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海洋考古,深海潜水,以及所必须的大航海 练考古一切知识邮箱

驶向海洋:中国水下考古纪实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驶向海洋:中国水下考古纪实
这本书真实记述了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的故事,对大家了解什么是水下考古,以及我国水下考古20年来所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有所帮助。出版社文物出版社页&&&&数147页开&&&&本16, 0开作&&&&者杜玉冰出版日期日语&&&&种简体中文ISBN6,
我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自汉代建立海上对外交通航线以来,我国对西方的贸易逐渐发展,日益兴盛。宋元两代,由于造船业、航海业的发展,中国商船几乎控制了太平洋到印度洋之间的商品贸易市场。直到明永乐年间,中国商船队在世界上仍然强大得无可匹敌。即使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仍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商品。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里,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仅仅沉没在我国领海内的商船就达数千艘之多。正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所说:“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灿烂的海洋文化史,在辽阔的海疆以及遍布内陆的江河、湖泊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调查、发掘与研究这些珍贵的水下文物是我国考古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水下考古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20世纪40年代发展到现在不过才几十年的历史。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起步更晚,20世纪80年代末才建立第一个水下考古研究机构——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后来,因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水下考古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陆地考古向水下的延伸。它的任务是对各类水域内保留下来的文化遗存进行调查、发掘和研究。水下考古涉及的学科领域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了海洋学、航海学、物理探测、水下工程等。考古潜水,更是水下考古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水下考古完全不同于捞宝者的“海底打捞”,它需要考古学者亲临水下,严格按照考古规程,实地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水下考古的探测、定位、发掘还需要他们掌握多种物理设备的使用以及对海洋潮汐、洋流、气候的深入了解。这给每一位从事水卜考古的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本书真实记述了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的故事,对大家了解什么是水下考古,以及我国水下考古20年来所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有所帮助。第一篇 发现南海一号   1.国人警醒,一桩拍卖一次震惊   2.应运而生,中国水下考古初建   3.中英探宝,南海一号惊现身影   4.扬帆试海,出征深海牛刀小试   5.中日联手,迎风搏浪再度出击   6.弱势无道,厉兵秣马养精蓄锐   7.拨开淤泥,八百年后初显真容   8.整体打捞,水晶宫里古船帆影   9.昨日重现,谜团待解再现辉煌     第二篇 探秘西沙   1.扬帆西沙,寻觅昔日海上丝路   2.初访永乐,华光礁下斩获沉船   3.险里逃生,怒海狂涛勇者无惧   4.驶往北礁,见证千年远洋航迹   5.西沙帆影,唤醒记忆昭示历史     第三篇 抢救碗礁一号   1.水下哄抢,碗礁下的一场噩梦   2.调兵遣将,全力抢救众志成城   3.镜头回放,泉州湾的宋代航船   4.险象环生,碗礁水下艰难作业   5.台风来袭,遗址居然再遭盗抢   6.电视直播,现场记录发掘实况   7.吾华之瓷,尽展千年贸易波折   8.安全堪虞,水下遗产亟待保护     附录   1.亲历者说——碗礁一号抢救发掘纪实   2.水下女记者的潜水日记   3.他与事业永存——沉痛悼念俞伟超先生   4.水下考古培训日记摘抄水下考古队的队员们,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他们常年都在沿海各省忙碌着。我追逐他们的足迹,向他们了解最直接最真实的情况。可是和他们谈起水下考古的成绩,他们总是表现得十分谨慎,不愿说得太多。问起他们第一次潜水的体验,他们会说,时间长了,都忘了。   作为本书的作者,我理解他们,因为,水下考古对所有的旁观者来说,神秘而又惊险。但对他们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工作。   我还是要感谢他们,感谢张威、古运泉、栗建安、楼建龙、朱滨、张勇、崔勇、张松、曹劲、魏俊、傅恩凤、张利诚给我提供了那么多真实的情况;感谢林果在忙碌中阅读书稿,核清事实,并为本书提供了一个亲历者的真实讲述;感谢李滨、徐海滨为本书提供相关图片;感谢中央电视台水下记者范伊然在身体不是很方便的情况下,接受我的采访,并同意把她的潜水日记通过这本小册子讲给大家听。估计当我们的书出版的时候,她的小宝宝已经出世了。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水下3759米:“蛟龙”顶起中国记录
  本报记者 陈磊  “蛟龙号”潜水器上升浮出水面。  3759米,这是它潜入深海的最大深度;9小时零3分,这是它创造的水下和海底作业时间。这一记录把中国的载人深潜技术推向了国际前沿水平。  它叫“蛟龙号”。  今天上午,科技部、国家海洋局在京联合宣布: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5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深海高新技术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制高点,也是目前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其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在世界上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中具有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它代表着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潜水器总设计师徐芑南表示。  100家单位,6年攻关,“蛟龙”问世  深海载人潜水器是运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种电子装置、特种设备快速、精确地到达各种深海复杂环境,进行高效勘探、科学考察和近海底作业的装备,是和平开发和利用深海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  经过50年的发展历程,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相继研制成功当前世界仅有的5艘6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这些装备到达的范围遍及海洋的大陆坡、海山顶、火山口、洋脊以及6000米的洋底,科学家亲临现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重要发现。  为推动我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我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高技术装备,同时为我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2002年,科技部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蛟龙号"是我国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详细设计,全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完成。总装联调和海上试验也由我国独立完成。”徐芑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与国际上现有的5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相比,“蛟龙号”在技术上有很多独特之处。首先,“蛟龙号”具有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功能和悬停定位功能,便于目标搜索和定位;其次,它具有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可以将潜水器在水下的语音、图像、文字等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母船上,母船的指令也可以实时地传给潜水器;第三,我国自行开发研制的充油银锌蓄电池与国外同类潜水器相比,容量是最大的,从而保证了在水下的作业时间;第四,“蛟龙号”设计深度是7000米,研制人员已经对每个部件进行了7000米压力试验考核。  在国家海洋局组织下,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会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声学所等国内约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自主研发工作,经过6年时间完成了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完成了水面支持系统研制和试验母船改造,完成了潜航员选拔和培训,具备了开展海上试验的技术条件。  3759米,9小时零3分,“蛟龙”潜海  从2009年8月开始,有关单位先后组织开展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  “海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蛟龙号"研制是我国深海载人技术从几百米到几千米的技术跨域,遇到困难难以计数。”在项目负责人、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看来,“最大难题在于缺少经验,立项之初,到国外参观都困难,更何况了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刘峰说,由于该项目设计部门多,技术领域广,组织协调难度大;试验过程中还遇到了复杂的天气和海况。此外,母船“向阳红09”是一条有30年航龄的老船,噪音非常大,对水声通信系统的质量产生很大影响。虽然挑战巨大,但都被工程技术人员克服。  那么,“蛟龙号”究竟如何下潜和作业呢?  其实,这种潜水器外观近似椭圆形球体。“深潜一般在清晨开始,傍晚结束。”潜航员叶聪告诉记者,“每次下水有3个人。大家都在一个内径为2.1米的钛合金舱体内工作。1名潜航员坐中间,2名试航员坐两侧,并蜷缩在舱内的狭小空间内。舱内布置得非常紧凑,在这么小的空间内,布满了各种监测面板、控制仪器和驾驶、作业用的操纵杆,还有生命支持系统。虽然在舱内会觉得有点挤,但这已是国外同类载人潜水器中尺寸最大的了。”  据介绍,3000米深度的下潜和上浮各需要100分钟,作业要300分钟。由于采用的是无动力下潜和上浮,期间不需要推进器工作,不需要消耗能量。  “将来整个下潜、作业时长可达12小时,如果一切正常,给养还可以让我们多呆3天。”叶聪说,“由于舱内是常压,因此与我们日常工作环境一样,如厕等生理需求也有专业设备。这项工作关键考验我们的水下决策能力,正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我们遇到各种突发情况,都有权在水下继续执行或者终止试验。”  “"蛟龙号"操控性很好,驾驶起来,运动灵活。”叶聪说,“潜水器驾驶有手操和自动驾驶两种模式。自动驾驶时,可以自动实现定高、定深、定速和定向航行,如果遇到障碍物,潜水器会发出警报。这些功能减轻了潜航员的劳动强度,我们会觉得很轻松。但有的任务必须手动驾驶、手动操纵,比如取样、布放海底装置等。我们会按照任务要求,到达指定目标,熟练操纵声纳、摄像机、机械手等设备进行作业。”  今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完成了多项海底作业,创造了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科技部社发司司长马燕合表示,在短短11个月内,我国载人深潜试验完成了从零到3700米水深的重大跨越。海上试验充分验证了潜水器的功能和各项技术指标,为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和更大深度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专家介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可以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进行机动、悬停、正确就位和定点坐坡,执行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等科学考察;它还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如对多金属结核资源进行勘查,对多金属硫化物热液喷口进行温度测量,对钴结壳资源的勘查,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检测等。  徐芑南同时表示:“虽然每个部件都经受了7000米压力的试验,当然我们还必须遵循由深入浅的原则,在今后的海上试验中最终给予验证。”(本报北京8月26日电)
(责任编辑:罗园)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无穷俱乐部为本次论坛承载平台..
移动新发现
近期热点关注第二章 国外海洋考古发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15页免费23页免费4页免费1页¥0.503页1下载券 14页1下载券6页4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82页1下载券5页1下载券3页免费91页免费21页1下载券
第二章 国外海洋考古发展|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2.94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环中国海海洋考古第三讲
下载积分:1600
内容提示:环中国海海洋考古第三讲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9:03:4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环中国海海洋考古第三讲.PDF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航海 练考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