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在生活中的数学有哪些有哪些运用??

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用极为普遍的一类材料.(1)已知在相
练习题及答案
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用极为普遍的一类材料.(1)已知在相同的条件下,金属的活动性越强,金属和酸反应产生气泡(氢气)的速度就越快.Al、Cu、Fe三种金属在稀盐酸里的反应现象如右图所示.①右图中Y所代表的金属是 _________ (填“Cu”或“Fe”);②Al、Cu、Fe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_________ ;③铝是一种活泼金属,但常温下铝却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其原因是 _________ ;
(2)金属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①我国古代将炉甘石(ZnCO3)、赤铜矿(Cu2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800℃左右,即可得到与黄金外观相似的“药金”.I.用上述方法不能制得真正的黄金(Au)是因为_________;II.“药金”是_________(填“纯金属”或“合金”);②钛因常温下不与酸、碱反应等优良的性能,被誉为“未来金属”.由钒钛磁铁矿提取金属钛的主要工艺过程如下:
在高温下与足量Mg反应置换生成金属Ti,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 .上述生产过程中得到的金属钛中混有少量金属杂质,可加入 _________ 除去.(3)已知某金属粉末中除含有Al外还含有一定量的Fe和Cu,为证明Fe和Cu的存在并测定其中Al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展开了如下的实验探究.资料在线: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溶于水的偏铝酸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H2O+2NaOH=2NaAlO2+3H2↑),Fe和Cu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①请完成证明金属粉末中存在Fe和Cu的实验设计: ②为探究该金属粉末中Al的质量分数,取20 g该金属粉末,把100 g氢氧化钠溶液平均分成5份依次加入,充分反应后,过滤出固体,将其洗涤、干燥、称量.实验过程中得到的部分数据与图象如下:
I.分析以上数据可知,上表中n的值为_________;II.该金属粉末中Al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III.列式计算: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题型:实验题难度:偏难来源:专项题
所属题型:实验题
试题难度系数:偏难
答案(找答案上)
(1)①Cu;②Al>Fe>Cu;③常温下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或氧化膜)(2)①反应物中不含有金元素,合金②TiCl4+2Mg==Ti+2MgCl2,稀硫酸(或盐酸)(3)①氢氧化钠溶液;有气泡产生;有气泡产生;②13,70,25.9%设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x2Al+2H2O+2NaOH=2NaAlO2+3H2↑54           80(20﹣6)g   80xg54:80=14g:80xg解得x=25.9%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三年级化学试题“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用极为普遍的一类材料.(1)已知在相”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金属活动性、
设计实验和科学探究、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金属的化学性质、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化学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金属活动性的定义:
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在标准态下金属在酸溶液中活动性相对大小的顺序。它是按金属标准电极电势(Mn /M)的值由小到大排列而成的顺序。金属活动性取决于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但是这顺序跟金属的电离势递变顺序不完全相同。例如碱金属中,Li的电离势最大,而它的却是最小的。因为金属的除了跟它的电离势有关外,还跟金属的晶格能和金属在酸溶液中失去电子转化为水合离子时的水合能等因素有关。下面是金属变成金属离子的化学热力学图。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题目的难易不同,题型各异。因此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十分重要。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解。
1. 金属与酸发生反应
(1)金属应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
(2)单质铁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亚铁盐。
(3)K、Ca、Na除与酸反应外,还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 ,其余金属则不能。
2. 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与H的位置无关。但K、Ca、Na等金属例外,由于它们过于活泼,与盐溶液不发生置换反应,而是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
(2)铁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只生成二价亚铁盐。
(3)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被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先被置换出来。
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
一、利用金属能否与氧气反应、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粗略判断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铝在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而金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由此可以看出,铝、铁、铜、金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l&Fe&Cu&Au。由于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要受温度、氧气浓度、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的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只能对极少数且常见的金属进行粗略判断。
二、利用金属能否与酸反应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此方法适用于两种情况,即:
1. 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其与酸反应的程度越剧烈。例如,Zn比Fe与酸反应的程度更剧烈,所以Zn的活动性比Fe强。
2. 能与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比不与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活动性强。例如,Fe能与酸发生反应,而Cu则不能,所以Fe的活动性比Cu强。
因此,通过金属与酸能否反应、反应的条件及反应发生的剧烈程度,我们可以判断部分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三、利用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其可溶性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判断某些金属间的活动性强弱。
对于不与酸发生反应,或都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两种金属之间活动性的比较,可以选取一种金属与另一种金属的可溶性化合物溶液,看二者能否发生置换反应,由此进行判断。例如,金属Cu与Hg均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但把Cu放入Hg(NO3)2溶液中,则Cu表面会析出银白色的Hg,因此可以判断出Cu的活动性比Hg强。
总之,对于常见金属的活动性,判断的方法较多,但由于受化学知识的局限性,同学们应重点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即金属与常见的稀硫酸、稀盐酸,一种金属能否将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可溶性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常见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金属与混合溶液的反应
(1)将一种金属单质放入几种金属的盐溶液的混合液中时,其中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巾最靠后的金属最先被置换出来,然后再依次置换出稍靠后的金属。简记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距离远,先反应&。如将金属Zn。放入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Zn先与CuSO4发生置换反应,与CuSO4反应完后再与FeSO4 发生置换反应。根据金属锌的最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金属锌的量
滤液的成分
锌不足(不能与CuSO4溶液完全反应)
ZnSO4、FeSO4、CuSO4
锌不足(恰好与CuSO4溶液完全反应)
ZnSO4、FeSO4
锌不足(不能与FeSO4溶液完全反应)
ZnSO4、FeSO4
锌适量(恰好与FeSO4溶液完全反应)
Zn、Fe、Cu
(2)将几种不同的金属放入同一种盐溶液中,发生反应的情况与将一种金属放入几种金属的盐溶液中相似,也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距离越远的先反应,然后是距离较远的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图像问题的分析方法:
(1)等质氢图:两种金属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相同,此图反映两种情况:
①酸不足,金属过虽,产生的氢气质量由酸的质量决定。
②酸足量,投放的两种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恰好相同,如6.5g锌和5.6g铁分别投入足量的盐酸中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相同。
(2)等质等价金属图:如等质量的镁、铁、锌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的金属离子都是+2价,产生氢气的速率和质量不同。此图反映出:
①金属越活泼,图示反应物的线越陡,如Mg线比Zn线陡,Zn线比Fe线陡,说明活泼性Mg&Zn&Fe
②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等质量时,与酸反应产生的氢气越多,曲线的拐点越高,因此,相对原子质量Zn &Fe&Mg。
可简单概括为:越陡越活,越高越小。
(3)等质不等价金属图:铝、镁、锌与酸反应生成金属离子的化合价分别为+3、+2、+2,此图反映出等质不等价金属与酸反应不仅速率不同而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与金属化合价有关。
可用下面式子计算氢气质量:
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前后溶液密度变化的判断方法:
金属与酸的反应和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均为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溶质发生了改变,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密度也随之改变。反应前后溶液的密度的变化取决于反应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对大小。
(1)反应后溶液密度变小:如Fe+CuSO4== FeSO4+Cu,在该反应中,反应前溶液中的溶质为CuSO4,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60;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FeSO4,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52,由于152&160,故该反应后溶液密度变小。
(2)反应后溶液密度变大:如Zn+H2SO4== ZnSO4+H2&,在该反应中,反应前溶液中的溶质为H2SO4,相对分子质量为98;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ZnSO4,相对分子质童为161,由于161&98。故该反应后溶液密度变大。
金属活动性典型试题:
现举例以下几类常见题目: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直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例: 下列各组金属的活动性,符合由强到弱顺序排列的是(  )
(A)Ca、Al、K (B) Zn、Fe、Hg (C) Pb、Fe、Zn (D) Ag、Sn、Mg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逐项分析得答案为(B)。
2.根据化学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例:有X、Y、Z三种金属,将它们分别放入盐酸和含X的盐溶液中,发现在Y的表面既有气泡又有X析出, Z无现象. 则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 X & Y & Z  (B) Y &X & Z (C) Y & Z &X  (D) Z & Y &X
解析: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 Y的表面既有气泡又有X析出,说明Y排在H前面,且Y的活动性比X强,即Y &X. Z无现象,说明Z排在H后面,且X & Z,故金属活动性顺序应为Y &X & Z. 答案选(B)。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例:下列金属中,不能和稀硫酸反应,但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是(  )
(A) Mg (B) Pt (C) Zn (D) Cu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不能和稀盐酸反应的金属应排在H后,因Mg、Zn排在H前能和稀盐酸发生反应,故(A) 、(C)不符合题意;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金属应排在Ag前面, Cu排在Ag之前,故答案为(D)。
4.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与酸溶液反应速率的快慢
例:下列物质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速率最慢的是(  )
(A) 铁片  (B) 锌片 (C) 镁片  (D) 铝片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很容易分析得到铁片反应速率最慢,故选(A)。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溶液质量的变化
例:下列各组中的两种物质,混合后过一段时间,溶液质量减少的是(  )
(A) 铁片和氯化镁溶液 (B) 锌片和硫酸铜溶液 (C) 铝片和稀硫酸 (D) 铜片和硝酸银溶液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 (A)不发生反应,故溶液的质量无变化; (B) 、(C) 、(D)能发生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说明该金属的化合价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比值应大于盐溶液中金属的化合价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比值,故(B)不符合题意, (C)也不合题意. 正确答案选(D)。
6.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有哪种金属析出
例:向盛有AgNO3 和Mg (NO3 ) 2 的混合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试管底部有少量固体存在,过滤,分别得滤液和滤渣,向滤液中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 滤渣中含(  )
(A) Mg    (B) Ag (C) Zn和Ag (D) Zn和Mg
解析:由题意知,在滤液中加入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是AgCl,即说明滤液中仍有Ag+存在,说明锌没有剩余.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故Mg2 +不能被还原, 故过滤出的金属只有银, 答案选(B)。
考点名称:
实验设计:一种有计划的研究,包括一系列有意图性的对过程要素进行改变与其效果观测,对这些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便确定过程变异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这过程。
实验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对变量的控制,首先是在控制条件下有效地操纵或改变自变量,使因变量(即反应变量)的变化得到观察。
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主要包括观察和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检验求证、得出和解释结论、交流与应用五个步骤:
1、观察和提出问题: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石。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自然世界中未知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从而提出问题,确立探究的主题。因此,观察和提出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2、形成假设:假设源于个体所提出的问题,是对于问题的一种简洁的陈述,它试图解释一种模式或预测一种结果,是个体在己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问题的可能性解释。假设是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3、检验求证:检验是对观察和假设的一种验证,通过检验,假设就可能被证实或支持,也可能被否定或推翻,而那些由&权威&传递的错误观念也可以被抛弃。检验使我们能够探查自然世界中那些隐藏在自然现象和事物背后的奥秘,揭示自然的本质。
4、得出和解释结论:在对假设进行验证的基础上,个体概括、归纳其发现,得出并解释结论,形成关于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科学认识。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收集证据,而且要将观察与实验的结果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借助于分析、推理提出现象或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在实验证据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变量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以已有知识和当前观察与实验结果为基础的新的理解。解释必须同自然观察或实验结果所获得的证据一致,遵循证据规则,同时,解释还须接受公开的批评和质疑,并要求运用各种科学的认知方法和过程,如分类、分析、推论、预测、批判性推理和逻辑推理等。
5、交流和应用:在形成关于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结论、解释后,个体还需要与他人进行相互交流。
(2)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学学科科学探究的特点
(1)新课标改革的理念是倡导探究式学习,&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提升。&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中心,南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恰当的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数据,并通过对获得的现象、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从而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①感受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②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③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④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⑤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的要素和目标:
探究过程要素
a.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b.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猜想与假设
a.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
b.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出初步论证的能力
a.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定科学活动计划的过程
b.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且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能力
a.能积极参与化学实验
b.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
c.能在实验操作中做到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a.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
b.学习运用各种方式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
c.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
d.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
解释与结论
a.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b.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
c.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d.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反思与评价
a.具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能力
b.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
c.能体验到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表达与交流
a.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b.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解答实验探究题的方法技巧:
科学探究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根据题目情景提供的信息,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要求考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作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会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以此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综合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思维要有开放性,能探究性地提出问题.要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探究验证假设的方法,用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进行推理和判断;要注意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数据的处理以及对探究问题的合理猜想和想象,不要生搬硬套,胡乱猜想,应在短时间内切准题目要害,找准突破口。
综合实验题答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思维过程:
原理一反应物一仪器装置一现象一结论一作用一意义一联想
①实验依据的性质和原理。
②反应物的状态及其替代物。
③装置的性能、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是否有替代装置。
④操作顺序、注意事项或操作错误产生的后果。
⑤现象描述要准确、全面、重点突出。
⑥直接得出结论或导出结论。
氧气参加反应的对比实验设计方法:
(1)探究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条件的对比试验
①温度对比试验。用温度对比试验探究物质的着火点。如木炭和煤的着火点不同。
②浓度对比试验。用浓度对比试验探究可燃物能否与氧气发生反应或反应的现象不同。
(2)金属生锈条件的对比试验
与氧气接触铁不会生锈,与氧气、水同时接触铁才能生锈。铜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才能生锈。金属的生锈条件探究都是通过对比试验完成的。
反应生成氧气速率的对比试验设计方法:
(1)催化剂对制取氧气速率影响的对比试验
①有无催化剂的对比试验。如氯酸钾制氧气加入和不加入二氧化锰的对比试验。
②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对比实验。如可设计对比试验探究MnO2,CuO,Fe2O3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的影响。
(2)浓度对制取氧气速率影响的对比实验。
如取不同浓度的对氧化氢溶液,加入同质量的MnO2观察H2O2分解速率。
在设计对比实验时,必须使用控制变量法。每次对比实验只能研究一个变量,其他的变量应该控制在相同的状态。如设计对比实验研究MnO2和CuO哪种物质对H2O2分解速率影响大,那么容器中的过氧化氢浓度应相同。相反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使用同种,同量的催化剂,温度,压强也应该相同。
控制变量法探究固体物质溶解速率:
中考试题中常出现探究&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的因素&的相关实验问题。在口常生活和实验中定性分析较多,如果定量分析就应该用控制变量法。
(1)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探究搅拌对溶解速率的影响。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
(2)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温度,探究溶质的颗粒人小对溶解速率的影响,颗粒小的溶解快。
(3)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的颗粒大小,探究温度对溶解速率的影响,对大多数物质来说,温度越高溶解的速率越快。 探究过程中获取、处理信息的常见方法:
①观察要目的明确、重点清晰,具有典型性。如:做关于物质性质的化学实验,重点观察物质性状的改变,包括气味的改变、气体的逸出、沉淀的产生或溶解、颜色的变化。
②观察要准确、仔细,事物变化有时微妙、偶然,在偶然、微妙中包含着飞跃,观察仔细、准确,才会有所收获。如:对于葡萄球菌培养皿中生长出的霉菌可杀死葡萄球菌这一现象,一般人难以发现,英国的弗莱明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一现象,于是出现了造福于人类的青霉素。
③观察时应对某一事物发生变化前后的现象进行比较,或对相关事物发生变化的现象进行比较,看看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以便从中发现规律。
(2)比较分类
比较分类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关键是在于将学习对象或所研究问题以一定标准分门别类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分清研究问题和学习对象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如: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需找出区分标准&&反应前后的物质是否为同种物质。
(3)归纳演绎
归纳是解决一般与特殊的重要方法。归纳时应注意对某些或个别的化学现象、化学问题等进行观察,总结它们的共同点。演绎是利用一般的知识、原理等对特殊的事实、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特殊情形的本质特征、属性。演绎时注意大小前提的正确性,如: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既是比较归纳的结晶,也是演绎的功劳。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的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及运用等活动,科学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敏捷性。下面谈谈科学探究的几种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在亲身实验的条件下观察事物的能力,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重在观察、发现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观察到的内容通过文字描述或者绘图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2)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对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或学习化学时遇到的一些事例,能依据所给资料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对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
(3)操作能力科学探究往往是以实验为载体进行的,而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是通过实验验证假设与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要动手实验,首先要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然后再按一定的操作顺序进行操作。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就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4)分析能力分析是通过对整体中的各个部分进行单独研究从而了解整体本质的探究方法。实验过程中要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规律,然后要思考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对你的假设是否有帮助。对整体中各个部分的研究是认识整体过程的基础。
(5)比较能力比较是将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通过诸多方面的比较,从而得出异同的过程。比较是分类、归纳和概括的基础。比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认识事物、掌握规律起着巨大作用。因此,在科学探究中应重视比较能力的培养。
(6)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概括是根据一部分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要正确地做出归纳概括,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就必须具有代表性、广泛性。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即可归纳概括出大多数酸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就利用r归纳概括技能。
(7)推理能力当你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解释时,即在进行推理时,要注意推理不一定就是事实,即使是根据正确的观察做出的推论,也可能是错误的。要证明推论正确,唯一的方法就是再进一步观察、调查和研究。
(8)评价能力做出评价就是评估某件事情的好坏、对错。如:评价一个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操作是否方便,对环境是否有害等。做出评价前,需要全面地考虑到事情的正面与反面,并明确自己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和评价标准。在科学探究中要学会评价。
(9)合作学习能力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探究过程,往往是学生小组或团队活动的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应具有团结协作、资源共享的能力。
化学科学探究性试题分类:
(1)发现问题类探究题从生活现象、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中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解释此类问题的关键:观察、分析、联想,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究价值,要有利于设计实验方案,有利于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解答此类探究题的方法:根据题目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提出问题和进行猜想:
a.从&对立面&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b.从&逆向思维&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c.从生活或实验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d.从探索闪果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e.在异常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f.在类比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g.在归纳判断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h.在&理所当然&中发现问题和猜想。然后结合猜想,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宏观性质和特征)去解答问题。注意提出的假设要周密、合理,有科学依据。
(2)假设、验证类探究题对问题有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并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出初步验证计划,以便设计实验方案。解答时,一是要围绕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假设或猜想,假设越全面,结论越可靠;二是要注意假设的合理性,要符合化学规律、化学原理,不能凭空设想;三是要从本质上去分析现象,抓住本质提出假设。
(3)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类探究题此类探究题是运用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的证据,并对所收集的证据和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通过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对结论作出正确的解释。收集证据,要有较强的实证意识,会观察、记录,准确精练的表述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4)结果分析、反思与评价类探究题此类探究题是对所获得的事实、证据进行总结、归纳,得出正确结论,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解答时可用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等方法对证据和事实进行加工处理,利用逆向思维,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价。而实验评价题是由题目提供一套或多套方案,从某一角度或几个方面评价方案的优劣。
(5)综合性探究类此类探究题是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中的几要素进行全方位的考查,体现探究的全过程,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实践经验和亲身体验,探究性地提出问题,用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推理、判断,根据试题的目的和要求,结合题设巾的材料,进行解答,思维要有开放性。
考点名称:
常考化学方程式计算题型:
(1)已知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有关含杂质的物质质量间的计算。
(3)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含有体积、密度与质量间换算的有关计算。
(4)关于过量问题的计算。
(5)多步反应的计算。
(6)其他类型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计算解题思路
(1)先找出题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找出题中所提供的数据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直接或间接关系。
(3)确定哪些数据能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如果所给数据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关系仅仅是间接关系,那必须分析清楚该数据是通过什么&中介&与各物质产生联系的,然后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
化学方程式计算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求什么设什么。
(2)正确完整地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各物质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总和,标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待求未知址写在相应物质的相对分子(或原子) 质量总和的下面。
(4)列比例式。
(6)简明地写出答案。
应注意的问题:
(1)解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理清思路、确定解题方法、严格按解题步骤求解。
(2)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式一定要书写正确,一定要配平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中某元素原子的数目一定要相等,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一定要准确。
(3)化学方程式所表明的各物质均指纯净物,参加计算的各物质的质量也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如果求纯净物的质量需进行换算,换算方法:纯净物的质量= 物质总质量&该物质的质量分数(即纯度)。
(4)对题目中所给的&适最&&足量&&过量&&恰好反应&&完全反应&&充分反应&等词语,要认真对待,正确理解一般来说:&适量&&两种(或多种)反应物之间按一定量比恰好反应。 &足量&&一种反应物完全反应,无剩余;另一种反应物可能完全反应,也可能过量。 &过量&&完全反应后,有一种(或多种)反应物剩余。 &恰好反应&和&完全反应&&完全反应,反应物无剩余。 &充分反应&和&反应完全&&同&足量&。
(5)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解题格式要规范。
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几个误区:
(1)化学方程式不正确就计算,这是最严重的问题。
(2)把含杂质的质量直接应用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或把体积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
(4)解题格式不规范,设的未知缺与求的量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
(5)计算不准确,不按题目要求写化学方程式(方程式应用不当)。
(6)体积、质量、密度之间的关系问题及单位问题弄错等。
考点名称:
合金的定义:
合金由金属与另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所组成的具有金属通性的物质。一般通过熔合成均匀液体和凝固而得。根据组成元素的数目,可分为二元合金、三元合金和多元合金。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和生产合金的国家之一,在商朝(距今3000多年前)青铜(铜锡合金)工艺就已非常发达;公元前6世纪左右(春秋晚期)已锻打(还进行过热处理)出锋利的剑(钢制品)。
合金的类型:
1、混合物合金(共熔混合物),当液态合金凝固时,构成合金的各组分分别结晶而成的合金,如焊锡、铋镉合金等;
2、固熔体合金,当液态合金凝固时形成固溶体的合金,如金银合金等;
3、金属互化物合金,各组分相互形成化合物的合金,如铜、锌组成的黄铜(&-黄铜、&-黄铜和&-黄铜)等。
合金的许多性能优于纯金属,故在应用材料中大多使用合金(参看铁合金、不锈钢)。
合金的特性:
(1)、多数合金熔点低于其组分中任一种组成金属的熔点;
(2)、硬度比其组分中任一金属的硬度大;
(3)、合金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低于任一组分金属。利用合金的这一特性,可以制造高电阻和高热阻材料。还可制造有特殊性能的材料,如在铁中掺入15%铬和9%镍得到一种耐腐蚀的不锈钢,适用于化学工业。
(4)、有的抗腐蚀能力强(如不锈钢)
合金与组成它们的金属的性质比较:
金属熔合了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后,不仅组成上发生了变化,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从而引起性质的变化。因而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纯金属与合金性质的比较:
①合金一般比其组分金属的颜色更鲜艳。
②合金的硬度一般应工组成它的金属。
③合金的熔点一般低于成它的金属。
④合金的抗腐蚀能力一般强工组成它的金属。
⑤合金的导电性、导热隆能一般差于组成它的金属
考点名称: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习册上的习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
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15%的硫酸铜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
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
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和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表面逐渐变暗。点燃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生成白色固体
点燃,剧烈燃烧,发出耀
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2Mg+O22MgO
常温下,铝表而变暗,生成一
层致密氧化膜,保护铝不再被腐蚀
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4Al+3O22Al2O3
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变冷
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
生成黑色固体
3Fe+2O2Fe3O4
加热,生成黑色物质,在潮湿的
空气中,生成铜绿而被腐蚀
加热,生成黑色固体
2Cu+O22CuO
即使在高温也不和氧气反应
大多数金属都能喝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不同
2.金属与酸的反应
反应现象(两种酸中相同)
Mg+2HCl==MgCl2+H2&
Mg+H2SO4==MgSO4+H2&
反应比较剧烈,产生大量
气泡,溶液仍为无色,生成
的气体能够燃烧,并且产
生淡蓝色火焰
2Al+6HCl==2AlCl3+3H2&
2Al+3H2SO4==Al2(SO4)+3H2&
Zn+2HCl==H2&+ZnCl2
Zn+H2SO4==ZnSO4+H2&
反应缓慢,有气泡产生,溶
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生成的气体能够燃烧,并且
产生淡蓝色火焰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3.金属与盐的反应
将锌片、铁丝、铜丝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中,观察现象
锌表面有一层红色金属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Zn+CuSO4==ZnSO4+Cu
锌表面有一层银白色金属析出
Zn+2AgNO3==Zn(NO3)2+2Ag
无变化,不反应
铁表面有一层红色金属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Fe+CuSO4==FeSO4+Cu
铁表面有一层银白色金属析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Fe+2AgNO3==Fe(NO3)2+2Ag
无变化,不反应
无变化,不反应
铜表面有一层银白色金属析出,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Cu+2AgNO3==Cu(NO3)2+2Ag
无变化,不反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用极为普遍的一类材料.(1)已知在相”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中的编码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