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俊,世事如棋梓俊是什么意思思?

趣味对联集锦
& 21:16:57
1 胜棋楼(一)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秋业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二) 湖本无愁,笑南朝迭起群雄,不及佳人独步 棋何能胜,因残盘误投一子,致教此局全输 (三) 古画一轴,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
胜棋楼在莫愁湖公园内,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重修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相传朱元璋以莫愁湖作赌注,若是徐达赢了,便把莫愁湖赐给他。两人棋逢对手,后徐达站立起身,对皇帝说:“陛下,这局棋已经和了。”朱元璋求胜心切,不愿和局,徐达躬身行礼说:“请陛下到这边来,细看臣的棋势。”朱元璋走过去一看,不觉又惊又喜。原来徐达用的黑子在棋盘上摆成了“万岁”二字。朱元璋这才明白,自己不是徐达的对手。于是便把莫愁湖送给了徐达。此楼被称为"胜棋楼"。楼前题了一副对联:&&&&&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秋业;&&&&&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
徐达自投*朱元璋后,被封为大元帅,战功赫赫。建立明朝后,被封为中山王。今日弈棋胜了皇上,赐湖建楼,更是不可一世。 &&&&&
“胜棋楼”落成之日,徐达宴请同僚,饮酒作乐。席间有一道长见徐达如此张狂,便说:“王爷,官场如棋局,荣辱祸福,瞬息万变,错投一子,全盘皆输。在下有一副有关对弈之联,愿献给王爷。”道长之联是: &&&&&
湖本无愁,笑南朝迭起群雄,不及佳人独步;&&&&&
棋何能胜,因残盘误投一子,致教此局全输! &&&&&
徐达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哪里肯听?看到堂上有幅《龙吟虎啸图》,灵机一动,朗声吟道: &&&&&
古画一轴,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
刘伯温在旁边看得分明,也明白老道长有心点拨,但见徐达不仅不予理会,还盛气凌人,心中觉得十分不安。刘伯温与徐达一同出生入死,感情非同一般,此时也深为徐达的处境担忧,便接着徐达的话头道: &&&&&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
不久,徐达果然被洪武皇帝朱元璋所杀,应了老道长预言,老道长在对联里,上联把“美人”置于“英雄”之上,下联演绎“一子投错,满盘皆输”的棋理,暗示后来徐达被杀的政治哲理,虽然这历史事故缘于“兔尽烹狗、鸟尽弓藏”的哲理,但是也说明棋理即哲理,可见老道因为淡泊人生,所以看破官场仕寰的风云幻变,早知徐达仕途暗藏着危机。而刘伯温则审时度势,淡泊名利,急流勇退,得以保存。2 蒲松龄 (一)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二)左右友, 沽清酒, 今日幸会左右友, 聊表寸心沽清酒哭咒骂, 狼猿猴, 山野声声哭咒骂, 只因道多狼猿猴&&&&&
蒲松龄(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年届卅一, 还只是生员. 往后的十几年, 也是屡试不中,终生不得志。这令他看透了考场腐败,为生活所迫,蒲松龄只好去做私塾先生。他对仕途失落同时,便把精力转到写作上去了。他一边教书,一边开始了文学创作。 他为了激发自己发愤写作, 在铜镇尺上刻上:&&&&&
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
该自勉联,引用两则典故,表达了作者锲而不舍的坚强决心,具有震聋发聩的力量。&&&&&
还有一次, 蒲松龄和一些朋友饮酒, 席间, 一位朋友提出对联, 众人都说好. 但那人提了一个苛刻的条件, 就是联中要有三字同首, 还要有三字同旁. 众人想了一会, 其中有一人道:我想了一上联, 请各位不要见笑. 之后吟道:&&&&&
左右友, 沽清酒, 今日幸会左右友, 聊表寸心沽清酒&&&&&
众人都称妙, 可是想了很久, 还没人想出下联, 大家不期然都望向蒲松龄. 蒲松龄说道:蒙诸位错爱, 自当尽力, 小弟才疏学浅, 请勿见笑. 说完便道出下联:&&&&&
哭咒骂, 狼猿猴, 山野声声哭咒骂, 只因道多狼猿猴&&&&&
到蒲松龄40岁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一书的大部分已经完成,这部小说凝聚了蒲松龄一生的心血,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郭沫若先生曾为蒲松龄故居题写了一幅对联,联曰: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判贪刺虐入骨三分3 联讽洪承畴(一)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二)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三)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五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一时京城士人大哗。洪承畴后来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有一年春节早上,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两个虚词眼,一叹一问,极尽讥讽。洪承看着也是无可奈何。&&&&&
这年,正好洪承畴60生日,这一天洪府车水马龙宾客盈门,正这时忽然闯进来一个披麻带孝的人,人们看时却是洪经略的门生,到大厅之后号啕大哭,边哭边大声朗读当年崇祯祭洪诔文,一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洪承畴被弄得无地自容,那门生哭罢,把手中一副对联在桌上摊开,扬长而去,大家偷眼看那对联,见上面写的是:&&&&&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上联嵌抗清名将史可法姓名,下联“成仇”谐音“承畴”,一褒一贬,跃然纸上,洪承畴面红耳赤,呆若木鸡。此联后被扩展成为:&&&&&
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联语虽有扩有改,基本意思和手法未变。&&&&&
洪承畴以先朝重臣降清,又死心塌地做了清廷鹰太,连他的家乡人也很看不起他,他致仕回到福建南安老家,一年“谷雨”日,他寂寞难耐,拉了一位氏族弟子下棋,洪承畴难得高兴,棋子下得很顺手,一时想起今日谷雨,便拈须吟道:&&&&&
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
他那位小辈把他看看,缓缓对道:&&&&&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洪承畴听了,一张脸胀得绯红。4 曾国藩与左宗棠(一)代如夫人洗脚 赐同进士出身 (二) 季子自命太高,与我性情相左 藩侯以身许国,问他经济何曾   曾国藩、左宗棠都系湖南人,又都是清廷重臣,二人因政见不一,相互间不时戏谑嘲讽。   传闻曾国藩宠爱一名小妾,每天晚上都帮小妾洗脚,这事传到了左宗棠耳里。一天,两人相见时,左宗棠微笑着对他说:“我想到一个上联,请大学士对个下联,不知肯赐教否!”曾国藩回答说:“季高(左宗棠字季高)请勿客气,只怕对得不妙。”左宗棠说:“过谦过谦,以大学士之才,无有不妙的。”于是说了出边:   代如夫人洗脚   如夫人:即妾之雅称,曾国藩一听,好家伙,心想你既然无礼,就休要怪我了。他略一思索,随即对道:   赐同进士出身   左宗堂一听,就面红耳赤。不是进士出身,以前一直是左宗棠的心病。那年进士考试时,左宗棠正在新疆平乱,他请求回朝应试,朝廷不同意,要他继续平乱。为了安抚他,皇上搞了个“赐同进士”。“赐”,就是皇帝给的、封的,“同”,即“准”、“相当于”,当然不能与正式考取的相提并论。而那时的官员,看重的偏偏是这“进士”出身。对边还将他这个“赐同进士”视同“如夫人”,就更低*了。左宗棠气得说不出话来。   吃了这个哑巴亏后,左宗棠一直耿耿于怀。一天,他与曾国藩同到一官员家做客,左宗棠想报复一下曾国藩,又提出对联,这回曾国藩先出对:   季子自命太高,与我性情相左   这出边说左宗棠自命不凡,又将“左季高”这姓字倒嵌进去,要应对委实不易。可左宗棠也是高才,略一寻思,就对出来了:   藩侯以身许国,问他经济何曾   对边也将曾国藩的姓名倒嵌进去了,且对得工整。意思是说你曾国藩要报效朝廷,可是你有什么经国济世的才能呢!   曾国藩一听,犹如吃了一闷棍。两人两次联对,双方都是一输一赢,总算扯平了。5 欧阳修&&(一)眉先须后, 先生何似后生长, 后来居上齿刚唇柔, 刚者不如柔者久, 柔能克刚(二)酒沾衫袖重花压帽檐偏&&&&&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 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永丰县)人。4岁丧父。母贤淑,亲自教其识字. 因家贫买不起纸, 以芦荻划地成书,留下“画荻教子”的美谈。 贫苦的生活, 令欧阳修磨练出刚强的个性, 从不向恶势力低头. 一年, 街上来了一买卦者, 童颜鹤发, 望之有如神仙. 其实那老者是一个退官的读书人, 因看破世情, 隐于市井, 并精研出一套处世哲学, 柔能克刚. 他见欧阳修天庭饱满, 他日必成大器, 但过于刚强, 日后仕途恐有挫折. 老者有意开导他, 便说道:看你的机灵模样, 想必读书不少, 能对句吗? 欧阳修当然不会在乎, 老者便道出上联:&&&&&
齿刚唇柔, 刚者不如柔者久, 柔能克刚&&&&&
欧阳修年纪还小, 一时不明老者之意, 还以为老者讥笑于他, 于是答道:&&&&&
眉先须后, 先生何似后生长, 后来居上&&&&&
老者点头称赞, 但不禁心中暗叹. 后来欧阳修果然大有作为, 但由于数以直谏逆旨, 屡遭贬谪, 晚年才锐气尽消. &&&&&
欧阳修举进士科甲于仁宗天圣八年, 直言敢谏, 数被贬官仍不改初衷. 嘉佑年间, 他官拜参知政事, 与韩琦同心贡献国家. 欧阳修官越大, 越注重品德修养. 一次, 他与数友人行酒令, 以徒刑以上的罪行入联, 有一朋友道:&&&&&
持刀哄寡妇&&&&&
下海劫人船&&&&&
大家都认为这种罪行判个徒刑是绰绰有余, 通过到下一人接道:&&&&&
月黑杀人夜&&&&&
风高放火天&&&&&
大家都认为这种罪行极重, 岂只判个徒刑, 临到欧阳修, 缓缓说道:&&&&&
酒沾衫袖重&&&&&
花压帽檐偏&&&&&
友人们不解, 问道:这又不犯法, 如何可以判刑? 欧阳修说道:人修心养性, 须从小处做起, 如果酗酒好色, 不要说徒罪, 多大的罪也会犯. 友人们听后, 皆点头称是. 6 李梦阳 与 于谦(一)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二)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李梦阳(1475年-1531年),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有《空同集》。 &&&&&
李梦阳性格诙谐,非常爱才,常出联命对,借以考试后生们的才华。他在江西督学时,有一个童子和他同名同姓。在唱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联让你对,对不上,你就改名,不要丢‘梦阳’的人。”于是他随口念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这分明是借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和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同名作文章,以其名同人异,切合当时的现实。当然蔺相如的文采比起司马相如差得很多,言下之意是说李梦阳这个童子比不上他这位大文学家李梦阳。其实,李梦阳这个童子也很有才学,他略假思索即对:“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魏无忌即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信陵君”,就是窃符救赵的公子无忌。长孙无忌是唐代大臣,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此联以其“无忌”,双关两人不要顾忌,李督学觉得有理,非常赞赏这位童子的才智,于是马上改变了态度。经细心考察,证明确有才能,于是亲自推荐,予以重用。 &&&&&
于谦(年),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名将。&&&&&&&&&
于谦十四岁时,去杭州应试,杭州知府姓虔名谦,与于谦同名.点名时,于谦躬身而起,却不做答,知府怒曰:何以不应?于谦说:学童与大人同名,故不敢应.知府见他懂礼,沉吟片刻,巧出一联:&&&&&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何无忌是晋朝大臣,魏无忌是魏公子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朝功臣.这个无忌的另一个意思是说,你不必那么忌讳.于谦也就解除了顾虑,答对道:&&&&&
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张相如是汉初东阳武乡侯,蔺相如是赵国名相,司马相如是汉代名赋家.于谦的意思是,我和你的名字相同,其实你高高在上,哪是我所望及的呢.知府对于谦的才能十分惊讶,赞叹地说:你这个学童,可真是聪明.7 联语亦伤人胡自玉理学好色罗贞松名士爱钱  民国初年,贵州的夏瑞符是一位心直口快,喜欢玩笑的人。一次在闲谈中,他开玩笑似的作了一副对联:“胡自玉理学好色,罗贞松名士爱钱。”为这副对联,夏瑞符失去两位朋友。  “胡自玉理学好色”说的是清末旧臣胡嗣瑗。此人常以理学兼才子自居,还爱好看戏,一次看上天津一位叫陈玉秋的女演员。陈玉秋当时只有二十来岁,长得美丽动人。胡不顾自己已是垂暮老头了,还托人去说合。陈回答说:“我东厢房也不住,西厢房也不住。”言下之意要当正房太太。而胡正妻健在,好事是以不成。胡嗣瑗为此自取了一个别号叫“自玉”,以示念念不忘陈玉秋。夏瑞符是胡同乡,两人关系甚密,平时无话不说,但这联语可伤了胡的感情,二人从此绝交。  “罗贞松名士爱钱”是指罗振玉(字贞松)因索债逼死王国维之事。罗振玉是清末大臣,常以名士自傲。王国维是一位著名学者,至今他的《人间词话》影响犹深。他22岁独闯上海,开始在《时务报》馆司书记校雠之事,后入罗振玉创办的文学社。  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随罗振玉东渡日本。王国维从事学术研究,但没经济来源,完全由在日本做字画生意的罗振玉解囊相助。两人志趣相投,回国后,结成儿女亲家。罗振玉追随溥仪入宫任南书房行走,又推荐王国维在南书房担任古董书画的鉴定工作。王为感恩知己,便把自己的著作以罗振玉的名义发表,如《殷墟书契考释》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王国维到清华任教,罗振玉随溥仪去了天津。1927年,罗振玉不知何事与王翻脸,秋后算账,向王国维逼债要钱。王国维一介书生,无钱还账,一时想不通,竟投昆明湖自尽。当然王国维的死因并非这么简单,至今说法不一,但罗振玉为此联对夏瑞符也恨之入骨。&&&&&
联需有度,善用则利,偏用则害。8 周起渭联对服众 (一)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二)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三)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洞庭八百里,波涛涛,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周起渭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提督等职。&&&&&
一日,康熙皇帝到了周起渭的居室。他见周起渭床上枕头底下压着许多书,翻了一下,又多是古籍,蓦地有感,即出一联道:&&&&&
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
万岁突然而至,周起渭已是心头一惊;又见康熙帝出联考他,更感突然。他忙跪倒在地,口称:“臣接驾来迟,罪该万死!”康熙忙说:“爱卿请起,朕无事,随便走走。”说着,把周起渭扶起,问:“刚才朕出的联,卿能对否?”&&&&&
也是周起渭情急智生,他见康熙手摇扇子,就忙对道:&&&&&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一时博得龙心大悦,康熙频频颔首道:“卿有才,爱卿确是大才。”第二年,康熙亲点周起渭为浙江主考官,这一年,周起渭只有23岁。&&&&&
据《玉堂巧对》所载,以书为枕,并与朱元漳对“扇写江山”的不是刘伯温,而是陶庵。此系传说,勿须更多考证,欣赏对联,却是意趣所在。&&&&&
周起渭接到主考浙江的圣旨后,就顺道先到镇江,去游金山风景和古刹金山寺。金山寺方丈也是一个满肚皮学问的老学者,他见周起渭来游山景,连忙殷勤招待。老方丈曾耳闻过许多有关周起渭“巧联妙对”的轶事,今目睹风采,见是一个似乎稚气未脱的年轻人,心里想:会不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老方丈毕竟上了年纪,陪着周起渭游了一天,脚头也觉得有点重了。傍晚,老方丈陪着周起渭在喝茶,这是一间傍山面江的僧房,望出去一览无余。方丈傍窗而坐,一边细细品茗,一边海阔天空聊天。窗外暮色苍茫,只见沙滩金黄一片,水天一色。突然,一阵暴雨袭来,豆大的雨点砸在沙粒上,似乎嘣嘣有声。老方丈兀地有感,就随口出一联道:&&&&&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这是一个比较难对的联,“沉”、“陈”两字,读音相同,其意相反,老方丈有意要考一下周起渭的才学。周起渭心里有数,这时,刚好小沙弥捧来一对大红烛,摆在窗口,烛光被风一吹,火焰立即倾斜,周起渭灵感一动,随即对道:&&&&&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老方丈佩服的五体投地,忙道:“大才,老衲不敢得罪贵人了!”周起渭却很谦虚,说:“小可蒙高僧夸奖,不胜荣幸!”&&&&&
后他任浙江主考时,众考生纷纷前来拜见。其中有姓朱姓王的两位贡生,欺他远道而来,想当面来难难周起渭,考查一下周起渭的真才实学。出一联曰:&&&&&
洞庭八百里,波涛涛,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周起渭微加思索,凛然答道: &&&&&
巫山十三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
联语气势磅礴。这群考生听了顿时目瞪口呆,为他们莽撞的行为后悔不迭。 9 巧对药联&&&&&
从前,粤西回春堂药材店,店老板姓洪,膝下只有一女,洪老板以‘洪’‘红’谐音,取中药‘红娘子’之名,将女儿取名洪娘子。&&&&&
洪娘子年方二八,并常常和人对联。一日来了放牛娃,遂出了个上联:  白头翁&&&&&
放牛郎对以:  红娘子&&&&&
洪娘子听了大吃一惊,一下子脸红到了耳根。洪娘子接着出一联:  鼓架架鼓,陈皮难敲半下&&&&&
放牛郎对道:  灯笼笼灯,纸壳原以防风&&&&&
自此之后洪娘子对放牛郎改变了那种居高临下的骄态,虚心向放牛郎请教,两人互相切磋。洪娘子与放牛郎之间的感情与日俱增,两个小青年相爱的事,不久便被洪老板发现了。于是他决定征联选婿试试放牛郎的才学。这第一关联是:  冬虫夏草九重皮&&&&&
放牛郎一见便微微一笑,不假思索地高声对道:  玉叶银花一条根&&&&&
放牛郎进入了第二关,见那上面挂的是:  烦暑最宜淡竹叶&&&&&
放牛郎又微微一笑,答道:   伤寒尤妙小柴胡&&&&&
放牛郎信心倍敷,又进入第三关,这一联写的是:  金银花小,香飘七八九里&&&&&
放牛郎略一迟疑,便对了出来: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放牛郎来到了第四关,这上面写的是:   水莲花,半枝莲,金花照水莲&&&&&
放牛郎思索了好半天,即诵出下联:   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
过了很久里面才传出洪老板冷冷的声音:“进来吧。”放牛郎进入厅堂,来到最后一关。只见那墙上挂的是一副四十三字,内嵌十二味中药名的长联,不禁愕然惊叹:“啊呀!绝对!绝对!”这联是:  红娘子身披石榴裙,头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贯众,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云母天仙早遇宾郎&&&&&
放牛郎目瞪口呆,汗流浃背,无言一对。他回家后决定去山西寻找师傅苦学半年再来对。&&&&&
洪娘子于是送放牛郎远行,她顺手在路边折了株草放在放牛郎手上,放牛郎一看是株相思草,他知道这是洪娘子和他‘物对’表心意,作临别的最后一次对。他想了一会,忽然上前几步从路边采了一朵花,插在洪娘子髻上。洪娘子惊喜地叫了起来:“啊!合欢花。”接着道:  放心走吧,此去不论生地熟地,远志莫怕路千里&&&&&
放牛郎洒泪而别:  挥泪去矣,将来但闻藿香木香,桂圆时节早当归。&&&&&
放牛郎日夜攻读,精心应对。冬去春来,转眼快半年了,四十三字长联中的十二味药名,还只能对上六个,他心里甚是着急。这天,他忽然接到洪娘子托人带来的信件,打开细看,上面这样写着:  白头翁:    忆自金闾相会,只望恩泽长流,竟匆匆别去,怜奴只衾寒,红泪枯罄,今老父如子龙年高老迈,想君蜜愿应酬矣;望九九归一,荣旋梓里,一家老少笑开颜。素书递到,即为裁答。努力自珍、珍重加衣!                                   红娘子于端阳后十日 &&&&&
放牛郎知道这是一纸药谜,洪娘子信中的每一句话都射有药名,从头来看是苏合、泽泻、王不留行、独活、血竭、常山、白头翁、甘遂、百合、当归、合欢、白芨、旋覆花;最后两行祝语是防己、防风;日期是半夏。当晚,放牛郎在洪娘子信中找出了六个药名,凑足了剩下的半联,拟出了那四十三字的长药联。&&&&&
等他匆匆赶到回春堂药店,放牛郎不等洪老板催促就高声道:“先生,听我应对!”他的下联是:  白头翁手持大戟子,脚跨海马,与草寇甘遂战百合,旋复回乡,上金銮殿伏令,拜常山侯,封车前将军立赐合欢&&&&&
洪老板也无言已对,答应女儿与放牛郎成亲。新婚之夜,放牛郎送去客人后,正要进入洞房,却被丫鬟拦住了:“新郎公听着,我家小姐有话,进洞房前须再对一副对子,若对不出,还请回学习半年。”&&&&&
放牛郎‘啊呀’一声,嘴里嘟哝着:“哦,也要来个三难新郎么?好。上联是什么?”荷香打开手中的纸条念道:  白头翁牵牛耕熟地&&&&&
放牛郎略一思索答道:   红娘子相思配宾郎&&&&&
这时,洞房门‘呀’的一声开了露出洪娘子的一张笑脸。放牛郎迫不及待地跨进门去。10 毕士安识小友&&&(一)但取心里正&&无愁眼下迟(二)鹦鹉能言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
北宋大文学家王禹仙, 自小便有非凡的才华, 生性聪明, 九岁能文. 由于家贫, 父母*磨面为生, 没钱供他读书, 所以迟迟都得不到功名. 郡太守毕士安听说郡内有小神童, 便屈驾来访. 他看到王禹仙艰苦地帮父亲推磨, 便以磨为题, 叫王禹仙作一副对联, 王禹仙不假思索便道:&&&&&
但取心里正&&&&&&&
无愁眼下迟&&&&&
毕士安听了暗暗佩服, 小小年纪, 便气度不凡, 如能深造, 必成大器. 于是便破例将他编入贵家子弟中一起读书. 在那些纨裤弟子眼中, 王禹仙衣衫褴褛, 蓬头垢面, 同学都投以白眼. 时常嘲笑他穷小子俗不可耐. 王禹仙对他们不屑一顾, 只专心致志, 读书求学问. 一天, 太守毕士安请客, 高朋满座, 谁也不把王禹仙放在眼内, 只太守一人看重他. 酒至半酣, 毕士安借题发挥, 摇头晃脑地出了一条上联:&&&&&
鹦鹉能言难似凤&&&&&
话音方落, 宾客中立时传出叫好声音, 鹦鹉学舌, 怎么能与凤凰相比. 座上宾客无不立时以凤凰自居, 自命不凡. 谁也不知太守心中的鹦鹉同凤凰所指的是谁. 附和尽管附和, 对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众人苦思良久, 都没能对得出. 一时间席上鸦雀无声, 好不扫兴. 毕士安将上联写了下来, 挂在屏风上, 并不时催促大家对句.&&&&&
蜘蛛虽巧不如蚕&&&&&
突然有人对出下句, 大家定睛一看, 正是王禹仙. 毕士安赞叹道:真是奇才啊! 并送他锦衣绣服, 并称他为小友. 并道:鹦鹉能言且难似凤, 今日各位都不能言, 就更难比吾小友了. 此后, 众人都对王禹仙刮目相看了.11 郑传直联刺总督(一)云锁高山,哪个尖峰敢出 日穿破壁,这条光棍难拿 (二)叶落枝枯,看光棍如何结果刀砍斧劈,是总蔸也要拔根&&&&&
清朝末年,湖北黄陂有个叫郑传直的人,有胆有识,好打抱不平,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直哥”。&&&&&
乡间那些地主豪绅,对郑传直又恨又怕,总想整治他一番。一天,几个豪绅串通一气,捏造罪名,到县衙告郑传直。县官把郑传直传到县衙,对他说:“今有地方绅士告状,说你横行乡里,是条‘光棍’(指地痞、流氓)。我今出一联,你若能当堂对来,可免于处罚,不然就要治罪。”说完念道:&&&&&
云锁高山,哪个尖峰敢出&&&&&
县官的出联有双重含义,从直观上看,是讲自然景象,云涌高山,盖住山峰。实则是以势压人,暗喻自己乃一县之父母官,谁敢出来闹事。&&&&&
郑传直心想,你别摆架子装腔作势,我上无父母,下无妻小,孤身一人,倒也确是“光棍”(单身汉),看你怎奈我何。想罢对道:&&&&&
日穿破壁,这条光棍难拿&&&&&
这下联也语带双关,一是说阳光穿过破壁,在室内形成的光棍无法拿取;二是暗示自己并末犯罪,你凭什么来拿我?不仅对仗工整贴切,完全符合上联的意境,而且理直气壮,毫不示弱。县官不仅瞠目结舌,只好退堂。&&&&&
时隔不久,知府巡查到黄陂,县官告知此事,知府不以为然地说道:“一个乡下佬,哪来那么厉害,把他传来见我。郑传直被传到县衙,知府不屑一顾地说:“郑传直,听说你是条‘光棍’?”郑传直答道:“我是条刺棍子!”知府忿然说道:“我今天要看你这根棍子上有多少刺!我出一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则罢了;若对不出,我要把你这根刺棍削成光棍。”说毕念道:&&&&&
叶落枝枯,看光棍如何结果&&&&&
此联饱含奚落胁迫之意。郑传直十分气愤,心想,好一个知府,无缘无故如此欺人,我无牵无挂,怕你不成?他略加思索,下联就已经形成,说道:“回禀知府大人,下联已经想好,只是不敢说出口。”知府说:“说吧!恕你无罪。”郑传直大声念道:&&&&&
刀砍斧劈,是总督(蔸)——&&&&&
念到这里,故意停下来。知府催促道:“是总督怎么样?”郑传直继续念道:&&&&&
也要拔根!&&&&&
知府听了,火冒三丈,本想要削这根“刺棍子”,不料反被刺了一棍,当众出丑。他欲待治罪,一来有言在先,二来也无理由,只好暗生闷气而已。12 小和尚妙对秀才(一)师姑田里担禾上美女堂前抱绣裁(二)莲子已成荷长老梨花未放叶先生&&&&&
从前,某寺院里有一个小和尚,聪明伶俐,很有文才,善于吟诗对对子,深得长老的信赖,因此,每逢寺院来人,长老都让小和尚作陪。&&&
一天,有一个姓叶的秀才来到寺里,照例又是小和尚陪同游玩。二人兴致勃勃,边走边谈,在距寺院不远的田里,人们穿梭似的忙着挑担运禾,这时,叶秀才指着担禾的人群对小和尚说:“你看,那群人中好像还有几个尼姑,尼姑也忙着担禾,这可是件新鲜事儿。”&&&&&
小和尚顺着叶秀才手指的方向看去,确实是这样。这时,叶秀才突然针对此情此景,说出一句上联:&&&&&
师姑田里担禾上&&&&&
秀才并要小和尚续出下联。&&&&&
小和尚一听,秀才话中有话,分明是在取笑他,脸唰地一下直红到耳根,低着头,半晌说不出话来。&&&&&
就在低头的当儿,小和尚也在思考以什么样的话作为回复,不多一会,小和尚开腔了:&&&&&
美女堂前抱绣裁&&&&&
叶秀才听了,暗暗佩服小和尚的文才。&&&&&
二人行至一池塘边,放眼望去,满池荷花的花托已发育成莲蓬,结出莲子,叶秀才又脱口说出一句上联:&&&&&
莲子已成荷长老;&&&&&
小和尚望着池塘边上的几棵梨树,对道:&&&&&
梨花未放叶先生。&&&&&
寺庙里竟有这样多才的僧人,真了不起。叶秀才听了小和尚两次对句,连连称奇。13 武状元难文状元 两舟并行,橹速不及帆快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明朝文学家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嘉靖三年召为翰林学士,以“大礼”之议触犯世宗,下狱,谪永昌卫。杨慎少时即以诗文知名,有诗文《升庵集》、散曲集《陶情乐府》。&&&&&
相传正德年间,杨升庵中状元后,从水路乘船返家视亲,行至一河水较窄之处时,恰巧遇到武状元所乘之船行至此处。双方为了各自抬高身价,便互争先后,结果双方都不能前行。为此双方发生争执,武状元对杨说,你是文状元,一定擅长对句,我乃一介武夫,就出一个上联,你如果对上来了,我就尾随在你的船后而行;你如果对不上来,就要让我先行。杨甚自负文才,一口便答应了对方的提议。于是武状元乃出上联云:&&&&&
两舟并行,橹速不及帆快&&&&&
此联出乎杨升庵的意料,武状元巧用谐音,既指物又论人。以“橹速”谐三国时东吴名臣“鲁肃”,以“帆快”谐西汉初期名将“樊哙”,意含“文不及武”。杨升庵一时难寻对句,不得不让自己的船尾随武状元之后而行。&&&&&
这成了杨升庵的一大憾事,直到他儿子结婚时仍然耿耿于怀。当儿子儿媳拜堂鼓乐齐鸣之时,他也高兴地大喊一声,原来困绕他多年的联语终于对出来了:&&&&&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下联以“笛清”谐北宋大将“狄青”,以“箫和”谐西汉名相“萧何”,鲁肃与樊哙相比实有高下,而狄青与萧何相比,萧何更胜几筹。杨升庵终于找到了“武不及文”的下联,了却了平生一大憾事。&&&&&
对这副对联,一说为陈洽父子相对,一说是秀才对武状元。至于谁是谁非,那就见仁见智了。14 凌濛初五十中举&&(一)爱才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山,其为山乎?(二)木匠做枷枷木匠,斩!翰林监斩斩翰林,绝!(三)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二人为天,一人为大,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四)两河对岸,二渔翁双钩并钓孤山独庙,一将军匹马单刀&&&&&
凌蒙初字玄房,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今吴兴)人,明末小说家。&&&&&
传说凌濛初五十多岁才中举人,为了这点功名,还差点送了老命。&&&&&
这一年冬天,凌濛初上京赶考,信心十足,可偏偏遇上个贪财的考官。凌濛初没有送礼,又一次名落孙山。&&&&&
凌濛初又气又恨,要找考官说理。半路上下起了雪,凌濛初见路边有个破草帽,就戴在头上挡雪。来到考官府,见门上贴着“爱才如子,执法如山”的对联,凌濛初顿时火冒三丈,上去“刷刷”添了几字,变成了:&&&&&
爱才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山,其为山乎?&&&&&
这一下可惹祸了,几个家丁蹬蹬蹬跑出来,如狼似虎,把凌濛初押上了厅堂。&&&&&
考官一看考生凌濛初头戴破草帽,气势汹汹地说:“我看你,头戴夏,脚穿冬,肚里哪有春秋?”&&&&&
凌濛初两眼喷火,道:“我看你,面朝南,背朝北,心中光想东西!”&&&&&
考官恼羞成怒,一张状子送到了刑部。刑部尚书一看状子,嘿嘿一笑,说:&&&&&
木匠做枷枷木匠,斩!&&&&&
凌濛初早就呼说刑部尚书原先是个翰林,就叹了口气回道:&&&&&
翰林监斩斩翰林,绝!&&&&&
刑部尚书一惊:这人出口不凡,定有隐情!就慌忙说:“慢!”把凌濛初重新审了一遍,立刻真相大白。刑部尚书马上给宰相呈文,要求赦免凌濛初。宰相也是晟舍人,早听说家乡有个叫凌濛初的才子,一看呈文,就连忙召见。他见凌濛初须发皆白,同情地说:&&&&&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凌濛初悲愤地回道:&&&&&
二人为天,一人为大,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宰相一听,唷,真是个才子呢!这对子含蓄地说出了科场的舞弊。于是就朱笔一挥,在刑部的呈文上批了个“准”字;并向考官推荐凌濛初为举人。考官见宰相推荐,不敢怠慢,但又不甘心,就说:“再出个上联让凌濛初对对,如真有奇才,就送他个举人。”&&&&&
考官领着凌濛初来到一座孤山的小庙里。庙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个执刀跨马的泥塑将军。考官冷冷一笑,出了上联:&&&&&
孤山独庙,一将军匹马单刀&&&&&
凌濛初淡淡一笑,向庙外一看,见河上有两个渔翁在钓鱼,眼睛一亮,从容地对道: &&&&&
两河对岸,二渔翁双钩并钓&&&&&
考官无奈,只好点凌濛初为举人。15 明太祖题联(一)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二)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天作棋盘星作于,日月争光(三)一弯西子臂七窍比干心&&&&&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微*的皇帝,也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小时候,没有机会念书。但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经自己刻苦学习,颇通文墨,会吟诗,作文,还特别喜欢题联。传说,朱元璋无论行军打仗、饮酒下棋,微服出访,登堂进庙!都喜欢谈论对联。对大臣、文人、农民,甚至对儿童,更常常和他们对对。&&&&&
朱元璋出兵攻打姑苏那年,行军中,就以“天口”二字,题了一上联:&&&&&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谋臣刘基一听,知道朱元璋将“天口”二字!上下各一拼,即拼出“吞”“吴”两字。于是,他以“人王”二字,绝妙地对出下联,&&&&&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一次,朱元璋与刘基下棋,朱元璋吟了一阙上联,示意刘基应对。联文是:&&&&&
天作棋盘星作于,日月争光;&&&&&
刘基脱口答道:&&&&&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朱元璋一次便服出访,遇到一个农民在卖藕,立即出一上联:&&&&&
一弯西子臂; &&&&&
他以一根雪白的藕,比作美女西施的手臂,想考考农民是否能对。&&&&&
那农民望他一眼,笑着答首:&&&&&
七窍比干心。&&&&&
农民以藕中多孔,来比喻商代忠臣比干的心。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命农民随行,大加赞赏。传说,以后还任命那农民,到朝廷做官。 16 八岁孩子“封”秀才(一)子把父当马,成何体统?父望子成龙,理所当然!(二)炉捧胸前暖风吹背后凉(三)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珠笔点天文   古时候,有个孩子名叫甄广才,出身贫苦家庭,祖辈世代务农。小甄从小博览群书。八岁那年到城里参加乡试。应试的那天,下着毛毛雨,他父亲背着他进考场。在场的主管监考官看见,以为是来看热闹的,便叫你将他们父子轰出去,他父亲解释说:“大人,我是送儿子来应考的。”主考官朝他们父子扫视一眼,随口训斥道:&&&&&
子把父当马,成何体统?  甄广才接口就答:&&&&&
父望子成龙,理所当然!  主考官一听,暗想,这不是一副工工整整的对联吗?仔细一看,这孩子眉宇清秀,两眼明澈,从心眼里高兴,于是亲自抱他下地,牵他进考场。主考官问他:“你会对句吗?”甄广才两手一合,腰身微微一躬:“大人,请出题。”这时正值天寒地冻的隆冬,主考官手里抱着一个火炉便说道:&&&&&
炉捧胸前暖;  甄广才不家思索地随口答道:&&&&&
风吹背后凉。  主考官一听,惊喜不已,觉得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于是又出个上联:&&&&&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主考官话音刚落,甄广才就对出下联:荷出水面,珠笔点天文。  经过这样一串的对答,在场的考生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主考官乐得连声称赞:“真神童也,真神童也!”当场就“封”甄广才为秀才。
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
吉林省电化教育馆&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联 世事如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