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中的人的顾客满意度度高吗?

【新闻观察】不靠谱的生活满意度调查让人无所适从
06:14:46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原标题:【新闻观察】不靠谱的生活满意度调查让人无所适从)
7月2日,在第十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上,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发布了2016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包含35个城市的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在前一项指数排名上,宁波、杭州、昆明、南宁、重庆等城市排名前10位,贵阳、 南京、 郑州、福州、上海等城市排名后10位。(见7月3日《第一财经日报》)所谓城市生活质量报告,通俗地解读即“城市生活质量评选”。这一评选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主观的,即“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还有一个则是客观的,即“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单看“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调查,有着三处矛盾。一是评选本身与民意反应的矛盾。很多排名靠前城市的网友直云自己“被代表”了,没有感觉到满意;也有一些排名靠后城市的网友,表示自己的城市与排名前列的城市相比,没有那么差。据了解,调查是通过随机电话实现的。不过,人们想问的是,这种随机电话调查的量有多大?客观性有多少?能不能反映真实民意?二是主观数据与客观数据的矛盾,评选单位承认“部分城市存在主客观指数的反差”,而这种主观调查与客观数据的矛盾在很多调查中存在。比如,一个城市虽然发展水平较高,但市民的心气比较高;而另外一个城市虽然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市民相对容易满足,主客观指数不匹配。不过,人们担心的是,调查本身是否严谨?是否存在鲜明倾向性?
三是与其他评选的矛盾。现在同一主题的评选很多,不同评选之间存在很大冲突。比如,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在“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上,南京排名后十位;然而,《瞭望东方周刊》和中国市长协会共同发布的2015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系列榜单,南京荣获“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奖”双项荣誉称号。而“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满意度”调查有一定意义上的重合。为什么同一个城市,两个差不多主题的调查,一个被评为“最具幸福感”,另一个则是“排名后10位”?如果让两个发布者出来论道,相信各有各的说法。但对一般公众而言,很难区分谁是谁非,无所适从。而看到这样的评选,相关城市会不会“趋利避害”,对自己有利就宣传,对自己无利则不声张?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与城市幸福感和满意度相关的调查与评选太多了,有些调查结果南辕北辙。人们想问的,对于各种调查泛滥和打架现象,该不该有个说法?这种调查本身到底有多少公信力?
& ( 06:14:37)
& ( 06:10:48)
& ( 06:08:28)
& ( 06:04:07)
& ( 06:03:54)现实生活中做个“明白人”真难!
现实生活中做个“明白人”真难!
& &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骨子里天生遗传的。& & &什么是强势文化呢?强势的文化是“自助者天助”的文化,即依靠自己,自立更生,自强不息的文化。& & &什么是弱势文化呢?弱势的文化是“一切依靠他人”的文化,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灾难面前靠政府,实在不行靠基督或上帝。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世主的文化。& & & &&“人应该怎么样活着?”,好多人心中都在纠结这个问题,问问自己,我们有几个人能做到洒脱到为追求理想而活着。不都是为了“五斗米”就折腰,为赚几个铜板就低声下气不要尊严吗?再问问自己,对事业,是“追求所爱”还是“迫于生计”?& & &体制就像是一座“围城”,“城里人”工作满意度不高,却缺少跳槽的勇气;是因为被体制内特殊的福利待遇给拴住了,如果体制内外的保障待遇差距能缩小甚至实现统一也不至于千军万马往体制内挤;“城外人”明知竞争激烈,仍千方百计想挤进来,一考定终身,考上就一劳永逸了。想法简单而实在。在有保障的铁饭碗面前,工作特点就显得无关紧要了。这种现状充分体现了弱势文化的影响,求稳安定。& & &工作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不同工作背后所附加的社会保障和各种福利待遇却把工作分出了若干等。好多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政府……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 & &正是这样一种观念,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们逆来顺受,不思变革。只要有人赏口饭吃,就心甘情愿地蜷缩着。没有饭吃的时候,就指望着吃救济,靠支援。他们只知道政府和上帝是救世主,却从来没想到真正的救世主就是他们自己。这种文化属性,造就了许多长期处于愚昧麻木之中的社会人,最终只能导致他们永远的贫穷落后。所以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体现的十分明显。& & & 现在资讯交通发达以及自由创业环境宽松,人们扒在井沿儿看外面世界的机会大大增加,能不能爬上来取决于自己。然而社会的残酷现实就是:不扒着井沿就永远看不到天外有天,如果扒着井沿儿看一眼再掉下去,也只能是“饱了眼福,苦了贪心,又往地狱里陷了一截子。”究竟谁能从井里爬出来,完全取决于他能否利用扒着井沿的机会重新建构自己的社会认知。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一眼再掉下去,会不会让他们患上精神绝症?& & &其实,许多事情就是如此,越想依靠别人拯救自己就越是靠不住。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得救之道就在于自己行动起来,真正相信自己的力量,真正去积极地努力,人们就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神话。这世上原本就没什么神话,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这还需要当事人自身的悟性,需要当事人在具体的事件中才能够真正觉到悟到。& & &人们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在于从人生历程的磨难里明白救世主离自己究竟有多遥远,人生最有意义之处就是在其人生历程中不断地“觉到悟到”,“没完没了,越想活个明白就越不明白,一直参到了死胡同里出不来……”,所以“还在思索的圈子里晃悠”,这个过程是别人无可替代的,只能是自我的重新建构。& & & 只有自己觉到、悟到的,才有可能做到,能做到的才是自己的。现实中有许多自认为是明白人的其实未必真的明白,有许多看似明白的人实际上却根本不明白,也有许多应该明白的人却还没来得及去明白。& & &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做个明白人,真难!&&&&&笨笨老男孩(Wdg) 查看原文
 分享到微信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文章阅读:
------分隔线----------------------------
下一篇:没有了近一半人对生活不满意 中国人为啥没以前快乐?
近一半人对生活不满意 中国人为啥没以前快乐?
核心提示:
近一半人对生活不满意 中国人为啥没以前快乐?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郁闷、焦虑、烦躁,甚至各种过去从未听过的&综合征&都被人们当作口头禅,挂到了嘴边。这到底是跟风似的随便说说,还是描述了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2009年底,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可能帮我们找到了一种答案: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  近两年,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可与此相对的是,念叨着这句话,且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们,却没有幸福快乐起来。2010年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6.9万名参与者中,90%有孤独感,46.9%的人对生活满意度不高。  收入越来越多,快乐为何越来越少?美国霍普学院心理学教授大卫&迈厄司曾经问过不少人有关金钱与快乐的关系。他得到最多的回答是:钱多一点会让人更快乐一点,但金钱买不到快乐。而这,恰好与很多经济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相符。也许,我们能换句话说,解决了温饱等基本生活问题后,金钱或是名利带来的快乐就会递减,而其副作用则在不经意间渐渐显现。  现在的我们实在太忙了。每一天,要忙于追名逐利,宁可拼上自己的身体;每一时,要忙于应付各种压力,无暇放松;每一刻,要忙于在虚拟线路的两头联络感情,却完全忽略了身边的亲朋。健康、人际、个人成长三大幸福快乐的基石,就这样,被轻轻撬动。  其实,快乐或不快乐,都并非生活的常态。永远快乐,那是童话;永远不快乐,那是悲剧小说。正常的生活应该是一种平和,我们能时时创造快乐、感受快乐,并借此抵消掉种种不快。  那么,快乐何来?于事业而言,是你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享受其中;于家庭而言,是你付出后获得了家人的赞赏,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悦;于朋友而言,是无论何时,都有人愿意向你伸出友谊之手,分享顺境分担逆境。  撕掉金钱名利的外衣,抛却沉重不堪的包袱,或者,我们便能真正放松地、开心地从心底感到快乐吧。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顾客满意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