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法测焦距的优点凸透镜焦距为什么要引入d=v-u?

求各种测凸透镜焦距方法的误差来源
求各种测凸透镜焦距方法的误差来源
对于薄透镜,焦距是指透镜光心到焦点的长度。自准直法中,物就放在透镜焦点上。那么测试时,就是要测量物到光心的距离。也就是要读出物点坐标,和光心坐标。若透镜光心和透镜架底座读数准线不共面,则意味你读出来的坐标并不是光心的坐标。这样就存在测量系统误差(不是认为的随机误差)。消除方法:1、调整他们,让他们共面;2、两次测量求平均值,多的一次是将物和反射镜对调,再测试一次
那二次成像呢?
您说的应该是二次曝光,或者吧
多次曝光技术是在一张页片或一幅胶片上拍摄几个影像。同一个物体可以拍摄几次,或者将几个不同的物体拍摄在一起。多次印放是用一张底片在同一张相纸上反复曝光多次。与这相似的一种技术叫合成印放,是在一张相纸上用几张不同的底片曝光多次。 是特技摄影方法之一,通过两次以上曝光,完成一个电影画面的。可以把不同时空的拍摄对象有机地合成在一个画面里。基本原理是用遮片相互遮挡,使多次曝光的影象不重叠。也可以不用遮片,使多次曝光的影象重叠。
  用对一个物体进行多次曝光的一种方法是将快门敞开,同时,用频闪灯进行脉冲闪光,或用几个闪光灯连续闪光。在镜头前转动一个辅助快门--开有一个小孔的不透光圆盘,也能得到多次曝光。在进行这样的多次曝光时,为了使胶片的影像略为分开,必须移动物体、照相机、,或任何两种同时移动。
  第二种更常用的多次曝光方法是,每一次曝光打开一次快门,对35毫米和使用卷片的照相机来说,这就要求给快门时,胶片不卷动。有些照相机可以在推动卷片杆给快门上弦的同时,拨动退片杆以防止胶片卷动。如果各物体中有黑暗部分,那就可以在构图时使各影像的主要明亮部分不要互相重叠。对于从背后?焦点平面?取景的照相机,可以把每个物体的位置划在取景玻璃或覆盖的白纸上,以取得精确的构图。如果各影像的和明亮部分互相重叠,它们的曝光效果将加在一起而记录在胶片上。为了避免,每个物体只能得到总的一部分。每个物体应得的曝光量由总曝光次数除正常曝光量来确定。对于控制的照相机,可用总曝光次数乘胶片速度,并用这个速度调整的,这样,也能得到同样的正确曝光。
  在多次印放中,重叠曝光效果也是一个问题,在重叠部分它将显得过黑?在胶片上,曝光过度部分印成相片后,将显得过亮,在中也是过亮?。印放曝光平稳问题,通过纸条和样片的测试,比较易于解决。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对影像的重叠与分离要加以控制使其达到适当的程度。这就需要利用某种逐渐重合的方法,使放大纸或镜头能在各次曝光之间适当地移动。
单纯多次曝光
  在拍摄照片的过程中,相机和被摄物体都保持不动,对被摄物体不同时间或不同光线照射情况下进行多次曝光拍摄,这样就可以突出被摄物体的层次感。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多次曝光技法,比较适合拍摄夜景。
变换多次曝光
  对于或者静物的拍摄,可以采用变换焦距的方法进行两次拍摄,一次使用实焦拍摄,一次使用虚焦拍摄。在实焦拍摄过程中可以曝光多些,而虚焦拍摄时则曝光少些。
遮挡法多次曝光
  所谓的遮挡法,就是前文所说的先遮挡镜头的一半拍摄一次被摄物体,然后再遮挡镜头的另一半拍摄一次不同位置的被摄物体,这样就可以将被摄物体同时曝光到一张底片上。不过使用拍摄的时候不用遮挡镜头,只要拍摄两张照片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需要保持镜头的位置不动。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画面的某些区域预先留出位置,在预留区域内多次曝光,也可以形成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效果。拍摄的过程中相机的位置可以固定,也可以移动。这里我们以相机位置固定的方法拍摄一个人物在多个位置的多张照片,然后把它们合成到一起。
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也叫法
在用,就是物距象距法测时,很难确定屏在哪个位置时像最清晰,这是一个主观判断的过程,往往是把屏前后移动,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像的清晰程度都相差不多,这样像距v就根本测不准确.
而在使用法时就好得多,它是先把光源与光屏都固定在上,再把凸透镜放在中间,前后移动它的位置,使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这时我们会发现当的位置稍有变化时,屏上像的清晰程度就有较大变化,这是因为透镜的位置稍有变化,它总是同时影响到物距和像距,并且是一个变小,另一个变大,像的清晰程度就变化明显.
使用共轭法的另一个优点是它不需要准确确定凸透镜光心的位置,若使用公式法,由于光心的位置不确定,会造成物距和像距都测不准确,从而测出的焦距误差很大.而使用共轭法,只需要测量凸透镜移动的距离,光心的具体位置是无关紧要的
谢了,人才,呵呵
等待您来回答
理工学科领域专家如何测量凸透镜焦距_百度知道
如何测量凸透镜焦距
说出两种方法:
提问者采纳
利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实像的实验,测量并记录成像时的物距u和像距v,根据透镜成像公式,计算出透镜焦距f,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 2 共轭法
利用光具座固定好光源和光屏位置,测量出它们的间距L。将待测焦距的凸透镜放在其间,沿主轴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两次呈现出光源倒立的像。记录两次成像时透镜的位置,由此求出两次成像过程中透镜移动的距离d,
根据公式可计算出凸透镜焦距f,这个方法叫共轭法。这是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之一。 3 平行光聚焦法
根据凸透镜特性,让平行光(如太阳光)沿主轴方向入射到凸透镜上,在另一侧与透镜平行放置一光屏,调节光屏位置使光屏上的光斑最小且最明亮,此时透镜与光屏的间距为凸透镜焦距。这是一种简便的粗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在实验室还可以用远物成像法代替平行光聚焦法估测凸透镜焦距,方法与平行光法相似;调节光屏的位置,使远处的物体(例如教室的窗或窗外的物体)在光屏上成像,光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近似为该透镜的焦距。
1 公式法利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实像的实验,测量并记录成像时的物距u和像距v,根据透镜成像公式,计算出透镜焦距f,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
2 共轭法利用光具座固定好光源和光屏位置,测量出它们的间距L。将待测焦距的凸透镜放在其间,沿主轴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两次呈现出光源倒立的像。记录两次成像时透镜的位置,由此求出两次成像过程中透镜移动的距离d,
其他类似问题
凸透镜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透镜参数的测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3页免费11页免费12页免费3页免费1页免费 5页免费10页1下载券4页免费3页免费4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3页免费12页免费8页1下载券6页免费2页免费
透镜参数的测量|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豆丁精品文档: 共轭法测焦距的优点 共轭法测焦距 共轭法测焦距优点 如何测量凸透..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共轭法凸透镜焦距的测量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实验一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doc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实验一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doc
需要金币:20 &&
实验一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透镜是光学仪器中最基本的元件,反映透镜特性的一个主要参量是焦距,它决定了透镜成像的位置和性质 大小、虚实、倒立 对于薄透镜焦距测量的准确度,主要取决于透镜光心及焦点 像点 定位的准确度本实验在光具座上采用几种不同方法分别测定凸、凹种薄透镜的焦距,以便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光路调节技术,比较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为今后正确使用光学仪器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验目的
1.学习光具座上各元件 2.掌握测定薄透镜焦距的几种基本方法透镜焦距 4. 观察透镜的像差. ?实验仪器
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平面反射镜,光源,物屏,像屏. 光具座是实验室最基本的光学平台,绝大多数光学实验都在光具座上完成.常用来测定薄透镜的焦距,光具组的基点,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相关测量.它是由一条长1.5m的导轨、滑座、光具夹组成,如图1-1所示.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测量之前必需调节各光学元件的等高共轴.各光学元件(薄透镜、双棱镜等)固定在光具夹上,可以通过对滑座的调节实现光学元件等高共轴的调节,并可随其改变他们的相对位置,由导轨上的标尺读出位置(标尺的分度值为1mm). 光具夹包括三爪式透镜夹,用于固定薄透镜等圆形光学元件;测微目镜夹,用于固定测微目镜;矩形镜片夹等. 图1-1 光具座 ?实验原理
一、凸透镜焦距的测定 1.粗略估测法
以太阳光或较远的灯光为光源(近似平行光入射),用凸透镜将其发出的光线聚成一点,认为是焦点,而光点到透镜中心 光心 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此法测量的误差约在10%左右由于这种方法误差较大,大都用在实验前作粗略估计,如挑选透镜等
2.物距像距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轭法测焦距的优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