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茧种质量有没有规定

西畴农业信息网
西畴农业信息网-->
西畴县蚕桑产业发展规划()
【责任编辑】
【作&&&&者】
【单&&&&位】
【来&&&&源】
【点&&&&击】3289
【添加时间】 10:58:01
&&&&&&& 一、规划背景蚕桑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丝绸制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从古至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5000年桑、蚕、丝、绸史铸就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2000年“丝绸之路”支撑起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大动脉。随着21世纪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桑蚕丝业生产中心发生转移,向发展中国家集中,国内呈现出“东桑西移”态势。蚕丝制品特有的绿色、环保性能符合人类崇尚自然,反璞归真的消费时尚,发展蚕桑丝业商机无限,市场前景看好。“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农产品市场需求呈优质化和多样化特点,农业转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面临着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比较效益,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任务。按照县委提出的“生态立县,科教兴县”战略,根据《西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西畴县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以及农业部门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科学编制《西畴县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利用西畴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路子,发展蚕桑业,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和指导意义。本规划基准年为2006年,规划期为年,展望2020年。规划分析了国内、外蚕桑业现状,市场需求,发展优势,提出了蚕桑业发展总体构想、发展目标、建设内容,明确了主要任务和需要采取的措施,是今后十年我县蚕桑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指导。 &&&&&&&& 二、规划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㈠必要性中国5000年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开拓了伟大的丝绸之路,支撑起中西陆路交通、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将纺织珍品,缝纫瑰宝的丝绸以及灿烂的古代文明向世界传播,蚕桑丝绸行业从古至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跨入21世纪,人们崇尚自然,蚕丝将成为"绿色"、"环保"产品的代表之一,成为国际消费时尚的主流,积极推动着世界蚕丝业的发展,发展植桑养蚕业市场前景看好。西畴县位于云南省的东南部,境介于北回归线两侧,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两大气候区,属低纬高海拔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光、温、水等气候资源配置的差异性,“立体气候”明显,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丰富,栽桑养蚕历史悠久,但是规模较小,尚未形成产业。抓住国家商务部推进“东桑西移”,国家发展现代农业,云南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实施“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和良好契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蚕桑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撑产业。植桑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规划实施西畴县蚕桑产业建设项目非常必要。&&&&&&&& ㈡可行性蚕桑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丝绸制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历年蚕茧生产和贸易实践,被誉为“养蚕的天堂”。西畴县低纬高海拔的地理特征与高原喀斯特山地相结合的宏观环境二元结构,人多地少、工业滞后、农村劳动力丰富的实际是发展蚕桑业的基础。随着新世纪产业结构的调整,世界蚕丝业生产中心发生转移,国际上发达国家蚕桑业出现下降趋势。主要产茧国基本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国内长江三角洲蚕桑业下降幅度明显,珠江三角洲的蚕丝业生产越来越少,西部地区的蚕丝业得到快速发展,蚕丝业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东桑西移”的变化趋势。蚕丝纤维含有18种氨基酸,对人的皮肤搔痒、调节水分平衡等具有独特功效,这一优势其它纤维无可代替,符合时代消费时尚。蚕丝制品的获得要经历栽桑、养蚕、收茧、缫丝、印染、织绸、加工等许多复杂工序,成本较高,这些特点决定了蚕丝业产品的高档性能,价格昂贵。产品除衣着外在药用、食用等领域进一步拓宽,随着科技的进步,蚕丝业的多种价值将被逐步挖掘出来,市场前景看好。西畴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蚕桑产业扶持和开发,发展蚕桑产业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机遇难得,市场、资源、技术条件均具备,效益显著,西畴县蚕桑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实施十分可行。&&&&&& 三、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㈠ 国际市场人类栽桑、养蚕、织绸、用丝近5000年历史,蚕丝纤维含有18种氨基酸,对人体皮肤搔痒、调节水分、保暖御寒功效独特,其它纤维无可代替,丝绸制品倍受人们青睐,欧美市场经久不衰、需求强劲。现在世界上有蚕丝的国家近70多个,其中近40个国家有一定的茧丝生产规模,按蚕茧生产量居于前几位的国家是:中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巴西、泰国、越南、朝鲜、日本和孟加拉国。世界真丝产量只占多种纤维总和的0.18%,不能满足人们对穿着服饰发展的要求。随着21世纪产业结构的调整,世界蚕丝业生产中心发生转移,主要产茧国基本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加之人们回归自然、反璞归真,消费心理的时尚化和个性化,丝绸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发展蚕桑业符合时代消费特征。&&&&&&&& ㈡国内市场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桑蚕丝绸业古代就有闻名于世的辉煌,从汉代起蚕丝产品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生丝和丝绸是我国出口创汇拳头产品、对外贸易大宗产品。自1997年起,中国的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先后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据1999年底统计,全国拥有蚕农2000多万户,桑园近66万hm2,年发种约1350万张,蚕茧年产量在40万t左右,年收购茧款近60亿元;生产企业1700多家,从业职工约100万人,年工业产值为700多亿元;全国共有缫丝能力324万绪,绢丝精纺锭48万锭,丝织机21万台,年生丝产量6万t,丝织品35亿m,印染绸20亿m。加入WTO后,近年来我国生丝和坯绸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80%和45%左右,占国际贸易量的90%和60%左右,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份额,丝绸年出口额约30亿美元,一直保持着茧丝绸最大生产国地位,左右着世界蚕丝业的发展趋势。“十五”期间,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浙江城镇建设和山东土地调整等,促进全国蚕业结构的区域调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东桑西移”等优惠政策的驱动下,西部蚕丝行业竞争优势明显;蚕丝行业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以宏观调控为手段的行业良性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全行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蚕茧收购秩序基本平稳,蚕茧收购部门与蚕农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也更加合理,保持了桑园面积及蚕业基地相对稳定,加上新技术、新品种的大力推广,蚕茧生产增产潜力较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需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将进一步升温。&&&&&&&& ㈢省内市场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气候条件,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植被发叶早落叶晚,一年可养春、夏、秋、晚秋四季蚕,十分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和饲养高产的多丝量优良蚕种。1994年以来,省委将蚕桑作为农村重点产业培植发展,“九五”期间,全行业出口创汇1963万美元。2001年全省桑园面积已达35万亩,年发种量27万张,鲜茧产量8100t,产生丝580t,农民茧款收入1.25亿元,工、农业年产值3亿元,扩大了国内市场份额,打开了国际市场的销路。到2006年全省有35个县发展桑蚕业,万亩以上的县有14个,桑园面积93.4万亩,年普种生产能力达到53万张,鲜茧产量3.2万t,农业产值8亿元,改造丝绸企业14家,建蚕茧收烘站138个,拥有缫丝机3.7万多绪,形成了年生丝1200多t,绸缎700多万m,绢丝100t,服装30万套的加工能力。全行业依靠科技进步,搞好了栽桑养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挥云南栽桑养蚕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抓好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加紧培植和壮大茧丝绸产业。根据《云南省茧丝绸发展纲要》和云南省有关部门计划,到2007年底,确保全省有效桑园达到100万亩,饲养蚕种200万张,年产鲜茧5万t,生产生丝5000t,茧丝绸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农业产值7.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7.5亿元,实现利税1.75亿元,拉动100万劳动力就业。到2010年,高稳产桑园保持在100万亩左右,年产鲜茧10万t,生产生丝1万t,农业产值1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5亿元,实现利税3.5亿元。云南生产的干茧,净度、解速、上车率和丝质质量上乘,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四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中国加入WTO、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发展现代农业,商务部推进“东桑西移”战略,云南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实施“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给发展桑蚕产业带来历史性机遇和良好契机,发展桑蚕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扶持投向。&&&&&& ㈡市场前景看好由于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蚕丝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呈现出东桑西移趋势。长期以来人们对蚕丝天然纤维产品“绿色”、“环保”性能的信赖,新世纪人类崇尚自然,反璞归真,消费心理的个性化、理性化、优质化以及时尚化,蚕丝制品将成为国际消费时尚的主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蚕丝纤维制品的高档化、多元化,人性化将满足人们的消费心理。中国加入WTO,市场时空进一步扩大,发展桑蚕产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市场前景看好。 &&&&&&& ㈢气候条件适宜西畴县位于东经104°22′―104°58′,北纬23°06′ ―23°37′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县境。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两大气候区,属低纬高海拔南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国土面积1506km2,地形以岩溶地貌为主,占75.4%,是全国岩溶面积占国土面积最大的一个山区贫困县。年均日照1493.3h,年均气温15.9℃,无霜期340-362d,≥10℃积温4863.7℃,年均降雨量5.3mm,森林覆盖率44.6%,相对湿度82%,海拔667.9-1962.9m,相对高差1295m。境内地形起伏、温暖湿润、干湿分明,由于光、温、水等气候资源配置的影响,“立体气候”明显,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丰富,形成不同特色的生态区和农作区。非常适宜种桑养蚕,一年可养春、夏、秋、晚秋四季蚕,具有生产高产优质茧的区位优势,饲养多丝量(高产)品种的优质原料茧,每季蚕成熟期短,比陆良、祥云等县提前5-7d,竞争优势明显。&&&&&&㈣土壤资源有保证西畴县共有6个土类,15个土属,40个土种,2005年末全县耕地面积40.75万亩,人均1.63亩,其中:稻田11.32万亩,旱地29.43万亩(土地详查数)。统计数耕地面积19.6万亩,人均耕地0.78亩,其中稻田5.1万亩,旱地14.5万亩。土壤地带性分布明显,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4.%,农田水利灌溉率32.5%,80%的耕地分布在海拨m范围内。且钙质石灰岩地区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5.4%,地块经多年耕作熟化,土质良好,土壤PH值5.4-7.5,全N0.15-0.31%,全P0.02-0.12%,全K2.13-3.58%,土壤的理化性状较好。土地资源条件能满足种桑养蚕对地块选择的需要。&&&&&&& ㈤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辖7乡2镇,69个村民委,3个社区,179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蒙古等民族,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6年末,全县工农业总产值8035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923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4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2元,人均有粮368kg,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县总人口25.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6万人,乡村劳动年龄内劳动力12.86万人,青年农民占全县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44%和72%,每年除7万个劳动力从事正常的种植、养殖业生产外,尚余5.8万个劳动力,蚕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满足种桑养蚕项目建设对劳动力要求。 &&&&&&& ㈥交通通讯条件良好&&&&&&& 西畴县9个乡(镇)72个村(居)民委员会,都通了公路,安装了程控电话。2006年末全县电话普及率38%,公路通车里程1991.72km,每km2拥有公路1.04km,其中等级公路625.72km,级外公路1366km,自然村通路率85%。项目区交通比较便利,通讯畅通,信息不闭塞,为种桑养蚕项目的实施及产品的运输、销售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 ㈦技术支撑有保障&&&&&& 西畴县农村基层组织机构健全,农业推广机构健全,县、乡两级推广机构共有农艺师33人、助理农艺师(、技术员共145人,农户当家人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对掌握一般的实用技术比较容易。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愿望强烈,栽桑养蚕生产积极性高。技术指导由县经作站和秦源茧丝绸有限公司负责,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项目实施群众有基础、技术有支撑,质量有保证。另外秦源茧丝绸有限公司建立了稳定的营销体系,对产品销售起到了很好保障作用。&&&&&&& 五、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㈠指导思想西畴县桑蚕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东桑西移”的战略契机,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历史机遇,大力弘扬“西畴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规律。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正是西畴自然、经济、社会特点。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整合农业生产要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科技进步为支撑、经济效益为中心、龙头企业为载体、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农民增收为目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优化桑蚕基地配置,做到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加快西畴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㈡规划原则&&&&&& 1、坚持质量、效益、安全第一的原则: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并重。&&&&&& 2、坚持全面、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的有机统一。&&&&&& 3、坚持市场导向与发展特色经济的原则:按市场供求信息,把握资源优势、地区优势、比较优势建设桑蚕基地,发展桑蚕业。&&&&&& 4、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针对县情分类型、分区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推进。&&&&&& 5、坚持加快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发展的原则;优化结构升级,走出一条“一个产业、一个基地、一个龙头”的路子。&&&&& 6、坚持工业理念发展桑蚕业的原则:用资本运作、社会分工、效益支撑,科技优先,质量第一,产品营销等理念经营桑蚕业。&&&&& 7、坚持以人为本、科技优先、开拓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以科技为支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机制。 &&&&& 8、坚持晚起步,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我县发展桑蚕业起步晚,必须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走高起点、高标准的路子。&&&&& 六、规划目标及内容&&&&& ㈠规划目标&&&&& 1、桑园建设目标&&&&&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结合西畴自然、气候、土地资源等综合条件。布局在9个乡镇40个村民委500个片区,每片不小于100亩,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优质桑园。――2007年建成桑园示范基地20个片区,面积0.2万亩;――2008年建成桑园示范基地50个片区,面积0.5万亩;――2009年建成桑园示范基地50个片区,面积0.5万亩;――2010年建成桑园示范基地80个片区,面积0.8万亩;――2011年建成桑园示范基地100个片区,面积1万亩;――2012年建成桑园示范基地100个片区,面积1万亩;――2013年建成桑园示范基地100个片区,面积1万亩;&&&&&&& 全县“十一五”末,建成桑园示范基地2万亩,到2013年建成桑园5万亩,分布500个片区,形成稳定的桑叶原料生产供应基地。&&&&&&& 2、家蚕养殖目标家蚕养殖量按每亩第1年养蚕1张,第2年养蚕2张,第3年养蚕3张,第4年及其以后均养蚕3.5-4张估算。――2007年养殖家蚕0.2万张(第一年);――2008年养殖家蚕0.9万张;――2009年养殖家蚕2.1万张;――2010年养殖家蚕4.1万张。――2011年养殖家蚕6.9万张。――2012年养殖家蚕10.2万张。――2013年养殖家蚕14万张。――2015年桑园到达丰产期后,桑叶产量达到3-3.5 t/亩,每亩养殖家蚕3.5-4张,年均养殖家蚕17.5-20万张。全县“十二五”末,基本实现桑蚕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和商品化,形成加工业与原料基地紧密结合的优质蚕茧资源生产基地。&&&&&&& 3、产量收入目标按每亩蚕桑平均成本400元,每张蚕鲜茧产量40kg,每kg鲜茧收购价15元估算。――2007年实现鲜茧产量100t,桑农经济总收入120万元,纯收入48万元;――2008年实现鲜茧产量360t,桑农经济总收入540万元,纯收入260万元;――2009年实现鲜茧产量840t,桑农经济总收入1250万元,纯收入780万元;――2010年实现鲜茧产量1640t,桑农经济总收入2460万元,纯收入1660万元。――2011年实现鲜茧产量2760t,桑农经济总收入4140万元,纯收入2940万元。――2012年实现鲜茧产量4080t,桑农经济总收入6120万元,纯收入4520万元。――2013年实现鲜茧产量5600t,桑农经济总收入8400万元,纯收入6400万元。&&&&&&& 全县“十二五”末,建成桑园面积5万亩,年均养蚕17.5-20万张。实现鲜茧产量t,桑农经济总收入1万元,纯收入万元。1.25万户蚕农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形成种桑养蚕分工合理与协调发展的格局,使蚕桑产业成为西畴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4、生丝加工目标到2010年,建成桑园示范基地面积2万亩,家蚕养殖4.1万张。鲜茧产量到达1640t时,选择交通电力条件好,辐射半径经济合理的乡镇,逐步新建蚕茧收烘站5个,实行鲜茧烘干;选择条件优越地区新建缫丝厂1个,进行生丝加工生产,设计年生产能力250 t,实现加工增值。&&&&& ㈡规划内容&&&&& 1、桑蚕基地建设:建设桑蚕示范基地5万亩,规划布局在9个乡镇40个村民委500个片区,每片不小于100亩。将按照“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规范”标准实施,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着力改善农田设施条件,配套田间排灌沟渠,修建田间作业路道,工程与农艺措施相结合,提高土壤肥力,保证桑叶高产稳产,满足养蚕要求。&&&&& (1)小水窖:建设30m3旱地小水窖2500件,蓄水容积7.5万m3 ,干旱时节确保旱地桑园灌水2-3次,2t/次(亩),1-1.2kg/丛(次),保证12500亩桑园灌溉用水。实现桑叶产量2.8-3.2t/亩。&&&&& (2)坡改梯:对15-25度以下的宜桑缓坡地,结合退耕还林措施,按照等高线划带,实施坡改梯10000亩,工程与农艺措施相结合提高农田质量,做到规范种桑。&&&& (3)修建路道:修建田间作业路道25km,沙石路面,路面宽3.5 m,配套侧沟、涵洞,方便桑园管理以及物资运输。&&&& (4)灌溉沟渠:在有水源且水位较高,有灌溉保证的100个片区,新修三面光灌渠50条(段),10万 m,设计断面0.3×0.3m2,沟帮和底均采用C15砼浇灌,其厚度为0.1m。以保证1万亩桑园灌溉用水和桑树正常生长发育。&&&& (5)蓄水调节池:选择有水源且水位较高,在新修三面光灌渠的同时,选择25个片区,配套100 m3调节水池25个,蓄水2500 m3,以平衡桑园灌溉用水和保证桑树正常生长发育&&&& (6)修建蚕房:西畴县桑蚕项目,示范基地5万亩,涉及种桑养蚕农户约12500户,5.6万人口。需新建或修建蚕房12500间。每户需新建或改造适宜家蚕养殖和环境因素可控的蚕房25-30m2,做到通风、干燥、宽敞、无毒、操作方便。&&&& (7)桑蚕科技培训: 对桑农进行桑园建设、桑树栽培、桑园管理和家蚕养殖技术培训20000人次,使12500农户基本掌握种桑养蚕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操作技能。 &&&&& 2、蚕茧收烘站建设从2010年开始选择交通电力条件好,辐射半径经济合理的乡镇,逐步规划在西洒、兴街、法斗、马街、鸡街新建蚕茧收烘站5个。设计每个蚕茧收烘站占地500 m2,房屋砖混结构,房屋高5 m、长20 m、宽15 m,建筑面积300 m2,C15砼浇灌场地200 m2,配套仓库、生活、办公、茧种设施及收购器具。配置创艺6-10型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等主要设备10台,设计年鲜茧收烘能力10000t,并履行项目物资发放和产品收购以及鲜茧烘干职能,以满足本规划发展目标的需求。 &&&&&& 3、缫丝厂建设到2010年桑园面积2万亩,家蚕养殖4.1万张。鲜茧产量到达1640t时,新建缫丝厂1个,设计生丝生产能力250t,选用FY2000优选型自动缫丝机,工艺流程为:混茧-剥茧-选茧-煮茧-缫丝-复摇-整理-检验。执行新的“生丝”GB及“生丝试验方法”GB/T标准,采用“缫丝废水处理循环利用”技术进行污水处理。&&&&&&&&&七、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㈠ 投资估算按照有关规定、高稳农田建设规划设计图纸及测量数据、工程量以及工程概算综合单价进行估算。&&&&&&&& 1、小水窖:30m3旱地小水窖2500件,蓄水容积7.5万m2,单价4200元/件,共计投入1050万元。&&&&&&&& 2、坡改梯:实施坡改梯10000亩,单价300元/亩,共计投入300万元。&&&&&&&& 3、修建路道:修建田间作业路道25 km,沙石路面,单价4万元/km,共计投入100万元。&&&&&&&& 4、新建灌溉沟渠:在有水沟且水位较高有灌溉保证的100个片区,新修三面光灌渠50条(段),100000m,单价40元/ m,共计投入400万元。&&&&&&&& 5、蓄水调节水池:配套100 m3调节水池25个,蓄水2500m3,单价160元/ m3,共计投入40万元。&&&&&&&& 6、修建蚕房:新建或改造蚕房12500间,每户25-30m2,每户需补助建设改造资金200元,共计投入250万元。&&&&&&&& 7、科技培训费: 对桑农进行桑园建设、桑园管理技术和家蚕养殖技术培训20000人次,需培训费25万元。&&&&&&&& 8、蚕茧收烘站:新建500 m2蚕茧收购烘站5个,征用土地2500 m2,土地征用费80元/ m2,计20万元;建筑面积1500 m2,单价700元/ m2,计105万元;C15砼浇灌场地1000 m2,单价100元/ m2,计10万元;配置创艺6-10型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等主要设备10台,计500万元;建设5个蚕茧收烘站共计投入635万元。 &&&&&&&& 9、新建缫丝厂1个,生产生丝250t,选用FY2000优选型自动缫丝机,需投入1300万元。本规划的实施共需投入建设资金4100万元。&&&&&&& ㈡资金筹措西畴县桑蚕业发展规划,按照建设目标共需投入建设资金4100万元,资金筹措方案。&&&&&& 1、申请上级部门给予补助1200万元;&&&&&& 2、地、县配套200万元;&&&&&& 3、招商引资1890万元(企业自筹及银行贷款);&&&&&& 4、其它610万元(含群众投工投劳)。 &&&&& 八、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安排&&&&& ㈠建设期限&&&& 本规划建设年限为9年,即2007年5月至2015年12月。&&&&& ㈡实施进度安排&&&& 1、2007年新建桑蚕示范基地0.2万亩。&&&& 2、2008年新建基地0.5万亩,建成桑蚕示范基地0.7万亩。&&&& 3、2009年新建基地0.5万亩,建成桑蚕示范基地1.2万亩。&&&& 4、2010年新建基地0.8万亩,建成桑蚕示范基地2万亩;新建蚕茧收烘站2个;新建缫丝厂1个。 &&&& 5、2011年新建基地1万亩,建成桑蚕示范基地3万亩;新建蚕茧收烘站1个,建成蚕茧收烘站3个。 &&& 6、2012年新建基地1万亩,建成桑蚕示范基地4万亩;新建蚕茧收烘站1个,建成蚕茧收烘站4个。&&& 7、2013年新建基地1万亩,建成桑蚕示范基地5万亩;新建蚕茧收烘站1个,建成蚕茧收烘站5个。 &&& 九、效益分析本项目是扩大种植规模,新增加工能力,发展蚕桑产业,延伸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桑园种植面积、桑叶产量、家蚕养殖量逐年递增,种桑第四年进入桑叶、蚕茧丰产期。规划到2013年桑园面积5万亩,2015年均养蚕17.5-20万张,实现鲜茧产量t,加工生丝250 t,整个项目盈利能力将逐步显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明显。 &&&&&&& ㈠ 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并达到规划设计后,建成桑园面积5万亩,年均养蚕17.5-20万张。实现鲜茧产量t,生丝加工250 t,桑农经济总收入1万元,经济纯收入万元1.25万户蚕农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种桑比其他作物亩增产值200%,平均达到元,形成种桑养蚕分工合理与协调发展的格局,使蚕桑产业成为西畴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蚕桑产业开发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稳定,企业和农户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 ㈡ 生态效益 桑树是一种多年生深根系萌生力极强的乔本植物,适应性强。5万亩蚕桑基地建成后,等于增加林地5万亩,提高植被覆盖率2.2%,有利于涵养水分,减少水土流失,降低自然灾害,对调节气候,改善岩溶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桑树,也可种植在田边地角箐边沟边河堤和房前层后,有利于美化家园,加快“生态立县”战略进程,桑枝可解决农民部份薪柴。&&&&&&& ㈢ 社会效益通过蚕桑产业的开发,利于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效益较低的传统农业建设成为优势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综合利用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蚕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大量剩余劳动力,通过蚕桑业的开发,投入蚕桑生产,增加了就业岗位,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蚕桑产业,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十、规划实施的措施&&&&&& ㈠ 组织保障措施&&&&&&& 1、成立“西畴县蚕桑产业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局长和企业负责人任副组长,各种桑养蚕乡镇长、县农业局、畜牧局、发改局、科技局、财政局、技监局、招商局等单位领导为成员,统一协调、解决蚕桑项目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农业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职责:一是办理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工作;二是抓好蚕桑组织实施和履行项目管理职能;三是做好与企业的沟通与衔接。&&&&&&& 2、成立“西畴县蚕桑工作站”。在“西畴县经济作物工作站”加挂“西畴县蚕桑工作站”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帮人马。职责:一是负责拟定全县桑蚕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方案;二是具体组织桑蚕项目的实施;三是做好种桑养蚕项目的试验示范、技术宣传、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三是做好与企业的沟通和工作衔接;四是承办好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事务。乡镇也要同时成立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蚕桑技术指导工作机构,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能。& &&&&&& &㈡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桑园立地条件和水资源特点,优化桑蚕基地配置,实行山、水、林、田、路、电、能综合治理,着力改善基地水利设施条件,增强发展后劲。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做到一是围绕“水“字抓布局;二是围绕好田好地,中上肥力田地做规划;三是在交通、电力、人员素质、栽培水平等较好的地区安排种桑养蚕;四是集中布局,连片种植,每个片区不小于100亩。  &&&&&&& ㈢ 政策优扶,增加投入。&&&&&&& 1、实行产前投入:农户栽桑养蚕所需桑苗、蚕种、蚕具(方格簇、蚕床、蚕网、蚕台等)、药具、温度计、防干纸等物资由“西畴县秦源茧丝绸有限公司”实行产前投入,待桑农交售鲜茧产品,产生效益时逐步(年)扣回。 &&&&&&& 2、实行保护价收购:由企业(西畴县秦源茧丝绸有限公司)与桑农签订栽桑养蚕以及产品收购价格质量合同,明确蚕茧质量收购等级、收购价格与技术标准,收购产品时,收购价与国家和省指导价为基准,接近市场价收购,当市场价低于合同价时按照合同实行保护价全额、全等级收购。 &&&&&&& 3、政府实行桑蚕补贴:为调动桑农积极性,年间为示范种植期,农户每种桑一亩由县人民政府补助100元,用于农户桑园建设。&&&&&&& 4、优先实行金融贷款扶持:为调动桑农积极性,年间为示范种植期,农户每种桑一亩由金融部门优先安排500元的小额信贷,用于农户养蚕投入以及蚕房改造。&&&&&&& 5、加快桑蚕示范基地建设:在规划的桑园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区内由农业、水务部门优先安排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和其它基础建设,实行山、水、林、田、路、电、能综合治理,着力改善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发展后劲。&&&&&&&& 6、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惠农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州有关支持、扶农、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协调好产业内、外部利益分配关系。保护桑农利益。积极利用项目建设加大生产资料、基地建设与蚕桑科技的投入,推进桑蚕产业化。&&&&&&&& 7、招商引资,培育龙头:龙头企业内联农户,外联市场,是产供销一条龙、贸农工一体化的核心。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优惠措施,改善投融资环境,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凡是进入我县从事桑蚕生产和加工,经注册认可的龙头企业,均享受《文山州招商引资忧患政策》和《西畴县招商引资忧患政策》。&&&&&& &㈣ 注重科技,强化服务。&&&&&&& 1、桑园造林技术:要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土层1m以上,表土层15cm以上,土壤PH值接近中性,坡度小于25度地块建设桑园。要适当集中,成片成带,统一规划。本着集中连片,有一定规模,便于经营管理的原则。& &&&&&& 2、桑树栽培及桑园管理技术:推广密植、速生、丰产桑园栽培技术,早、中、晚熟型品种合理搭配,确定合理的株行距与群体结构。但在同一地块,品种要统一纯正,根据西畴县气候条件、桑树品种特征特性、立地条件,科学布局,采用杂交桑。对桑园施肥、中耕锄草、熟化土壤、桑树培土、整形修剪以及桑园病虫草害防治做到科学合理,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 3、家蚕饲养技术:推行《桑蚕茧生产技术规程》,逐步实行规范化管理,根据桑园面积确定饲养量,一般按每亩成龄桑园饲养一代杂交种,春蚕1-1.5张,夏秋蚕1-2张,秋蚕1-1.5张蚕种,品种为饲养“青松*皓月”、“竹岭*芙茹”和“山河*锦秀”等优良家蚕,做好催青收蚁、蚕儿护理、上床饲养、上簇吐丝、消毒防病等技术环节,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 &&&& 4、蚕茧收购与销售:选择交通电力条件好,辐射半径经济合理的乡镇,建设5个鲜茧收烘站,就地、就近方便蚕农交售鲜茧,鲜茧收购站应具备与其工作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文字、实物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制度,按照合同价格及接近市场价格进行收购,根据GB9111-88桑蚕茧(干茧)检验方法、GB9176-88桑蚕茧(干茧)分级、GSBW40001桑蚕茧(干茧)下茧实物样照、GB/T桑蚕茧(鲜茧)标准进行质量检验。 &&&&&& 5、做好桑蚕技术示范: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应用综合技术做好方法示范、成果示范。一是抓好优良种苗、种蚕的引进繁育示范园;二是抓好种桑养蚕规范性技术推广示范区;三是建立产、供、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科技示范场。让广大农户“看有样子,学有示范”推进桑蚕产业化进程。&&&&& 6、搞好宣传,注重服务:桑蚕项目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技术要求高,涉及种、养技术,不但要种好桑,还得养好蚕,才能实现双赢,要加强与桑农沟通,延伸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做好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全程服务。在一体化经营进程中培养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桑蚕产业效益。&&&&&& &㈤ 整合力量,狠抓落实。蚕桑产业是一个开放,受制于诸多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机遇和挑战并存,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县委、政府蚕桑业发展规划目标上来。一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作风、提高认识,整合力量、营造氛围、切实加强对蚕桑业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狠抓落实。二是要整合部门、整合力量、整合资金,集中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农田建设、土地治理、科技扶贫等各块资金,向蚕桑生产倾斜扶持,重点解决基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蚕桑项目发展步伐。 &
 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丧假国家规定2014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