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签名无助这样的家庭不是我想要两颗西柚的现实生活讨厌现在的生活�

习惯高质量的生活的人,如何在梦想和钱之间抉择?
题主现在处在人生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要在挣钱的传统职业和不挣钱的艺术之间做出大学的专业选择。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适用于很多人。&br&&br&我GPA 4.0,进本地最好的大学没有问题。由于课外兴趣也很广泛,综合素质较强,大学毕业出来找一份好工作也不成问题。&br&可是,我从小迷恋音乐,属于综合音乐素养非常强,却没有一项尤其出众的类型(伯克利音乐学院测试我乐理为大四级别,中国好声音曾经找过我)。可做一个成功的音乐人/歌手/电影配乐师,做出有影响力的歌是我毕生的梦想。(题主坚强地不匿名,大家若想测评一下题主的音乐技能可以点进我的页面,有视频链接。可以给大家一点概念。)&br&&br&(p.s. 为了防止再有答主误认为题主好吃懒做搞得我跟你反目成仇我要说一下,为了乐队排练我在9点上课的国家每天6点起床,为了保持成绩的同时练琴练吉他唱歌作曲,每天一点睡觉。)&br&&br&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在上学的同时受了一年的音乐人半职业化训练,获得了非常好的基础,却没有充分意识到音乐人的生存空间有多小。直到近日,真正接触了一些全世界顶尖的音乐人后,才发现即使是他们,生存也充满对钱的忧虑。&br&我喜欢有质量的生活。对于我来说,物质享受甚至可以部分等同于精神享受。例如,我不喜欢穿质量糟糕的全化纤衣服。也想有经济实力可以在喜欢的百老汇演出来我的城市的时候可以拿出200刀看演出。我不需要名牌也不需要豪车。并不是拜金,而是精神上有这个需求。相信大家可以了解吧?请不要认为搞艺术的不可以有像葛巾老师那样的对生活的要求。&br&&br&&b&题主的心理活动:&/b&&br&-我认为白天上班,晚上去酒吧唱歌就算是选择了“稳定职业”那条路,因为我不再音乐的推广,个人品牌的传播等,只想过稳定的生活。&br&-题主在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偶尔可以享受,但大部分时间依旧节省。如果没有拿到奖学金,学习音乐会花掉一笔巨款,我觉得我不应该这样去花父母辛苦一辈子挣的钱。&br&-我属于非常刻苦的类型,总认为音乐行业的付出回报率比起传统行业来说太不乐观,害怕十年后比我懒惰的多的人因为选了好行业生活都比我轻松。事业成功的目的是快乐,而若我不成功,我则不会快乐,梦想则会变成负担。&br&&br&&b&中心思想总结:&/b&&br&1. 最近总是有人告诉我,“不要因为挣钱而去做一件事情。钱应该是成功的附属品。”这句话大家怎么看?若是没有钱,达不到自己对生活的要求,最后为了获得足够的钱而使梦想从“想做的事情”变成“必须做的事情”,会不会本末倒置?&br&2. 在一个自己有兴趣做而稳定挣钱的职业,和自己极不稳定的&b&梦想&/b&之间,如果是你会如何选择?&br&3. 一个老师说,“做任何事情都要绝对地相信自己,不然就无法做到”。也就是说,若我用一个不乐观的心态看待我的事业,我根本就不应从事这个事业?大家认为这句话有道理吗?&br&题主不求一个解决方案,但求一些思想。请大家自由发挥,我会努力领悟你们的人生感悟。我尽力把自己的真心话说出来了,也请大家真心答题,因为我会很努力地去理解每一条答案。&br&&br&感激不尽。&br&&br&=============&br&选择:&br&我选梦想了。谢谢你们。
题主现在处在人生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要在挣钱的传统职业和不挣钱的艺术之间做出大学的专业选择。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适用于很多人。我GPA 4.0,进本地最好的大学没有问题。由于课外兴趣也很广泛,综合素质较强,大学毕业出来找一份好工作也不成问题。可是,我从小迷恋音乐,属于综合音乐素养非常强,却没有一项尤其出众的类型(伯克利音乐学院测试我乐理为大四级别,中国好声音曾经找过我)。可做一个成功的音乐人/歌手/电影配乐师,做出有影响力的歌是我毕生的梦想。(题主坚强地不匿名,大家若想测评一下题主的音乐技能可以点进我的页面,有视频链接。可以给大家一点概念。)(p.s. 为了防止再有答主误认为题主好吃懒做搞得我跟你反目成仇我要说一下,为了乐队排练我在9点上课的国家每天6点起床,为了保持成绩的同时练琴练吉他唱歌作曲,每天一点睡觉。)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在上学的同时受了一年的音乐人半职业化训练,获得了非常好的基础,却没有充分意识到音乐人的生存空间有多小。直到近日,真正接触了一些全世界顶尖的音乐人后,才发现即使是他们,生存也充满对钱的忧虑。我喜欢有质量的生活。对于我来说,物质享受甚至可以部分等同于精神享受。例如,我不喜欢穿质量糟糕的全化纤衣服。也想有经济实力可以在喜欢的百老汇演出来我的城市的时候可以拿出200刀看演出。我不需要名牌也不需要豪车。并不是拜金,而是精神上有这个需求。相信大家可以了解吧?请不要认为搞艺术的不可以有像葛巾老师那样的对生活的要求。题主的心理活动:-我认为白天上班,晚上去酒吧唱歌就算是选择了“稳定职业”那条路,因为我不再音乐的…
按投票排序
133 个回答
我是题主。问出这道题的半年后,我终于可以来自答这道题了。略梦幻的感觉。好好地讲一次自己的故事吧。我并不是一直都想学音乐的。初中时,我想当HR总监、外企总秘、同声翻译、外交官、CEO或至少500强企业的地区总监——一切小女生幻想中的高薪白领职业。初一时回国,刚好是开始看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年纪。虽然凤姐宝马女都还没出现,但晋江文学城也足够毁掉一代人的三观。当时喜欢着明晓溪顾漫郭敬明,一本「小时代」全班传阅。高跟鞋小烟熏Prada Hermes Louis Vuitton是最高理想,美好生活是像杜拉拉一般在职场中横冲直撞、恋爱升职、精致礼服、红酒香槟,人生巅峰是住在拥有180度落地窗的高级公寓里。拉开罗马帘,欣赏着都市夜晚的光怪陆离,灯红酒绿,遍地星辰。在一个物质主宰的年代,那就是最真实的梦想。那时的自己,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只有很多特别想要的。中二病最重的那一两年后,大约是我懂事了,我妈
开始与我分享她工作上的事情。她当时像我的理想中那样,在500强企业里做着管理者,每天身上穿着西装裙和高跟鞋,脸上挂着烦躁与疲惫。她说,细高跟和铅笔裙不如平底鞋和秋裤,红酒和香槟也比不过草地鸡汤和武汉鸭脖;前者是苦难,后者才是幸福。最开始我以为她只是不再有年轻人的野心和精力,如果是我一定会享受白领精英的觥筹交错、运筹帷幄。她骂我傻。然后有一天她在公司晚会上碍不开情面,喝了很多酒。我回家后看着她明显是吐过后的半死不活的面孔,如雷击顶——幸福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并有选择的权力,而不用为了现实的残酷失去后退的余地。我第一次摆正了我的金钱观。金钱不是一个拜金时代的浪漫,也不是一个成功人生的标志。它仅仅是一个让自己保留选择权的工具。为了这个选择权,我立志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我给未来定的目标是「挣钱挣到有安全感」。可是「安全感」这个词如此万能而虚无缥缈。它没有顶也没有底,像恋爱一样以“感觉”为准,以个人欲望的大小为转移。这是一个看不到头的目标,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学习,并宣布我想考进常青藤。因为不想在任何方面输给任何人,所以只能把每一个人都当作假想敌;做每一件事都好像在打仗,唯恐在没有看见竞争的标准前就失去了竞争的资格。我父母那个时候其实挺欣慰的,觉得孩子现实一点,功利一点,怎么都不是坏事。高一那年,事情出现了神转折。我回加拿大了,宁做凤尾不做鸡头,转到了一所提供国际文凭学位(IB)的高中里。那所学校很奇怪,坐落在比较穷的区域,却办着IB(也有正常班),所以有着这个区里最上进的中产家庭的孩子和贫穷到吃不起午饭的孩子。这个学校里正好有门课,叫「摇滚学校」(Rock School,后文里简称RS)。这门课的核心就是把摇滚四大件的乐手召集起来,组团,演出。搞摇滚的大都桀骜不驯,所以这门课的学生主要是本地家境中等偏下的老外。但就是这些人,比任何IB课里传统意义上的有钱人家的好孩子都更能让我感受到对生活的激情,对爱好的执着。这门课本来是作为一门选修供我业余时间玩一玩的,没想到这一玩竟然玩偏了人生。回想一下,最重要的转折点当然是……迷上了班上一个弹吉他的男孩子,J。(此处应有会心笑声)J对音乐的迷恋超出了我有生以来对任何事情的迷恋。他能抱着一把吉他一坐就是四个小时,而我即使从6岁开始弹钢琴,在那个时候每天一小时的练钢琴时间仍然是一种累赘。每天放学后他会在音乐教室里练吉他一直练到学校关门。很多个下午,我就坐在那里听他弹吉他,听他的和弦,听他的sweep picking和他翻奏的Jon Gomm。喜欢上一个人后会爱屋及乌地喜欢他喜欢的一切。我为了更了解他,每周向他索取一张十首歌的歌单。就这样,我从Billboard Hot 100转向了Eric Clapton, Dream Theatre, Porcupine Tree, Steve Vai, Muse, Red Hot Chilli Peppers, Bjork, Amanda Palmer……慢慢地我发现了音乐中更大的世界,慢慢地我发现,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原来情歌不一定慢也不一定抒情,原来听歌有时不懂歌词都能听哭。青春期大部分的进步都是为了喜欢的人而完成的。因为他是吉他大神,我是唱歌渣渣,于是在RS里我十分卖力地练习与演唱。一次次演出,一次次失败,却一次次为了让他正视我而爬起来。就在这一次次中,我突然发现,这门课对我的吸引力大过了所有其他我视为“正道”的学科。高一的上半学期,我第一次向我父母提出“做职业音乐人”的这个可能性。这之后的风暴大家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我就不描述了。一个字,「痛」。当时我问J未来想干什么。他说,做吉他手啊。我惊讶,因为他家里穷,又是单亲,还有一个在上大学的姐姐,但他依然斩钉截铁地说,只想做吉他手。我问他,那你怎么挣钱呢?他说,如果我不做吉他手,要再多的钱,有什么用?这句话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所有的分手都是因为不够爱”,而我为这种入骨的爱而动容。许多人都不能为了最爱的人抛弃金钱,他却可以让自己的整个未来围绕着「先要有音乐」这个前提计划。音乐于他,不是一个梦想,而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后来,J开始从网上订购吉他的零件和木架,自己组装,设计电路和外形,喷漆、打磨、光亮。他凭借自己对吉他的热爱开始在附近的几家吉他店里卖店吉他,还做定制,挣了不少钱。现在的他正在一个音乐学校就读。我知道,他很开心。)当时我唱歌还很烂。我妈领着她的朋友去看我的演出,然后每次都把我损得无地自容。最近知乎上有个问题问挨了骂后如何恢复,我想说:坚强是学不来的,只有自己熬出来。七次跌倒八次爬起来,很痛,但痛一痛就习惯了。对于当时我的来说,重要的不是这次有多痛,而是下次的痛会比这次的轻。13年的夏天发生了一件事,我妈妈终于同意让我学音乐了(知乎上发过这个故事)。当时整个人的感觉是,现在外界阻力变成助力了,我真的要为自己的选择全盘负责了。高二退出了IB,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学校有很好的课程和老师,于是我选的课有作曲、基础吉他、录音技术和又一次RS。知识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强,越来越被他人认可的我和音乐之间突然没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阻力越大爱的越深。J和我也结束了,他不再是我前进的动力。我开始认真思考,情绪不被左右时,我若选择这条路,到底会有怎样的后果。那个夏天,我去了伯克利音乐学院的五周夏令营。在那里的第一周我就看尽了各路大神,也知道自己到底有多糟糕。我迷茫、无助、被打回娘胎重新做人。终于在一个晚上我一边哭一边给我妈打电话,说我错了,我干不了这一行,我太差了,我们来考虑一下怎么让我考上UBC吧。只是电话一放下,我又不能接受自己追梦的历程竟然在这个自己梦寐以求的地方结束。于是我打开知乎,提出了这个问题。那时正好是高二的暑假。凭着我的平均分,高三转攻学术学科也并非难事。只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我被各种答案打得不知所措。有人打脸说我就是不够爱;有人说我其实什么也不会就是太矫情;有人说没钱玩儿屁;有人让我定下心来好好地计算阈值在哪里,有多少面包我才会开心。感谢每一个答过题的人,无论你们是打脸还是干货,都让我最清晰地找到了自己的底线。我看着各种答案迷茫了整个夏天,最后夏令营结束时还是发现,自己是真爱,自己放不下。即使一辈子无法规划,没有退休金,没有失业保险……那又怎么样呢?如果没有音乐,我就是失去了一切。即使有再多的钱,再稳定的生活,如果活不出我想要的意义,我也会后悔。人只活一辈子。一辈子结束,一切烟消云散。而让我平淡地过一辈子只求舒适和安稳,我不甘心。「幸福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并有选择的权力,而不用为了现实的残酷失去后退的余地;」只要我还有这个选择,我就会选择音乐。我不愿意为了现实的残酷而不去努力实现自己今生的梦想。「金钱仅仅是一个让自己保留选择权的工具。」只可惜,我的选择只有一个:梦想。一切剩下的,就围绕着它安排吧。所以,最后的最后,我下定决心仅仅是因为发现:自己够爱,舍得。然后,日,我拿到了伯克利音乐学院的offer。这并非终点,而是起点,但至此,我内心已经有了将这条路走下去所需的一切勇气。----故事结束了,但故事背后的思考没有结束。当初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惊讶地发现有很多人跟我一样面临同样的难题,所以我分享我的故事也是为了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正因为这样,我不能光理想主义地随意瞎说,我得为读者负责。我有很爱很爱我的父母(我也很爱很爱他们),他们愿意把自己一辈子辛苦攒下来的钱用在我的教育上。当然如果我的家长不为我买单,我还是会很爱他们,并自己想办法勤工俭学去读。不过我承认,我是幸运儿。即使我这样幸运,也没有松懈。我已经完成高中毕业所需学分,申请好提前半年毕业(15年1月底)。从现在到九月大学入学,我有大半年的时间潜心修炼,好好地准备,才能更好地利用大学的资源。 如果是你,请考虑一下如何最有效率地完成你的学业。我还幸运在有一个我可以信任的脑子。整个追梦期间,我都不必放弃教钢琴教声乐教英语法语等兼职,甚至如果大学上到一半家道中落我也能打几年工再返校完成学业。只要不出重大意外,我就总有办法完成我的Bachelor of Music。如果是你,请评估一下风险,设计一下后路。或者你没有后路,那么,我诚心地祝你好运。到这里,我最开始纠结的高质量生活还是音乐梦想的问题已经不复存在。假设生活质量由50%精神满足和50%物质满足组成,从事音乐的话,即使我不幸地成为最失败的一批音乐人,我仍然能得到100%的精神满足。从事其他的行业,即使物质再富足(且不说这有多难),精神满足也为0%。最简单粗暴的数学。最后的最后,每个人决定自己的命运,很多时候就是一念之差——找借口失败,还是找借口成功。当然,梦想并非对于所有人都是「全有」或「全无」的状态。即使你受生活所迫只能挣钱,若有空闲,不要忘了你的初心 :)微博:SherryLiMusic不熬鸡汤,只打鸡血。也就是努力完后问你一句,我到这儿了,你在哪?~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 —— 连同他的专业知识 —— 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 爱因斯坦慢慢地,我发现了音乐中更大的世界。很喜欢题主答案中的这句话,这句话才是热爱的可靠来源。一直记得《实习医生格蕾》中的一句话:作为一个外科医生,你得懂一切!我就一直在琢磨什么是格蕾说的“一切”。看题主自己的答案,可以看出,她认识到了,真要拿音乐当饭吃,她得懂一切——一切和音乐相关的东西,这个世界可就真的大了!我的女儿将满12岁,学钢琴将近7年。这7年里,我接触了多位钢琴老师,一直没遇到满意的,直到遇到了一位懂得儿童钢琴教育的“一切”的W老师。前面遇到的几位老师,各有不足。有一位老师D尤其有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D在某师范院校艺术系工作,工作很勤奋,对学生一片真情,但是她似乎只能带精英学生,遇到有些个性问题的学生,她就办法不多。她带自己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也办法不多,所以孩子成天和她斗智斗勇。每每和她聊天,她都是在感叹这世道为何如此艰难,不仅领导欺负她,连邻居也欺负她。她非常想办一个钢琴中心教钢琴,但是又忌惮“铜臭”——她对商业世界了解甚少,因为她缺乏商业知识,所以想当然地就把钢琴教育事业与商业对立起来了。和D打交道,经常会觉得累,因为她总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肯迈出一步来看看外面的世界。而这个不肯,和她具备的相关知识不足也很有关系。她是国内一家音乐学院钢琴教育系毕业的高才生,但是这家音乐学院给予她的教育却是有缺憾的,并没有把学生教育成一个完整的人。她只知道钢琴技艺本身,不知道和钢琴相关的文学、心理、社会学、历史等知识,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我旁观她,发现她一个突出的不足,是读不进去书。她很头痛自己的孩子迷恋郭敬明,可她自己也只是读读于丹。D教琴是认真的,她的钢琴技艺没的说,但她一来不知道如何能把自己的技艺转化成可以让自己有更大的财务自由的商业价值,二来她不懂儿童心理,或说不懂儿童教育。于是,这些不懂就一直郁结在心里,时常便表现为愤怒。我感到D不是理想的好钢琴老师,于是,机缘合适时,换了另一位老师教女儿,这就是W老师。听W老师的第一节课,我就认定,这才是适合教女儿的好老师。上第一节课,W老师让女儿调整琴凳,他一瞅女儿弯腰调整琴凳的样子,就说:玥玥,你在家肯定不劳动! 我一听,可不是嘛,说得太准了!之后再看W老师上课,讲解的清晰程度远在前面那位D老师之上。W老师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疑问,每次都要追问孩子到底理解了没有,再三让孩子把理由讲清楚,而D老师就只是灌输知识,很少如此来训练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W老师的这种授课方式,对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帮助,他训练孩子追根刨底的精神,训练孩子不浪费脑力,言必有据。孩子跟着W老师练习两年,耐心、礼貌和钢琴技艺都大有长进,而且,由于我受了W老师那句“一看你平时就不劳动”的话的刺激,在家也训练孩子养成劳动习惯。可以说,收获多多。所以,我认定了孩子今后就跟着W老师训练。今年,W老师的学费涨了一倍还多,我们没二话,照付。W老师自己办了钢琴学校,对老师的训练很是严格,我旁听过他们训练老师的课程,可惜年轻老师们的知识面和W老师相比,差太远了。而思维能力更是有差距,以W老师这样的思维能力,学什么都不会差,他只是选择了学音乐。W老师深谙孩子和家长的心理,他自己读书多,见识广,和我们这样的自认为知识面还不错的家长聊,大家都觉得很有趣,所以我经常送书给W老师,下次上课他就必定会和我聊我送给他的书,看得出他是真读了,还真喜欢。所以,他和他的这个钢琴中心,锁定了一大批我们这样的客户:有购买力,觉得钱花得值,愿意长期追随。所以,W老师的这个钢琴中心完全有别于社会上的一大堆花花绿绿的艺术学校。他的钢琴中心尊重老师,尊重家长,尊重孩子,一进到他们钢琴中心的空间里,就感觉到有无声的音乐在静静流淌。我非常喜欢他们钢琴中心的设计和装饰,简洁大方而优雅,精致而绝不局促。一走进去,坐下来就觉得安心。和W老师熟悉了,聊起来,才知道,他不仅懂钢琴,他还会画画,钢琴中心的所有装修设计都是他亲自指导的,他会画设计图。他的钢琴中心能长期租在闹市区且闹中取静,也是因为有商业圈的朋友帮忙。我有次由衷地和他讲:W老师,您其实是个理科脑子,思维清晰的很,学理科也没问题的。他哈哈一笑,说他本来理科成绩就很好,他还很喜欢天文,中学时是天文社的成员。因为都喜欢文学,他和我聊到自己的文学阅读时,感叹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时,多亏当时的班主任盯着他们读很多文学书,不仅要求读,还要求背诵。当时觉得老师好严格,有抱怨,但多年之后,他和他的同学们聚会,大家最怀念的,恰恰就是这位老师,因为这位老师给他们奠定了不错的文学基础,这对他们理解音乐理解钢琴艺术,太有帮助了。W老师以前在中学教音乐,因为热爱儿童钢琴教育,所以50岁的时候,出来办了这个钢琴中心,越办越红火。20年过去了,W老师已经70岁,可是他呀,精力充沛,每天忙不完。他也很懂享受生活,定期会和夫人坐豪华游轮旅行十天半个月的,每周的授课时间也都有定时,绝不额外多授课。别看70岁了,他还是自己开车,开辆奥迪,派头活像巴顿将军。这样一位热爱钢琴教育而又能以此过上不错的生活,有着自己的财务自由的好老师,让我看到,以音乐为生当然可为,但是,前提是:你得了解你想从事的音乐事业相关的一切,而不是只了解其中的一部分。说起来,这不是每个职业的普遍规律吗?所有走到职业金字塔塔尖的人,哪个不是懂得和自己的职业相关的几乎一切,非如此,何以谈得上“专业”?高质量的生活,来自高质量的思考,正所谓:行行出状元。记得读过齐豫的一个访谈:把音唱准了我们再谈感情齐豫是台大人类学专业的本科,后来去美国修习了艺术人类学,硕士。然后唱歌。她提到给她最大影响的李泰祥,说“他是专业的,作品是成熟的,架构是紧凑的,是改不掉的,就像有些人的词,那种完整性是不能动的。当时的校园民谣是完全业余的,谁拿个吉他都可以唱,学两个月吉他,会四个和弦,就可以写一首歌。也有偶有佳作的时候。比如梁弘志突然写出的《恰似你的温柔》,突然出现一个杰作,连李泰祥都说,哎,这首歌不错。可是他做十首歌只有半首是这样的,其他的都很平。...李泰祥的水平很均衡,他是指哪儿打哪儿,你让他写一点中亚的感觉,马上他的旋律和音阶出来就是中亚的感觉。那些普通的学生怎么会?他的音乐语言不是太大众,不是那么通俗,他的音乐语言是比较完备的。其他的人是一种冲劲,或者以词为主。”采访人问:一个歌手的文化素质和感情会直接投射在他的演唱里,你认为你的文化修养和感情对自己的歌曲有什么样的影响?齐豫:比较肤浅的东西,太感官性的东西,我没有兴趣。......曲高和寡这个标签是我一出道就贴在了身上的。可是,虽然曲高和寡,《橄榄树》却又被大家全面接受,所以说起来很矛盾:被大家知道,又是畅销的,可又曲高和寡。......有时候我们做东西很用力,可是使劲的东西也不见得就不流行啊。..........采访人:很多歌手已经是超级富豪了,你过的是一种什么生活?齐豫:我?超级不富豪。挺小康的那种,有饭吃。.....采访人:心情不愉快的时候会做什么?齐豫:什么都不做,就在那儿傻坐着,让它慢慢地没有。不是打坐,是傻坐。我不会打坐。我就是在家里把它消化,大不了跟朋友讲,我喜欢用讲来卸掉压力的人。我不是那种不让人家见到我的世界的人,也不是非得特定的对象我才跟她讲什么话。采访人:最近香港狗仔队杀到了台湾。齐豫:可能没我的事儿,我没那么红。采访人:但你的很多朋友可能会害怕。齐豫:我感受不到,我的艺人朋友很少,几乎是零。------------------------------------不枉我喜欢齐豫这么多年。这篇采访也让我联想到洪晃的那本《我的非正常生活》,刘索拉在书后撰文评价洪晃,说她总是给人一种“商业”的错觉,其实她所做的一切,体现的是无非是一种受过欧美严格教育后体现出的一种专业精神。要做,就按照专业的标准来做,一丝不苟。齐豫和李泰祥,都是有很强的专业精神的。这篇采访我看了几遍,喜欢的也是齐豫的专业态度,比如:采访人:天使也好,天籁也好,这些都是人们赞美你的话语。当你全身心投入音乐时,是一种什么状态?齐豫:其实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所以唱歌的过程中我是很理性地在看待,很控制。对于我的喉咙我也非常清楚:我该用什么样的声音,这一句可以唱多长,我要用实音、虚音、气音还是喉音?我要像演员一样控制情绪,不能太滥情,不能洒狗血,不能太恶心,可是又要传达出那个味道。如果哽咽,得哽咽成什么样?这都是我设计出来的,也许不是那么清楚,但在脑子里是那么个过程,是一个控制的过程,很清晰。闭上眼睛,关上灯,喝点酒那样去唱,我是不会的,我不是那种型的。采访人:不是那种全凭感觉的?齐豫:对。我反而老在听我的音准不准。有些人讨厌我老是在听音准不准。我觉得音准是最基本的,音准了以后我们再来谈感情。所以有时我会特别注重音准。我是希望在这样的控制之下会有多样性。而在失控的状态或者说感性的状态中,永远只有一种声音,因为我一进入感性,习惯的声音就很多,就像演员,老是有习惯的动作,碰到什么都喜欢眨个眼睛,每一部戏都这样,那就很难过。我的特色是我的音色,可能有些人认为我的唱法是固定的,可是我觉得我是有变化的。我自己心里是有一套想法的。采访人:我们在你的音乐里听到的大多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实际上你是很技术地达到这种精神性的,可以这么说吗?齐豫:可以这么说。我希望给你三十度,你能摸到三十度;如果我给你三十度,你只摸到十五度,就不够准确。有些人是很滥情的,他自己都唱到100度了,别人只能感觉到十度。------------------------------------------------------所以,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个命题,实际上是个伪命题。欣赏匿名用户回答中的这段话:为了满足较高的物质欲,选择音乐可能会比较艰难,选择其他道路可能没那么艰难,但仍然要很困难才有可能达到,而且我觉得这两种艰难程度不一定悬殊的厉害,靠音乐成为富人和靠其他普通渠道成为富人的难度,在我看来都差不多(没有100%稳妥的路子可以保证一个人成为富人)。补充1:其实,抛开其他,仅就钢琴教育本身,D和W的差距也是明显的。W老师的同班同学有石叔诚这样的钢琴名家,他们还是好哥们。W自己在钢琴圈里的专业交往/活动也远比D要多,他看很多国外钢琴教育杂志和网站,自己吸收很多东西来训练钢琴中心的老师。同样是教巴赫二部创意曲,D老师能讲出来的东西就远不如W老师丰富。D只是就曲子谈曲子,W老师会讲巴赫作曲的特点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他能写出结构这么复杂的复调,在那个时代,除了音乐,其他艺术还有哪些类似的特点。没想到,我们的这些聊天,日后被我用在编辑上了,这本书,其中一章是“第十七章 从巴赫到柴可夫斯基—— 近代音乐的发展历程”,我从W老师那里了解到的知识全都在这一章里得到了印证。补充2:也许这篇专栏对理解这个问题也有借鉴:当时读到这本书我就很兴奋,W老师教钢琴的方式,与《粗养的智慧》里那位斯坦福大学游泳俱乐部的教练史黛芬妮训练队员游泳的方式如出一辙,他们都是高明的心理学家,在教学中都有着极强的洞察力。W老师教会学生通过练琴这件事,了解到坚持、耐心、有步骤、礼貌、守纪律、独立.....史黛芬妮通过游泳同样训练队员懂得坚持、耐心、有步骤、礼貌、守纪律、独立....所以我在想,每个人选择一件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去深入钻研,并通过这件事建立起与世界的普遍联系,就如佛家说的方便法门一样。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他们各有各的方便法门,但目的都是普度众生。西谚:条条大路通罗马,或许也可当此解?
整个知乎的氛围上来都让我个人觉得挺不好的,不好在什么地方呢?知乎上特别流行一种“浪漫主义”,这种主义的特征就是:1,理想必然是跟金钱是相冲突和对立的2,理想主义者全都是穷鬼,选择了理想就代表过的不好3,理想必须是跟金钱隔绝的,和铜臭不沾边的,不然就不能算是理想这类问题随手一翻,就有典型,比如这个: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大量存在这类问题:这让我感觉挺不好---------------------------------------------------------------------------------------------------------------------------回到题目本身上来题主本身的情况有很大特殊性,既有浪漫主义的渴望,又有现实主义的需求,光是身处国外就够特殊了,但其实细细看,又跟大部分年轻人没多大区别,事情有很大的共性自身热衷音乐,但是有较高物质欲,怕音乐养不活自己想做别的高收入工作,觉得不开心,也怕因为三心二意做不好而国内的年轻人中,特别流行这种心理:毕业很想留在北上广大城市奋斗,但是觉得太累,又怕竞争太激烈可是会二三线城市的家乡吧,整天按部就班波澜不惊,又不甘心人生就这么下去了这些想法都挺有代表性的,也挺有共性的,而且不管怀有多大鸿鹄之志的人,都不免会有这样的怀疑和想法的,这很正常不过再怎么犹豫和彷徨,我都希望年轻人都能牢记这几点:1,你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所有2,每一件事都有它的代价3,想追求理想主义,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成本,付出相应的代价,理由见第一条4,除了所谓的人生要浪漫要青春要激情,你还必须得考虑自己有没有对其他人的责任,比如爹妈父母什么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所谓的梦想跟浪漫主义,其实都是过家家而已单方面的讨论思考憧憬都没多大用,TZ应该做的,或者说大部分年轻人应该做的,其实无非是评估成本和做自我的心理预估而已,也就是用实际的计算来替自己选择1,高质量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房?车?多好的房?多好的车?要多少钱?每个月花费需要多少可以满足高质量这个标准?除了这些,还有其它什么物质需求?一一把数字列在纸上2,你觉得什么样的职业或者事业可以满足这些物质需求?从事职业多少年可以实现?工作状态要紧张密集到什么程度,自己能否接受这种劳累和辛苦,是否有时间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如果没有,自己能否接受?3,自己除了音乐外,是否还有确定不移的兴趣和富有天分的领域跟技能,是否可以确保自己的一定能达到物质需求。从题主的问题描述里面,如果不是先天家境富足的话,物质欲还是相对比较难满足的,跟选择音乐还是其它道路关系倒不大。为了满足较高的物质欲,选择音乐可能会比较艰难,选择其它道路可能没那么艰难,但仍然要很困难才有可能达到,而且我觉得这两种艰难程度不一定悬殊的厉害,靠音乐成为富人和靠其它普通渠道成为富人的难度,在我看来都差不多(没有100%稳妥的路子可以保证一个人成为富人)4,如果做音乐想达到这种生活目标,可否达到?如果不能达到,为什么?如果可以达到,需要哪些条件,需要多少年?5,如果没有那么高的物质欲,什么样的生活水平可以让自己满足,房,车?多好的房,多好的车?每个月的花费多少可以满足?6,为了实现这样的生活水平,需要什么样的精力投入,什么样的职业工作,有没有时间去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音乐里(这里的音乐非特指,可以指代任何梦想/兴趣)7,单纯去做音乐,又没有可能实现这样的生活水平,如果可以,需要多久,如果不可以,为什么?8,情绪机制考虑。如果以音乐为全职,不论是否成功,开心程度会是多少?给个数字A。如果不以音乐为全职,不论钱多钱少,不开心的程度会是多少,给个数字B。比较A和B的大小以音乐为全职成功后的开心程度是多少?给个数字A。选择其它职业生活富足得到满足的开心程度是多少?数字B。比较A和B的大小选择其它职业仍然实现不了物质需求,不开心程度多少?给个数字A。以音乐为全职奋斗多年不成功的不开心程度会是多少?给个数字B。比较A和B的大小统计下次数,如果A都小于B,那么建议不要选择音乐作为全职了9,责任机制考虑,是否需要对父母和家庭承担责任,这个因素也要算进去,责任和义务有多大,每年需要给他们多少钱,把数字也写进去上面9个方面的问题考虑下,其实答案就出来了,能看出来自己可以承担什么样的风险,负担什么样的成本,具体到个位数说实话,如果不考虑钱,青少年在考虑未来选择时候,不确定道路的风险值要远远比已经确定道路的风险值要大,而且大很多,也就是说,选择已经有的兴趣,坚持不懈,最为靠谱,起码未来和前途的规划,要比别的道路清楚的多,不过显然这样的看法在这里是不适用的,所以,只能说一句,诸君好运!
几年前我也面临了同样的选择,纯艺还是理工。所以对题主的问题深有感触。最后我折中选了设计。我目前的感受是,虽然没有过上理想中乌托邦式的艺术家生活,但是也依然保持了对世界的热情观察,同时在艺术创作上也多了一分自如,因为不用取悦任何人,所以越发不拘泥于形式。以前我觉得自己喜欢画画,现在也读书,写给自己看的小说,尝试画插图。毕业后工作有保障。我这样的生活方式,估计很多人都认为是胆小鬼行径,亵渎艺术的纯洁性吧。但是,我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比搞纯艺的就低一等。我也是在用自己的双手来诠释我理解中的世界并且乐在其中。(而且,老子的东西还不卖呢。)当然,我没有题主般的才华与野心。毕竟是老了 _(:з」∠)_但是我想说:选择大学 不一定是选择人生。同理,要做音乐 不一定要上音乐大学。安藤忠雄在成为一个著名建筑师前,他是一个拳击手。娜塔莉o波特曼在获得奥斯卡奖的同时,她在大学里还有一项科学专利。林书豪是学经济学的。Lorde,Taylor Swift得Grammy的时候连大学都没上。每年上音、央音、甚至是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学生,最后能做出名的又有几个?父母为你付出了很多,如果要让他们再为你这个昂贵的梦想买单,是不是有些过分?如果你相信自己对梦想的执著,相信自己的才华,那么我觉得你最终一定能到达向往的彼方。大学就算再重要,也只有四年。在此之前,能够上个好的综合大学,学点能安身立命的本事,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看了其他人的答案,很多指责题主对音乐不够爱。我反正不知道什么叫够爱,但是作为一个高中生,在音乐上有如此实力,一定是需要巨大付出的。没有爱,做不来啊。这种“卧槽你一个搞艺术的居然谈钱?!”的论调实在让广大艺术家压力山大啊。虽然我也希望世界上能多一些梵高,但是古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当然,如果题主受到上帝的感召要当梵高,那就当梵高吧。不要听我一个既得利益者的胡言乱语。
这个答案继续使用内部评分和外部评分的概念。前半部分内容与之前写的一个答案有所重合。内部评分表和外部评分表。内心世界对自我的评价是内部评分表。内部评分表越高,这个人越能达到心灵的幸福与自由。外部世界对个体的评价是外部评分表。外部评分表越高,这个人在世俗意义上越优秀、越成功。简单地说,内外对应的就是题主所言的梦想和金钱。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内外评分表重合极大,因为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内部评分表的自知,面对外部价值观的胁迫时就会选择随波逐流而放弃初心。没有一个强大而合理的内部评分表的人几乎不可能卓越。梵高会在画出向日葵之前就乖乖地当个农民;爱因斯坦在毕业即失业后就会乖乖地找个小职员的工作一直做一下。假如不坚持内部评分表,为了一时的利益受到外界的胁迫而放弃所有未来的天才会不计其数。在的文末部分提到过be different VS be better? 的问题。从清北到211,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do things better上。大家崇拜的是GPA更高,哇,TA专业排名前三呢;申请的学校更好,哇,他去H大了,哇,她去S大了;找的工作薪水更高,哇,他刚毕业年薪XX万了。本来这算是一种三观比较正的氛围,但当它统治几乎所有学校时,它会导致非常多的恶果。我们的技术狂热者在哪里?我们的genius在哪里?精英们都逐大流了,谁还能成长为genius呢? 只知道去do things better不知道去do something different。 一拨一拨的人冲上去,为更好而竞争,却不为不同而喝彩。为更高的分数,更好的学校,更高的薪水,好像所有人都迷恋着这样诡异的气氛。评论里知友给出了一个巧妙的描述:这两套系统仿佛两个优化系统,一个是带有一定innovation扰动的全局优化系统,另一个是innovation极低但也试图往更高点走的优化系统,前者可能更慢但趋向于全局最优,后者可能很快带容易卡死在局部极值点。只在意外部评分表的一群人当然都会选择做类似的事情,变得非常同质化,在be better的路上走向极端。这类人通常不值得深交。另一方面,一个完全依赖内部评分表并忽略外部评分表的人则容易变得懒惰、懦弱。在彻底失去与外界思想的联系后,内部价值观甚至可能变得扭曲、畸形。变得只剩空洞的梦想,只有虚假的情怀。而一个好的内部评分表是达到be different的同时也能达到be better的必要条件。莫言不是因为对金钱的渴望而努力写作的,但是这不妨碍他获得常人不可及的财富。久石让不是因为想赚钱才努力作曲的,但是他在作曲界做出卓越的贡献后,这个世界也自然地回馈他与之相匹配的功名利禄。可以说,绝大多数三观合理的“内心追求”(或者说“梦想”)都会让这个世界受益。在追逐内心诉求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物质上的回馈。(当然,那种杀人放火一类的梦想自然不会也不应该得到回馈。)在上一个答案里我举了两个例子。懒得再举新例子,这里再用一下。--------------------------------------------------------------------------2.S小姐S小姐在某一段时间里可以说是我最重要的朋友。我在这个答案里提到过她:和她聊天可以非常深入而惬意。说实话,比看知乎评论区/和普通人讨论话题不知道轻松惬意到哪里去了。然而我还是不觉得她的智商是天生的,160+的IQ是在不断的自我突破中锻炼出来的。学习到精疲力竭,一只手托着下巴时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发现脸压在书,然后赶紧继续看几页。(和你待久了,我也会变得和你一样聪明努力的,对吧,香)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教育背景:THU和东京大学建筑系,还带着一股对铜臭的不屑一顾。这个世界上真的会有不在乎钱财的人的。而她现在的导师则是大名鼎鼎的隈研吾。学过建筑的人应该都知道隈研吾在建筑界的地位吧。她的目标就是成为她导师那样的卓越的建筑师。这是她内部评分表中最重要的一项——到底成为多优秀的建筑师?【看起来这就是为了心灵的幸福和自由而放弃金钱了吧?】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依然可以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虽然隈研吾先生不是巨富,但他一定不缺钱。S酱始终是那样聪明又努力的女人,还享受着建筑界最好的资源,有着世界一流的舞台。S酱这样人最后都没有成为这个社会的A-level,没有变得成功且幸福的话,那么一定这个世界有问题。【成功=外部评分表高分;幸福=内部评分表高分】3.Y小姐出生于富贵人家,家底殷实。UChicago本科,经济和传媒的double major,会中日英三国语言。Y酱始终在be different&be better间保持着良好的平衡。有一张另类的内部评分表,与追求金钱的流行价值观迥异。在事业上甚至没有任何非实现不可的梦想。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事是家人要幸福平安。什么是幸福平安呢?就是照顾好爸妈,为父母做饭上茶吧。就像她每次回国在做的事那样。即使读本科期间,一到暑假回国时她每天都会为家人做好一桌饭菜,为父母煮好拿手的咖啡,她说这是对她来说最幸福的事了。【看起来这就是为了心灵的幸福和自由而放弃金钱了吧?】然而即使有着这样内部评分表已经她还是在世俗价值观内表现良好(获得物质上的成功),因为她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又有不俗的名校背景,学习上也一直很有毅力。这就是所谓的在be different&be better间保持着良好的平衡了。然后,在这个看脸的社会她还自带着天生的光环。而她的未来大概是接手父母不大不小的企业,做下一代CEO吧。虽然这不是她内心的追求,但这并不代表她做不好。就算只是为了让父母开心她也会努力完成父母的期待。总结一下,Y酱是那种从小被精心呵护的花朵,从小开始享受着最一流的教育资源,成长成了温柔善良的美少女,长大之后也会继续得到父母扶持,获得商业的成功。最特别的是,她对家人的关爱已经足以让她在内部评分表中获得了极大的幸福感。我的内部评分表有至关重要的一项——带给身边的人幸福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Y酱就非常愿意将自身的幸福辐射给身边的人。Y酱这样人最后都没有成为这个社会的A-level,没有变得成功且幸福的话,那么一定这个世界有问题。【成功=外部评分表高分;幸福=内部评分表高分】----------------------------------------------------------------------------------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然后自然而然的收获属于外界的成功。哈佛幸福课上讲过,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货币。我对此深表赞同。追求幸福才是每一个人的初心。【这里不谈梦想。因为梦想既可以偏向幸福,也可以偏向成功。】一个最具操纵性的建议:集中精力在内部评分表中获得高分,让外部评分表自然而然获得高分。最后一个问题。一个只关注外部评分表的人是否更容易在外部评分表获得高分(成功)?答案:不是。只关注外部评分表的人更容易在短期中表现成功,而在长期来看失去成长性、表现不尽如人意。举例说明。在中学时代我们面临的外部评分表是单元化的考试分数。面对这种以考试为基准的外部评分表,应试教育的缺点被无限放大,太多学生在没有形成内部评分的习惯是就面对这种非常功利而单一的评价体系。A是我的初中同学。他为了对付数学中考竟然把初中数学的各种题型通通背诵下来。于是他中考数学可以考得跟我一样,145分。但是到了高中数学,题型变化多到他完全记不住的程度,而他的数学基础在长期的畸形学习中变得非常差,于是数学成绩一落千丈。到了高考前夕我数学可以经常在140徘徊,而他已经跌到接近及格线(90)的水平了。利用各种雕虫小技刷高分已经成为A当时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实际上由于他记忆力很好,所以初中时期他付出很少就能长期在班上占据前几名。而我当时几乎一半的学习时间花在数学上最好才能勉强跟上他的数学成绩。但是这种让分数指导学习的习惯已经让A失去了未来的成长性,变成只能在初中时期外部评分表得高分的人。在大学时期,只注重外部评分表的人也容易变成GPA刷子。除了想尽各种正规不正规的方法提高GPA外,脑子已经思考不了其他东西了。在大学时期的外部评分表中GPA刷子可能表现出色,成为人人佩服的学霸。但是很难相信除了应试以外什么都没有准备过的人也能在以后的工作后表现得同样出色。大学最值得佩服的是那些专注于自己内心的追求同时还能在外部评分中表现优异的大神们。股票市场有言,“牛(bull)可以赚钱,熊(bear)可以赚钱,只有跟风的猪赚不了钱。”因为猪的决定会被外部评价胁迫。在泡沫最疯狂的时候贪婪地杀人市场赚点小钱,在泡沫破裂后恐惧地撤出,亏的血本无归,跌到底点附近时又普遍性的恐惧不敢进入市场。巴菲特所言,“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不仅经常逆着普通投资者的看法行动,还要经常做与华尔街主流相悖的投资。做到这点必须要一个强大而合理的内部评分表做支持。只有始终关注内部评分表,避免被外部的市场气氛胁迫,巴菲特才能在跑不赢大盘时也能坚持自己的投资原则,在泡沫中退出,在探底时进入。路飞的梦想是成为海贼王,但真正带给路飞幸福是自由和冒险。“在这片大海上最自由的人就是海贼王。”海贼王之名只是路飞追求自由和冒险的果实。路飞最关注的永远是自由和冒险的生活。假如为了外部评分表高分(海贼王称号)而牺牲了自由和冒险的生活,这样的路飞是离海贼王更近还是更远呢?鸣人的梦想是成为火影,但真正带给鸣人幸福的是保护伙伴和木叶。火影之名只是鸣人保护伙伴和木叶的果实。鸣人最关注的永远是保护同伴、保护木叶。假如为了外部评分表高分(火影称号)而牺牲同伴和村子,这样的鸣人是离火影更近还是更远呢?高喊着梦想是XXX的时候,想好真正带给自己幸福的是什么了吗?连路飞和鸣人这俩二愣子都不会忘记初心啊。
说在最前面。这个答案没有人生感悟。这个答案就是给题主看的,写的内容仅针对题主现在的情况。很多判断与假设基于我对题主的了解。不喜勿喷。一我是不完全赞成“不要因为挣钱而去做一件事情”这句话的。有很多很多事情,想完成的话,最需要的就是钱。可能仅有钱不能做到最好最优秀,但至少可以完成。当然包括音乐。钱应该成功的附属品。还是不赞成,钱还说是成功的垫脚石、催化剂、原材料……绝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那个人是支持你继续你的音乐梦想是吗?但其实我不认为你除了做音乐,在做其他事情或者从事其他职业的时候就只因为钱这一点,你不会这样走你的路不是吗?为了获得足够的钱而使梦想从“想做的事情”变成“必须做的事情”,是说为了赚钱,你不得不继续唱歌继续做音乐来满足自己对生活的要求。还是说你为了实现梦想而赚钱,赚得很辛苦很累,当赚够钱的时候,梦想以及被磨平,已经不是梦想。还是说为了赚钱完成梦想迟了很多苦,想要放弃,但不忍放弃,只是为了完成梦想而完成梦想。我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种,但是梦想在我看来是那种你想到的时候会微笑,会觉得辛苦没什么的,令人幸福的东西。你没有这种感觉之后,不如停下来想一想这还是不是梦想。二我会选自己极不稳定的梦想,被一个很重要的朋友感染的。在你梦想勾勒得最清晰最炽热的年纪,难道要抛下它,等到你人老珠黄、满脸皱纹、有气无力的时候再拾起来,或者就一辈子摔在哪儿?我不是说什么青春万岁之类的理由。我只是觉得,你现在选择的有兴趣且有稳定工作的职业,在你追梦失败的时候,总也会有一个这样的职业。你的综合素质、你的各种能力,它们并不会随着时间逝去,相反,你会积累更多经验、阅历,仍然会有一个方法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活下去。即使不一定有一开始就妥协的生活状态好,但那个时候至少自己不会有不甘愿。你看你身边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自己的人生过了一小半,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之后,有选择了新的职业,开始新的学习,一样很成功也喜欢这样的生活的人。那你也可以,遗传。再多嘴一句,你说你要改变世界,哪怕是很小的一个部分,那你现在找到了一件趁手的工具,怎么能把它扔掉?三我认为的你的矛盾点:因为学习音乐有太多的代价包括付出的大把的时间精力和高昂的学费经费,担心以后如果没有办法通过做音乐使自己过上仍然有质量的的生活,精神享受也变得贫乏。那一天来到的时候,你是否不再快乐,梦想也不再是梦想。这些矛盾都是基于你的假设,如果你没有成功。为什么有这些假设,因为你看到了那些很厉害的人但仍然为生计烦恼,担心自己以后会不会也是这个样子。不是因为担心自己不够努力,不是因为担心自己抓不住机会,不是担心自己综合素养不够好。我觉得你最担心的,也是我最担心的,是你自己先天的条件如何。其实我是乐观的,你看你从刚开始那个样子,慢慢的一点点努力成了今天的模样,那以后会变成更好的模样。长久以来,你一直给我很多正面的东西,更果断、更敢想敢做、更有梦想。那我反弹给你一点好不好。你的未来还有很多种可能,任何一个都不应该从这里结束。你现在最过不去的就是你心里这关。你真的热爱,那就去追啊。追的方式也不只有伯克利音乐学院这一个,任何一个大U ,Major那个你感兴趣的有稳定工作的专业,minor一个音乐,也行啊。无论怎样,追到了皆大欢喜,追不到了那又怎样呢。我养你啊。利益相关:题主是答主这辈子最好的朋友,没有之一。答主是题主这辈子最好的朋友,也没有之一。我才不会告诉你我从一开始就只想写那一句话呢。
卸腰我给你的建议是:上大学去选个更能赚钱的专业吧。因为你想搞的音乐,其实不用去学音乐专业也可以搞得好的。如果你想当那种古典音乐演奏家或者作曲家,那必须去好的音乐学院。但如果你想做的只是流行音乐人,那么其实说实话,门槛倒没有古典音乐那么高,只要你天赋和才华都有,那么私下找老师学学,多参加选秀什么的,找经纪公司去试试,去外面驻场,机会还是会有很多。音乐学院也没什么像样的流行音乐专业,真的。做艺术不赚钱这你也知道,我说实话,你现在还太年轻,不知道再过几年,等你到人生的岔路口的时候有一个赚钱的能力和工作是多重要的事情。理想固然重要,但是如果饭都没得吃,晚上睡觉的地方都没有,那什么理想都是白搭。况且你这个理想,也并不是非要那样破釜沉舟才有可能达到的。你就去学一个能赚钱的专业,有时间再把音乐当做一门认真的爱好,这样最好了。
知友们大可放肆地给任意一个答案点没有帮助,我下面要说的也并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大概是每个人在20岁左右都会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对那些还没有被考试和念书磨去棱角和梦想的人。到底是梦想重要,还是面包呢?能不能两全呢?我想你一定找了大量的资料,发现没有,才来到了知乎,这么认真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把自己的症状剖析得如此清晰,期待有一个人给你一幅灵药,醍醐灌顶,做出正确选择,最终没有遗憾地得到想要或是需要的一切…但是,这样的答案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在开头放那句话的原因,对此我也感到很难过)从题主的描述看,题主是一个很优秀的人,而且应该是具有所谓音乐天赋的。同时应该也是一个对于别人评价很在意,想获得外界认可的人。我想说,如果要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来说,这后面的两点真的要到你做出一定的成就再来看。你所要走的路会和你身边的大多数同学完全不同,如果你是那么在意周围的杂音,会让你自己一直处于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的那种纠结的境地。追求梦想,特别是艺术类的,真的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来忍耐付出过程中外界的非议和那种付出而不知何时会有回报的寂寞。这是先决条件,其它的一切机遇大概还得另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自己的路只有自己走了才知道,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要因为别人的一个答案而决定呢?那些看似有用的大道理,往往适用于大多数人,单谁也不能说你就不是那个特例。希望楼主能够跟从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不一定是对的,也不一定会让你最顺利地得到你在题目中提到的那种生活,但一定要是你充满热情且想要的。(这需要和个人的人生目标,价值观,以及现实的条件结合一下考虑)但如果你真的开始去放手做一件事情,的确会遇到困难,但你会发现同时也会有很多人帮你,有很多机遇出现。并且这些不一定比困难少。在现实面前,每一个追逐自己梦想的人,不管成功与否,都值得被尊重。(很多时候回答问题说的一些话看似说给题主听,其实也是说给自己听,所以可能略主观,各位见谅~)
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很有感触。对我来说,或许最大的困惑是人生太短,而梦想太多。对我来说,编程是业余玩的东西,写小说才是一直当做梦想和事业的。赚到的第一笔钱是稿费。最开始大概几十块,印象太模糊了。后来初中有好几次,每次不多,不到一百,通过指导老头的关系,直接推荐给了某编辑投稿,据说由于编辑按照千字最低稿费给,还骂了他们一次,于是涨了,结果还是那么点。对我来说不算巨款。到底怎么用了我也忘记了。我是初一的时候看了《挪威的森林》,当时其实不是特别喜欢现实主义的作品,只是觉得村上此君颇有意思,于是去书店开始买他的书。我当时有一个习惯,从某人的处女作开始看,当时是看了《青春三部曲》,也即《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中间夹杂看了《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当时初二。对于村上,《且听风吟》我一直不觉得写得好,就那样,我写过模仿作,后来发现阅历不够,但是仔细想想,村上此作本身不过如此,更多是让人觉得一种空虚感。模仿作*(初二的作品)被某君评论*(因为太羞耻就不丢上来了):这种风格是什么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建立在‘超脱’上的针对半现实世界的旁观者”文风。有点绕口,简单来说,就是说,首先,文章并不朴实,写这种文章的作者一定首先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城市人,其次,文章中的一切几乎都没有任何按照现实世界中的“规则”在运行,所有的人物、言语、情节都以一种由作者“内心而生”的“架空模式”在失控地塑造、发展着,最后,本文只是在用叛逆的笔法尝试讨论、揭示一些“现实”,且交杂了大量已存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可以说本文并没有就如何解决这个作者将现实与虚拟糅合在一起的世界的“问题”的解决方式告诉读者,一句“我被进去了”了事,只图抒了胸怀,到头来只是“世界的旁观者”,没提出任何建设性的看法——就像西方民主一样,强调了一种“过程大于结果”的思想。首先,我们要学习小说做得好的地方。这篇小说的写作风格虽然不敢苟同,但是一种淡淡的“幽默感”始终萦绕于全文,这种“幽默感”或许可以拿来分析一番,但这里,只把它视为一种单纯的幽默。  终于忍不住要夹杂私货了,老实说,这种类型的文,正如我讨厌我那同学写的东西一样,我看着非常难受,有种视线受污染的感觉,因为虽然我能容忍很多类型、各种程度的文章,但那种完全没有任何审美情趣的,扭曲的,“现实世界”的旁观者的文,让人简直火大,这大概就是“根本原则”的问题了吧。虽然想说自己果然还是不够成熟,虽然想写轻松基调的评测,但最后还是变严肃了,但果然,无论是写手,还是评测者,都应该有自己的原则,不向有违自己原则的东西妥协也算是必须坚持的做法吧。说得太对了。因为衣食无忧,感觉不到任何生活的压力,我所写的东西只是寻求内心的刺激,但是玩着玩着又玩腻了。同时看了塞林格的全集。
在摆摆书架上借了我《九故事》。至今一直喜欢《九故事》,把英文版啃了一次,又忘了。《大方》有一期村上的访谈。在此之前我看过更多村上的访谈。村上春树此人,能作为小说家是在《寻羊冒险记》之后的事情。而我一直没有找到作为小说家的自信,倒不如说,我很多时候怀疑自己只能做写杂文博客的作家,而缺乏一种更加尖锐的东西。我其实很不想学村上。一是他起步太晚,30岁才开始写小说;二是他有一种奇妙的倾向,虽然在技法和思想不断磨砺的现在,已经隐藏了很深了,但是我是从处女作开始看,还是充满了一股浓浓的钱德勒味道,但他又完全游离于描写对象之外的感觉。但是我很同意他的观点:把菲茨杰拉德当做小说家的尺子。菲茨杰拉德24岁写出了《人间天堂》。对其评价我还是可以套用前面某人对我的模仿作的评价;但是菲茨杰拉德的确是小说家的尺子,我,很想,很想,很想,即使只是在处女作方面,超过他。初中时候的指导老头,和教我的老太太,都是非常有水平的老学究。关于小说,两人持截然不同的观点;但是两人的确对于我的杂文有过一些评价,对于小说家,都不太看好,说以好好学习为重。因为成绩一直好,所以被保送了。初中花了一年,写了乱七八糟很多东西。杂志投稿大抵是拒绝,我也用笔名瞒着爸妈,也没写自己多大;那时候开始接触 VB 和 C,但是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玩,写代码不写注释,对单片机比较感兴趣,很多乱七八糟的都接触过。因为很讨厌针对学生办的比赛,所以高中以后都没怎么参加过。初中那些东西我只是感觉我在虐别人,没有实感。高一的时候,我放弃了。我是无法超过菲茨杰拉德的。*后来看了奈须蘑菇的作品,感觉:「拿小学生作文出来骗钱了吧?」。期间开始看更多乱七八糟的书。我不喜欢看英法的一些,于是一直没看。倒是高中开始自学日语*(很差呢),于是把夏目漱石等人看了;之后是日本的三大同人奇迹,对于龙骑士07的剧本比较赞赏。再之后,看了冲方丁的作品。据称他是19岁写出《Mardock Scramble》的。当时,我觉得以他为目标还是能超过的。初三,写了《乌鸦》和《第三类永动机》的初稿。《第三类永动机》的话,第一稿完全是中二暴走的作品。第二稿已经改的面目全非了,但是还是没有足够的自信进行投稿。《乌鸦》是试水。以冲方丁为目标,我还是有自信的。来回做了多个版本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当然投稿也有拒绝的,也有发回来让我大改的。至少是有了回复。高一的时候,另一件事让我有了自信。某个网站的编辑看了初稿,主动联系了我。不是某点,但是也是不小的网站,问我想不想当签约作者。以冲方丁为目标努力,这条路也不是不可取。我详细问了一下待遇,发现在新人里面已经算是非常高了,但是……钱还是太少。那时候我在看神巫六六的东西,发现作者其实也能混很好,钱也可以不少。当然,在最后与父母长谈了一次。我妈妈说「我觉得你养不活自己」。于是我花了一个月,想了一下我一个月会花多少钱。后来发现,以我以前的生活水平,一般作者的稿酬是完全负担不起的,网络作者虽然可以靠打赏,但还是够呛。但是我害怕,非常害怕一件事。菲茨杰拉德没钱之后,艺术水准其实也在下降。同样的话,父亲也对我说过。「创作者当然可以在艰苦的环境下创作。基本的吃喝,就你说的稿酬数量完全能搞定。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创作出来的,所谓有追求的东西*(暂且不把网站叫做量产工厂),是从你内心的哪个角落里流露出来的?是担心明年后年能不能攒到出去玩的钱的角落?还是衣食无忧,每天躺着可以不担忧的角落?」「米兰昆德拉说,感谢有一个多灾多难的祖国;然后他现在是法语作家。菲茨杰拉德也是过不了苦日子的。当然有笔下尖锐,或者是笔下很悲伤的作家,就像是史铁生的作品,是一直离不开他的残疾的;但是你不一样,我不是说你水平还不行之类,而是说,你体现出来的那种『幽默』,那种『大都市的旁观者』,是跟你高水平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创作者也是要吃鸡腿的。而你得躺在舒舒服服的床上先。当然,我可能说错了,但是我觉得你需要考虑考虑。你的生活注定了,高品质的日复一日才是真正能滋养你心灵的东西。」
所以我停手了。我现在把从初中开始一直有一搭没一搭在干的编程当做未来的职业;但是每一个看到我完整履历的人,都会说「你对媒体很感兴趣?」。还好,写小说是不着急的事情。村上的话,是30岁,总之慢跑也来得及,先舒舒服服开一家叫做《爵士猫》的咖啡店先。
我想谈谈我自己的经历。我并不出自什么音乐世家,父母均是十分平凡,只是出于略略培养一下音乐修养的意图在我三岁时送我去弹钢琴,通过朋友的关系找到了某音乐学院教授级别的老师作为启蒙老师。老师当年年纪已经很大,不太愿意继续带学生,因为朋友的关系还是勉强收我为徒。弹了几年后她告诉我父母我的资质是她这么多年带的学生中极为优秀的,她第一次这样觉得的学生现在已经是某知名乐团的艺术总监了,我是第二个,并劝说我父母考虑让我将钢琴发展成职业。父母当时将信将疑,也未多想,只是继续让我跟着学习。后来初二初三左右要考高中了,父母觉得也许还是传统的路更为适合我,便让我停止了一切钢琴相关,好好学习。结局么 所谓的平凡的道路 现在的发展也还不错,音乐在我的生命里更多的变成了一种爱好。只是偶尔看着喜欢的钢琴家,心里还是会有一种怅然之感。我知道这条路很窄,当年若是坚持根本不意味着注定的成功,但这种怅然的来源不在于此,而是在于未能付诸一试的遗憾。人生短暂,梦想与天赋尤其难得,如果不放手一搏,何以言人生?我的启蒙老师去世至今也有些年头了。回答此问题时想起她和她对我的希望,百感交集。只能深深道上一句对不起了。当年父母为我做出了选择。但我想,若是让成熟的我来做决定,也许结局还是如现在一样。说着要追寻梦想的我也许还是会对现实妥协,走上平凡的道路。归根结底,也许就是取决于实力,梦想的坚定程度,以及对追求梦想途中的付出所能接受的最大限度。
看到题主的问题,我也经历过啊。没有题主那么厉害,伯克利都不敢想。大概也学了10年乐器。不过重点不是音乐啊。如果很长就跳到最后吧!从高一开始我就在纠结我未来要做什么。开始久很明确。人只有一次。不可能把所有事情做好,做全。只能舍弃,不能后悔。那时候我在艺术文学和赚钱这件事上纠结好久。是努力赚很多钱还是做自己想做的。其实那时候在职业上也不明确。建筑师or作家or考古学家or史学家。题主可以看到都算文化层面的。但我选的职业,不挣钱或挣钱很难。我指过上题主所说高质量生活。后来我索性放弃,研究哪里的注册会计专业好啊,怎么做精算师。一度我想去达特茅斯,因为哪里商科好,学生平均收入高。我觉得所谓遵循你的内心这些话都是扯淡。犹豫不绝怎么选。但私以为,直觉说题主是想选音乐的。现在说我是如何处理的,我那个都没选,擅长文科的我选了理科,因为爱三体,我最终决定投身航天事业。高三理想设定为北航。我很清楚每天对着数字我会很烦,而我也没有文化艺术上太大天赋还很浮躁。我成不了钱穆,赵元任。所以我自认为妥协了,屈服于现实的淫威。高三我比过去都努力,练琴,学习。可是我还是里北航差了一步。我又妥协了,选了西北工大。而现实又给了我打击,我去了第二专业,探测制导。你让我怎么办呢?但其实我总留了路,热爱文学艺术可以放到课余研究,看了些建筑类的书,又在学画画。至于历史虽不是专业研究但现在资源丰富。赚钱,从高二接触理财概念,稀里糊涂赚过也亏过。现在先准备在长投学习。做好理财规划。而又有幸在航天院,转到理想的专业应该好转。我做不到破釜沉舟实现梦想,总在留后路。我觉得这也注定我不能痛快一场。只得心安。而这些选择实在我衡量后得出的。我觉得值得就够了。因为不了解题主全面的情况,我觉得题主应该很厉害,那就试试音乐。做的最好,不就可以了。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果是我,我会放弃音乐,因为这条路不确定性太多,当然如果题主实现创业,也不确定啊。现有好好生活的资本,在搞音乐也不是不行。但可能逝去音乐的灵性,这也算代价。如果你学高更,也能有名堂。再次声明我的意见仅供参考。只能说衡量你失去的,一切都算。如果觉得自己想不到就去问父母老师同学,知乎。我就做过这样的事。看到前面的答案也有非常专业的人,就多咨询吧。我觉得梦想这个词很好很冠冕堂皇,但很多时候不值一分钱。对我来说,他应该是在该死的现实中,保持自由的有精神向往的心。
谈一点小小的感想吧,一件小事。高中学化学那会,觉得化学特别神奇。可是其实化学学起来是异常枯燥的,要背方程式,配平,反应现象什么的。因为零花钱比较多吧,我就在家置办了整整一套实验设备,烧杯,烧瓶,各种化学试剂。几乎高中教材的所有化学实验我全部重新做过一遍,有些和书上说的一样,有些却不一样,当时就对教材产生了疑问。拿着我做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去找我的化学老师探讨,发现有些是我自己做实验时产生的纰漏,有些就算他给出了他的见解也难以令人信服。后来有次参加浙江省的化学竞赛,因为是特重班,所有全班参加考试,名列前茅。而我,什么准备都没有做。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低估了物质对人的影响,富裕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教,形成的内在气质是难以短时间突击形成的。这点,想必知乎那么多HR肯定深有体会。但是更多时候,我们又高估了物质对人的影响,这个世界很多人做出的伟大成就,其实很简单。各种体育运动,除了身体条件的天赋以外,还有就是无论寒暑,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真的抵达一定高度,理想和物质就再也没有区别了。君不见就算打游戏打到世界冠军也有500万美金么?
您好!这个问题问进了我的心里,想必也问进了许多人的心里吧。请允许我做下自我介绍,我是一名普通大学生,从小学习古典吉他,小提琴(当然中国大多小孩学习音乐是因为家长的功利心,想以后升学加分等等,我的家长就是如此)但都算不了很专业......个人性格可能接近朴树一点,适合搞艺术。我喜欢有深度的音乐,高中毕业就去学习了乐理并且尝试作曲,教我的老师说我旋律真的挺不错的,于是我就天真的幻想以后可以改变当下中国人的音乐观念......后来我在大学有了自己乐队,自学和声,配器等,乐理逐渐精通,但有件事情我越来越清楚,那就是音乐只能成为我的爱好,而不是全部。我试着分析我的情况:1,我不是权威出生2,音乐这一块我没有非常专门的朋友圈可以让我进入这个行业 3,好多学音乐的朋友,特别是作曲系的(武汉音乐学院)最后都转业了,就业前景不好 4,我喜欢研究有深度的音乐,中国底子非常薄,而我不可能出国因此我拟定的路是,音乐我会一直爱与研究下去,但只会当做我的业余生活。等我事业有成,或许是退休之后,我的思想更加成熟,阅历更加丰富,且精通乐理,那时候我再去作曲,应该会有好的作品吧希望我微薄的见解能提供参考
引用师傅的一句话。做交易能成功的必然条件是:喜欢做交易。钱是顺带赚的。赚多少是市场给的。所以梦想实现了,钱也就莫名其妙的来了。楼主加油。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枉来这世上走上一遭。共勉。
有钱才能谈理想。
楼主是我非常羡慕佩服的偶像啊,这么年轻而又有才华,还很有真性情。写出的音乐一定是非常令人期待的。而且我是觉得,既然音乐是你又有热情,又有特长的专业,其实坚持走下去反而更容易让你获得高质量的生活。不劝说过多,只是聊聊我的现状。我也是放弃了稳定职业,不再白天工作,晚上学音乐,而是全职学习。我明天就满三十岁了,都要是你的双倍了。我在农村长大,小时候接触音乐的机会少之又少。工作后跟朋友去KTV,绝对的跑调跑节奏,常被笑,但这样我都能很嗨;后来我是失恋了找个寄托去学钢琴。学的很慢,但喜欢上了音乐,觉得音符从自己手上弹出来,虽然生涩但是好神奇啊。2012年底,我去旅行,碰到一个一直在路上的朋友,聊起梦想,我说自己在学琴是希望可以给自己伴奏唱歌,很喜欢自弹自唱。可是觉得不可能,因为年纪大了,不容易专注,时间又少,又没有基础,学的很困难。后来他说了句 “ 有什么不可能的 ” 。点醒了我,是啊,有什么不可能。2013年回来后,就去学了声乐,然后觉得有工作总是不能专心学习,就不工作了。一直到现在,有一年多了,现在学的是调性和声,拿来分析一些歌曲觉得挺好玩。现在还是学的慢,也不知道能走多远,走到哪里;知道自己比不了别人,更比不上你们这些有童子功的小孩,但比起三年前的我,我进步不少了,我居然可以在培训中心学生展演时上台,不看歌词跟节奏唱歌(节奏感不强,还是会有地方拖拍,但是进步不少了),我以前是看着歌词也唱不对节奏的啊。每当我老觉得自己学的慢,很烦躁,焦虑,坚持不下去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想三年前的自己。。。我是因为音乐上视唱练耳的困惑而关注到的题主。其实,我有个预感,题主应该是会在音乐道路上走下去的。加油!期待你的音乐作品。
昨天晚上,我看了锵锵,他们的主题是股票。现在的牛市,让一些些名人瞬间轻易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想题主这样类型的人(鉴于题主题主的心理活动:第三条-害怕十年后比我懒惰的多的人因为选了好行业生活都比我轻松。事业成功的目的是快乐,而若我不成功,我则不会快乐,梦想则会变成负担。)应该会非常非常非常的不开心啦。好胜心每个人都有,但是未必每个人都能获得你们自认为的“成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句话不是针对少部分人的,而是大部分人都会这样。要么调整好心态学会妥协,要么你就把自己纠结致死。梦想太大,太艰难的时候,不要想些有的没的,不够专注,是难以成功的。“高质量”的生活可以与梦想并存,不过那是在你真的成功以后。
如果是我,在没有办法或者折中办法从事我喜欢的事的时候,我会偏向于选择金钱。为什么?因为幸运儿不是谁都能当的,有天赋的人多了去了,有多少人能幸运的从事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名利双收呢?我要养父母还有我自己。最起码不能活得落魄。我要保证首先我能好好的活着,在我不能依靠父母给我保留下来的资本毫无顾忌的选择自己的爱好的时候,活,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事。等到我的生活稳定了,我有自己的经济来源,能够空出属于自己的时间了的时候,那才是我能考虑我的理想的时候。人的一生就算80年,如果我大学毕业后40年都在奋斗,最起码我可以留出20年的时间来痛痛快快的,没有顾虑的为自己活着。
没有经济独立,天天喊着灵魂独立,就是耍流氓。
父母都是公务员,生活中等衣食无忧,但这并不妨碍我妈妈努力赚钱,爸爸安心退就二线安心养老。我自己创业开公司,努力赚钱,心有成为顶级演员的梦想,但这个梦想却只能为了生存暂时放在很久的以后。我一个月赚1600的时候没人相信我。包括我的父母,所有亲朋。记得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家人朋友隔三差五打电话让我回家,房子都买好了,你放着公务员不干,创你妹的业啊,不亏钱就万幸了,万一被骗了,传销了,学坏了咋整?乖乖回来在政府多好啊…巴拉巴拉一堆。特别是我爸爸,每次醉酒后都给我打电话,就是嘛三件事,结婚,稳定,回家。唠叨了将近两年,最后还是逐渐接受我的观点了。你一定以为是我说服他老人家了,错!之所以改变立场是因为看到我在北京混的不错,赚的是以前的几十倍才慢慢改变想法。那个时候我的梦想(当时是希望成为有价值的人,解决别人的痛苦,顺便赚点钱)对于他们太过遥远,太过不切实际。但,当一个月赚10万的时候,这些鄙视质疑嘲讽冷眼的目光和流言都变了。我就呵呵了那个时候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只相信你拥有的,而不相信你所承诺的。以上为故事背景 …………………正题的华丽分割线……高质量的生活最需要什么?答,钱!没钱过个屁高质量的生活?我很想成为全职演员,这是我现在的梦想,但,实现梦想意味着我要付出这样的代价:1,公司解散,之前创业积累的人脉,客户,员工,行业经验全部付之东流。2,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很可能变成几个月没收入,然后跑个龙套演个小角色赚点辛苦费,连个人花销都不够,只能吃老本。3,重头开始学习这个行业的规则,培养人脉,看别人脸色(因为不是老大嘛)娱乐圈的规则更加复杂。4,父母失去安全感,担心我以后去不上媳妇…………5,今年27,这个不尴不尬的年龄改行后,学习时间成本过高6,缺乏收入来源,会严重影响自信和交际圈7,梦想实现后也未必比我在原行业付出同样努力和时间后赚的多8,你朋友会说你是dsb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因为我就是那个dsb}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要两颗西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