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提出门户开放的国家机会均等这一原则的是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哪个国家为什么首先在该国发生工业革命有何发生,国家,该国,工业..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哪个国家为什么首先在该国发生工业革命有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所在的位置:
华盛顿会议
[责任编辑:
&&& 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争夺的新格局& 凡尔赛体系只调整了帝国主义各国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矛盾冲突,而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帝国主义列强还未来得及根据其实力对比建立一种战后的新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进行角逐的是英、法、俄、德、日、美诸国。大战结束后,沙俄灭亡,苏维埃政府退出了在这一地区的竞争;德国战败,已被排除在强国之外,战胜国不允许它在除本国领土之外的任何地区再有利益;法国在战争中遭到重创,此时,正忙于医治战争的创伤和巩固它在欧洲的既得利益,无暇插足亚太地区的争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政治舞台上,主要是美、英、日三国间的争夺。既有英美的矛盾,也有英日的矛盾,最突出的矛盾则表现为美日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争夺的中心在中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同英国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德国和沙俄在远东的扩张。日本在年的战争中打败俄国后,扩张势头猛增,开始显露出美日之间的利害冲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英法忙于欧洲战争,无暇东顾之机,进一步扩张它在远东及太平洋的势力。它夺取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以及马里亚纳群岛;出兵占领了中国山东,并在1915年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暴露了它要独吞中国的野心。日本的一系列动作虽然威胁了英美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但在战争状态下,它们为了取得对德战争中日本的援助,不惜牺牲中国而向日本暂时妥协。在1917年11月,美日签订了《蓝辛—石井协定》。在协定中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具有特殊利益,尤其是在和日本领土接近的地方”。另一方面,日本政府重申它将“永远遵守门户开放的原则”。这使日本的势力迅速地发展。战争结束时,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几乎占了一半,而英国只占17.1%,美国占16.7%。日本还把大量的货物运到拉美各国,开始了向这一地区进行经济渗透,甚至在美国的大门口墨西哥同美国进行竞争。&&& 美国为了对抗日本,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在1918年6月,美国提出了由美、英、法、日四国组成新的国际银行团的方案。它规定,所有给予中国的各种贷款均由银行团垄断,并由银行团控制贷款的使用。日本非常清楚美国将在银行团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它表面上同意参加银行团,但想方设法阻止银行团开展业务活动,使关于这个问题的谈判拖延了两年而没有结果。美国计划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中国革命高涨的形势下,北洋军阀政府不敢接受银行团提供贷款的奴役性条件。&&& 战后,远东市场对美国来说,具有越来越大的意义。1920年正式通航的巴拿马运河,大大地缩短了美国重要港口同远东之间的航程,进一步刺激了美国争夺远东的欲望。争夺远东,特别是争夺中国,在美国对外政策中提到了首要地位。然而,战后经济危机的出现以及国内反战情绪的滋长,使美国不能无限制地扩充军备。因此,美国想夺取中国的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目标在近期内难以实现。美国当时所能做的首先是破坏日本同英国的同盟,以消除对抗美国的潜在危险。&&& 英日同盟在战前对双方来说,都有好处。这个条约签署于1902年,1905年和1911年两次续订,它将在1921年7月到期。对于日本来说,该同盟在过去的20年里一直是日本对亚洲大陆进行扩张的国际支柱。对英国来说,英日同盟能对付法俄同盟和俄国在远东的扩张,以后在同德国对抗中,又能使英国舰队从远东腾出手来,并能保障印度及其他亚洲殖民地的安全。&&& 然而,在战后,该同盟对于英国来说,却是弊大于利。日本利用了这一同盟,在战前和战争期间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在华利益。在对华投资方面,英日双方已不相上下;对华出口方面,日本已高居各国之首。此外,日本在中国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入侵以及加紧对香港、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缅甸甚至印度等地进行渗透扩张,使英国感到它昔日的盟友已经打算把它赶出远东。英日矛盾在一战后日趋激化。英国认为,即将到期的英日同盟不管续订与否,都必须寻找在远东新的盟友。&&& 英国与美国之间在经济上的矛盾主要是争夺销售市场、投资范围和原料产地。战后,美国凭借经济实力,加紧向英国的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渗透。在中国,英国作为最早侵华的国家,把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战前英国凭借了政治经济军事的优势,消极对待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但战后,由于英国财政上的困难和在远东的影响日渐缩小,它既无力阻止日本对中国的经济进攻和对英国势力范围的侵犯,更无法抵挡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渗透。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宁可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以借助美国的势力遏制日本来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这样,美英在进行争夺时又联起手来,成为反对日本扩张的伙伴。因为美国也深知,在亚太地区要限制住日本,建立自己的霸权,必须得到英国的支持。&&& 英美关系在政治上最突出的问题是海军军备和英日同盟问题。1919年美国国会批准了早在大战期间就已制定的海军建设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美国舰队到1924年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这是对英国海上优势的直接挑战,而英国则无力应付。在英日同盟问题上,为了不至于弄僵和美国的关系,英国也接受了美国的要求,同意不再续约。
&&& 海军军备竞赛& 海军历来是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工具,海军实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争霸的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军军备竞赛随着德国海军的败亡和美国的崛起,已从英德两国在北海和大西洋地区的争夺转移到以英、美、日为主在太平洋地区的竞争。&&& 英国在战后仍然保有最强的海军实力,能够在太平洋地区同美日进行较量。美国和日本都相互把对方看作是自己争夺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霸权的主要障碍。日本军部早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帝国国防方针》中,便把美国列为仅次于俄国的第二号假想敌国,在1923年修改方针时,则将头号假想敌国改为美国。而美国也很早就考虑制定针对日本的作战计划,1913年美国军方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在战略地位上,日本处于比美国更优越的地位。日本在台湾、琉球设有海军基地,在库页岛、千岛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设有据点。在辽阔的太平洋海域日本可以自如地调度自己的舰队。对美国来讲就非常困难。虽然美国于1920年已把它的舰队主力从大西洋调到太平洋,但直到1921年,美国国会才通过拨款筹建菲律宾和关岛的基地。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在西太平洋没有作战基地的情况下,要取得对日的海上优势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美国要疯狂地扩建海军。&&&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开始向英国的传统地位挑战。威尔逊曾提出要建立一支最终能“与世界上任何国家所维持的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海军,而英国决心要保持它的海军优势地位。英国首相劳合?6?1乔治对美国豪斯上校说:“英国宁愿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6?1丘吉尔更加坚决地表示,“世界上无论什么东西,无论什么见解,无论什么论据和劝说,不管它们如何动听,都不应该使我们放弃我国赖以生存的海上霸权。”1918年12月,威尔逊向国会提出拨款六亿美元以扩充海军的计划。英日两国对此极为不安。1919年4月,在巴黎和会之外展开了一场英美两国的谈判,被称为“巴黎的海战”。英国坚持要求美国放弃新的海军计划,并承认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是属于“特殊需要”,并以巴黎和谈的某些条款相要挟。威尔逊被迫答应了英国的要求。然而,仅过了几个月,到1919年7月,美国国会便批准了扩充海军的计划。要求在三年内建造军舰137艘,其中包括10艘主力舰,6艘巡洋舰和50艘驱逐舰。美国为了建造新舰到1921年底已经用去了一亿八千七百多万美元,要完全实现其扩建计划,估计还要再耗掉三亿多美元。按照这个计划,美国到1924年将拥有38艘主力舰,大大超过当时英国32艘的数字,将成为超过英国的世界第一海军强国。&&& 英国长期以来实行“两强标准”(即英国海军实力必须等于其他两个海军最强国实力的总和)。它不甘示弱,于1921年通过决议,除已建造的十艘主力舰外,再增加四艘四万吨级的巨型战舰,此外还建造十艘巡洋舰和三十多艘潜水艇。扩充海军军备的计划使英国的财政极为紧张,年其海军开支比年增加了三倍。&&& 日本更是野心勃勃,在1917年通过了建造“八四舰队”的计划,到1920年7月,建造“八八舰队”的计划(即每八年更新一次,各拥有八艘主力舰的两支舰队)又获通过。依照此计划,到1928年,日本可增加八艘主力舰、八艘新式巡洋舰。为完成该计划,日本的海军拨款1921年度高达近五亿日元,比战前几乎增加五倍,约占其全部国家预算的三分之一。&&& 到1921年,英、美、日的海军力量对比以美国为基数10的话,其比例为13.5∶10∶4.9;其中主力舰(包括巡洋舰)的比例为13.9∶10∶6.8;如果把已经开工建造的那一部分计算在内,主力舰的比例则变为10.6∶10∶8.7。英国已经不占多少优势,特别是英国舰艇的老化程度高于美国。&&& 列强之间愈演愈烈的海军军备竞赛,在战后初次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已是捉襟见肘。尤其是英国,战后的财政拮据更使它力不从心。美国利用英国的财政困难对其施加压力,要求偿还8.5亿英镑的战债。1921年,英镑的牌价降低到它的黄金平价的79%。劳合?6?1乔治意识到“海军竞赛将会使英国崩溃”,不得不向美国妥协。1920年3月,英国海军大臣朗格发表演说,提议通过协商确定英美两国拥有相等的海军。1921年4月,正式通知美国政府说:“准备放弃拥有舰队应等于世界上其他两个最强海军国家的舰队之和的传统政策”。日本虽然野心不小,但1919年以后对外贸易年年人超,特别是在1920年至1921年世界不景气之风袭击下,更感到难以担当造舰竞赛的重负。美国虽然经济实力雄厚,拥有比英国更多的资金,但由于它战前海军实力落后于英国,起点很低,在太平洋地区又没有多少海军基地,成为海上霸主的计划不是很快就能实现的。因此,它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讨论海军军备问题,以限制对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的反战情绪不断高涨,东方兴起的民族解放斗争的风暴冲击着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特别是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它在巴黎和会期间反对帝国主义任意宰割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使帝国主义不得不考虑如何协调它们的在华利益以及在整个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的划分。在此情势之下,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它们已没有能力诉诸武力,而只能通过召开国际会议进行和平解决。这样,华盛顿会议就应运而生了。
&&&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月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参议员威廉?6?1博拉提出的关于召开各国限制海军军备的国际会议的议案。日,英帝国会议也提议召开一次讨论太平洋和远东问题的国际会议。这个建议正式提出以前,美国政府就已获悉,为了保持主动地位,7月8日,美国总统哈定指示国务卿休斯向英、法、日、意、中五国非正式地建议召开六国华盛顿会议。&&& 英、法、日、意、中对美国的提议很快作了肯定的答复,只有日本对接受邀请持保留意见。日本政府不是不愿意参加讨论限制军备的问题,而是对美国提出把太平洋和远东问题包括进去的动机表示怀疑,特别是怀疑英美事先已经达成谅解,破坏日本在中国的地位。但既然美国打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招牌,日本也难以拒绝,否则在外交上将陷于孤立的地位。因此,它在接受邀请的同时提出了一些条件,要求把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作为“会议之主题”;对远东及太平洋问题只能限于一般原则,“不过求一主义及政策上之共同了解而已”;而对于像“二十一条”及日本在山东的权益问题,要“审慎免除其加入”,“采取向前看的态度”而不能“纠缠于重复过去的旧帐”,即反对把中国问题列入会议议程。&&& 德国是战败国,它已经失去了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所以未被美国邀请。苏俄及远东共和国也未被邀请参加会议。对此,苏俄政府照会美国,“俄国政府对于排斥它参加直接与它有关的会议,对于任何大国背着俄国作出的有关太平洋的决定的任何企图,表示抗议”,并断然宣布:这次会议的决议将不发生法律效力。&&& 日,美国总统哈定向英、法、日、意、中五国发出参加华盛顿国际会议的正式邀请,讨论“海军军备限制”和“太平洋与远东”问题。葡萄牙、荷兰、比利时认为会议内容与己有关,也要求参加。此外,英国各自治领和印度也派出独立的代表团,因此,这次会议共有14国代表出席。日,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历时两个半月,至日结束。美国国务卿休斯被选为会议主席。&&& 华盛顿会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和远东问题。为此组成两个委员会:“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美、日、法、意五个海军大国参加;“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则有九国代表参加,两个委员会分别进行讨论。&&& 这次会议为了表示同巴黎和会的区别,宣布会议公开,代表的发言都在报刊上发表,据此,西方报刊宣称:“秘密外交从此结束了。”而实际上,整个会议的决定权仍然操纵在美、英、日三国手中,即由美国国务卿休斯、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和日本海相加藤友三郎控制。实质性问题是由他们掌握的两个委员会及其小组委员会在秘密状态下解决的。公开举行的全体会议只听取正式报告,批准委员会的决议,而不进行辩论,其他代表团的意见很少受到重视。&&& 会议本身批准并通过了七项条约和12项决议案,另有两项条约是在会议期间由与会国在会外商定的。其中主要有:《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和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
&&& 《四国条约》的签订& 英日同盟问题虽未被列入会议议程,但事情非常明显,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很难达成协议,因此它成为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美国代表团把废除英日同盟视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英、美、日三国为此展开了秘密讨论。&&& 早在会议开幕之前,美国就一再向英国施加压力。一方面向英国催还战债,使英国的金融市场出现不稳定的局面而必须在经济上依赖美国;另一方面则以爱尔兰问题相要挟,声称如果英国继续结盟,美国将支持爱尔兰独立,迫使英国就范。英国本国和一些英联邦成员也认为该同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它们感到日本依靠这个联盟得到的好处太多了,战后应把同美国保持良好关系作为帝国的政策基础。日本当然希望英日同盟能够维持下去,在条约即将到期的前一个月,日本曾派出皇储裕仁赴英活动,争取续约。但是同盟是否能延续已不完全取决于日本和英国,更要看美国的态度如何了。&&& 英国在财政上有求于美国,但又不愿意得罪日本,因此英国试图以英、日、美三国同盟取代英日同盟。日在三国代表的秘密会议上,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正式抛出这一方案。这个方案不但涉及太平洋诸岛,而且涉及中国;不但规定要使用外交力量,而且规定要使用军事力量。他们计划的三国同盟实际上是英日同盟的扩大,遭到美国的坚决反对。美国认为,这是变相保留英日同盟,它既不符合美国的传统政策,又有悖于本次大会的方针。它主张,缔约国不应有使用军队的义务;该条约的范围应限于太平洋区域,对华问题另订《九国公约》。此外,美国坚持邀请法国参加这一协定。因为美国觉得英法两国在争夺近东及德国问题上矛盾重重,特别是法国对美国负债累累,把法国拉进这个协定,可以增强美国同英日角逐的力量。这样就形成了“四国同盟”。在英国原方案和美国主张的基础上,由日本代表币原提出了一个修正案,该修正案经休斯、贝尔福、加藤三巨头会议通过后,由休斯通知法国,请其加入。&&& 日,美、英、日、法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为十年。条约规定,“缔约各国同意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如上述权利因任何国家的侵略而遭到威胁时,“缔约各国彼此之间应全面地和坦率地进行协商,以便达成协议,联合地或单独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条约还规定,在取得缔约各国政府批准生效后,“英日两国于日在伦敦缔结之协定应即废止”。这样,四国同盟就取代了英日同盟,美国达到了拆散英日同盟的目的。日本代表无可奈何地对英国代表说:“不管怎样,你们毕竟给(英日)同盟安排了一场盛大的葬礼。”&&& 在签订《四国条约》的同时,还签订了一个附带声明。声明指出,《四国条约》的签订并不意味着美国对委任统治权的承认,“且不妨碍美利坚合众国与各委任统治国关于委任统治各岛的协定”。日,又签订一个补充协定,说明了《四国条约》中一些具体条文的含义,即条约中“所用‘领地和属地’一语,对于日本仅适用于包括桦太岛(库页岛的南部)、台湾、澎湖列岛及日本委任统治下各岛”。&&& 《四国条约》及其附件的签署,既反映列强之间在太平洋地区的尖锐矛盾,也说明它们在一定范围内达成了协议。这首先是美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完成了它多年的宿愿,拆散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同盟的外交协商性质又使美国不必为维护英法在远东的利益而动用武力。英帝国在太平洋上的巨大权益也得到巩固。英王乔治五世对此甚觉满意,认为该条约既使英日的友谊依然如故,又促进了英美的关系。英王为表彰贝尔福的功绩给他晋爵授勋。条约对日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失去了往昔的盟友英国,甚至有时英国还同美国站在一起来反对它的扩张。日本的武力扩张不得不有所收敛。但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权益已经通过条约得到了美、英、法的承认,特别是它已在国际上处于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成为四强国之一。所以,日本外相冈田康哉说,“四国协约为华盛顿会议之第一成功,日本之国际地位有加无已。”从这一点说,日本在这次会议上也取得了某种成功。
&&& 《五国海军条约》的签订& 限制海军军备问题是华盛顿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也是争论非常激烈的问题。在日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美国便提出了一个限制海军军备的方案。其主要内容是:在今后十年内不得建造主力舰,包括目前正在建造的新舰;拆毁一定数量的旧舰;参照现有海军力量,确立各主要国家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5∶3,即英美各为50万吨,日本为30万吨;新造主力舰的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巴拿马运河最大的通航能力)。&&& 英国在会前就已放弃了传统的“两强标准”,因而英国对英美对等原则表示同意;对日本所占的比例也没有异议,它认为这个差额足以对付日本。日本代表则坚持要求英美日之间的比例应为10∶10∶7。日本认为,进攻舰队对迎击舰队必须保持50%以上的优势兵力,而防守舰队则必须对敌国的舰队保持相当于该舰队70%以上的兵力。美国坚决反对日本的要求,并对它施加压力,宣称要是日本继续坚持下去,那末日本每造一艘军舰,美国就造四艘。日本只好就范,表示同意接受美国提出的比例,但又提出了两个交换条件:一是承认日本原来在中国的利益,二是美国不得在太平洋上建筑海军基地。美国基本上满足了日本所提出的条件。另外,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法意两国主力舰的吨位各定为17.5万吨。&&& 在辅助舰方面,除了关于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制问题各国取得一致外,其他均未达成协议。水下辅助舰即潜水艇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美国提出美英潜水艇的吨位各为9万吨,日本5.4万吨。法国坚持自己的潜水艇吨位也应为9万吨,以补偿它在主力舰方面的劣势。英国认为,法国9万吨潜水艇的要求卡住了英国的喉咙,对英国是十分危险的因素。在水上辅助舰方面,美国把美英总吨位分别定为40万吨,日本27万吨。法国则提出了35万吨的要求。英国对40万吨的限额也不满意,拒绝对自己的水上辅助舰实行限制。由于分歧太大,各国又互不相让,使关于辅助舰的问题没有作出任何规定。&&& 经过近三个月的激烈争论,日,美、英、日、法、意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华盛顿《五国海军条约》。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替换总吨位的限额是: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即一般所说的5∶5∶3∶1.75∶1.75的比例,主力舰排水量不得超过3.5万吨;舰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另外规定五国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是:美英各为13.5万吨,日本为8.1万吨,法意各为6万吨。&&& 条约还规定美国不得在阿留申群岛、萨摩亚、关岛及菲律宾建立新的海军基地和要塞;英国则保证不在香港以及东经110度以东的岛屿属地设防,但加拿大海岸附近、澳在利亚和新西兰除外;日本则承诺不在台湾、澎湖列岛、琉球群岛、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奄美大岛以及日本在太平洋中现有和将来取得的一切岛屿或属地上新建军事基地。在英国的一再要求下,日本答应英美可以在新加坡建设新的要塞,英美在远东的海军基地也仅此一处了。这样一来,除了新加坡之外,英美所有的海军基地都在远离日本本土5000公里至6000公里以外,这种状况对日本十分有利。&&& 《五国海军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它使美国取得了同英国平起平坐的资格,标志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结束。日本虽然在军舰吨位方面居于美英之下,但它在海军基地建设方面基本没有受到束缚,使它在新加坡以北的太平洋水域占有优势,限制了美英向西太平洋扩张,保证一旦发生战争,日本海军能够在太平洋上取得主动。&&& 这个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定,但它没有从根本上限制军备竞赛,它既没有禁止辅助舰和3.5万吨以下的主力舰的制造,又没有对裁减空军和陆军作出任何规定。因此它并没有真正消除军备竞争,相反,它成为日后国际争端的重要根源。
&&& 中国问题和《九国公约》& 华盛顿会议的另一个主要议题是“远东及太平洋问题”,其核心是中国问题。因为列强要争夺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必然要争夺中国。中国代表团在华盛顿会议上重申了在巴黎和会上所提出的要求。首席代表施肇基提出了一个包括十大原则的提案。其主要内容是:尊重中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废除各国在华的特权或特殊权益;取消对中国的各种政治上、司法上、行政上的限制;各国对华条约,如无期限的应规定期限等。但在第二条中又声明,“中国既完全赞同所称开放门户主义,即与约各国一律享有工商业机会均等主义,故自愿承认该项主义,并实行于中华民国各地,无有例外”。这十项原则,既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民已经开始觉醒,不再听任列强的宰割,又说明了北洋政府仍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还不能提出完全独立自主的主张。当初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时只限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现在北洋军阀政府则把它施行于全国各地;起初所说“机会均等”也只限于商业方面,新的提案却把这一原则扩展到了工业。这导致了对中国主权的进一步破坏。&&& 中国的提案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美国代表卢特把十项原则归纳为四条,作为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草案。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即中国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二、给予中国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个有力而巩固的政府;三、各国在中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四、不得利用中国的现状,谋取特别权利,以致削减其他国家的权利,也不得赞助有损它国安全的行为。日本代表加藤对“行政的完整”的含意进行询问,卢特说这不影响合法的特殊权益,日本代表对此表示满意。可见,所谓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只是维持中国作为半殖民地的“完整”,以利于实行“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政策。但四条原则当然是对企图独占中国的日本的一个打击,但既然保持了日本原有掠夺的利益,日本也表示可以接受。经过会议讨论通过,成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指导原则。&&& 根据“卢特四原则”,中国代表提出了收回山东的要求;在国内人民强烈要求下,中国代表又向远东总委员会提出,“二十一条”严重影响中国的生存、独立和完整,应当予以废除。日本代表认为这是中日两国之间的问题,不能在大会上讨论,而只能在中日两国进行双边谈判时解决。中国政府最反对的就是直接与日本单独谈判。这使英美两国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为应付国内外舆论,它们必须公开支持中国的正当要求,可是又不想得罪日本,从而影响正在进行的其他谈判。最后在美国的斡旋下,采取折衷的办法,中日在会外进行谈判,英美以观察员身份列席参加。&&& 谈判从日正式开始。在谈判中,双方争执最激烈的是胶济铁路问题。日本要求接替以前德国的一切权益,不但包括铁路,而且包括铁路区域内的矿藏,以及整个山东省的经济权益。而中国代表则坚持收回利权,赎回胶济铁路。中国代表据理力争,同时美国施加了压力,最终使日本作出让步,提出铁路由中日公司合办,后来虽同意将铁路售于中国,但又拒绝中国用现款支付,想借此继续控制铁路。中国代表坚决不肯同意,最后在美国总统哈定直接干预下,中国政府才被迫接受了日本的方案。&&& 关于“二十一条”的谈判进行得很不充分。在会谈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曾一度休会,直到整个大会即将结束前几天的2月2日才恢复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谈判中,日本代表币原声称,“二十一条”是经过两国政府正式批准的,完全合乎国际惯例,并威胁说,如果废除这一条约,将使亚洲、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国际关系出现不稳定局面,而带来不良后果。在中国代表的坚决要求和各方压力下,日本才被迫放弃了部分次要条款,如:将获得在“南满”及东部内蒙古建造铁路借款的优先权,以及这两个地区的各种税款作抵押的借款的优先权让与四国银行团;放弃向“南满”派遣顾问和教官的优先权等。中国代表不满意日本的让步,还想继续讨论,但英美却认为日本的让步已经达到了最大限度,中国应该满足了,因此没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讨论,会议匆匆收场。&&& 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其附约。条约规定,日本应将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全部开为商埠;原驻青岛、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的日军应立即撤退;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归还中国,但中国应照铁路产业的现值(5340万金马克再加上日本管理期间的增修费)偿还日本,期限为15年;偿清上述款项之前,车务长与会计长由日本人担任(中国也派一名会计长),对运输和财务进行管理;以前德国享有开采权的煤、铁矿山由中、日合资经营。附约中规定了对日本人和外国侨民的许多特殊权利,中国对“外国人民在德国旧租借地区域内之既得权,无论在德国租借时或日本军事占领时经合法、公道取得者,应尊重之”。这个条约使日本在山东的经济、政治地位仍然很牢固,同时也为美国插足山东提供了机会。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果,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决议,总算得到了重要修正。中国收回了山东主权和胶济铁路权利。&&& 日,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正式签署了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全文共九条。卢特的四条原则被列为第一条,是该条约的核心部分。它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的完整,确立各国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原则。为保证第一条的实施,第二条规定,缔约各国“不得彼此间及单独或联合与任何一国或多国,订立条约或协定或协议或谅解”,侵犯或妨碍第一条所述的各项原则。第三条则进一步贯彻了“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规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求“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和“任何专利或优越权”。&&& 此外,中国还向会议提出归还中国自行规定及处理关税的权利,并要求把名义上5%的关税提高到12.5%;提出了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要求;提出了撤销外国邮局的议案,以防止漏税和违禁品通过这种渠道大量流入中国;提出取消外国在华无线电台及撤退外国驻华军警的要求;提出“废除和提早终止”外国租借地的要求;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议案,等等。&&& 在《九国公约》以及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十多项决议中,虽然都标榜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但对中国上述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和广州湾之外,其他都只是原则上承认,或者拒绝讨论,或者故意拖延,以达到维持原状的目的。&&& 《九国公约》的签订,使美国得到了它在巴黎和会上没有得到的东西。美国国务卿休斯说:“由于这个条约,中国的‘门户开放’终于变成了现实。”这个条约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提供了条件,结束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毛泽东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1922年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华盛顿体系及其实质&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解决了巴黎和会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会议通过的《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和有关中日问题的一些协定,补充了和部分地改变了巴黎诸条约的部分条款,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了在这一地区的“新秩序”,被称为“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体系同凡尔赛体系一样,是根据列强的实力对比确定的。凡尔赛体系是在承认英法占优势的基础上,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华盛顿体系则是在有利于美国的基础上,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但是,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紧张关系。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策划者和最大收益者,废除了英日同盟,暂时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进程,取得了与英国在海上并驾齐驱的地位。日本在英美的压力下,既失去了外交上的国际支柱英日同盟,又在中国问题上被迫让步,但它决不会甘心就此罢休,一旦有机可乘,便要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重施独霸中国的既定国策。这必然造成英日之间新的冲突。英国的衰落已成为必然,它自动放弃海上的绝对优势,如果能凭借往日的余威维持其在华、在远东的利益,就心满意足了。而日本的侵华政策,必然视英国为障碍,不挤掉英国,独占中国便是一句空话,因此,英日的矛盾冲突势不可免。英日、英日之间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帝国主义列强在新的基础上的竞争,从而使华盛顿体系最终瓦解。&&& 华盛顿体系的确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战胜国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是极不稳固的,是注定要彻底崩溃的。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出门户开放的国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