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小传a是什么化学元素

初中化学教学&&化学史&&化学家小传&&课程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化学史&&化学家小传&&课程内容
提出化学结构理论的布特列洛夫
布特列洛夫 &&& (公元1828~1886)阿列克萨得尔·米哈依洛维奇·布特列洛夫,
日生于一个偏僻的农村小镇,卒于日,终年58岁。
&&& 布特列洛夫是世界闻名的俄国化学家,他是化学结构理论的创立者之一,是俄国有机化学家组成的喀山学派的领导人和学术带头人,这个学派荟萃了一大批俄国化学界的精英,在世界化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 布特列洛夫出生在一个地主和退伍军官的家庭中,他的父辈们曾参加过1812年抵抗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布特列洛夫从小过着比较富有的生活,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的初等教育是在一所寄宿学校里完成的,1839年进入喀山中学读书。在中学时期,他喜欢物理学、数学和博物学,对化学更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1844年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喀山大学,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
1849年大学毕业,因为成绩优良并有独立研究的能力,所以彼留在喀山大学任教。
&&&& 1851年,布特列洛夫在喀山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他的硕士论文题目是《论有机化合物的氧化》,1854年,他获得了莫斯科大学博士学位后,就回到喀山大学担任教授。当时在喀山大学任教授的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例如,克拉乌斯、齐宁等,这些人都是享有盛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布特列洛夫和这些专家共同工作,受益很深。后来,克拉乌斯教授被聘到捷尔普斯克大学任教,布特列洛夫就主持和领导喀山大学的全部化学教学活动。
&&& 在1857年一1858年,布特列洛夫曾到国外进行科学旅行和考察,在这期间,他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化学家,其中有凯库勒、康尼查罗等。他还在著名的武兹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在研究中,他首先发现了制备二碘甲烷的新方法,并制备了许多二碘甲烷和二碘甲烷的衍生物。他在武兹实验室首次合成了六次甲基四氨(乌洛托品)。首次合成了甲醛的聚合物,并且发现,这些聚合物经石灰水处理会转变成糖类物质。这些新的研究戌果,受到欧洲各国化学家的注目和称赞,一致认为,布特列洛夫的工作是化学上开创性的工作,特别是糖类物质的合成,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
&&& 1861年,布特列洛夫首次提出了化学给构理论的基本思想。这一年9月份,在德国的施别依市,举行了科学家和医生代表大会。会上、布特列洛夫宣读了他的著名论文:《论物质的化学结构》在论文中,他系统地阐明了化学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给为以下两点:
&&& 1.“假定两个化学原子,具有一定的和有限的化学亲合力、化学原子借这种化学力形成物体,那么,我拟将这种化学关系,或者叫做复杂物体中的各原子相互结合的方式,称之为化学结构。”
&&& 2.“……复杂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组成这种物质的基本质点的性质,决定于基本质点的数量和化学结构。”
&&& 在布特列洛夫之前,有许多化学家对有机结构理论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1852年,弗兰克兰在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时,提出了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给合能力的见解。1857年,凯库勒提出了原子数的概念,他认为:“化合物的分子,由连同原子结合而成,与某上原子相化合的其它元素的原子或基团的数目,取决于各成分的亲合力值”,他说的“亲合力值”就是原子价。他通过研究还进一步指出:“一个原子的碳和四个原子的氢是等价的。”这就提出了碳原子的四价学说。1858年,英国有机化学家库帕在《论一个新的化学理论》一文中,也提出了碳的四价学说,并阐明了碳原子可以互相联接成链的思想,他指出:“碳原子可以和一定数目的氢、氯、氧、硫等元素结合,碳原子和一价元素的最高结合能力是四”,“碳原子彼此之间也可以结合”。
&&& 布特列洛夫总给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经过独立的研究,系统地提出了有机结构理论。他认为化学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指出:“当人们懂得了物质的化学性质依赖于化学给构的一般原理以后,就可以从化学结构推测化学性质。”布特列洛夫坚信,他所创立的结构理论,必将成为化学上的普遍法则。布特列洛夫还拟定了确定化学结构的方法,制定了确定化学结构的基本原则。此外,他十分注重研究在保持一些化学基团的结构条件下所进行的一些化学反应,他预言,在化学反应中,各种基团有进行重排的可能性。经过深入地研究物质的化学结构,布特列洛夫首先正确地解释了同分异构现象,他指出,化学同分异构体,是那些由相同的化学元素组成,但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化合物。他还成功地解释了同分异构体性质对结构的依赖往。认为物质结构内部,存在着构成化学结构的间接的“原子的相互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影响,使原子具有不同的“化学意义”,这种不同的“化学意义”,要看原子所处的化学给构条件而定。
&&& 布特列洛夫和他的学生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把化学结构学说的一般原理具体化为许多法则,这些经验性的法则,直到本世纪以后,才象其它所有的化学理论一样,得到电子理论的解释。
&&& 布特列洛夫不仅是一位化学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娴熟的实验家。他和他的助手,对结构理论所预言的一些新物质,都一一进行了实验证明。例如,他从结构理论出发,预言了位置异构和碳链异构的存在,随后,他们就在实验室合成了丁醇和异丁醇,并正确他说明了这两种物质的结构。1864年,布特列洛夫还用结构理论,大胆地预言两种了烷和三种戊烷的存在,这一预言,后来也在实验室中得到了证明。
&&& 经过长时期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布特列洛夫提出的有机结构理论逐步成熟、完善和系统化;他用这一理论成功他说明了有机化学中的各种经验事实,同时,他的理论还能预言新的有机化合物的存在。他把他的研究成果写成《有机化学研究导论》一本巨著,这本书在年曾三次在喀山出版,在年还曾两次用德文出版,现在,这本书已经成了研究有机化学史和早期有机结构理论的经典著作。
&&& 在有机结构理论的指导下,布特列洛夫还详细地研究了有机化学的聚合作用,提出了聚合反应理论,并做了大量的出色的实验,为有机合成化学奠定了基础,布特列洛夫这一开创性的工作,为他的学生列别捷夫加以继承和发展,列别捷夫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人工合成橡胶的工业方法,
1910年,他发表了关于了二烯钠聚合的研究成果人这一成果是苏联早期合成橡胶的理论基础。
&&& 布特列洛夫在化学教学和培养人才方面也有杰出的贡献。他在喀山大学任教18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化学人才。他的学生遍及全俄各大学和科研单位,很多人成了著名的教授和专家,其中主要有,马尔柯夫尼可夫,A.H.波波夫,A.M.查依采夫等。布特列洛夫在彼得堡大学担任化学教授17年,也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的学者,其中有,A.E.法沃尔斯基,等。作为一个教育家,布特列洛大在多方面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对教学工作尽心竭力,事必躬亲。他的学生和同事,每当回忆起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时,都一致称赞他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人”,这些人部以与他一起工作过或当过他的学生而自豪。
&&& 布特列洛夫在科学上的成果是划时代的,作为一“个伟大的你学家也是当之无愧的。他受到了科学家们的普遍的承认”科学史上将永远留名。
&&& 科学家也会犯错误。在19世纪60年代末期以后,布特列洛夫背离了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因而使他失去了科学的进取心。相反,对扶乱招魂术、降神术等荒诞迷信的东西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把这些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他对扶虬深信不疑。自己还用这种方法预卜吉凶祸福。他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灵魂和上帝都是存在的,这些思想和他的自然科学成果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如果有灵魂的魂,那么灵魂的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是什么样的?这类问题使布特列洛夫十分难堪,因而,这位伟大队化学家深深地陷入苦闷之中。
&&& 尽管布特列洛夫在化学上有过杰出的贡献,成了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但是在帝俄时代。他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逝世以后,一些简单的纪念活动都是靠他的学生在私下举行的,当局对此则采取了令人气愤的冷漠态度。十月革命之后,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布特列洛夫的科学成就,广泛宣传和高度评价布特列洛夫的科学贡献。1953年,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罗蒙诺夫大学化学楼前,专门为布特列洛夫建立了纪念碑,作为对这位伟大的化学家的永久性的纪念,表彰他的杰出的科学贡献。同时,苏联科学虎在1953年,还组织编写和出版了布特列洛夫全集。布特列洛夫的伟大名字,将永远记在科学的史册上。化学的魔力_百度百科
化学的魔力
《化学的魔力》是俄国战争时期的科学家和作家尼查耶夫所著的一本科普书籍。化学泰斗带你走进微观世界,倾听元素的声音。与化学家一起走进实验室,感受实验的乐趣。
化学的魔力图书信息
书 名: 化学的魔力
作 者:(俄罗斯)尼查耶夫,薛寅子编译
出版时间:
开本: 16开
语种:简体中文[1]
化学的魔力内容简介
作者让我们跟随着化学家们的步伐,一起走进实验室。元素各自都有什么特点,第一个人造元素是什么,地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变幻成一个个美丽的天使,它们有着怎样的奇妙组合,构成了我们所生存的宏观世界。在本书中,作者将带领你深入物质的内部,揭开世界的构造之谜。微不可见的原子分子,像一个个美丽的天使一样,在造物的安排下,按照“美”的规则排列,形成了我们生存的世界——宇宙。无论是一滴水,还是遥远的星球,无不是这小小的天使的杰作。[1]
化学的魔力作者简介
尼查耶夫,俄国战争时期的科学家和作家。 他热衷于科学研究,于1941年辞世。曾任《知识就是力量》月刊主编。人们评价他的作品“善于使谈科学的书摆脱枯燥的讲义和素材而自成一体”。[1]
化学的魔力图书目录
一、化学的“圣经”
1.梦里想出的“元素周期表”
2.利用插图轻松学元素周期表
3.金属元素颜色各具特色
4.盐与惰性气体
5.从元素看宇宙地球
6.有机化学的代名词
7.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差异
8.炼金术使化学变成“科学”
9.钻石的价值永不改变
1.元素是什么
2.原子到分子
3.最初的元素
4.炼金术到化学
5.元素周期表
6.用光谱仪采集元素的“指纹”
7.利用元素
8.有机化合物
三、原子核
1.如何制造回旋加速器
2.锝的意思是“人造”
3.超铀元素
5.突破难关
6.原子云中的发现
四、我们的行星——地球
1.宇宙的物质交换
2.宇宙的诞生
六、电子时代的元素
1.原子内部的奥秘
2.电子的排布
3.核时代的燃料
4.第一个人造元素
5.地球上最少的元素
6.海王星”
7.95号到100号元素
8.“添丁”的麻烦
9.永无止境
附一:门捷列夫小传
附二:居里夫人与镭
附三:诺贝尔与炸药[1]
.豆瓣[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初中化学教学&&化学史&&化学家小传&&课程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化学史&&化学家小传&&课程内容
提出科学原子论的道尔顿
道尔顿 & &&& (公元1766~1844)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把古代思辨、模糊的原子假说发展为科学的原子理论,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誉称他为近代化学之父。
&&& 道尔顿是怎样攀登上科学高峰呢?他自己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我比我周围的人获得更多的成就的话,那主要——不,我可以说,几乎单纯地——是由于不懈的努力。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获得更多的成就,主要是由于他们对放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比起一般人能够更加专注和坚持,而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比别人高多少。
&&& 这是道尔顿的切身体会,也是他成功的经验总结。我们从他为科学真理奋斗一生的经历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道尔顿的这段名言。
自学成才的道路
&&& 道尔顿是依靠不懈的努力而自学成才的。日,道尔顿出生在英格兰北部一个穷乡僻壤。父亲是一位兼种一点薄地的织布工人,母亲生了6个孩子,有3个因生活贫困而夭折。道尔顿6岁起在村里教会办的小学读书。刚读完小学,就因家境困难而辍学。但是他酷爱读书,在于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他的勤奋好学的态度得到村里一个叫鲁宾逊的亲戚的赞赏。鲁宾逊主动地利用晚上时间来教他数学和物理。到了15岁时,道尔顿的学识已有很大提高,于是他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上,在他表兄任校长的教会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他仍然坚持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发愤读书,无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据说在这所学校的12年中,他读的书比以后50年的还多。正是这种勤奋学习为他当时的教学和以后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在肯达尔镇,有个名叫约翰·豪夫的盲人学者,他2岁时患天花而失明。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出众的才智,通过自学先后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和法文,还获得了数学、天文、医学、植物、学等学科的丰富知识,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道尔顿从他的身上找到了学习的榜样,主动登门拜豪夫为师,跟他学习数学、哲学和拉丁文、希腊语。
&&& 1793年,道尔顿经豪夫推荐,来到了曼彻斯特,受聘于一所新学院担任数学和物理学讲师。后来他还开设了化学课程,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是从这里开始的。在学习中,道尔顿有一种可贵的韧劲。上小学时,每当遇到较难的运算题,他总是坚持要把难题解出。为此当同学们部放学回家了,他却常常端坐在教室里,埋头解题。在鲁宾逊的感染下,他很早就开始进行气象观测。在肯达尔,蒙夫的指导又使他掌握了记录气象日记,从21岁时,道尔顿记气象日记,坚持了整整57年。直到临终的前一天,他还记下了一段气象观察。就是这股学习的韧劲使他攻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学习难关。虚心地求教和不倦地自学终于使道尔顿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科学征递上的攀登
&&& 曼彻斯特是英国产业革命中兴起的纺织工业中心之一,也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重要活动堡垒。一些来自中下阶层的新型科学家、企业家、商人、工程师、医生及文学家、哲学家自发地组织了以提倡科学和工艺为宗旨的民间科学团体——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他们定期聚会,宣读论文,讨论自然科学、哲学、文学、民法、商业及各种工艺问题,思想很活跃。在产业革命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一些企业家、科学家、思想家都参加到这一学会中来,学会实际上成为产业革命的参谋部。道尔顿到曼彻斯特后不久,很快参加了这一学会的活动。他的研究成果大部在这个学会的例会上宣读,这个学会的刊物发表了他多达百余篇的论文,道尔顿的科研活动与该学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大家都很尊重他,1808年推选他为学会的副会长,1817年任会长,直到他去世。
&&& 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不是气象问题,也不是物理问题,而是一篇关于色盲的研究文章。说起来,事出偶然。圣诞节时道尔顿为母亲买了一双深蓝色的袜子表示自己对老人的孝敬。当他送给母亲时,母亲却厉声责问他,为什么买一双红色袜子。依照当地宗教习俗,妇女禁忌红色。由此道尔顿才发现自己的辨色能力与众不同。对此他经过认真的调查,发现他哥哥也和他一样,具有不正常的辨色能力,另有一些人也具有这一病症。为此他撰写了论文,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道尔顿的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重视,所以在英国将色盲常称为道尔顿症。
&&& 学识的增加,使道尔顿感到要深入研究,解决几个科学难题,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1799年他果断地辞去了学院的繁忙教职,从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会借了一间工作室,又在工作室附近租了一间简陋的民房,开始他清贫的以科研为主的新生活。据他的房东介绍说:道尔顿的生活很有规律,几乎每天都是,早餐前先去实验室升火,吃完早餐后即开始工作,一直干到午餐时才出来。吃罢午餐又继续进实验室工作,一直忙到晚上9点,晚餐后稍作休息,就进住房读书至夜半。这种生活就象时钟运转一样有规律,“午夜方眠,黎明即起”成为道尔顿勤奋治学生活的真实写照。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奋的学习,刻苦的钻研,使道尔顿在攀登科学的山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果。长期以来对气象观测和对大气各种问题的思索很自然地引导他去研究气体的物理性质。他用自己亲自动手设计制作的各种器具认真地考察了大气、水蒸气等多种气体和蒸发、压缩、膨胀等物理现象,还对大气的组成、混和气体的状态、气体的扩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等问题作了实验研究。从1301年起,他陆续地完成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混和气体的组成”、“论水蒸气的力”、“论蒸发”、“论气体受热膨胀”等论文。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他在“论气体受热膨胀”的论文中清楚地提出了气体的热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在同一时期,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也提出了气体的体积随温度而改变的这一定律,所以现在人们常称气体热膨胀定律为道尔顿一盖,吕萨克定律,此后不久,道尔顿又进一步地提出了著名的混和气体的分压定律,混和气体的压力等于各组分在同样条件下所具有的压力之和。这些对气体物理性质的实验研究成果又引导道尔顿去攀登科学险途的新高峰。
科学原子论的提出
&&& 通过气象观测和对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道尔顿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复合的大气,或者由两种或更多种弹性流体(气体)组成的混和物竟能在外观上构成一种均匀体?他决心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
&&& 他曾假定各种物质(气体)都是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混和气体的分压定律表明一种气体的微粒能均匀地分布在另一种气体的微粒之中。气体的扩散也是类似的物理过程。由此道尔顿认为,物质的微粒结构是存在的,这些质点也许是大小了,即便采用显微镜也无法看到。这时他想起了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假设,于是他选择了原子这一名词来称呼这种微粒。
&&& 牛顿在他的力学理论中,指出在物质微粒的运动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根据这一思想,道尔顿假设在混和气体中,一类气体的原子并不排斥另一类气体的原子,仅仅是同类原子相互排斥。那么怎样证实气体原子的存在呢?道尔顿认为,必须去测定各种原子的相对质量和不同原子合成新粒子的组成。当时化学家在气体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中,为道尔顿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实验数据,但是还远远满足不了他计算各种原子的相对质量的需要,为此道尔顿作了一些大胆的假设和推理。首先他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假定相同体积的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若这一假定能成立,他便可以通过测量相对的蒸汽密度来换算气体原子的相对质量。但是,他在氧气、氢气合成水的实验中发现,水的蒸气密度反而小于氧气的蒸气密度。于是他怀疑采用蒸气密度法来测算原子相对质量行不通。(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只要把道尔顿测定的微粒由原子改为分子就对了,可惜道尔顿当时没有这种认识。)
&&& 采用物理学的实验方法行不通,道尔顿转向了化学。根据水由35份氧和15份氢组成的实验结果,得到了氧和氢化合的质量比;又由氨气的分析得到了氮和氢化合的质量比。有了这些质量比还不够,还必须知道化合物的微粒究竟由几个原子组成,才能换算出原子的相对质量。对此道尔顿提出了由原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原则。两种元素A和B间,若只存在一种化合物,其分子为AB若存在两种化合物,其分子为AB、ABB或AAB;若存在三种时,可能是AB、AA民ABB……,在这样的规定下,他以氢原
子量作为基准,利用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换算出一批原子的相对质量,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记载在日道尔顿的日记中,这一天恰好是道尔顿37岁的生日,因而更富有意义。
&&& 1803年10月,在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的一次活动中,道尔顿第一次讲述了他的原子论。他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三点:
&&& (1)元素是由非常微小、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组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质。
&&& (2)同一元素所有原子的质量、性质都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原子质量是每一种元素的基本特征之一。
&&& (3)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
&&& 尽管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被后人发现存在许多错误,但是他关于原子的描述、原子量的计算是项意义深远的开创性工作,第一次把纯属臆测的原子概念变成一种具有一定质量的、可以由实验来测定的物质实体。在他阐述他的原子论的过程中,他又发现和他原子理论相吻合的一个实验事实:当甲乙两元素能化合生成几种不同的化合物时,则在这些化合物中与一定质量的甲元素相化合的各乙元素的质量多互成简单的整数比。例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与同量碳化合的氧,其质量之比为1:2。氧的氮化物、沼气(甲烷)和成油气(乙烯)等也都呈现此规律。于是道尔顿第一个提出了表述这一规律的倍比定律。倍比定律来自实验,很快为大家所理解和接受,固而成为原子理论的实验论据之一。
不朽的业绩,光辉的形象
&&& 1804年夏天,当时在英国已颇有名气的化学家托马斯·汤姆逊拜访了道尔顿。道尔顿向他介绍了自己的原子论,汤姆逊极为饮赏,他抓紧时间,在1807年出版的他所著的《化学体系》一书中,宣传了道尔顿的原子论,从而使这一理论为其他化学家所认识。
&&& 道尔顿自己的著作《化学哲学新体系》在1808年才陆续问世。这一名著分两卷,第一卷又分上下两册。在第一卷上册中,他主要论述了物质的结构,详尽地阐明了原子论的由来和发展,包括他关于原子论的基本观点。第一卷下册于1810年出版,它的内容主要是结合化学实验的事实,运用原子理论对一些元素和化合物的组成、性质作介绍。第二卷直到1827年才出版,它重点叙述金属氧化物、硫化物以及合金的性质,把原子论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 最早提出原子论的一是古希腊哲学家德模克利特(公元前476~370),他认为物质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叫原子,意思是不可分割,许多后人都接受了德模克利特的观点,但是他们的假定只是凭想像并无实验根据。近代科学巨人牛顿也是一位原子论者,但他笔下的原子乃是一些大小不同而本质相同的微粒。道尔顿的原子论就不一样,他认为相同元素的原子形状和大小都一样,不同元素的原子则不同,每种元素的原子质量都是固定不变的,原子量是元素原子的基本特征。相比之下,可以发现道尔顿的原子论有了本质的发展。
&&& 道尔顿原子论所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想,很快成为化学家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理论。首先用它清晰地解释了当时正被运用的定比定律、当量定律。同时这一理论使众多的化学现象得到了统一的解释。特别是原子量的引入,原子质量是化学元素基本特征的思想,引导着化学家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从而把化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革命导师恩格斯评价说,“在化学中,特别感谢道尔顿发现了原子论,已达到的各种结果都具有了秩序和相对的可靠性,已经能够有系统地,差不多是有计划地向还没有被征服的领域进攻,可以和计划周密地围攻一个堡垒相比。”
&&& 道尔顿的原子论不仅在英国化学界,而且在整个科学界引起 了重视和推崇。1816年法国科学院选道尔顿为外国通讯院士。1822年在没有征求道尔顿本人意见的情况下,英国皇家学会增选他为会员。其后他先后被聘为柏林科学院名誉院士、莫斯科自然科学爱好者协会名誉会员、慕尼黑科学院名誉院士。对此道尔顿没有丝毫兴趣,他仍然象过去一样,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继续从事原子论的研究,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继续过着那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道尔顿的清贫生活,特别是那简陋的住房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使慕名而来访的科学家感到意外。由于他们的大声呼吁,英国政府才在1833年关心起道尔顿的生活,决定每年给他150英镑的微薄的养老金,以供他晚年生活。
&&& 1837年4月,他刚过70岁,不幸中风,后经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便又象往常那样继续工作。直到日晚,他还用发抖的手记下最后一篇气象日记。第二天清晨,他就象婴儿入唾一样静静地长眠了。享年77岁。对道尔顿的逝世,曼彻斯特市民们感到非常悲痛,当时的市政厅立即作出决定,授子这位科学家以荣誉市民的称号,将他的遗体安放在市政厅。4万多市民络绎不绝地前去致哀。8月12日公葬时,有100多辆马车送葬,数百人徒步跟随,沿街商店也都停止营业,以示悼念。一位终身未娶、没有后人也没有钱财的普通市民,在死后能获得这种非同寻常的礼遇,可见人们对道尔顿的崇敬。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如何排列的_百度知道您的位置:&&&&&&&&&正文
中外化学学家小传:本生
来源于网络&& 14:29【
  本生(公元),日,罗怕特&威廉&本生出生在德国的哥廷根。他家是书香门第,父亲查里斯恩&本生是哥廷根大学图书馆馆长、语言学教授,母亲也有很好的文化素养,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高级职员的女儿。本生有兄弟四人,他排行第四。本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中学都是在哥廷根读的,成绩优异,后来转到霍茨明登读大学预科, 1828年预科毕业后回哥廷根上大学。他在大学学习了化学、物理学、矿物学和数学等课程。他的化学教师是著名化学家斯特罗迈尔,是化学元素镉的发现人。1830年,本生以一篇物理学方面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本生获博士学位以后,因出色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一笔补助金,固而使他有可能在年步行到欧洲各地游学,他到过法、奥、瑞士等国,遍访化工厂、矿产地和知名实验室,结识了许多知名科学家。这次游学,对他以后的学术研究有很大帮助。
  1833年,本生游学结束,先后担任了哥廷根大学等学校的教师,1843年到布勒斯劳任化学教授,在这里,他结识了物理学家基尔霍夫,此后,二人长期合作研究光谱学。1852年,本生在海德堡任教授,一直从事化学教学和研究。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本生讲授《普通实验化学》课程,为学生做了许多出色的演示实验,课堂上在自己研制的煤气灯上,他用玻璃管很快就可以制作出所需的仪器,他的这种高超的技巧使他的学生们非常佩服。他研制的实验煤气灯,后来被称为本生灯,一直到现在,许多化学实验室,人们还使用这种灯。此外,他还制成了本生电池、水量热计、蒸气量热计、滤泵和热电堆等实验仪器。
  本生对科学有着广泛的兴趣,他早期研究过有机化学,但过一段时间后,又去专攻无机化学。他一生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进行无机分析,他曾分析和鉴定过上千种无机物质,发展了无机分析和测量技术。
  1834年,本生系统地研究了砷酸盐和亚砷酸盐,他发现水合三氧化二铁可以用来作砷中毒的解毒剂,认为三氧化二铁可以与砷结合成亚砷酸铁,形成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体液的化合物,他的这一发现,&至今还有使用价值。
  年,本生研究了一系列的氰化物,指出亚铁氰化铵、亚铁氰化钾是相同晶型的,还发现了亚铁氰化铵和氯化铵的复盐。
  在有机化学领域,本生研究过二甲砷基化合物,指出二甲砷基是一种含砷的有机化合物。他在年间,围绕这一课题,发表了五篇论文。但在1843年,在做二甲砷氰化物的研究时,实验装置发生了爆炸,炸瞎了他的右眼。
  第一个二甲砷基化合物是1760年卡代首先制出的,他把等重量的醋酸钾和氧化砷混和物搅拌蒸馏,得到了一种褐色的稠状物,此物易发烟而有恶臭,但当时人们不知道它的组分。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本生对这种物质进行了深入研究,经一系列实验,从中离析出二甲砷基氧(C4H12As2O)。此外,本生还详细地研究了二甲砷基的衍生物,获得了氯、碘、氟等元素的二甲砷基化合物,并用蒸气密度的方法测定了这些物质的分子量,从而得出它们的化学式。他经过研究指出,只须研究一下这类化合物,我们就可从中找出一个不变的组分,它可以用C4H12As2O来表示。构成这个组分的元素,彼此以很强的亲合力化合乡在与其他元素化合或分解对,它保持不变,这就是一个有机化合物的基。
  1853年,本生在讲学时指出,二甲砷基的基,应当写成As(CH3)2,因为它存在着两个甲基,这种写法已接近了现代的形式。他甚至还指出,自由二甲砷基的结构式应为As2(CH3)4。到1858年,本生已正确地提出了几乎所有二甲砷基化合物,他的这些研究,为有机结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本生还从熔融的氯化物中制出了金属钠和铝,用电解法制出了锂、钡、钙、镭。他甚至提炼出铈、镧等稀土元素,并精确地用自制仪器测定了这些金属的比热。
  1852年到1862年约10年间入本生与罗斯合作研究光化学。他采用等体积的氢和氯在光炽下进行反应。经研究发现,光照射化学物质使之产生反应的情况,与光的波长有关。如单独照射预先放人反应器中的氯气。不会改变其反应的诱导期,当温度在18℃~26℃时,反应只有极小的进展,但如果有氧存在。则氧显示出明显的催化作用。本生和罗斯通过研究,还估计出太阳的辐射能、指出太阳在一分钟内辐射出的光能,等于25&1021立方米的氢气和氯气混和转化为氯化氢所需要的能量。
  著名的本生灯发明于1853年,此灯的温度可达230O℃,且没有颜色,正因为这一点人使他发现了各种化学物质的颜色反应。不同成分的化学物质,在本生灯上的烧时,出现不同的焰色,这一点引起他极大的注意,成了他以后建立光谱分析的机遇。
  本生在他发明的灯上的烧过各种化学物质,他发现,钾盐的灼烧时为紫色,钠盐黄色,锯盐洋红色,钡盐黄绿色,铜盐蓝绿色。起初,他认为,他的发现会使化学分析极为简单,只要辨别一下它们的烧时的焰色,就可以定性地知道其化学成分。但后来研究发现,事情绝不那样简单,因为在复杂物质中,各种颜色互相掩盖,使人无法辨别,特别是钠的黄色,几乎把所有物质的焰色都掩盖了。本生又试着用滤光镜把各种颜色分开,效果比单纯用肉眼观察好一些,但仍不理想。
  1859年,本生和物理学家基尔霍未开始共同探索通过辨别焰色进行化学分析的方法。他们决定,制造一架能辨别光谱的仪器。他们把一架直筒望远镜和三棱镜连在一起,设法让光线通过狭缝进入三棱镜分光。这就是第一台光谱分析仪。
  &光谱仪&安装好以后,他们就合作系统地分析各种物质,本生在接物镜一边的烧各种化学物质,基尔霍夫在接目镜一边进行观察、鉴别和记录。他们发现用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地鉴别出各种物质的成分。
  日,本生和基尔霍夫用他们创立的光谱分析方法,在狄克海姆矿泉水中,发现了新元素铯;日,他们在分析云母矿时,又发现了新元素铷。此后,光谱分析法被广泛采用。1861年,英国化学家克鲁克斯用光谱法发现了铊;1863年德国化学家赖希和李希特也是用光谱法发现了新元素铟,以后又发现了镓、钪、锗等。
  本生在化学上建树极多。他研究过火山、气体,制作过本生电池和镁照明材料,1853年,他发明了利用硫酸对游离碘作容量分析的方法:1868年,他创造了用革取的办法分离钯、铑、钌、铱的方法。此外,他还在1875年,对稀土元素阶光谱作了统一研究和描述。晚年,他还制造了一架蒸气量热器,用来测定某些物质的比热。
  最令人惊奇的是,本生和基尔霍夫创造的方法,可以研究太阳及其他恒星的化学成分,为以后天体化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生一生获得过许多荣誉。1842年,他被选为伦敦化学会的外国会员,1853年担任德国科学院的通讯院士;18842年,被法国科学院聘为外国会员;1860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荣誉奖章;1877年,本生和基尔霍夫共同获得了戴维奖:1890年,本生获得了英国工艺学会的何尔伯奖。本生对荣誉、勋章、奖章很淡漠,他对他的学生和朋友说:&这些荣誉和奖章的价值,全在于它们能使我的母亲感到高兴,可惜,她已经不在人世了。&本生不喜欢政治性的社交,尤其不乐于和显贵们交往,他认为那是浪费时间,1886年,海德尔堡大学举行建校五百周年庆祝活动时,请了许多显贵参加纪念大会,校长和显贵们纷纷致词,许多人对本生的事业进行了赞扬,但本生却睡着了,学生的活动惊醒了他,他说他梦见一试管掉在地上了。
  本生为了事业,终生未娶,有人曾给他介绍女友,他一次也没主动去追求,学生们问他为什么不结婚,他都是说:&我总是没有功夫。&
  本生70岁时,给他的好友与信说:&垂暮之年,来日不多,回忆过去的欢乐,其中最使我快乐的是我们共同进行的研究工作。&
  日,本生与世长辞,享年88岁。本生是在化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少数化学家之一,他和基尔霍夫发明的光谱分析法,被称为&化学家的神奇眼睛&。【】 责任编辑:生如夏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本文转载地址:
高一辅导课程300元/门
高二(文科)&300元/门
高二(理科)&300元/门
特别说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小学教育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华杯赛:|||
高中: | |
高考精品课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是什么化学元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