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应用实例的基本思想及应用

数学建模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3年08期
数学建模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7页中先给出了建立数学模型思想的地位: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接着又给出了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最后指出上述过程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这段文字表述得很出色,但不足之处在于:把数学模型局限在"数与代数"的范围内,没有举出几何模型、概率模型的例子。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3.6【正文快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7页中先给出了建立数学模型思想的地位: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接着又给出了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开华;;[J];华章;2010年32期
王为洪;岳西泉;;[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魏建洲;马国顺;;[J];数学教学研究;2008年02期
柳红梅;;[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02期
马骏;;[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4期
班云;;[J];新课程(教师);2010年04期
何福江;;[J];青年教师;2005年03期
王海鸿;;[J];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08期
梅梅;;[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9年12期
刘永文;;[J];山东教育;2010年2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硕;石俊娟;;[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徐斌艳;Matthias L;[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万萍;;[A];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C];2009年
刘树清;;[A];2003年全国系统仿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安骥;王海清;;[A];全国第六届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杨慧娜;;[A];第十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刘睿琼;;[A];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廉海荣;赵俊芳;褚宝增;;[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刘丽华;;[A];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9年
邓扬晨;章怡宁;郦正能;;[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王轶名;[N];学知报;2011年
黄军宏 于目江;[N];经理日报;2004年
杨春;[N];人民政协报;2003年
朱春兵;[N];农民日报;2003年
孔章圣 孔至道;[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翟淑红;[N];财会信报;2006年
罗良才 张建忠 通讯员 张大为;[N];中国石油报;2004年
侯琦 熊伟 本报记者 谢四平;[N];人民武警报;2010年
江科轩 董超标;[N];新华日报;2010年
林堃;[N];闽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盈;[D];复旦大学;2012年
颜兵兵;[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张宇;[D];浙江大学;2009年
杨已青;[D];浙江大学;2004年
李志生;[D];湖南大学;2008年
孙丽珺;[D];青岛大学;2008年
王运龙;[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朱立达;[D];东北大学 ;2010年
吴娜;[D];吉林大学;2006年
刘以安;[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晶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李秀芬;[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迟坤;[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徐东旭;[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刘连广;[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王文娟;[D];苏州大学;2008年
王彬;[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陈聪贤;[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纪雪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王国仙;[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感悟模型思想――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朴素”理解
来源:邮堂小学& 作者:王志琴
2、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贯彻在“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之中。
二、方法型数学模型
【找规律】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我是分四个步骤来完成概念建立的:一是观察若干个案例现象,认识一一间隔这种常见的排列现象,体会它们的相同特点,初步感受间隔规律。
二是引导学生从单个案例中感悟具体的结论,体会规律的必然性。这个引导的过程又体现为两个方面:让学生静态地观察每一组物体的个数,发现同组的两个数相差1,这是对具体事实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动态地猜测、观察当每组中一物体个数增加时,另一物体的个数情况,这是让学生在动态变化中初步体验规律。
三是引导学生从众多具体的结论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此时,老师让学生从整体上来考察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案例现象,从中发现隐含在这些案例现象背后的共性的东西,提炼出规律。
四是引导学生剖析一一间隔现象形成的成因。认识了规律,并不是已经到达了终点,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数学思考。此时安排了4数据分为2大类的观察抢答反馈的环节。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一是通过学生反馈让学生对规律进行验证,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数据中体会一一对应这个基本思想,即两头物体相同时最后一物体缺少对应物,于是就多1;两头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正好一一对应,个数相同。
1、在讲授这个知识点时,没有只注重数学规则教学的一个方面(即懂得了这条数学规律),也没有将这条数学规律完全分解后引导学生找到并理解这条规律,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数学模型植入头脑须注重“建”的道理。
2、数学学习活动是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化的过程是从具体问题中发现数学内容或数学现象,通过学生的实践或思考,抽象概括出数学结论或数学方法。
三、结构型数学模型
【相遇问题】
情境1:甲和乙,一个在仙居,一个在杭州,什么方法可以使两人见面。(学生看图应用题)
可以甲到杭州,那么需要几小时?
可以乙到仙居,这样需要几小时?
得出, 路程÷速度=时间
情景2:他们怎样才能最快相遇?(让学生根据问题变换相应地编出应用题并列式计算)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相遇时间-乙的速度=甲的速度
情景3:在高速公路上,两人打了一下手机,发现还相距120千米。(见右图)
情景4:如果两人用手机联系,&&
发现已经相遇后又各自前行,现在相
距120千米。(见右图)
1、本课例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改变背景形成情景串,让学生经历了解读情景,再抽取数学应用题,再通过问题和条件等变换手段,形成系列应用题串,再从中抽取出一个由
2、在横向上每一个情景都是一个个研究平台,在纵向上随着情境串的推进,知识随之深入,在变化中推进模型的深入,体现出逻辑性和递进性特点,在变化中让学生感受联系和差异,从中达到梳理、沟通知识内在联系的目的,促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
通过数学建模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数学建模,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
注:此文获2012年新课改“三优化一提高”暨“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教学论文一等奖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本周热门内容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企业邮箱
Copy Rirght &
宜兴教育信息网 ALL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 & 联系电话:6 & 地址:宜兴教育网信息中心服务热线:4000004206(五个零喔~~)
微信联系:(lunwenzhe)
电子邮箱:
您现在的位置: >
数学建模思想对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影响
( 大庆师范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 & 摘 & &要:数学建模能力是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数学应用能力,高校数学建模教师可以分别从&数学建模方法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建模步骤也影响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建模思想可提高大学生数学软件应用的能力&这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想,从而提高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 & 关键词:数学建模;应用能力;影响;发展;数学软件
& & 过去40年里,数学已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内部各分支凭借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并通过日益增长的应用型网络与科学技术和经济、金融等领域保持密切联系。伴随着数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向所有领域的蔓延,数学渐渐受到人们越来越 多的关注与重视。我国一名著名科学院院士总结将数学转化为生产过程的经验,得出了&数学科学是一种普遍的、关键的、可以应用的学科&的结论。可以说,对处于当今时代的人们来说,不管其研究领域如何,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答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使用计算机有效的求出答案。这一过程正是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 & 一、数学建模与数学建模思想
& &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学建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 强的学科。对于几乎从未了解过应用方面问题而只具有纯数学知识背景的人,或者对于那些有着应用方面能力而未接触过数学建模 的人来说,要他们懂得如何利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个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都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然而问题的解决就要依靠数学建模。那么什么是数学建模呢?
& &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生活当中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在作了一些必要的简化与假设之后采用恰当的数学工具,通过数学语言描述出来的一个数学问题。[1]
& & 数学建模常常无法直接采用现成的结果或模型,但是在解决各种问题中有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那就是数学建模思想。所谓数学建模思想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数学的立场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通过转化,把要解答的问题转化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者 较易解决的问题,并恰当运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来求得问题的解的一种数学思想及方法。
& & 二、当代大学生需具备数学应用能力
& & 社会对数学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社会各个行业需要众多能驾驭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维方法来解决现实世界中实际问题的人,他们能够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和数学工具恰当地进行融合,最终解答出问题,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换言之,社会需要具有数学应用能 力的人。而这个过程的关键部分是建立数学模型,其目的是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利用数学方法解决某种实际问题。然而培养具有数学应用能力人才的重担主要在于高 等教育。1998 年 9 月 29 日第十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 规 定: &高等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发展高新科学技术,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 可以说大学教育除了承担着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和本专业必不可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外,更承担着培养当代大学生具备将所学习的 论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三、数学建模思想对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影响
& & 1.数学建模方法有利于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 & 机理分析法和测试分析法是建模的主要方法,但无论哪一种都必须本着符合科学的精神去建立、去创新可应用的模型,去解答不同的具体情况。对某一现实问题,不会有现成的模型能 够套用,这就要求我们对已有经典模型进行改进与创新。在改进与创新的具体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有效地加强了大学生 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 & ( 1) 数学建模方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 & 将数学建模方法引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顺应了当前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建模 & 课程的学习和数学建模竞赛的积极参与,不仅积累了利用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去分析、选择和解答问题的经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更能够提高学习数学 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和意识。这对大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同时,数学建模方法的引入也改变了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
& & ( 2) 数学建模方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 & 利用数学建模方法解决现实问题,首先要将现实问题数学化,这除了要求大学生要有一定的经验和广博的知识外,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记忆中的形象和新感知的形象加工处理、重新组合、相互比较,创造出新的、有应用价值的模型。并在有充分资料的基础上,找出主要矛盾,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洞察力和想象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 & ( 3) 数学建模方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运用灵感和直觉迅速解答问题的能力。
& & 灵感和直觉在数学建模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是人天生具有的,需要大学生们在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基础上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反复思考,对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法熟练应用才能产生。在数学建模中,大学生通过对各种各样数学建模方法领悟、观察、比较,使大学生产生自与众不同的见解和独特的思考方法,例如善于发现问题,衔接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从而培养大学生数学的灵感和直觉。
& & 2. 建模步骤有利于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 &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简化复杂的现实问题,并构建合理数学结构的过程。数学建模的步骤分为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构成,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检验。首先模型准备要求大学生理清问题的背景知识,寻找相关信息,从而了解需要哪些数学准备知识。在此过 程中,大学生语言互译能力将得到提高。其次模型假设要求大学生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做出合理并必要的假设。能够增强大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时的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再次模型构成是在假设的基础上,将要解决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利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这就要求大学生平时就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开阔数学应用视野,注意使用类比等方法,善于发挥想象力,借用现成的模型。最后在模型求解中,数学软件的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上,某些模型很好,但实际操作上求解很困难,甚至无法求解。然而利用数学软件,不但能省时、省力的把解求出来,还可以利用数学软件在数值计算方面、符号计算方面和图像可视化方面的强大的功能,对模型进行预测分析。这一过程对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联系邮箱: 业务QQ:
Copyright &
就爱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号
就爱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网站,提供:代发论文,论文代写,,论文免费下载等</p
就爱论文网坚持优质、诚信、高效、安全的原则为您提供最优的论文代写代发服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主要是数学建模思想,就是把“___”化“____ ”_百度知道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主要是数学建模思想,就是把“___”化“____ ”
提问者采纳
化归思想,二元一次方程可以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查看: 6870|回复: 5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0积分803696主题精华84帖子
参考答案内容:&&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主要的是确定性数学模型,广义地讲,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等都是模型。数学模型具有一般化、典型化、和精确化的特点。
问题2:什么是模型思想?
就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1)模型化思想是“问题解决”的重要形式
(2)模型化思想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重要途径
(3)模型化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小学阶段渗透函数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而且是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从而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及其运动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探究商不变性质时:
& & 首先出示除法算式给学生计算(先计算,后寻找规律)
接着让学生观察所有算式及答案各有什么特点(找规律)
& &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和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注意让学生了解变与不变的量)。这样就有了隐藏的函数思想.
接着再出示红习,让学生不用计算可以根据前一题得到的规律加以解决。这种整合不光是能解决一两个练习的问题,而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当一个数变化,另一个数不变时,得数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朴素的函数思想,同时为六年级学习正、反比例做了很好的孕伏。这样做可以把商不变的性质、小数除法、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使知识脉络化,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而这种“得”归根到底是依赖于函数思想而实现的。& &&&而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模型无处不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一系列数学模型的理解、把握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渗透模型化思想,帮助小学生建立并把握有关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握住数学的本质。模型思想就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1)模型化思想是“问题解决”的重要形式(2)模型化思想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重要途径(3)模型化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小学阶段渗透函数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而且是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从而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及其运动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 & 其次,给学生出示生活中关于摆花盆、装路灯、设置公交车站等等问题,让学生都能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很好的解决它们。
点击下载: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0积分803696主题精华84帖子
答题内容:&&
数学模型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定义,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一般是指用数学语言、符号和图形等形式来刻画、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具体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主要的是确定性数学模型,广义地讲,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等都是模型。数学模型具有一般化、典型化、和精确化的特点。
模型思想:就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模型无处不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一系列数学模型的理解、把握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渗透模型化思想,帮助小学生建立并把握有关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握住数学的本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呢?
(一)、多运用实物模型
在小学数学中,学生要接触各种数:自然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现实模型的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用到一些实物模型如在低年级教学时用到的小棒:有一根一根的,一捆一捆的。这样,学生在接触数学时,通过学生的直觉和动手,逐渐有了一和十的概念。
(二)、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让学生逐步感觉模型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节课中可用的数学模型有很多,而如果无目的的滥用,可能会造成课堂混乱,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理解作用不大等适得其反的后果,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在备课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分布、学生个性特征等,选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如在低年级教学,可多用一些直观的、动手操作性强的模型,而在学生学习数学有一定的经验后,可逐步采用一些抽象性的如图表模型、数线模型等,这样,即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还有助于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
(三)、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进而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就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通过一些直观模型、抽象模型得出数学结论的同时,学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培养自己勤于动手,不畏困难的品质,为学生一生的学习成才奠定基础。
点击下载: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0积分803696主题精华84帖子
答题内容:&&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数概念模型
每一个数概念就是一个数学模型。自然数、分数、小数都是现实模型的抽象。
1.整数的直观模型
教材中提供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经历、感受建模过程,体会模型思想。
(1)有结构的实物
(2)数位筒
(3)计数器(算盘),在这一阶段孩子对于数位的理解已经有抽象的成分在里面,并含有一定的位值思想。
(4)数位表:在数位表上摆珠子,孩子理解数位表上的珠子的意义比上一个层次更加抽象。
(5)半形象、半抽象的“数尺”、数轴、百数表。
2.分数的直观模型
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有多种直观模型:
(1)实物模型
(2)面积模型
(3)集合模型:用集合的“子集—全集”来表示分数
(4)分数的“数线模型”
(二)、运算模型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也是数学模型。
1.表内乘法中的计算模型:
国内教材:
※实物:具体情境中的事例
※矩阵:实物摆成的矩阵
实物摆成的方格矩阵
※数线:只有人教版在8和9的口诀学习中使用了数线模型
国外教材:
※矩阵:实物摆成的矩阵(方块、点子图)
方格摆成的矩阵
※百数表(乘法表)
2.“具有十进关系”的面积模型
(三)方程模型
方程是建模思想的重要体现——现实模型——静态模型、动态模型
(四)几何图形是模型
每一种图形本身就是一种数学模型。点、线、面、基本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定义就是生活中几何模型向抽象的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就是模型化思想渗透的重要途径。
计算公式是模型、模式与函数是模型、搭配、运算律、数学公式、“份总”关系、统筹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植树问题、商不变的性质、工程问题、行程问题(行走中的数学、相遇问题)、烙饼问题、田忌赛马等等都是模型,模型无处不在。
从模型和模型化思想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研究,要求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
(1)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2)要重视解读课本中呈现的数学模型,知道从模型描述的是对象的哪些特征,反映的是什么样的关系,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这个知识的背景、发展历史,应用在哪儿等几个方面来解读模型。
(3)理解课标倡导的“情境——建模——应用、反思拓展”的意思,并研究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4)重视建模需要的思维方法的训练。
点击下载: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0积分803696主题精华84帖子
答题内容:&&
& &&&数学建模一般是指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能把实际问题归纳或抽象成数学模型加以解决,从数学角度讲,数学建模是舍去无关紧要的东西,保留其数学关系,形成数学结构。
& && && &模型思想就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 && &&&(1)模型化思想是“问题解决”的重要形式
& && & (2)模型化思想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重要途径
& && & (3)模型化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渗透模型思想的。我努力创设情境展开教学。如如以《平均数》为例:《从意义建模到能力生成》 金坛实验小学建造新校园,甲乙两个学生小队参加义务劳动,并进行1分钟搬砖比赛:  
1、看到这些数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哪队搬砖快?你评判的标准是什么?(甲队一共15块,乙队一共12块,甲队搬砖的总数多,就说明甲队胜利,我们对甲队表示祝贺。)  
3、这时小明加入乙队,1分钟搬砖4块,现在乙队一共搬砖16块,裁判判定乙队为获胜队,并向乙队表示祝贺。  
4、(有些学生举手表示反对)你们有什么想法?假如你是甲队的队员,你有意见吗?为什么?  
5、“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决定胜负不公平。”  
6、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搬砖的快慢?  
创设情景、感知平均数意义模型  
7、用平均数能比较出。什么是平均数呢?(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说理解。)  
8、你认为这两种评判标准在适用范围上有什么不同?
  本题所设计的“问题情景”是生活中比赛场景和平均数意义的自然融合,这个比赛场景隐含着平均数意义的本质,具备情景的开放性和模糊性两个特点,学生在自由地解读中整理两组数据,而情景的呈现和解读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情景分两次呈现,从而激起学生思维冲突,思考更好的评判标准,从而有序地推进数学问题的深入。这样,从一个生活比赛场景中抽取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反映出从一个生活问题(哪队搬得快)到数学问题(什么是平均数)的抽取过程,也是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初步感知的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生活中的情境活动,发现一些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但这并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只有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概括、整理,从中寻找其普通的规律,才能抽象出数学结构(即数学模型)即二次建模。
如以上题目《平均数》二次建模:  
& && &1、怎么求出两队的平均数?四人小组讨论,推选一位介绍学习成果。  
& && &2、反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 && &①估算:我们组估计一下,如果要使他们同样多,甲队大概在5块左右,乙队大概在4块左右……  
& && &平均数的范围: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  
& && &②移多补少方法:对估算方法的验证延伸出来。电脑呈现: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把一根水平线移到7的位置),平均数会是7吗?为什么?……  
& && &③计算。甲队:(7+6+5)÷3=5(块)  
& && &乙队(2+7+3+4)÷4=4(块)  
& && &1)你是怎么想的?5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 && &2)和小李的5一样吗?和小风的4块一样吗?(这种数字相同纯属巧合)  
& && &3)平均数跟以前学过的每份数一样吗?(实质不同:呈现每份数的条形图和平均数的条形作对比。)  
& && &4)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通过协作学习和教师有力度问题的追问,有机地呈现出估算、移多补少、计算等三种相互联系的方法,在对比中达到清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总之,数学建模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培养而不只是知识、技能,更有思想、方法,也有经验积累,其情感态度(如兴趣、自信心、科学态度等)的培养也会得以落实,从而进一步将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了一起。
生:我发现每样东西下面都有个价格牌。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同学们都看看上面写了什么呀?
生:QQ糖,2.20元
师:真厉害,它与我们前面学的数可不一样,它叫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点击下载: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0积分803696主题精华84帖子
答题内容:&&
所谓“模”,即“建模”。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对小学数学而言,“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以下是两位老师利用同一素材教学“减法”的片段:
【教学片段1】
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幅图,说一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剩下3个。
师:你真棒!谁再来说一说。
生: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小朋友,还剩下3个小朋友。
师:很好!你知道怎样列式吗?
生:5-2=3。
教师听了满意地点点头,板书5-2=3。
接着教学减号及其读法。
【教学片段2】
出示情境图。(同上)
师:谁来说一说第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从图中我看到了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
师:第二幅图呢?
生:第二幅图中有2个小朋友去提水了,剩下3个小朋友。
师: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吗?
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下3个。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说得很好。你们能根据这两幅图的意思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几个?
生(齐):3个。
师:对,大家能不能用圆片代替小朋友,将这一过程摆一摆呢?
(教师在行间指导学生摆圆片,并请一生将圆片摆在情境图的下面。)
师:(结合情境图和圆片说明)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3个;从5个圆片中拿走2个,还剩3个,都可以用同一个算式(学生齐接话:5-2=3)来表示。(在圆片下板书:5-2=3)
生齐读:5减2等于3。
师:谁来说一说这里的5表示什么?2、3又表示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数学问题,5-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有5瓶牛奶,喝掉2瓶,还剩3瓶。
生2:树上有5只小鸟,飞走2只,还剩3只。
& && &&&上述两段教学,所体现出来的教学着力点是不一样的。第一个片段,属于“就事论事”式的简单教学,教师对教学的定位完全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5-2=3”仅是一道题的解答算式而已。第二个片段,除了教学充分展开外,更主要的是渗透了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训练的是学生抽象、概括、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且这种训练并不是简单、生硬地进行,而是和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相贴切——由具体、形象的实例开始,借助于操作予以内化和强化,最后通过思维发散和联想加以扩展和推广,赋予“5-2=3”以更多的“模型”意义。
点击下载: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0积分803696主题精华84帖子
答题内容:&&
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 && && &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语言描述了的实际事物或现象。它一般是实际事物的一种数学简化。它常常是以某种意义上接近实际事物的抽象形式存在的,但它和真实的事物有着本质的区别。要描述一个实际现象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录音,录像,比喻,传言等等。为了使描述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人们采用一种普遍认为比较严格的语言来描述各种现象,这种语言就是数学。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事物就称为数学模型。模型思想就是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思想。有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实验,但这些实验往往用抽象出来了的数学模型作为实际物体的代替而进行相应的实验,实验本身也是实际操作的一种理论替代。& && & 今天反复听了小学数学中渗透数与形结合思想的教学策略,体会到数与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而且沟通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数学主要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而,数形结合是学生最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例如,用“形”来帮助学习“数”。& && &&&新课标教材将负数引入到小学数学中来,当学生理解了正小数、正整数都是正数,负小数、负整数都是负数后,老师直接请学生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①、1.2和-2.4 ②、②-3.5和0 ③、-2.4和-3 ④、-3和-3.5   学生先画出一数轴,再在上面标出4组数中的各个数。然后,他们受到数轴及数轴上的数的刺激,发现正、负整数及零的大小比较方法(负整数<零<正整数,或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左小右大),同样适用于正、负小数及零大小的比较,进而也找到了正、负小数及零大小比较的方法,并得出: ①、1.2>-2.4 ②、-3.5<0 ③、-2.4>-3 ④、-3>-3.5   又如,用“数”来帮助学习“形”。学生学习长方形的面积,先是数面积,后来发现用算“数”(长×宽)的方法能很快地知道长方形的面积。& && & 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方法,并非只是某一种学习方法在起作用,而往往是几种方法在起共同的、相互的作用,“一法为主,多法并重”的学习活动,才更有助于学生实现学习心理的相互作用、互为转化,获得学习成功。& && &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方面要有较为充裕的学习时间,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学习;另一方面,需要相互之间商量议论和合作学习,这样才容易互为启发、补充,形成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
点击下载: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X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建模应用实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