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年研究生国家线-2020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投稿邮箱: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投稿电话:010--山东淄博: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顺利
摘要:根据《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年),桓台、高青两县列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产能县,临淄区列入后备县,截至目前,高青、桓台两县已落实建设项目3个,总投资5290万元,项目区建设面积达10.16万亩。
  淄博新闻网讯 自我市按照国家、省关于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要求启动项目实施以来,各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日前,首批开工的高青县黑里寨镇2.56万亩田间工程项目区已全部按要求建设完毕,并通过县市两级绩效考评、自评和初验,近期将迎接省级验收。
  高青县2010年度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项目总投资1490万元,包括田间工程和农技、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两部分。其中,2011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的田间工程,涉及高青县黑里寨镇2.56万亩粮田,共开挖沟渠80公里,维修沟渠20公里,新打机井40眼,维修机井30眼,新建生产桥45座,维修生产桥40座,新建过路穿涵30座,新修机耕路50公里,维修机耕路30公里,植树9万株。同时,农技、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也同步进行了建设。
  根据《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年),桓台、高青两县列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产能县,临淄区列入后备县,截至目前,高青、桓台两县已落实建设项目3个,总投资5290万元,项目区建设面积达10.16万亩。
  目前,高青县2010年度项目已经完成建设,桓台县2011年度工程也将于近期竣工,2012年度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推进。通过项目建设,有效改善了我市粮食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基础设施标准,为全市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奠定了基础。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市千亿斤粮食项目全部建设完成后,粮食增产将达到27.25万吨。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希望
其他人正在看……
Copyright&&&&新农网版权所有&--中国山东-政府信息公开
附件(点击下载):
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承办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来源:山东省发改委&&&&发布时间: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2013年8月,省政府印发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鲁政发〔2013〕20号),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被列为全省重点发展区域。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农业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与功能区。区域内发展现代农业事关山东现代农业发展全局,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依据《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省发改委关于开展&一圈一带&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及修编工作的通知》(鲁发改规划〔号)要求,为促进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结合该区域农业发展实际,编制《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区域范围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即省会济南及周边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共7个市及所辖52个县(市、区)的全部地域,总人口3368万人,国土面积5.2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34.8%和33.2%。
规划期:2013年至2020年。
第一章&基础现状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2507.88亿元,占全省的31.6%;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345.62亿元,占全省的31.4%。粮食生产跨上新台阶,总产量达到2259.5万吨, 占全省的50%;棉花、油料、蔬菜、水果产量分别达到34.75万吨、48.96万吨、3262.65万吨、422.75万吨,分别占全省的49.75%、13.95%、34.76%、27.74%。肉蛋奶总产量达到586.73万吨,占全省40%;水产品产量73.9万吨,占全省的8.8%。
(二)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果品、瓜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高效特色产业产值在种植业中的占比,畜牧业和水产业在大农业中的占比,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在农村三次产业中的占比均不断增加,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240万亩和1153万亩,占比均达到50%以上;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14.52万亩,占比15.8%;水果优质果率达到80%。
(三)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南水北调山东段干线工程正式通水运行。已建成大中型水库60座、小型水库1261座、塘坝7814座、机电井42万眼,各类水源工程蓄水量达到72亿方,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155亿方。区域内总灌溉面积3211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934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390万亩,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2000余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0%,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60%。林木绿化率达到22%,森林防火预警体系不断完善。农机总动力达到4747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4%。
(四)农业综合竞争力持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农业地方标准不断完善,果菜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607.6万亩,占总面积的48%。基层监管服务体系得到加强,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2012年,认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2254个,占全省的36.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果品、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区域内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321家,拥有规模较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28个。
(五)农业政策保障更加有力。中央已经连续11年发布1号文件聚焦&三农&工作,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建立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造林补贴、农机补贴和农业综合补贴制度,出台了农业保险惠农政策,构建起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省委、省政府明确了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将公共财政向农业农村延伸,扶农资金向优势产业倾斜,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一)区位优势突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地处山东腹地,北连京津冀、南接长三角、西依中原经济区、东靠半岛蓝色经济区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在配置生产要素、拓展市场空间等方面条件优越。
(二)发展态势强劲。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是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全省重要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农业生产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区域内各市县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已开始全面向小康过渡,对农产品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高档化,对旅游休闲、体验农业文明等精神文化型享受的追求呈现强劲增长趋势,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三)科技实力雄厚。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是我省的科技文化中心,拥有众多的大专院校、各类科研机构和学术院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荟萃。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等省内知名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均位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同时各市还拥有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农业学校,这些都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四)城乡统筹力度加大。从总体上看,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统筹城乡力度不断加大,各种社会资金对投入农业趋之若鹜,这些也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区域内土地、水资源及环境因素约束呈趋紧态势,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简单粗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越来越紧,水资源短缺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化肥、农药施用量偏多,工业与生活污水处理不到位、土壤物理性状变差等问题较为突出。保护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空间压力加大。
(二)农业抗风险能力不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历史欠账多,造成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毁损严重。人均旱涝保收面积较少,靠天吃饭的困境仍未彻底改变,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应急防控能力差。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意识不强,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森林火灾防御体系不健全,生态资源管护压力大。
(三)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滞后。区域内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土地流转不畅,农业规模经营推进不快,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难以有效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农业新兴功能未能充分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总体水平不高。
(四)农村人才结构性矛盾凸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移,农村人口结构加剧变化,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同时并存的特征逐步显现,农村留守人员整体素质明显下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任务艰巨。
(五)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农业生产上游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幅度较大,用工成本不断增长,两大因素几乎抵消了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有继续下滑的趋势,农民增收压力加大。
第二章&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的总体战略,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信息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力争把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打造成我省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提供基础性支撑。
&&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全局。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省内粮食自给需求,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用地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促进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坚持发挥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选择、差别化扶持政策,支持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力争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科技、人才优势,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农业发展内在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扎实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农业组织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国有林场(苗圃)改革进程,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和效益,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大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管护及修复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启动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加快实施节水灌溉、引水补源和&放鱼养水工程&,建立健全农业抗灾救灾体系,构建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粮食总产达到2500万吨,棉花总产35万吨,油料总产65万吨,水果总产590万吨,蔬菜总产4500万吨,食用菌总产200万吨;肉类总产300万吨,蛋类总产180万吨,奶类总产160万吨;水产品总产85万吨。
&&农业综合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区域内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保持4%左右。高效设施园艺比重提高到30%,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5%,水产健康养殖比重达到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年均增加0.1个百分点,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出口额年均增长10%以上。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更加和谐。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拓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到8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6,农村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林木绿化率达到27%,农村环境更加和谐,农民生活实现小康水平。
第三章&发展布局
为实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在发展布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巩固强化农业优势,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快建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作紧密、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形成若干发展高地&的要求,重点谋划好&九大发展高地&建设,即优质粮棉油高产创建发展高地、高效特色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发展高地、高效生态渔业发展高地、特色经济林发展高地、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高地、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高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高地。
该区域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选择粮食播种面积较大、地域相对集中的章丘市、济阳县、商河县、淄博市临淄区、桓台县、高青县,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禹城市、临邑县、齐河县、平原县、茌平县、临清市、高唐县、惠民县、阳信县、邹平市等19个粮食主产县为粮食重点项目区,着力推广高产、优质、多抗的小麦和玉米品种,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行整县整乡(镇)整建制推进现代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粮食生产的核心区。选择棉花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夏津县、武城县、高唐县、滨州市滨城区、惠民县、无棣县、沾化县等7个县(市、区)为棉花重点项目区,推广适合盐碱地种植的优良棉花新品种,探索创新棉粮(菜)套种耕作制度,实行轻简化技术栽培,提高棉花单产、品质和效益。选择油料面积8万亩以上的济南市长清区、泰安市岱岳区、宁阳县、新泰市、莘县、冠县、高唐县、齐河县、惠民县等9个县(市、区)为油料重点项目区,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要求,建设一批油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城乡居民消费能力较强、对农产品需求档次较高、市场潜力较大的优势,大力发展高端优质高效果品、蔬菜、食用菌、茶叶以及苗木花卉等高效特色产业。选择济南市历城区、平阴县、沂源县、泰安市岱岳区、新泰市、莱芜市莱城区、乐陵县、冠县、阳信县、沾化县为果品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区,做强优势果品,做精特色果品;加快果园升级改造步伐,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以及沃土养根、节水灌溉、简化修剪、绿色控害等关键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建设一批现代高效果品示范园。优先选择济阳县、商河县、高青县、泰安市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莱芜市莱城区、聊城市东昌府区、莘县、冠县、高唐县、平原县、陵县为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引进和开发设施蔬菜生产专用品种,研究推广现代育苗技术,规范生产技术,挖掘提升地方名优蔬菜,提高蔬菜产出经济效益。优先选择章丘市、平阴县、淄博市临淄区、莱芜市莱城区、东平县、宁阳县、武城县、禹城市、齐河县、邹平市、惠民县、聊城市东昌府区、阳谷县为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区,建设一批高标准的菌种繁育场,引进选育一批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新品种,打造一批集约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园区。
在区域内建设绿色畜牧业生产发展高地,着重根据现有基础重点产业,解决城市群居民的肉蛋奶供应,并着力发展牛、羊等饲草型畜牧业,推行规模化饲养,建设高端绿色养殖基地,壮大生态畜牧业的规模,提高生态养殖效益。生猪养殖以德州、聊城两市为重点,在陵县、临邑县、齐河县、平原县、禹城市、夏津县、聊城市东昌府区、莘县、冠县建设标准化示范场区;奶牛养殖以济南、泰安、德州三市为重点,在济南市历城区、长清区、平阴县、济阳县、泰安市泰山区、岱岳区、宁阳县、新泰市、肥城市、陵县、临邑县、禹城市建设奶牛健康养殖区,大力发展奶牛健康养殖,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武装现代奶牛业,不断提高奶牛饲养管理和单产水平;蛋鸡养殖以济南、泰安两市为重点,在济南市历城区、章丘市、泰安市泰山区、新泰市、宁阳县、邹平县建设蛋鸡优势产区,着力提高饲养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和禽蛋生产能力,创建名牌产品,满足城乡消费市场需求;肉禽养殖以德州、聊城、滨州三市为重点,在德州市德城区、禹城市、临邑县、阳谷县、莘县、东阿县、茌平县、高唐县、无棣县、沾化县、邹平县等县(市、区),大力发展肉禽(肉鸡、肉鸭)等标准化规模饲养,支持加工企业建设畜产品出口基地,支持从事肉禽饲养、加工与销售一条龙服务的企业全部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标准,建立禽肉制品生产的HACCP质量管理体系,彻底解决疫病和药残,提高产品加工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肉牛肉羊养殖以滨州市和淄博市为重点,在惠民县、无棣县、阳信县、沾化县、高青县、博兴县等县(市、区)大力发展渤海黑牛、洼地绵羊等肉牛肉羊品种,打造绿色肉牛肉羊产业区。建立健全肉牛肉羊改良体系,搞好规模饲养,提高现有肉牛肉羊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进一步扩大肉牛肉羊及加工品出口,提高国内外市场份额。以莱芜市为核心,发展以莱芜猪、莱芜黑羊和莱芜黑鸡为代表的地方品种保护开发和利用型的特色畜牧业。
该区域名特优果品基地资源优势明显,种苗花卉产业发达,又有着泰山苗木花卉交易市场等平台。一是整合现有资源,将部分地区特色果品品牌培育打造成为体现特色林果优势的中国著名品牌;积极发挥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头作用,带动特色林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调整优化苗木花卉生产结构和布局,积极开展资源保护和良种引进选育,引导企业向内涵发展,加大科研力度,积极开展苗木花卉新品种选育,加强苗木花卉交易市场建设。三是建设一批生产标准、管理科学、规模经营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重点加大沾化冬枣、阳信鸭梨、无棣小枣、宁津苗木、宁阳大枣、沂源苹果、泰山板栗、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冠县梨、新泰核桃、历城核桃等名优果品的培植力度。
六、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高地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精心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一是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坚持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协调发展的原则,建设以滨州市、德州市为中心的小麦、玉米等粮食加工集中区。二是棉花加工龙头企业集群。重点培植无棣县、沾化县、夏津县等沿黄地区的棉花加工企业,形成鲁北棉花加工产业带。三是油料加工龙头企业集群。稳步发展花生油加工业和花生食品加工业,在巩固传统花生加工制品基础上,全力开发花生精深加工产品,形成由冠县、莘县、宁阳县等组成的鲁西南花生加工出口集中区。四是蔬菜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强化速冻、保鲜、脱水、腌渍、罐头等强项产品的传统优势,努力开发多类别、系列化的调理食品和熟制终端食品,重点发展一批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带动型企业,形成由淄博市、泰安市、莱芜市等组成的鲁中蔬菜加工出口区。五是果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在济南市历城区、沂源县、冠县、阳信县、沾化县、无棣县、肥城市、新泰市、宁阳县等果品主产区,有计划地建设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大型果品自动分级包装厂、气调保鲜库,重点发展浓缩果汁、果酒、果汁饮料、果酱、果粉、罐头、果油和膨化果品等产品,壮大一批档次和水平比较高的果品加工龙头企业。六是畜禽加工龙头企业集群。鼓励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制品,重视畜禽加工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以德州市、聊城市为中心,重点建设鲁西地区肉禽出口加工区。七是水产加工龙头企业集群。重点在滨州、泰安、聊城三市,加快培植一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水产加工生产园区化、加工产品多样化、加工质量标准化。八是林业工业加工企业集群。重点在德州、聊城、泰安等地,加快培植一批以纸浆造纸、板材加工、家具制造等为主导经营的林业工业企业,充分发挥林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通过建设农机化创新示范基地,优化农机装备,示范引导、辐射推广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大力提升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方面,推进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在每个市的粮食主产区建设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普及深松(耕)、精少量播种、联合收获、机械植保(航空植保)、粮食烘干等适宜农机化技术;同时选择在济南市建设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基地。在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布局上,选择在德州市、聊城市建设花生联合收获示范基地;选择在滨州市、德州市、聊城市建设棉花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在淄博市、泰安市、德州市建设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在各市选择面积规模大的县(市、区)建设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选择济南市、莱芜市建设大蒜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选择莱芜市建设大姜机械化示范基地;在济南市、泰安市建设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在淄博市、滨州市建设林果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带动辐射经济圈内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和农作物增产增收,力争到2020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
积极拓展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能源、文化传承等新功能,借助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找准农业经济、旅游经济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充分开发具有体验、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重点打造四大类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一是城郊型都市休闲农业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大中城市周边的农业基础好、城镇化水平较高,已经构建起集农产品生产、休闲观光、生态环保功能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雏形。以7个地级城市为中心,充分发挥区位、资源、资金、人才、市场等优势,重点发展一批特色精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线路,延伸市民生活休闲空间。二是观赏型农业休闲区。依托乐陵市万亩无核金丝小枣基地、无棣沾化万亩枣林、阳信万亩梨园、惠民万亩桃园等,建设一批春季能赏花、夏季能休闲、秋季能采摘的观赏型休闲农业园区。三是生态文化型休闲农业区。依托经济圈内的黄河故道、池塘湖泊、森林公园、滩涂湿地等资源,搞好水系生态建设和黄河文化传承,挖掘文化内涵和农耕文明,打造生态文化型休闲农业区。四是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区。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科技文化中心的优势,以农业科研院所和各类涉农展会为依托平台,建设科普性的农林牧渔生产养殖基地和农庄,让游客在亲近大自然放松休闲的同时,又能够体会到农业生产收获和科普学习的乐趣。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人口稠密,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实现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投入减量与生产清洁、污染治理与废物利用,是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途径。选择适宜地区,重点推广四种模式,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一是产业循环利用模式。在德州市、聊城市等适宜发展沼气的地区,重点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生态农业经济,推广应用&畜&沼(渣)&菜(鱼)&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实行种植与养殖并举,一园菜、一座池、一栏牛、一塘鱼的联动开发;大力推进水产养殖排放水梯度利用,加快提高水产养殖业装备水平,发展循环水工厂化养殖。二是减量控害模式。在莱芜、泰安等市积极推行减量控害模式,规范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其添加剂,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三是生产清洁节约模式。在济南、淄博等市建立完善清洁化生产机制,规模推广喷灌、微灌等精准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减少地下水开采。推广应用喷灌滴灌、肥水同灌和低耗高效的新型农机具,以及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等畜禽清洁化养殖技术和设施,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四是农牧结合互利模式。选择位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的滨州市作为重点项目区,将农作物秸秆、牧草作为畜禽饲料,畜禽粪便作为农作物有机肥,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废弃物相互利用。五是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林下空间土地资源,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的增产增值。
坚持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确保粮食安全。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到2020年,建设小麦、玉米万亩示范片200片以上。德州、泰安、淄博、滨州、聊城、济南等6个市建成吨粮市;章丘市等19个粮食主产县建成吨粮县。实施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推进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完善基础生产条件,大力促进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和产业经营信息化。加强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建设,稳定发展油料生产,力争到2020年粮食总产达到2500万吨以上,棉花35万吨,油料65万吨。
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扩大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实施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五个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优质果品、高效蔬菜、食用菌、苗木花卉等设施化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以拱园大棚等为补充的设施蔬菜(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引进和研发设施专用蔬菜品种,推广工厂化育苗新技术、规范化生产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提高蔬菜(食用菌)产出效益。做强优势果品,以苹果、梨、葡萄、桃四大水果,板栗、核桃两大干果为重点,主打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标准化示范园,重点建设面积在500亩以上的省级示范园30个;发展一批品种优良、技术集约、管理先进的标准化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区域内100万亩果园建设。做精特色果品,打造鲁北冬枣、肥城桃、阳信鸭梨等特色水果产区,搞好高产开发,品质改良,冷链运输,贮藏保鲜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挖掘生产潜力,扩大市场份额。加快发展规模畜牧业,开展畜禽良种化、动物防疫规范达标和畜禽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重点在饲料兽药供应、养殖环境控制、清洁消毒、产品收集等主要环节推广应用节能化、智能化、自动化设施设备,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实施渔业集约化建设工程,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提升水产养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每年建成各类高标准农田100万亩以上。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新建一批灌区。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进一步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支持政策和制度,延长各类设施使用年限,确保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持续稳定提升。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步伐,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政策。加快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重点突破棉花、花生收获机械化。加快培育一大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积极实施好农业产业化&五十百千万&工程,按照&做大、做强、扶优&的原则,打造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快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充分发挥莱芜市、博兴县、肥城市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高起点建设一批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区),加大境外促销力度,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推动我省农业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分工。逐步建立起集群集聚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行产销直挂,增强产业链条的稳定性和紧密性,提高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收益率和积极性。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着力培育产业化组织,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力争到2020年有150个村镇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广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每年认定省级示范社200家,力争到2020年农民入社率达到90%以上。
发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科技领先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充分发挥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作用,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主要农业生物新品种选育,培育产量潜力大、适应性广、品质优良的主导新品种40个;重点培育名产蔬菜、设施专用蔬菜新品种,生产性能和商品性与进口品种相当,蔬菜种子国产化率提高30%以上。重点扶持建设一批以新品种繁育和工厂化育苗中心为主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或专业化种业公司,推进种子种苗产业化发展、商品化开发。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积极推广专用小麦、优质玉米、杂交棉花、高产花生等新品种,加强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增四改&和&一防双减&、棉花轻简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大力推动精准作业、智能控制、远程诊断、遥感监测、灾害预警、地理信息服务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范围,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努力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真正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加快制定或修订地方农业标准,完善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以园艺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重点,整建制推进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20个。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农资行业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落实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制度,建立完善日常巡查制度和有奖举报制度,逐步实现执法巡查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应急处置机制。实行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级管理。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诚信制度。推进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全覆盖,建立健全布局合理、职责分明、功能健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农产品检验检测力度,突出蔬菜、畜产品违禁药物残留等监测重点,增加抽检频次,提高监测覆盖面。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展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品牌创建,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组织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农产品原产地、证明商标、名牌农产品,对具有区域性、同质性的优势产品,引导生产主体联合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大水系生态修复和建设力度。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益。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控制,把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推行新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每年建设农村小型沼气工程63处、大中型沼气工程35处,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沼气使用率。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积极推广&畜&沼(渣)&菜(果、茶、鱼)&、减量控害、农牧结合互利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一批成方连片面积300亩以上,生态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90%以上,畜禽养殖粪便污水资源化率达到90%,农田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达到0.66以上,农村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及湿地生态修复力度,划定林地、森林、湿地生态红线,加大造林绿化进程,进一步推动生态林场建设,确保林木绿化率达到27%。加强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将重点林区瞭望率由60%提高到90%以上,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加大野生动植物检疫力度,实行飞机防控与地面防控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开展增殖放流和&放鱼养水工程&,积极发挥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对水质富营养化的吸纳、消解功能,养护水系生态多样性。在重点渔业资源种群的产卵场、索饵育肥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栖息场所建立禁渔区或渔业资源保护区。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扎实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农业组织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强活力。积极稳妥地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三年内完成,为全省树立标杆。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受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担保等办法,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和纠纷调解仲裁机构,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着力增强各类主体的带农增收能力,让农民更多地获得产业化经营的末端收益。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开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到2020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达到适当比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范围,开展森林保险试点,继续推进国有林场(苗圃)改革。
围绕重点建设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切入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力争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落实好农业各项补贴政策,组织实施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粮棉油高产创建、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以及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项目,切实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提升农田地力水平,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快粮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研发,选育、推广一批有突破性的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加大技术集成和推广,展示示范和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专栏一:粮棉油产能提升建设工程重点项目
&&& 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项目、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种子工程项目、植保工程项目
二、高效特色农业增收增效工程
以设施园艺为重点,创新发展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生产规模化、装备现代化、经营集约化。扶持新(扩)建蔬菜、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园艺基地建设、菜篮子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园艺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园创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发展,积极推广林下种植、养殖复合经营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增。重点支持以日光温室为主的园艺设施建设,以节水、节肥、节药为主的喷滴灌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工厂化育苗中心和产后商品化处理中心设施建设。
专栏二:高效特色农业增收增效工程重点项目
&&&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果菜项目、园艺高标准生产示范园建设项目、苗木花卉基地建设项目、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建设项目
建设蛋鸡优势产区,着力提高饲养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和禽蛋加工能力,创建名牌产品,满足城乡消费市场需求。建设奶牛健康养殖区,着力提高奶业集约化、标准化、优质化水平。加强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普及率;推广TMR饲喂技术,推广奶牛数字化管理系统,推进奶业优化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展奶畜种质创新、名特优乳制品开发、粪污处理和奶畜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加快饲料饲草基地建设,增加青贮饲料和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改善奶牛营养品质。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场区。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区域内生猪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提高猪肉质量和生产效率。
专栏三:畜牧业集约化建设工程重点项目
&&& 生猪规模养殖项目、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肉鸡养殖一体化项目、名特优乳制品开发项目
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原则,构建沿黄、滨湖、滨海生态高效标准化鱼塘创新发展区、工厂化设施渔业科技示范区、休闲渔业生态示范区,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场200家、省级现代渔业园区100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0家,保护面积20万公顷,净水型增养殖水域10万公顷。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渔业龙头企业100家,渔民专业合作社1000家。
专栏四:现代渔业提升工程重点项目
&&& 优质鱼产业项目、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建设项目、健康养殖示范场项目、渔业资源修复增殖放流项目、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项目
依托科研机构和科技型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等涉农科研人才、科技装备和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联合协作体制机制,共同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继续加大农业育种工程支持力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专用的农业新品种。积极承担省财政支持的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和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提升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位率。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努力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引领、支撑和保障能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专栏五: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重点项目
农业良种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华东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
加快实施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节水型、生态型、技术型、信息型&灌区。加快实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节水增效为中心,以重点建设项目为带动,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推广先进、实用、方便的节水技术。重点推广沿黄灌区&一泵一网一卡&管道化灌溉、水库灌区自压管道化灌溉、井灌区无井房射频卡控制灌溉、山丘小微灌区多水源联合调度全天候管道灌溉等节水模式,配套建设节水工程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引进试验、选型集成和示范推广一批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农机具,加快突破制约农机化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探索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的发展道路,提炼形成相应的生产技术路线与规范。同时,围绕组织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进一步推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全面提高经济圈内农机化发展水平。加大农田防护林建设,为改善田间小气候,有效抵御多种自然灾害提供保障。
专栏六: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工程重点项目
&&& 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项目、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
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实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加强济南、泰安、德州等市的农产品综合检测中心及有关县的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建设,重点建设检验检测实验室,配备相关仪器设备等,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健全监测制度,及时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信息,探索建立农产品包装标识、质量追溯制度和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专栏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重点项目
济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泰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德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章丘市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建设项目、国家林业局经济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以济南、淄博、泰安、莱芜等市为重点建设粮油、蔬菜、畜牧、果品、花卉、水产等批发市场;以德州、聊城、滨州等市为重点建设蔬菜、畜禽、粮棉、水产等批发市场。抓好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形成围绕产业抓市场、抓好市场促产业的良性循环,带动产业升级。要加快传统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特别是加强国家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的管理,改变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简陋、装备水平低、管理粗放、服务不配套的状况,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专栏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程重点项目
山东盖世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建设项目、济南七里堡市场建设项目、山东省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建设项目、济南海鲜大市场建设项目、淄博鲁中蔬菜批发市场建设项目、临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泰安市泰山区泰山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建设项目、新泰市青龙路果菜批发市场建设项目、肥城粮油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莱芜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莱芜市&三辣一麻&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德州乐陵红枣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项目、东崔蔬菜批发市场建设项目、聊城艾科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聊城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项目、莘县生态谷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鲁北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建设项目、鲁北海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沾化王尔庄海蜇批发市场建设项目、沾化冬枣交易中心建设项目、泰山苗木花卉交易市场建设项目、滨州惠民黄河三角洲绿化苗木交易建设项目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建立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现代农业信息网,对外联结国内外市场、科研教学机构等,对内覆盖各类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主体的精干网络。实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小麦、玉米&四情&监测管理示范县及蔬菜、食用菌、果品生产智能化管理示范县。完善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延伸网络终端,引导和扶持相关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参与网络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扩大信息共享范围,为区域内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动态信息服务。
专栏九: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工程重点项目
小麦、玉米&四情&监测管理示范县建设项目,蔬菜、食用菌、果品生产智能化管理示范县建设项目
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建设工程、秸秆气化工程,配套建设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拓宽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工业原料化等多渠道利用途径,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减少秸秆焚烧污染。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益。结合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着力打造一批生态观光农业园、主题农庄、农家乐专业村。
专栏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工程重点项目
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秸秆还田项目、德州禹城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畜-沼(渣)-菜(果、茶、鱼)生态循环示范项目
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大力营造山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干杂果经济林,加大对水土流失、破损山体等生态脆弱区和退化区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突出搞好省会周边绿色廊道和鲁冀交界大型林带建设,对道路两侧林带进行高标准绿化,加大对沿河流、堤坝、湖泊等绿化力度。加快推进集群式生态林场建设工程,强力推进生态林场建设,以重点生态区域林场化促进国土绿化规模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导,积极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加快坡耕地退耕还林步伐。继续实施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强东平湖、雪野湖、白云湖、济西湿地等保护与恢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加大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坚持以自然资源保护为中心,确保被保护对象安全、稳定、自然生长健康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将&放鱼养水&生态工程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向湖库区投放优质滤食性鱼类,养护水系生态多样性,保持水域清洁优美。
专栏十一: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工程重点项目
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生态林场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放水养鱼工程&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始终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扎实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引导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实行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鼓励农民自愿有偿受让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加强对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指导和支持,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各级各部门要增强全局意识,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谋划出台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一是把符合条件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列入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优先安排,给予一定的直接投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并优先推荐到国家投资主管部门和政策性银行及商业银行,争取中央投资补助和银行贷款支持。二是研究制定支农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扩大财政投入,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高于公共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三是加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规范管理,逐级足额安排配套资金,开展农业项目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级要根据本规划纲要和目标任务,编制本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做到高点定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真正起到引领作用。注重现代农业建设规划与本地区&十二五&规划、&十三五&发展思路、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其他规划之间的衔接。研究出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扶持措施,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积极推进规划的实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各级各部门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深化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切实把发展现代农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各市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农业部门要切实履行责任,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二是要发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平台作用,加大对经济圈现代农业支持力度,做到长期有规划,年度有计划,工作有措施,年终有考评。三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各市农业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充实工作人员,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现代农业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粮棉油产业分布图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畜牧水产产业分布图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蔬菜果品食用菌产业分布图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水系生态分布图
版权所有:山东省财政厅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济大路3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财政厅信息中心
建议使用IE7.0及以上浏览器访问
鲁ICP备号-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09年研究生国家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