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语中“白天”国际音标和调值是多少,论文怎么写写?谢谢!

白族语言研究&&白语中的古汉语词汇管窥(八)&&徐承俊
白族语言研究
&白语中的古汉语词汇管窥(八)
&&&&&&&&&&&&&&&&&&&&&&&&徐承俊
外地人初次来大理,接触到的第一句白族话往往就是“阿垯优”,这是好客的白族人招呼客人的开篇语,也是白族的经典招牌语。一句“阿垯优,且故!”就说明我们都是白族人,说白语的人。白族的民族心理:只要说白语(“刷白儿”),就可以看作一家人。这个“阿垯优”和古汉语有没有密切的关系呢?乍一看似乎没有,仔细研究,不仅有,而且还很密切。垯,汉语北方话常叫成圪垯、圪垴,地方、处所、所在地的意思。虽然没有准确的面积,却明显可以肯定是一块不太狭小的地方,起码是一块能容纳成百上千甚至数万人居住的地方。村落以下的小地块,只能说成这小圪垯、那小圪垯。如果两个人对面说“这圪垯”,那就是近指一块立锥之地。在汉语北方方言区的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和东北诸省全部的汉语日常口语中非常常用。比如:我们这圪垯、你们那圪垯、他们那圪垯、哈尔滨那圪垯。这、那是近指、远指的区别。口语中还有简略版的这垯、那垯,表示近指这里、远指那里。白语的“阿垯”是近指,“渡垯”、“笨垯”是别指、远指。“阿垯优”意思是请到这里(近指,我身边)来。对比研究证明:汉、白两语的“垯”,都是从圪垯演化而来,同源共流是肯定的.说不清多少年代,只能说是非常久远了,但至迟不会晚于汉、唐。
尻尾和尾巴&
二者部位相近、名称相似但不是一回事,白语有两个词:一个叫kv,指的是屁股,《聊斋志异》中有身已入半,止露尻尾句,可以为证。我们说从尻尾到kv是转化演进关系,应当相信这绝对是经典之说。另一个叫迷肚雷,专指尾巴。什么的(谁的)尾巴,要另词说明。如:胯迷肚——狗尾巴;掏老咩迷肚——驴尾巴;胯迷肚火——狗尾巴花等。这里的迷肚雷一词,应该和汉语没有多大关系,纯正的白语词。
白语称之为“格米皮”,其实就是古汉语的镜面片,肯定来自古汉语。镜子是现代汉语。在古汉语还没有j、q、x这组舌面上颚音的时代,也就是古时称镜为鉴的铜镜时代,它的准确读音应该是“更几”,就象现在的广东话一样(岭南正音)。因为镜子有着或方或圆的平面,又是薄薄的一片,白语引入读为格米皮实在是汉、白合璧的经典妙语。格,既是古汉语镜、鉴的近似音,又有白语发音习惯;米是汉、白两语“面”的近似音;皮是汉、白两语“片”的近似音,还可以计数。可谓音义结合巧妙,汉、白和谐共用。首引、译者之用心巧妙实在值得敬佩赞赏。
于归&&中原古代民俗常在妇女结婚之前一天,现多改为同一天。由女家设席宴客,名之为于归之庆或于归之喜。对联常见句有“青梅煮酒庆于归”、“淑女于归欣有托”之类。女子结婚以后,到了夫家,才是真正回到了自己的家。夫家才是一个女子真正的归宿和永久的依托。民风传入云南已经很久远了,至少在《诗经》时代以前。现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及其周边地区男女结婚仪式上的对联,男家用句相当宽泛,只要吉祥就好;女家则只称作于归之庆。这又是怎样个由来呢?据考证:源出《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朱熹老先师曾经专门解释过:“妇人谓嫁为归。”白族妇女普遍称作回来、回家来。还是归的意思,于只是个虚字。
高、鄙、的、额&
四字是白语高、低,上、下,前、后的汉字记音,虽力求近似却很难精准。分述如下:“高”、“鄙”直接自汉语引入,音近义同。汉语口语表示低虽不用“鄙”,但“鄙”字确实有低矮的意思,白语用来表示低矮、下面,也无可非议。“的”、“额”是白语表示前、后的汉字记音,稍欠精确,说它是来自古汉语就需要加以特别说明。“的”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北方话的“头”字的方言音,流行于晋、陕、豫、冀、沪、宁、浙一带。白语叫“的包”。因为头在上方,如果用以指方位就可以指代上面、高处、前头等。白语的后,用国际音标记音应该是【ee】,白语用以指下边、后面、低矮的那边。可以也应该写成“矮”,但是有前辈们说,矮字是一个用错了几千年的会意字,它和射字互相会错了意,只好将错就错,错成了几千年的老传统。按说身寸为矮,矢委即射是正理;另有一说是由于书体演化造成现在的情况。矮也确有低、下、后的含义。用来记音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打 &在汉字库里,“打”是一个造词功能非常惊人的字。由于它本身含义较宽,造词功能相当宽泛。它的本义和引伸义主要有:打击、射击、扎入、设计、设想、寻找、制作、砍削、挖掘等等,所以用“打”造出来的词,有些一时还真说不明白和打有多大联系。我们分开来讨论研究:
打锣、打鼓、打人、打架、打拳、打枪、打炮等词,明显有打的动作,不说也明白。打针、打吊针、打野食、打家具、打牙祭、打首饰、打金戒指、打耳环等词,和打的联系就不大明显了,只有扎入、制造的意思。为什么叫打,不容易说清。打工、打转转、打飞腿、打侧脚、打算盘等词,也能称打吗?这里面有打吗?很难说清吧!饭、菜、水、酒、酱油、醋明明是取或买,硬要说成打,谁奈其何?还有玄乎的:打主意、打歪主意、打马虎眼等词,有谁能打一个给大伙看看呢?还有更玄的:打坐、打禅,本来佛教就最忌讳打,恐怕高僧大法师也说不明白为什么坐禅还要打。这是语言学的事体,佛教徒一般说不明白,除非已经修练到小悟的僧人才会知道,因为学完了文字、音韵学课程,佛教才能称作小悟。
白语引入的打有几种情况:凡是引入时间久远的古汉语词或有明显打击动作的都读作de的第二声。比如打枪、打炮、打人、打拳等。现代引入的新词一般照读汉语,最低要作到音近义同。现代白语中的“打”一般都处于这种汉字白读的情况。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打字的功能更显膨胀,谜语要打各种物品,电话、电脑、手机都要打,戏剧、曲艺要打闹台、打诨。十二件小商品叫一打。抢话头叫打岔,洗衣服擦肥皀叫打肥皀,未来还有打什么?什么打?&只有拭目以待。肯定与时俱进,日新月异。
常听大理、洱源及其周边城乡的汉、白人民口语都把倨傲、拿架子称作拿堂,这是怎样个来由呢?近来闲翻明朝冯惟敏之《南锁南枝》套曲,自以为找到了正解。文中有:“也不想软款温柔,也不想丢可修留,也不想拿堂扭柳。”简单地说,拿堂就是:倨傲高慢,目空一切,拿架子,摆谱,就像在堂屋中间分开双腿坐在大椅子里的样子。
汉语把非常好简化为“非好”,否定词加形容词明显是反义的,“非好”应该是不好。这在逻辑上绝对不通。白语引入后更把“非常”简化为“非”,只要动词后面加个“俏”,就是好。加个“非”,就是非常好,很好!好的不得了。语法、逻辑虽然大有问题,但是约定俗成是硬道理,谁也不能以语法、逻辑深究硬驳,自找无趣。汉、白两语在这一点上是弟兄、老表的关系,同源共流,要错大家错,要正确两家都正确,同出一门,祸福共享嘛。特别说明:汉语字词库里“非”、“匪”通用,有“为非作歹”一词,用的就是其贬义。所以白语引入后在吃、喝、写等字的后面加“非”,才能准确表示非常好的意思。其余的后面万万不能加“非”,因为那是绝对的贬义。中国国民党党歌里的“夙夜匪懈”,就是不懈的意思。
有资料显示,最晩在十六世纪由波斯传入我国,新疆在西晋时期的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有唢呐演奏的绘画。其名称系由波斯语surna音译而来。音色高吭激越,穿透力强,适合合奏,更宜于独奏。最著名的曲子有《百鸟朝凤》、朝天子、庆神欢等。大理地区更有:蜜蜂过江、栽秧调、龙上天等数十支曲牌。在民间婚丧嫁娶中极受欢迎,必不可少。洱源县松鹤村成为唢呐演奏专业村,足见其群众基础之深广雄厚。大理白族地区普遍称之为sala,辗转由古汉语传入之来路,自不待言。也有白族人称之为“吹(喷)滴哒”,同义。
汉语有两读:西藏、宝藏读作z&nɡ,躲藏、藏匿、藏身读作c&nɡ。白语引入后虽然也有两读作为对应,但后者通读为zou。
史藉记载:塔起源于印度,梵文作stupa(窣堵波),巴利文为thupo(塔婆)。古印度国王死后埋在一种有基座的半圆形复钵式坟丘里,称为stupo。佛教盛行时代,用以供奉佛的“舍利”,后来用于供奉佛像或经卷,也有保存和尚的遗骸或遗物的。全国各地有许多塔,因其形似巨笔,塔尖称作笔魂,许多地方都把塔称为文笔塔或文峰塔。大理有著名三塔寺,村名就叫三文笔,稍南里许有一小塔,村名就叫一文笔。洱源地名有文笔湖村,永乐更有一村,原名旧虎街,寅日为市,稍欠文化读书风气,有识之士不顾无塔的现实环境,决意改村名为文笔,寄无限希望于将来能有文魁笔魂降生,光耀社区,发扬文化。
普通话“忙”的反义词是闲,玩耍、休息、休闲的意思。引入白语以后要说成“下”、“暇”。要说清楚引进及其变化过程,还很需要费一些唇舌。闲暇、闲下是普通话的常用语,白语的“下”、“暇”正是从这里引来。只能说“闲”,千万不能讲玩。“玩”的意思在云南,在滇西,在大理,在洱源以北地区,公私场合都是有另解的忌讳性质的含义,尤其是和异性谈话,只能说闲,不能说玩。否则又掉份儿又伤人,于人于己两不利。
白语把集市、市场、街市等较为集中贸易的场地、场所,其规模在城市以下的统称为zi。这是怎样的来由呢?本人通过长时间研究考证,结论是:白语的zi,就是汉语北方话“集”的尖音白读,来龙去脉简单而又明白。简单阐述如下:
汉语北方话普遍称乡镇集市为集,有些演化成地名(北方地名多见)。北方方言区内有些地方又有尖、团音的区别。集的尖音就读zi。河南安阳同乡老前辈郑回的乡音就有尖音,他言语中的“集”必然是zi。南诏期间他做了五、六十年以上的清平官兼三代王师,他的语言就是白族官员、人民学习的活教材。可以肯定:他必定为白语带入了大量的古汉语语音和词汇。我非常肯定地相信:大理白族地区所有的数百个农村集市、街市的zi的读音都是郑老前辈口语中集的音变,用汉语拼音写出来,却又是完全一模一样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拉玛白语声韵浅析,海蒂拉玛,拉玛西亚影视学院,海蒂·拉玛,拉玛四世,拉玛西亚,拉摩..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拉玛白语声韵浅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摘 要:本文以白族方言拉玛白语为研究对象,立足已较成熟的中部方言的拼音白文,通过国际音标这一科学的记音方式,粗浅地分析"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拉玛白语声韵浅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本文以白族方言拉玛白语为研究对象,立足已较成熟的中部方言的拼音白文,通过国际音标这一科学的记音方式,粗浅地分析了拉玛白语的语音,得出如下结论:45个声母,24个韵母,8个声调,大概涵盖了拉玛白语的声韵系统。 中国论文网 /5/view-5746097.htm  关键词:白语 拉玛 声韵系统   一、拉玛概况   拉玛,这一分布于怒江州澜沧江沿岸的族群,在现代民族学研究中,被习惯称之为“白族的支系”。然而,这是从历史的纵深层面来说的,应用于现实的横向层面,却不宜过分强调;否则,分布于不同区域的同一群体间便似乎滋生出“从属关系”,继而引发所谓的“正宗”之争。凡此种种,皆不利于民族内部的团结。因此,笔者对于“拉玛”的鉴定,仅是白族的一个称谓,而不应该有过多的色彩。   拉玛,主要分布于澜沧江沿岸的各乡镇(自北向南分别是中排乡、石登乡、营盘镇和兔峨乡),以及兰坪中部的啦井镇和东部的河西乡。据研究,拉玛人是由于战争等原因,大约在几百年前,由大理迁入兰坪的。史籍记载,“那马,本民家”,“语类?人”[1]。这说明了拉玛与大理民家人的联系,都是白族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地域的阻隔,两地白族的发展极不平衡。在语言上,也体现得较为明显,特别是声调上的差异,使两地不能正常地进行交流。即使同是澜沧江沿岸的拉玛人,一座山或是一条河,有时就是一条语言的分界线。因而,拉玛白语在各地白语方言中尤为复杂,语言面貌也较古老。可由于种种原因,拉玛白语的研究较为冷落,研究也较分散,多是纯学术的理论,未能应用于口头文学的创作。   建国后,少数民族语言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白语调查工作者也几经艰辛,调查了43个白语方言点,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白语拼音文字。然而,诸多的语料,最终的成果仅是以剑川方音为准的《白汉词典》和《白语简志》,即使几经修改补充,1993年通过了《白族文字方案》,基本能够拼读南部大理方言和中部剑川方言。而拉玛白语,依旧只是案几上的几堆材料,方案并未将其声韵系统列入拼音白文之中。这可谓是一个遗憾,以致使许多白语研究者不能够一观白语全貌。   二、声韵浅析   鉴于以上的叙述,笔者通过录音的形式,并借助宽式国际音标,对拉玛白语的声韵系统进行了分析和完善。   (一)声母(45个)(表1)   说明:   1.此次方言采集点共有两个,但由于时间仓促,未能分析完全。以上的方言采集点是澜沧江沿岸的营盘镇恩罗双麦地村。   2.从表中可以看出,拉玛白语的声母系统比较复杂,保存了浊音声母,且存在对立;同时,还有小舌音,这使其在白语各方言中独具特点。   3. ?、??在拉玛白语中不怎么明显,只有少数词汇有这两个声母。而?、??和?声母,在调查的词汇中,所占比例也不多。   4.对于喉塞音?,似乎又接近于带摩擦的w,实际音感区别于韵母u起头的零声母音节,两者存在对立。   (二)韵母(24个)   透过恩罗白语,对于拉玛方言的韵母系统,也能够瞥见一斑。主要有以下几类:   单韵母: i u y ? o ? e ? ? ?   复韵母:ai ui ?u u? u? i? io i? i?   鼻化元音韵母:i? ?? o? ?? u??   说明:   1.在本文的讨论中,由于条件限制,笔者无法进行松紧元音的划分,因而呈现出的韵母系统较简单,然实际情形比之更为复杂,待日后再详加分析补充。   2.与其他方言区一样,拉玛白语的韵母系统里没有纯粹的鼻韵母,都是鼻化元音韵,也没有汉语前后鼻音的区分。   3.在录音中,似乎有儿化韵的存在,但由于调查的词汇不够,未能进行更好地分析。   4. o的实际音值更接近与?u,圆唇不典型。   (三)声调(表2)   说明:   1.对于声调的研究,由于缺乏软件的支持,仅靠笔者掌握的白语方言声调去感知,难免有误差,因为除却特殊发音类型的声调,其余声调仅靠音高区分,有时难以厘清细微的差别。   2.对于21调,笔者一直不能很好地理解,或许由于21调在拉玛白语里不怎么明显,或是接近31调,待日后深究。   3.对于no35的35调,与中部的存在细微差异,可能为24调。   4.对于紧喉55调,为了避免混淆,在用数字标调的时候,一般记为66调。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66调不仅用于借贷的外来词汇,在白语固有词汇里,也有一定比例的词汇是66调,特别是动词。   5.有松紧区分,紧喉调音高相对自然声调要高些,且比较短促。   三、总结   目前白语方言区的划分,依旧遵循北、中、南的三大分区。这是以共时层面为依据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共时层面的情况也远非想象中的简单。   据发音人介绍,分布于澜沧江沿岸的拉玛人,其所操语言也不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差异是历史的遗留,它的消除和民族凝聚力的维系只能通过共同的文化根源。白语方言,更多的只是声调的差异,倘若通过书面语述诸纸上,背后的联系将会显现出来。比如,元江县因远白语[2]的“闪电”是x??55 t??ia33 ?ui33,恰好对应兰坪县营盘镇的恩罗白语xai55 t??ia55 ?ui33,但两地相距几千公里。这种对应不是偶然的,很可能有着共同的来源,否则不会不约而同得把“闪电”这一自然现象诗意地理解为“天眨眼”。   因此,笔者倡议学术不仅讲学问,更希望能够带着人文关怀,去突破语言间的差异,实现民族内部的深度交流。本文仅是一次不成熟的尝试,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拉玛白语也能够用拼音拼写,并且应用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口头文学的传承中。   注释:   [1]转引自许沃伦《那马人族群认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昆明:云南民族大学,2012年。   [2]白碧波主编:《元江县因远镇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第14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参考文献:   [1] 赵衍荪、徐琳.白汉词典[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2] 赵衍荪、徐琳.白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3] 徐琳主编.大理丛书:白语篇[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4] 汪锋.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以白语为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 白碧波主编.元江县因远镇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 罗安源.田野语音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7] 罗安源.中国语言声调概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8] 戴庆厦、黄布凡等.电脑辅助汉藏语词汇和语音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   [9] 周殿福.国际音标自学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0] 赵燕珍.赵庄白语描写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作者简介:赵建民(1992-),男,白族,云南怒江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