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中 石油烃含量国际上是否有限值标准 请告诉我 英文下便准号 或出自哪里 谢谢。

地下水中石油烃生物降解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吉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地下水中石油烃生物降解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摘要】:某油田开采厂区由于油井返水事故造成了浅层地下水污染,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地下水饮水安全,急需选取适当的修复方法对该地区地下水进行治理。在众多修复方法中,监测自然衰减修复技术因其具有利用天然衰减能力,不产生次生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土地使用的干扰程度极小等特点而成为首选。该技术包括对流、弥散、挥发、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等过程,其中只有生物降解作用能够通过破坏污染物结构而将其彻底根除。因而生物降解作用是否发生及其反应程度直接影响着自然衰减修复技术的效果,对该过程进行研究是评价自然衰减技术可行性和适宜性的关键。
本文以该石油污染场地为例,在充分分析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特征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场地地下水和土壤的水化学和稳定碳、硫同位素数据分布规律,并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同位素守恒和瑞利分馏模型分析等手段,探讨了场地地下水污染特征,分析了控制污染场地监测指标形成分布的主要过程,识别地下水中石油类组分生物降解作用的机理。具体研究成果如下:
一、场地地下水污染特征
对场地污染源和污染源下游不同位置自地表至含水层上部不同深度土样TPH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污染途径为直接穿透式污染,主要是油井返水事故使含油污水直接穿透进入含水层所造成的。
地下水中TPH含量多期监测结果显示各监测井中地下水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监测期间各监测井TPH浓度基本稳定,空间上地下水中TPH污染晕由污染源沿水流方向向下游扩展,污染晕轴部大体位于观测孔Z1-1、Z7、Z16、Z9所构成的直线上,向轴两侧TPH浓度逐渐降低。
二、地下水石油烃污染场地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对污染场地水化学指标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各个监测井中主要指标含量在3个月的监测期内变化不大,相对较稳定,说明污染场地地下水环境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空间上沿着污染晕轴线由污染源向下游监测生物降解作用的各指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表征石油烃生物降解产物的DIC含量逐渐降低,各主要电子受体则由低变高,而代表地下水环境的主要理化指标pH值、Eh则相应地表现出升高的趋势,说明了可能发生了石油烃的生物降解作用。
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成功地从众多监测指标中提取出影响场地地下水化学性质的5个主因子,结合各主因子所对应成分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证明了控制场地地下水化学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矿物的溶解作用和石油烃的微生物降解反应。在此基础上,以代表微生物降解作用的F2主因子在各观测点的得分系数为依据,对石油烃微生物降解反应程度在空间上的强弱分布进行了研究,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各监测点按水化学性质及其揭示的反应过程划分为两大类,类别1分布于污染源和污染晕上游,主要控制因素为石油烃微生物降解作用;类别2主要分布于场地污染晕下游和边缘位置,主要受到了可溶矿物的溶解过程影响。验证了由因子分析得分系数得到的结论。
三、地下水中石油烃生物降解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
通过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矿物分析结果、土壤有机碳和水化学指标含量的分析,确定场地地下水未污染条件下无机碳的主要来源为碳酸盐矿物的溶解过程,进而得到未污染地下水δ13C值在-10%0附近。
场地内受到石油烃污染的地下水δ13CDIC值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势:由污染场地Z7断面向污染晕下游随着石油烃含量逐渐减少,地下水中DIC含量也相应降低,而δ13C值逐渐升高到Z10的未污染地下水水平;相应地,Z7断面上游污染源附近各观测井地下水中δ13C值则均高于场地地下水背景值范围。结合场地污染特征、降解产物和电子受体含量空间分布以及不同来源无机碳δ13C值范围分析,Z7断面下游受污染地下水主要受到了石油烃不产甲烷的生物降解作用产生的无机碳的补给,而其上游地下水无机碳含量则主要受到了产甲烷的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
针对场地受到石油烃污染的地下水δ13CDIC进行的守恒分析结果表明,污染场地Z7断面以下受污染地下水中无机碳含量的增加有58.9%来源于石油烃的不产甲烷微生物降解作用:
四、地下水中石油烃生物降解的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污染场地地下水SO42+及其δ34S值空间上变化规律为:沿着污染晕延伸方向场地内Z1-1断面以下随着SO42-含量逐渐升高,δ34S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上游生物降解作用更彻底,利用了更多SO42-作为电子受体,同时使得残余的SO42-中更加富集34S同位素。
场地污染源附近Z23和E3孔的δ34S值偏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了δ34S值较低的含油污水侵入以及含水介质中铁的氢氧化物及氧化物的吸附作用的影响。
污染场地地下水处于较为封闭的系统条件下,利用瑞利分馏模型得到污染场地内SO42-中34S的富集系数ε为-8.23%。,与其他石油烃污染地下水尘物降解作用研究中报道的结果较为一致。证明了以SO42-作为电子受体的生物降解作用对污染场地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P641.3【目录】:
Abstract7-13
第1章 绪论13-23
1.1 选题依据13-14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4-19
1.2.1 微生物降解石油类污染物的反应过程14-15
1.2.2 地下水石油烃生物降解过程中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15-19
1.3 研究内容19-20
1.4 技术路线20-23
第2章 污染场地概况23-29
2.1 自然地理概况23-24
2.1.1 污染场地自然条件23
2.1.2 气象水文概况23-24
2.1.3 地形地貌24
2.2 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24-29
2.2.1 区域地层24-26
2.2.2 水文地质概况26-29
第3章 地下水土的监测、取样与分析29-34
3.1 监测网的布置29-30
3.1.1 监测井的布置原则29
3.1.2 监测井的结构29
3.1.3 污染场地监测网29-30
3.2 监测的指标参数与取样、测试分析方法30-34
3.2.1 监测指标确定30
3.2.2 样品采集与保存30-31
3.2.3 水化学指标测试方法31-32
3.2.4 碳硫稳定同位素测试方法32-34
第4章 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特征34-39
4.1 地下水、土中TPH浓度变化34-36
4.1.1 污染途径34-35
4.1.2 地下水污染晕时空分布35-36
4.2 主要有机污染指标36-39
第5章 地下水石油烃污染场地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过程39-54
5.1 污染场地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39-41
5.1.1 时间变化39-40
5.1.2 空间变化40-41
5.2 污染场地水化学类型41-43
5.3 污染场地水化学环境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43-54
5.3.1 因子分析43-50
5.3.2 聚类分析50-54
第6章 地下水中石油烃生物降解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54-62
6.1 地下水土中碳的演化54-56
6.2 地下水土中碳演化过程的稳定同位素的分布56-57
6.3 污染场地地下水中碳演化的稳定同位素示踪57-62
6.3.1 场地地下水未污染条件下无机碳中碳稳定同位素特征57-59
6.3.2 场地石油烃污染地下水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特征59-60
6.3.3 场地石油烃污染地下水无机碳稳定同位素守恒研究60-62
第7章 地下水中石油烃生物降解的硫同位素地球化学62-66
7.1 地下水SO_4~(2-)的硫同位素组成及其来源62-63
7.2 污染场地硫酸盐中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63-66
第8章 结论与建议66-69
8.1 主要结论66-68
8.1.1 场地地下水污染特征66
8.1.2 地下水石油烃污染场地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过程66-67
8.1.3 地下水中石油烃生物降解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67
8.1.4 地下水中石油烃生物降解的硫同位素地球化学67-68
8.2 存在问题及建议68-69
参考文献69-73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73-7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文文;刘晶晶;叶美玲;韩海涛;钟国华;;[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佘跃惠;周玲革;刘宏菊;王家卓;张凡;李向前;张宏翼;;[J];生态科学;2005年04期
刘全有;刘文汇;;[J];石油学报;2007年01期
窦立荣;;[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2年01期
宋汉周,AllanD.W[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宋长玉;;[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4期
黄先雄;王升兰;;[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5期
李金荣;杨振放;邢永强;李金玲;;[J];人民黄河;2007年12期
倪春华;包建平;顾忆;;[J];石油实验地质;2008年04期
迟杰,李金娟,刘华;[J];天津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银华;廖玉宏;史权;张亚合;;[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倪春华;包建平;;[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王震宇;许颖;;[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曾睿;吴耀国;;[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刘洛夫;赵建章;张水昌;方家虎;肖中尧;;[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C];2003年
阎桂林;邱荣华;陈祥;王适新;;[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周长征;李秀云;蒋生祥;;[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熊英;程克明;杨志明;;[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王万春;张林晔;刘文汇;康晏;任军虎;;[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贾望鲁;彭平安;肖中尧;于赤灵;;[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周丹;[N];中国矿业报;2002年
卢家兴;[N];大众科技报;2004年
周泓;[N];中国畜牧报;2002年
;[N];中国质量报;2003年
梁勋 王帝;[N];农民日报;2008年
杜燕侠?王帝;[N];淄博日报;2008年
马国军 见习记者
陈加宝;[N];济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子间;[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刘虹;[D];吉林大学;2012年
杨乐巍;[D];天津大学;2010年
雅鲁布;[D];武汉大学;2004年
姜岩;[D];天津大学;2005年
张坤;[D];清华大学;2008年
李金荣;[D];长安大学;2004年
尹艳娥;[D];同济大学;2007年
孙秀丽;[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张娟;[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航;[D];吉林大学;2011年
邓海静;[D];吉林大学;2011年
何华;[D];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
李茂毅;[D];西北大学;2011年
叶云;[D];安徽大学;2012年
朱云海;[D];宁波大学;2012年
梁强;[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1年
余焱;[D];复旦大学;2012年
白云;[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黄玲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