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书141页练习上的 141页142页的 谢啦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教学案大全.DOC
五班级& &数学 下册& &主备人:& && && && &复备人:& &&&
课型:探究课& & 课题:& &第6章 统计&&众数& &&&学生姓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一组数据的对称美,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
【教学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复习旧知:中位数、平均数
二、学习新知
(一)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1.48& &1.48
1.49&&1.50&&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6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老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4.小结: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利用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从直观上进一步充分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二)分析数据,尝试统计决策
1.根据“做一做”提供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练习。
练习二十四第1、2、3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四第4、5、6题
四、全课小结 学生畅谈收获。
五班级& &数学 下册& &主备人:& && && && &复备人:& &&&
课型:探究课& & 课题:& &第6章& &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生姓名
教学目标:
& &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
& & 2.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践操作,以及整理和分析数据等能力。
& &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初步的统计观念。根据统计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 &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 &&&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 &&&教师给学生提供空白统计图。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尺子、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导入
& &&&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2008年8月那个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吗? 在这届奥运会上哪个国家的金牌总数第一?你知道有几枚?哪个国家第二? 现在,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颁奖仪式上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课件播放视频,师生一起轻声跟唱国歌。
& &&&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一次又一次的升起,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自豪!在奥运会上,美国队一直都是中国队强劲的对手,我们的体育健儿们一直在为祖国的荣誉奋力拼搏着。下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近五届奥运会上,中国队和美国队获得金牌数的情况。课件出示单式统计表。
& & 分别观察这两张统计表,从表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发现金牌数量有什么变化?
2、提出问题
& & 根据这两张统计表,你能分别画出统计图吗?想想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统计图?要想清楚地看出金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你会选用哪种统计图?说说理由。板书: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多少,变化情况。画单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板书:描点,连线、标数
& & 请拿出1号方格纸,分别画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完成后和同桌、老师的对比看画得是否一样。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
& & 为了能更方便的比较两国金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我们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成复式统计表。(课件显示“合成”过程)
& & 那么要想比较两国金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用这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方便不方便?那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2、合作探究
& &&&小组讨论:选择什么统计图更方便?理由是什么?小组合作试着画出统计图。
&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到一起。
& & 课件显示“合成”过程。揭题:像这样的折线统计图,我们称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
& & 强调标题的变化、图例的作用。
& & 独立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桌对比,提出修改意见并修改。
3、对比理解
& & 观察思考: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课件显示3张统计图。
& &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板书:2种或以上
4、简单分析,回答问题
& & 请同学们观察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中国和美国分别在哪一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
(2)哪一届奥运会金牌数量相差最少?
(3)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国在历届奥运会上的表现。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1、选一选:我们在制图时要根据需要做出选择:
(1)( )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2)(&&)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情况。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3)朝阳小学要统计各年级同学做好事的件数,应选用(& &)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4)表示一年里12 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 &)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2、书上128页“做一做”(提示:省略部分)练习二十五1、2、3题。
五、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 &&&说说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作业:
& &课后请你们把上个月语文、数学作业中的优秀次数统计下来,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全班做一个交流评比。
五班级& &数学 下册& &主备人:& && && && &复备人:& &&&
课型:探究型& & 课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第2课时)& & 学生姓名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三 练习过程
(一)完成教材第13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 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导成教材第131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5 题。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下面是王强收集的2005 年春节期间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的统计图。
2005 年2 — 15 日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人数统计图
……厂甸庙会
……龙潭湖庙会& &&&
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 l )游览两个庙会的人数分别在哪一天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 2 )哪个庙会的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 3 )假如明年要游览庙会,你认为哪天比较好?
( 4 )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五班级& &数学 下册& &主备人:& && && && &复备人:& &&&
课型:探究型& & 课题《打电话》(第1课时)& & 学生姓名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4、感受猜想与验证的重要性。体会理论上的最优与实践中的最优的区别。
教学重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突破“知识本位”,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优化的思想。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 && && && &(板课题)(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打电话,你会打电话吗?那我看看你们到底会不会?
李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
这个帮忙转告,怎么个转告法?你想让几个人去转告?没有别的方法了吗?
猜一猜:哪种方法快?比如平均分成3组和平均分成5组比,哪种快。是不是分的组数越多就越快?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快?
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每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那么你估计一下你最少要几分钟?(学生可自由猜测)
二、探索比较
1、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领悟到什么了没有?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反馈。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摆出磁铁。并追问,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
方案1要15分钟。这样肯定太慢了。那么用分组的方法怎么样呢?请用分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方案。
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
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
这两种方案与之前你猜想的结果怎么样?是不是组分得越多就越快?有什么想说的吗?所以在猜想上,我们要大胆,要想出你尽可能的答案,然后再验证。如果每组分
的人数不同呢,结果会怎样?
方案2(3):4组(4、4、4、3)(要6分钟)
方案2(4):3组(6、5、4)(要6分钟)
这两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每个组长都不会闲了)
方案2(5):5组(5、4、3、2、1)(要5分钟)
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每分钟通知的人数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并让学生讲解。
三、探究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1、2、3、4
接到通知人数1、2、4、8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 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人
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
& && & 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 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四、优化方案
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列举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学生说后)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好?板书设计:
& && && && &打电话
方案1:逐个通知
方案2:帮忙转告
(1)& && & 平均分成3组(5,5,5)——7分钟
(2)& && & 平均分成5组(3,3,3,3,3)——7分钟
(3)& && & 分成4组(4,4,4,3)——6分钟
(4)& && & 分成3组(6,5,4)——6分钟
(5)& && & 分成5组(5,4,3,2,1)——5分钟
五班级& &数学 下册& &主备人:& && && && &复备人:& &&&
课型:探究型& & 课题《找次品》(第1课时)& & 学生姓名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 … 轻的一端就会… … ,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
2 .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 1 )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 瓶钙片,其是有一瓶少了3 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 2 )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全班汇报。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秤来称)、用天平称(老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留出思考空间。)
3 .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 1 )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 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 2 )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老师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
( 3 )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硅码);利用推理(老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老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祛码称出每瓶的质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 .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 … ),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1 :这里有5 瓶钙片,其中1 瓶少了3 片,设法把它找出来。
2 .让学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 1 )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5 瓶钙片,其中有1 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 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 2 )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老师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 3 )全班汇报。较复杂的方法老师帮助板书示意图。老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观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 4 )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 5 )老师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 … 还可以… … 。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5 .完成教材第136 、137 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3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 l )第1 题,因总数为9 筐,故可平均分成3 份,只称2 次就能保证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 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能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 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 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 2 )第2 题,把15 盒平均分成3 份,至多3 次就可能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五班级& &数学 下册& &主备人:& && && && &复备人:& &&&
课型:探究型& & 课题《找次品》(第2课时)& & 学生姓名
&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解决9 个零件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 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老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老师帮助梳理方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老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伐出次品?
(4)全班汇报。老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6)小结:把9 个零件分成3 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2、.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l)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 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2)学生猜想。
(3)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 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 份,即4 , 4 , 4 。)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 次。
(4)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2,8) (3,3,6)(5,5,2)(6,6)……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6)小结: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 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3 .完成教材第136 、137 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一6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⑴第5 题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 次。
⑵第6 题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 份,至多称2 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 , 5 …… 时如何找出次品。
⑶第7 题是一道关于集合运算的题目。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用集合圈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本题可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知识画出图。再分析题意:两个组都没有参加的有6 人,所以参加课外小组的一共有25 一6 一19 (人)。这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12 + 10 一19 =3 (人)
(二)课堂作业新设计
1 .有7 瓶药片,其中1 瓶中少2 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 .有15 盒巧克力派,其中1 盒中少3 块,设法把它找出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在生活中如何从几个物品中找出次品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知道了很快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原则: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 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
五班级& &数学 下册& &主备人:& && && && &复备人:& &&&
课型:复习型& & 课题:《总复习》(课时安排)& & 学生姓名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学期所学的主要内容: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空间与图形、统计。
根据这一册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基本概念多,很多知识都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等特点,必须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听复习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对本册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更妈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使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因数和倍数                     1课时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课时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课时
4、空间与图形                     1课时
5、统计                        1课时
6、综合复习    
五班级& &数学 下册& &主备人:& && && && &复备人:& &&&
课型:复习型& & 课题:& &&&复习因数和倍数& &&&学生姓名
教材第138页1、2题,第141页1、2题
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2 、5 、3 的倍数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基本练习
1、做教材13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做教材138页第2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因数和倍数
2、复习2、5、3的倍数
3、复习质数和合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141页第1题
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2、完成第141页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略)
五班级& &数学 下册& &主备人:& && && && &复备人:& &&&
课型:复习型& & 课题: 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学生姓名
教材第138页3、4、5题,第141页3、4、5题
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
一、基本练习
1、做教材138页第3题
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2、做教材138页第4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3、做教材138页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分数的意义
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4、复习约分
5、复习通分
6、复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三、巩固练习
1、完成141页第3题
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2、完成第141页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第141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略)
五班级& &数学 下册& &主备人:& && && && &复备人:& &&&
课型:复习型& & 课题:《总复习》(第3课时)& &学生姓名
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材第139页6题,第141页6、7、8题
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使学生在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灵活选择简便算法。
一、基本练习
做教材139页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142页第6题
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2、完成第142页第8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
四、全课总结(略)
教材第142页第7题
五班级& &数学 下册& &主备人:& && && && &复备人:& &&&
课型:复习型& & 课题:《总复习》(第4课时)& &学生姓名
复习空间与图形
教材第139、140页7、8、9、10题,第142、143页9、10、11、12题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一、基本练习
1、做教材139页第7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2、做教材139页第8题
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3、做教材140页第9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4、做教材140页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复习指导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143页第1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
四、全课总结(略)
教材第142、143页第9、10、12题
五班级& &数学 下册& &主备人:& && && && &复备人:& &&&
课型:复习型& & 课题:《总复习》(第5课时)& &学生姓名
复习简单的统计
教材第140页第11题,第143、144页第13、14题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的含义,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一、基本练习
做教材140页第11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二、巩固练习
完成143页第1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
三、全课总结(略)
教材第144页第14题
五班级& &数学 下册& &主备人:& && && && &复备人:& &&&
课型:复习型& & 课题:《期末综合实力评价》(第1课时)&&学生姓名
1 .把42 分解质因数是(& && &&&) 。&&
2 .能同时被2 、5 、3 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 && && &&&)。
3 , 10 以内质数的乘积是(& && && && & )。
4 . 2& &=& & =& & =& &&&=& &&&=
5 .从1 — 9 的自然数中,( )和(&&)是相邻的两个合数;(&&) 和(&&)是相邻的两个质数。
6 . 42 的最小约数是(& & ) ,最大约数是(& & ) ,最小倍数是(& & )。
7 .把30 写成两个质数的和。
& & 30 = (& &) + (& &) = (& &) + (& &)
8 . 18 和24 的最大公约数是(& &) ,最小公倍数是(& &)。
9 . 1.98L = (& &) ml = (& &) cm3
56 千克=(&&)吨& && &45 分=(&&)时
10 .把三块棱长都是4cm 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三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减少了(&&) cm2 。
11 .一个长方体接上一个正方体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60 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12 .一根长方体木料左右两个面都是正方形,其余4 个面的总面积是7.2 平方米。这根木料长4 .5 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米。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里)
1 .在下面各式中,除数能整除被除数的是(&&)。
A .&&12÷4& &&&B . 1÷3& && &C . 2.5÷2.5
2 .与 相等的分数(& &)
A .只有一个& &&&B&&. 只有两个& &&&C .有无数个
2 . 两个质数相乘的积(& & )
A .一定是质数& &&&B .一定是合数& &&&C .可能是质数,也可能是合数
四 解决问题。
1 . 幼儿园买来一些糖果,第一次吃了它的 ,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吃了这些糖果的 ,两次一共吃了这些糖果的几分之几?
2 .小红帮妈妈打一份稿件,先打了这份稿件的 ,又打了这份稿件的 。还剩这份稿件的几分之几没打?
3 .用铁丝围成长、宽、高分别是6 分米、4 分米、3 分米的长方体模型三个,至少需要多少分米铁丝?
4 .在一间长4 米、宽3 米的办公室地面铺一层厚3 厘米的混凝土。需要多少立方米的混凝土?
5 .一块长方体石料,体积是64 立方分米,已知石料的长是8分米,宽是4 分米。石料的高是多少分米?(用方程解)
6 .一个长方体罐头盒,长6 厘米,宽8 厘米,高8 厘米。在它的四周贴上一圈商标纸(接头处不计),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
7 .某家超市一分店、二分店销售饮料情况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并回答后面的问题。某家超市一分店、二分店销售饮料情况统计图。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 1 )两个分店销售额最高的是(& & )
( 2 )一分店从(&&)月到(& & )月销售额增长得最快。
( 3 )二分店从(& &)月到(& & )月销售额增长得最快。
& && && &&&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书141页练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