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初中数学月考分析奥林匹克教练如何考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或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奥数。1934年和1935年,苏联开始在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1959年在举办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日,北京采取多项措施坚决治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奥数对青少年的脑力锻炼有着一定的作用,可以通过奥数对思维和逻辑进行锻炼,对学生起到的并不仅仅是数学方面的作用,通常比普通数学要深奥些。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数学竞赛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际赛史
在世界上,以数为内容的竞赛有着悠久的历史:时就有解几何难题的比赛;我国战国时期与大将的赛马,实是一种思想的比赛;到了16、17世纪,不少数学家喜欢提出一些问题向其他数学家挑战,有时还举行一些公开的比赛,方程的几次公开比赛,赛题中就有最著名的:在整数n≥3时,方程没有正整数解。
近代的数学竞赛,仍然是解题的竞赛,但主要在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之间进行。目的是为了发现与培育人才。
现代意义上的数学竞赛是从开始实施的。1894年,为纪念数理学会主席埃沃斯荣任教育大臣,数理学会通过一项决议:举行以埃沃斯命名的,由高中学生参加的数学竞赛,每年十月举行,每次出三题,限4小时完成,允许使用任何参考书,试题以奥妙而奇特的形式见长,一般都有富创造特点的简明解答。在埃沃斯的领导下,这一数学竞赛对匈牙利的数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卓有成就的数学家、科学家是历届埃沃斯竞赛的优胜者,如1897年弗叶尔、1898年冯等。
受到匈牙利的影响,数学竞赛在东欧各国蓬勃开展:1902年罗马尼亚,1934年,1949年,1950年波兰,1951年前……相继进行了数学竞赛。
把中学生的数学竞赛命名为“数学奥林匹克”的是前苏联,采用这一名称的原因是数学竞赛与体育竞赛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崇尚。竞赛的成果使人们意外地发现,数学竞赛的强国往往也是体育竞赛的强国,这给了人们一定的启示。
1934年在,1935年在莫斯科,有关的分别组织了地区性的数学竞赛,并称之为“中学数学奥林匹克”。当时,莫斯科的著名数学家都参加了这一工作。的数学奥林匹克分为五级:学校奥林匹克,县奥林匹克,地区奥林匹克,共和国奥林匹克,全国奥林匹克,再选出参加的六名代表。
对国际间组织数学竞赛最热心的是罗马尼亚的教授。经过他的积级策划,1959年7月,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简称IMO)在罗马尼亚古都布拉索举行,拉开了的帷幕。当时参加竞赛的学生共52名,分别来自东欧的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前、前和前苏联等7个国家。每个国家有8名队员,前苏联只派了4名队员。以后(除1980年由于东道主蒙古经费困难而暂停)每年举行一次,到1990年在我国举办第31届时,已发展到54个国家和地区的308名选手。到1995年在加拿大举办第36届时,双增加到73个国家和地区,400多名选手。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内赛况
我国的数学竞赛起步不算晚。解放后,在教授等老一辈数学家的倡导下,从1956年起,开始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在北京、上海、福建、天津、南京、武汉、成都等省、市都恢复了中学数学竞赛,并举办了由京、津、沪、粤、川、辽、皖合办的高中数学联赛;1979年,我国大陆上的29个省、市、自治区全部举办了中学数学竞赛。此后,全国各地开展数学竞赛的热情有了空前的高涨。1980年,在大连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数学普及工作会议上,确定将数学竞赛作为中国数学会及各省、市、自治区数学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每年10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同时,我国数学界也在积极准备派出选手参加的角逐。1985年,开始举办;1986年,开始举办“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1991年,开始举办全国小学数学联赛。
我国的高中数学竞赛分三级:每年10月中旬的全国联赛;次年一月的CMO();次年三月开始的国家的训练与选拔。
对我国中学影响较大的还有生数学竞赛。该赛也分三轮进行:美国中学数学竞赛(AHSME),考试形式是30道选择题,要求90分钟内完成;(AIME),考15道填空题,答案均为不超过999的正整数,要求3个小时内完成;美国数学奥林匹克(USAMO),这是美国国内水平最高的数学赛活动,每次考5道题,3.5小时内完成。
为使我国的数学竞赛活动能广泛而有序、深入而持久地开做好各级各类数学竞赛的培训选拔工作,国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首先是创造数学竞赛的良好场景;中小学组织各年的教学兴趣小组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教师、定辅内容;对一些数学“苗子”开办数学奥林匹克业余学校,有计划给以强化性的辅导与培训。其次是增强数学竞赛的辅导力量;各级数学奥林匹克教练员队伍,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辅导与教练素质。再次是优化数学竞赛的辅导体系;编写与出版基础性的数学竞赛培训教材或辅导读物,收集与整理国内外数学竞赛资料,研究与提炼数学竞赛题的解题思想方法及技能技巧,健全与完善数学竞赛的选拔机制及辅导方式。
“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创办于1991年),它是一个“普及型、大众化”的活动,分为初赛(每年3月)、夏令营(每年暑期)。
“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创办于1984年),采用“轮流做东”的形式由各省、市、自治区数学竞赛组织机构具体承办,每年4月举行,分为一试和二试。
“”(创办于1981年),承办方式与初中联赛相同,每年10月举行,分为一试和二试,在这项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全国约90名学生有资格参加由中国数学会主办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CMO)暨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每年元月)。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奖项介绍
国际竞赛是国际青少年数学大赛,在世界上影响非常之大。的目的是:发现鼓励世界上具有数学天份的青少年,为各国进行科学教育交流条件,增进各国师生间的友好关系。这一竞赛1959年由东欧国家发起,得到的资助;第一届竞赛由罗马尼亚主办,日至30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波兰、罗马尼亚和苏联共7个国家参加竞赛。以后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都是每年7月举行(中间只在1980年断过一次),参赛国从1967年开始逐渐从东欧扩展到西欧、亚洲、美洲,最后扩大到全世界。2013年参加这项赛事的代表队有80余支。美国1974年参加竞赛,中国1985年参加竞赛。经过40多年的发展,的运转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有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常规,并为历届东道主所遵循。
国际竞赛由参赛国轮流主办,经费由提供;但旅费由参赛国自理。参赛选手必须是不超过20岁的中学生,每支代表队有学生6人;另派2名数学家为领队。试题由各参赛国提供,然后由东道国精选后提交给主试委员会表决,产生6道。东道国不提供试题。试题确定之后,写成英、法、德、俄文等工作语言,由领队译成本国文字。主试委员会由各国的领队及主办国指定的主席组成。这个主席通常是该国的数学权威。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委会职责
1)、选定试题;
2)、确定评分标准;
3)、用工作语言准确表达试题,并翻译、核准译成各参加国文字的试题;
4)、比赛期间,确定如何回答学生用书面提出的关于试题的疑问;
5)、解决个别领队与协调员之间在评分上的不同意见;
6)、决定奖牌的个数与分数线。
考试分两天进行,每天连续进行4.5小时,考3道题目。同一代表队的6名选手被分配到6个不同的考场,独立答题。答卷由本国领队评判,然后与组织者指定的协调员协商,如有分歧,再请主试委员会仲裁。每道题7分,满分为42分。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奖项设定
竞赛设状元奖(奖杯)一名、一等奖()、二等奖(银牌)、三等奖(铜牌),(有些还有进步鼓励奖)比例大致为1:2:3;获奖者总数不能超过参赛学生的3分之1。各届获奖的标准与当届考试的成绩有关。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竞赛规定
(1)一年一度的IMO的由参赛国(或地区)轮流担任,所需经费由东道国负担,整个活动由东道国出任主席,由各国领队组成的主试委员会主持,试题和解答由参赛国提供,每国3—5题(也可不提供),东道国不提供试题,而由东道国组成选题委员会,对各国提供的试题进行评议与初选,主要考虑试题是否与以往的试题重复,并把试题按代数、数论、几何、组合数学、组合几何等分类,确定试题难度(A、B、C三级),选择30题左右。如果这些题有新解法的话,还要求提供原解法以外的解答,译成英文供主试委员选用。
(2)每个参赛团组织一个参赛队,成员不超过8人,其中队员不超过6人(是中学或同等级学校学生),正、副领队各1人,考试分两天两试,每试3题,每试4.5小时,每题7分,所以每个选手的最高得分是42分。
(3)IMO的官方用语为英、法、德、俄语,而参赛国大约需要26种文字,届时由各领队把试卷译成本国语言,并经协调委员会认可。度卷先由各国的正、副领队评判,再与协调委员会协商(每个协调员负责一个试题的评分),如有分歧,由主试委员会仲裁,协商工作是在信任与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4)IMO的获奖人数约占参赛人数的一半,评奖根据分数段评出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其比例平均为1:2:3。此外,主试委员会还可因在某个试题上作出了非常漂亮(指思路简捷巧妙,有独创性)或在数学上有意义的解答的学生给予特别奖。
为避免再次出现1980年那样的中断,IMO设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有的译为场所委员会)负责确定各届的东道主。
按IMO的规定,每一届的东道主必须向上一届的所有参赛国发出邀请,而新参加的国家则应当向东道主表明参加的意愿,再由东道主发出邀请。
东欧外的国家中,第一个加入的是芬兰(1965年第7届),接着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等也都在60年代陆续加入。1974年,美国、越南加入。此后,参加国逐年增加,并遍布欧、美、亚、非及大洋洲,IMO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性的数学大赛。
1988年第29届,根据香港的建议,IMO首次设立了荣誉奖,奖给那些虽然未得金、银、铜牌,但至少有一道题得满分的选手。这一措施,大大调动了各参赛国及其参赛选手的积极性。
IMO的精神就是:“重要的不在于取胜,而在于参加。”据此,自1983年第24届以来,虽然每一个代表队(6个人为组员)都计算自己的总分,且知道按总分的顺序排在多少名,但组织委员会不向团体优胜者颁奖,因为IMO只是个人的竞赛,不是团体的竞赛。
1981年第22届,美国是IMO的东道主。委员会主席格雷策发信邀请我国参加,复信同意参加,后因故未能成行,只派了当时在美的访问学者作为观察员参加了。
到了1984年,在宁波召开的中国数学会首次普及工作会议上,确定1985年派两名选手参加第26届IMO,以了解情况、取得经验。由于选拔时间仓促,只指派了北京、上海各1名优秀学生参加。结果有1人得三等奖,两人平均成绩与以色列第17位,两人总分则排在32位。1986年起,我国均派6名选手参赛。
我国选手的辉煌成绩,极大地激发了千百万中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荣誉感。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最佳选手
历届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产生了很多优秀选手, 国际上最优秀的目前来看 当属罗马尼亚选手西普里安·马诺勒斯库, 他于1995年, 1996年, 1997年三年连续获得国际奥数满分, 全世界唯一的一个三次满分 , 其中1996年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 研究数学成就巨大 。
另外, 还有俄罗斯 ,罗马尼亚, 匈牙利等东欧国家 也有许多获得过2次满分的天才少年。
在国内, 有1991年和1992年两次满分的罗炜, 现为博士后在浙江大学工作。 2002年和2003年均获满分的付云皓, 2008年和2009年两年满分的 韦东奕[1]
.游民星空[引用日期]奥数教练员证报考条件
来源:奥数@跟谁学
【奥数教练员证报考条件】推荐阅读【奥数教练员证报考条件】相关问答
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委员会的等级教练员考试,每年的暑假有的,先考二级,二级证书有了,过两年考一级,需要用二级证书去换,并且要上交有关的奥数的论文一篇,经过培训后,考试通过再发一级证书.考二级证书没有什么要求的,但要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就有证书的.这样回答满意吗.不够的话,请发电子邮件,什么时候有培训在哪里有培训告诉你.
《奥数教程》单樽主编
《培优竞赛新方法》黄东坡主编
《初中数学竞赛教程解题手册》丁保荣主编(是初中数学竞赛教程的配套用书,但是初中数学竞赛教程不用买,因为解题手册里面又有题有有答案,所以买教程等于浪费钱)
奇点不可能是奇数个的。原因如下:
假设某个图形可以用N笔画出,则N必然是自然数(即要么1笔画出来,要么2笔画出来,而不可能是1笔半)。而任何1笔,必然有且只有1个起点和1个终点(如果起点和终点在同一点,也是有1个起点和1个终点的,只不过重合了而已,注意!)。
所以,N笔的所有起点数和终点数之和,必然是2N。
而图形的奇点,则是由笔划的起点和终点组成的。
由于偶点发出的线条为偶数,所以:要么
我今年刚考了三级证书,买本书看就可以了,题型很全的。《小学数学竞赛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
到省科研所数学研究室咨询
【奥数教练员证报考条件】推荐问答【奥数教练员证报考条件】推荐搜索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查看: 837|回复: 15
美国奥数队金牌总教练,对中国孩子学好数学提了8个忠告
转一篇文章,觉得有看点&&; w, a/ `1 W. N! p! M
& && &在刚刚过去的圣诞节假期,两次率领美国队夺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冠军的罗博深教授,应外滩教育邀请访问上海,在华师大二附中和上海中学连做两场演讲。无论在演讲中,还是在与外滩君的私下交流中,他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学好数学最重要的是掌握数学思维。对于中国孩子怎么学好数学,他给出了8个建议。
去年暑假,外滩君越洋采访了现任美国奥数队总教练罗博深。这位出生在美国的新加坡华裔教练,也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数学教授。( \& ]( g" [&&L8 M
# Q4 j- F# f% Z
罗博深与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渊源颇深,学生时代作为选手参加过奥赛,2014年更是成为美国奥数队总教练。执教三年来,罗博深连续两年带领美国队在赛场上力压老对手韩国队和中国队,成功夺冠。, G/ ^" a2 }+ D2 R# F' ]3 c" e
, X9 p1 _&&g9 P
1999年,罗博深(右二)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银牌9 t4 N" T3 ]( h* w0 h. A
近日,这位传奇教练来到中国,接连在上海两所以理科见长的知名高中——上海中学和华师大二附中,做了精彩的公益数学讲座。罗博深教练身材瘦小,谈吐却挥洒自如,举手投足间,丝毫不见“理科书呆子”的影子,相反他十分外向健谈,且逻辑严谨、观点清晰。
2016年底,罗博生应外滩教育之邀在上海中学演讲
: M$ R( h# {$ I) g- [
虽然此次是以美国奥数队总教练的身份出现,但罗博深却说,数学绝不仅仅只是竞赛而已。就拿他自己来说,一年里真正作为教练的日子,也不过三周而已。事实上,对于真正喜欢数学的人来说,即使不睡觉也是要学的,参加竞赛不过是兴趣使然。
他甚至还打趣说,作为美国队总教练,一拍脑袋就跑到中国来给学生做讲座,在外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无私”之举。但其实在他眼中,数学本不分国界,他只是想让大家知道,学好数学可以做成哪些了不起的事情。9 z! s5 l3 d- M
2015年,罗博深(左一)率领美国队夺得国际奥数竞赛冠军
9 [1 y/ i: O# r# E3 b6 u' _
罗博深曾告诉外滩君,他个人并不反对刷题,但他有一套独特的刷题“技巧”。他说学数学不应只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他最欣赏美国教育的一点,就是鼓励学生找出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而这正是强调打基础的中国式数学教育所欠缺的。
在罗博深的课堂上,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首先是一道有意思的题目,或简单或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师绝不会事先透露解题思路,而是会带着学生一起找到各种有趣的方法来解题。在此过程中,可能又会发现新的数学问题,从而不断衍生出充满创造性的新思考。2 u0 f0 j3 W9 x, b) e, s
中国向来是数学强国,但不少老师会跳过引导孩子思考的过程,直接传授解题思路。这种走捷径的学习方式,对短时应试固然有效,但对孩子长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利的。
: f5 {. g5 Y7 C& x% S
: U- g: o! }" \& {+ f1 ?+ h
2016年,罗博深应邀访问白宫1 o9 ~1 }6 `- }$ W0 \9 O
其实,理科和文科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孩子背古诗词,即使不懂意思也能先背下来,等到以后慢慢有了知识储备,某一天茅塞顿开,遂而理解诗词。但数学不同,死记硬背公式和解题技巧并不能帮助理解知识,而且很快会忘记。7 e" n&&t& n+ T) Q5 [+ R+ h
2 p* E# v+ n&&\" g
这里要说一个小插曲,有一次外滩君和罗博深一起在餐厅吃饭,要按人头算位子,我一时间算不清楚,推说自己数学不好。没想到一旁的罗教练也说自己算不来,他随即告诉我,这并非数学。
罗博深说,记住公式培养的只是记忆力,而想要学好数学,真正应该培养的是思维能力。* ?- r, F* c: \& N+ s" I
8 i4 ?& N: {) V8 q" r2 }! ?* z
为了探寻数学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外滩君特意设计了8个问题,向罗教练请教。
! q# K. u1 [! k" v
1有没有所谓的“天生数学脑”?
) m6 F$ C' g3 u9 E$ ]+ k
首先,每个人都能学好数学好像有点困难,因为可能有一些客观原因、不可抗力,比如基因突变,所以我们永远也不能说:每个人都能干什么事。但除去这个因素,我觉得大家的确都能学好数学,甚至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P; t- w&&t2 ^+ l7 ]$ t
: b% G- u! ]8 y( y
我比较喜欢用的一个例子是跑步。世界上最快的跑步运动员,可以用4分钟不到的时间跑完1英里。而我们普通人,如果花点时间去训练,可能用8分钟左右也能跑完1英里。8分钟和4分钟的比例,是2:1。
而我想说的是,在数学领域,最强的那个人和我们普通人相比,大约也就是2:1的比例。因此在所谓的最差和最好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关键在于,他们愿不愿意去训练,然后达到高水平。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可能、有这个能力用8分钟完成1英里。$ ~4 |3 a" T, j6 o6 I
! w5 W, c" x6 Q! m' |
那么,就数学而言,如果有好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有可能学好数学。而且事实上,只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数学反而是最容易学的学科,因为和其他学科不一样,数学不需要你去记忆任何东西。
; h/ l$ C! r1 @* C) i- \
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数学难学呢?就是因为学习方法出了问题。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解题方法和套路,数学就成了最难的学科。方法太多,根本无法穷尽,而且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方法,相互之间又好像没有联系。这就跟一个人想要记住自己根本不认识的外文字一样难。
2数学到底需不需要记忆?+ v6 ^$ A' h: e. U/ [1 e
/ m$ f&&t+ g# S4 G& H9 s4 `
作为一个华裔,我小时候也经历了这一套记忆的东西,但这与我后来在数学上的发展并不矛盾。这种常规数学运算还是有些用处的,关键是你下一步做什么。9 d. w6 {: a, O6 ]
一般孩子会在小学经历这个过程,但比较有趣的是,之后孩子会怎么发展。如果你初中以后还是这么死记硬背,那就会出大问题。
&&V. @* ?" W3 Y& J( E- I- m0 _6 `2 ~$ j
也许有些人和我一样,有特别的小技巧去记忆这些东西,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一开始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后面发生的事对一个人数学能力的长远发展更为重要。换句话说,总是纯粹地死记硬背数学事实,肯定不利于一个人在数学方面的长远发展。/ d5 m# R4 G# X4 T5 {2 z! y. I
/ R1 v$ z1 G6 }6 U1 {
3数学焦虑症的源头是什么?6 `( \, p5 F/ ?9 s
( X, G# c9 T1 g7 x$ y&&f
我认为,造成数学焦虑症或者缺乏数学自信的根本原因是,孩子是否真的理解,为什么他们的解题思路是对的。如果你只是记忆别人的方法,就很可能会感到焦虑,因为你会想自己是否记错了方法,包括一些细节会不会记错等等问题。
但如果这个方法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或者你是充分理解了的,无论如何你都能很自信地和别人从头到尾地解释清楚。你也可以直面任何人的挑战,会非常自信。& L3 ?8 U- Z$ h5 e% a( [7 l
# n3 \/ U4 m" [7 O, v# x8 n2 F
因此,如果你没有打好基础,就可能会感到焦虑,因为你不确定这一切是不是对的。所以消除数学焦虑症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解每一个细节,速度不用太快,也不需要一下子学太多东西,导致最终无法持续下去。
8 B0 [" r% _- o6 `% \& i
总的来说,数学焦虑症的源头也许正是死记硬背的解题套路。6 p$ O2 P+ p$ d, a0 @) F
4如何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B: t5 x, `2 E; u
当你有一道特别想要解决的数学题目并且解出答案时,兴趣很自然地就发生了。因为所有的人类创新都是从试图解决问题开始的。
我们制造出汽车,是想快点到达某个地方;我们制造干净的水,因为我们需要喝水并且生存下去。如果你想感受数学是何等有趣,并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终产生兴趣,从解决问题入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我不想说,数学理论不重要,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就喜欢创造出各种美丽有趣的数学理论。我们是尝试了很多以后,才慢慢发现即使只是推导数学理论也非常有意思。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解决有意思的数学题目可能是兴趣开始的第一步。8 m8 {+ n0 \4 G; N& u+ R
5有哪些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3 D/ \/ u* G, x4 M# L: ^8 N
第一步,不要害怕失败,要不断尝试。在很多人看来,数学就是遇到一道题,然后套用某种解题方法,然后解决它。
他们很可能不习惯这样的情况,遇到一道题,一开始并不知道怎么做,然后尝试,发现好像不太对,然后再尝试,又不太对,很多人可能会就此放弃。但事实上,很多数学方法和理论都是在无数次的试错后,才得到正确解法的。, p1 }$ l* N2 [4 r* d. U" ~/ l
所以当你遇到一道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拿起笔,然后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如果我这样做会怎样,如果那样做会怎样?如果还是没思路怎么办?不妨尝试一个小一点的样本,举个例子,如果有一道题目里提到100把雨伞,不妨先试试5把。3 R8 a+ w, a6 Z3 i' h
5 O3 f$ n& m2 a' Q+ R" I, p1 f4 _
如果你只是死盯着题目,然后尝试记起来什么解题套路,记不起来就放弃,那永远都不会做对题目。: s' t7 }! B$ o* C
想要学好数学,关键在于能够把很多解题方法、数学思维都充分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你自己的解题思路去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
! p) @8 W- x&&J8 Y&&D+ X3 V
第二步,寻找更好的解题方法。最重要的原则是,永远尝试去解决成功率在25%-75%的题目。很多人可能习惯了去解有95%以上成功率的题目,但那些题目都太简单了,你无疑是在浪费时间。但如果你一直做解出率只有1%的题,同样也是在浪费时间。; _5 Y$ ~+ E$ z& I/ a/ V! \6 Z$ u
如果一个人本来就对数学感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始终“喂”给他合适难度的挑战。如果他一直刷这样的数学题,就一定会比别人进步得更快。这和运动员训练是一样的道理。2 D6 W$ |7 d0 V$ z2 G# z7 y
/ ~" K1 M' O3 O+ ^
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今天举起100公斤,明天就要举起300公斤,这是不现实的。同样的,今天举起100公斤,明天反而只举起50公斤,这也是不现实的。你永远是,先知道自己的水准,然后设置一个合适难度的挑战。接下去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挑战。
8 `4 h9 U) h1 O$ S9 ^0 _
因此,我的建议就是,第一不断尝试,第二就是不断地调整你的难度水平,你会发展得很好。
& `' t0 s" L3 N2 v* i
6哪种数学题可以提升思维和能力?
其实普通的数学题就可以提升数学能力,所以我认为题目的类型并不重要,不管是开放性还是封闭性的,重要的是你解决问题的态度。开放性问题也是可以靠死记硬背来解决的。而我想强调的是,你必须认真思考为什么某个解题方法是对的。4 o' I* T) }7 N3 j$ h8 L5 l
至于题目本身,的确有优劣之分。比如说有那种比较套路的问题,可以根据某种规定算法来解决,同时也有比较tricky的问题,即使知道很多算法,依然很难解决。这就是所谓的数学竞赛题(奥数)。: M: \! s' X; V* K+ m
事实上,很多人都记了很多算法,包括我在内,因为当你做了很多题目以后,即使你没有去刻意记忆,还是会知道那些算法。就好像我去一座城市,从A到B,10次都是如此,那我肯定会不经意地记下路线。我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去记忆,但是当我不断地走同一路线,很自然地就琢磨出了走法。7 o% s. `1 y2 D# D/ c% t$ t+ H
& g& O# Z' ~. G4 ^! R, m
所以数学竞赛题就是为了给那些已经知道很多算法的人新的挑战。你必须做到有创新意识。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尽早去接触这样的题目,这样你就能够发展出更为高级的解题方法。1 r2 r& q&&t&&H/ x/ R1 e' E; d
- z. g) {+ V$ w1 J
7数学的本质是什么?6 i: k8 n( U7 \. z
1 Z: y1 S% {6 S: b% m! e
简单来说,数学是一种定量分析推理的框架。事实上这种框架适用于很多领域,比如辩论、法律等等。因此,很多数学好的人在这些方面也很擅长。
过去有人曾经问我,数学是什么?我回答说,数学是艺术和规律的交叉。规律就是我们说的定量分析推理这一部分,艺术的部分,就是我们会去寻找很多美丽的事物,然后挖掘它背后可供分析推理的东西。2 ^$ V, z0 D1 k
所以你会看到一些数学定理,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很美的。就好像艺术家创作出美丽的艺术品一样,数学家也会去创造美丽的数学定理。* [% r# q- J; W- I# f" c# u2 e2 s
但数学和物理或者其他学科还不一样。举个例子,物理里面重力加速度的值是确定的,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就是这样。但数学却给了你这种从无到有,从已知去不断推理未知的力量,最后让你收获很多。$ I' g, G' _) M9 X1 ^7 d: u# g
3 }6 b& m+ r% q( v- m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从少数几个假设,一直发展到今日,有很多重大的结论,而且都是100%正确的结论。所以当你在生活中发现某些数学假设是正确的时候,就能利用几百年间无数前辈的努力,一下子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你对自己的结论非常自信,因为过程中不存在任何逻辑漏洞。, I$ X( D/ c$ |# A&&|7 G
9 W$ K, @3 x( q2 S9 P: M
8我们为什么要数学?
当直觉不能帮我们发现正确答案时,数学会帮我们修正直觉。如果人类的直觉是完美无缺的,直觉答案永远都是正确的,那就完全不需要用到数学了,因为我们可以用直觉解决任何事。! J2 C. l# b+ }) Z$ r
但当人的直觉给我们互相矛盾的不同答案,而我们又必须充满信心地对某个答案百分百肯定时,数学就充当了弥补人类直觉缺陷的角色。
- t3 w7 R9 l# q% B* g! h
不过,我所谈的数学,并不是指帮人类登月这样的大事,而是能够帮你识别在玩抛硬币的游戏时,谁在作弊。因为,当一些事明显不符合你的直觉判断时,你就会去想要了解这是为什么。这个时候,数学就华丽登场了。
这么好的文章,竟然无人评论,太可惜!9 `5 S&&b5 H. S6 e1 q! g+ K6 [
而我想说的是,在数学领域,最强的那个人和我们普通人相比,大约也就是2:1的比例。因此在所谓的最差和最好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关键在于,他们愿不愿意去训练,然后达到高水平。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可能、有这个能力用8分钟完成1英里。; n9 _" F; _2 ~! ^
那么,就数学而言,如果有好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有可能学好数学。而且事实上,只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数学反而是最容易学的学科,因为和其他学科不一样,数学不需要你去记忆任何东西。
2 v, s( \$ v# }9 W' S- F
——————
他估计没教过普通学生。
理解数学不记套路是对的,但是数学好的和不敏感的差距绝对比2:1要大。; c, J3 L3 W7 i! s
这长篇大论我居然看完了?楼主腻害6 T/ Q4 B7 m, g
一般奥奥的和大牛在中档题的兵力差距3:1甚至4:1,国军对日军的战力差距
他说,我们普通人...我们...普通人...普通...人
所以我理解,2:1其实是陶哲轩和他的区别?
2:1是不是指智商240:120?8 H# S0 Y; l' v$ n4 C
& G&&R! k, p! q- d- t0 W$ @
) Y; ?: Y$ L6 z9 z
理解数学不记套路是对的,但是数学好的和不敏感的差距绝对比2:1要大。
不敏感的经过好的训练好,也许能大大进步吧。关键好多人自认数学太差,一开始从思想上就放弃了吧。我也经常跑步,几年前刚开始跑个800米都要累趴。学生时代长跑也不行的,勉强及格。但是经过几年的不懈锻炼后,完成了半马,完成了全马。然后半马进2小时,然后全马进4小时。对比2小时3分的全马世界纪录,差不多是2:1。我也认为大部分人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坚持不懈,基本都可以全马跑进4小时。但是事实上大部分人还是完成不了是很多人坚持不了或者方法不对。数学上方法不对或者无法坚持学习也是造成差距不止2:1的原因。我想大概是这样的。
很同意他的话,应该放在社会统计的角度说,2:1是科学的。反过来说,是不是紧跟国内的老师学奥数套路,会压抑创造力?
不敏感的经过好的训练好,也许能大大进步吧。关键好多人自认数学太差,一开始从思想上就放弃了吧。我也经 ...
机构观点大部分都是只要勤奋,就可以拿奖,但是不幸的事实是,如果对数学真的很不敏感,无论如何想拿奖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事情同跑步一点都不相似。我儿子班有个垫底的同学,语数外都不行,我不相信有任何名师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让他奥数拿奖。
数学特别是奥数还是要靠天赋2 B1 w% p4 |" s
小初阶段还拼不到天赋,熟练而已
小学奥数只是套路,看你会不会套或者是否理解套路,初中提高难度,有部分智商因素,高中完全是智商…( B9 _+ _2 ^: `, w7 w" a
很有启发,谢谢楼主分享
有启发。谢楼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数学月考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