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位器冲压成形工艺编制及冲压模具设计计?

检测套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案例分析
<meta name="description"
1 零件分析
图1所示检测套为某私营企业从外商处承揽的某检测装置上的零件,采用1mm厚的优质低碳钢10制成,生产批量较大。2 工艺计算
这是一常见的典型拉伸件,零件结构并不很复杂,按照零件的加工顺序,首先要对零件进" />
&&&&&|&&|&&&|&&|&&|&&|&&|&&|&&|&
作者: 发布时间: 来源: 
1 零件分析
图1所示检测套为某私营企业从外商处承揽的某检测装置上的零件,采用1mm厚的优质低碳钢10制成,生产批量较大。2 工艺计算
这是一常见的典型拉伸件,零件结构并不很复杂,按照零件的加工顺序,首先要对零件进
1 零件分析 图1所示检测套为某私营企业从外商处承揽的某检测装置上的零件,采用1mm厚的优质低碳钢10制成,生产批量较大。2 工艺计算 这是一常见的典型拉伸件,零件结构并不很复杂,按照零件的加工顺序,首先要对零件进行工艺计算,才能制订出合理的工艺方案。 选取合适的修边余量后,根据拉伸前后毛坯与工件的表面积不变原则,依据毛坯直径D计算公式: (∑f为拉伸零件各部分的表面积之和)。 可求得D=38.5。 那么,该零件的拉伸系数m=d/D=15.1/38.5=0.39。 根据资料中的判断条件,确定是否采用压边: 毛坯相对厚度t/D×100=1/38.5×100=2.6 (0.09~0.17) (1-m)=0. 因t/D<(0.09~0.17)(1-m) 故需采用压边圈。 查表得,极限拉伸系数m极=0.48~0.5。 因m<m极,故需多次拉伸。 根据资料,可选取各次拉伸系数m1=0.52,m2=0.76。 即第一次拉伸:d1=m1D=0.52×39=20。 第二次拉伸:d2=m2d1=0.76×20=15.1(式中各零件直径为中心层直径)。3 工艺方案的确定 考虑到该零件锥形部分成形高度h=7.5<(0.25~0.3)d2=9.75~11.7,属于浅锥形件,毛坯的变形程度不大,故能一次拉成,但按锥形件成形规律,须先拉伸成直径等于锥形件大端直径的圆筒形。 由于锥形底部及侧面的3个φ5mm孔的冲切直接与锥形拉伸成形有关,因此宜在锥形部分成形后加工,否则易产生孔变形。 根据上述分析及工艺计算,按传统工艺一般可制定出如下工艺方案:落料→第一次拉伸→第二次拉伸→拉成锥形→修边→冲各孔。 即:整个零件的加工由6个工序、6副模具完成。 考虑到锥形拉伸为浅锥形件拉伸,变形量不大,对已拉伸的零件口部影响很小,可以考虑将第二次拉伸与修边复合;又由于落料直径φ38.5mm与第一次拉伸筒形外径φ21mm两尺寸相差较大,能保证落料-拉伸上模壁厚有足够的强度,两工序有复合的条件;锥形拉伸与冲底孔及侧孔两工序通过合理的模具设计当然也能实现复合,但使模具设计变得复杂,模具制造也很困难。 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同时针对企业生产加工能力,决定对上述6个工序进行有效复合为4个,制订工艺方案如图2所示,即:先落料并首次拉伸(图2a)→第二次拉伸并挤边(图2b)→拉成锥形(图2c)→冲底孔及侧孔(图2d)。因此,整个零件由4个工序完成加工,需要设计4副模具,即:落料-首次拉伸复合模→第二次拉伸-挤边复合模→锥形成形模→冲孔模。4 模具设计 4.1 落料-首次拉伸复合模设计 设计的落料-首次拉伸复合模结构如图3示。 模具工作过程为:坯料送入,上模下行,落料下模8及落料-拉伸上模2分别与坯料接触落料,落下的圆形毛坯被卸料板7及落料-拉伸上模2压紧校平,当滑块继续下行时,坯料分别通过凸模4及落料-拉伸上模2的向上、向下运动完成拉伸,拉伸好的零件通过卸料器3推下。图3 落料-首次拉伸复合模结构图 1.聚氨酯橡胶 2.落料-拉伸上模 3.卸料器 4.凸模 5.顶杆 6.压料板 7.卸料板 8.落料下模由于其结构较为典型,此处不再详述。4.2 拉伸-挤边复合模 设计的拉伸-挤边复合模,结构如图4所示。图4 拉伸-挤边复合模结构图1.上模座 2.拉伸挤切凹模 3.压边圈 4.卸料板 5.打杆 6.模柄 7.拉伸挤切凸模 8.调节螺母 9.限位柱 10.顶杆 11.螺杆 12.下模座 13.顶板 14.弹簧 15.调整板 16.调整螺母
冲床滑块上行,模具开启,顶杆10、顶板13将弹簧14的弹力传递到压边圈3而被顶起。此时,将首次拉伸好的半成品套于压边圈3上,当冲床滑块下行,拉伸挤切凹模2与压边圈3作用进行压边,其压边力大小可通过适当调节限位柱9与压边圈3台阶处的距离进行控制。随着冲床滑块的逐渐下移,拉伸挤切凹模2与拉伸挤切凸模7共同作用对拉伸半成品进行第二次拉伸,当拉伸完成,拉伸挤切凸模7上的挤切刃口部位开始与拉伸挤切凹模2作用将挤切口部挤切出来,完成修边。零件及废料由卸料板4从拉伸挤切凹模2内推出,工件与切边料自行分离。 模具设计中,采用的套筒式压边圈3同时起压边及定位作用,同时考虑到料薄易起皱,设置了调整弹簧14来达到足够的压紧力,在拉伸挤切凹模2上安有限位柱9来调节压边圈3的合适压紧力,因此,能使压边力保持均衡同时又可防止将坯料夹得过紧。 整副模具拉伸单边间隙取1.1mm,挤切凸凹模挤切的双边间隙取0.04~0.06mm。 4.3 锥形模设计 设计的锥形模结构如图5所示。
【】【】【
※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 其他信息
访问数:&|&
数据加载中..限位板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
文件介绍:
该文件为 pdf 格式,下载需要 5 积分
限位板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
限位板落料级进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
限位板冲孔落料级进模具设计的设计思路
冲裁是冲压工艺的最基本工序之一,它是利用模具使板料沿着一定
的轮廓形状产生分离的一种冲压工序。它包括落料、冲孔、切边、修边
切舌、剖切等工序,其中落料和冲孔是最常见的两种工序。冲裁在冲压
加工中应用极广。它既可直接冲出成品零件,还可以对已成形的工件进
行再加工。普通冲裁加工出来的制件的精度不高,一般情况下,冲裁件
的尺寸精度应在 IT12 级以下,不宜高于 IT10 级。
只有加强冲裁变形基础理论的研究,才能提供更加准确、实用、方
便的计算方法,才能正确地确定冲裁工艺参数和模具工作部分的几何形
状与尺寸,解决冲裁变形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制
限位板是典型的冲压件,该模具工作过程很简单就是冲孔和落料,
根据零件图的结构和尺寸精度以及材料的性能确定完成该冲件所需要的
模具类型.因此,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采用复合模。根据计算的结果和选
用的标准模架,判断此次冲裁能不能采用标准的模架。为了保证制件的
顺利加工和顺利取件,模具必须有足够高度。要改变模具的高度,只有
从改变导柱和导套的高度,改变导柱和导套的高度的同时,还要注意保证
导柱和导套的强度. 导柱和导套的高度可根据冲裁凸凹模与落料凹模工
作配合长度决定.设计时可能高度出现误差,应当边试冲边修改高度。...
看不清楚,换一个
无相关信息一、课程设置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专业代码:580106)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专业主干核心课程。该课程是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以培养现代制造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标准和社会相应的职业资格为指导下设置的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1.课程的技术背景及特征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冲压生产技术的核心技术,冲压技术涉及电子信息、...
课程负责人
成虹教授,硕士生导师(兼)。第三届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现任成都工业学院四川省高校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模具设计与制造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四川省第十届党代会代表。兼任四川省模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成虹教授长期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有5年的工程实践经历,是国内模具教育界知名专家。近年来出版了《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师手册》等著作8部,其中《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材被评为四川省精品教材;主持的《冲压工艺与模具...&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ISBN:7-04-
主编:成虹
高等教育出版社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
ISBN:978-7-04-
主编:刘建超 张宝忠
高等教育出版社
还有谁在学这门课:
主办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2
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享有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信息网络传播的专有使用权 未经书面允许,请勿转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冲压模具设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