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下游发现了多少条白暨豚

白鳍豚在哪里?_百度知道实地调查发现,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的白鳍豚的数量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长江中下游 
[
]A、流速降低 B、水量减少C、泥水增多 D、水污染加重 - 跟谁学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实地调查发现,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的白鳍豚的数量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长江中下游 
[
]A、流速降低 B、水量减少C、泥水增多 D、水污染加重实地调查发现,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的白鳍豚的数量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长江中下游 
[
]A、流速降低 B、水量减少C、泥水增多 D、水污染加重科目:最佳答案
D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世界上还剩多少只白鳍豚?_百度知道1 基本介绍
  白鱀、白暨、白鳍——白鱀豚如何写,曾是一个问题。 鱀,可考。《尔雅》:“鱀,是鱁。”  据白鱀豚研究权威周开亚的论述,白暨豚,白鳍豚,都属白鱀豚为数众多的别名。但在“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束后,媒体上称呼仍然各异。国人常用的智能ABC拼音输入法中,只有相对不那么规范的别名“白鳍豚”,是成词,所以最多,其次是“白暨豚”,“鱀”则根本打不出来,以“白鱀豚”命名的,寥若晨星。  19世纪末,一个美国生物学者到中国长江流域进行地理生物考查,在渔民合作捕鱼时观察到这一物种,后来在渔民处搜集到一成体标本,他带回研究,在美国将其命名为:Chinese River Dolphin,该命名随文化出版物流行了近一个世纪,尤其在《Nature》杂志上的定名影响更广,也被中国文化工作者所采纳。但近些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影响日益广泛,学术界开始重视中国的文献研究成果,命名依据最早发现的研究报告文献为优先定名原则,或者依据生物科学归类原则进行定名。因此白鱀豚的科学外文名称,英文定名为Baiji或者Chinese White-fin plataniste 。
2 分布范围
  白鱀豚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布。  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今天的长江流域居住着3亿多的人口,相当于全世界5%,他们的江畔活动形成了白鱀豚数量下降的第一大原因。人们所收集到的白鱀豚标本中,有92%都是来自人为缘故所造成的死亡。到了1990年代,白鱀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已经绝迹。在长江江水中分布范围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附近就已踪迹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从未再有发现。  2000年至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流域洞庭湖至段。其中主要聚集在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3个区域。最后一次在野外发现白鱀豚,是2004年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的一头搁浅死去的尸体。  日,铜陵一市民在长江岸边目击到一头神秘动物并摄下录像,据中国科学院水生动物研究所专家判定为白鱀豚,但是这一发现也没有改变科学界对白鱀豚可能已经灭绝的断定。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20年前的估计只有300头左右,当时就已面临灭绝的危险。
3 外形特征
  白暨豚白鳍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2.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嘴部又长又细,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暨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白暨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左右。
  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鱀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上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当由水面下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这种使其他动物难以辨认的体色称为反荫蔽保护色,使得白鱀豚在接近敌害或猎物时能够不被察觉。
3.2 身体结构
  白鳍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鳍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鳍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15千米的游速。
3.3 声纳系统
  白鳍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所以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鳍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鳍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鳍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鳍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3.4 大脑活动
  白鳍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 这等重量已接近与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鳍豚比黑猩猩或长臂猿还要聪明。  哺乳动物大脑需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进入状态,才可以在觉醒后正常地运作。鲸目的水生动物,包含白鳍豚在内,有着独特的大脑系统,可以使大脑的一半休息,另一半醒觉。成熟的白鳍豚的大脑每天有7至8小时(近似成人睡觉习惯)属于半睡半醒状态,其余时间全脑觉醒。半睡半醒状态下,白鳍豚会保持时速1至5公里的度在水面漂浮。白鳍豚跟其他的哺乳动物一样能够做梦,而特点是它们的大脑能够大脑一半觉醒一半做梦。  白鳍豚作为哺乳动物,与一样需要给身体中的血液不停地供给氧气。在水中生活的鲸目水生不如同陆地哺乳动物可以由小脑控制不自主呼吸,它们所有的呼吸均是需大脑反应的自主呼吸。因此呼吸时必须在神志清醒的状态下进行,如果某鲸目动物受惊吓而伤害等原因而失去了知觉,那么便会沉到水底。在豚体血液内所剩氧气使用完毕后,就会进入脑死状态。所以在水中溺死是老弱白鳍豚的正常死亡方式。
4 生活习性
  白鳍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   白鳍豚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鳍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   白鳍豚分布在长江及沿江湖泊中,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2.5米,雄性2.3米,体重100~150千克,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左右。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和。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鳍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但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5 生长繁殖
  白鳍豚6岁左右性成熟,母豚一般2年一次怀胎,孕期约10个月,每胎一仔,也有二仔的。幼豚靠母豚带游,有时倚在母豚的鳍翅上戏水,有时钻到母腹吮吸乳汁,活泼有趣。成年白鳍豚雌性比雄性大,雌性身长可达2.5米以上,重达170公斤左右;雄性长达2.2米以上,重达125公斤左右。白鳍豚喜群居,通常两三头以上一起出没,幼豚游在中间,大而壮的豚在前后左右相伴,如同长辈呵护着子女,一家几口和谐相处,尽享天伦之乐。   成年白鳍豚每年有两次发情期,分别在3~5月和8~10月;怀孕期10~11个月,每次产1仔,偶有两仔。白鳍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鳍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鳍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白鳍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鳍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长达1年左右,因此产仔大多在来年的春季。出生后的小白鳍豚靠母亲的乳汁喂养,直到五六岁才算成熟。
6 演变过程
  根据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化石考证,白鳍豚在第三纪中新世及上新世就已经出现在长江流域。1981年9月,中国地质学家在广西桂平发现了一块下颌骨化石片段。这件下颌骨化石属于一种古老的白鱀豚,称为原白鱀豚。化石记录着原白鱀豚在大约2000多万年前的古老性状,与现今的白鱀豚相比变化不大。白鱀豚依然保留着不少原白鱀豚的骨骼位置。白鱀豚之所以进化缓慢,可能是因为过去的生存竞争或环境变化较少的缘故,从而保留了祖先的古老形状,因此被称为“”、“水中”。如果不是很大的生态变迁,它是不会灭绝的。   日 在长江中打鱼的渔民发现了3只疑似白鳍豚,出现在长江江面。  日 在长江洪湖段发现一疑似白鳍豚的动物。中科院水生所调查由于缺少图片证据,监测也没有进展,同样没办法确认。 得到消息后,长江新螺段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前往现场查看,但没有结果。
7 种群现状
7.1 功能性灭绝
  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到1995年不足100头,进入2000年的时候,估计白鳍豚大概仅剩二三十头了,被列为世界级的。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1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濒危种,列《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30年前,长江约有1000多头白鳍豚,由于江水污染严重,航运繁忙,1986年,白鳍豚仅剩300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2000年,白鳍豚仅有20头。这些惊人的数字,证明这可爱的生灵,正以倒计时向我们做最后诀别。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鳍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日,这头白鳍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后,这头雌豚死于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  1979年:中国宣布白鳍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鳍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鳍豚尸体  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鳍豚。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鳍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鳍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2006年:0头  2007年:长江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功能性灭绝。  2007年:8月19号,安徽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疑似白鳍豚的动物,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2011年:7月6日 在长江中打鱼的渔民发现了3只白鳍豚,出现在长江江面。
7.2 抢救记事
  197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鳍豚研究组。正式开始白鳍豚的科学研究。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水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通令》,都把白鳍豚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1980年:湖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珍贵动物白鳍豚的布告》。  1986年:在武汉召开了淡水豚生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白鳍豚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主题。同年,中国银行行长陈慕华为白鳍豚捐款50万美元。再同年,珍珍被捕获养殖。  1988年:9月27日,珍珍去世。  1992年:农业部批准建立湖北石首天鹅洲和湖北洪湖江段两个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并批准建立湖北监利、湖南城陵矶、江西湖口、安徽安庆、江苏5个保护站。  1993年:在南京召开了保护白鳍豚国际会议。  1995年:一头白鳍豚被捕获,次年触网去世。  1996年:2月,农业部召开关于保护白鳍豚紧急会议,商讨保护对策。12月25日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  1997年:6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及来自北大、人大的部分大学生倡议1997年为挽救濒危野生动物——白鳍豚年。  1997年:8月,“长江瑰宝白鳍豚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行。  2000年:4月,在北京开通了“爱白鳍”网站。  2000年:9月,武汉耗资60万元举办“拯救白鳍豚”科普展,原计划接待20~30万人,最终参观人数为1671人,被迫提前撤展。  200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陶醒世等在政协大会上提出了加紧保护白鳍豚的提案。   2002年:7月14日,淇淇去世。  2006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  2006年:在中国进行的彻底调查未发现一条白鳍豚的踪影,科学家怀疑这一珍稀的物种是否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2007年:8月8日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野外灭绝标签。  2010年:1月12日是淇淇入住武汉白鳍豚馆30周年的日子,馆内没有任何纪念、悼念、思念活动,只有一个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淇淇标本。  2010年: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报告说,根据当地渔民的回忆,即便这一物种的种群数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致命性下降之后,他们依然能够在中国长江的中下游流域发现白鳍豚的踪迹。
7.3 生物保护
  20世纪80年代中期调查,长江中的白暨豚总头数已下降到200头以下,其中50%分布在湖北省石首县至武汉市上游江段,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或弯曲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区中。   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据统计,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误进水闸1头,占1.6%。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   日~10日,由农业部组织,来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等6省、市的200多名科研、渔政工作者,分别在上起湖北枝城、下至上海长江口,全长1600多千米的长江干流上,实施了中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长江中下游调查白暨豚行动计划”。经过7天的辛勤观测表明,白暨豚现存数量不容乐观,已不到100头。分布范围也大大缩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阳湖内,已难以见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时间里,白暨豚的数量锐减近100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专家们分析,使白暨豚锐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鱼类资源迅速减少,使白暨豚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愈来愈匮乏。   当前的情况告诉人们,不论三峡工程何时建成,大家必须紧急行动起来,采取综合措施,抢救白暨豚。三峡水库蓄水后,枯水季节长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对白暨豚越冬极为有利,搁浅死亡可望避免;加强管理,渔业活动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减少;但由于长江中上游航运事业的发展,中游江段白暨豚被轮船螺旋桨击毙事件将会有所增加,应抓紧研究白暨豚追逐轮船螺旋桨的原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为保护白暨豚,最好的对策是建立管理严格、设备先进的自然保护区。   长江新螺江段白暨豚自然保护区已由农业部批准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滩口江段,全长135千米,该区江面开阔,河道曲折,水深约25米,流速约每秒0.3~0.8米,浅滩、江心洲星罗棋布,是白暨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该区上游紧接洞庭湖出口,并有洪湖、黄盖湖、西凉湖、武湖、陆水水库等汇入,沿岸有护岸矶、三毛矶、赤壁矶等突出于江中的矶头,控制着水流的流向和流态。   上述这些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使保护区内形成较多深槽和大回水区,是白暨豚的理想生存环境。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   1.为保护对象提供较优越的自然生存环境,避免人为干扰,保护珍稀物种生息繁衍;   2.坚决取缔有害渔具,在保护区和保护区以外的一定范围内禁止捕捞作业,查处并纠正机动船舶违章航行、违章排放“三废”等破坏生存环境的行为;   3.抢救受伤、误捕、搁浅的珍稀水生动物;   4.定期观察、记录保护区内珍稀水生动物的活动规律,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等;   5.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知识,使保护珍稀物种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6.为研究珍稀水生动物,尤其为繁殖生物学研究建立实验基地。
8 保护价值
  白鳍豚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白暨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中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已被列入《世界已灭绝生物名录》中,已经被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及美国探索频道列为2000年~2009年,近年十大灭绝物种 (其余9种分别为:西非黑犀牛、、夏威夷乌鸦、塞舌尔蜗牛、圣赫勒拿岛红杉、毛岛蜜雀、弯角大羚羊、斯皮克斯金刚鹦鹉、伍德苏铁)。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江中下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