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与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养提高》需要 参考哪些书目

《加强经典阅读,提升师生人文素养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_课题管理_教育科研_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于庄子小学
&&发表日期:日& 共浏览254 次 &
出处:教科室
&& 字体颜色:
&& 【字体:&&】&
《加强经典阅读,提升师生人文素养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我校申报课题时确定的研究内容是《加强经典阅读,提升师生人文素养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尽管课题组成员有些变动,但是研究内容和目标没有变化。
一、课题组研究进展状况。
(一)精心筹备
2012年4月,我们举行了《加强经典阅读,提升师生人文素养的研究》课题的开题仪式。在开题仪式上,课题研究组成员学习了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研究意义。课题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步骤,并系统布置了研究中老师们在各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听取和讨论了老师们提出的疑义和意见。除此之外,课题组还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措施,包括相关活动的考核奖励制度、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和汇报交流制度,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客观前测
2012年5月,课题组老师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抽取了每个年级20名学生(共120名)学生作为测试样本。相关教师对这120名学生进行了前期基础测定。测定分家长问卷、学生自评、教师测评3个层面进行,选择问卷调查、平时观察等测试方法,对学生“在家课外阅读情况”、“在校课外阅读情况”、“课外知识掌握情况”、“写作能力”、“阅读能力”、“道德品质、礼仪修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公正客观的测定。
(三)科学实施
1、创设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课题的开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结合“书香校园”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勤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2、创建“书香网络”,拓宽阅读时空。
我们家校合力,努力完善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家庭图书架。在班级主页中开设向学生推荐好书的板块。学生在借书、还书、护书、上网、看书、交流等环节中,学会正确的与人交往、学会诚信做人、培植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3、确定阅读内容,指导阅读方法。
(1)确定教学内容
①充分挖掘课文的拓展点,以一篇带数篇。常有的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外拓展有以下两种:延伸型:着眼于课文学习,扩展知识空间和时间,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深化,加深体验。如学了《赵州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我国桥梁建筑历史的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为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相似型:主要是指文章结构、主题、作者方面的相似。比如在教《嘱咐》一课时,让学生去阅读大量讴歌“母爱”主题的文章,从而使学生认识母爱的伟大。学生学了《静夜思》后,去收集李白写的其他古诗进行诵读积累。
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推荐相应的经典读物。学生年龄不同,对读物的需求也不同。对低年级,我们推荐以经典的绘图本为主,中高年级,我们主要推荐中外名人名著以及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学期伊始,学校以“告家长书”的形式要求家长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为其购买课外书籍,同时,在“告家长书”上附上各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适度范围和推荐书目,以便家长参考。
(2)阅读方法的指导
①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或报纸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如:探求性的速读、品位性的精读。
②教给学生“记”的方法。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要教给学生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如:随感式笔记、摘录式笔记、创作性笔记。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化、自动化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丰富读书内容,创新读书形式&
(1)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研究活动
为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每周开设了一节课外阅读课,如阅读指导课、班级读书会、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读物推荐课等,带领学生走近经典,走进名著。在大量阅读实践中,养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比如六年一班就开设了“与书为伴――营造书香班级”的读物推荐课,学生们在活动中赞美书、向他人推荐好书、在活动中诵读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在活动中聆听名人爱读书的感人故事,使每位同学都感受到了读书的好处,产生了“我要读书”的内在需求。
班级读书会的开设更富有成效。它包括了“选书―阅读―讨论”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作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阅读活动,它有着其特定的价值追求与优势所长。近一年来,实验老师在自己的班里首先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并在本年级,本教研组率先开设了观摩课,高凡香老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王美佳老师执教的《观潮》等课,在读物的选择上为学生指明了方向,提高学生选书、读书的品味;在“互动阅读”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锻炼,人文情怀的养成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很好地为听课老师做了示范和引领,大家深受启迪。
(2)课外阅读专题活动&
为积极营造“以读书教育人,以学习提升人”的浓厚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我校每学期都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专题活动。
①举办读书节&
我们将每年的5月定为学校读书节,旨在引导广大同学多读书,读好书,形成读书热潮,促进校风、学风,以及文明校园的建设,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随着内容的不断丰富,形式的不断创新,读书节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品牌。
②举办各类征文活动
每个学期,我校都举办征文活动,如“相约平安,走向和谐”交通安全征文活动、“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文明礼仪伴我行”征文等活动,为进一步打造书香校园,培育爱学习、会学习的好学生,构建充满人文精神的书香校园铸造了坚实的平台。
(3)与其他活动相结合
我们认为,课题的研究工作,不能与学校的其它活动孤立开来,要懂得整合、学会灵活。所以,我们把课题研究的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节假日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比如母亲节,学校要求自拟一句“美语佳句”送给母亲;教师节要求自撰一段精美短文献给老师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即是对学生进行了“润物无声”的人文教育、美德教育。
5、建立阅读档案,记录成长过程
学生阅读的内容需要老师帮助选择,阅读的习惯需要老师培养,阅读的方法需要老师指点,阅读的收获需要老师去认可和赞扬。成长记录袋是新课程改革后推出的一种评价方式。我们把它移植到课外阅读中,根据阅读的需要和学生心理的需求,我们设计了阅读成长记录袋:
(1)记录学生的阅读历程
为记录学生阅读的历程,我们设置了《课外阅读记录卡》、《读后感接力本》。孩子每阅读完一份读物,就填写一张记录卡,收进阅读成长记录袋,在班内定期开展评比,看谁的记录卡多。通过记录阅读情况,要求学生为人处事实事求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2)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阅读成长记录袋中要有学生自己的阅读计划,一个阶段以来的读书清单,阅读收获、感受,介绍自己最喜欢,收获最大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自己摘录的“好词佳句”。而各类读书征文、读书竞赛等活动的获奖情况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可以让学生感受竞争的魅力,体验劳动的艰辛,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一)实践探索成果颇丰
一年来,我们课题组立足教学实践,积累了第一手资料,重点探索和研究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模式和课型。例如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班级读书会、经典诵读课等,以上课的形式观摩展示,对广大老师和周边学校的发生了积极的影响,很多老师都把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大天地,点燃学生阅读兴趣的火花,提升学生阅读品质为己任,让学生在书香的浸染下打好精神的底子。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许多教师积极参与,提高了认识,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形成了一个立志于研究课外阅读、儿童阅读教育的有共同志趣、团结奋进的强有力的集体。
(二)学生人文素养日益提高。
1、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静心”。
课题开展以来,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与书为友”,爱书、淘书、阅书,营造了浓浓的书香味。学生阅读的习惯正在慢慢的形成中,浮躁之心也逐渐变得宁静。两年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个性表现有了明显的好转。
五年一班韩德群同学,实验前,老师对他的评价为:不爱看书、不会看书。而后期评价则是:从不爱看书到能看书,从不会看书到基本能读懂一些文章,能和同学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四年二班朱兵喜同学得到的最初评价是:喜欢看书,课外知识较丰富。后期评价则为:每天能阅读2小时以上,能评价所读文章的特点,能及时向父母及同学推荐好文章。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渐渐地养成了每天阅读的习惯,班级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班级里,打打闹闹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粗脖子红脸的现象基本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津津乐道地谈论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同学之间发生的摩擦也少了,即使有大家也会妥善地解决;作业的质量也日益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也有了提高。
2、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让学生学会“辨析”。
我们通过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辩论活动提升学生阅读品味,引领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图书,摒弃只凭个人兴趣去阅读,或心血来潮,或随波逐流的阅读方式。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已经慢慢进行自觉地判断,思索和分析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究竟是宣扬真实还是虚假,准确抑或谬误,正义抑或邪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意识地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
3、课外阅读方法的寻找,让学生学会“学习”
孩子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我们的孩子在阅读方法的运用与积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孩子们的书卷气、人文性更浓了,他们正在逐步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
4、课外阅读活动的实践,让学生学会“做人”
一年多的课外阅读活动下来,学生从丰富的课外书籍中,逐步学会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自身的情感,意志方面的需求,使自己各方面的心理日趋成熟,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1)与名著经典来对话,陶冶情操。
一本优秀的作品,它一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人格影响力,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不仅通过眼睛去看,还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揣摩、去理解、去品味、去评价,孩子的内心与作者产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读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孩子会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可贵,认识到必须珍惜生命,对自己负责;读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学生能明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而《景阳岗》、《草船借箭》,人、情、景、物栩栩如生跃然纸面,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不仅在语言上会有一定的积累,在精神上也会接受洗礼,让他们不自觉地领悟到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去做,进而发现人性的弱点与闪光点,学会生活,健康成长,故而,在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感受着他们习惯的改良、人品的完善。
(2)以优秀人物为榜样,指导行为
实验教师适时地推荐好书欣赏,使学生从故事故事人物的身上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汲取力量。孔融的谦让,匡衡的勤奋,海伦凯勒的不畏艰难、自强不息,青铜、葵花的善良真诚,不惧贫困,与书中人物对话,孩子们就会从失落中昂首,从失败中崛起。&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典阅读对小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影响是一个逐渐渗入,逐步提高的过程,从学生入学开始,到毕业,都将参与这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感悟和提高,所以这一年多的时间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都仅仅是个开始,还有待遇进一步深入及提升。此外,教师对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还有待探索,指导的方法有待完善,特别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检测和评价有待提炼。
&&&&为此,在下阶段的研究工作中,除了继续扎实进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常规工作外,将深入推进研究的各项活动,如整理并编辑学生撰写的《读书心语》,编写教师在此活动中的教学随笔及专题论文和案例集,将进一步提升教师对课外阅读指导的实效,整理出一套适合可行的评价体系,组织教师参加其他地区开展的相关的专题的培训,增强教师的读书意识,发挥好教师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促进师生交流阅读,共建书香校园。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 热门文章:
&? [13938]
&? [11600]
&? [11326]
&? [1125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标题:《诵读国学经典 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类别: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标题:《诵读国学经典 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课题成果公报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诵读中华经典、营造书香环境 - 简简--单单的主页
实验的背景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庄”,各民族文化呈现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趋势。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古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不断遭受西方文化侵袭、不断被弱化的严峻现实。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孩子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
古人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真未泯之时,最容易教导,也最需要教导,所谓:先入为主是也。三字经说:“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一段黄金时期,藉由先哲的风范,薰习我们的子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禀性淳良的儿童,那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他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教之道,贵以专”在教导儿童读经的时候,要有耐心,长远心!不可希求速成,特别应注意“广博不如专精”,故一部经典,应读诵百至千遍,根基扎得深,果实才芬芳。苏东坡云:“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圣先贤常说:“经读千遍,其义自见。”孔老夫子读易经至“韦编三绝”,编串书的绳子,断过三次,可见夫子用功之深。实践证明:读经的孩子绝不会变坏;最好的语文教育——读经;读经后的学生语文能力大增,阅读课文速度加快,课文理解力增强。
二、&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因为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就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将永远无法弥补。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自主探索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诗文诵读成果,手抄报上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步骤:
㈠、课题研究的对象:红枫小学的全体学生。
㈡、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实施(2006年5月—2007年5月)
1、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和第一阶段活动计划。
2、课题研究组成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
3、学校要宣传组织60%以上的学生自愿征订,并阅读《读读写写:中华诗文学习》杂志及相关诗文诵读活动。
第二阶段:研究深入(2007年5月—2009年1月)
1、着重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建设,争取推出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方案。
2、适时和其他实验学校之间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开阔视野,相互启发,发现问题,提出策略,使实验工作逐步向纵深发展。
3、熟读实验读本《中华诗文诵读精品》。
4、指导编写手抄报,设计版面、栏目、精选诗文。组织学生手抄报比赛。
&&&&第三阶段:总结、提炼成果(2009年2月--2009年5月)
1、系统分析整理材料,请专家做数据分析,开展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多层面的访谈及问卷调查。
2、总结、鉴定实验成果。
3、组织学生编写手抄报,并组织展览。
4、撰写课题研究总结及有关论文。
5、申请结题并做好第二轮课题实验前期准备工作。
四、活动方案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天保证学生有十分钟的诵读时间。每节语文课前的一两分钟,语文早自习,语文兴趣小组活动时。
2、具体措施:
⑴学校利用可以利用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装点学校的橱窗、走廊、墙壁等。教室环境也要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开辟有诗园,内容是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包括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等等。
⑵重点组织指导学生编写手抄报。精选诗文,设计版面。
班级方面:
(1)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热情。每周中用一天中的十分钟时间的诵读课,举办擂台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擂台赛的内容可以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可以是诗句接龙,也可以是你问我答,或者是对诗竞赛,或者是各种古诗方面的游戏。&
(2)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3)开展举办诗社,学以致用的活动。即吸收对古诗文兴趣特别浓的学生为诗社学员,并由艺术教师组织他们开展作诗绘画、改写古诗、活用古诗、欣赏古诗、创作儿童诗等活动,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4)开设诗园,为学生提供舞台。为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全校每个班级开设“诗园”园地。内容可以是古诗的书画作品,可以是活用古诗的习作,做到点面结合,有经常性的活动,评出诵诗大王、小诗仙等。学校给予表彰奖励。
(5)组织手抄报编写活动,为学生提供编写、选材、绘画、书法方面的锻炼机会。并让学生根据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
学校方面:
(1)学校将在2006年9月初分年级段召开学生家长会,向家长发放《告家长书》,并作“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方案”的专题报告,让家长感受到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发动学生家长订阅刊物。
(2)在每周五的红领巾广播中,由负责播音的班级按节律朗读的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3)组织开展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精选诗文、版面设计、绘画、书法抄写方面得到锻炼。
(4)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或两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
(5)每学期进行一次古诗方面的竞赛,出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方面的题目,以竞赛促使学生扩大古诗文的诵读量,改变学生“读好语文书就行”的学习观念,使他们从小受到优秀古文化的熏陶。
(6)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的古诗文诵读活动,通过活动,来检测学生诵读方面的效果,激发学生诵诗古诗的热情。
(7)在广泛开展古诗文诵读的情况下,学校每学期进行“古诗文诵读先进班”评比活动,使古诗文诵读活动既保质又保量,进一步促进学生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蓬勃发展。
(8)为探究古诗文教学规律,摸索古诗文诵读的形式,学校每学期都要坚持举行“古诗文教学暨诵读研讨会”,在师生中开展“我看古诗文”、“我谈古诗文”、“我与古诗文”等征文比赛,积极引导全体师生为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献计献策,将诵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9)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办一期诗文手抄报,版面为8K,各班向学校上交10份优秀小报。让学生多读书,多搜集资料,自己设计,将自己了解的诗文方面的知识、故事、名篇佳句等办成漂亮的手抄报,学校评选出最佳手抄报。
3、评价体系:设立“段位制”,评比小诗人。制订&“古诗文诵读段位制”考核办法,在语文教师的组织下,每班每学期考核两次,对达到某一段位数量的学生授予“小诗仙”、“小诗圣”等荣誉称号,并张榜公布,发给证书、奖品,而且将考核得到的古诗诵读成绩单独列入学生素质报告册
二、活动目标&
&&&&(一)通过诵读经典,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语言储备,促进知识更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二)通过诵读经典,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爱国情感,树立远大志向,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亲近经典诗文的理念,以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一生对经典文化的向往。
&&&&(四)通过诵读经典,促进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积淀经典文化。记忆力是可以通过锻炼开发而不断提高的。让学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可以培养记忆能力,积淀经典文化。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生的终身负责,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营造书香环境”的读书活动,要精心组织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通过诵、背、书、唱、演、画等形式,把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活动渗透到校园生活之中,愉悦学生的稚嫩心灵,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1.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制定诵读方案,选择诵读内容,每周专门开设1节经典诵读课。各年级有所侧重,七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和习惯,八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和能力,九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经典诵读的创造性。
&&&&2.定期展示诵读成果。学校对各班学生的诵读成果进行各类展评,评选&“中华经典诵读小明星”、&“中华经典诵读优秀班级”、“中华经典诵读优秀指导教师”、“中华经典诵读优秀家长”,既促进了经典诵读的经验交流、体验共享,又促进学生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蓬勃发展。
&&&&3.开展师生共读活动。鼓励教师与学生共阅一本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书信往来、课余聊天、网络对话、查阅笔记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发现学生阅读中的实际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或寻找学生阅读中的闪光之处,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体会阅读的快乐。
&&&&4.开展课前一吟活动。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学生见缝插针,积少成多。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5.举行知识竞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举办擂台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热情。擂台赛的内容可以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可以是诗句接龙,也可以是你问我答,或者是对诗竞赛,或者是其他各种古诗方面的游戏。
&&&&6.举行阅读欣赏竞赛。每学年举行一次古诗文阅读欣赏竞赛,出一定数量的古诗文阅读欣赏题,以竞赛促使学生扩大古诗文的诵读量,提高鉴赏能力。
&&&&四、活动过程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初中三个学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经典诗文诵读工程”。诵读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教材规定篇目以及校本课程中的推荐篇目和学生的互荐篇目。
&&&&七年级:创设经典诗文情境,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诱导学生积极投身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定期开展朗诵比赛、背诵大赛、故事会、手抄报评比、古诗文诵读先进班级评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和习惯,使古诗文诵读活动保质保量。&
&&&&八年级:深化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举办经典背诵擂台赛、经典文化知识大赛,既有趣味,又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每个班级开辟“诗园”园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开展主题诵读报告会,引导学生交流诵读体会。在各种活动中,指导诵读方法,提高诵读能力。
&&&&九年级:指导学生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可以开展“我与经典有约”征文大赛、读书明星评比,以及合唱、诵读表演、相声、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指导学生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演绎经典诗文,培养阅读的创造性。
&&&&五、活动措施
&&&&(一)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1.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校内主要由班主任、语文教师和班干负责,每天用一定的时间开展阅读活动;校外主要由家长负责,指导和督促学生的诵读。倡导家长积极参与“父母孩子共读好书”活动。以此为学生的诵读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提高家长的人文素养,推动社会的进步。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课内外阅读的横向联系。通过课内阅读指点方法,培养兴趣,激发热情,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涉猎更宽阔的阅读领域。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就适时介绍一些与课内阅读相适应的品位高、对学生有益的书刊,诸如《朱自清散文选》、《呐喊》、《散文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等,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语言、把握艺术的构思、辨析人性的美丑善恶,学会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价,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全面提高鉴赏能力。&
&&&&3.推荐与自选相结合。教育部推荐了初中阶段必读书目,《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了背诵古诗的篇目,教材规定了要求背诵的经典诗词、文言文和现代文。另外教师可以从诸子百家的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经典中选择适宜学生诵读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由于学生的个性、情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语文经验各不相同,他们选择课外的经典诗文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书目和互荐书目,指导阅读欣赏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的思想自由灵活地徜徉在学海与书山之中。
&&&&(二)科学进行活动评价:
&&&&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班级和学校三个层次的活动水准进行评价,评价中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多主体。通过评价对阅读活动进行监控和调节。
&&&&1.制定学生诵读比赛细则。教务处制定各类比赛的评分细则,有些比赛中还可采用评委现场打分和点评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对获奖学生给予相应的表彰,并将其成绩记入素质教育报告书中。
&&&&2.制定学生诵读先进班级评比细则。教务处制定先进班级评比细则,从班级学生参与诵读的人数、诵读的数量、活动组织情况、参与比赛的获奖人次、等第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这样,既促进了班级和教师认真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又引导班级和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制定学校诵读活动评估细则。教务处从全校学生参与诵读人数、投入诵读的时间、诵读的范围和内容、方法和习惯、认知与体验等诸多方面,制定评估细则。通过观察、坐谈和阅卷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对学校组织诵读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估,积累经验,改进不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高人文素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