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月图成都桐梓林花什么意思?

二十四花信风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夜郎古国”石狮被盗&桐梓警方三月侦破(组图)
&&&&来源:&&&&
&&&&&&字号
群众自发为侦破“夜郎石狮”被盗案的民警送来锦旗2
人民网桐梓1月29日讯 1月28日,被称为“夜郎古国”的贵州省桐梓县夜郎镇庙坝村榜上组被盗的“夜郎石狮”等文物,在当地警方的努力下,侦破了该起盗窃文物案,被盗文物全部追回,并在当地村民簇拥下,将文物安放回原址。
日凌晨,桐梓县夜郎镇庙坝村榜上组的“显灵庙”旧址,一对石狮、一座半身佛像及一座旗缸文物被盗。警方接到报案后,历经3个月的缜密侦查,成功抓获5名嫌疑人。据悉,被盗文物的历史超过400年,据文物专家初步认定,被盗文物可追溯至明朝万历34年(公元1601年)。
400余百年文物不翼而飞
日清晨,家住“显灵庙”附近的村民发现,自小守着村民们“长大”的一对石狮、一座半身佛像及一座旗缸不见了。一时间,文物被盗的消息,传遍了村寨的每家每户。同时,村民也拨打了110报警电话。
夜郎派出所民警先期抵达现场后,村民们七嘴八舌,有人说“这是村里祖祖辈辈守候的宝贝”,甚至有人说“石狮有灵性,如果找不回来,村里要遭受灾难了”。据当地村民介绍,“显灵庙”在文革期间损毁,只剩下庙石狮等文物,特别是“夜郎石狮”依然相伴而立,一雌一雄,惟妙惟肖。
一对石狮被盗,影响极其恶劣。案发当日,桐梓县公安局便组织警力,成立“”专案组,全面展开侦查工作。
历时3月被盗文物物归原主
专案组对案发现场进行勘查时发现,现场全是荒草,没能提取到任何有价线索。对此,专案组推断,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文物盗窃团伙所为。从村民介绍的石狮重量分析,该团伙应该驾驶有交通工具实施作案。
根据现场的勘查结果,警方利用县城及国省干道上的“天网”监控视频,最终锁定一辆号牌为贵CV2852号的面包车。于是,通过“以车找人”的方式,锁定主要犯罪嫌疑人。
1月20日,专案组在遵义市公安局的统一协调下,抓捕民警兵分三路,分别在赤水、四川合江,将涉嫌盗窃和销赃的犯罪嫌疑人罗某、袁某、金某、范某、徐某悉数抓获归案,并成功追回被盗的石狮一对、半身佛像一座、旗缸一座。经警方突审,5名犯罪嫌疑人对盗窃、销赃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目前,4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1名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案件细节、文物鉴定工作,仍在进一步办理中。(王宗伦)
(责编:罗炼、陈康清)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贵州频道手机版
官方新浪微博
官方人民微博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转载]蔡正国:仡佬族地名撷趣
&&&&蔡正国:
&&&&俗话说:“前人不摆古,后人失落谱”,这是我们在地名普查中听到群众的一句格言。所以,任何对于传统地名的调查与考证,都属于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抢救与传承。
贵州石阡县是仡佬族的山乡,以仡佬的族称,古称、图腾,习俗得名的山川村寨之名比比皆是。这类地名由于“土”气较重,村古名殊,涵义深埋,难被理解,因而歧义丛生,变异消失;甚至成为封建流官改革民俗的一个特殊领域。由此产生的一些地名情趣,值得不断地深入探索。温故而知新,叩名以撷趣,兹将部分调查研究之地名整理成文,与识者共勉。
仡佬“屋基”何其多
在石阡全县,有名叫“老屋基”的自然村寨多达23个。其中,龙井乡有4个,青阳、五德、龙塘、大沙坝、坪地场乡镇各2个,其余分布在枫香、花桥、中坝、坪山、国荣、聚凤、本庄、河坝场等乡镇。所谓老屋基,是它与分布全县的老寨、老街、老洞、老屯、老厂、老林、老皇屯、老王山、老宗坡、老婆坟、老俚坟、老水井等一样,是中古时期的“僚”人和现代仡佬族所居住的寨子,因而得名。
本庄镇有个名叫“赖子屋基”的山村,也是因为仡佬的另一称谓得名。考“赖子”即“奶子”的讹音。该镇还有一个名叫“唐二屋基”的,也是一个仡佬族。“唐二”乃是传统花灯和傩堂杂戏中的丑角,有如当地的花灯丑角“唐二”出台时表白说:“唐二(我)本姓葛,家住岩脚脚。爹爹岩公公,妈妈岩婆婆。我名岩崽崽,么妹岩旦角。”“唐二”姓葛,表明他是中古时期的“葛僚”;并且仡佬族又有“岩笋、岩崽”的自称。所以唐二自称“岩崽崽”、么妹即名“岩旦角”。
葛、仡地名遍及石阡
《辞海》(487页)“仡佬族”条目说:“旧文献中的‘鸠僚、仡僚、葛僚、革僚’,都是声音相近的不同写法”。
在石阡,以“葛”为首的地名,主要分布于今县的西南部,如葛彰、葛商、葛旧、葛融、葛岸、葛坪、葛冲、葛耸、葛缥、葛龙坡、葛冲崖等。因为这一带有“古牂牁郡城”,又为宋元时期“葛彰葛商”长官司辖地。其“葛”乃是羊角的“角”(乡音读“角”为“葛”而不读为“缴”)。“角(葛)”为地名,泛指小山或石峰,义通牂牁的牁。《水经注》说:“牂牁,亦江中两山名也。”白沙镇有村名为“张角照”,村民们说,以村对面的两个山峰相照而得名,所以,“张角照”本牂牁照的意思。
以“仡”为首的地名分布于今县的中、东、南、北部。考“仡”在地名中泛指山间槽谷地带。如仡沟、仡岭、仡弄、仡圮、仡牝、仡比。白沙镇有村名“谷米寨”,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原名“葛咩寨”,乃以牂牁和羊叫之声而得名。坪地场乡有村名为“仡荒寨”,含义为仡佬族“开荒辟草”的寨子。如今谐音为“搞房寨”,反而显得难以理解了。
“丹砂”缘自岩山出
石阡境内以“沙”得名的地方甚多,诸如:沙坝、沙坪、沙沟、沙槽、白沙、红沙凼、磨沙坡、沙堂坝、石沙洞、沙子湾、沟、坳、坎等。这些名“沙”的地方,普遍都是泥地。就连青阳乡沙坪村有个名叫“沙颗颗”的村寨,村前寨后也未见一颗沙;而是以村前漏溪对岸的崖壁得名的。同样,青阳沙坪是以村旁的大岩阡、黑岩阡得名;白沙镇以大岩得名;城东北五里的沙坝,当是以五老山第五峰——侯山高崖而得名。
为什么以岩山命名为“沙”?《逸周书?王会解》说:“卜人从丹砂”。说的是西南地区的“濮”人,很早就掌握了火攻丹砂的技术,并以“丹沙”向周武王进贡。因为“丹砂”是“濮”系民族最珍贵的宝物和贡品,而又最早见载于史籍,本民族一贯引以为自豪;又因为“丹沙”是从岩山里开采出来的,所以居处靠近山岩的村寨多以“沙”得名。
这种采炼“丹沙”的技术一直沿袭至今。(南宋)《溪蛮丛笑》说:“砂出万山(今万山特区)之崖为最,仡佬以火攻取。”我县亦有古产“丹砂”的遗址及传说。石固乡龙塘坳村木绕大小寨子的沙堂坝,坝首有一石峰名叫沙桶岩,有古产“丹砂”的洞穴及大量废渣。1958年用土法采炼水银500多斤。上世纪七十年代,木绕阮姓族人还请来万山师傅,从沙桶岩中采炼出了珠砂水银。
由于“濮”人崇丹砂而演为族称。如唐代的“菩萨蛮”本为濮沙蛮;明清时期有“沙人、沙濮”等称谓,皆为仡佬的别称。
历史三改“仡雅”名
据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今之石阡县城之内,有好几个与仡佬族称、语言有关的古名。这类古名与“石阡”一样,由于“仡佬住在石旯旮”,都是根据五老山而得名的。诸如:仡雅沟、苍濮堂、兰木箐、五巴寨等。
仡雅沟,即今人武部南侧的小溪,发源于五老山而注入龙川河。所谓“仡雅”,考为“雅意仡佬”的简称;而“雅意”为“崖夷”的别写。所以仡雅沟本为仡崖沟,义为五老山崖之下的仡佬山溪。
(明)洪武初年,冯氏先人封为石阡司正长官家于石阡城内(今人武部址),更其名为冯家沟。冯氏迁居长坡之后,(明)万历间修建石阡石城,其沟穿城而下。石城因此建有上、下水关。其水关圆拱形,高约5尺、宽约8尺,置有木质铁门,平时人畜通行,流水潺潺;战时关闭。故俗称其水关为“水洞门”,其沟也称之为水洞门沟了。如今石城不存,沟名仍旧。在近年来的旧城改造中,其沟中段已用水泥板封盖拓宽道路;经长征路以下沟段,经改建后命其名曰“荣华商业街”。
“摸锣”本名“羊婆奶”
石阡城北一公里,有上、下摸锣自然村,亦称为“陈摸锣”和“夏摸锣”,以姓氏得名。为什么名叫“摸锣”?据当地老人传说:
从前,摸锣一带名叫筲箕湾,上边的高崖名叫老鹰岩(五老山第五峰——侯山),岩下地名礅塘。据摸锣人相传,礅塘一带有“金马银马”现身;崖间有一个“梭米孔”。能够梭出谷米米周济于人,后来有人借了谷米还糠壳,以后就梭不出米来了,真是人心不古。新来的石阡知府晓得了,觉得很有趣,想要见识这里的“金马银马”,抖一抖自己的威风。一天,他坐上轿子,鸣锣开道,游子大街,上礅塘来了。轿子在山湾里转了两圈,除了两礅大石之外,知府什么也没有看见;本来敲得很响的大锣也不响了。许久听不到锣声,知府探声吼问,两个打锣的衙役也发懵了,不知大锣怎样离开了杠子。原来,两匹神马飞了起来,把大锣含走了。知府发了一阵脾气,扫兴而归。以后,可苦了两个打锣的,天天被罚来摸锣,这个地方也就因此叫作“摸锣”了。
通过地名考证,所谓“摸锣”,本名“萝摩”,是一个倒装式地名。“萝摩”是沙参的别名。(明)李明珍《本草纲目.十二草.沙参》说:“沙参,白色,宜于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为羊婆奶”。
由此可知:取地名于“沙参”,即含沙生之意。《逸周书》说:“卜人从丹沙”,因为丹沙是从岩山里开采出来的,所以村民居处近山岩的地方多以“沙”得名。此沙生与其上边的沙坝村名一样,皆以五老山第五峰——侯山而得名。摸锣传说高崖之间有周济穷人的梭米孔,即是一个得名之据的暗示。
沙参别名:“羊婆奶”,更与仡佬族的自称和他称相吻合。仡佬族古称为“濮”,含义为“婆”。布依族和壮族称仡佬族为“濮奶”(参见翁家烈《道真仡佬放考察》)。加之仡佬族自古崇羊,素有“羊古佬”或“羊子葛佬”之称,所以羊婆奶正好说明仡佬的族性。
“佛顶山”与尧上
位于石阡县南部甘溪、坪山、中坝乡镇之间的佛顶山,主峰海拔1869.3米,为全县的最高点,是石阡与施秉县的分界岭。
“佛顶山”之名,始见载于民国八年的《石阡县志.舆地志》;明、清时代的《石阡府志》、《贵州通志》、《图经》皆无考其名。大概因为该山偏远幽荒,修志者未能涉足而莫名其文罢。佛顶山主峰原建有寺宇(今存遗址),考为“石梁寺”,属“临济宗”见本庄镇紫云山福寿寺青松长老墓碑。青松为马扶堰人氏。(清)咸同之乱福寿寺毁,光绪间青松由石梁寺调紫云山任住持僧,重建该寺。
&&&&佛教入贵州,始于唐代,是因为唐人牛腾崇奉佛教,于是“遂大布释教于牂牁”(参见《贵州古代史》引《前事志》、《太平广记》语,时间不详)清康熙间石阡府大力提倡佛教,推进了佛教的发展和普及。然而,在“西天佛祖”驾临山顶之前,其山叫什么名字呢?依据地名考证,佛顶山原名伏鼎山,含义为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之鼎山,是因为仡佬先民崇拜“仙葫芦”得名的;而“佛顶山”则是因袭伏鼎山而得名。
据有关史料及《辞源》、《辞海》的记载:伏羲有一些别名或不同的写法,一作“伏戏”或“浮戏”。《山海经.中山经》说:“浮戏之山,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注》云:“言此山中出蛇,故以名之。”在今佛顶山东部,则有一条曲折九重而下的山脊,名曰:“蛇岭”;蛇岭之旁出一股山泉,名曰:“戏沙河”,注入包溪河,为县城龙川河的源头之一。在蛇岭戏沙河至尧上包溪河一带,盛产五步蛇及其它蛇类,历来在县内外著名。相传伏羲有“蛇神”之称,(晋)王嘉《拾遗记》说:“蛇神,即羲皇。”这难道是一种相当的巧合?
所谓“戏沙河”,“戏”即伏戏,“沙”即岩山,说明其水是从伏戏之山岩里流出来的。同时,伏羲又有“包羲、疱羲”之称,因袭而得“包溪”之名。
相传“伏羲始画八卦,教民捕鱼、牧畜,以充疱厨”。古称厨房为“鼎间”,“鼎”是古时烹煮食物的容器,如今农村人家的三脚鼎罐者是。由此可见,县南这座拔地千米的大山,古人将它当作伏羲、女娲之大鼎,故名伏鼎山,是很有气魄的。同时,将佛顶山西侧之峰命名为娲伏山(俗讹为“万佛山”)。古民俗称女娲为“妈祖”或“王母”(如山西、河北、河南之间的太行山又名“女娲山、王母山”,见《辞源》),而今民间将“妈”讹为“马”或“麻”,泛指大地。如伏鼎山南则有马溪(属施秉)、西侧有麻湾、马伏堰等。
古称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民俗中有“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制乾坤”之说。除“三皇”外,“尧”为“五帝”之首,古称尧皇和舜帝是中国最早的仁德之君。故此,在伏鼎山东侧的包溪河畔,即有“尧上”之名,今已开发成为尧上仡佬民族文化村。该村濒临高大的伏鼎山,水石清幽,风光秀丽。孔子《论语》有云:“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上村因此以得名。(来源:石阡县委宣传部蔡正国,简介:蔡正国的论文《考识牂牁、夜郎在石阡》、《牂牁、充州治略考》、《葛彰葛商考》、《发现秦汉以前的夜郎古都》、《从“牂牁郡城”说起》、《石阡仡佬族溯源》、《石阡侗族之源》、《“萨”神故土在贵州》等,相继在《贵州文化史丛刊》、《地名知识》、《中国西南夜郎文化研究》等刊物发表,并应邀参加夜郎文化研究、仡佬与夜郎文化、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等研究活动)
仡佬族创世史诗《十二段经》,流传在贵州黔西,为当地仡佬族传唱的祭典唱词。全诗长约4000行,其中约有2500行为创世史诗和训诲歌,其余为祈祷性的祝词。史诗包括《铁牛精阿约》、《巨人由禄》、《阿仰姊妹制人烟》、《阿利捉风》、《打虎擒獐射羊》、《砍树造房》、《挖矿炼铁》、《找野果》等八个章节。史诗从内容上又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叙述开天辟地、洪水潮天、人类起源,是史诗的主体构成部分;后一部分则叙述的是仡佬族先民的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十二段经》部分内容介绍:
《铁牛精阿约》:一位牛状人形的神人阿约,是打天打地的英雄,其相貌和本领都极不平凡,脑壳圆圆象铁砧,头角尖尖象梭镖,耳朵翻翻象尖刀,眼睛亮亮象灯盏……他撞坡来坡就平,他撞岩来岩就崩,他撞泥来泥就飞。
《巨人由禄》:叙述了一个身躯伟岸的巨人,名叫由禄,他的一身化作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脑壳变山头,头发变树木,耳朵变麻窝(水凼),眼睛变海子,鼻子变消坑,牙齿变刺篷,舌条变芭茅,脖子变山垭,手杆变山梁,肋巴变石梁,肝子变菌子,心子变马屁包(一种菌类),肠子变江河,大腿变山岭,尾巴变蒿枝。
《阿仰姊妹制人烟》:古时有一人家有三兄弟和一个妹妹,大哥做错了九件事。天神彻格老人化作一位老人下凡来告诉正在割草挖地的三兄弟洪水将至。老大老二都不听从,反而大骂老人,只有老三相信老人的话,并向老人讨教避洪水的方法。老人让他用杉木做成木葫芦,带上妹妹把两个鸡蛋夹在腋下,等洪水来时,躲进木葫芦里,等鸡蛋孵出小鸡,洪水就退了。洪水泛滥以后,老大、老二按老人的吩咐,躲在花桑木和白栈树的船里沉入水里淹死了,老三和妹妹得以幸存。兄妹俩在人间以磨石取火的方法烧火烤,干柴中有灵芝草,火烟上天后,惊动了天神,他这才想起世上还剩下阿仰兄妹俩。便亲自下凡来人间指点,他对兄妹俩说,天上有三位仙女,叫他们扎一把芦笙吹到天上去求婚。可是三位仙女中的大姐见了咬牙又跺脚,二姐见了鼓眼睛,三妹见哈哈笑。天神只好改变主意,叫阿仰回到人间跟妹妹成亲。经天神指点,妹妹先提出结婚,哥哥不同意,说世上没有这规矩。后来经过滚磨相合,他们才结为夫妻。婚后剩下九个儿子,都不会说话,不会找吃的,不会找喝的,阿仰又得到天神的指点,找到来九节竹在火中烧爆,爆一节竹就有一个儿子会说话,九种夷苗就从这里分。"
《阿利捉风》:风怪兴风,吹得天地昏暗,大地发抖,山坡变形,岩崩石垮,树倒泥飞。本领高强的阿利出来领头捉风,他把牛杀了,肉分给大家吃,牛皮铺在山垭口上。先放狗去追风,后来阿利从山下、山冲、山崖、箐林、坝子一直追到山垭口,风怪踩到牛皮上滑倒了,才捉住了风怪九兄弟压在石坑里。后来风又刮起来,阿利先后派喜鹊、斑鸠、箐鸡去查看,它们都一去不回,所以后来成了野鸟。最后叫野猫去看,才发现是老鼠打了两个洞,放掉风怪两兄弟。阿利便把风喊来,与它们订下条规二三月间春草发,毛呼呼(猫头鹰)叫你你转来;三伏天来天气热,打口哨逗你你再来……"。从此,风便按阿利的吩咐,每逢季节风才吹。
在阿利的带领下,人们开始准备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围猎活动。阿利先请爷爷到场,又邀来了汉、苗、彝、布依等兄弟民族,各带刀、弓、弩和号角,齐心协力,打死猛虎,擒住獐子,射得岩羊,然后大家一道分配猎物,各民族团结友好、和睦相处地生活在一起。从砍树造房到采集野果为生,仡佬族先民由渔猎转入农耕定居生活……后来,阿利在野猪拱泥的地方发现了铁矿,带领大家去挖矿运矿,炼铁铸锅、铸铧、打锄头,仡佬族先民掌握了冶炼技术,所以又被称为“打铁仡佬”。
此外,在贵州遵义一带的仡佬族民间也传唱着祭典唱词《十二坛法事唱词》,也是吟唱天地形成的创世史诗。仡佬族的许多神话,正是"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故仡佬族先民将自己先祖传下来的神话,庄严地镶嵌在祭典的唱词里,使这些神话构成的史诗历经沧桑,至今仍晶莹透亮,闪射光华。(据毛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95-799页)。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人通仡佬语。仡佬族的语言独特,特征是复音较多,有双塞边音、舌尖塞边音、舌根塞边音、小舌塞边音、鼻边音和擦边音等。
序排列上,否定副词后置,即否定副词“不”置于句末,“不吃饭”排列为“吃饭不”、“不去”排列为“去不”。仡佬族语保存着古梵语、僚语的一些基本词汇,如梵语中父曰“波”,母曰“摸”,田曰“麦底”。“阑干,僚言伫也”、“丈夫称阿段”、“妇人称阿姨”、(姑娘为)“阿”,(僚人)“依树识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一村中惟有事力者郎火”等名称,同现代仡佬话中相应称谓仍相同或相近,如称蒙麻为“兰格”、丈夫为“阿道”、妇人为“阿牙”。仡佬族人少寨孤,在四周民族长期交往中,语词和语法上均受到他族语言影响,如生活在布依族、壮族聚居区的,则受到壮侗语族的影响,生活在苗族聚居地的,则受到苗族语族影响。仡佬族与苗、彝、壮、布依族杂居者,多能操这些相邻民族的语言,而相邻民族则不能讲仡佬语,他们认为仡佬语绕口、难懂、难学。现在,能讲仡佬语的人已很少,仅有万余人。语言学界将仡佬语划归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佬语可分为黔等方言、黔中方言、黔西方言和黔西南方言,每一种方言内,又有几种差别,从而形成若干种土语。()
来源:铜仁日报 发布时间:日
作者:刘瑜安
《贵州日报》日、15日先后发表了李飞、王宁的《夜郎寻踪》,综合反映了贵州西部夜郎考古发掘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颇受世人关注。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所发现的各种夜郎时期的遗迹和遗物,无论赫章可乐、威宁中水,还是普安铜鼓山,“都不是夜郎王族的遗存,而可能仅是夜郎中下级阶层的相关遗存。因为目前的考古发现和夜郎‘最大’的记载不符,和滇文化的辉煌不符。”因而“有可能是夜郎旁小邑之一”,“考古发掘的终极印证也还有待时日”。
夜郎王族的遗存在哪里呢?应该就在今乌江中游地区。根据清康熙年以前历代信史资料记载,汉夜郎国核心区在今乌江中游铜仁地区思南、石阡和遵义市凤冈、余庆四县交界地区,核心中的核心是石阡县本庄镇、河坝场乡。由于建设中的思南思林电站今年底将大江截流,届时将淹没以上4县16个乡镇近两千平方公里土地,其中本庄镇将淹没252.7平方公里,河坝场乡将淹没159.18平方公里。这意味着夜郎核心区考古发掘留下的时间不多了。《夜郎寻踪》言:“历史的面纱,难不成就要这样恒久地遮盖着神秘的古夜郎?”这句话,也许一语成谶?
夜郎核心区是怎样蒸发的?它源于大搞文化专制的康雍乾盛世。其时,文字狱长达100余年。整个清朝160余起文字狱案中,乾隆时期就有130余起,涉案人员数十万,占全部案件的百分之八十。我国古代图书,明代以前曾有十大厄运,秦始皇、王莽、董卓、宇文化及、梁元帝、黄巢等,都曾焚烧书典无数;明后,图书之大厄运,无过于乾隆“寓禁于征”。这可说是中国历史上图书的第十一大厄。鲁迅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透辟地指出:“乾隆朝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这个修改就包括对牂牁江的误读与对汉夜郎国核心区的修改。
 &&据资料介绍,乾隆在征集图书及修纂《四库全书》过程中,共禁毁书籍3000余种7万部以上。另有一些书籍横遭删改,正如任如松《四库全书答问·序》所言:“删改之横,制作之滥,挑剔之刻,播弄之毒,诱惑之巧,搜索之严,禁毁之繁多,诛戮之惨酷,铲毁凿仆之殆遍,摧毁文献,皆振古所绝无。”由于乾隆御批《通鉴辑览》注:“夜郎,今贵州以西,南笼诸府地,古为夜郎国,汉置县……即古郁水,其上流为今贵州之盘江……”此注一出,与此相违的信史资料,无人再敢提及。从此,清代学者只敢讲“秦设夜郎县在石阡”、“晋设夜郎郡在石阡”,无人再敢涉及“汉夜郎国及汉夜郎县在石阡”之禁区。
至民国时期修编《辞源》、《辞海》等工具书,仍沿袭乾隆御批《通鉴辑览》的提法。1982年《贵州古代史》出版,虽然列举了包括乌江在内的七条牂牁江,但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三十家观点中,有九家主张盘江说,为简单多数,只好继续维持盘江说,即御批《通鉴辑览》说。2002年《贵州通史》出版,仍按简单多数原则维持盘江说。2004年7月,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成立暨开发利用研讨会召开,中外专家学者汇集贵阳花溪,笔者应邀与会发表《》一文。然而,此声音太微弱,并无几人能听进。尽管我国古代图书遭受了一次次浩劫,康雍乾盛世遭受浩劫更盛,但劫后余生的古代信史资料,仍顽强地表现着夜郎核心区之所在。
 (一)故宫唯一存世的弘治年(年)《贵州新经图志》载:石阡府(今石阡、凤冈县全境及思南塘头等部分乡镇),“汉为夜郎国、牂牁郡地,晋分牂牁置夜郎郡,宋、南齐因之”。唐武德“四年以思州之宁夷县置义泉郡,即今府治,领夜郎、神泉……十二县。……贞观元年,郡废,省夜郎、神泉……”这段史料表明,乌江中游,不仅设置过夜郎县、夜郎郡,汉代乃夜郎国核心区之所在。《贵州新经图志》甚至还记载,李白流放夜郎,到的就是乌江中游的秦汉古夜郎,而非其它唐新设之夜郎县(今桐梓、新晃等地)。也许,新登基的唐皇用意就是要让有“诗仙”之称的李白蒙羞,戴上“夜郎自大”的帽子。李白流放夜郎达15个月,遇天下大赦,“半道”放还。
 (二)日本藏经阁唯一存世的明万历(年)《贵州通志》,所载石阡府沿革文字与上基本相同,仅将“汉为夜郎国”的“国”字,改为“县”字,成了“汉为夜郎县”。夜郎国在公元前27年撤销,在汉代400多年历史中只存在了179年,而汉夜郎县公元前135年建,夜郎国撤销后,夜郎县依然存在,至汉末长达355年。明弘治《贵州新经图志》以行政级别高的“夜郎国”(统领若干县和若干旁小邑)纪之,明万历《贵州通志》以行政时间长的“夜郎县”纪之。二者都有一定道理。康熙(年)《贵州通志》仍沿用明万历《贵州通志》石阡府“汉为夜郎县、牂牁郡地”载。至乾隆(年)《贵州通志》,删除“夜郎县”三字,以与御批《通鉴辑览》保持一致,仅剩下“汉为牂牁郡地”字样,史实残缺不全,汉夜郎国、汉夜郎县就此被蒸发。
(三)唐元和八年(813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虽是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但它是现存最早且较完整的总志;作者李吉甫久任宰相,熟悉当时图籍,记载详尽,引证有据,历来为后世所重视。该志载:“思王县(今思南县塘头镇)武德三年置。相传云,汉时陈丘为牂牁太守,阻兵保据思邛水。汉将夜郎王数万,破丘于此,安抚百姓,时人思慕,遂为县名。”此志叙述“思王县”得名由来,也道出了乌江中游为汉夜郎王核心活动区。此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等资料亦纪:思王县,“故老相传汉陈丘为牂牁太守,阻兵保据思邛水,汉将夜郎王数万破丘于此……遂名思王县”。
 &(四)夜郎于司马迁的《史记》中首见于史书:“夜郎,又名牂牁。”山为夜郎(燕狼),水为牂牁,反映了贵州古代游猎、牧渔居民的图腾崇拜。山高水长的夜郎高原,有多条牂牁江与外界相连。南达番禺,北至巴蜀,东抵洞庭。《史记·西南夷传》记述了通南达北的两条牂牁江:一是南越(今两广)人眼中的牂牁江即今珠江:“道西北牂牁,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一为蜀商人经常往来的牂牁江即今乌江:“独蜀出枸酱,多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
“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古今学者大都认为,这是指汉夜郎都市之所在。今乌江中游石阡的本庄、河坝场有夜郎古都之称,是符合这段记述的:1、此地乌江水道直通巴蜀,江广百余步(150米以上),至今来往穿梭的机帆船上可直抵余庆构皮滩水电站,下可达长江;2、此地有水口渡、河闪渡两个乌江秦代古渡,原设葛彰司在此,葛彰即牂牁的异写与倒读,包括本庄、河坝场两个市场。本庄、牂牁,皆有系船的木桩之意。河坝场十里平川,四周险关,形成天然城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砍伐原始森林造田,发现成规模的大片古代建筑屋基遗迹,及相传此地曾发现的竹简,均未能保护。3、清代以前信史载,此为汉夜郎国及汉夜郎县,晋夜郎郡治所。此地还有擒王山、印把山古战场遗址;有白龙山碗架岩“夜郎古殿”摩崖石刻40多处;此地地名多含夜(燕)与郎字样,如天郎、地郎、岩郎、美郎等村寨。4、此地居民以夜郎国主体民族后裔仡佬族为众,石阡县境至今保留着商代以来中原移民带来的敬雀传统,每年二月初一有的地方仍然举办“敬雀节”,并举办踢竹球纪念竹王等活动。
从当今的资料看,也不乏反映石阡古夜郎史实者,如1992年出版的《石阡县志》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其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县于今县境西部本庄、河坝场一带,属象郡。”又如1985年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辑出版的《贵州风物志·夜郎国之谜》指出:“据清代学者考证,秦在今贵州境内先后设置的县有镡成(今黎平)、毋敛(今独山)、且兰(今福泉)、夜郎(今石阡)、汉阳(今赫章)、鳖县(今遵义市东)等六个。”“秦二世时,天下大乱。……夜郎地区原有的土著君长们,趁此机会纷纷各据旧境,恢复原有称号。于是,在西南夷地区又有了夜郎、且兰、毋敛、漏卧、同并、鳖等国,回到了庄跷王滇前的状况。”此段描述是符合清代以前信史资料的。
 & 此外,石阡学者蔡正国先生积二十年精力考证,楚将庄跷王滇前,夜郎古都也在石阡。庄跷王滇时,夜郎君臣被裹挟到贵州西部,达数十年之久。
综上所述,夜郎国核心区在今乌江中游,夜郎古都在石阡本庄、河坝场。据乌江思林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将淹没的夜郎核心区有明清文物24处,革命文物1处,我们相信这些文物能得到妥善安置。然而,尚未发现的汉唐文物呢?也许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发现了!夜郎核心区考古发掘时不我待!
【仡佬文化】用大贰解构仡佬民族精神
&&&&博主案:系四川“、”的一种,俗称“”,类似“”。此游戏渝东南主要流行于酉阳、秀山(,)。
一部游戏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心理缩影,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以及其它体育运动无不如此,大贰就是仡佬民族的精神文化缩影。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轨迹中,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理念正冲击着人们的幸福观和价值观,人们心灵浮躁、急进,找不到幸福的方向,没有时间研究和玩乐于棋理、牌道之中,没有解放人应有的天性——闲,享受人生之道——乐。根据对仡佬族文化的粗浅了解,觉得用仡佬族独有的游戏大贰牌去解读仡佬族文化的特质,能找寻到仡佬族人独特的价值观、幸福观,探寻快乐之道。
&&&&视频:、。
&&&&(,又称仡佬牌)的玩法大概有打大贰、红点点、扣钵儿、卡子胡等几种玩法,就其中一种打大贰游戏作以下解读。它是一种精于思考与偶然机遇的结合,讲究的是顺应天理、浑然天成。务川大贰纸牌从“一”至“十”,分大写40张、小写40张,可供2人或2人以上娱乐。因牌中的“大贰”在整副牌中最为重要,所以这种牌被称为“大贰”。“大贰”虽在凤冈、赤水、湄潭等地均有人玩,但“务川大贰”因写法独特,且只有务川人能认能玩,在遵义显得别具一格。【别具一格,与世界上其它任何纸牌不同。其基本特点是,由书法的行书演变而来,其字形已将楷写的字体变化为艺术字,通过历代制牌师们的不断修改与别的地方牌完全不同,艺术感越来越强,看起来美观、大方,给人以美感。因此,务川大贰纸牌是务川仡佬先民无数艺术家的共同成果。其另一特征是,将务川大贰纸牌与川牌结合起来组成一种牌,俗称“一头点子一头字的牌”,即是牌的一头是务川大贰纸牌的字,另一头则是相应的川牌点子(图案略)。但现在基本没玩这种牌了,只个别地方(靠重庆方向)还有】
外观白底黑字或红字,颜色鲜明、简洁明了,蕴含丰厚的仡佬族文化与儒道佛法易的思想。字体简洁美观,意味简单即美,简约通向捷径。背面为黑色、正面为白色,意指时间有昼晚、生物有阴阳,事物均有阴阳两面性或多面性,思考问题至少要从两方面考虑,才不至失误。外型宽1.1cm、长约18cm,瘦长型,意味长寿:生命在于不停地思考与运动,要长期适应天理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大贰纸牌中有几张代表性的牌:
&&&&大拾:天牌。顺应天理、遵循大自然法则,没有人可以超越,这是大宇宙观;符号是“开门见天”,天最大。
&&&&大捌:地牌。适应周遭环境,牌理好各种关系;符号是“门罗”,如果适应不了环境、处理不好关系,只好沦落到地狱。
&&&&大柒:人牌。自己,也包括自己关系最密切群体。
&&&&大陆:和牌。因仡佬定数为3的倍数,吃牌中为6胡,故称大陆为和牌,即两个6相合为和,它只是个形式,是和牌机制的代表,是仡佬“胡、合、活、和”的一个“道”。
  大贰:在“和生万物”表示阴阳,即一种灵魂生阴阳、阴阳孕物生三、三生万物;在“天人合一”中表示天与人有机联系的载体、融洽和谐。
&&&&大贰牌的牌理组合包括:
&&&&发牌:由主庄者洗牌,一般洗两次足矣,多了容易成坎;高明者可以有效分配自己想要的一张至二张牌。庄家21张、闲家20张,和(胡)牌时是21张,组成7个3。“七”是星宿的变化,一个周期而已;“三”是命理和牌理,是仡佬人生存与发展的定数。当牌中有龙或开招时,手中必定有一对子才能胡牌。
&&&&端牌:由上家搬开,每搬的张数不一样,手中天定的牌数与手气则不一样,命运不完全掌握自己手中。通过洗牌与端牌,既上天与自己掌握的命运各占一定的比例。所以什么事都要争先,是不起作用的,因为这个游戏与制先活动关系不大。端牌人有权看底牌,有些是无意看,有些是有意看,看者根据自己的心智,安排自己的牌理。有的受其左右,反受其困;有的则知已知彼,获取和牌之道。
&&&&靠牌:一般按顺序靠、大小靠,有坎是不能分开的,有龙是必定要亮的。
&&&&理牌:不管怎样理牌,但最低要求是组合到“10胡水”以上,因为牌中有了“天人合一、和生万物”的组合(即2、7、10与1、2、3两组组合),所以牌理的组合比麻将灵活了许多。总之要根据最低的生存要求进行理牌,等待时机,求得一幅“生存之牌和发展之牌”。
&&&&打牌:一般情况下,打几不靠的牌、不灵活的牌,在不中用牌中,一般打小牌,对自己的威胁小些;特殊情况下,根据自己需求的组合,去打别人抖牌,抖出自己需要碰或吃的牌,成自己所需、成自己“和”之道。
&&&&大贰的牌道包括:
&&&&1、打大贰,则常常需要大贰,或成小物、或成中物、或成大器。成大器者,一个或两个足矣,三个、四个有时也行,没有也尚可,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讲究搭配合理。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大贰,成小物难矣,所以玩者都追求大贰。大贰尤如仡佬语中的阴阳,能够与天、人靠,也能与和生万物靠(大壹、大叁),产生到达彼岸的游子。大贰尤如仡佬人的婚姻或事业,一个较稳定;两个易成大器,也容易碰烂,什么事都成不了;三个难成大事,有时连游子都不足;四个则造成全局极端不稳定。因此仡佬人崇尚专一,“忠”便成了仡佬人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存的需求,有时允许两个事业或婚姻的出现,但心理自始至终承担着风险,还能快乐吗。朋友,看了之后,你会有几个大贰呢?一个稳定但有时也不靠谱,两个易成器但有风险,三个、四个可不好收拾局面了。如果你一个也没有,也不必沮丧:伟大只诞生于孤独之中。
&&&&2、在经济社会里,人们追求财富,常常以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标准。大贰中,一般人认为坎多、龙多、财富多则好,自己砍多(砍伐财物),别人的财物自然相对减少,坎多、龙多,则牌乱矣,不容易靠成牌,难达到“和、道”的彼岸。过度地追求财富,精神世界沦丧,是人们丧失快乐的根本。
&&&&3、黄牌,很多情况下,要么没有“游子”,要么手中的坎、龙过多,永远靠不成牌,要想和牌不可能。此时此刻要冷静,要等待,等待所有玩家犯错,黄牌之后重新开始。人生如此,当你一无所有、无所依靠,要学会等待,等待河中之水干涸,再自然地泅过彼岸。
&&&&仡佬人玩大贰,首先追求一种祥和、宁静的环境(和的境界),其次在玩的过程中揪着一颗想赢(成事之道)、患得患失的心情(纠结心理),追求一幅灵活的牌理,最后把一切胜负归结于命理(陆,牌是牌就的)。一切都在友好、和谐、宁静、碰撞、对话娱乐之中,或输或赢不再那么重要,一切浑然天成、顺其自然,归于上天的安排。
&&&&总之,仡佬文化富涵儒、道、佛、法、易等精神,有儒家的礼仪之帮、忠孝礼义之道,佛家的天理、大自然、出世入世、缘化思想,法家的惩治规则,易家的预测、定数之道,更有道家的“天人合一、道(和)生万物、灵性思考”,如果仅凭儒家的几点解读,是有失偏颇的,这从大贰文化中就能略知一二。那么仡佬文化的灵魂是什么呢,应该是人们心灵里说不出、不可说的“和”(或曰祥和、和谐、和平、韬光养晦;或曰活,一种灵活的机制、生存的智慧;或曰合,合作,形成一种自然力量之美的能力;或曰陆,一种中庸之道,一种浑然天成、顺其自然的心境),相当于道家的“道”,比道家更积极的成事之道、生存之道、发展之道。
&&&&大贰,也许本身是简单的,只因我们复杂的人考虑复杂了,所以说了有如此赘言。但大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固定称谓以及没有完全能够说出来的寓意,则是我们无法洞知的仡佬族世界及其文化精神。大贰,一种游戏而已,结束后可以重新开始,再玩、接着玩。而人生只是一次大贰牌,不能重头再来,命中注定你的大器、中物、小物,你不必沮丧,你可以学会忍耐、等待、希望、创造,只要生存下去,总会有用的地方,总能感悟到人生的意义,或许达到“和、道”的彼岸,那就是我们的希望与创造力。
&&&&务川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大贰,我们的认识才刚刚开始,但她就像蒙娜丽莎——永恒的笑、永远的迷……(作者:勇直夜郎;来源:务川自治县对外宣传中心)相关文章:看大贰识仡佬、务川大贰入选首批县级“非遗”。
、、、、、
、、、《》
方国瑜:关于“乌蛮”和“白蛮”的解释、、、
、仡佬族童话(全集):狗大老倌的传说&邹愿松:务川仡佬族文化探源一、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桐梓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