓语通常是否定式或表否定的反问肯定式,两式之间C.小主语为任指代词“  可以逆变。如例(2)“(谁)都不曾倚重什么武侠。”是否定式,可以逆变为反问肯定式“(谁)曾倚重过什么武侠?”例(3)“(谁)能赢了谁呢?”是反问肯定式,可以逆变为否定式“(谁)也赢不了谁!”  1.4 “的”字结构与小主语之间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这是与前面三类不相同的。如:  (1)全家迁往外地的、住房无故空闲三个月的、擅自将住房转借他人的,出租方有权终  止合同。?(2)我只说了一句话,其他的我等着别人来说??。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例(1)小主语“出租方”与动词“有”、“终止”,宾语“权”、“合同”有直接语义关系,与动词构成施动关系,与宾语构成施受关系,而与作大主语的三个并列的“的”字结构的语义关系隐含在与宾语“合同”的关系里。例(2)大主语“其他的”是“说”的受事,而“说”的施事是“别人”,并非小主语“我”,可见大小主语之间关系十分疏远。  2 S1+“的”字结构+VP/AP  语义结构主要类型有:  2.1 S1与“的”字结构的构成成分之间隐含着施事和动作的关系。特点:  A.S1后往往是几个由“的”字结构充任小主语的并列分句。  B.小谓语通常是“是+N”。  如:  #(1)咱们卖的是力气,为的是钱??。  (2)作业队…吃的是包谷面窝头,喝的小米粥。  两例S1“咱们”“作业队”分别与“的”字结构的组成成分“卖”、“为”、“吃”、“喝”构成施动关系:咱们卖、咱们为、作业队吃、作业队喝。“是”可以省略:“咱们卖的力气,为的钱”,没出现的可以补上:“喝的是小米粥”。  2.2 S1与“的”字结构的构成成分之间隐含着非施事和动作的关系。与2.1比较,相同的是,小谓语通常也是“是+N”;不同的是:S1后不是并列分句。如:  %(1)晚饭白灵做下的是长面??。???  (2)这顿慌慌忙忙准备的晚宴吃的是什么?&??  例(1)“做”的施事、受事是“白灵”和“长面”。例(2)“吃”的施事未出现,受事是“什么”,两例S1“晚饭”、“晚宴”表示“做”、“吃”动作发生的时间。  2.3 S1与“的”字结构是全体和部分的关系,两者只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区别,S2是S1的一个或多个个体,这是有别于1.2的整体与部分或领有与隶属关系的。比如“你过去的卦  ???灵验的也不少啊”,“灵验的”是“你过去的卦”中的一类个体,另一类个体为“不灵验的”,  两类个体之和即是S1。此类句子在由“的”字结构充任大主语或小主语的主谓谓语句中所占比重最大。特点:  的”字结构是从性质、状态、品级、所属等方面给S1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分类,因此,A.“  能作为限制性定语移至S1前,变换为“‘的’字结构+S1+VP/AP”。如:  ((1)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  →他的车租比别家的大。  ??(2)男士西装,看得上眼的,就要三、四万元台币一套)。  →看得上眼的男士西装,就要三、四万元台币一套。  B.为了突出S1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属性,作为S2的“的”字结构往往从相对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其构成成分由反义词语充当。如:  (3)乌蓬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a),亦称小船)。  (4)城里人呢,刻薄一些的,认为施惠于人,受些奉承是理所应当的;厚道一些的,也  准备了些节礼钱还敬,在旧时代,这也算得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  例(3)小主语“大的”、“小的”由反义词“大”、“小”构成,例(4)小主语“厚道一些!)  李芳杰:大主语或小主语是“的”字结构的主谓谓语句  的”、“刻薄一些的”由反义语“厚道一些”、“刻薄一些”构成。  的”字结构的构成成分如果带充足条件标志“只要”,可以看作是“只要V”和“C.“V  的”的融合。这类句子,论形式仍是“的”字结构作小主语的主谓谓语句,但小主语和小谓语之间隐含着条件与结果的分句关系。如:  ?(5)在十年动乱中离散的亲人们,只要活着的,或早或晚都已团聚了)。  #(6)和我爸爸一样的纤夫,只要到我们家歇歇脚的,总是要吃过饭了才让走)。  例(5)“只要活着的”,如果隐去“只要”,隐含的条件关系消失,就是一般的“的”字结构作小主语;如果隐去“的”字,条件关系显现出来,“只要活着”就是复句中一个分句。例  (6)可以作同样的分析。  D.有时候小谓语本身也是个主谓结构,于是三个名词性成分位于句首,形成层层包孕、范围逐渐缩小的语义关系和语义变化。如:  ?  (7)老套套不合适的该改的就改)。  %  (8)女作家撰写的,孟瑶算是数一数二的了)。  S2是S1的一部分,S3又是S2的一部分,从S1到S2再到S3,外延越来越小,所指越来越具体、集中,语义重点向小主语方向移动,由S2转向S3,如例(7)的“该改的”,例(8)的“孟瑶”。  汉语里不少语义系列也具有外延越来越小,所指越来越具体的特点。如:  时间系列:年、月、日、时、分、秒(如“日9时25分40秒”)  地名系列:国、省、市、区(县)、街、号(如“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广八路15  号”)  数字系列:万、千、百、十、个(如“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一个”)  编制系列: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如“47军115师15旅3团1营2连3排  2班”)  不过上述各种语义系列,论句法结构都是并列关系,本文所论大、小主语从句法结构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看没有直接关系。  小主语为大主语的从属部分,这是主谓谓语句最为典型的语义关系,也是判定句首由两个名词性成分构成的句子是不是主谓谓语句的重要语义依据。本文分析表明,当小主语为“的”字结构时,最能体现主谓谓语句的这个特性。比较:  (1)他手疼,脚也疼。  (2)小王身体苗条,性格开朗。  (3)孩子心里有数儿。  (4)乡镇企业发展很迅速。  (5)武昌鱼大的有一两斤重。  上列5例通常被看作是小主语表示大主语从属部分的主谓谓语句。例(1)-(4)的小主语由名词(手、脚、身体、性格)、方位词(心里)、动词(发展)充当,它们也都可以看作是前面成分的中心语而不是后面成分的小主语,也就是说是普通主谓句,而不是主谓谓语句。事实上,它们的前面都可以加定语标志“的”:他的手疼,小王的身体苗条,孩子的心理有数儿,乡镇企业的发展很迅速。只有例(5)不能作这种分析,不能加“的”(×武昌鱼的大的有一两斤重),可见小主语由“的”字结构充任的主谓谓语句是最典型的主谓谓语句,对其(还包括大主语也是“的”字结构的主谓谓语句)进行专门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注 释:  ??% 《文艺报》日、日。  ????? 《小说月报》1996年第4期,第64、62页。  ????? 《大公报》日、8日、15日。  !)? 王占军主编《十月》1994年第4期,第217、116页。  ?#&???) )?)# 王纪人主编:《中国现代欣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第300、84、  201、367、45、642、808页。  ????% 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431页。  ! 《??大公报》日。  #????( 老舍:《骆驼祥子》,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65、33页。  ? 秦兆阳主编:《??当代》1994年第1期,第161页。  &)????)!)% 《大公报》日、8月28日、11月7日、11月24日。  (责任编辑 张炳煊)
本文★★网址:/yuedu/38030.html
好文大家读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句子缺少主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