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写过《文言和白话文译文言文》吗?

本书由派派小说论坛()发书人 once918 搜集整理上传
本书由派派小说论坛()发书人 once918 搜集整理上传
文言和白话
  文言和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的。两个名称相互依存,互为对立面:因为提
倡照口语写,所以以传统为对立面,并称作文言;因为一贯用脱离口语的书面语写,所以以革新为对立面,并
称作白话。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两者
的内涵和关系相当复杂,以下分章节解说。
第一章 概说
  第一章 概说
  1.1解题
  文言和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的。两个名称相互依存,互为对立面:因为提
倡照口语写,所以以传统为对立面,并称作文言;因为一贯用脱离口语的书面语写,所以以革新为对立面,并
称作白话。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两者
的内涵和关系相当复杂,以下分章节解说。
  1.2.1研讨的意义
  我们现在用的是现代汉语。可是现代汉语旁边坐着一位“文言”。它声名和势力相当大,就是不同它交往
的人也知道有它。这有很多原因。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文献库藏,时间超过三千年,绝大部分是用它记录下来的
。你要开库探宝,它是钥匙,你不用它就进不去。其次,文言和现代汉语虽然差别很大,却又有拉不断扯不断
的关系。一方面,两者同源异流,现代汉语,不管怎样发展变化,总不能不保留一些幼儿时期的面貌,因而同
文言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相似之点(表现在词汇和句法方面)。另一方面,两千年来,能写作的人表情达意,惯
于用文言,这表达习惯的水流总不能不渗入当时通用的口语中,因而历代相传,到现代汉语,仍不能不掺杂相
当数量的文言成分。此外,还有不少的人认为,专从表达方面着眼,文言的财富比现代汉语雄厚,现代汉语想
增加表达能力,应该到文言那里吸收营养;少数人甚至认为,如果不能吸收,现代汉语就写不到上好的程度。
总之,因为有以上的情况和想法,所以大家都承认,我们应该重视文言,通过它来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至于用什么办法重视,那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主张应该学会它。就目前说,这种主张势力不小,
最明显的表现是中小学照规定在学,许多出版社在大量印文言典籍,以供有兴趣的人读。但是,又有些人,也
许数目更多,其中不少还是通文言的,对文言的态度就不是全力支持,而是,或者承认有价值而不赞成人人学
,或者认为学它会得不偿失,或者干脆反对钻故纸堆,如鲁迅先生有个时期就是这样。对同样的事物看法不同
,这反映有关文言的问题是相当复杂的问题。如何解决?还有,假定如有些人所想,有用,如何利用?显然,
解决和利用之前,先要对文言的各个方面有个清楚的认识。
  在历史上,文言有个对立面,是“白话”。两者通常是和平共处,少数时候也曾或明或暗地表现为冲突。
白话比现代汉语的年岁大多了,自然同文言更会有拉不断扯不断的关系。关系深,研讨文言就不能不看看白话
;或者说,要多看看白话,文言的面貌才可以更清楚。此外,与文言相比,白话和现代汉语是同族近亲,为了
更清楚地认识现代汉语,我们也不能不了解白话。白话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出生和发荣滋长?同文言
和现代汉语是怎样的关系?这一系列问题,想解决,也要对白话的各个方面有个清楚的认识。这本书的用意,
正如书名所示,就是介绍同文言和白话有关的一些知识,研讨同文言和白话有关的一些问题。
  1.2.2研讨的对象是书面语言
  文言,早期的,也许离口语很近,或相当近。白话,如上文所说,就是口语。这样,所谓文言和白话,就
牵涉到与有声语言的关系问题。我们都承认,文言和白话同样是语言。语言是交流(书面语言有时只是记录,
如不准备给别人看的日记就是)情意的工具。工具要通过物质形式起作用,如桌椅是通过木材之类起作用,刀
斧是通过钢铁之类起作用。语言的物质形式有两种:诉诸听觉的是声音,我们称为有声语言;诉诸视觉的是文
字,我们称为书面语言。两者相比,有声语言是基本,因为从出生的早晚方面说,它是老大哥,文字是弟弟;
还有,更重要的,文字近于复制品,就是说,它是用形状表现“声音”,所以书面语言是可以甚至应该念出来
听的(说应该,因为有时候事实并不如此,如靠后的文言就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未尝不可以说,书
面语言是有声语言的补救力量,因为,在没有录音设备的时代,有声语言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想保存,就
不能不靠长寿的书面语言(时间过长就只能保存意义,难于原样保存声音)。两者的关系就是这样难解难分。
但是既然各立门户,它们的内容就必致有所不同。不同程度的深浅主要决定于文字的性质,如英语是拼音的,
不同的程度浅;汉字不是拼音的,不同的程度深(更多地表现在文言方面)。就汉语说,重要的不同是,有声
语言缺少凝固性,它既随着不同的时间变(如韩愈学司马迁,却一定不全懂司马迁的口语),又随着不同的空
间变(如河北人一定不全懂江南人的口语);书面语言就不然,而是有相当的凝固性,就是说,可以不很受时
间空间的影响,因而十九世纪生在广东的康有为,同样可以看懂纪元前陕西人写的《史记》。凝固性是不是优
越性?很难说,如不很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好,但它同口语脱节,于是就必致脱离群众,这就不能不说是缺点
了。此外,两种语言还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点,这里只举一种,是关于各用其所长的。有声语言用声音表意,
它就可以借声音的高低、长短、韵味等来表现不同的意义和情调。举个突出的例,看演出,台下喊“好”,声
音短促是正面的,拉长就会成为反面的,所谓“倒好”,这用文字就不容易表现出来。又如说“他行,不用找
我”,如果“他”字说得特别重,意思就和字面相反,这用文字也难于表现出来。但书面语言也有它自己的优
越性,是可以利用形状数量的大大超过音节数量,做到分工较细。如“越剧”和“粤剧”,“有益”和“友谊
”,文字分得清清楚楚,有声语言就合二为一,不靠上下文来帮忙就分不清。我们研究语言,因为目的不同,
范围不同,对于声音和文字,有时要兼顾,而常常是有所偏重。这本书研讨文言和白话,是不得不更退一步,
撇开有声语言不管,只对付书面的。
  这样限定范围,有几种理由。其一,最明显的,简直像是不成理由的理由,是标题的意义。文言不用说,
早的从甲骨文、金文起,晚的到章太炎、王国维等人的笔下止,都是书面上的;而且,至少从秦汉起,所有写
出来的都是同口语分道扬镳的。白话呢,顾名思义,应该同于有声语言,可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
,如宋朝称为“话本”的,是“写在本子上”的口说的故事;称为“语录”的,是“录下来”的口语;总之都
成了书面语言。这种书面语言是否可以看作有声语言的写照?也许可以,或者大致可以,不过无论如何,我们
总不能由它推知有声语言的确切情况,就是说,难于知道说话人的话,比如赵州和尚、朱文公等的话,究竟是
什么韵味。有声语言鞭长莫及,我们只好安于在“书面”上作文章。白话不能离开书面的情况,到近年就更为
明显。“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举出白话以反对文言,用意是不再用文言写,而改用白话“写”,写出来的
称为“白话文”,后来有些人称为“语体文”,总之都是“文”,所以也是指书面上的。其二,这本书想研讨
的事物是“文献”,无论文言还是白话,都是图书馆里能够找到的,所以不能不是书面上的。其三,有声语言
的演变史客观存在,其情况,由书面语言可以推知一点点,如古无轻唇音,就是有学术价值的发现。可是把这
类发现加在一起,我们终于不能推知,读《诗经》第一篇《关雎》,孔子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子;到不同的地
域,如吴越,不同的时间,如汉初,究竟有什么变化。这方面的问题太复杂,太专门,不是研究古音的人不容
易入手;还有,即使有所得,一般人也苦于没有兴趣,用不上。其四,还有近于实用主义的理由是,有声语言
的演变如水之就下,非人力所能左右;书面语言就不然,而是人多多少少可以有点自主性。这样,了解了书面
语言的情况,我们就容易以过往为鉴,发扬其所长而放弃其所短,就是说,可以学以致用。总之,根据以上种
种想法,从下一章起,文言用不着说,就是白话,不管是古的还是今的,本书都是指文人笔下写出、印在纸面
上的,也就是所谓书面语言。
第二章 何谓文言
  第二章 何谓文言
  2.1文言与白话有别
  一本书或一部书,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甚至短到一句话,是文言还是白话,一般说,常识是容易分辨的。
  (1)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
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
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
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欧阳修《丰乐亭记》)
  (2)话说大宋高宗绍兴年间,温州府东清县有一秀才,姓陈名义,字可常,年方二十四岁。生得眉目清
秀,且是聪明,无书不读,无史不通。绍兴年间,三举不第,就于临安府众安桥命铺,算看本身造化。那先生
言:“命有华盖,却无官星,只好出家。”陈秀才自小听得母亲说,生下他时,梦见一尊金身罗汉投胎,今日
功名蹭蹬之际,又闻星家此言,忿一口气,回店歇了一夜,早起算还了房宿钱,雇人挑了行李,迳来灵隐寺投
奔印铁牛长老出家,做了行者。(《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
  (3)然而言者,犹风波也,激荡既已,余踪杳然,独恃口耳之传,殊不足以行远或垂后。(鲁迅《汉文
字史纲要》)
  (4)迎神赛会这一天出巡的神,如果是掌握生杀之权的,——不,这生杀之权四个字不大妥,凡是神,
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鲁迅《朝花夕拾·无常》)
  例(1)(2)都是宋代作品,例(3)(4)是现代并且是同一个人的作品,可是稍有看文经验的人都
能够知道,(1)(3)是文言,(2)(4)是白话,而且不会有人不同意。这样断定的根据是什么?是文
言和白话,各有各的行文习惯,或说得具体些,一部分词汇和句法有独占性,不通用。例如词汇方面,“按其
图记”的“按”,白话不用,“还了房宿钱”的“还”,文言不用;更明显的是虚词,表完成,文言不用“了
”,白话不用“矣”。句法方面也有这种情况,如“何可胜数”的说法,白话不用,“姓陈名义”的说法,文
言不用。这类不通用的说法好像京剧角色的穿戴,有表现主人身分的作用,主人是什么人物,常看京剧的人可
以一望而知。因此,我们可以说,就通常的情况说,文言和白话的界限总是泾渭分明的。但这是通常,不是处
处如此。吕叔湘先生于1944年写了一篇论文,题目也是《文言和白话》(刊于《国文杂志》3卷1期,后
收入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吕叔湘语文论集》),在文章第二部分的开头,他举古籍中的十二段文字
为例,说明有时候,文言和白话的界限并不清楚。这十二段文字,哪些应该算文言,哪些应该算白话,请他的
一些朋友看,意见不一致;甚至同一个人,初看和再看,对于有些段,意见也不一致。以下是十二段文字中的
(5)和(6)。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资料阅读排行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37123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该用户的其它资料
请选择举报的类型
赌博犯罪类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林学
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
修辞学习&##$年第&期’总&*#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张伯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提要异的重视,进而提出任何一种语体因素的介入都会带来语言特征的相应变化。语体区分就不再仅仅是口语和书面语的二极对立。然后通过几项典型的研究,展示了语体视角在发现语言事实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指出语体彰显了使用条件,因而是对语言事实最好的解释。结论是:要在合适的语体里寻找合适的实例,在合适的语体里合适地解释实例。关键词语体差异语体分类语法规律语法事实一、前辈语法学家重视语体差异的传统语体因素是否影响语法规律的概括,如有影响,是局部影响还是全局性的影响,这样的问题,在功能主义语言观全面引入汉语研究之前,几乎没有正面提出来过。功能语法学者把语体“以语体为核心的语法描写应该是我分类的语法学意义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的看法是:们今后语言研究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任何严谨的语法学家如果打算忽视语体的区别而提出汉’陶红印,语语法的规律必须首先在方法论上提出自己的依据来。”&((()其实汉语的语体问题是伴随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整个过程的。有了白话文运动才有了现代汉语研究,但是白话的定义究竟是什么,白话跟文言的界线究竟怎么划分,是个始终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吕叔湘先生在六十多年以前就专门写文章探讨文言与白话的界线问题’吕叔湘,&(**),值得注意的是,吕先生这篇文章关注的虽然是文言与白话的界线,眼光却触及对话与叙述、说明与议论、应用与文艺等多种文体的对立问题。可惜的是,这些问题后来并没有引起语法学家的充分重视,只是在修辞学领域里有所讨论。事过二十多年以后,吕叔湘先生在强调“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这一观点的时候,把文体影响语法的问题明确提出米了,他讲到的汉语跟外语、现代汉语跟古代汉语、普通话跟方言的对比或许人们都不难意识到,但是普通话内部“近年来英文的语不同语体的对比,是不是有同样高度的意义,吕先生的态度是肯定的,他说:‘语域’言学著作里讨论这个问题,常用+,-./0,+这个字,我想可以译作。语域的研究属于社会语’吕叔湘,言学范围,也可以说是语法和修辞的边缘学科,是以往探索得很不够的一个领域。”吕叔湘先生在与笔者的一次私人谈话中说:汉语语法规律约束力不强,很&($$)&(12年3月,大的原因是我们总结规律的时候没有区分出不同的语体来,各种不同风格的语言现象摆在一起,得出的只能是最大公约数;如果把各种条件摆出来分别地看,是各有不同的规律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眼光深刻的语言学家把语体问题拿到方法论高度来认!&!识。朱德熙先生表达得最为明确,他指出:从语料中抽绎出什么样的语法规律,跟研究者是否“书面材料驳杂不纯,把语料内部的不同层次区分开有密切的关系。包含许多不同层次的语言现象。如果不是经过严格的选择和分析,凭这样的资料得出的结果恐怕既不足以反映口语,也#朱德熙,(语料包含的层次越是复杂,不能真正显示书面语的特点。”语料内部的均匀性$%&’“#朱和一致性就越低,能够从中归纳出来的语法规律也就越概括,作为规律的约束力就越弱。”“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德熙,胡明扬先生也专文强调了语体影响语法概括的问题:$%&)(此后,带来最大困难的是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异。现代汉语这两种不同语体之间的差异反映在各‘调和’个方面,在个别问题上甚至很难,给语法学家带来几乎难以克服的重重困难。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人似乎还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异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严重影响。不少人不加考虑地认为,在剔除了方言成分和文言成分以后,现代汉语书面语基本上还是一个均质的系统,口语和书面语尽管有些差异,不过在语法方面的差异是细#胡明扬,微的,至少不会影响一般的结论。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基于语体$%%*(应该说,区分的可操作的语法研究方法,在这些前辈语言学家的呼吁下,已经呼之欲出了。二、口语和书面语不是最反映语法事实的分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功能主义语言学,着眼于语言的交际功能,从交际应用的角度考察语法结构的形成。交际是取决于场合的行为,因此语体的区分就成为功能研究必然要强调的方面。不同的交际需求会导致不同的语法选择。从这个视点来看,语体区分就不再“口语”“书面语”“言谈交际涉及的方面很广,仅仅是和二极对立。陶红印#$%%%(指出:因此语体的分类不可能从任何一个单一的角度穷尽分类。”他详细介绍了当代语言学在语体观察方面的一些新的视角,诸如传媒#+,-./+(和表达方式#+0-,(的对立,有准备的#12344,-(和无准备的#/412344,-(对立,庄重的#506+32(和非庄重的#.4506+32(对立,等等。这些特征的具体含义详见陶文,我们就不再重复。我们想指出的是,任何一段现实的语言材料,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其语体特征,也就是说,都是不同特征交汇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简单化的认识,也许都会导致我们迷失了我们使用这种语言材料时候的原本目的。举个例子说,汉语语法学界常有拿相声的语言材料作为口语研究依据的传统。如果说我们较多地关注口语的词汇形式和某些短语形式的话,相声素材里确实比较集中;但是语法研究的目的显然不限于词汇形式,语法学者对口语更多的是关心在当面对话场合,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及相应的谈话策略的调整,是如何反映在语法特征上的。我们不想否认相声作为口语“有准备的”语言的代表性,但必须指出的是,相声是一种语言形式,每一句话都不是现场的即时反应,对口相声两人之间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每一句话说出之前都已经有现成的脚本存“对话”“对答”在于说话人脑子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声的只是形式上的一人一句,并不是具有心理交互意义上的言语互动行为。看一小段实例:#$(甲:现在演的这个节目啊,乙:啊。甲:有很多都是演员自己创作的。乙:是啊7!&!甲:能写。乙:噢。甲:过去呀,你像相声这一行啊,多是街头艺人。乙#可不是吗$甲#撂地儿。没有上舞台的。乙#哎,甲#没有多大学问,不会写字儿。乙#哎。甲#解放以后,学文化。乙#是。甲#学政治。乙#哎。艺术也翻身了。甲#不但人翻身,乙#是嘛%甲#啊。现在曲艺界里边儿,也有了作家。乙#作家$甲#不简单啊。“对话”这样的,基本没有体现对话的实质特征―――互动性特征,基本是以一人为主导,另一人“甲”并不主动参与;谈话的进程是以事先设计好的步骤进行的,不容打乱;没有现场信息的交“乙”“对话”流,基本不提供新信息。应该说,这样的,我们无从观察对话双方的心理交流过程,也就无从描写对话中信息交流的规律。再看一段无准备的自然对话片断:&’(甲:哎哟我那天去我那屋儿里,还有一,半箱啤酒呢,那什么时候发的呀$乙:啤酒呀甲:燕京啤酒,那听装的,乙:哎哟甲:是不是我走以前发的,那时候咱们发过,后来我就没拿。乙:对对对对对甲:就说留这儿喝,那那还能喝吗$绝对不能喝了。乙:你说你早说啊,有人帮你喝呀!甲:我哪儿知道,不是什么叫我早说,我根本不记得呀,我根本不记得这碴儿了。乙:不是可见这个人民群众还是比较自觉的,没人去你那儿翻有什么东西,是吧$甲:对对对对对对对对,这点得感谢人民群众雪亮的那个,也不是什么雪亮的。这是一段生活中闲谈的真实记录。可以看出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对对方上一句话所做出的即时的反应,这是言语互动的很好的材料。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只有这种日常聊天的场合才会出现无准备的对话行为,无准备的即时对话也出现在一些相对正式的场合,如谈判等外交场合。以下是截自大学生辩论会自由辩论阶段的一段对话:“风吹柳花满店&&(甲:让我们来谈论一个实例好不好$为什么同样是杨柳,在李白的口中就是“杨花愁杀渡江人”香”,到了郑谷手里就成了,这是为什么$请详细解释。!&!乙:不管他们用什么样的审美眼光去审美杨柳,但是杨柳始终是杨柳啊,对方能够说,因为许许多多的哲人对月球、对外太空的理解都不一样,那么银河系就不再美丽了吗#甲:杨柳始终是杨柳,有没有说过杨柳的美始终是杨柳的美呢#对方辩友你论证的是客观存在,还是客观的美呢#乙:所以呀,就算我们没有人去认识杨柳的美,但是杨柳的美就因此而不存在了吗#甲:杨柳就因为人去欣赏它,在其中投入了人的主观感情,这才是美,这才是我们审美的意义所在。假如它本来就是美,我们还为什么要审美呢,我们的审美热情肯定像火苗子一样哧溜哧溜、叭叽就灭了$乙:杨柳的美就是客观存在的啊,否则的话难道对方要告诉我们,由于我们没有感受到杨柳的都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呀#美,那么杨柳的美、大自然的美都不存在了吗#那么我们是不是都,这段对话中所使用的词语和句式大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口语化的,但是整体上看,由于谈话总是要基于对方讲出的新的内容,再尽量讲出自己的回应的,因此交谈双方的心理互动、话题的延展脉络就看得十分清楚。具有互动性特点的对话并不一定总是发生在当面对话的场合,也可以借助其他传媒方式来进行。近年十分普遍的网络聊天就是借助书面媒介进行的特殊谈话方式。看一段实例:%&&乙:&上次讨论早恋有什么结论呀#:&甲:没结论。:乙:支持么#甲:大家随意。乙:何为早#甲:没发育成熟’$乙:哈哈$那怎么算成熟呢#男子十五而……甲:心理和生理两成熟。乙:那可就难说了,现在孩子都早熟。甲:所以我从不干涉学生,只要真诚就好。乙:真好呀$我都快哭了$我高中被老师镇压过。甲:我初中时就被镇压过,所以现在决不镇压别人。乙:后来您怎么对待镇压的#甲:被镇压到底了$从谈话的交互性来看,跟面对面的自然口语近似:但是限于媒介%键盘录入&的特殊性,话往往“对对对对对对对对”比较简短,不会出现例%(&中那种重复形式,为了缩短录入时间以保证交“何”“什么”“两成熟”流的连续性,常使用单音词代替日常的双音)多音词,如,说不说,说不说“两方面成熟”“上次*;比起对面口语来,第二人称代词用得较少,如本不用。可见,任何一种语体因素的介入,都会带来语言特征的相应变化。当我们对语体特征有清醒的认识的时候,我们对语言事实的观察就会获得更清楚的线索。三、语体特征和语法选择!&!“*+讨论”、+支持“我觉得……”“你知道……”么#”此外,对面口语中常用的、等意义十分空灵的话语形式也基语体分类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更多更新的语体分类方法。我们对语体问题的关注,更主要的是关心语体和语法规律的关系。我们需要的是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例证,为语法研究开辟新的天地。以下我们将介绍几项典型研究,展示语体视角在发现语言事实方面的作用。一个核心的思想是,依据语法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上推导,在合适的语体里发现相关的语言事实。“把”“将”第一个例子,是字句和字句的使用倾向问题。这个问题在陶红印#$%%%&中已经有了充分的讨论,这里,我们情愿从理论推导的角度重新叙述一遍,以展示语料对语体的依赖“把”“将”“将”性。陶红印#$%%%&发现,语法论著中讲到和的区别总是说字句只用在书面语《人民日报》“将”“把”上。但陶文对社论语料的一项调查显示,字句出现了’次,而字句出现了“将”“把”“典型的”与的比例是$:也就是说,在报章社论这样书面语体语料中,仍$(&次,)*,“把”“将”然显现出字句是压倒字句而占绝对优势的。“把”“将”“口语”“书面语”那么,我们关于字句和字句区别于和的印象是从何而来的呢+还需要从理论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把”“把”沈家煊#)**)&报告了关于字句的一项全新的发现,他充分论证了,字句的根本“处置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也许是汉语史上“以、作用,是用于主观表达的。并且他指出:取、“某一个处置介词的主观性减弱后,将、把”等处置介词兴替的原因之一。”新的处置介词的产生正好能适应这种需要,这也许是历史上处置介词不断兴替的原因。”我们可以依照他的观点“把”“将”简单概括出现代汉语共时系统中字句和字句的表达特征:“书面语”“口语”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暂时抛开、这样的概念,而着眼于另外一种“客观语体”语体分类角度―――“主观语体”和的区分了。哪些是主观表达语体呢+简单的说,有日常议论性口语,书面上的评论性语体。上述报纸的社论性文章,就是一种典型的书面上的主观语体,因为社论总是以表明鲜明的态度为目的的。哪些是客观表达语体呢+可以很容易想到,说明性语体和某些学术性语体。陶红印#$%%%&正是顺着这样的思路,对典型的说明性语体―――菜谱,做了一个典型调查,以下是他在菜谱语“将”料中发现的字句的一些例子:#&&将排骨打切成薄片状,越薄越好。#,&将鸡肉开条切成二分见方的丁。#’&将块状青鱼用酒、味精、盐稍加伴渍。#-&将锅烧热,#%&取饭碗六只,碗底抹上少许猪油。将糖冬瓜、蜜青梅等切成条,……“将”我们再简单考察其他说明性的语体,也可以找到大量字句:#$*&将影像调高到想要的高度角度,然后放开按钮使升降脚架定位#$$&要将软件安装至计算机,
请参见单独的软件指南!&!#$%&如果将’数据传输设置(设置为’局域网)*+!,$(,计算机将不能识别相机#$-&将连接电缆另一端的插头连接到计算机的./0端口“将”“把”“将”“把”这项调查的结果是,出现-1%次,字只有$&&次,与的比例超过%:陶文称$。“操作性语体”“将”“这种语体为。除了对立所显示出的明显特征以外,陶红印#将刊&还发2把”现了这种语体在论元结构方面的一些特性。所有这些,都是该种语体的通用性、指导性、说明“将”“把”性特点造成的。我们认为,沈家煊#%33%&所揭示的字主观意义衰落、字主观意义增强“将”的事实正是这个现象的根本解释:现代汉语里字用法进一步萎缩,它的最合适的使用场合恰恰就是在主观意义几乎弱化为零、客观意义为主的菜谱、说明书一类文体中。“无定主语4形容词谓语”第二个例子,就是的发现范继淹#$567&最早对无定89主语句作全面的描写,二十年来,学者们对这种句子的兴趣“没有形容词谓语句”有增无减,大都认同范先生文中提出的四点基本观察。其中有一点就是,“谓语都是动词,范先生说:没有发现形容词谓语句。凭语感,形容词做谓语似乎不可能,但材料有限,不能断言。”为什么形容词谓语句罕见,近年来有过一些解释,如刘安春、张伯江#%33:&指出无定89主语句的叙事性决定了与形容词谓语句的相斥。其实,早在$566年,朱晓农先生就曾谈到这一特点。而朱文根据语法事理做出语体推断,从而发现形容词谓语句实例的例证,更好地诠释了“形容词谓语是用来描写某个对象的,‘无定主语4朱文说:对象不定,无从描写起。因此,“事实上,形容词谓语’的句式在一般场合不成立。”如果我们靠形容词谓语的描写来确定作为”描写对象的主语是什么,那就是让人猜谜。因此,形容词谓语句若能成立,那就是谜语。于是,“在谜语中能发现‘无定数量名主语4形容词谓语句’他断然做出预言:的句式。”“无定主语4形容词谓我们顺着他的推断,在谜语语料中作了简单的考察,果然得出大量语”句实例,以下摘举一些:#$:&一个老汉高又高,身上挂着千把刀,样子像刀不能砍,洗衣赛过好肥皂。#$7&一位公公精神好,从小到老不睡觉。身体轻,劲不小,左推右推推不倒。#$&&一个娃娃小不点,一件红袄身上穿,香火把它的辫子点,大叫一声飞上天。#$1&一间房子扁又长,上边开了许多窗,用嘴吹进一阵风,好听的音乐多响亮。“的”第三个例子,是字短语的独立指代问题“;9的”“自指”“转指”朱德熙#$56-&卓有见识地提出了汉语和的区分,并且发现了如下“;9的”的规律:自指的只能在定语位置上出现,而且不能离开后头的中心语独立。#$6&!开车的’技术(!走路的’样子(!打架的’事情(这个发现,符合一般人的汉语语感。但是不少学者在深入追究这种区分的原因时,逐渐发现一些模糊的事实,即,所谓自指的“;9的”也并非绝对不能离开中心语独立。如袁毓林“开车的’技术(”#$557&发现,在一定的场合下,也可以说:!&!#$%&你在技校都学会了哪些技术’―――开车的,修车的,多着呢。石定栩#()))&也举出了例子:#()&我在部队里学了几门技术,还就数开车的最有用。“自指”“*+的”石文并举出了表示工具、时间等性质的的独立用例。袁毓林和石定栩都认为所“自指”“转指”谓和在独立指代方面的区分,不是句法语义对立,而是语用条件作用的结果。袁“语用规则具有调控性,“凡是看毓林说:允许语境来弥补缺失的句法、语义线索。”石定栩说:‘的’上去独立使用的字结构,实际上都必须依靠一定的话语、语境或者是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袁#$%%,&和石#()))&举的例子尽管在语感上都有可接受性,但都是内省“*+的”式举例,让我们难以从中寻找他们所主张的语用条件。我们的问题是:一般语感中确实有朱先生谈到的那种差异,这种语感事实从何而来’我们还需从语法现实中寻找答案。“‘动-的’裘荣棠#$%%(&指出:是一种用来指称事物的句法结构。”沈家煊#$%%%&对这个“‘施事一动作一受事’‘时间’‘原问题的实质讨论得更为透彻,他说:是一个认知框架#完形&。‘方式’‘涉事’‘目的’‘环境格’因’等所谓的一般不处在这样的认知框架内,……认知框架建立在人的具体经验的基础上,因此进入认知框架的一般是具体概念而不是抽象概念,这也是中心语代表抽象概念时一般不能成为转指对象的原因。”“*+的”独立称代的认知这样,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就获得了进一步推导的条件,即,语义基础是具体概念#人.物&认知。我们于是可以推断:在有关人或具体事物的话语中,转指“*+的”独立称代会是比较常见的;在不关人或具体事物的话语中,谈论抽象事情的话语中,“*+的”自指独立称代现象就有可能出现。在各种典型语体中,什么语体是专门谈论事情.情况而基本不涉及具体的、个别的人或事物呢’换句话说,就是谈论中不对人或事物进行分类,而只是对情况”进行分类的呢’这样,我“*+的”们很容易想到法规语体。于是我们推断,在法律语体里可以找到自指独立称代实例。以下是我们观察法律语言的结果:#($&第七条#((&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同上&#(/&第十四条#(0&第十五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同上&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同上&“犯罪的人”“犯罪的看第#($&例的时候,或许还以为可以理解为,但是我们还是倾向于理解为“……的”“情况”后面有情况”;例#((&意指是很明显的,难以理解成任何具体的事物;例#(/&“是故意犯罪”“犯罪的情况”“法&过失犯罪”一个判断性的谓语,规定了只能作理解;例#(0“与“的”“情况”律有规定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显然字结构也是指。下面两个例子,则更为清楚:#(,&第九十五条本法所称重伤,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伤害:!&!#一$使人肢体残废或者毁人容貌的;#二$使人丧失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机能的;#三$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同上$#%&$第一百一十条有下列间谍行为之一,危害国家安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一$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二$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同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同上$“的”“情形”“行为”例#%($明确指出所谈及的几个字结构都是;例#%&$#%’$则明确指出是。“者”“者”郭锐先生提示笔者,这可能跟早期法规文体多用字有关,而具有自指功能是朱德熙先生#)*&+$已经论证过的。我们检索了解放前民国政府的法律文献,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左列各款支出,非经政府同意,国会不得废除或削减之:(一)法律上属于国家之义务者;(二)履行条约所必需者;(三)《中华民国宪法》#)*%+年$法律之规定所必需者:#%*$法院之审判,公开之。但认为妨害公安或有关风化者,得秘密之。#同上$“者”“情况”这两例中的字结构,也都是指的。“自指”“转指”和的区分,其实质就是指事物还是指情况,袁毓林#)**’$曾经论证,就句法“自指”过程而言,或许自指和转指都可以看作是句法提取的结果,所不同的是,所提取的一般是原因成分或者“所谓”等谓词的论元成分;转指所提取的是常作句子主要论元的事物性成“事物”“情况”“情况”分。这样看来,我们用与的区分为推导依据,在法规等专门讨论的文体中“自指”寻找的用例,是合乎情理的。四、结语以上我们通过一些实例阐明语体意识在语法研究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目标明确地寻找语言事实,而且,我们在哪儿找到了合适的实例,那个语体本身的特征就彰显了其使用条件,也就是对该语言事实最好的解释。在合适的语体里寻找合适的实例;在合适的语体里合理地解释实例。“语法研究包括结构的四十多年前,吕叔湘先生在谈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时候就说过:分析和用法的说明两方面。回顾起来,我们的语法研究工作不免有些偏颇,对于用法的研究是非常不够的。这不是说我们的语法分析工作已经够了,语法分析上许多带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有待于继续努力。但是我们不应该像过去那样忽视用法的研究,应该在这方面多用点力气,补一补课。”#吕叔湘,我想,用法研究没有可操)*&)$这个情况始终没有得到大的改观,作性的手段应该是症结之一。如今我们借鉴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理念,让语体观念在发现语言事实和解释语言事实方面起到扎扎实实的作用,应该能够有效地推进用法的研究。!&!参考文献:《中国语文》#$%范继淹$&&’无定()主语句,第’期。《汉语学习》#*%胡明扬$&&+语体与语法,第*期。#+%刘安春、张伯江*,,-篇章中的无定名词主语句及相关句式,./976:;3478@63@03;A&7B/6C2;@D.2;@3/7:0D《国文杂志》《吕叔湘语文论集》#-%吕叔湘$&--文言和白话,收入,商务印书馆$&&+。+卷$期,《中国语文》#’%―――$&E$汉语研究工作者的当前任务,第-期。《语言教学与研究》#E%―――$&FF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第二集。“动G的”《中国语文》#F%裘荣棠$&&*谈短语的的几个问题,第+期。《当代语言学》#&%沈家煊$&&&转指和转喻,第$期。“处置式”《中国语文》#&%―――*,,*如何处置―论把字句的主观性,第’期。H――“的”《语法研究和探索》#$,%石定栩*,,,语义、I十J,句法、话语和语用的关系―――从字结构谈起,商务印书馆。《当代语言学》#$$%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第+期。#$*%―――I将刊J操作语体中动词论元结构的实现及语用原则。《中国语文》#$+%袁毓林$&&’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第-期。“者”《中国社会科学》#$-%―――$&&F的语法功能及其历史演变,第+期。“的、《方言》#$’%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第$期。《北京大学学报》#$E%―――$&&’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第’期。《中国语文》#$F%――第-期。―$&&F,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H《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期。#$&%朱晓农$&&&语法研究中的假设一演绎法―――从主语有定无定谈起,#$&%K1=5,L42;7:D$&F&D)43;;0A3;A6;/43;;0AA25176:50DM;NDO2PE;,0AD,Q;A.R;C3SDT744*D(0UV7:W:X13A0B21):055D#*,%N3;;0;,Q0Y7:3=D0AD$&&*D./7W0;3;AU:2CC0;43;@63@0ZLS/47:2;@7:342CR3;A42C0:31RD(7:U77AD(9:XY40SD&=2;050&3;?《中文变迁在澳门》出版《中文变迁在澳门》(香港)程祥徽教授的新著日前由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自*,世纪&,年代开始,澳门经历了一个争取和实现中文官方地位的过程,程祥徽作为澳门大学中文学院院长、澳门语言学会会长、澳门社会科学学会监事长,既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更是这一过程的极为重要的《中文变迁在澳门》推动者和研究者。便是他在这一过程中理论思考的记录。“澳门社会的语言生活”“三语流通与中文的健康发展”其中既有、的宏观论全书共收录了+,多篇论文,“中文也该回归”“澳门中文回归之路”“词序与政府机构的命名”“澳门赌业带来的述,也有、的急切呼唤,更有、语言现象”等具体考察,可谓是近年来有关澳门语言生活研究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范畴)!&!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话文译文言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