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初中化学实验题目题目 说明理由 谢谢您

一道化学题目 说明理由 谢谢您_百度知道
一道化学题目 说明理由 谢谢您
判断题:(1) 缓冲容量越大,缓冲溶液抗酸抗碱的能力越强,其缓冲范围也越大。
)(2) 其它条件相同时,若缓冲对中共轭酸的pK(a)愈接近缓冲溶液的pH,该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就愈大。(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道化学题目 说明理由 谢谢您_百度知道
一道化学题目 说明理由 谢谢您
1. 已知硼有两种同位素10B和11B。在100g硼中,10B占18.5g。计算:(1)100g硼中10B和11B的物质的量。(2)硼的相对平均原子质量。(第二小题不会做)
提问者采纳
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 各同位素与丰度的乘积 之和 = M1 × N1 + M2 × N2 + M3 × N3 + .........其中M1,M2 ........ 表示该同位素的相对原子量N1,N2..........表示丰度,即该同位素占总量的百分比硼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10 × 18.5%+11 × 81.5%=10.815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1,设有10B为Xmol,11B为Ymol,所以10X+ 11Y=100 10X=18.5
X=1.85mol Y=7.41mol2.硼的相对平均原子质量=总质量除以总物质的量=100/(1.85+7.41)=10.78不懂问
硼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10 × 18.5%+11 × 81.5%=10.815
18.5g÷100g×10+(100g-18.5g) ÷100g×11=10.815
道化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道化学题请大家帮忙解答一下,谢谢_百度知道
一道化学题请大家帮忙解答一下,谢谢
5.6g不纯的铁粉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0.2g氢气,下列情况可能是(
)A.铁中含有碳和锌
B.铁表面有锈C.铁中含有碳和铝
D.铁中含有碳
请大家附注些分析过程,谢谢
提问者采纳
这类问题有个解决通式由于H2SO4+Fe=FeSO4+H2↑
0.2显然如果铁是纯的,就恰好生成0.2gH2;如果铁不纯,则要看杂质,如果杂质原子量/化合价大于56/2=28或杂质不反应,则生成H2小于0.2;反之就大于0.2。所以选C,Al(27/3=9&28),C不反应(与Al情况相反)。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铁是0.1mol,正常情况有0.1mol的氢气,可是现在有0.1mol,那么不可能只有不能产生氢气的物质在里面,所以是A,C中选,因为碳不能产生氢气,且他的摩尔质量是12,所以必须要有个摩尔质量比56小的,所以选C
一楼的兄弟,这里是中考专栏啊,人家听得懂吗?5.6g铁粉与稀硫酸反应应生成0.2g氢气。A.碳与硫酸不反应,5.6g锌与硫酸反应生成0.2g氢气,若有碳的存在,生成氢气量永远小于0.2g。排除。B.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锈的成分是氧化铁,产生不了氢气,生成氢气量永远小于0.2g。排除。C.5.6g铝产生的氢气大于0.2g,所以有碳也没关系,选CD.同A一样,生成氢气量永远小于0.2g。这道题主要用极端思想来解决,中考一般考不到的,不必深究。
楼上瞎吹啥呀啥奥林匹克呀
道化学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求初三化学每章典型的题型!谢谢_百度知道
求初三化学每章典型的题型!谢谢
谢谢你的回答,有人教版基础点的吗?
提问者采纳
1.已知(1)溶液中c(OH-)在10-6mol·L-1和6mol·L-1之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呈红色;  
(2)过氧化氢具有漂白性。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现将0.39g过氧化钠粉末溶解在10mL水中,向所得溶液中加入2滴酚酞,放置片刻,红色褪去。  (1)甲同学认为红色褪去的原因是由于溶液中c(OH-)较大,此种说法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通过估算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反应中有过氧化氢生成,此种说法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并通过①分析推理、②提出假设、③设计实验来说明理由:①分析推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提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设计实验_____2.下列变化过程中原物质分子内的共价键被破坏,同时有离子键形成的是C A.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B. 氯化氢溶于水 C. 溴化氢与氨反应 D. 锌和稀硫酸反应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量筒放平稳,面对刻度,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9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又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1ml。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是(B )  A.8ml
D.无法判断4.(2005·江苏宿迁市新课程卷)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右图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A.温度差
D.浮力差(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A现象为
。你认为以上设计能达到实验要求的是
(填序号)。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
; 第二组同学滴加
。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解题策略]本题是一道开放性实验探究题。考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性质,同时注意了学科间渗透——压强与化学反应。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此考点为必考知识点。要证明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可以从反应物二氧化碳量的减少或生成物碳酸钠的存在来设计实验。 前者必须在密闭的体系里实验,通过压强变化来判断,后者通过典型的化学反应特征——碳酸盐的检验即可判断。从图示可以看出,上述设计都是在一个密闭的体系里设法消耗CO2,使得气体压强减少,从而观察到明显现象;但NaOH溶液中有水,CO2又能溶于水,究竟是CO2溶于水使气压减小的结果?还是CO2与NaOH反应使气压减小的结果?所以进一步的实验设计就是对CO32-的检验。[参考答案](1)C (2)A现象:塑料瓶变瘪了(合理描述均给分,下同),B现象:鸡蛋进入(或部分进入)瓶中,C现象:气球胀大。(3)CO2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消耗了CO2(4)稀酸,冒气泡;CaCl2溶液(含Ca2+或Ba2+的溶液均正确),产生白色沉淀。(两种方法不分先后) [启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景来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也可从检验生成物的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对比实验是学习化学,开展探究的有效方法 5.(2005·泰州市新课程卷)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1)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 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A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
现象(填“放热”或“吸热”)。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这一猜想(至少写出两种方案): ①
。(3)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就白色固体C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一起猜想。 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乙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是:
。 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填写下表):方
案 现 象 和 结 论
[解题策略]此题以“旺旺雪饼”等生活中常见食品包装袋内小纸袋上的说明文字为题干内容,设置问题情景,可谓真实亲切。本题考查要点有: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反应时放出热量的实验现象;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碳酸钙与酸反应的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事实;碱溶液的性质及具备基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生石灰(CaO)在吸水的同时还与水反应的事实写出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CaO+H2O= Ca(OH)2及CO2 + Ca(OH)2 == CaCO3 ↓+ H2O的事实可知,生石灰放置一段时间后会有不同程度的变质;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可以设计出许多实验来判断温度的上升,如用手触摸栋壁,感到发热;也可直接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变化;或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将反应容器密封后,通过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判断气压的上升,从而得出温度的升高。根据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的事实,可推知纸袋中的物质已变成氢氧化钙或碳酸钙或二者的混合物,根据题意要证明变质后的固体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由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不能用溶解的方法得出结论。利用碳酸盐与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的原理来证明碳酸钙的存在,利用碱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性质来证明氢氧化钙的存在。[参考答案]⑴Ca(OH)2;CaCO3
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 ⑵放热;①取适量块状固体B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用手触摸烧杯外壁。②取适量块状固体B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立即用温度计测定溶液温度的变化。③在试管中加入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少量水,立即塞上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同时将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水的水槽中,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放出。④在试管中加入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少量水,立即在试管口套上一只瘪气球,观察气球体积的变化。(只要写出其中的正确答案或其他合理答案即可) (3)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方
案 现象和结论 步骤①:将所得固体C加入到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再向其中滴入两滴酚酞试液;步骤②:再向试管中滴入稀盐酸。 ①若溶液变红,则白色固体C中含有Ca(OH)2 若溶液不变红,则白色固体C中不含有Ca(OH)2 ②若有气泡产生,则白色固体C中含有CaCO3 若无气泡产生,则白色固体C中不含有CaCO36.(2005·青岛市课改实验区)小侯同学在学习了燃烧与燃料的有关知识后,观察到家庭用的燃煤通常加工成蜂窝状,这样会燃烧得更充分。由此她联想到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于是引发了思考:哪些因素能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呢?她做出两种猜想并进行了实验探究。请你回答有关问题:(1)她提出的两种猜想是:原载《教学仪器与实验》类型:
学科融合——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探究
在自然科学中,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化学问题中往往涉及物理等其它学科知识,解题时不能孤立地用化学知识,还应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去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类题型在近二年中考试题中频频亮相,它们借鉴了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的特点,打破学科界限,采取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方式,突出地考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不能不引起理科教师的高度重视。7.(2005·江苏宿迁市新课程卷)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右图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A.温度差
D.浮力差(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A现象为
。你认为以上设计能达到实验要求的是
(填序号)。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
; 第二组同学滴加
。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解题策略]本题是一道开放性实验探究题。考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性质,同时注意了学科间渗透——压强与化学反应。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此考点为必考知识点。要证明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可以从反应物二氧化碳量的减少或生成物碳酸钠的存在来设计实验。 前者必须在密闭的体系里实验,通过压强变化来判断,后者通过典型的化学反应特征——碳酸盐的检验即可判断。从图示可以看出,上述设计都是在一个密闭的体系里设法消耗CO2,使得气体压强减少,从而观察到明显现象;但NaOH溶液中有水,CO2又能溶于水,究竟是CO2溶于水使气压减小的结果?还是CO2与NaOH反应使气压减小的结果?所以进一步的实验设计就是对CO32-的检验。[参考答案](1)C (2)A现象:塑料瓶变瘪了(合理描述均给分,下同),B现象:鸡蛋进入(或部分进入)瓶中,C现象:气球胀大。(3)CO2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消耗了CO2(4)稀酸,冒气泡;CaCl2溶液(含Ca2+或Ba2+的溶液均正确),产生白色沉淀。(两种方法不分先后) [启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景来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也可从检验生成物的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对比实验是学习化学,开展探究的有效方法。 ①
。2)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猜想,设计实验加以探究(你所选择的猜想序号是):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为了使燃料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节约能源,请你结合燃料使用的实际,提出一条具体建议.[解题策略] 本题是对影响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因素的探究。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把煤做成蜂窝状,蜂窝煤的表面积要增大,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也就大,为充分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而根据“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信息,此时变化的只有氧气含量的不同。说明氧气的浓度也会影响燃烧的剧烈程度。应该说明的是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注意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参考答案](1)①氧气的浓度;②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若选①: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红热的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发出白光 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若选②: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质量相等的两块镁,其中一块磨成粉末,都在空气中点燃 镁粉的燃烧程度比镁块的剧烈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3)将煤或其他燃料加工成粉末状(或燃料燃烧时不断鼓入空气)。 [启示]此题处处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从走进考场踏上探究之旅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化学。留意生活,细心观察,发现多多,一定会收获多多(更多的请自己上网找)
提问者评价
人教版,每章弄几道经典的就更好了哈
其他类似问题
初三化学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这个好强大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道化学题目 说明理由 谢谢您_百度知道
一道化学题目 说明理由 谢谢您
1. 已知Ag与氧气反应可制备Ag2O,试求(1) 298.15K,反应到达平衡状态时氧气的分压;
(2) 在什么温度下反应,平衡时氧气的分压等于100KPa?(已知Ag2O的△rGm=-11.32KJ·mol^-1,
△rHm=-31.1KJ·mol^-1,Sm=121.3J·K^-1·mol^-1,Ag(s)的Sm=42.6J·K^-1·mol^-1,O2(g)的
Sm=205.2J·K^-1·mol^-1)
△rGm=11.32KJ·mol^-1???你描述有问题吧,反应△rGm都知道了,还算个什么?应该是【△fGm】,同学。不方便打符号,简写如下,应能看懂:
2Ag2O△fGm
-11.32△fHm
121.3故△rSm = 2x121.3-(4x42.6+205.2)=-133J/K·mol△rHm=-2x31.1=-62.2故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rGm标准=△rHm-T△rSm=-62.2-298.15x-133x10^-3=-22.541)298.15K,反应到达平衡状态时,△rGm=0,即△rGm=△rGm标准+RTlnJ=0RTlnJ=22.542.303RTlgJ=22.54 即lgJ=22.54/2.303x8.314x298.15=0.003948自己取对数,得J值。J=1/p
p为氧气分压比上100KPa,这个总知道吧?2)氧气的分压等于100KPa,则J=1,取对数后为0,此时△rGm标准+RTlnJ=0,即△rGm标准=0则△rGm标准=△rHm-T△rSm=-62.2-Tx-133x10^-3=0T=467.67K这样的题要多加分啊,打字太累了。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化学题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