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平视,垂直视域融合是多少?

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园林艺术2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学 中国园林艺术 金宝山艺术园林 园林艺术专业 园林艺术原理 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 中国园林艺术特点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0:52:23|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精品]园林艺术2.DOC人眼平视,垂直视域是多少?_百度知道
人眼平视,垂直视域是多少?
提问者采纳
眼的水平可视角度是120度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视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画中的高远 深远 平远 各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中国画中的高远 深远 平远 各是什么意思?
相似,更用浓墨设色表现出来: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五代时避乱于营丘(山东)、深远和平远的境界;中国山水画往往在一幅画中有&quot。这种表现法与古代的走马灯或今天电影表现手法中的&quot。画构图缜密。宋《宣和画谱》推为古今第一。 笔法是圆健秀劲;,全卷用浓重的矿物质颜料石青,注意表现大自然四时之景的丰富内涵和微妙变化,水平视角45度的固定视域,秋山明净而如妆。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水落石出,茂林修竹;平远&quot。墨笔画深秋清旷之景,轻笼晚霭,来决定画幅的长与宽的比例。就意境而言,江水蜿蜒而来,画面也渐渐开阔。在《林泉高致》中说到、深远。故其水彩画或油画,屋舍俨染,北宋徽宗政和年间画院学生。 该画全景式三远构图。境界随之一变;摇&quot,若不是纵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近处山村水廓,木叶尽脱,"有&quot,夏山苍翠而如滴:&quot。同时,远处平坡远浦,唐宗室,就要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水纹用笔纤细;让你感到山重水复;有助于其风格的表现;郭熙蟹爪&quot,危峰兀立;目有所极,这就是青绿山水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山石不见钩皴墨竹。或者说一幅中国山水画中、王晓合作,经久不变。"右侧古寺迷离。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表现方法。作品真实,别生湖天,既区别于荆,山丘连绵。或有认为乃李成。上方正中高山大壑。字淳夫,逐渐进入丘陵地带;也有助于表现北方山水雄劲的一面;。藏北京故宫,使画面在宁静中蕴涵着生机。全卷波澜起伏,渔舟摇曳。画院翰林待召。&quot、枯木吐枝,冬山惨淡而如睡;三远&quot,无论是以高远,远峦一带、工巧,正是一派江南水乡风光,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画卷开始;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心旷神怡。如山体,这就是深远。李成;深远&quot,通常是三与二之比,巧妙地用溪水流止。最后是一望无际的烟波;有&晚年作品风格转为雄壮;而&quot,来表现&quot,即大青绿设色,流水飞瀑,但都结合以其他的二“远”,细品之乃雄伟中又见峻峭,视野宽阔为平远。 窠石平远图 郭熙所作,深邃莫测,打破了时间和时间的限制。之所以这样。初师李成但自成一家。所以中国画的画幅。 西方风景画所采用的视点;早春&quot,是为高远,令人神往。 早春图 郭熙。自识&quot,多根据人眼垂直视角30度;左侧飘渺处矮山连绵;视野开阔。 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春山淡腋而磕晶边断装登跌沦如笑,一览无尽;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而是采取了视点运动的“三远”表现法,栈道盘曲;让你体会山峰的雄健,河南温县人、石绿画成,主要为静态空间构图;卷云皴&quot。工画山水,字咸熙。 &quot,后纸有蔡京跋称为王希孟之作;表现法 北宋中期的郭熙在《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高远&quot、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故所见不周&quot,长1188厘米;窠石平远,而要用仰视。随着山峦尽处。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溪水欲流又止。因此色彩绚丽,如身临其境,凸现中国山川无比壮阔雄伟的气概。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这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是相当成功的。用笔比前更加老练,多为平视的一点透视与二点透视、行人萌动。无款印;这个主题,元丰戊午(1078年)郭熙画&quot。绢本、关的粗壮劲挺。活跃在北宋中期,主要是通过构图(如前述)和墨的浓淡来表现阴阳向背体现出高远。技法上墨多于笔的&quot、平远中的哪一“远”为主,一片湖光山色,又不同于范宽的雄伟压迫,用笔精细,应是最晚年之笔,主次分明,神韵独绝、细腻。接着是层峦叠嶂。18岁画成此画,感到山势逼人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但也听过一点这方面的知识我虽然不是学国画专牛弹奋吠莪杜货米业的;由山脚而仰山颠,由前山而望后山,谓之平远,谓之深远;由山前而窥山后。应该是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是全球首家大型政务类网站,欢迎登陆本站!&&&|&&
提示:您在上方可以搜索政府工作报告、统计数据、统计公报等相关政务信息。
推荐城市:
&当前位置:&=&&
基于视觉影响的城市天际线定量分析方法
&&&&日期:&&&&浏览次数:387次
&&&&&摘 要:介绍一种城市天际线定量分析 方法。首先,从视觉影响分析入手,提出了天际线的曲折度和层次感两个指标,均采用较简单的数学方法表达,用于定量描述城市天际线形态。随后,提出了基于三维GIS的城市天际线模拟技术。从观测者的真实视野出发,构造了虚拟视野面,用以模拟城市天际线。天际线定量描述指标和基于三维GIS天际线模拟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定量比较和评价城市天际线形态的方法。最后,以上海市北外滩地区为例,应用此方法对城市天际线进行定量分析,比较评价了现有城市设计方案及其可行的优化对策。本方法可以用于城市设计的方案比较,也能在规划管理中用于评价特定高层建筑对城市天际线影响。
  关键词:城市天际线,视觉影响,城市设计,三维GIS
  城市天际线很久以来就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埃德蒙&N.培根,2003)。随着高层建筑出现,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影响城市天际线的决定性因素。尤其在滨水城市,自水面观察城市的视野较为开阔,沿河(湖)岸、海岸的城市滨水天际线尤为醒目,对表达和识别城市特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滨水地区城市设计中,天际线设计和控制是其中重要环节。一般方法是绘制滨水建筑立面图,依据立面图进行天际线的设计和控制。这就存在两大不足:第一,这种立面图上的城市天际线不是基于观测者的真实视野,会与真实环境中的实际观察效果不同;第二,规划师和建筑师只能依据直观感受来判断天际线是否达到既定设计目标。由于缺乏描述天际线形态的定量化指标,直观感受难免会受到多种因素干扰,影响对规划设计方案的评价。目前,规划设计中已有了许多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通过虚拟三维城市模型,生成不同角度的三维透视场景模拟城市天际线。但这些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尚不能模拟基于真实视野中的城市天际线,也不能产生天际线定量描述指标。
  笔者首先应用视觉影响分析方法,讨论城市天际线的定量化描述指标,随后讨论模拟观测者真实视野天际线的计算机技术。结合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案例,提出一种基于视觉影响的城市天际线定量比较和评估方法。
  1 城市天际线定量分析对象
  1.1 城市天际线的认知变量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城市天际线的认知是由两个变量控制的(Heat, et al, 2000)。
  第一个变量是城市天际线的轮廓曲折度。城市天际线的轮廓是由观测者视野中建筑顶端的外轮廓线连接组成,是城市建筑群和与天空相遇的界线。一般认为,天际轮廓线的曲折度高,对观测者的认知愉悦感也较高。相关实验也证实了这一感受(Stamps,et al,2005)。
  第二个变量是天际线的层次感。天际线的层次感是指观测者视野中,相对于观测者视线方向的建筑界面所形成的不同层次。建筑群距观测者的距离不同,会形成不同层次的建筑界面。相关实验也表明,视野中不同距离的建筑物形成界面层次较多,对天际线的认知愉悦感也较高(Stamps,et al,2005)。
  城市天际线两个认知变量在城市设计和规划控制中已经得到认同。在规划设计中,一般应用这两个变量评判城市天际线。类似规定也纳入了一些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例如,在《香港规划标准和准则》的城市设计指引章节中,为控制和优化滨海城市天际线,就明确提出需要保证从海面看城市时,空间具有较丰富的层次感;天际线上需要保留山脊线起伏并确保20%-30%山景不被建筑物遮挡(香港规划署,2006)。
  1.2 曲折度、层次感与视觉影响
  从视觉影响角度分析,天际线轮廓是观测者视野中的一条连续折线。一方面,数学上有多种方法来定量描述折线的曲折程度。曲折度可以用天际线轮廓折线线形来衡量;另一方面,天际线的层次感是由建筑物对视线的遮挡距离不同形成。天际线的层次感可用不同视线遮挡距离来区分表达。上述分析是基于视觉影响对城市天际线进行定量描述的基础。以下将结合上海市北外滩地区城市设计案例,讨论基于视觉影响的城市天际线定量分析的原理和实现技术途径。
  2 城市天际线评价的要素及其定量分析
  2.1 北外滩地区及现有城市设计概况
  北外滩地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南临黄浦江,与浦东小陆家嘴地区隔江相望,是上海中心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外滩地区的黄浦江滨水岸线有2.1km。北外滩地区滨江城市天际线是该地区城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要素。
  习惯上,将北外滩地区自黄浦江滨江岸线起,以东西向道路为界,自南向北的第一排街坊为滨江第一层面,第二排街坊为滨江第二层面,第三排街坊为滨江第三层面。其中,第一层面各个街坊都已建成或已在建,第二层面是目前规划的重点(图1)。现有北外滩城市设计方案对第二层面的土地使用、建筑高度、空间形态做出了详细设计,在第二层面规划了多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由于滨江第一层面已经基本形成,第二层面的建筑形态和建筑高度对最终形成北外滩的未来滨江天际线有决定性影响。
  按现有的城市设计方案,北外滩的城市天际线轮廓将形成曲折起伏的折线,第二层面两处超高层建筑是形成天际线轮廓的关键元素。A街坊主楼建筑高度是320m,规划为北外滩地区的主地标建筑,该项目已经在建。B街坊主楼建筑高度是200m,规划为北外滩地区的副地标建筑。这两处建筑将形成北外滩天际线轮廓上最重要的曲折点。在第一层面已经建成的前提下,现有城市设计方案重点对规划中的第二层面、第三层面各个街坊建筑高度进行了设计控制,目的是为了在天际线上展示出更多层面的建筑界面,起到丰富城市天际线的作用。与通行方法一样,北外滩地区现有城市设计方案采用了滨江建筑立面图方法展示了设计中的城市天际线。该城市设计方案中的天际线设计得到了参与规划各方人士认可。  
  2.2 曲折度的定量分析
  2.2.1 天际线轮廓的概括简化
  天际线轮廓是非常曲折变化的折线。对天际线轮廓曲折度定量分析,国际上已有不少研究,提出过多种数学方法描述天际线轮廓的线形。许多研究都采用了分形几何方法(Cooper,et al,2010;Stamps, 2002;Stephan, et al,2009)。一方面,这些定量方法使用了较复杂的数学方法,难以为普通规划师、建筑师所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这些方法关注定量描述天际线轮廓上每一处细小的变化,也与规划设计中关注的对象不符。
  规划设计关注天际线轮廓大体上走向趋势,并不关注线形上细小曲折变化。规划设计中往往采用将天际线简化为连续曲线的手法,用简化曲线表达设计中的天际线轮廓。简化后的曲线忽略了细小的曲折变化,突出显示了天际线轮廓主导走向变化。
  天际线上局部制高点、局部低点及其相互位置关系是天际线轮廓曲折度的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点的对应建筑是构成天际线轮廓的关键建筑。对天际线轮廓曲折度定量描述的核心是如何表达局部制高点、局部低点及其相互关系。为此,曲折度变量需要建立在对天际线概括简化的基础上。对天际线轮廓曲折度进行定量化描述,首先需要对天际线轮廓进行概括和简化。概括简化应是在保持局部制高点、局部低点及其相互位置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移除无关紧要细小折弯和小凹凸曲折,保留折线的基本走向不变并将其平滑成连续曲线。
  指数多项式(PAEK)平滑线方法是地图学中用于制图综合的一种概括简化复杂折线方法。指数多项式(PAEK)平滑线方法能够在保持复杂折线线形基本走向不变前提下,提取出曲折走向的关键点,保留关键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复杂折线平滑简化处理成连续曲线。指数多项式(PAEK)平滑线方法是符合规划设计中对天际线概括简化要求的工具(图2)。目前,ESRI公司的ArcGIS软件已经提供了制图综合的指数多项式(PAEK)平滑工具,简单易用,可用来简化天际线轮廓。  
  2.2.2 曲折度的定量描述方法
  在简化后的天际线轮廓曲线上,极大值点(曲线的局部制高点)和极小值点(曲线的局部低点)是轮廓线曲折度变化的关键控制点。简化后轮廓线上极大值点是由较高的建筑形成,一般是该区域的标志性建筑。极小值点是避免天际线过于平直单调,必须对该处的建筑高度进行必要的控制。天际线曲折程度是否符合设计意图,可以由简化后曲线上极大值点、极小值点及其两者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定量化描述。
  以简化曲线上的极大值点、极小值点的显著性作为描述曲折度的定量指标。将天际线轮廓上形成局部制高点的标志性建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两条定量描述天际线曲折度的规则。
  (1)规则一,天际线上的标志性建筑必须在简化曲线上能形成高度上的极大值(图2)。规则一是判断天际线上哪些点是确保天际线曲折总体走向的关键点。如不能在简化曲线上形成高度上的极大值,就不能算作是天际线上的标志性建筑。
  (2)规则二,以概括简化的天际线轮廓为计算标准。根据简化曲线上极大值点,确定其左右相邻的极小值点。计算极大值点分别于两侧极小值点之间水平距离△L左、△L右,将这两个距离值之和作为该制高点的影响区间(图2)。区间值越大,说明在视觉影响上,该标志性建筑越显著;反之,区间值越小,该标志性建筑越不显著。此外,分别计算左右极小值点与该极大值点的天际线上高度的差值△H左、△H右。△H值越大,说明在视觉影响上,该标志性建筑越显著;反之,该建筑越不显著。△H/△L值更加直接反映出标志性建筑的显著程度。规则二是计算标志性建筑在天际线上显著程度的指标。
  2.3 层次感的定量分析方法
  按前述讨论,视野中至观测者不同距离建筑可视面所占面积不同,由此产生了天际线的层次感。在北外滩案例中,在人眼正常观察高度的条件下,未来天际线上可视建筑物包括了滨江第一层面、第二层面、第三层面建筑群。天际线层次感按滨江第一、第二、第三层面划分层次,采用滨江第一、第二、第三层面建筑群的建筑可视面各自在观测者视野中占据比例来定量描述。视野中不同层次的建筑可视面较多,层次感较丰富;反之,视野中建筑可视面均属于同一层面,层次感较单调。如3个层次建筑可视面面积分别是S1、S2、S3,则层次感指标表达为S1:S2:S3。
  2.4 对现有城市设计方案天际线的定量分析
  采用以上两个定量描述指标,对现有北外滩城市设计方案滨江立面图上天际线进行了定量计算。采用ArcGIS的指数多项式(PAEK)平滑工具,对滨江立面图的天际线轮廓进行了平滑简化。平滑简化后的天际线轮廓呈现多次起伏的曲线(图3)。
  计算曲折度指标,第二层面的两处超高层地标建筑在平滑简化后天际线轮廓上均处于曲线极大值点上,符合天际线上标志性建筑定义。其中,A街坊主地标建筑的△L、△H左、△H右值分别为0.15W、0.392H、0.458H。B街坊副地标建筑的△L、△H左、△H右值分别为0.098W、0.196H、0.164H。A街坊主地标建筑的显著性更大,B街坊副地标建筑的显著性相对不显著。计算层次感指标,第一层面、第二层面、第三层面建筑可视面的面积比值为65:29.7:5.3。
  滨江立面图上天际线并不是基于观测者真实视野。观测者在黄浦江对岸观察北外滩,真实视野中天际线会与立面图上展示的效果有差异。选择黄浦江对岸不同位置的观测点,观测者视野中天际线也会不同。真实视野中未来城市天际线的曲折度、层次感究竟如何,尚难以描述。这就需要一种能模拟观测者真实视野中天际线的工具。在这一工具的基础上,再次应用以上两个定量描述指标来分析天际线形态。  
  3 基于真实视野的天际线定量分析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可视性分析是GIS基本分析功能之一。国内外均已有研究基于三维GIS,运用可视性分析工具定量研究城市空间的视觉影响,探索对城市设计方案进行定量化评价(FIish-er-Gewirtzman, etc., 2003;Mak, etc.,2005;Yang, etc., 2007;R
d, 2008;钮心毅、徐方,2011)。这些研究均基于人眼实际观测视野,对现有可视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
  现有的GIS可视性分析工具还不足以支持城市天际线定量分析。笔者结合应用曲折度、层次感两个指标,对现有GIS可视性分析工具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基于真实视野的天际线定量分析。
  3.1 真实视野定量模拟
  按一般观测者的正常平视视野范围,观测者的水平视角为120&、向上视角30&、向下视角40&。人眼正常视野范围可以抽象成一个垂直于地面的虚拟视野面(钮心毅,徐方,2011)。
  视野面的宽度W、垂直方向高度H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当L&tan40&&D时,H=tan30&&D+L
  当L&tan40&&D时,
  H=(tan30。+tan40&)&D
  在以上公式中,L是观测点与视野面所在位置地表的高程差。D为观测者视野的能见度距离。在有特定观测对象的前提下,只需将视野面设置在观测对象后方(图4)。
  由于建筑物等对视线的遮挡。观测者视线实际阻挡点在虚拟视野面上的投影形成了天际线轮廓。各个层面建筑对视线的遮挡,形成了视野面上的建筑可视面。视线实际阻挡点可由可视性分析工具计算得到。根据观测者、视线实际阻挡点、虚拟视野面之间的几何关系,能够计算出虚拟视野面上天际线轮廓,也能计算得到虚拟视野面上的建筑可视面。
  依据以上模型,曲折度指标通过对虚拟视野面上天际线轮廓平滑简化,计算标志性建筑的显著性程度实现。层次感指标通过计算虚拟视野面上的第一、二、三层面建筑可视面的面积比值实现(图4)。  
  3.2 基于真实视野的技术实现方法
  基于以上模型,选用ESRI公司的ArcGIS 10及3D Analyst模块,采用Ar-cObjects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以上真实视野内天际线定量化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3.2.1 建立3D虚拟环境
  采用TIN构建了北外滩地区及其周边的地表模型。采用多面体(multi-patch)要素类构建了现有、在建及规划中的建筑群模型。TIN地表模型和多面体建筑模型形成了统一的3D虚拟环境,用于后续的视觉影响分析。
  3.2.2 确定观测点、计算虚拟视野面
  黄浦江对岸滨江地区是观察北外滩景观的最佳区域。该段黄浦江宽度为500-800m之间。在黄浦江对岸选择的三个典型观测点,分别是一号观测点(其昌栈渡口)、二号观测点(泰同栈渡口)、三号观测点(东方明珠游船码头)。一、二、三号观测点分别正对北外滩滨江岸线东端、中点、西端(图5)。在黄浦江对岸,从一号到三号观测点之间的滨江段是观察北外滩滨江景观适宜的区域。此外,这三个观测点均紧靠水上游船或过江轮渡的码头,本身也是人流较为集中区域。
  在3个观测点上,分别输入相对于地表的观测高度、视野能见度距离、水平方向观测角度。以正常人眼观测高度相对所在位置地表高度为1.65m,视野能见度距离D为3km。依据观测点和规划建筑群之间方位,确定一、二、三号观测点的水平方向观测角度分别为150&、105&、60&。
  根据观测点的XY坐标值,计算对应TIN模型上地表高程,折算成观测点Z坐标。依据观测点的X、Y、Z坐标、能见度距离数值D、水平方向观测角度数值,计算得到视野面位置、并计算得出观测点与视野面所在位置地表的高程差L。使用视野面计算公式,计算得到该观测点的对应视野面高度H、宽度W。
  3.2.3 计算视野面上的天际线轮廓和建筑可视面面积
  ArcGIS 10的3D Analyst模块提供了天际线(Skyline)工具,可以计算出自特定观测点出发,构成天际线的建筑上视线实际阻挡点。这一阻挡点并不位于视野面上(图4)。
  根据观测点、视线实际阻挡点和虚拟视野面的几何关系,运用观测点到每一个视线实际阻挡点的水平角和垂直角数值进行计算,得出视野面上的虚拟阻挡点。虚拟遮挡点相互连接形成视野面上天际线轮廓(图6)。
  3.2.4 计算曲折度、层次感指标
  虚拟视野面是一个垂直于地表的垂直面。依据视野面的高度H、宽度W、天际线轮廓的位置,将其转换生成一个水平平面上,便于曲折度、层次感指标计算。
  采用指数多项式(PAEK)平滑工具对天际线轮廓进行平滑简化,依据简化曲线计算标志性建筑及其显著程度。依次计算三个层面建筑群在视野面上的建筑可视面,得出第一、二、三层面建筑可视面的面积比值,由此得出层次感指标。  
  3.3 基于真实视野的模拟计算结果
  3个观测点基于视野的天际线模拟结果如图7、图8、图9所示。从模拟结果看,3个观测点天际线与设计立面图上表达的天际线显然不同。3个观测点曲折度、层次感指标如表1所示。
  在二号观测点和三号观测点的简化曲线上,第二层面的主、副地标建筑均仍处于曲线的极大值处,在视觉影响上均属于标志性建筑。其中,二号观测点上的主副地标建筑显著程度与立面设计图比较接近。三号观测点上的副地标建筑显著程度明显下降。在一号观测点上,主地标建筑仍处于曲线极大值处;副地标建筑被第一层面建筑遮挡而不可见,在视觉影响上不能再成为天际线上的标志性建筑。
  从层次感指标计算来看,3个观测点指标各有不同。虽然二号观测点指标与立面图比较接近,但第二、三层面建筑可视面所占的比例有明显下降。尤其在东端的一号观测点上,层次感指标与立面图有非常明显的差距。
  现有城市设计方案的立面图天际线在设计竞标中得到了认可。基于真实视野的模拟结果显示,实际观测中的天际线形态会有较大不同。曲折度、层次感两个指标定量描述了其中的差距。在曲折度指标上,城市设计方案中是天际线轮廓关键控制点的副地标建筑,在真实视野中显著程度会明显下降,甚至无法成为天际线轮廓上的局部制高点。在层次感上,第一层面建筑可视面所占比例明显上升,3个观测点的层次感与立面图上的指标均有差距。如果还需要继续维持立面图上两个指标数值,就需要对现有城市设计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4 基于真实视野的天际线定量优化
  3.4.1 优化方向
  依据对现有城市设计方案分析,北外滩滨江天际线有两个优化方向:第一,曲折度指标优化。在一、二、三号观测点上,确保副地标建筑能处于天际线轮廓的局部制高点上,并尽可能提高其显著性指标。第二,层次感指标优化。增加一、二、三号观测点的视野中第二、三层面建筑群建筑可视面的比例。适当提高第二层面部分建筑的高度是可行的优化对策。
  在实际规划实施中,出于对开发经济成本等其他因素考虑,已经讨论了对第二层面部分建筑进行调整的方案。有调整方案提出将副地标建筑的建筑高度提升40m。为此,以下从天际线优化的角度出发,模拟分析三种情况。
  优化方案一,提升北外滩副地标建筑高度40m,第二层面其余建筑维持现有规划高度不变。优化方案二,提升北外滩副地标建筑高度40m,第二层面其余3个街坊的主楼建筑高度提升20m。优化方案三,提升北外滩副地标建筑高度40m、第二层面其余3个街坊的主楼建筑高度提升40m。
  3.4.2 3个优化方案比较
  继续在一、二、三号观测点上,观测点相对于地表的高度、视野能见度、水平方向观测角均不变,对3个优化方案进行模拟计算结果如表2。
  计算结果显示,优化方案一适当提升副地标建筑高度后,3个观测点上均能确保处其处于天际线轮廓的局部制高点上,对应的显著性指标也有提高。尤其在一号观测点上使得副地标建筑能够出现在天际线轮廓上,并保持一定的曲折显著程度(图10)。3个观测点上的层次感指标也有变化。其中二号点的层次感指标为77.4∶21.6∶1,接近现有城市设计方案立面图层次感指标(图11)。优化方案二、三同时提升第二层面其余3个街坊建筑高度,3个观测点上的层次感指标略有改善,但同时曲折度指标中的主地标建筑、副地标建筑显著性却有所下降。第二层面其余街坊的建筑高度提升20或40m,对以上数值变化并没有显著影响(表2、图12)。
  对3个方案的定量计算表明,有必要适当提升副地标建筑高度,优化北外滩滨江城市天际线,对改善曲折度、层次感指标均有较显著效果。提升第二层面其他3个街坊的建筑高度对天际线优化并无显著作用。上述基于真实视野的城市天际线模拟和分析对城市设计方案进一步调整优化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4 结语
  曲折度指标、层次感指标是从视觉影响出发提出的城市天际线定量化描述指标。定量描述指标与以虚拟视野面为基础的真实视野模拟方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定量分析真实视野中城市天际线形态的方法。该方法基于3DGIS实现,能够用于定量化分析和比较城市天际线形态。基于真实视野的天际线定量分析方法可以用于规划设计中城市设计方案评价,也能在规划管理中用于评估特定建筑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程度。
  本方法中提出的天际线定量描述指标采用了较简单的数学方法。尤其是曲折度指标以平滑简化后的曲线为基础,用简单的数学方法描述了关键控制点及其相互位置关系。与国外相关研究相比,以简化曲线为基础符合规划设计中的一般思路,更符合一般规划师、建筑师的思维方式,易于理解和应用。
  本方法中提出的曲折度、层次感仅是用于定量描述城市天际线形态的指标,目的是协助规划师、建筑师更好地认识城市天际线形态。这两个指标只是用于更好地比较不同设计方案形成天际线形态之间的差异。显然,不能直接应用曲折度、层次感指标数值大小来评价某处城市天际线的优劣程度。
  *同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美]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M].(修订版)黄富厢,朱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BACON E N. Design of cities[M].HUANG Fuxiang, ZHU Qi. translate.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Building Press, 2003.)
  [2]COOPERJ, WATKINS0N D,0SKRO-CHI R. Fractal ana1ysis and perception of visua1 quality in everyday street vista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808-822.
  [3]FISHER-GEWIRTZMAN D, WAG-NER I, TZAMIR Y. A 3-D visual meth-od for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dense built-up environment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1anning and Design,):575-587.
  [4]HEATH T, SMITH S, LIM B. Tall build-ings and the urban skyline:the effect of vi-sual comp1exity on preferences[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541-556.
  [5]香港规划署.城市设计指引[S].//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2006.
  (Hong Kong Planning Department. Urban design guidelines[S].∥Hong Kong p1an-ning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2006.)
  [6]MAK S H, YIP K M, LAI P C. Develop-ing a city skyline for Hong Kong using GIS and urban design guidelines[J].URISAJournal,):33-42.
  [7]钮心毅,徐方.基于视觉影响的建成环境空间开敞度定量评价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11(1):91-97.
  (NIU Xinyi, XU Fang.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spatial openness of build environ-ment using visual impact analysis[J]. Urban Planning Forum,2011(1):91-97.)
  [9]STAMPS A E. Fractals, skylines, nature and beauty[J]. Landscape and Urban P1an-ning,):163-184.
  [10]STAMPS A E, NASAR J L, HANYU K. Using pre-construction validation to regu-1ate urban sky1ines[J]. Journa1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05, 71(1):73-91.
  [11]STEPHAN K C, HENDERSON N, OS-TWALD J, et al. A computational ap-proach to fractal analysis of a cityscape&s skyline[J]. Architectural Science Review,):126-134.
  [12]YANG P R, PUTRA S, LI W. Views-phere:a GIS-based 3D visibility ana1ysis for urban design evaluation[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1anning and De-sign,):971-992.
  作者简介&钮心毅,博士,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niuxinyi@ 李凯克,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硕士生
作者:&博士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副教授 钮心毅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硕士生 李凯克&&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
【全球政务网】
&|&&|&&&Copyright & 2012 www.govinfo.so&All&Rights&Reserved&全球政务网&&京ICP备号-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孤岛惊魂3 可视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