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 查阅相关张骞出使西域的张骞的资料,再摘录有关于丝绸之路的信息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庞威高
古代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出现。东起我国古都长安(今西安附近),沿渭水西行,经过河西走廊(今甘肃省狭长地带),到达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进入“西域”(今新疆及以西地区)。南路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北路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进入今中亚地区,再往西,经今伊朗等国到达大秦(罗马帝国在中东的领地)境内。汉代多走南路。唐代多走北路。“丝绸之路”全长约7000公里,因运输西方视同珍宝的中国丝绸而得名。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铁器、打井技术等传到西域,西域的土特产、乐器,印度的佛教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是汉唐千余年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
古代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出现。东起我国古都长安(今西安附近),沿渭水西行,经过河西走廊(今甘肃省狭长地带),到达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进入“西域”(今新疆及以西地区)。南路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北路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进入今中亚地区,再往西,经今伊朗等国到达大秦(罗马帝国在中东的领地)境内。汉代多走南路。唐代多走北路。“丝绸之路”全长约7000公里,因运输西方视同珍宝的中国丝绸而得名。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铁器、打井技术等传到西域,西域的土特产、乐器,印度的佛教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是汉唐千余年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一、为什么叫"丝绸之路"?
早年,人们对这条东西往来的通路没有给予一个统一的固定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 英文作the Silk Road)。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 Herrmann)在 1910 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请你 查阅相关张骞出使的资料,再摘录有关于丝绸之路的信息
请你 查阅相关张骞出使的资料,再摘录有关于丝绸之路的信息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与《请你 查阅相关张骞出使的资料,再摘录有关于丝绸之路的信息》相关的作业问题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苏武放羊、开辟丝绸之路东汉:蔡伦造纸、张衡发明地动仪、赤壁之战、发明饺子秦:修筑万里长城
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蔡伦造纸 东汉 开辟丝绸之路 西汉赤壁之战 东汉发明饺子 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 东汉苏武牧羊 西汉已经把发生在汉朝的列出来了楼主要努力 !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是 《史记》所以只要选在史记写成之后发生的事情就行了道教是东汉才创立,而 《史记》是西汉完成的 所以选D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
  《汉书》张骞传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亊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
12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3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即今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4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关于发表该咨文的直接背景,已在文中得到阐明.美国支持自由国家抵御「极权政体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
  1 汉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
①张骞出使西域③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④清朝平定回部贵族叛乱西域就是古代新疆,回部是新疆维吾尔人的旧称
玄奘西天取经虽经过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但与丝绸之路无关
1、国家实力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张骞处于汉朝休养生息,经济还未完全发展.郑和处于明朝最繁盛时期.2、影响力不同:张骞的影响力小,当时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反抗匈奴.郑和为了宣扬国威,影响了东南亚诸国,影响力比张骞大得多.3、交通工具不同:一个是骆驼和马,一个是船.4、时代背景不同:张骞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反抗匈奴,是为战争
1.目的不同:张骞出使西域是因为政治目的,是西汉为了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郑和下西洋是明朝为了加强对外交往.2.结果不同: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促进了海外各国和明朝的交往,他是和平的使者,文化的使者、、、、、、而且,也显示了明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高超;张骞出使西域也加强了西域各国跟汉朝的文化经济交流,更直接的一个成果是促使了
1.朝代不同.2.目的不同:张骞出使西域是因为政治目的,是西汉为了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郑和下西洋是明朝为了加强对外交往.3.结果不同: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促进了海外各国和明朝的交往,他是和平的使者,文化的使者,也显示了明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高超;张骞出使西域也加强了西域各国跟汉朝的文化经济交流,更直接的一个成果是促使了丝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张骞应出使西域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玄奘西行取经唐天宝二年(743),鉴真和尚应日本高僧荣睿、普照之邀东渡传教日(明永乐三年),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郑和七下西洋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在文献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  第一、 汉武帝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开始"复事西南夷"  张骞一次出使西域回汉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自己出使
张骞已经完成了探索中亚的史诗般的功业.他两次启程前往边远的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
汉唐的时候,都城都在今西安境内,所以可得知,他们相同的路线就是从都城到西域,也就是一直到今新疆或哈萨克斯坦境内吧
我来帮您回答吧,本人对地理历史均有了解,不喜欢抄袭网络首先,丝绸之路包括一些列的路线----张骞是最早的开辟者之一但是由于丝绸之路分为多个路线,且终点也各不相同(可至印度,君士坦丁堡,甚至其他地区)所以,张骞和玄奘走的路线仅仅是丝绸之路的一小部分我下面就给您具体介绍一下丝绸之路的具体组成---然后分析一下张骞和玄奘走的
首先是张骞出使西域,这是汉朝的事情;其次是文成公主入藏,这是唐朝的事情;再次是郑和下西洋,这是明初的事情;而设住藏大臣这是清朝的事情了.当前位置: >>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合集DOC
《第一组》教学设计 改编之后的新语文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就是按照专题组织单元。 在教材整合的优势 下,单元内部各部分之间联系更紧密,导语、课例、练习、资料链接、回顾、口语、习作一 气呵成,为师生整体驾驭把握材料,独立学习思考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因为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因素, 普遍缺乏语文积累, 阅读量 小,知识面窄,严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上常常
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这对他们语文 素养的提高非常不利。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借助于新教材的得力编排方式, 我尝试以单元合并的方法进行教学, 不再一篇篇文章单独讲解, 而是围绕一个大主题阅读学习, 把单篇课文放在专题的大环境里 领悟, 以导语为依据,提高整体感知能力。在围绕主题的阅读过程中,学会取舍,加强对重点 内容的提取处理能力, 给了学生对课文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的机会, 也因此为学生提供了更充 分的独立思考作业的空间和时间。 这样的办法比常规分篇教学节省了时间, 这些时间又可以 还给学生进行阅读和积累,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信息量。 具体操作一般分为四次不同层次的阅读和一次自我反思回顾, 细节上可根据学情适当调 整。 1、第一读(一课时) : 通读整个单元课文,初步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能把课文读下来,基本读通句段, 大致了解每课内容。可以自由朗读和默读训练交错进行。 2、第二读(两课时) : ⑴ 读导语,体会导语中指出的重点,抓住核心词汇,明确单元主题。教师根据主题 确定阅读提纲。 ⑵ 学生根据阅读提纲读课文、选读课文、资料袋等内容,提炼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内 容,进行整理,在笔记本上做记录。 ⑶ 通读过程中,你还对哪些话题、内容感兴趣?简要列出,教师协助做适当删减, 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借助图书馆、校园网进行查阅,查阅以大量浏览为主,可做提要式记 录。 ⑷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同时融合口语交际内容。 3、第三读: 精读品析与跳跃阅读,品析精读课文中的重要段落,结合课后练习进行指导,进行 朗读训练。 4、第四读: 处理略读课文,结合主题解决 1-2 个问题。 5、回顾: 自我小结本单元学习收获, 在笔记本上整理列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点以 及每课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6、简要交流: 通过单元学习你对本专题有了哪些了解? 7、穿插: 字词听写、精品段落背诵检查、同步训练知识性辅助练习、同步训练阅读内容。 这种方法省时省力,利于学生开展自学,但是小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利用早午 读及有限的自习时间,凭借辅助练习册加以巩固。目前我正在尝试进一步完善这种方法。匆 忙成文,恳请指教。 附: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了解西部的过去与今天,历史与发展。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味语言的优美,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6~8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由阅读导语和1~4课,课后资料袋以及P168补充阅读材料《拉萨古城》 1、认识生字,自己勾画喜欢的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关于西部的话题。 3、聊一聊: 通过四篇课文,你对祖国的西部有了哪些了解?地貌,气候,风俗,历史,发展?? 二、提问 关于西部,你还有哪些话题愿意和大家交流?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内容? 在笔记本上进行罗列: 草原风景 蒙古族的生活 丝绸之路 匈奴族的迁徙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部落 新疆建设兵团(解放军进疆) 青藏铁路 拉萨 藏教寺庙?? 三、网上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图片,重要的在笔记本上做简要记录,同学之间做交流 四、处理精读课文 1、 《草原》 : ⑴ 明确: 课文从两部分内容入手,草原的景色迷人;草原人热情好客。 ⑵ 体会: 静态的景物描写;动态的迎客场面。 2、 《白杨》 : ⑴ 生存环境──茫茫戈壁,渺无人烟 ⑵ 明确: 白杨的形象 外型──高大挺秀,笔直 个性──坚强、不动摇、适应力强 ⑶ 明确: 写白杨是为了突出像白杨一样坚强勇敢扎根边疆的建设者, 结合阅读链接内容 (艾 青《帐篷》 )明确借物喻人的写法。 3、学生解决课后练习,教师做适当指点。 4、背诵描写草原和白杨的有关段落。 五、处理略读课文 1、 《丝绸之路》 : 借助标志性词句进行分段训练。 明确作者以回想的笔触描写了发生在公元前115 年的东西方交流的一个场面。 借助相关词语了解课文中的照应。 开头: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 结尾:每当凝望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2、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 ⑴ 学生分析: 地质条件复杂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天气情况恶劣 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极度缺氧 西方媒体预言?? ⑵ 讨论: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句反复出现的作用,注意标点的变化,体会工人们高昂 的斗志,澎湃的激情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 六、自我回顾 要求学生通过回忆在笔记本上列出学习本单元之后了解到的内容和每课应掌握的重点 问题,对整个单元进行链接和梳理,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字词或句段进行归纳整理,出一份 小试卷交换完成。 (说明:作业及听写随堂布置,以基础知识的巩固为主,借助《同步训练》进行延展性 练习。 ) 1.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 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 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 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 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 出示课题: 草原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 与生活的距离,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 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 有感情地读 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 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 (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 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 3、 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 地的景 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 会有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 评价,体味美感。 6、 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 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 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请同学们用 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 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 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⑴ 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 ”线标出、交 流: 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 (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 。 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 , 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 ⑵ 自由读思考: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 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⑶ 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 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 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 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 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 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 用精彩的 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2.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矗 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 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 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 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 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 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 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 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出示挂图)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⑴ 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⑵ 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 的路”这句话。 (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 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 2、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 ,刚 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 “奏乐” “欢腾” 。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 “满面笑容” ;安 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 “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 3、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⑴ 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⑵ 相机介绍: 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⑶ 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①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②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③ 再读全文,谈感受。 3. 《白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 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 有一碧千里的草原, 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 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 ,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 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 ⑴ 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⑵ 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 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⑴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⑵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 “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 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 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 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⑴ 默读1~4小节: 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⑵ 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 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 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 (画面上 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 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⑶ 学习文章的5~11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① 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 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② 学生分角色朗读。 ⑷ 学习文章第12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 为什么它这么直, 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 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 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 读懂了什么? ② 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 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一句后, 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 老师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 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 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A、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B、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C、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有感情朗读第 13小节。 ⑸ 学习第 14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那 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 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 要坐几天汽车。 ①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 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 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 老师引读: “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 老师引读: “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 艰苦的地方, 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 地方去呢? ④ 小结: 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 ,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 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 起来。 ⑴ 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⑵ 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① 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 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 学生交流讨论。 ⑷ 理解爸爸的心: ① 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 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 板书: 心情、心思、心愿 ③ 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 ④ 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 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 爸爸 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 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 孩子 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 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同学们 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 学完 《白杨》 一课后, 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 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 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 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 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 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 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想想, 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 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 气概。 【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 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 句子。 【课前安排】 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 力量。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 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 齐读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三个方面。 ) ⑴ 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⑵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⑶ 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⑴ 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⑵ 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 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 (第二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强调了 这一点。 )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 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 ⑴ 困难一: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 ⑵ 困难二: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⑴ 克服困难一: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 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 ⑵ 克服困难二: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 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 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 四、拓展延伸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 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 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 工程, 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 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 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 其中新建1110公里, 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 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 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2 002年完成投资53.2亿元;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 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 6月29日开始 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 元,截止7月底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开工累计88.9亿元。目前唐古拉山以 北冻土工程正在采取强化措施, 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 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 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 、 。在青藏高原这 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 的高原铁路, 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 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 60公里, 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 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 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江泽民同志曾作了“自然保护区的问题还是要力求解决好”的重 要批示。 朱F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 十 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 寸绿地。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归纳总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 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 通车, 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 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 付出的血汗!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 【板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 天气恶劣 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 《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3、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4、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课前准备】 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 里?了解哪里? 2、 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 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 吗? 3、组织学生讨论: 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能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能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⑴ 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⑵ 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⑶ 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⑷ ??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 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 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⑴ 书信的格式: 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 加冒号,以示尊敬;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 的文笔和风格;敬语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 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 ⑵ 信封的格式: 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 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 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 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 成。 2、开始写信。 四、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 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⑴ 学生讨论。 ⑵ 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 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 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⑴ 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⑵ 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⑶ 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 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⑴ 学生讨论。 ⑵ 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 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 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⑴ 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⑵ 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⑶ 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二、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一部分内容: 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 我们的大家庭。 2、交流第二块内容: 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过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 3、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三、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 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 累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 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4、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言表 达能力。 5、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内容回顾,资料交流: ⑴ 教师用课件展示本组四篇课文内容,并配以旁白:在近两个周的时间里,我们与 蒙古族同胞共话夕阳, 我们走进了古老苍凉的雪域高原, 观赏了风沙漫卷的茫茫戈壁上顽强 生存的白杨。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西部的旖旎风光还历历在目,西部建设者可歌可泣的故 事还萦绕在我们脑际。 ⑵ 相信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更多,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 ⑶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图文资料,并谈谈自己对西部的感受: (可以利用展示台。 ) 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引导: 西部的过去、现在、未来 西部的建设与发展 西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西部的旅游与开发 西部的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 西部的教育,西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 2、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⑴ 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杨》 ,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⑵ 小组交流: ① 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推荐给大家, 并说 说原因。 ② 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 如:场面描写、人物对话的描写。 借物喻人(借赞扬白杨树来赞扬西部建设者) 景色描写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⑶ 全班交流、点评。 3、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⑴ 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⑵ 学生自由发言, 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 谈自己在学习 上的收获。 ⑶ 总结: 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我们、你们、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必定会有 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必将会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然后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请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古诗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互相激励和启发。 3、建议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4、安排时间让学生把喜欢的古诗或诗句摘抄到好词佳句本上。 三、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故事的趣在何处? 2、交流: ⑴ 故事讲了什么,它有趣在什么地方? ⑵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 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趣味语文故事。 然后把评出的最有趣的一个故事推荐给全 班同学。 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趣味语文故事。 5、师生共同推荐课前搜集的诗词名篇。喜欢的学生可诵读或者吟唱。 四、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在精彩的名篇佳作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着它们传 递出来的情感,我们不禁流连往返。 西部,这片沃土,我们将会用更美的语言来赞美它,歌颂它! 《第二组》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 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 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 《舟过安仁》以新奇的 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 《清平乐?村居》则写了 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 《冬阳?童年?骆驼队》 《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 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 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 《童 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 《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 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 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 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 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围绕本组专题, “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 “回 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课外书屋”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 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 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 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单元目标】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 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 过对比阅读, 领悟文章的一表达方式; 三是丰富语言积累; 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课时备课】 〖 《古诗词三首》 〗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 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 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 四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 主学习。 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 “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 叫做“吕岩” ,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 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 他们肯定会迫不及待 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紧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达到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 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通过以上的三读, 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 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到底准不准确, 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行: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 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地背诵下来。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 学习了《牧童》 。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 (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 。 六、课外拓展 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比如: 《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 、 、 。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 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 人物的思想感情。 〖 《冬阳?童年?骆驼队》 〗 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 才能体会 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因此,可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一、轻轻的走进童年的记忆 学习新课时,教师出示“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让学生畅 谈自己的童年趣事,然后引出林海音小时候的故事,自然引出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 二、深深地体味童年的往事 激发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就让他们自主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一环节 可以这样展开: 1、自由读文,然后思考: 围绕着童年生活,作者写了哪几个生活片段。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情用笔划一划, 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者只用一两个词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讨论作者的童年趣事,这是本文的重点,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交流讨论“学骆驼咀嚼” 。 交流讨论“想替骆驼剪毛”的趣事。 交流讨论“想象驼铃用处”的趣事。 交流讨论“追问骆驼的去处”的趣事。 三、感伤与怀念──氤氲在文字中的思绪 情到深处诉诸笔端,经过上个环节的情感酝酿,这时候学生的心里肯定有很多话说,此 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 1、教师出示一段话: 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当作者已是人到 中年,当她已是人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 脖子上的铃铛, 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 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 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这一段文字的后面。 学生写下的真情表白。 2、教师总结: 现在再回想起过去的那些,心里掠过一种淡淡的感伤。但这种感伤不是痛哭流涕, 我们刚才甚至一直在笑着谈、笑着读这些文字,这种感伤是那么淡,那么轻,就像一缕烟, 流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我 们再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来感受这一份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 生齐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 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 到此为止, 这篇文章的教学就算结束了,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抓住了对重点句子 “夏 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 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的朗读、理解,从而步步深入的揭示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 深深的留恋。 四、想象画面 〖 《童年的发现》 〗 1、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读一读。 2、本课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可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 读课文,力求多读几遍。然后,围绕重点、难点读读议议。 3、本课的重点是作者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不应该放在发现本身,而应该放 在发现的过程上。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知道“我” 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通过读议, 要让学生明白, “我”童年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主要是因为:第一,敢于提问;第二,反 复思考;第三,大胆想象。 4、课文中的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可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讲 讲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时,首先要让学生反复读读课文,弄清这两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讲 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教师可相机点拨。 〖 《儿童诗两首》 〗 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 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可以这样安排教学: 一、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二、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 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难忘童年》 ,与课文结合得非常紧密。刚读了关于童年的诗和 故事,转而讲自己童年的故事,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讲述的兴趣,又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 了生活。本次习作是看图作文。图中表现的是关于孩子们进行小足球比赛的一个场景。图中 只有守门员和观众,留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意在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从图中感受童年生活的有趣和快乐。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还要 具备交际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些通过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教师应在听说读 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 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3、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 4、 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 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讲述童年故事,收集反映童年难忘的生活片断,通过交流,拓展学生的思路, 使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 在交流中表现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进一步感受童 年的美好、纯真,激发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情怀。 2、难点: 把故事讲述具体,清楚,并能注意表达方式,使其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并在活动中 进一步提高交际与习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 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引导回顾,体验童年情趣 1、回顾学过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课文,说说 、 、 这些文章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2、你能说说这些场景为什么能使你印象深刻吗? (有趣、天真、可爱??) (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回忆已学的课文来导入本组专题,同时又 为下面的口语交际设下铺垫。 ) 二、打开记忆闸门,回忆自己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是不是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让我们静 静地回到回忆的深处,去找回我们的童年。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要求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教师以饱含深情的导语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发学生回忆生活,打开话匣子。通过 自主回忆,再小组交流,让学生在碰撞中击活思维的火花。 )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评选出最难忘的童年故事(在学习小组内进行) 。 2、班级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组内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 3、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同时,让其他学生在参与评议中进一步学 会交际语言,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 2、开展童年故事会。 3、从内容、态度、表情达意等角度评选“最佳”童年故事。 (以学生喜爱的讲故事形式,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活动,既体现了评文教学的以 人 为本,给学生以自主空间,又满足学生交流的愿望。 ) 五、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还记得《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那许许多多的 童年往事, 会不时地在我们的眼前浮现, 你看, 那会飞的梦, 那冬阳下的骆驼队, 那一声 “精 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再来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往事, 并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 童年趣事 (情境激趣,引发期待,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 二、自由交流,拓展思路 可以分两种方案进行: 方案A: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明确图画内容。 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 想到的用自己的话, 编成一个内容具体的故事。 方案B: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以前的有趣的事情。 (内容不限,可以是发生在学校的趣事,也可以是发生在家里的趣事。 ) 三、班内交流,评价指导 1、指名学生叙述刚才准备的有趣的童年往事。要求把故事的过程说具体、清楚。 2、组织评价: “他说的童年往事是不是有趣?” “他是不是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说。鼓励学生在习 作中用上平时积累的词语,选择喜欢的表达方式。具体清楚?”或者“你说的什么地方你最 欣赏?” “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听清楚?” “你对怎样说得更好有什么建议?”等。 (重视习作的交流和评议,意在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 四、明确要求,草拟作文 1、读“作文内容” ,明确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什么要求。 2、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写下来。 3、交流习作,提出修改建议。写好之后,可以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着看,并展开评价, 欣赏写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五、小结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仿佛又回到了有趣的童年。由于时间关系,大家还没有把全文 改完,可以在课后继续修改完,让老师和同学们最后也能分享到你们的童年趣事。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导入课题,组织典型作文的讲评 1、同学们,老师阅读了同学们的作文,就好像走进了你们的童年,感受到了大家童年 的纯真和美好。 2、出示教师事先从学生的初稿中发现典型。 3、用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可以让作者朗读。 4、师生共同评议: 他写的童年往事是否有趣,他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这篇习作在语言运用方 面,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欣赏?还有什么建议?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习作,通过师生评议,达到进一步指导的目的,并结合评议,修 改自己的习作。评议的重点,是事情写得是否真实具体,语言是否通顺,是否表达出了自己 的真实情感。 ) 二、组内评改 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读自己的习作, 再指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和不足, 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一评优缺点,提出修改建议。 三、佳作欣赏 1、小组推荐优秀习作,让大家赏析。 2、作者谈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 3、朗读作品,佳作上墙。 (习作的赏析、交流、评析,是进行口语交际、习作训练的一次良好的语言训练。在交 流、评析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做好点拨、引导,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达到听说读 写综合发展,习作与口语交际同步提升的目的。 )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交流平台”谈的是怎样入情入境朗读课文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反映了作者真 情实感的文章,只有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实际上是对学生读书的一个引导。 “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名言和诗句,通过朗读积累, 体会人生的一些道理,懂得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等道理。 “课外书屋”向学生 推荐的是高尔基的《童年》 。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体 会情感。 【设计理念】 本块“回顾?拓展二” ,重积累,重阅读,重拓展。因此,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 悟,并适当地拓展阅读视野,以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 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 在读书中体会情感。 【教学建议】 “交流平台”谈的是怎样入情入境朗读课文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选择本组感兴 趣的课文进行朗读训练,尽可能的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在交流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的目的。教学“日积月累”时,则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名 人名言、诗句外,再引导学生互相推荐其他名人名言等,让学生在名言中受到思想的陶冶, 体会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等道理,从而更好地学习。在“课外书屋”教学中, 则要做好推荐工作,让高尔基的《童年》走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的童年是 不同的,童年不光有快乐,也有苦难,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当然,适时地引导学 生做些读书笔记,有助于语言的积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 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 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 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积累名言警句,初步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名言和诗句的理解,能用名人名言导行。 【教学准备】 1、高尔基的《童年》 。 2、收集有关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的名人名言等以供交流。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1、交流感受: ⑴ 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童年的课文,这些课文深深地感染了我 们。 小林和小东也被哪些事感染了, 并留下了深刻印象。 请大家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看看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 ⑵ 学生阅读。 ⑶ 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 ⑷ 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⑸ 教师小结: 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景,读出作者当时 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 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2、交流读书方法: ⑴ 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⑵ 全班交流。 ⑶ 归纳读书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时候脑海中要 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 感受读出来。 ) 二、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 ,读准确,通顺。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 3、指名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 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 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 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 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 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 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 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 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6、从这些句子中你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话语,为什么? 7、练习背诵。 8、外收集有关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练习多层次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对句子意思的理 解,不做过多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可简要给予解释。 ) 三、课外书屋 1、引入: 给学生介绍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 ,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请学生谈谈对《童年》这本书你都了解了些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介绍《童年》的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 学》 。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 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学生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教师小结。 【补充资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 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 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 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 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 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 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第三组》单元备课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是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组织教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在 人物语言上见功力。 这一组教材选编了多种文学体例,如文言文《杨氏之子》 ,历史故事《晏 子使楚》 ,剧本《半截蜡烛》 ,相声《打电话》 。教材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 意图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习 得语言的恰当表达方式,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学这一组教材,教师 要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法, 不同的渠道探寻和解读着我们的文化根源, 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 充分了解和感受祖国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 纬度得到全面的提升。 《杨氏之子》是《世说新语》中一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的文章,这也是学 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在教学时,我们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放慢速度,慢慢体会文章的节奏,教师重点在第四句“孔指 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 尝试根据自己的朗读来划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划,摇头晃脑,投入到课文的学 习之中。师生共同合作划出了课文的节奏,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学生再读时就读出了课 文的韵味。把课文来回读了几遍以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课文。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理解了课文,感受到课文里巧妙应答的人物 语言。最后老师又出示《世说新语》里的两则文言文《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 ,让学生 进行课外的拓展。 《晏子使楚》是一个历史故事,技术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 想侮辱晏子,晏子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全文以对话贯穿,通过巧妙回答、 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再现语言的精妙。教学这课时,我们则采用课本剧表演、分角色朗读 的形式,让学生在演练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精妙所在。 剧本《半截蜡烛》 、相声《打电话》 ,这是两种新的文学样式。教学剧本《半截蜡烛》 , 让学生在熟悉人物台词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独特。 教学相声《打电话》 ,在学生熟读了课文之后,给学生播放经典相声段子的录音、录像, 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感受相声的语言特点。 一组课文教学结束了,我们在归纳、总结本组课文的表现形式、语言的艺术上时,同学 们侃侃而谈,并且开始字斟句酌,我清楚这是学习了本组课文以后的结果,同学们已经感受 到了语言的魅力,懂得了语言的奥妙。在展示台中,同学们自编自演了快板、相声,为学校 的花草书写了温馨提示语, 使这一组教材中的每项内容不再是单一的存在, 而是由一篇篇前 呼后连,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字形成的一道风景,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知识、情感、方法浑然 一体的学习氛围。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 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3、通过创设具体的场合让学生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学写一份发言稿。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水资源有关的资料。 2、校内师生浪费水资源的镜头捕捉图片。 3、写字板若干。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话题 1、展示图片: (幻灯片展示本校水资源浪费的新闻图片,图片下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 ) 2、画外音,引出讨论: 导语:最近,我在校园内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同学水龙头打开后不关上,任 水白白流淌;有些人关不紧,任水滴漏;还有些同学洗手时,水龙头开得很大?? 发生了这样的事该怎么解决? 3、生畅所欲言,导出话题: 学生各抒己见(倡议书、报告老师、劝说、写警示牌、开班会??) 教师归纳,并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办法之一──劝告(板书) 。 二、小组交流,探究方法 导语:劝告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以理服人。那么,怎样才能以理服人呢?让我们来讨 论一下。 (准备:各小组领写字板一块。 ) 1、小组就怎样以理服人展开讨论,小组负责人负责记录本组发言提纲。 2、小组上台交流: (各小组汇集共同点写在黑板上,不同点留在写字板上。 ) 共同点: 用水资源的宝贵来劝说。 (生成、不可再生) 用水的用途来劝说。 用积水成渊的故事劝说。 不同点: (留在写字板上) 3、教师补充: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 做出相应的补充。 4、听录音:明确诚恳的态度在劝说中的作用。 ⑴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道理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那么让我们来听一听两位同学 劝说的开场白。 (播放录音1) 甲1:乙1同学,快去把水龙头关掉,水在那里哗哗地流,太浪费了。 乙1:关你什么事?(一边哼歌一边走) (播放录音2) 甲2:乙2同学,你刚才水龙头忘了关了,水哗哗地流,我觉得很可惜。 乙2:噢,对不起,我忘了。 (回头把水龙头关了,流水声停了。 ) ⑵ 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想法: 甲1 甲2 态度:生硬──和气 语气:直接──婉转 角度:自己──他人 结果:接受──拒绝 生小结:甲1说话的时候语气生硬,有指责批评的意思,引起了乙1的反感,不 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甲2说话婉转、诚恳,至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并无指责之意,所以对方 接受了他的建议。 师小结:劝说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仅靠理由的充分是不够的,诚恳的态度、婉 转地表达是让人接受的前提。三、创设情境,尝试实践 要求:同桌分别扮演劝说者和被劝说者,他生当群众。 尝试实践:生应用劝说提纲展开劝说工作,他生适时插话补充。 师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依据提纲有理有节地劝说,提醒学生不要扯与话题无关的事。 四、组织评价,促进提高 1、评一评: 对话理由是否充分,态度是否诚恳,被说服者是否心悦诚服,还有哪些道理没有讲 清楚? 2、利用媒体适时补充出示关于水资源的资料,各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摘录、补充自 己的提纲。 3、擂台赛: ⑴ 推荐两组4人上台,展示劝说本领。 ⑵ 评一评: 评价标准:态度是否诚恳、调理是否清晰、理由是否充分、表达是否婉转,被全 者是否心悦诚服。 五、创设情境,拓展劝说 1、生活中,需要劝说别人的情况有哪些? (爸爸的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到大街上,好朋友把 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 是说个没完没了;邻居的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既影响学习,以伤身 体??) 2、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情况,分小组练习劝说。 3、小组推荐两位同学面对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劝说情况,组织评价。 六、作业 生活中我们一定遇到不少这样那样的不该发生的事情, 有些事情我们有能力和义务对当 事人进行劝告。请从小事做起,从周围的朋友们开始,选定一件你认为必须劝告但经过自己 或他人多次尝试都未成功的事情进行劝告。注意:先收集相关的资料,再拟提纲,然后找一 个人一起练习一下,准备充分后带着诚意去劝说,祝你成功。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让同学们回顾本单元的课文, 交流学文的感受、 体会与收获, 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同学在班上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 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课前准备】 让学生回家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 提高同学的综合素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这几天,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 语言艺术。 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有什 么感受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分角色读,学生评价。 2、学生自读“交流平台” ,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 4、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 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有的同学说: “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 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这句 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说话有艺术性很高。 例2:有的同学说: “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 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 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话要简 洁,抓重点说。 ” ?? ⑵ 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让同学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 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 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 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有时使用语言艺术,别人听起来心 情非常舒服。 ” ②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语言艺术,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举例说 明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 人走路时总昂着头, 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 给周总 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 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和语言的艺术十分佩服和尊敬。 ⑶ 教师小结: 语言艺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 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 头表达的能力和语言艺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 (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 1、请同学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用大屏幕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3、指名读,评价。 4、快速朗读,达到背下来的程度。 二、感悟对联特点 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同学试试看。 数字联: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课外延伸: ⑴ 教师提供课外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⑵ 同学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如果没有赶快行动起 来。 顶针联: “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 ” 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 ” 数字联: “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 回文联: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 ” 山山水水。 ” 叠字联: “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 捷。 ” ⑶ 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 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⑷ 背诵以上对联。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用开火车的形式背诵。 4、背诵课外对联。 四、展示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等等,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 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提高能力。 五、成语故事 1、请同学认真默读成语故事《舍本逐末》 。 2、有感情的朗读这个成语故事。 3、同桌互相复述《舍本逐末》故事。 4、分别解释 舍、本、逐、末的意思。 “本”在本课中指什么?“末”在课文中指什么? 5、 “舍本逐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6、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内外对联书写一遍。 2、收集成语故事。 评析: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心理背 景不一样,在与文本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必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结果。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力图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参与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读出滋味,读出个性。同时, 在充分尊重学生多元感悟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引领点拨作用,提升学生的感悟内涵。 3、同学们说得多精彩!到这里,我相信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已经非 常丰满了。你可以用什么四字词语评价他呢?其他同学请把自己想到词写在第一幅插图旁 边。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好词语来赞美蔺相如, 老师把大家所写的词语整理一下, 让我们 资源共享,一起大声地读一读这些词。出示相关词语: 蔺相如: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深谋远虑、挺身而出、随机应变、不畏强权、临危 不惧。 廉颇:英勇善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知错就改。 评析:让学生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浓缩在简单的几个字之中,学生咬文嚼字,思辨 推敲,这不仅积累了语言,更培育了智慧,使学生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四、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1、同学们,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作者在凸现蔺相如的特点时,主要是抓住了 人物的语言来进行描写的。为了让人物形象更为生动,更为丰满,我们还可以抓住人物的神 态、动作、心理活动来进行刻画。其实,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还有好几处地方对人 物描写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把它写具体。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 3、指名学生朗读交流。 评析:让学生补充文章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使西域的张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