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的利益中国教育不公平部绝对不敢动,取消头衔就是取走经费,怎么可能愿意?不公平的事真的太多了。建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985大学的资金都源于中央财政吗&----&与郎咸平先生商榷
985大学的资金都源于中央财政吗
与郎咸平先生商榷
图片来自网络
经济领域的著名专家郎咸平先生昨天(2月6日)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教育应该怎么改革?》(本文后附有郎咸平先生的原文)。读到这个题目以及这个作者,晨雾以为作为经济学家的郎咸平先生一定会从经济角度阐述分析中国教育的深层问题。因为晨雾在缺乏足够数据的情况下曾经十分关注并研究过这个问题,即国家资金投入对高校招生公平性的影响。希望从郎咸平先生文章中得到更多的感悟,至少能得到数据上的支持。但是读完了郎咸平先生的文章之后大为失望,至少郎咸平先生的鼎鼎大名在晨雾这里大打折扣。
郎咸平先生的文章不长,但是题目可是不小:中国教育应该怎样改革?可是内容几乎都是谈的郎咸平先生创造的一个词“高考灵魂公平”。郎咸平先生的文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公平吗?郎咸平先生主要通过数据说明中央财政给985、211学校巨额投入,而这些学校却主要招收属地学生,由此产生不公平。第二部分,教育应该怎么改革?郎咸平先生提出了解决高考公平的三大措施:按照各省人口比例分配招生计划、实行全国统一命题一考定终身、取消任何形式的加分。
由于郎咸平先生提出的这三项措施早就有人提出过了,各种争议不少,支持的和反对的都有,因此晨雾不是十分关心。但是郎咸平先生试图通过经济数据说明高考不公平是晨雾所期待的,因为晨雾以为郎咸平先生会有更多的详实数据支持呢!
郎咸平指出:
国内有39所985高校,还有116所211高校。这就代表这些学校每一年能够得到中央政府1%的财政补贴,这39所985高校已经占到了所有高校52.7%的经费。
& &&而985高校,在北京有8所,上海有4所,两地985高校就占了31%,另外有13个省如河南、河北、山西、江西一个都没有。其实,一些好的学校在一个地区蓬勃发展不是问题,而政府拿1%的财政来补贴这些学校在也不是一个大问题,原因是教育经费有限。问题是985到底收了什么样的学生?
&&&经调研,我们发现清华25%的学生是北京户口,同济40%是上海户口,复旦49%是上海户口,浙江大学61%是浙江的户口。如果这个学校100%受本市所补贴,而收本市学生是无可厚非。美国有很多的州立大学是州政府补贴,但是它收生的时候一样是公平的,也就是面向全国收生。比如密西根州的密西根大学是向全国全世界招生的,如果一个美国人,但不是密西根州的学生,学费是本州学生的三倍,这就是公平。我们有985学校全部都是接受中央政府的补贴,但是有没有向全国开放呢?
晨雾万万没有想到,著名的经济学泰斗居然使用如此贫乏的经济数据来作为支持其论点的论据。在郎咸平先生看来,中国这些985大学的教育经费全部来自中央财政,这样他们就应当完全公平地按照各省人口来分配招生计划。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暂且不说目前985大学的拨款制度受到不公平的质疑而改革。即便按照前几年的数据也完全不是郎咸平先生所说的那样。
&&&据2013年1月9日北京考试报 给出的数据:
16个省市的32所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高校获逾450亿元的资金,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64.9亿元,地方协议配套资金186.33亿元。
虽然这个数据并不完整,但是32所高校也占到了39所985高校的82%。这个数据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这样算下来,32所教育部直属985高校获得的450亿元资金,中央财政投入占58.7%,地方投入占41.3%。估计在北京、上海这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地方向“985工程”高校投入的比例还会更高。如此分析我们看出,所谓的中央部委直属的985高校实际上并不全是靠中央财政吃饭的,他们四成以上的经费来源是依靠地方财政的支持。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中央部委直属的985高校在中央财政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不可能拒绝地方财政的支持,他们在属地招生名额多一些不是很正常吗?这才是所谓“招生计划分配不公平”的根源所在。
2013年1月5日新观察网上的另一篇署名王韬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脱离了教育财政投入来谈异地高考问题,只能是空谈。文章指出:
绝大多数重点大学,包括全国绝大多数985和大部分211院校,虽然理论上来说他们应该是教育部直属的“部属高校”,但一直在地方化。这一类大学,经费主要以三种来源为主:预算拨款,科研课题经费,学费学杂费。学费学杂费没什么可讨论,但前两项相当地地方化。就预算拨款而言,虽然理论上应该是教育部和所在地地方政府50%对50%,实际上所在地地方政府的出资常常占到55-60%。而科研课题经费这一块,地方政府、科技部、本地企事业单位,大约各占三成,教育部只有一成的比例,因此来自中央财政的是四成,来自地方的是六成。在如此地方化的经费来源之下,越来越多的重点大学,倾向于把近半数、甚至超过半数的招生名额提供给本地,以回报本地的大力支持,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我们撇开高等教育,从整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来分析,教育投入地方化的倾向更加严重。王韬的文章中指出:
据统计,2012年全国各级财政共提供教育经费22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仅3700亿,教育部所管辖的仅有1800余亿。教育经费来源的地方化,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地方化,地域差异和户籍歧视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才是不公平的由来。而目前要求一些招生计划比例偏少的人口大省拿出较多的教育投入给中央部属高校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招生公平要求高校拒绝属地的财政支持也是不明智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由中央多投资。说来说去还是一个钱的问题。
&&&教育强省与教育弱省的教育经费投入究竟有多大差别?王韬的文章也给出了便于比较的数据:
2012年上海地方教育经费支出达700亿元之巨。这什么概念呢?
&&&随便举两个人口和面积排名中游的省:2012年河北省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支出为591亿,但河北省可是一个有七千多万人的人口大省。2012年四川省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支出多一些,也不过665亿,而四川省也有八千多万人口。可是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包括非户籍在内也不过两千多万人。
&&&而教育部的财政支持规模仅有1856亿元,还不足上海的三倍。地方财政投入了那么多资金给学校,不要求更多的本地招生名额才是怪事。
&&&而且地方对属地高校的财政支持还有一个特点,属地高等教育越发达,地方对高校的投入也就越大,这样高校对属地的科技和人才贡献也就越大,反过来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到高校……,如此形成正能量反馈。而属地高等教育欠发达的省区,地方地方对高校的投入也就相对少,高校对属地的科技和人才贡献也就越小,反过来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更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到高校……,如此形成的是负能量反馈。一谈到高考公平有人就喜欢拿没有一所985高校的河南省来与北京上海比较。但是您是否听说过这个故事,当年中国科技大学迁出北京的时候首选校址是河南省,但当时眼光短浅的河南省领导人居然把这等好事推了出去,据称原因之一是舍不得为这些教职员工提供商品粮供应。结果让安徽省捡了个便宜。现在中科大在属地安徽多一些招生名额难道有什么不应该吗?河南省估计连肠子都悔青了。一所一流大学送到家门口你都不要,能怨谁?不投入哪里有产出?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教育弱省在发展初期理应得到中央财政和各种政策的大力支持。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落后的局面,只靠伸手要是不行的,只靠所谓教育公平的大力呼吁也不是长久之计。首先要从自身的理念上做起,要有自强的意识,眼光要看长远。教育投入不是立刻就能够看到效果的,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
我们回过头来看郎咸平先生的文章,看似慷慨激昂,实则苍白无力。郎咸平先生的推演逻辑是,中央部属985、211高校是中央财政投入养活的,而中央财政是全国人民的贡献,所以中央部属985、211高校应当按照各省人口比例公平分配招生计划。但是恰恰在这里的理由是最不充分的,因为中央部属985、211高校只是挂了个中央的名,实际早已经属地化了,从属地获得的经费已经高于中央拨款,他们凭什么不能给属地多一些招生名额呢?
经济是郎咸平的本行,从经济角度讨论教育公平也应当成为郎咸平的长项。但是郎咸平恰恰在这里显得如此的小儿科。讲话也太想当然了。虽然郎咸平就高考公平问题提出的一些解决措施还是很有些道理的,毕竟高考公平的问题涵盖很多方面,不能仅仅从经济数据的角度来分析。
&&&即便是顶级大专家,也不能随意信口开河。
--------------------------------------------
原文:
中国教育应该怎么改革?(7:20:45)
导读:中国的教育存在不公平,而我们的教育改革是技术性的。为了达到教育公平为上的目的,我们教改的灵魂要符合三大条件。
近年来,由于内蒙古高考录取线偏低,一直是高考移民现象的“重灾区”。日前,根据群众举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教育部门对2所民办中学开展突击检查,被查的持内蒙古自治区区外身份证的690名学生中,有590人不在本校实际就读,其中多数属于空挂学籍,属于需治理的“高考移民”对象。因此,今天我想说教育改革的未来应该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更不能搞教育产业化,而是教育必定走上什么教育公平化,这才是一切的基础。。
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公平吗?
国内有39所985高校,还有116所211高校。这就代表这些学校每一年能够得到中央政府1%的财政补贴,这39所985高校已经占到了所有高校52.7%的经费。
而985高校,在北京有8所,上海有4所,两地985高校就占了31%,另外有13个省如河南、河北、山西、江西一个都没有。其实,一些好的学校在一个地区蓬勃发展不是问题,而政府拿1%的财政来补贴这些学校在也不是一个大问题,原因是教育经费有限。问题是985到底收了什么样的学生?
&&经调研,我们发现清华25%的学生是北京户口,同济40%是上海户口,复旦49%是上海户口,浙江大学61%是浙江的户口。如果这个学校100%受本市所补贴,而收本市学生是无可厚非。美国有很多的州立大学是州政府补贴,但是它收生的时候一样是公平的,也就是面向全国收生。比如密西根州的密西根大学是向全国全世界招生的,如果一个美国人,但不是密西根州的学生,学费是本州学生的三倍,这就是公平。我们有985学校全部都是接受中央政府的补贴,但是有没有向全国开放呢?
以录取率为例,河南每100人考上985高校的比例是0.7%,这是最低的。最高的是上海,录取率达4.57%,也就是说上海户籍进985高校的机会是河南学生的6.6倍。可是河南有超过1亿的人口,而上海只有2000万,从1亿人口里面挑0.7%的人和从2000万人口里面挑4.57%的人相比,难道说河南省的学生水平比不上上海吗?很多人清楚,许多省份学生水平是非常高的,比如说山东,山东考生要有非常非常高的成绩才有可能进入北大、清华,那种竞争压力大不可想象,这叫做精英逆淘汰的制度,不需要太聪明,也不需要太用功,只要户籍生得好那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北京、上海,所以那时的户口特别重要。
有人反对说,广东省贡献全国1/8的财政预算,上海也贡献全国最多的财政预算,他们上交中央税率是最大的,既然交这么多的税为什么不能让上海的学生享受最好的教育呢?不能让广东的学生享受最好的教育呢?
这个话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但是一个小孩子如果很不幸生在青海、甘肃怎么办?他的第一步就输了,这违背了习近平主席所讲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于一个小孩子而言他有什么错,那么无辜清纯的小孩子就因为生在青海、甘肃、河南就进不了名校,这是对的吗?上海、广东贡献大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小孩子的父母没少来上海打工,也没有少去广东打工,大家都是有贡献的。
&&黄浦江的水质谁来保护,是上海人保护还是青海来保护,虽然目前青海以没有什么建设,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建设,但是青海未来的执政理念应该是保护好水源、保护好蓝天、护好草原,因为我们中国需要更好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怎么可能交最多的税款呢?因此,云南、青海这些地方应该保护最好的生态,只有这样我们沿海地区才有新鲜的水、新鲜的空气,但是他们的孩子进不了学校,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钱,只能念最差的学校。他们的父母还辛辛苦苦到上海跟广东打工,帮助上海跟广东人创造GDP,创造税收。
&&教育应该怎么改革?
我觉得一个公平的教育制度是让任何一个小孩子出生之后就要有一个立足点的平等,足够聪明足够努力就能成功,因此教育改革的灵魂要符合三大条件。
第一,我必须得推崇我们中国政法大学的徐显明校长的一番话,他说“中国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学,而是中国的政法大学,因此对于招生来说按照各省的人口比例来招生,同时对于少数民族区还有特殊的优惠”,我觉得这一步是我们应该可以考虑的,而现在很多的高校也在朝这个方向走,这大势所趋是不能改变的。
第二,我建议参考日本的制度。日本是全国统考,一张考卷,一考定终身。广州日报2014年9月17号报道,有80%的网友赞成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试卷,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2014年9月13号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升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有一句话说,2015年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这表明改革已经起步了,我们只希望改革的步伐能够再大一点。
第三,我建议取消任何形势的加分、保送、校长推荐。在中国有人喜欢走后门、搞人情腐败,因此只要有一点空子就有腐败产生。2009年重庆被曝出31名考生伪造材料谋求加分,31名问题考生的家长中有15名是党员领导干部。人民网2014年7月2号报道中指出,2009年到2014年全国的高考状元37.67%都是靠各种加分拿到的。中国青年报2014年7月21号报道,有学生反映辽宁办高考体育特长生证件是明码标价,足球4万多,游泳8万多。由此可以看出,杜绝腐刻不容缓。
我希望通过这三步能让我们的整个教育改革灵魂走上真正的公平化,希望每一个孩子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论你的父母是贫、是富、是贵、是贱,也不因为你出生在哪里而有任何的歧视,这就是我们的期望。
信息来源: 新浪博客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文科生应选择好专业还是更看重211、985的头衔?
标明是文科生,是因为理科生的专业大多比较实用,而文科生的专业比较空泛。 我想知道,招聘企业很看重本科学历吗,考研后也会一样看重本科学历吗? 假如我是四川的文科生,川内只有川大和电子科大两所985大学,但是前者专业我都不喜欢,后者都偏工科。同层次的还有211的西南财经大学可以选择,虽然不是985,但是财经专业我很喜欢,选择面也更大。 我该如何抉择?没有出国的想法,想进国企。
按时间排序
先占上,睡起来答
个人看法:如果能进清北或者华五,可以优先考虑学校,否则还是以专业为重。
如果你想参加各类考试进各大单位国企,那么,选专业。
就你情况而言肯定是西财,本人西财毕业,觉得是个学习氛围很好的学校,在川内也很有竞争力,但学校太小,不如读川大那样大学校接触得多,当然自己的发展主要还是看自身能力。
这个要看个人资质。如果本人是比较刻苦认真,而且拥有决心和毅力的,再加上自己确实喜欢某专业,那么就优先考虑好专业,学的好(这是前提!!),不论什么学校都会有好机会的;如果不具有以上品质,纯粹从就业考虑,那么就选择名校,相对在就业时印象分高一点。其实文科生并不是说没什么技能,只是要想把专业学成技能,让别人都非你不可,就需要花大功夫,涉猎够多,总之不努力的文科大学生在职场上还不如电脑机器来得有效率。最后加一句,哥们,西南财大已经是当前中国财经类大学里的泰斗了,说出去都亮瞎别人狗眼的,你的纠结从何而来啊?!
没有头衔你专业再好都是个渣渣
搞得和你上了985,211或者是某校某王牌专业出来就能找到工作似的
拿法学专业举例子吧,律所或者企业的条件通常有这么几类:法学硕士或法律硕士,211学校法学硕士或法律硕士,985学校法学硕士或法律硕士,知名法学院法学硕士或法律硕士,知名法学院法学硕士,知名法学院法学硕士且本科法学,知名法学院法学硕士且本科知名法学院法学,知名法学院法学硕士且本科知名法学院法学且有留学经历,知名法学院法学硕士且本科知名法学院法学且知名法学院留学经历。你想在哪一层混,从你报志愿的时候就决定了。很难改变。
同学,我觉得报志愿这个东西喜不喜欢很重要的。首先大学尽量去自己喜欢的,千万不要去自己不喜欢的,因为你要是去了一个不喜欢的地方,刚开始的不适应会加重这种不喜欢,从而影响自己大学第一学期甚至第一年的生活。而大一对于整个大学生涯往往有一个基调作用哦~暑假你可以去找一些师兄啊,去参观一下校园啊,建立一个第一印象。别说你是985,你就是ivy,咱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你就当找对象吧。然后专业的话我对理科的学弟是这么建议的。首先你要确定这个专业是干嘛的。像我是学机械的,本来以为是造变形金刚的,结果成打孔的了…看下网上一些学科导论公开课呀,找找培养计划看看核心课程,再查一下毕业可以去什么企业,最后选一些感觉不错的,就好了。可能有人会说你喜欢顶毛用,找不到工作怎么办?针对这个,我的假设是有的人不管学什么什么学校都能找到好工作,有的专业多差的学生都能找到工作。所以当事人当然是要在自信和他信之间找平衡了。最后想说的是,任何选择都有风险,风险越大往往收益越大,有的时候要相信直觉的~
首先,文科的面也比较大,如果可以再具体也许会更有针对性.。其次,根据个人找工作的经历来看,文科生,学校大于专业,985大于211。同时本科学历非常重要。为什么,个人的理解,文科不是技术类专业,大多数属于理论层面的,所以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都比较缺乏。如果是去企业,企业都需要什么样的人呢?1.行政人员2.市场,销售人员3.技术人员楼主自己觉得自己想做什么呢?除了一些比较专业的技术岗位,行政和市场需要的人就不局限专业的问题了,那需要什么?个人经历,实践能力等。说到这里,回应上面的论述,学校的重要性出来了,学校的基础好,见识的机会多,视野也开阔,身边的人也不一样。希望可以帮到你。
首先,就事论事的说,西南财经大学的好专业不逊于川大、电科大这些985高校的大多数专业,因为985和211的评定是按照学校综合水平而非某一特定专业而定的,某些非211的重点大学的专业在其业内或者地域环境内也是很具有竞争力的。所以如果很喜欢财经专业,出于兴趣考虑,西南财经应该是很不错的选择。其次,对于专业和大学的选择,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很多高考毕业生面临的两难选择;其一,专业好坏是没有特定的标准来衡量的,好学?有兴趣?好就业?待遇好?福利好?这些因素会影响你对于专业的选择,选专业时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决定。其二,985和211的差距虽然存在,但不是一定就能掩盖专业差距的,985也有差专业(这里指与211相比竞争力差的专业),211甚至非211的重点大学(比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也有好专业,985的专业也有不好就业的,211的专业也有在业内很有权威的,无论文科理科,都应该认识到学校和专业的辩证关系,不一味迷信名校光环,不一味盲从专业至上。其三,分数也是决定你的选择的一大因素,很多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分数在985读不了好专业,在211心有不甘,你需要认真考虑,是否可以先进985再转专业到好专业或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者考虑在211读一个王牌专业,并以其为踏板,继续向上攀登,两种选择各有优劣,前者需要面临很多变数,后者需要平衡自己心态,并做好奋斗四年的准备。我有位朋友的经历倒是很励志,她本科阶段读的学校是二本(高考失利,由于家庭原因,没有选择复读),但是四年来一直踏实刻苦,最后考研到了985高校,现在已经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其四,考研更多看个人的努力,不会因为你在985就有更大优势考研成功,你依然需要努力需要泡图书馆需要忍受寂寞,但是,但是,但是,企业在招聘研究生的时候,如果同等水平,也就是说你们读研都在985院校并且你们实力相当的时候,企业就会向下考虑你们本科院校的差别,不过这种情况其实发生的概率并不大,所以完全可以放心去211读自己满意的专业,四年后考研到985甚至可以选择出国。最后,兴趣很重要,功利心可以帮你克服大多数困难,但兴趣会决定你能否最终战胜自己,踏上自己的巅峰!
寒假回高中看望班主任,班主任跟我们说,一切以最终就业为准。如果你想在这个优秀的专业学习,钻研,并且将来将要在这个专业就业工作,今后的几十年将要围绕这个专业展开,那么就选择专业。但你如果没有想好自己将来准备做什么(是真的深思熟虑)那么还是报考985 211吧,大学四年有很多不确定性,也许约个炮就能重新定义人生,好的学校机会更多,无论是讲座,就业还是保研还是师资。总可以在大学生活中慢慢摸索。个人意见。
某211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怒答。楼主最先应该做好的还是自己的长期规划,本科毕业要留学还是工作,工作的话希望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在哪里工作etc.不可否认的是,985院校确实能提供比211院校更好的就业平台,能给学生更多机会(某些企业毕业招聘会只在一定数量的985院校召开/985院校在申请海外院校时更有优势)。诚然,如楼上某个答案所说,只要你努力,不在985院校也能超越那儿的学生。但是,如果你够努力,学校又给你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难道不是更有优势么?不过,985也不能给你提供你所有想要的一切。如楼主所说,对工科不敢兴趣,对川大专业不感冒,在这种情况下,就算985提供的就业平台再好,学习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专业本来就是一种折磨,更不要说还有可能和这门专业打一辈子交道了。所以,如
所说,学校是不是985/211很重要,但是,想好自己未来的目标更重要。学校和专业哪个更重要?答:都重要,好的环境很重要,正确的方向也很重要。如果是能够达到985的层次,选专业不要紧盯热门专业。选一个自己真正喜欢并且能做出成就的专业比庸庸碌碌在所谓的就业率高的热门专业收获更大。但是,不得不吐槽我们的高考志愿制度,让一个还没上大学的高中生选合适的专业,何其难。另,关于财经专业,很多时候高中生以为的财经专业和最后学习的财经专业以及最后从事的财经职业有较大的差距,建议楼主多做了解。先这样好了,温江财院的学姐想起来再补充好了。
招聘企业很看重本科学历吗,考研后也会一样看重本科学历吗?看重,考研后也是的。有“本科出身论”一说,百度可得相关讨论。选择好专业还是985、211?其实高考分数一出来,你也没什么选择。说下我自身的经历吧。我是10年广东高考理科考生,当年广东第一批录取分数线621,我刚好高了30分,651。好吧这时候就该填志愿了,30分挺尴尬,估计是能去中大、暨大、华工这样的名校,但专业自然就没有选择权了,只能去些被挑剩的专业。说实话,当时我对各个学校的等级没什么概念,连985、211是啥玩意都不知道。再者,专业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许多专业都不知道是啥,百度了也只是知道点皮毛,不构成我选择它的理由。那我怎么选择?我就拿了历年各学校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看,约莫估计了自己能选择的专业和学校。我发现了一个明显的特征:金融财会类的专业在大部分学校都是最高分的专业之一。我就想了,咦,大家都选择这个专业才高分的吧,既然大家都选择,那我选也肯定没有错!就是这样,我就初步把目标专业定为”会计学“。(还有一个原因是父亲,他是财会出身,”会计,每个地方都需要,万金油嘛!不怕找不到工作。“其实我当时还想读计算机的,但是有计算机特色的名校都去不了,无奈打消念头。)专业定了大概,学校进入考虑范围的就只剩下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了。我第一个剔除的是华师,没理由去师范院校读会计吧。然后就是比较华工与广外了。我想这两个学校跟会计好像都不怎么沾边。。。华工是名校,不过广外有外语特色,有外语优势应该对就业有帮助吧。于是我就选择了广外,录了会计学。也就是我选择了好专业,而非好学校。以上我选择专业的方式有点傻。其他回答有关于专业选择的,参考那些吧。现在我已经毕业了,刚毕业。985、211确实有优势,但是985、211学校里也有找不到工作的人。关于优势,某些国企外企都会明里暗里把985、211当做门槛,非此类院校就没有机会参加应聘。还有就是在申请海外研究生的时候,985、211院校出身也有极大的加分作用。不过这也是你的高考分数决定的啦,不用考虑太多。我的学校旁边就是中山大学,还是很让人羡慕的啊。校园活动各种气派高大上,学校各种配套设施完善程度一流,师资什么的就不用说了。举个最让我羡慕的例子,乐队排练房。中大校方出钱买设备,各种好东西,排练房那叫一个大,地毯隔音棉漂漂亮亮。我们呢?学校能力有限,想要个房间还得各种争取呀。名校就是名校,差距就是在那的。可是就算让我再选择一次,我也还是会选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说了这一堆,其实我更想表达的在这里:@Ho lli 说,“仔细想想,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打算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唉,我什么也没想过啊。“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寒窗苦读12年,我懂个P呢?父母说,好好读书!其他的事情不用操心!老师说,好好读书!上了大学干什么都行!于是乎,我的梦想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唉,我也有过梦想啊!填志愿的时候我就看到了中国海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我当时那个心动,造航母你知道吗?在造船厂工作、出海试航造港口什么的真是我的爱。(这个专业是不是造航母我也不清楚哈哈,只是当时一个单纯美好的幻想)于是我就跟父母说了,结果怎样你知道吗?我年近八十的奶奶,流着泪跟我说,孙子,你去那么远,奶奶怎么办?妈妈跟我说,儿子呀,海洋港口什么的,整天要在海上漂泊,连个家都没有啊!爸爸脸色阴沉不说话。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什么梦想什么的,现在我也只能想想。大学期间我一直在玩乐队,我真的很佩服那些非科班出身投身音乐行业的人,佩服那些花掉许多钱财养活自己音乐梦想的人们。楼主的问题在那个年纪我恐怕还不会想。但是在我大四的求职季,我和我身边大多数的同学都会考虑各种现实问题。@Ho lli 回答的内容,我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人还是得活的明白些,选专业考大学在我们的社会下就是人生大事。楼主会认真考虑这些问题,是很好的表现呀,想清楚了来做自己的选择,有什么问题呢?或许在各位前辈眼中,我们是各种不成熟,我也认。人与人还是有差距的嘛。只要你努力,不在985院校也能超越那儿的学生。如果你不努力,进了985也没用。不过985不努力的人还是比非985不努力的人好找工作的。哈哈哈。
如果你有特别感兴趣的专业,而凑巧,你选择范围之内的好学校这专业很一般,那么选好专业。其余情况,一律选择好学校。理由很多人都说了,硬件环境,老师水平,同学水平,整体氛围,未来人脉,社会影响。其中大部分是跟学校的程度正相关的。关于211我说一点,如果你想考研,不论出国还是国内,211985都会有优势,在国内的话985优势很大。工作的话,研究所一类范围非常看重出身。国企也会比较重视。外企我不清楚,有答案说没关系。所以我建议你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选择一个211985学校,学校比专业重要。
部分支持Ho lli的回答。想想你喜欢做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直面内心,拿出热情。然后————尽量选一个985,不行的话一定要211。如Ho lli所说,将来从事的职业可能跟专业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在不同的学校感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氛围,真的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谨此。祝好。
从另外一个角度答题主问。如果你想要出国读研,建议多考虑一下985,211。很多国外知名大学是以这个作为选择学生的首要标准。(不绝对,但是很重要)如果你想要在国内深造,亲爱的,我建议选择你比较喜欢的专业。虽然第一学历也很重要,但是兴趣的力量是不能小看的。
反正我13年去听富士康的宣讲会,人家明确要求只要985,职位是储备干部。985 211这是企业招人时候很方便的门槛,并不是说其他学校没有好学生,而是其它学校好学生的筛选成本太大,所以企业愿意要985211的学生。马太效应会让好学校更好,这个平台很重要,你身边的人更重要。
招聘企业很看重本科学历吗?考研后也会一样看重本科学历吗?答:很看重。所谓企业不看重你在什么学校而只关注你在学校里做了什么的说法,简直荒唐可笑。学校档次和英语四六级一样,是用来刷简历的一个重要标准。HR手里的简历那么多,肯定需要一些硬性指标来刷掉多余的简历。很遗憾985 211 就是一个主要的标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有一个好的学校出身对应聘至关重要。考研后也会一样看重本科学历吗?答:学历历来都是查三代,尤其是对国企和事业单位而言。题主是四川人,想必是知道绵阳的九院的,很遗憾,九院的录取标准就是双985。对于一般企业,会考虑你的第一学历,但影响不大。但是财经专业我很喜欢,选择面也更大。答:没上大学之前不要谈我很喜欢某某专业,很多同学自以为自己很喜欢某专业,却往往是叶公好龙而已。高中生对大学专业的了解其实是具有很大的误差和偏见的,譬如所谓的“财经专业选择面更大”这句话就是笑话。我觉得题主说出这句话,意味着你真的不了解相关专业,建议还是多了解后做选择。学校和专业哪个更重要?答:都重要,好的环境很重要,正确的方向也很重要。如果是能够达到985的层次,选专业不要紧盯热门专业。选一个自己真正喜欢并且能做出成就的专业比庸庸碌碌在所谓的就业率高的热门专业收获更大。但是,不得不吐槽我们的高考志愿制度,让一个还没上大学的高中生选合适的专业,何其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不公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