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的叔叔是什么于汉诚似矣,于满则非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帖子主题:深夜公交车上我被这女人雷到了
共&54676&个阅读者&
军号:436925 头衔:铁血一丹心 工分:276893
/ 排名:2977
左箭头-小图标
深夜公交车上我被这女人雷到了
文章提交者:dannyyxz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125-0-1.html
深夜里,坐公交车被一个穿汉服的女子给雷到了,不知道她是刚彩排回来还是成心吸引人眼球,哈哈,真是挺搞的,车里的人都在看她,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出名的招!!!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深夜公交车上我被这女人雷到了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32067 工分:258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我被楼主雷到了。一看就是汉服。应该是曲裾深衣。咱们汉族的老祖宗穿汉服一直穿到被满人禁止(所谓的剃发易服),有什么可雷的。你在日本看到穿和服的雷不?在印度看到穿纱丽的雷不?在越南看到穿奥黛的雷不?无知者无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怜华夏子孙丢弃了自己的礼仪和衣裳,甚至都不认得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770414 工分:2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171楼& 又一群假知识派,LZ说那是小日本的和服了吗,汉服怎么了,就可以大半夜的出来吓人啊,那中国的老祖宗还不穿衣服呢,你也光屁股出来试试,再好的东西也要各时宜,历史的东西应该记得、宏扬,但不是哗众取宠,我想请问小姐,你上厕所怎么办啊,哈。。。。。吓人?有吗?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服饰也应有多元化的选择,只要它没影响市容,损坏形象,教坏幼儿,汉服怎么了,就因为它产生于历史,,就只能用与历史吗?缝衣针是历史的产物吧,原始社会就有了,从石针、骨针、铜针、铁针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钢针一直延用至今,虽然针的制作方法改变了,但我们用的依旧是钢针,我们为什么不因为它产生与历史就遗弃不用?再比如剪刀、锤子、瓷器、火药......你现在用的除了电器以外,哪阳不是源自历史,你为何不放弃不用?相反,我觉得汉服这华夏文明史上延续时间,存在于中华文明飞速发展,领先世界的时期,是最能代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世人看到和服就会想的日本,可看到牛仔,西服却没有人会想都到中国,因为那不是中国的文明,尽管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在穿,现在你却要让大家摒弃自己的文明,传承它国的文明,难道它国的文明不是源自历史?是此刻发明?所以不应当被遗忘在历史中?这位女子敢这遍地牛仔,四处西服里穿上汉服,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勇气可嘉,精神亦值得赞扬,我们应当像她学习,即使做不到,也不应该抨击这种弘扬和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32067 工分:258
左箭头-小图标
我被楼主雷到了。一看就是汉服。应该是曲裾深衣。咱们汉族的老祖宗穿汉服一直穿到被满人禁止(所谓的剃发易服),有什么可雷的。你在日本看到穿和服的雷不?在印度看到穿纱丽的雷不?在越南看到穿奥黛的雷不?无知者无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怜华夏子孙丢弃了自己的礼仪和衣裳,甚至都不认得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78406 头衔:预备役上士 工分:33233
左箭头-小图标
现代版《倩女幽魂》?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63795
左箭头-小图标
很好啊,比那些露肉的强多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51992 工分:14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FORCEWOO
在第181楼的发言:干脆披树叶算了,这年头,要出位,什么都能装,穿汉服就是弘扬中国文化了么?有着闲工夫,还是考虑下怎么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把你这样说话就是忘本,高科技自然要发展,但是中国的好的传统文化也不可以忘记,你看人家日本,高科技发达全世界公认,但节日里都会穿传统的和服,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自己的民族信仰和骄傲,但中国呢?就是因为中国有你这样的人,所以才被泡菜国将端午等中国的传统节日申遗的!如果不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那么一个如何让国民们有着自己的民族信仰和骄傲呢?,有些东西是先辈们留下的优秀民族遗产,我们不去继承反而邴弃,那么全世界都会笑话你是一个不过是一个忘本的国家罢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51370 工分:7706
左箭头-小图标
挺好看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0865 工分:151
左箭头-小图标
背后肯定背一个随时使用的床单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54789 工分:24863
左箭头-小图标
坚决打击日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11465 工分:170
左箭头-小图标
下班,回家。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82277 工分:3011
左箭头-小图标
以后有机会我也穿汉服,应该大力推广汉服,传统文化不能就这么泯灭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16055 工分:1840
左箭头-小图标
不管这位MM模样如何
这身汉服 很适合他啊 虽然 照片不是太清晰 胆还是有种古典的大家闺秀之感
现在社会什么衣服都敢穿
即使只穿内衣上街的 也不再少数
穿个正统典雅
娴静优美的汉服 到搞得一惊一咋了
操 什么世道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02791 工分:2999
左箭头-小图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01840
左箭头-小图标
这个MM一定很漂亮.就是照片不清晰.楼主不厚道.汉民族的民族服装会让你吓到?好好学习一下关于汉服,这也是老祖忠穿了几千年的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54529 工分:41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熊猫大神
在第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louyuji2008
在第3楼的发言:应该是日本鬼!!!!!
那不是和服,那是汉服,真是奇怪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的人总是将汉民族的服装看成各服,那衣服很名显是汉代曲裾,中国汉族的传统服装,为什么,大家认为这是和服呢,向在广州有很多汉服爱好者,会经常在中国传统节日是聚会,穿汉民族服饰,以展示和宣传被大家遗忘的汉民族服装汉服!和服是学习汉服的产物,但不及汉服优雅美丽,而且也不觉得什么被雷,人家不过是一个汉服爱好者,广州汉网的人,在中国传统节日穿汉服出街的大有人在!搭地铁,公车等公交工具很正常!没有什么的!就是 就是
把中秋节叫成什么"月饼节".光知道吃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54821 工分:62
左箭头-小图标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20209 工分:38174
左箭头-小图标
干脆披树叶算了,这年头,要出位,什么都能装,穿汉服就是弘扬中国文化了么?有着闲工夫,还是考虑下怎么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00648 工分:111
左箭头-小图标
竟然能穿着这种衣服出来,厉害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8921 头衔:在最美丽的夜晚停留 工分:14440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及没有看出来是汉服的弟兄,两个办法治疗:1快去吃药,2多学点历史知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96657 工分:44
左箭头-小图标
真无聊,看到一个女的穿成这样就被吓到了,这心理承受能力也太底了,如果LZ看到穿藏袍的和新疆的还不尿裤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21681 工分:7523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xuxuxu
在第5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熊猫大神
在第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louyuji2008
在第3楼的发言:应该是日本鬼!!!!!
那不是和服,那是汉服,真是奇怪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的人总是将汉民族的服装看成各服,那衣服很名显是汉代曲裾,中国汉族的传统服装,为什么,大家认为这是和服呢,向在广州有很多汉服爱好者,会经常在中国传统节日是聚会,穿汉民族服饰,以展示和宣传被大家遗忘的汉民族服装汉服!和服是学习汉服的产物,但不及汉服优雅美丽,而且也不觉得什么被雷,人家不过是一个汉服爱好者,广州汉网的人,在中国传统节日穿汉服出街的大有人在!搭地铁,公车等公交工具很正常!没有什么的!
那是和服;汉服没有这么紧,汉服比较宽松!仔细看看是不是收裙角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52508 工分:1119
左箭头-小图标
很不错呀,,很好看呀。。。总比现在很多女人穿的美多啦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96953 工分:7833
左箭头-小图标
三更半夜,不会是yegui吧!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9666 头衔:铁血传奇人物 工分:8051
左箭头-小图标
是不是鬼呀?不过还不错.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7756 工分:221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熊猫大神
在第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louyuji2008
在第3楼的发言:应该是日本鬼!!!!!
那不是和服,那是汉服,真是奇怪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的人总是将汉民族的服装看成各服,那衣服很名显是汉代曲裾,中国汉族的传统服装,为什么,大家认为这是和服呢,向在广州有很多汉服爱好者,会经常在中国传统节日是聚会,穿汉民族服饰,以展示和宣传被大家遗忘的汉民族服装汉服!和服是学习汉服的产物,但不及汉服优雅美丽,而且也不觉得什么被雷,人家不过是一个汉服爱好者,广州汉网的人,在中国传统节日穿汉服出街的大有人在!搭地铁,公车等公交工具很正常!没有什么的!真是悲哀啊,中国人连自己的传统服装都忘了.和服和日本女人的头型都是当年日本人学习中国的产物!这是中国传统服饰爱好者,为了倡导汉服挽救汉服的行动.我们家这经常有一些汉服爱好者穿着各式汉服,在公园 古城墙 护城河畔行走 宣传汉文化.提醒人们不要忘了我们璀璨的中华古文化.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28471 工分:18650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文人武士
在第28楼的发言:再好的民族服装,也不要晚上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场合。让人想起《聊斋》....看到穿和服的你不会想到贞子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39216
左箭头-小图标
又一群假知识派,LZ说那是小日本的和服了吗,汉服怎么了,就可以大半夜的出来吓人啊,那中国的老祖宗还不穿衣服呢,你也光屁股出来试试,再好的东西也要各时宜,历史的东西应该记得、宏扬,但不是哗众取宠,我想请问小姐,你上厕所怎么办啊,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65944 工分:16257
左箭头-小图标
汉服 不错 顶一个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37605 工分:1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国人不知道世界上流行一句话,“要看唐朝的中国就到日本,要看明朝的中国就到韩国。”日本,韩国,这两个华夏文明圈里的附属国,仅仅吸收了中华某个朝代的文明便可以将其发挥到极致绚烂的地步,而今我们的汉族青年痴狂地膜拜他们的文化,如此历史的捉弄,像不像是青蛙向人学习蛙泳一样可笑可悲呢?汉服消亡在满洲贵族“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血令与屠杀里,当她惊艳地重现于世人面前时,竟被国(汉)人指责为和服、朝鲜(韩)服。我们上千年的汉唐衣冠丧失殆尽,整个满人的马褂,旗装,却叫“唐装”,还得到了洋人的认同。也有反对者说,汉服只是皮囊,只要民族精神在,中华依然会崛起。可是皮之不覆,毛将焉存?日本有武士道精神,有大和魂,正因如此,他们在明治维新的“脱亚入欧”中即没有失掉大和民族的本色,又能达成本民族的历史性崛起的大业。我想请问,我们汉族的民族精神是什么?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哪里?世界上存在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却鲜有没有自己服饰的民族,因为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我们连本民族的舞蹈都遗失了。56个民族大联欢的时候,汉族兄弟只能在一边乐呵呵地鼓掌,炎黄子孙在黄帝陵祭拜先祖的时候,汉家男子穿着欧洲人着一片黑压压的西装,汉族女子身着满族旗装改良的紧身旗袍,这样的阵容成何体统?国人欲振兴中华,却连老祖先身上最基本的华夏衣冠都不承认,不得不质疑,你眼中的华夏到底是什么?你将如何振兴华夏?可怕的是,国内不负责任的媒体还在拼命地向国人展现长袍马褂+猪尾巴(pig tail)的盛景,满清对“明”“朱”“异种”“胡人”讳莫如深的极端病态我们视而不见,残暴严酷的文字狱我们一笔带过。我们批判秦皇暴政焚书坑儒,却不知道秦始皇只坑了三百儒生,我们把那个因“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而株连九族的倒霉书生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我们仰慕银幕上那些虚假美好的锦绣长袍和康乾盛世里人为渲染的繁荣昌盛,只是因为那个时代离我们更近一些。我们不必费力去找寻去考究,如血残阳下历史残存的秦砖汉瓦里,那些曾经辉煌灿烂的美好,那些遗失的美好。然而我们遗失的,仅仅是华夏衣冠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00547 工分:208
左箭头-小图标
满清是中国文明史上最恶毒的罪人,造成汉服断代400余年,现在是到了汉服该复兴的时候了,希望汉服能早日回归到她应有的地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19039 工分:20870
左箭头-小图标
难道楼主你上的是时空穿梭车。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01840
左箭头-小图标
穿汉服的MM,支持一个!楼主不厚道.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37605 工分:1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个人建议对于这样穿着汉服的朋友们应该有一份尊敬,一方面我们的老祖宗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死了这么多人,另外一方面老是对这种穿汉服的现象说三道四的话感觉不太好。其实我一直认为事实上有两种愤青:1.第一种是真的愤青,这些人往往是那些比较年轻的人主观是爱国的但是往往会不计后果,不计代价略显盲目的爱国。2.第二种我个人感觉这类愤青很可能是某些别有用心的,唯恐天下不乱,老是在说要啥“核平天下”,老是在说中国天下第一,随手一挥F22就下来了。这种人我想就是希望我们国家多树敌,或者粉饰太平,让我们的国人盲目的自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03022 工分:512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牙龙
在第147楼的发言:其实现在国家也比较为难的。
一方面由于ZD,以及殭 毒的原因以及其他民族原因原来政策上是实行的去汉化的政策,比如原来都是弱化汉民族的传统的。但是另外一方面由于我们国家的崛起,越来越需要有自己的民族性才行。就像法国的一个高管曾经说过(我不记得原话了只是大概意思)“中国只有能够输出意识形态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国”。
而汉民族占了国家人口的绝大多数,同时现在韩近几年为了自己本国的利益不停在抢夺中国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结果让国家现在的政策其实非常的矛盾。
一方面为了维护眼前国家的河蟹性去汉化(比如岳飞......看了你的很同意你的的话,现在汉服的价格还是蛮贵的,我在淘宝上看了看,质量过的去的一套需要6百多乃至1000多,虽然我们可以在节日穿,但是价格还是有很多人买不起,并且在淘宝的这店铺有段字是写着供应影视剧服装,产量少价格当然居高不下,希望国家能想办法推广,这样做的厂子多了,价格也就下来了,更容易普及,汉族也需要民族感觉,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71180 工分:6318
左箭头-小图标
我c要是一个人做末班车突然上来这样装扮的一主就不是被雷到了立马吓死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28224
左箭头-小图标
我也以为见鬼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57731 工分:3140
左箭头-小图标
晚上不要出来吓人,拜托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22002 工分:12
左箭头-小图标
要是路边遇到,肯定吓一跳!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21681 工分:7523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northwind01
在第154楼的发言:这有何?
/register.php?fromuid=4111539看看这个更搞我可帮了你一次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23463 工分:798
左箭头-小图标
现在很多MM穿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62091 工分:808
左箭头-小图标
考。。。你们搞什么搞啊,照片上哪有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15409 工分:2318
左箭头-小图标
是汉服吧!!汉服很漂亮的!偶也喜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34342 工分:278586
/ 排名:2948
左箭头-小图标
汉服太消耗布了,过于浪费不宜提倡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35674 头衔:千年妖精 工分:369882
/ 排名:1786
左箭头-小图标
这是典型的汉服哦,和服是从唐朝服饰演变而来的,是学咱们的。不要看到什么就和日本韩国等原来总是在学习中国的民族扯上联系。呵呵,实在是俺们这地儿没有人会做古典式的汉服了,如果有人会做,俺也想做一身儿呢。记得刚上班的时候俺就做了一身民国时期流行的大襟掐腰中袖短褂大摆长裙穿,感觉真是不错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35035 工分:176
左箭头-小图标
明天去做套长衫穿穿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37605 工分:1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坚守同时,江阴向四方求援。黄蜚、吴之葵领兵至太湖,与清贝勒博洛大军相遇,二人兵败被俘后投降;海寇顾三麻子敬慕阎应元为人,率舟师来援,苦战三日后失败,扬帆远去;义阳王来援,败于砂山;秀才金矿会集精勇四百余人来援,在周庄左右被刘良佐以铁骑三千截击,全军俱没。外兵屡败,江阴沦为孤城。即便如此,刘良佐心有余悸,不敢再攻城,只用火炮攻击北城,彻夜不息,城垛遭炮轰后塌陷数丈。城中石匠冒死登城修葺城垛,使之牢固如初。满清亲王多铎闻知江阴久攻不下,极为震怒,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尼堪领满洲精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以博洛为主帅。一日,博洛在城外登山而望,环视江阴城防后,曰:“此城舟形也,南首北尾,若攻南北,必不破。惟攻其中,则破矣。”攻城之前,博洛命人绑缚降将黄蜚、吴之葵至城下,命二人做书劝降,黄蜚道:“我在城中没有相识,写了劝降书又有何用?”吴之葵涕泪交横,仰头劝阎应元投降,情词悲楚,应元叱道:“大臣被缚,当速就死,何必喋喋不休!”之葵再拜泣下,蜚默默无语。博洛见城中军民义不可动,发起总攻,分兵抄断城外各镇救兵后,以竹笼盛火炮,炮手披红挂彩,鼓吹前至城下,限各部三日破城。二十日至二十七日,清军轮番攻城不息,江阴军民浴血奋战,终保城池不失。博洛久攻不下,心中焦急,重又劝降,却使出离间、缓兵之计,称只要拔去“大明中兴”的旗号,四门各悬挂大清旗号一面,便只杀为首者数人,其余一概不论,即使不剃发,也会撤兵。城中军民识破其计,议不决而止。博洛又称只要在四门竖起大清旗,也会立刻退兵,城中情知有诈,仍不应。前明督军王海防自恃在江阴素有恩信,请缨来劝降,行船至江上,宰牛杀羊与清军诸将起誓,称江阴归顺后绝对不许杀掠,此番临城招抚之举,城中却无人应和。之后,摄政王多尔衮晓谕招安,言:“明已亡,何苦死守?”博洛命人用箭射入城中,阎应元在书后补上“愿受炮打,宁死不降!”射还清军。被困既久,江阴军民伤亡惨重,能战之兵日减;石料断缺,修补城墙日益困难;粮食也越来越少,百姓两日方能领一次米,勉强果腹。中秋佳节,城中军民自知大限已近,除当值者外,众人携壶提觞登上城楼,举杯痛饮,诸生许用模仿楚歌作《五更转曲》,令善歌者登高传唱,以笙笛箫鼓相和。当时皓月当空,天无纤翳,清露薄野,剑戟无声,歌曰:“宜兴人,一把枪。无锡人,团团一股香。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歌声悲壮,响彻云霄。阵前清军兵勇争先靠前倾听,或怒骂,或悲叹,甚有泣下者。刘良佐见状,命人作劝降词,让士卒相倚而歌,自与幕僚在帐中饮酒,倾俄,城上炮、箭齐发,遂散去。八月二十一日,博洛命将二百余座大炮全部搬到花家坝,专攻东北城。当日雨势甚急,清军志在必得,用牛皮帐蓬为炮位遮雨,装弹猛轰。射进城内的铁子入地深数尺,可击穿透木门数重,合抱老树被击倒无数,而城头更是危如垒卵。狂轰之后,清军使诈,连放空炮,步兵乘机渡过护城河,抵近被炸毁的城垣,漫天烟尘中,城中义军咫尺难辨,未能及时上城守御,江阴城破!黄昏时,清军蜂拥入城。是夜,阎应元端坐于东城敌楼之上,见事不可为,要了笔墨,在楼门上题到:“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题讫,带从者千人下城与清军格斗,直至力竭难支,环顾左右,曰:“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矣!”即自拔短刀,刺胸血出,投身前湖中。义民陆正先感其恩义,不忍应元就此身亡,又将他从水中扯起,却被刘良佐属下擒获。此前,刘良佐虽为一代人渣败类,亦为应元忠烈所撼,自称与其有旧,务求生擒。应元遂被押至明佛殿,刘良佐一见之下,跃起,两手拍应元背而泣。应元道:“有什么好哭的,事已至此,只有一死。速杀我!”博洛闻讯后,急索应元至堂前,应元挺立不屈,背向博洛骂不绝口。一卒以枪刺其小腿,应元血流如注,不支倒地。博洛命人将他关到栖霞庵,寺中僧人听到应元高叫“速杀我”之声彻夜不绝。天明时,应元终遇害,家人十余人及义民陆正先等誓死不降,一同殉难。城破时,典吏陈明遇关闭县衙,举火焚死家人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随即持刀与清兵血战,身负重创,死时身子倚墙而立,握刀不倒,清兵见者无不胆寒。训导冯厚敦自缢于明伦堂,妻与姊投井死。中书戚勋、诸生许用等举家自焚而死。八月二十二日,清兵逐户屠城。江阴男子或力战到底,或坦然就义,以先死为幸,无一人顺从。江阴女子为保清白,为丈夫、父兄死节,纷纷刺心、自缢、投水而死。前湖岸边,一群群幼童追随母亲、姊姊,高叫“我们死也不降!”投身水中。其状之惨烈,旷古罕有!屠城两日后,清军依例“出榜安民”,城内百姓仅剩藏于高塔、树巅、水沟的“大小五十三人”而已。清代学者许厚熙所著《江阴城守后纪》最后说,“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而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此言甚当。是前年,思宗朱由检在北京城破前最后一次上朝,怒斥群臣:“朕非亡国之君,汝等皆亡国之臣!”君臣相互责难不休。而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皆为微末小吏,江阴百姓也素无好勇之风,却在清军重围之下,坚守八十余日,城破后拼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不知思宗地下有知,又作何感想?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焉”,忠义本在民间!史述,阎应元躯干丰硕,双眉卓竖,目细而长曲,面赤有须,相貌风神酷似武圣关云长,更能号令严明,以身作则,体恤下属。陈明遇为廉明干吏,刚直能断。冯厚敦博学善文,温良恭俭。他们都是从民间读书人而成为下级官吏,或精于军事,或长于庶务,或致力教学。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士”的全部美德,其表现,正如大英雄文天祥绝笔诗中所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因为仁至,所以义尽。读圣贤书,所学何为?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历史、文化和风俗,构成一个民族的特性。”江阴弹丸小城,孤立无援,重压之下,势在必败,但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和江阴百姓用八十天的浴血抗争和最终近二十万人的死难,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普通成员誓死捍卫自己文教风俗的决心。其凛凛气节,万古流芳!(后记:满清覆灭后,民国时誉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为“抗清三公”,重建江阴明伦堂,例时祭奠三公及死难军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37605 工分:1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千秋壮烈,惟取一义“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大词人辛稼轩名作《南乡子》中这寥寥数语,说的是江山易主、社稷更替,其兴衰变换恰如长江之水,一浪又接一浪。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闯逆攻破北京城,思宗朱由检自缢煤山。四月,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入关,败闯逆,五月入北京。同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帝位,年号弘光。次年二月,清军南下,四月,淮河防线失守,督师史可法不屈遇害。五月,南京城破,弘光帝殉国,江南尽为清军所有。自此,大明国祚已无力回天。江阴为江南常州府辖下之县,值此动荡之际,士绅商议后决定降清,明朝知县林之骥解印去职。这本来无可厚非,普通百姓管不了龙椅上坐的是哪家哪姓的天子,还是要照缴皇粮国税,只要日子过得去就行。千百年来莫不如此。不料,清知县方亨上任后,循例颁布剃发令。江阴士民大哗,殊知汉人心目中,须发受于父母,衣冠源自先祖,岂可轻易动得!仅是亡国倒也罢了,只不过是换一批官吏收粮使役,但改人发式衣冠,这可就是变种!六月二十八日,乡耆十多人入县衙议请留发,方亨破口大骂,众人大怒,骂曰:“汝身为中国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鞑靼知县,不知道羞耻吗?”方亨萎顿不能言,暂停所议。闰六月初一日清晨,方亨以上香为由,召集地方诸生及乡绅、百姓百余人会于文庙。众人问:“江阴既已归顺,应该没有什么事了吧?”方亨道:“只剩下剃发了。刚才所差四兵,便为押人剃发之故。”众人问:“发可以不剃吗?”方亨道:“这是大清律法,不可违背。”说罢回衙。众人聚集不去,在明伦堂共同立誓道:“头可断,发不可剃!”正在这时,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便有那句令人目眦尽裂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方亨命书吏将府文抄作布告,书吏写到这句话时,血脉贲张,掷笔于地,大叫:“就死也罢!”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立刻群情鼎沸。方亨见士民不从,秘报常州府请派兵“多杀树威”,密信被义民搜获,更如烈火浇油。江阴义民即于初二日擒住方亨,斩杀清差,推典史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正式反清。清常州知府宗灏闻讯后派兵丁三百人赶来镇压,江阴军民出城迎战,闰六月初五日歼敌于秦望山下。其后江阴军民在陈明遇的带领下又多次打退小股清军的进攻,同时严查城中奸细,处决了私通满清的原知县方亨。闰六月二十一,满清贝勒博洛命降将刘良佐领军进剿江阴。该刘原为大明军官,在陕北剿匪时竟然投附高迎祥属下曹变蛟匪部,得绰号“花马刘”,后明军压境,诸匪作战不利,刘良佐即率部降明,当时国难,正要用人,该刘不断升职,南明时已是江北四镇之一,而清军南下时,该刘不作抵抗,又率部降清。可见,这是个反复无常,毫无气节、廉耻可言的人渣。其属下大小头目多为北方诸省匪逆,外战不力,对老百姓却异常凶残,最喜烧杀淫掠,参加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对本族同胞犯下滔天罪行,是支毫无人性的兽兵部队。二十四日,刘良佐部前锋逼近江阴城外,先作招降书一纸,从东城外射进。江阴军民公议后,回书拒绝。刘良佐见劝降无效,便四处捕杀城外义民,意图断绝江阴外援。自七月初一日始对城内发炮、放箭,每日箭如雨注。江阴形势日益险峻,陈明遇虽忠肝义胆,却自感缺乏军事组织才能,想起了智勇双全的前典吏阎应元,欲请阎应元主持守城军务,此议一提,众人一致赞同。阎应元,字丽亨,北直通州人,崇祯辛巳年任江阴典史。上任之初,海寇顾三麻子率数百艘战船进犯黄田港,应元领兵拒守,连发三箭,皆有人应弦而倒。海寇心惊胆战,不敢再犯。他任内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纪突出,江阴百姓感其恩德,在社学中为他画像留念。后南明朝廷调他转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因母亲病重,道路堵塞,未能成行,全家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闲居。陈明遇委派十六人连夜出城,请阎应元出山。应元道:“若能从我则可,不然,难为主持。”众人道:“敢不惟命是听!”七月九日,阎应元带领闻风而至的江阴县祝塘乡少年六百人执械入城,途经七里庙时,在墙壁上题诗,明示誓死抗争之决心。入城后,阎应元清点全城户籍,挑选精壮男丁,得兵四万余人。由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任守北门。义军分班上城,每个城垛十名,按时换班。应元与陈明遇另兼昼夜巡查四门之责,对城中过往行人严加盘诘,肃清内奸。为解决军械粮饷供应,应元同绅民商议后,委任训导冯厚敦慎选擅长理财人士,将城内公私所藏物资分类征集,统一调配使用。十一日,清军攻打北门,城上矢石如雨,兵勇不敢接近。刘良佐大怒,令悍将九员率队驾云梯上城,城上义军狂呼剧斗,九将中有身中三箭者,有被劈去头颅者,有堕下城墙者,有被火箭射中者,五死四伤,攻势遂罢。刘良佐更怒,是夜传令十营,各选猛将数员,计步军三万,扎云梯十张,来日分十处上城,如有退者立斩。次日,清军仍攻北门,城外放炮呐喊,三万步军造浮桥十条,一齐渡过外城河,分十处登云梯上城。城上义军以长枪攒刺上城之敌,以砖石掷击梯上之敌,另以弓弩、火炮断敌后援,一时间乱石纷飞,炮声震天,双方死亡均极惨重。一满虏大将自恃勇猛,身披三层铠甲,双刀舞得密不透风,亲登云梯,跨过城垛,执刀乱砍。义军以枪刺其身,竟不能入,而梯上敌兵已蚁附焉。危急之时,一人高喊:“可刺其面!”众人纷刺,一汤姓童子手持铁钩镰奋力向前,钩破其喉管,虏将倒地,竹匠姚迩顺势割下其首,众人欢呼声中,虏将身子堕落城下。清军齐来抢尸,城上梆鼓齐鸣,砖石小箭如雨点,清军伤亡千余人,攻势又罢。刘良佐传信城中索要虏将首级,阎应元不允,刘良佐称用银钱赎买,命人将银两当面装入银鞘吊入城,又命军士于城下哀号:“还我将军的头!”阎应元命人以蒲叶包裹一黄狗头掷还之,仍将虏将之首悬于城上。刘良佐亲赴城下苦苦哀求,方得其首,回营与身缝合,挂孝三日。此二日战罢,义军情知来日攻势更猛,加紧筹造守城器具。青阳弩王黄鸣岗等千余工匠入城造小弩千张,小箭数万枝,弩长尺余,箭长五寸,百步之外,皆可命中目标,更用季从孝所合火药敷在箭头上,射中见血立死。阎应元另从狱中放出陈瑞之子命造火砖、木铳,火砖广三四寸许,着人即烧,木铳类银鞘,长三尺五寸,广二三寸,木制,内藏火药,拒敌时投下,机关暴发木壳崩裂,铁菱角飞出,触人即死。阎应元并亲仿旧制,造挝弩、火球、火箭之类,无不精巧绝妙。清军攻城不利,又起劝降之念,刘良佐亲作《劝民歌》令军士在阵前齐唱,城中不为所动。于是清军在城下搭建牛皮帐篷,以利长期围困。惨烈的江阴抗清斗争:千秋壮烈,惟取一义十四日,趁清军劝降之机,经应元提议,江阴十余名耆老及百余壮士慨然请诺,以奉送“降礼”为名,暗携火器进入清军营帐,炸死清军官兵两千余人,耆老壮士亦以身取义。十五日,刘良佐震怒之下,命以山爬车攻东北城,城内先以火球、火箭抵抗,后投下砖石,清军数百人死于城下。刘良佐命在城下搭设三层牛皮帐,掩护军士开掘地道,欲塞入火药炸毁城墙。该帐内有九梁八柱,矢石投在上面,皆反弹不得入。阎应元下令用桐油掺上人粪煎滚后泼洒而下,牛皮烫穿,军士触之无不肉烂,余者惊惶散去,城内挝弩、小箭暴射,清军死伤惨重。无奈之下,刘良佐令全军后撤,移营至邓墓。十七日夜,城中挑选勇士千人出南门劫营,执板斧、短刀、扁担突入敌营,伤千余人。及他营来救,义军已返回城中。此役后,刘良佐再次后撤,在十方庵扎营。十八日,刘良佐令十方庵的僧人向城跪泣,陈说利害,劝江阴军民早降。城中皆愿以死报国,要他速去。当晚,僧人又来劝降,再次被众人遣走。十九日,刘良佐策马来到城下,劝应元道:“弘光已北,江南皆下。若足下转祸为福,爵位岂在良佐下,何自苦如此?”阎应元道:“江阴士民,三百年来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应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义所在,绝不服事二君。将军位为侯伯,掌握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士民乎?”良佐惭愧不已,又以清廷召谕相示,劝江阴士民接受招安。应元怒道:“有降将军,无降典史!”一声梆响,火箭齐发,刘良佐逸去,叹曰:“江阴人没救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39526 头衔:铁血第一浪人 工分:323656
/ 排名:2287
左箭头-小图标
很漂亮的阿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37605 工分:1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其实现在国家也比较为难的。一方面由于ZD,以及殭 毒的原因以及其他民族原因原来政策上是实行的去汉化的政策,比如原来都是弱化汉民族的传统的。但是另外一方面由于我们国家的崛起,越来越需要有自己的民族性才行。就像法国的一个高管曾经说过(我不记得原话了只是大概意思)“中国只有能够输出意识形态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国”。而汉民族占了国家人口的绝大多数,同时现在韩近几年为了自己本国的利益不停在抢夺中国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结果让国家现在的政策其实非常的矛盾。一方面为了维护眼前国家的河蟹性去汉化(比如岳飞等其实都是这项政策的牺牲),同时为了长远的民族崛起打算又要保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民族的基本民族性。还有一个其实就是每当有汉民族传统的追忆者对自己的民族传统重新拾取的时候,总是有少部分人拿起“维护国家民族和谐”的帽子来抵制,认为如果汉民族如果又象过去那样重新回复汉族原来的好多习俗,传统等被清朝几乎消灭的东西,则就是破坏民族团结。我想真正值得警惕的恰恰就是这些老是拿“破坏民族团结”大帽子压人的家伙。毕竟中国需要崛起是要一定的民族性的,而汉族占有中国的多数人口,如果中国的多数人口都把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忘记了,丢失了,甚至把这些东西都让给了韩国棒子的话,真的谈不上崛起。同时也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98589 工分:56297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freshair
在第11楼的发言:楼主有些忘本了
连自己祖宗的衣服都不认得
枉为炎黄子孙=蒽,确实是LZ无知惹的祸!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88727 工分:609
左箭头-小图标
我很 喜欢哦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16649 工分:14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汉风起
在第80楼的发言:向这位MM致敬。
其实国家应该出台措施,传统节假日应该穿汉服出入公共场所。现在国家已经有了或者在制定相应的文化导向,比如传统节日放假什么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16649 工分:14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daye009
在第65楼的发言:建议中国人在过传统节日的时候,统一穿民族服装(汉人穿汉服,少数民族穿本民族服装)。
我们汉民族是一个包容的民族,试图侵略我们民族文化的文化最终都被我们的文化所侵蚀,到现在因为某些人为的原因,导致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表象有所缺失,很正常的现象。不是我们忘记了老祖宗的东西,而是思想上经过了几次剧烈的变化,随着国力提高,慢慢就好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28171 工分:34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louyuji2008
在第3楼的发言:应该是日本鬼!!!!!干你祖宗,汉服你不认得就算了.看你是想当日本人的狗想疯了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37605 工分:1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人民日报》:我们需要自己的常式礼服( 海外第06版)汉服,终于上“官舌”了!!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奥黛、印度有纱丽……当这些服装以其浓郁的民族风韵或醒目的国家特点展示一个国家的魅力时,自古有“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国,究竟该以怎样的“国服”面对世人呢?大家所熟识的,占主流的服饰,无论官民皆是西装,大街小巷亦是招展着时尚服饰,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国人自己的常式礼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装曾经作为改革开放的象征,在中国一度蕴含着深刻的政治与社会意义。自此以后风气为之大变,各类时髦的服饰逐渐成为国人的首选。然而,关于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服饰,却也日复一日地淡化了。为什么印度人可以自在地穿着自己的纱丽,苏格兰人可以有自己的方格裙,日本人以和服刮起东方时尚之风,我们却没有可以标志与众不同的服装?长风盈袖,思怀满襟。至于是不是应该确立汉服为“国服”,自然不乏言之凿凿的理由。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语是中国的“国语”,因此确立汉服为“国服”,既代表了汉民族的传统,体现了汉文化的历史沿革,又能增强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侨同胞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以说,汉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是一个民族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符号”。更深层次的理解,则牵涉到传统文化复兴的元素。复兴传统文化,到底应该复兴什么?又当如何复兴?提倡复兴传统文化不是盲目的复古,而是要复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美德,要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汉服应该是汉族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它不能仅仅是一件衣服。当然,在“国服”的标准上,可以在多种民族服装中选择元素,也可以从古代汉服中选择元素,还可以汲取少数民族服装和西式服装的长处。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标准不在“服”,而在“国”。理清了这些之后,我们才能发现,真正的传统文化是如何珍贵和值得珍惜。汉服体现了中华文化与人为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服饰的标志。关于汉服复兴,对汉服的热爱和追捧,是文化多元化的一种表现,可以丰富我们的服装文化,最重要的是开发了传统的文化资源,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汉服的推广上,可以在婚礼、节日庆典以及传统文化活动中提倡使用。《人民日报海外版》 (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37605 工分:1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第四节 华夏彻底消失的危机与中国服饰的尴尬可以想象,一旦汉人哪天忘记了那段历史,不再认同汉服是自己的民族服饰,那么就真的万劫不复了。清未民初的中国人虽然没有忘记历史,不过却没有恢复华夏衣冠,甚至没有恢复对民族对华夏衣冠的认同。辛亥革命后,激进的革命党人根据日本学生服制定了中山装;而一些保守的知识分子索性穿起了满清遗留下来的马褂;中间派在服装问题上则选择了改良主义。其中改良最成功的就是“旗袍”。本来旗袍是指旗人(不论男女)穿的袍服,但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旗袍,是指192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式女装。这种新式女装是在旧满式女旗袍的基础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紧身合体,并加大了服装外露程度,充分显露出女性的身体曲线美。新式旗袍最早在上海的女学生中开始流行,一时间穿新式旗袍成为新时代新女性的象征。到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期,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当年倡导剪辫的孙中山先生,却在他的陵寝内立着身着马卦的雕像,他的夫人,宋庆龄女士则一生衷爱旗袍。只有利令智昏的袁世凯在八十一天的皇帝生涯中,根据汉式传统服装设计了宽衣大袖的皇帝服和大臣服。袁世凯的皇帝梦如昙花般消逝了,可悲的是,汉族传统服饰也成了“封建残余”被丢进了的角落。革命党人提倡的中山装太为西化,没有什么东方的特点,外国人也没有把中山装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来理解。而旗袍则东方风味浓厚,得到了世界的承认,博得一个洋名“CHINA DRESS”,旗袍所用的小布扣也被称为“CHINA BUTTON”。但大多数洋人并不知道所谓 “CHINA DRESS”和“CHINA BUTTON”,与占中国人口 90%以上的主体民族汉族的民族传统服饰――汉服,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血缘联系,即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更没有华夏民族的文化底蕴。实际上,世界各国,对中国古代人的印象,大都是拖着辫子的满清人打扮。偶尔翻看一日本人绘制的漫画“水浒传”,里面的北宋人居然有拖辫子的!更滑稽的是,越南人绘制的征氏姐妹“打败”马援汉军的宣传画,其中的东汉官兵居然也拖辫子!亚洲国家尚且如此,欧美洋人自不必说!可怕的是,中国的传媒还在拼命给国人强化这一印象,甚至许多少不更事的孩子,也把辫子当成华夏民族的“专利”,如此数典忘祖、认贼作父,自我丑化,沦为万国诸邦之笑柄!相形之下,更让炎黄子孙汗颜!汉服在中国本土消亡了,但却在我们的邻邦——东瀛日本保留下来。日本人的古代文化几乎是全面仿制唐文化,日本在“飞鸟时期”(6世纪至710年)发生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大化改新”(635年),打开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大门,在之后约300年间,大量的“谴唐使”和东渡的僧侣、学者、工匠、技术人员,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儒道思想、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大量传入日本。日本的和服就是在引进、吸取唐代汉式服装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服在世界上也一直被称为“唐服”,虽略有更改,但和服仍然保留传统汉式服装的基本特点:上衣下裳相连、没有衣领、右衽、衣袖宽大、用衣带、不用衣扣。不过和服和标准的唐代汉服还是有些区别的,日本人的“唐服”和真正历史上的唐代汉服比较起来,稍显拘束、小气,缺乏真正的唐服那种宽容、大气、自信、傲岸的气派,这也是环境使之然,岛国之人毕竟没有唐代中国人那种宽阔的胸襟与博大的胸怀。最具反讽意味的是,终生拖着辫子,以满清忠臣自居的封建余孽辜弘铭,到东瀛,见到日本的典章制度、文物衣冠之后,竟然流着眼泪感叹:日本人才是真正的唐代中国人,日本文化才是真正的唐文化。在满清最兴盛的时代,不断有中国船到长崎,也不断有一些遇见风浪的船漂到日本的各个地方。之间常常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当时的日本人明明知道中国汉族人对当时辫发易服很在意,但便便“哪壶不开提哪壶”,就要喜欢在衣服上面做文章,挑开已经渐渐平复的旧时伤疤。一个叫做伊东龟年的人,就曾经当着中国人说: “大清太祖皇帝自鞑靼统一华夏,帝中国而制胡服,盖是矣。”还说,“今也,先王礼文冠裳之风悉就扫荡,辫发腥膻之俗已极沦溺。则彼土之风俗尚实之不可问也”。现在还留下不少当年日本人好奇的绘画,绘画中的清国人都是“辫发胡服”,与史书记载中的华夏衣冠和他们想象中的中华人物,已经有了很大差异,于是,他们特别仔细地询问,并且用画笔把他们的形象画下来,不仅是猎奇,也借了这种外观的描述,表达一种文化上的轻蔑。日本人的逻辑很有趣,一方面他们觉得中国衣冠已经成了野蛮胡服,满心地瞧不起,一方面要证明自己衣冠是文明传统,却又还得证明自己穿的是正宗中华汉服。因为只有证明自己古代衣冠源自上古中华正宗,才能证明文明在日本而不在中国。所以,他们不断在漂流人那里寻找自我证明。一个叫做关龄修的日本人,便拿了日本保存的深衣幅巾及东坡巾,告诉中国人说,这是“我邦上古深衣之式,一以礼经为正。近世以来,或从司马温公、朱文公之说,乃是此物”。而且故意问中国人说,你们那里一定也有这样的衣服吧?中国船员仔细看过后,只好尴尬地承认,这是“大明朝秀才之服式。今清朝衣冠俱以改制。前朝服式,既不敢留藏,是以我等见于演戏列朝服饰耳”。不仅是服色,在日本人看来,音乐也一样有正、闰之分。他们追问中国船员,你们听过朝廷的乐曲吗?好面子的船员回答说,“细乐即唐时乐曲,但孔子祭即古乐”。但是,日本人根本不相信,他们觉得,既然中国现在被满清统治,而满清就是蛮夷,蛮夷奉行的文化,就一定不再是正宗的汉文化,音乐也一定是胡人乐曲。所以本田四明就追问,清朝的庙堂音乐究竟与古先王之乐有什么差异?尽管汉族船员一直坚持说“此刻祭祀与文王一般”,并引朱熹作证,说朱熹是宋朝大儒,四书的注释都是他写的,清国是尊朱熹的,所以朝廷的乐曲也一定是文王之乐。但是,这个叫本田四明的日本人却反唇相讥地说:“不待足下之教。四书集注,不佞初读之,疑礼学非孔子之意。已而广涉诸家,未尝知有谓古之乐犹存焉者矣。盖贵邦今上,由贲(坟)典以新制清乐邪?”尽管中国船员仍然坚持“今清亦读孔孟之书,达周公之礼,新制未之有也”,但是,本田四明还是直截了当地说:“贵帮之俗,剃头发,衣冠异古,此何得谓周公之礼?而新制未有之。足下之言,似有径庭,如何?”在这种看上去义正辞严的话面前,中国船员只好以退为进,勉强遮掩应答说:“仆粗以见识,自幼出外为商,其诗书礼乐无识矣,恕罪恕罪。”除日本的和服,朝鲜、越南的民族服饰也受到汉服的影响,朝鲜、越南立国上千年来,在文化上,一直把中国当成效法的模式,文化、典籍、服饰、发式都和中国相似。(朝鲜、越南上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其中,越南古称交趾,或交洲,自秦至五代,一直是中国的直属郡县,公元939年,吴权建立吴朝,成为独立的封建王朝。)在服饰上,尤其是宫廷礼服,国王、大臣的朝服,几乎就是中国汉族王朝宫廷礼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不过造型显得小气而已,因为朝鲜、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在衣冠服制的使用上,有一定礼数,不能超过宗主国。以汉式帝王的正式礼服——冕旒兖服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朝鲜、越南是六旒的。朝鲜的民族服饰至今还在延续,越南的民族服饰持续到法国殖民者入侵之前,今尚有存留。清王朝统治中国之后,日本、朝鲜、越南与中国的文化联系逐渐减少,心理隔阂逐步增加。尤其是朝鲜人,表面上,迫于清廷的兵威,按期前来朝贡;实际上,对清廷充满怨气,背地里把清廷称为“虏朝”,把满清皇帝称为“胡皇”,并坚持使用明王朝的崇祯纪年,一直延续到崇祯374年。朝鲜人认为,清王朝统治中国,“华夏已亡”,所以自己以“小中华”自居。最可笑的,是中国人自己,上千年汉唐衣冠丧失殆尽,穿个满人的马褂,却叫“唐装”。至于“旗装”,可以望文生义,也就是旗人妇女的袍服,虽然今天的“旗装”和清代满族女子的旗装比较起来略有变化,但仍然保持其基本特点:立领、紧身、衣袖窄小,用衣扣。真正见到汉人发明、创造的宽衣大袖是却称为“和服”,而和汉人的传统服装没有血缘联系的马褂、旗装,反登堂入室,鸠占鹊巢,成为中国的“国服”,甚至也获得了洋人的认同。面对这种历史的捉弄,实在令人苦涩不堪!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37605 工分:1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第三节 剃发易服的结束只是华夏衣冠消失的开始满清的铁腕镇压,完成了剃发易服的誓言。然而,剃发易服的结束只是华夏衣冠消失的开始。满清王朝的在全国统治刚刚确立之时,尽管全国老百姓都被迫剃发、换装,但残存的反抗、抵触意识并没有完全消亡,到了康雍之际,有人还是看不惯满式衣冠,他们鄙薄地说:“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禽兽”,同时感叹明朝“衣冠文物”。乾隆中,江西抚州金溪县生员刘震宇著《佐理万世治平新策》一书,抒发了 “更易衣服制度”的观点,被乾隆发现,认为他大逆不道:“刘震宇自其祖父以来,受本朝教养恩泽已百余年,且身到黉序,尤非无知愚民,乃敢逞其狂诞,妄訾国家定制,居心实为悖逆”。为打击与他有同样思想的人,拿他开刀,以儆其余“将其处斩,书版销毁”。在满清,“汉服”是政治高压下的过滤词,同属于文字狱性质的政治问题。《研堂见闻杂录》:“功令严勅,方巾(汉服一种帽子)为世大禁,士遂无平顶帽者,私居偶戴方巾,一夫窥瞷,惨祸立发,琴川二子,于按公行香日,方巾杂众中,按公瞥见,即杖之数十,题疏上闻,将二士枭首斩于市。”从符号学来看,清朝统治者通过禁绝“汉服”的所指,来抹杀“汉服”的能指。形式层面的消亡最终导致意义层面的断缺。从语言学来看,“汉服”有其语形无其语义,“衣冠”、“ 唐装”、“华服”等词汇也失去了实质性的依托成为虚假概念。另,为预防满清贵族内部也出现向往汉服的思想趋向,乾隆又把皇太极的“圣谟”抬出来当“整风”教材,自己也和皇太极一样,“现身说法”。而一天,弘历身着汉式皇帝的冕旒兖服召见亲王大臣,问是否像汉人,众人不敢答,一老臣最后答“皇上于汉诚似矣,于满则非也。”这话正中弘历的心坎,乾隆于是把“祖训” 大大称赞一通:“朕每敬读圣谟,(指皇太极关于恪守满式衣冠服制的训诫)不胜钦懔感慕,……我朝满洲先正之遗风,自当永远遵循。” 又继续发表了新的“祖训” “衣冠必不可轻言改易” “所愿奕叶子孙,维深根本之计,毋为流言所惑,永永恪遵朕训,庶几不为获罪祖宗之人。” 可知,坚持满式衣冠,始终是清王朝前后一贯、坚定不移的基本“国策”。(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汉人老百姓在民间私穿汉服就要被问罪砍头!满洲贵族自己又在宫廷里偷着穿。现存的故宫藏画中,有大量胤祯、弘历(雍正、乾隆)父子衣着汉服的画像,也说明了这一事实。)由这些也可知道,汉装虽然消失在汉人的生活中,但是满装发饰并没有马上就完全被汉人所接受,特别是思想意识上的认可。有些汉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始终怀有民族感情,怀念汉族的衣冠制度,这种隐藏在人民意识正是汉服的另一种存在方式。但满清标榜满汉一体的衣冠发式,正不断地麻痹着广大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汉人的神经。这种反抗情绪虽然始终没有完全消亡,却也越来越趋于淡漠,有这种意识的人也越来越少。当因剃头令的杀戮逐渐被历史的尘埃遮盖,汉族士人一批批赶往科举考场再派往四处为官之时,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一幕幕人间“悲”、“喜”剧还在继续上演。清初的北京居民见到身着汉式衣冠的朝鲜使臣,还痛哭涕泣,到清中叶,再见到同样的衣冠,反觉惊讶,认为自己的剃发垂辫、窄衣紧袖,才是“华夏正宗”。满清政府转战烧杀三十七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光,留下的大抵是一些顺服的“奴才”,当剃发易服砍下了最后一个具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汉人的头颅时,就决定了在华夏上大上葬送的不仅仅是一袭衣冠。鲁迅先生回忆说:“这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头,这才种定了的,到得我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却了血史,反以为全留乃是长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须剃一点,留一点,才可以算是一个正经人了。而且还要从辫子上玩出花样来:小丑挽一个结,插上一朵纸花打诨;开口跳将小辫子挂在铁杆上,慢慢的吸烟献本领;变把戏的不必动手,只消将头一摇,劈拍一声,辫子便自会跳起来盘在头顶上,他于是要起关王刀来了。而且还切于实用:打架的时候可以拔住,挣脱极难;捉人的时候可以拉着,省得绳索,要是被捉的人多呢,只要捏住辫梢头,一个人就可以牵一大串。吴友如画的《申江胜景图》里,有一幅会审公堂,就有一个巡捕拉着犯人的辫子的形象,但是,这是已经算作‘胜景’了。住在偏僻之区还好,一到上海,可就不免有时会听到一句洋话:pigtail——猪尾巴。”更可笑的是,到辛亥革命推翻满清之后,孙中山下“剪辫令”,下台之后的满清亲贵没有似明末汉人那样发出“头可断,辫不可剪”的“悲壮” 呼声,反倒是张勋、辜弘铭这一类以忠臣自居的汉人,“奉豭(公猪)尾为弘宝”(把大宝贝),捶胸顿足、如丧考*的不肯剪辫子!两百六十几年前他们的祖先为抗拒满清垂辫流血牺牲。而今他们却为保存这满清垂辫捶胸顿足。他们已经把满清通过血腥屠杀强加给华夏民族的发式衣冠当成了自己原有的东西。这货真价实的数典忘祖说明了当年满清的深谋远虑终究对汉人产生了多么大的精神奴役作用。最发人深省的是,汉人的反抗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满清政府实际上还是不得不做出了一些让步,发布了“十从十不从的”特令,其中男从女不从一条,使得在残余的汉族人群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服饰——汉服女装。为易服而来的血腥屠杀,虽然在女装消失之前就已经停止,但翻阅历史画卷,我们不难发现,“未经血腥洗礼”的清朝汉族女子的服装,看起来却与其它朝代的服饰是如此的不同。自然条件下,汉族服饰的存在与演化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很难辨别相隔数千年的先秦女装与明代女装,却很容易区分相临明清女装。同时,我们又很难说出清朝时汉女服饰与旗女的服饰有多大区别。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虽然旗女是通体一身的旗袍,汉族女子依旧是上衣下裳的式样,但只要延长上衣,盖住脚面,汉女的这种装束,在表观上就几乎与满人的旗袍一般无二了。其中也不乏旗女穿汉服的时候和汉女穿旗装的需要。在满清汉族女装中,大量使用的立领盘扣和琵琶襟,以及紧锁的领口都是满装的主要风格。可以说,至此时,汉族的女服已经全盘满化了。为什么汉族服饰中的女装,最终还是彻底的从汉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呢?我们知道,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换句话说,汉族服饰并非只是一类服饰简单加和,而是具有汉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核的有机体系。汉民族的文化的肢体是传统的礼法制度、文学艺术、思想理念等等,而她的精神文化内核,或者说灵魂,就是对华夏民族的认同。“认同”是一种情感,也是一个方向,她指引着一切具有社会属性的事物(也包括人),使其不脱离它们本来的归属中心。“民族认同感”则指向着全民族的心理中心,也标志着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整体性、向心性、差异性)。“认同” 是汉(华夏)文化的基础,也是华夏文明的命脉,始终贯穿着华夏民族文明的发展,她使华夏民族得以生存发展,更是使华夏文明在与外界交流和自我更新中不会丧失自我的根本。在或者说,没有对华夏民族的认同,华夏文明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健康的发展。剃发易服,虽然仅仅换掉了男性的衣冠,但这却是占汉族社会生活主导者的服饰。汉人认为“定礼之大,莫要于衣冠”,中国历来就有“衣冠之制”之称,所以衣冠是汉族礼法制度的根基,而汉服男装又是这一根基的主导。汉服男装的消失,使汉族社会原有的礼仪制度也随之解体,汉族服饰不再受原有汉族传统法度的约束。同时,满清剃发之时,杀人立威的做法着实吓倒了那些活下来的汉人(有“留发不留头”气节的人都杀光了),在人的基本生存权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汉族原有的“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理念早就被“好死不如苟活”的思想所是淹没。最重要的是满清统治者成功的淡化汉人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情。通过剃发易服的直接而暴力的方法,制造出华夷类同的现象,利用科举收买拉拢部分汉族士绅,再配合文字狱、禁海令等等彻底断绝一切使汉人可能回忆起自己民族属性的途径。一步步消磨汉人的民族感情。汉人对本民族传统习俗的坚持淡化了,更多的却是对统治阶级优越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模仿(就如同今天一些人向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一样)。失去了的汉文化根基,失去了民族认同的精神内核,残存下来的汉族女装,在统治阶级的诱导下,向满装变质实是早已写定的结果。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37605 工分:1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第二节 满清最高统治者为何如此坚决的要判处华夏衣冠死刑现代有些学者强烈批评当年满清统治集团“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民族压迫政策。并指出这是激起汉族人民激烈反抗,使清朝统一中国的步伐本可在两、三年之内完成,但结果却延宕了三十多年的主要原因。这些学者讲的当然很有道理,但却忽略了满清统治集团所采取的这一血腥措施虽然增加了它统一中国的难度,但却带来了它的“长治久安”。说来,这也是它在吸取了许多历史经验教训后所做出的深谋远虑的决策。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情况。人数远比华夏民族少的游牧 民族往往能凭借其悍战和机动,通过残酷的杀戮来征服农耕定居的汉民族。然而在占领中国全部或部份后,他们都永远面临这样一个难题:怎么统治汉民族?元蒙初年曾有蒙古将领向元主窝阔台建议:“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即杀光汉人,从而把耕地都变成牧场。不过持这样疯子般观点的人毕竟还是极少数。因为稍有正常思维的人都明白,曾使用的残酷杀戮手段不是为杀戮而杀戮,而是用于征服汉人。征服汉人则是为了榨取汉族人民的血汗。如果把汉人都杀光了,谁来供他们役使?谁来劳作给他们的豪华奢侈生活提供各类消费品?不杀无反抗举动的汉人而只是压榨役使他们,这就是说要统治他们。征服可以只用屠刀,统治则非但不能只用屠刀。而且更经常、更主要的是用各种制度。而制度又往往要以文字来体现和用语言来传达。由于汉人的数目往往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的几十上百倍甚至更多,征服者不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向汉族民众下达征调的命令。又由于入塞少数民族文化上极为落后,没有文字或只有刚创制不久相当粗糙幼稚的文字,征服者难以使用它来陈述较复杂的条文。更不可能教化汉人去认识这种文字。有鉴于此,征服者不得不学着使用汉语汉文。如果事情仅此而已那局面还不算严重。问题在于征服者中的某些人会因“工作需要”学习使用汉语汉文而发展至对汉文化的向往和倾慕。在文化层面向华夏趋同。另一些人虽厌于读书,但定居的舒适生活使之疏懒怠倦贪图安逸,以至弓马废弛刀枪崩锈,有如过往毫无尚武精神的汉族士大夫那般。满清四百多年前的先民完颜女真就曾走过这样一条由盛及衰的路。它之前的契丹之后的蒙古也都走上这条不归路。再往更遥远的历史回溯,一千三百年前的五胡何等强悍,最终也融化在汉文化之中。鲜卑拓跋部为五胡之中最凶悍者。它以血腥的屠杀统一了北中国。一百年后,有位叫陈庆之的南朝人有机会到洛阳。他一看真是大开眼界。回到建康到处对人说:昔日我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地,岂知衣冠人物俱在中原,为江东所不及。这说明经过几代人的时间,拓跋鲜卑已完全接受汉文化。满清帝国的开创者努尔哈赤、奠基者皇太极、实际缔造者多尔滚都通晓汉语汉文。努尔哈赤熟读&三国&、&水浒&。皇太极、多尔滚对华夏史籍有更多的了解。这一方面使之施政能力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又使之深怀忧虑。祖先的前车之鉴时时在他们脑际敲着警钟。仅以保持本民族的统治地位为目的是不够的。如果统治地位的保持要以本民族文化习俗上的彻底消亡为代价,那有什么意义呢?而且一旦本民族在文化上融合于华夏,那统治地位也就只是镜中之花了。再下一步就是统治权轻易地转到纯粹汉人的手中。就象杨坚代周那样。其结果是本民族彻底消失。满洲统治者怀有更高的企图心。那就是既要保持满族对汉族的统治,又要务使不被汉族同化。换言之,决不重蹈先辈们的覆辙。从实际上考虑,确实不可能要数量数百倍于满族的汉族民众习满文满语,但却可以要汉人丢弃自己民族的衣冠发式而依从满族的衣冠发式。民族文化的构成除了文字语言外还有衣冠发式风俗习惯等。如果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内涵,那么衣冠发式等就是文化的外观。满清征服者不得已从汉语汉文,但若能令使汉人皆从满族衣冠发式那也差强人意。而且很多时候外观重于内涵。外观一眼便及,内涵须进入才知。更何况大量的汉族民众都是文盲、半文盲。对于他们来说外观几乎就是一切。再往深追索一层,还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奥秘。那就是外观的相同可以营造一重“同类项”的感觉。全国所有的人都剃发垂辫窄衣紧袖,原有的华夷之辨一说就似乎失去了依据。说华皆华,说夷皆夷。汉族在形貌上已被满族同化。至于使用什么语言文字已不十分重要。关键在于人数极多的汉人已不再把人数极少的满人视为异类。因为起码在服式发式上已无可把汉人满人加以区分。恍然间汉人可以体认这个政权并非外来之物。它就是本民族的政权,所以也就不容易萌发将其驱离的念头,那么满清也就可以安然渡过了五胡、契丹、女真、蒙古未能逾越的深壑。换句话说:满洲贵族为改换衣冠不惜痛下血手,因为他们十分明白:自己以明帝国“属夷”的身份来统治不论从经济、文化还是人数、地域上都远远高于他们的汉族,最重要的就是摧毁汉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优越感,改换衣冠可以造成一种“同类化”的假象,避免汉人因“华夷之辩”而引发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保证自己的长久统治。(同一目的另一措施是大兴文字狱)所以满清在对冠服的政策问题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这种的深谋远虑决不会为一时的困难所动,更不会因血流成河屠刀卷刃而手软。其实,剃发易服政策,并非女真--满洲统治者的专利,历朝历代,每逢汉族人沦为异族统治者的奴隶时,常常伴随剃发易服的悲剧发生,满清只不过是做得最坚决、最彻底的一个。例如第一章第二节所述:在宋朝,金人天会间就曾向汉人下令削发,不如金人式者死;元初也有过要汉人剃发令,即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中国古代服饰史》周锡保1984年9月版);朱元璋“壬子,诏衣冠如唐制”(《明史》卷二本纪太祖二),就算是在最强盛的唐朝,吐蕃也曾对汉人强行推行蕃化政策,其具体内容见下。吐蕃占领敦煌初期,尚乞心儿强行推行蕃化政策,让沙州人民改易穿著、学说蕃语、赭面纹身。当时“河洛沸腾,……并南蕃之化,……抚纳降和,远通盟誓,析离财产,自定桑田。赐部落之名,占行军之额”,落蕃汉人从此不得不形遵辫发,体美织皮,左衽束身,垂肱跪膝,内心衔怨含恨近百年而无路申屈。吐蕃人的蕃化政策甚至从婴儿就开始实行,“熊罴爱子,拆襁褓以文身”,成年人也逃脱不了“解鬟钿而辫发”的命运。吐蕃人强迫沙州汉人说蕃语、左衽而服、辫发纹身,这一系列政策无非是想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方面消灭民族差别,希望汉人从一出生就把自己当成吐蕃人。吐蕃的这种蕃化政策,不仅限于沙州一地,而是在蕃占的整个河陇地区推行。但落蕃的汉人并没因身着蕃装、口言蕃语而生出一颗吐蕃心来,他们依旧怀念着大唐,依旧记得自己曾是大唐子民,他们蕃服、蕃语、汉人心。当唐使刘元鼎出使吐蕃时,在龙支城,数千老人向他边稽拜边哭泣着,他们向刘元鼎询问大唐的天子现在还好吗,其中一位说“我们跟随军队在此没蕃,现在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还记念我们这些可怜的落蕃之臣吗?大唐的军队何时到来呀?”说到这里,已经呜咽地说不出话来。刘元鼎悄悄问他是哪里人,他说原是丰州人氏。沙州汉人更是没有忘记曾是大唐的子民,他们虽身着蕃装臣于蕃虏,但每年祭祀父祖的时候,都穿上中原汉人的服饰,号啕大哭,东向而拜,祭后再将汉服脱下秘密藏起。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许多落入吐蕃的汉人都未能见到敦煌重归大唐的那一天,而当他们即将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总是嘱咐自己的子孙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是大唐,后辈们为死去的先人穿上汉人的服色出殡入葬,使先人能够带着一点安慰在另一世界实现回归大唐的梦想。唐代元稹的《缚戎人》诗说: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尚教子孙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老者傥尽少者壮,生长蕃中似蕃悖。不知父祖皆汉民,便恐为蕃心。吐蕃统治下的汉人,无时无刻不怀念着大唐和痛恨着吐蕃。落入蕃中的汉人,除了公开的反抗以外,还常常计划出逃,在白居易的《缚戎人》中有云:一落蕃中四十载,身著皮裘系毛带。唯话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誓心密定归乡计,不使蕃中妻子知。暗思幸有残筋骨,更恐年衰归不得。为了巩固统治,吐蕃还实行: 统治形式游牧化、土地实行突田制、行政司法相混成等一系列政策。吐蕃统治者实行蕃化政策的目的是同化蕃占地区的人民,但实际上,吐蕃与占领区其他民族间的矛盾始终未能消除,蕃化政策的实行反而激发了落蕃人民“永抛蕃丑”的斗志与决心。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37605 工分:1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注:事实上,满清发式从明代到清末是一直变化的。明代女真男性的发式,与清末那样的前剃后辫有很大距离,剃发数量与结辫粗细差别很大。在1595年,即明朝万历二十三年,朝鲜派往赫图阿拉的使者申忠一,在《建州纪程图记》一书中详细记述了赴使在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营垒里所见到的各方面情况。其中关于发式这样写道: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女真男性的发式,即其剃发的习俗,是将大部分头发剃掉,只留脑后很少的一点头发,结成辫子下垂。如此得到了女真发式的全貌:脑后留下小手指细的头发,拧成绳索一样下垂,余发全部剃掉。配合这样的发式,胡须只留上唇左右十余根。而1644年日本商人竹内藤因海难在北京旅居一年,著成《鞑靼漂流记》一书。书中这样描写清人的发式:“他们的人都剃头,把头顶上的头发留下来,分成三绺编成辫子。他们男子把唇上的胡须留下来,把下面的剃掉。无论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样。”对于满洲“留头不留发”的标准发式“金钱鼠尾”,当时人也都有描述。1648年七峰道人《七峰遗编》叙明末常熟福山陷落前后事,记载满人发式,是所谓“金钱小顶”。1799年,日本宽政十一年,伪嘉庆四年,中川忠英于长崎访谈清国商人,出版了一本专门辑录清国人习俗的书《清俗纪闻》一书,其中《冠礼》卷的绘画中,一侧背站立的教书先生头顶蓄发,编一长辫垂于后背,其长度已达腰部,辫尾有发带系结。从这张实图上看,头顶蓄发,部位没有变,但面积已远不止于一个金钱大,而是足有4个金钱大,相当于一掌心的面积。按照图上的式样同清初金钱鼠尾的情况相比,蓄发从一个金钱变成四或五个金钱,数量比清初增多是明显的,但是如果将剃发与蓄发相比较,剃发还是主要的,也就是说剃发占大部分,蓄发仍然属于少部分。而再过100年,即在扬州十日200年后,清人的辫子变粗了,剃头面积变小了,由初期的金钱鼠尾式变成了今人所熟知的“阴阳头—半瓢”式。陈登原《国史旧闻》中描述得:剃发,就是把额角两端,引一直线,依此直线剃去直线以外之发。现将清末发式与剃发令发式比较一下,结果令人吃惊地发现,两者虽是继承演变关系,但差别较大。前者几乎将全部头发剃掉,只留脑后小手指细的结辫下垂。而清末则将大部分头发保留下来,结辫下垂,仅剃掉极少一部分头发。都是又剃又辫的发式,却给人以判若两人的印象。辫子和剃头是成反比的,这时的辫子已经简直比一条小蛇还粗!为什么会长粗?遗老张钫《清末社会鳞爪》记载:清军“在打交手白刃战时,将辫子缠于脖项,借以避刀砍。所以军人的辫子较大,如发少则搭以假发,或加黑丝线,以壮其形态。”就这样,满清的辫子,经历了:鼠尾——猪尾——蛇尾的发展过程,才发展到我们今天认识的阴阳头的形态。孔子后人,原任陕西河西道孔闻謤闻听剃发令奏言:近奉剃头之例,四氏子孙又告庙遵旨剃发,以明归顺之诚,岂敢再有妄议。但念孔子为典礼之宗,颜、曾、孟三大贤并起而羽翼之。其定礼之大莫要于冠服。……惟臣祖当年自为物身者无非斟酌古制所载章甫之冠,所衣缝掖之服,遂为万世不易之程,子孙世世守之。自汉、唐、宋、金、元以迄明时,三千年未有令之改者,诚以所守者是三代之遗规,不忍令其湮没也。即剃头之例,当时原未议及四氏子孙,自四家剃发后,章甫缝掖不变于三千年者未免至臣家今日而变,使天下虽知臣家之能尽忠,又惜臣家未能尽孝,恐于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备也。……应否蓄发,以复本等衣冠,统惟圣裁。”孔闻謤搬出孔子这块大招牌,又引金、元二代为例,满以为可以为孔家抵挡一阵,保住先世蓄发衣冠。不料却碰了个大钉子,“得旨:剃发严旨,违者无赦。孔闻謤疏求蓄发,已犯不赦之条,姑念圣裔免死。况孔子圣之时,似此违制,有玷伊祖时中之道。著革职永不叙用”,连孔子的面子也不给。这就揭穿了满洲统治者所谓尊崇孔子的真面目:“奉行儒术,崇饰观听。”只不过是“南面之术,愚民之计”罢了。这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极端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外国人也无比震惊:“至今为止,用如此残忍的手段迫使一个民族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世界上还没有类似的例子。”(祖甫江孝男《文化人类学入门》)。剃发易衣冠成了顺治年间社会矛盾的焦点。不仅激起了强烈新统区人民士绅的反抗,就连己然剃发的满洲忠顺之臣、甚至满洲贵族中也对此政策提出了疑议。然而满洲最高统治者推行剃发易服决心之大,态度之坚决,丝毫没有通融的余地。顺治十一年(1654),自顺治元年冬降清后,一直受到清廷最高统治者多尔滚、福临的信任,官居吏部尚书、内院大学士陈名夏,因私下议论“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而被处以绞刑。弹劾陈名夏的是早在满洲还没入关就已降清此刻已官居清廷内院大学士的宁完我,宁完我在奏疏中说:“臣思我国臣民之众,不敌明朝十分之一,而能统一天下者,以衣服便于骑射,士马精强故也。今名夏欲宽衣博带,变清为明,是计弱我国也”。然而这里,陈名夏很明显只是出于对爱新觉罗皇室的一片忠心,但他的私下议论却触犯了清廷的忌讳,所以被斩杀也在预料之中。满洲统治者的全国的统治确立之后,在满洲贵族内部,也有人就冠服问题提出疑义,要求考虑恢复华夏衣冠,但满清统治集团对内部的异议也坚决予肃整,文才极高曾甚受皇太极信任的满族文臣库尔缠因主张汉化终见恶于皇太极,被借故处死。顺治说:“宽服大袖,以待人宰割乎?” 可见其警惕之心,时时刻刻!同时,“衣服骑射,不可轻变”这也是皇太极早在入关之前就告戒过满洲贵族们的“祖训”。皇太极总结以前辽、金、元的教训认为:游牧贵族一旦从马背上下来,就很快淹没在汉化的潮流中。所以,为避免自己的民族被“同化”他们的装束绝不能改变,同时,满洲胡服也是保证骑射的必要。满洲统治者的心愿:誓死也要剃掉最后一个汉人的头发,誓死也要换下最后一件汉族的服装!清廷在招降郑成功、郑经父子时,总提出以剃发、登陆为前提条件,郑方则坚持相反的意见,双方议论不决。1662年,郑成功病故,郑经嗣立,向清廷提出仿朝鲜旧例的臣服方式,“不登岸,不辫发易衣冠”,清廷不许。到1680年,清王朝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已经完全确立下来,“反清复明” 也成了一句空话,清、郑双方还在为臣服的方式、辫子衣冠的问题争执不下。最后,郑经提出,台湾全岛皆可剃发、换装,只有他一人不剃不换,清廷也仍不许。郑家军最终没能保住衣冠,1683年,清军入台湾,消灭了郑氏余部,满洲贵族的剃掉最后一个汉人头发的鸿愿也终于“大功告成”!在屠杀与抗争了三十七年之后,汉服最后从华夏的土地上消失。满服的长袍、马褂、瓜皮帽,再加一条金钱鼠尾的装束,就这么在刺刀、血泊中被固定下来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37605 工分:1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除嘉定三屠外,还有屠江阴,血洗江南、岭南、屠昆山、屠嘉兴、屠常熟、屠苏州、屠海宁、屠广州、屠赣州、屠湘潭,此外还有,屠大同、屠四川等等,甚至勾结荷兰殖民者,攻屠思明州(厦门)义士百姓屠戮殆尽,尸积成山,血流成河。1649年清军进四川时贴出公告“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日本人还挂出“皇军不杀良民”之类的幌子遮掩遮掩,满洲人连这都不用)。攻陷昆山时,在那里抵抗了三天的义军逃走,于是对平民实行大屠杀,当天的死难者就达四万,“昆山顶上僧寮中,匿妇女千人,小儿一声,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1649年(顺治六年)郑亲王济尔哈朗占领湖南湘潭后的屠城;同年平定大同总兵姜瓖为首的山西反清运动,“朕命大军围城,筑墙掘濠,使城内人不能逸出,然后用红衣火炮攻破, 尽行诛戮”,不仅大同全城军民屠戮殆尽,“附逆抗拒”州县也不分良莠一概屠杀。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与耿继茂攻克广州时的屠城“再破广州,屠戮甚惨,居民几无噍类。……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因筑大坎痤焉,表曰共冢。”“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丘……”。充分暴露出满清标榜的“吊民伐罪”的伪善。这类血淋淋的事例在史籍中屡见不鲜。古语云:“杀降不祥”,清军往往以“恶其反侧”等借口将来降军、民屠戮一空(顾诚《南明史》)。从满清入关到平定三藩,三十七年之多的屠杀,全国南北皆成废墟,直隶是“一望极目,田地荒凉”(卫周元,痛陈民苦疏,皇清凑议,卷1),河南是“ 满目榛荒,人丁稀少”(李人龙,垦荒宜宽民力疏,皇清凑议,卷4),湖广是“弥望千里,绝无人烟”(刘余谟,垦荒兴屯疏,皇朝经世文编,卷34),素称“ 天府”的四川更是“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民国温江县,民政,户口),即使抗战时期日寇实行“三光”政策最惨烈的华北地区也未出现过这种凄惨的景象。许多繁华的大都市尽毁于清军之手,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几乎杀绝之后才下令“封刀”。 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据张善余主编的《中国人口地理》记载:明朝人口高峰为一亿五千万人,清军入关第二年(1645年)为八千万人(当时全国笼罩在血腥恐怖之下,笔者认为此数据不准。明末统计人口数量就有六千万,当时实行的是按人口缴税政策,所以民间隐瞒了大量的人口,专家一般认为当时明朝人口大约在一亿左右,还有学者认为人口在1.5亿左。),三十七年的野蛮屠杀,使全国总人口估计减少了近一半。历史上其他外族大规模入侵造成的人口损失为:蒙古灭金、宋人口减少四成,约五千万人;靖康之难减三成,约三千六百万人;八年安史之乱剧减二至三成,约二千万;五胡乱华(含侯景之乱)在低谷中波动并几度显著减少;日寇侵华二千五百万人惨遭屠杀,但总人口未减少。可见,清军的野蛮凶残连国人切齿痛恨的日寇也望尘莫及!除汉族外,满清也对其它民族进行屠杀,其中杀苗民一百万,在西南成村的苗民被清军消灭,杀回民数百万,还把漠北蒙古的准葛尔部落杀到最后一个幼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残忍!孙中山先生在《中国问题中国的解决》一文中,怀着强烈的民族义愤,列举满清政府的种种杀人罪行,控诉满清统治者“贪残无道,实为古仅所未有!”剃发、屠戮总是和奴役并行。满清入关前后除了对汉族和中国各族人民的剃发易服和血腥屠戮外,还进行了圈地、投充、文字狱、保甲连坐制等等一系列民族压迫政策。史籍记载,1644年5月满清政权入关,把燕京确定为首都后,便在京城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的措施,相当于今日东城、西城的内城,只许满、蒙、汉三个八旗的将士及其家眷居住,而原来住在内城的汉、回等其他民族的百姓,则全部被迫迁移至京师外城——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崇文、宣武两区。另外,多尔滚以安置满洲“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为由,三次下令圈地,逼迫汉民“投充”旗下,强制实行落后的农奴制,原来的小农变成了奴隶。奴隶逃亡,即实行重治“窝主”的“逃人法”。容留逃人做工的,甚至住宿的均算“窝主”,加之连坐,不知有多少人为此丧家亡身。满清将被圈土地分给皇室、王公、八旗官员和旗丁,又称旗地。名义上是圈占无主荒地或明朝贵族的官庄,其实在圈占过程中常常是把民地硬指为官庄,把熟地硬说是荒地,把私田硬说成无主的荒地。同时,“凡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圈一室,则庐舍场圃,悉皆屯有”,往往造成人民倾家荡产,无以生计。结果大量汉人沦为满人的庄客,成为供他们奴役、剥削的农奴。圈地运动持续了25年,到康熙八年才下令停止。(《世界史》近代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多尔滚不顾人民的死活,还一意孤行的下令:“凡有为剃头、圈地、衣冠、投充、逃人牵连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17世纪,在通向长城关口的大道上,经常可见数万成群衣衫褴褛的汉人男女哭哭啼啼的行走,汉*兵在挥舞鞭子驱赶。马上的满洲兵,用满语不断欢呼大叫,狂饮抢来的美酒,盘算着今天“收获”的财宝。这些磕头求饶、保住小命、被迫“谢恩”留活口的汉人,只好去当野蛮人的奴隶,没有价值的老头老太小孩子早已就地杀死。男丁押去庄园做农奴苦工,女的分配给满人奴隶主淫乐。被满清杀害的新建人徐世溥,著有《江变纪略》,仅有抄本传世,该书于乾隆四十四年被满清禁毁。而今在北京古籍出版社重印。书中对清兵攻破南昌城的暴行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特别是清兵将妇女抓来“各旗分取之,同营者迭嬲无昼夜”轮*的兽性,更是人间罕见。太平天国反“清妖”的檄文“奉天讨胡檄”中说的更详细:“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中国有中国之人伦,前伪妖康熙,暗令 一人管十家,淫乱中国之女子,是欲中国之人尽为胡种也。中国有中国之配偶,今满洲妖魔,悉收中国之美姬,为奴为妾,三千粉黛,皆为羯狗所污;百万红颜,竟与骚狐同寝,言之恸心,谈之污舌,是尽中国之女子而玷辱之也。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是尽中国之男儿而胁制之也。”(康熙执政时设置“满大人”,被老百姓称呼为“官鞑靼”,对其管辖下的民户家女子拥有初夜权,但凡婚嫁的女子,第一夜是要送给满大人“官鞑靼”享用的。)在这近两代人的时间内,满洲统治者不仅对反抗者进行血腥屠杀,而且,对已经顺降者也实施严格的管控,只要对剃发令的稍有懈怠,便立刻人头落地,甚至累及他人。顺治二年(1645年),江宁巡抚土国宝宣布:“剃发、改装是新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镇江知府从别处运来拒不剃发者的首级示众,威胁人民,贴出告示“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顺治二年十一月,多尔滚往京东地区打猎,有人报告丰润县生员张苏之子张东海“不行剃发”。多尔滚当即派人将张东海斩首,其父杖责五十,革去生员名色,庄头和邻里四人分别受杖。顺治五年,黄州府广济县民胡俊甫因居住乡村,一度患病卧床,没有剃发。知府牛铨下乡踏勘荒田,胡俊甫不知清朝法度厉害,竟然莽撞地跑到知府大人面前诉说灾荒困苦。深得“时中之道”的牛铨一眼瞥见这个蓄发违制之人,不禁心花怒放,立即解往湖广总督罗绣锦处请功。结果“胡俊甫立正典刑,乡保张赞宇、邻佑张生祖、夏正德各鞭一百”,该县知县郝光辅也以失察罚俸示惩。顺治十年,刑部擒获了两个没有剃发的人,“供系唱旦戏子,故此留发;在外戏子似此尚多”。顺治皇帝立即颁诏:“剃头之令,不遵者斩,颁行已久,并无戏子准与留发之例。今二犯敢于违禁,好生可恶。着刑部作速刊刻告示,内外通行传饬,如有借前项戏子名色留发者限文到十日内即行剃发;若过限仍敢违禁,许诸人即为拿获,在内送刑部审明处斩,在外送该管地方官奏请正法。如见者不行举首,勿论官民从重治罪。”值得一提的是,满洲统治者在颁布剃发令所要求的剃发标准,并非现在人们常常看到的剃半个头,而是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一顶如钱大,结辫下垂。在头顶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那种清末才有的、现在不合事实地垄断了所有清装戏的阴阳头发式,放在当时也得死,因为满清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顺治四年,浒墅关民丁泉“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被地方官拿获,以“本犯即无*宄之心,甘违同风之化,法无可贷”为由上奏,奉朱批:“着就彼处斩”,县官也以失察“从重议处,家长、地邻即应拟罪”。秦世祯《抚浙檄草》:“小顶辫发”每个炎黄子孙,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铜钱大一点,梳成一根小辫,叫“金钱鼠尾”式。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一如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实在不堪入目,不过1647年清广州剃发易服令竟还无耻的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福州遗民所撰《思文大纪》愤怒写道:“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顾炎武《断发》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37605 工分:1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第一节 伴随着满洲入关而来就是剃发易服令我们的汉服是怎么消失的?张少炎写道:“1644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这年3月,李自成北上攻取燕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李自成派唐通招抚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吴三桂经过考虑,决定归顺新朝,并回京朝见“新君”李自成,在回京途中,因听闻家产被抄,爱妾被虏,所以改变初衷,回师山海关,袭击唐通部。李自成闻讯,决定征剿吴三桂,21日,双方激战山海关,22日晨,吴三桂情势危急,带随从冲出重围,至关外向驻扎在关外觊觎已久的多尔滚部剃发称臣,归降满洲军,双方合兵。 26日,李自成败退回北京,旋即西撤,清军入关,“定鼎燕京”。伴随着满洲入关而来就是剃发易服令此前,辽东汉民早已深受剃头之荼。早在满洲建国时期,满洲统治者就强令投降的汉人效法满洲人的发式,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如天聪五年(1631 年)清太宗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等剃发”,崇德三年(1638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清军入关,继续推行这个政策。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初一日,摄政王多尔滚率领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滚“谕令剃发”。初二进北京,次日多尔滚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这是清朝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为数寥寥,不过孙之獬等最无耻的几个人。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多尔滚见满洲贵族的统治还不稳固,自知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顺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谕旨中说:“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所以清军入关后,剃发、易衣冠的政策只实行了一个月。然而,这一政策并未就此完结。当满洲统治者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民族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时,多尔滚即遣使谕给在江南前线的总指挥豫亲王多铎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十五日谕礼部道:“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要求礼部通告全国军民剃发。规定实行期限,自布告之日起,京城内外限于十日内,各地方,亦是在通令到达后的十日内“尽行剃发”。规定惩治办法:“……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这是对民众的。同时要求地方官员严厉执行,更不许疏请维持束发旧制,否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上的叔叔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