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编写一道应用题关于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为;x+y=400,5(x-y)=400

当前位置:
>>>“方程”是现实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数学模型.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编写一..
“方程”是现实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数学模型.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编写一道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并使所列出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为,并写出求解过程.
题型:解答题难度:中档来源:期末题
应用题:我家里有60棵树,其中杨树是柳树的2倍,求杨树和柳树各有多少棵?解:答过程:设杨树x棵,柳树y棵 依题意: 解得 答:我家有杨树40棵,柳树20棵.(答案不唯一)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方程”是现实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数学模型.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编写一..”主要考查你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都成立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组的解,即其解是一对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情况: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求方程组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组。一般来说,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有以下三种情况:1、有一组解。如方程组:x+y=5①6x+13y=89②x=-24/7y=59/7 为方程组的解2、有无数组解。如方程组:x+y=6①2x+2y=12②因为这两个方程实际上是一个方程(亦称作“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所以此类方程组有无数组解。3、无解。如方程组:x+y=4①2x+2y=10②,因为方程②化简后为x+y=5这与方程①相矛盾,所以此类方程组无解。可以通过系数之比来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情况,如下列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ax+by=cdx+ey=f当a/d≠b/e 时,该方程组有一组解。当a/d=b/e=c/f 时,该方程组有无数组解。当a/d=b/e≠c/f 时,该方程组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方程的依据—等式性质1.a=b←→a+c=b+c2.a=b←→ac=bc (c&0)一、消元法1)代入消元法用代入消元法的一般步骤是:①选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进行变形,变成 y = ax +b 或 x = ay + b的形式;②将y = ax + b 或 x = ay + b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将另一个方程变成一元一次方程;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 x 或 y 值;④将已求出的 x 或 y 值代入方程组中的任意一个方程(y = ax +b 或 x = ay + b),求出另一个未知数;⑤把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用大括号联立起来,这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例:解方程组 :&&&& x+y=5①{&&&& 6x+13y=89②解:由①得x=5-y③把③代入②,得6(5-y)+13y=89即 y=59/7把y=59/7代入③,得x=5-59/7即 x=-24/7∴ x=-24/7y=59/7 为方程组的解我们把这种通过“代入”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求出方程组的解的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2)加减消元法用加减法消元的一般步骤为:①在二元一次方程组中,若有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则可直接相减(或相加),消去一个未知数;②在二元一次方程组中,若不存在①中的情况,可选择一个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再把方程两边分别相减(或相加),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元一次方程;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④将求出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组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⑤把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用大括号联立起来,这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例:解方程组:&&&& x+y=9①{&&&& x-y=5②解:①+②2x=14即 x=7把x=7代入①,得7+y=9解,得:y=2∴ x=7y=2 为方程组的解利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组中两个方程中的某一个未知数前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然后把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以消去这个未知数,使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而得以求解。像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3)加减-代入混合使用的方法例:解方程组:&&& &13x+14y=41①{&&&& 14x+13y=40 ②解:②-①得x-y=-1x=y-1 ③把③ 代入①得13(y-1)+14y=4113y-13+14y=4127y=54y=2把y=2代入③得x=1所以:x=1,y=2特点:两方程相加减,单个x或单个y,这样就适用接下来的代入消元。二、换元法例:解方程组:&& (x+5)+(y-4)=8{&& (x+5)-(y-4)=4令x+5=m,y-4=n原方程可写为m+n=8m-n=4解得m=6,n=2所以x+5=6,y-4=2所以x=1,y=6特点:两方程中都含有相同的代数式,如题中的x+5,y-4之类,换元后可简化方程也是主要原因。三、设参数法例:解方程组:&&&&& x:y=1:4{&&&& 5x+6y=29令x=t,y=4t方程2可写为:5t+6×4t=2929t=29t=1所以x=1,y=4四、图像法二元一次方程组还可以用做图像的方法,即将相应二元一次方程改写成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在同坐标系内画出图像,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发现相似题
与““方程”是现实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数学模型.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编写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92175299300536923189807189978189255(2007o赤峰)“方程”是现实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数学模型.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编写一道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并使所列出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为,并写出求解过程.
提 示 请您或[登录]之后查看试题解析 惊喜:新手机注册免费送10天VIP和20个雨点!无广告查看试题解析、半价提问数学应用题,要奥数级别的,50道左右,像工程问题或行程问题这样的类别。题目、过程、答案都要。_百度知道
数学应用题,要奥数级别的,50道左右,像工程问题或行程问题这样的类别。题目、过程、答案都要。
提问者采纳
小学五年级奥数试题:行程问题(北大奥数卷)在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行”,“行”中有三个重要的量:路程、速度、时间。研究这三个量的典型应用题叫做行程问题。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是行程问题的两个重要的类型。相遇问题是指两个物体在行进过程中相向而行,然后在途中某点相遇的行程问题。其主要数量关系式为: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追及问题是指两个物体在行进过程中同向而行,快行者从后面追上慢行者的行程问题。其主要数量关系式为: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例1
姐姐放学回家,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步行回家,12分钟后妹妹骑车以每分钟240米的速度从学校往家中骑,经过几分钟妹妹可以追上姐姐?分析:经过12分钟,姐姐到达A地,妹妹骑车回家。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妹妹从出发到追上姐姐这段时间里,妹妹要比姐姐多行的路程就是姐姐12分钟所走的路程,也就是妹妹与姐姐的路程差。有了路程差,再求出速度差,根据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就可求出妹妹追上姐姐的时间。解答:妹妹与姐姐的路程差
80×12=960(千米)妹妹与姐姐的速度差240-80=160(千米)妹妹追上姐姐的时间
960÷160=6(分)答:经过6分钟妹妹追上姐姐。例2
一辆公共汽车和一辆小轿车同时从相距36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公共汽车每小时行35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55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距90千米?分析:两车从相距36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距离逐渐缩短,在相遇前某一时刻两车相距90千米。如下图 这时两车共行的路程为360-90=270(千米)值得注意的是,当两车相遇后继续行驶时,两车之间的距离又从零逐渐增大,到某一时刻,两车再一次相距90千米。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知,这时两车共行的路程为
360+90=450(千米)根据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所求的问题就可以解答。解答:相遇前
(360-90)÷(35+55)
=3(时)相遇后
(360+90)÷(35+55)
=5(时)答:两车在出发后3小时相距90千米,在出发后5小时再一次相距90千米。说明:本题中两车没有相遇,从表面上看虽然不是相遇问题,但是两车所有的时间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当做相遇问题来解答。例3
兄弟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学校出发回家。哥哥每小时行15千米,弟弟每小时行10千米。出发半个小时后哥哥因事返回学校,到学校后又耽搁了1小时,然后动身去追弟弟。当哥哥追上弟弟时,距学校多少千米?分析:本题可以分段考虑,从开始一步步分析。出发半个小时后,哥哥因事返回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哥哥和弟弟各行了1小时,到学校后哥哥又耽搁了1小时,这时弟弟又行了1小时。因此可以看作当哥哥准备从学校追弟弟时,弟弟共行了2小时,弟弟2小时所行的路程就是哥哥与弟弟的路程差,由此可求出追及时间。解答:哥哥从学校开始追弟弟的路程差10×(0.5×2+1)=20(千米)哥哥追上弟弟的时间20÷(15-10)=4(时)哥哥在追上弟弟时离学校的距离15×4=60(千米)答:哥哥在追上弟弟时离学校60千米。例4
小张、小明两人同时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离甲地40米处第一次相遇,相遇后两人仍以原速继续行驶,并且在各自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沿原路返回,途中两人在距乙地15米处第二次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分析:根据题意画图如下 从图中可知,小张、小明两人第一次相遇时,共行的路程即是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这时,小张行了40米。当他们第二次相遇时,小张行了甲、乙间距离还多15米,小明行了两个甲、乙间距离少15米,合起来两个人共行了甲、乙间距离的3倍。因此小张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所行的路程应是他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所行的路程的3倍,即可求出他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所行的路程。又知这段路程比甲、乙间距离多15米,甲、乙间距离就可求出了。解答:小张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所行的路程
40×3=120(米)甲、乙间距离120-15=105(米)答:甲、乙两地相距105米。例5
在周长为400米的圆形跑道的一条直径的两端,甲、乙两人分别以每秒6米和每秒4米的速度骑自行车同时同向出发(顺时针)沿圆周行驶,经过多长时间,甲第二次追上乙?分析:如图,在出发的时候,甲、乙两人相距半个周长,根据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就可求出甲第一次追上乙的时间。当甲追上乙后,两人就可以看作同时同地出发,同向而行。甲要追上乙,就要比乙多骑一圈400米,从而可求出甲第二次追上乙的时间。 解答:甲第一次追上乙的时间
400÷2÷(6-4)=100(秒)甲第二次追上乙的时间
400+(6-4)=200(秒)一共所用的时间
100+200=300(秒)答:经过300秒后甲第二次追上乙。说明:在环形跑道上行驶,两车同时同地同向出发,若再一次相遇,快行者必须比慢行者多行一圈,即路程差为环形跑道的周长。例6
客车、货车、卡车三辆车,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卡车每小时行55千米。客车、货车从东镇,卡车从西镇,同时相向而行,卡车遇上客车后,10小时后又遇上了货车。东西两镇相距多少千米?分析:根据题意画图 当卡车与客车在A点相遇时,而货车行到B点,10小时后,卡车又遇到货车,说明在10小时内卡车与货车合行路程是(卡车与客车相遇时)客车与货车所行的路程差。客车与货车相差AB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就是卡车与客车的相遇时间。解答:AB间距离(客车与货车路程差)
(55+50)×10=1050(千米)
客车与卡车相遇时间1050÷(60-50)=105(时)
两镇间距离(60+55)×105=12075(千米)答:两镇相距12075千米。说明:这是一道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相结合的应用题。客车与货车相差1050千米所用的时间就是卡车与客车的相遇时间,这一点是解题的关键。?阅读材料轮船相遇斯图姆是法国数学家,在数学的许多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一次,斯图姆去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一位朋友向他请教了如下一个问题:每天中午有一艘轮船从哈佛开往纽约,且每天同一时刻也有一艘轮船从纽约开往哈佛,轮船在途中均要航行七天七夜,试问,每条从哈佛开出后的轮船在到达纽约前能遇上几艘从纽约开来的轮船?你能试着给出解答吗??? 练习题1.A、B两城相距450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城开往B城 ,甲车每小时行5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8千米,甲车到达B城后立即返回,两车从出发到相遇共需多少小时?分析:根据题意画图如下 从图中可知,两车从出发到相遇所走的路程正好是两个A、B城之间的距离,所以两车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相当于两车行了两个450千米所需的时间。解答:450×2÷(52+38)=900÷90=10(时)答:两车从出发到相遇共需10小时。2.哥哥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从学校步行回家,12分钟后弟弟从学校出来骑车追哥哥,结果在距学校800米处追上哥哥。求弟弟骑车的速度。分析:根据题意画图如下 当弟弟追上哥哥时,距学校800米。这800米是哥哥两次所行路程的和,一次是12分钟内行的路程,另一次是弟弟从出发到追上哥哥所用时间内(追及时间)哥哥行的路程。 解答:弟弟追上哥哥的时间(追及时间)(800-12×50)÷50=(800-600)÷50=200÷50=4(分)弟弟的速度
800÷4=200(米)答:弟弟骑车每分钟行200米。3.东、西两镇相距10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两镇同时出发相向而行,4小时后相遇。已知甲比乙每小时快3千米,甲、乙两车的速度是多少?分析:100千米是两车所行的总路程,4小时为相遇时间。根据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就可求出两车的速度和。又已知两车的速度差,根据和差问题,两车速度就解决了。解答:两车速度和100÷4=25(千米)甲的速度(25+3)÷2=14(千米)乙的速度25-14=11(千米)答:甲的速度为每小时14千米,乙的速度为每小时11千米。4.一辆货车以每小时65千米的速度前进,一辆客车在它的后面1500米处,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同向行驶,客车在超过货车前2分钟,两车相距多少米?分析:客车超过货车的一瞬间,也就是客车追上货车,这时两车所行的路程是相等的。客车超过货车前2分钟两车相距的路程即客车与货车2分钟内的路程差。解答:客车与货车1小时的路程差80-65=15(千米)客车与货车2分钟的路程差15×=500(米)答:客车在超过货车前2分钟,两车相距500米。说明:做完题后回过头来再想一想,发现已知条件客车在货车后面1500米是多余的,不管开始两车相距多远,客车在超过货车前2分钟,两车相距的路程是不变的。本题还要注意单位的互化。5.甲乙两人骑车同时从南北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23千米,乙每小时行18千米,两人在距两地中点10千米处相遇,南北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析:根据题意画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走了南北距离的一半多10千米,乙走了南北距离的一半少10千米。从出发到相遇,甲比乙多走了两个10千米。又已知 甲每小时比乙多行
23-18=5(千米)多少小时后甲就比乙多行20千米?这个时间就是甲乙相遇时间,有了相遇时间,南北两地的距离就可求出了。解答:甲乙相遇时间
10×2÷(23-18)
=4(时)南北全程
(23+18)×4
=164(千米)答:南北两地相距164千米。说明:本题表面现象是相遇,实质上有追及的特点。因此可以按照追及问题来解答。在做题过程中要抓住题目的本质,究竟考虑速度和,还是考虑速度差,要针对题目中的条件认真思考。千万不要“两人面对面”就是“相遇”,“两人一前一后”就是“追及”。6.小红和小蓝练习跑步,若小红让小蓝先跑20米,则小红跑5秒就可追上小蓝。若小红让小蓝先跑4秒钟,则小红6秒钟追上小蓝,小红、小蓝的速度各是多少?分析:小红让小蓝先跑20米,则20米就是小红、小蓝的路程差,小红跑5秒钟追上小蓝,5秒就是追及时间,由此可求出他们的速度差。若小红让小蓝先跑4秒钟,则小红6秒钟追上小蓝,在这个过程中,6秒为追及时间。根据上一个条件,由速度差和追及时间可求出在这个过程中的路程差。这个路程差即是小蓝4秒钟所行的路程,因此可求出小蓝的速度。解答:两人的速度差20÷5=4(米)小蓝的速度6×4÷4=6(米)小红的速度6+4=10(米)答:小红每秒跑10米,小蓝每秒跑6米。7.甲乙两站相距360千米,客车与货车同时从甲站开往乙站。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客车到达乙站后停留半小时,又以原速返回甲站,两车相遇的地点离乙站多少千米?分析:由于客车在乙站停留时,货车仍然行驶,因此可以分段考虑。解答:客车到达乙地的时间
360÷60=6(时)客车返回时,货车已行的路程
40×(6+0.5)=260(千米)货车这时距乙地的路程
360-260=100(千米)客车返回与货车相遇时所用的时间
100÷(40+60)=1(时)相遇点离乙地的距离
60×1=60(千米)答:相遇时距乙地60千米。8.甲、乙两人同时从东、西两地分别出发,如果两人同向而行,甲28分钟追上乙;如果两人相向而行,8分钟相遇。已知乙每分钟行50米,东西两地相距多少米?分析:根据题意画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28-8=20(分)内所走的路程与乙28+8=36(分)内所走的路程是相同的,又已知乙的速度,因此可求出甲的速度,东西两地的全程就可求。解答:甲的速度50×(28+8)÷(28-8)=50×36÷20=1800÷20=90(米)东西两地间距离(90+60)×8=150×8=1200(米)答:东西两地相距1200米。9.甲乙两人从相距5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甲带着一只狗,狗每小时跑12千米,这只狗同甲一道出发,;碰到乙的时候,它就掉头朝甲这边跑,碰到甲时又往乙那边跑,直到两人相遇,这只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分析:对于这道题,读完以后觉得很复杂:要求狗一共跑的路程,就要把狗与乙相遇跑的路程,与甲相遇跑的路程,再与乙相遇跑的路程…都求出来,然后再相加,算出结果。但是,仔细想一想,狗在甲乙两人之间要跑多少个来回,每次来回所用的时间是多少,这些量求起来很繁琐。再认真审题,换个角度思考,不难发现,狗所跑的路程等于狗的速度乘以狗所跑时间。无论狗在甲、乙两人之间要跑多少个来回,狗跑的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等于甲、乙两人相遇所用的时间。所以要求狗跑的时间,也就是求出甲、乙两人的相遇时间。因此原问题就转化成求甲、乙两人相遇时间的问题。解答:甲乙两人的相遇时间是50÷(4+6)=5(时)由于甲、乙两人相遇的时间就是狗来回跑所用的时间,所以狗一共跑的路程为12×5=60(千米)答:这只狗一共跑了60千米。说明:有时在解题过程中会被题目中的情节或条件所迷惑,因此这时再换个角度思考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10.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离A地90米处第一次相遇,相遇后两人仍以原速继续行驶,并且在各自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沿原路返回,途中两人在距B地70米处第二次相遇。两人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恰好经过了5分钟,甲、乙两人的速度是多少?分析:根据本讲例4分析,先求出A、B间距离,再根据所给的时间就可求出两人的速度。解答:A、B间距离90×3-70=270-70=200(米)甲的速度90÷(5÷2)=90÷2.5=36(米)乙的速度
(200-70+90)÷5
=44(米)答:甲的速度为每分钟36米,乙的速度为每分钟44米。说明:两人第一次相遇时,合行的路程是A、B之间的距离。两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时,合行的路程是三个A、B之间的距离,即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所行的路程应是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的两倍。因此甲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所行的时间也是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时间的两倍,所以甲行90米用了5分钟的一半时间。 望采纳。
提问者评价
虽然我已经写完了,但是还要谢谢你。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1、一个数的亿位上是5、万级和个级的最高位上也是5,其余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 )。 2、25 %= = =( ):20=( )(填小数) 3、 6.596596……是循环小数,用简便方法记作( ),把它保留两位小数是( )。 4、2: 的比值是( ),把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5、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 )的对称轴条数最多,有( )条。 6、煤是不可再生资源,把3吨煤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吨煤的( )。 7、 在l——20的自然数中,(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8、小红读一本320页的书,第一天读了它 ,第二天应从第( )页开始读。 9、一个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是35°,另一个锐角是( )。
得分 阅卷人
二、我会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4分) 1、在一幅地图上,用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1) (2) (3) (4) 2、两个数相除,商50余3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所得的商和余数是( )。 (l)商5余3 (2)商50余3 (3)商5余30 (4)商50余30 3、科技小组用500粒小麦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结果20粒没发芽。发芽率是( )。 (1) 250% (2) 3.85% (3) 96% (4) 4% 4、4x+8错写成4(x+8),结果比原来( )。 (1)多4 (2)少4 (3)多24 (4)少24
得分 阅卷人
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的在括号里画“×”。)(每题1分,共4分) 1、分数单位大的分数一定大于分数单位小的分数。 ( ) 2、一个乒乓球的重量约是3千克。 ( ) 3、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它们都相等。 ( ) 4、把10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和盐水的比是1:10。 ( ) 得分 阅卷人
四、计算:(共26分)
1、直接写得数。(每题1分,共8分) 4× = ÷ = + = ÷6= 7÷ = × = - = ÷ = 2、计算。(每题3分,共12分) ①25×1.25×32 ② 10÷[ -( ÷ + )] ③ (20.2×0.4+7.88)÷4.2 ④( )÷ + 3、解方程(比例)(6分) 4+0.7 =102 : = : 得分 阅卷人
五、按要求做题(9分) 1、 过直线外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4分) . A 2、计算体积。(单位:米)(5分) 得分 阅卷人
六、只列综合算式或方程,不计算(每题2分,共6分) 1、一个数的25%与36的 相等,这个数是多少?
2、3.9减去7.5除以5的商,所得的差乘以0.25,积是多少? 3、一种铁皮通风管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90厘米,做100节这样的通风管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得分 阅卷人
七、根据给出的不同条件,分别列出算式,不计算。 (每题3分,共9分) 图书馆有文艺书400本, ,有科技书多少本? (1)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 (2)科技书的本数比文艺书多 (3)文艺书的 等于科技书的60% 得分 阅卷人
八、解决问题(每题6分,共24分。) 1、一块长方形木板,长45米,宽20米。为环保充分利用,需要在这块木板上截下一个最大的圆,请你计算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为环保粮仓做成圆柱形。一个圆柱形粮仓,从里面量底面半径是2.5米,高是2米。这个粮仓能装稻谷多少立方米?如果每立方米稻谷约重545千克,这个粮仓装的稻谷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3、植树护绿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三新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5人 共植树90棵,照这样计算,30人共植树多少棵?(用比例知识解) 4、 某旅游城市近几年来游客人数统计图。(下图) 2000年的游客人数比1998年增 长百分之几?2002年的游客人数比 2000年增长百分之几? 得分 阅卷人
九、数学小博士(加分题,10分) 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前3小时行96千米。以后每小时行的是原来的1 倍,又行了2小时到达乙港。求这艘轮船的平均速度。 做完了吗?检查一下,可不要给自己留下任何的遗憾呀! 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 填空(每题2分,共18分。) 1、亿 2、8 4 5 0.25 3、6.596 6.60 4、8 8:1 5、圆 无数条 6、1/5 7、2 9,15 8、121 9、550 二、选择(每题1分,共4分) 1、(4) 2、(2) 3、(3) 4、(3) 三、判断(每题1分,共4分) 1、× 2、× 3、√ 4、× 四、计算(26分) 1、直接写得数(8分) 2、计算(每题3分,共12分) ①1000 ② 75 ③ 3.8 ④ 1 (注:过程2分,结果1分) 3、解方程(每题3分,共6分) ①140 ② (注:过程2分,结果1分) 五、按要求做题(9分) 1、4分;画图要规范。 2、5分。 2×2×2+ ×3.14×(2÷2)2×3=11.14(立方米)
六、只列综合算式或方程,不计算。(每题2分,共6分) 1、解:设这个数是x。25%x=36× 2、(3.9-7.5÷5)×0.25 3、3.14×20×90×100 七、(每题3分,共9分) 1、400÷ 2、400+400× 或400×(1+ ) 3、400× ÷60% 八、解决问题(每题6分,共24分。) 1、3.14×(20÷2)2=314(平方米) 答(略) 2、3.14×2.52×2=39.25(立方米) 545×39.25=391(千克) 答(略) 3、解:设30人共植树 棵。 90:5= :30 =540 答(略) 4、(12-8)÷8=0.5=50% (18.5-12)÷12≈54.2% 答(略) 九、10分。 (96÷3×1 ×2+96)÷(3+2)=33.6(千米/小时) 答(略)。
过桥问题(1)1. 一列火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大桥长6700米,这列火车长140米,火车每分钟行400米,这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需要多少分钟?分析:这道题求的是通过时间。根据数量关系式,我们知道要想求通过时间,就要知道路程和速度。路程是用桥长加上车长。火车的速度是已知条件。总路程: 6700(米)通过时间: ()÷400=17.1(分钟)答:这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需要17.1分钟。2. 一列火车长200米,全车通过长700米的桥需要30秒钟,这列火车每秒行多少米?分析与解答:这是一道求车速的过桥问题。我们知道,要想求车速,我们就要知道路程和通过时间这两个条件。可以用已知条件桥长和车长求出路程,通过时间也是已知条件,所以车速可以很方便求出。总路程: 700(米)火车速度:200+700=900米
900÷30=30米 答:这列火车每秒行30米。3. 一列火车长240米,这列火车每秒行15米,从车头进山洞到全车出山洞共用20秒,山洞长多少米?分析与解答:火车过山洞和火车过桥的思路是一样的。火车头进山洞就相当于火车头上桥;全车出洞就相当于车尾下桥。这道题求山洞的长度也就相当于求桥长,我们就必须知道总路程和车长,车长是已知条件,那么我们就要利用题中所给的车速和通过时间求出总路程。设山洞长X米(X+240)/15=20X+240=300X=60(米)答:这个山洞长60米。和倍问题1. 秦奋和妈妈的年龄加在一起是40岁,妈妈的年龄是秦奋年龄的4倍,问秦奋和妈妈各是多少岁?我们把秦奋的年龄作为1倍,“妈妈的年龄是秦奋的4倍”,这样秦奋和妈妈年龄的和就相当于秦奋年龄的5倍是40岁,也就是(4+1)倍,也可以理解为5份是40岁,那么求1倍是多少,接着再求4倍是多少?(1)秦奋和妈妈年龄倍数和是:4+1=5(倍)(2)秦奋的年龄:40÷5=8岁(3)妈妈的年龄:8×4=32岁综合:40÷(4+1)=8岁
8×4=32岁为了保证此题的正确,验证(1)8+32=40岁
(2)32÷8=4(倍)计算结果符合条件,所以解题正确。2. 甲乙两架飞机同时从机场向相反方向飞行,3小时共飞行3600千米,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求它们的速度各是多少?已知两架飞机3小时共飞行3600千米,就可以求出两架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航程,也就是两架飞机的速度和。看图可知,这个速度和相当于乙飞机速度的3倍,这样就可以求出乙飞机的速度,再根据乙飞机的速度求出甲飞机的速度。甲乙飞机的速度分别每小时行800千米、400千米。3. 弟弟有课外书20本,哥哥有课外书25本,哥哥给弟弟多少本后,弟弟的课外书是哥哥的2倍?思考:(1)哥哥在给弟弟课外书前后,题目中不变的数量是什么?(2)要想求哥哥给弟弟多少本课外书,需要知道什么条件?(3)如果把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看作1倍,那么这时(哥哥给弟弟课外书后)弟弟的课外书可看作是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几倍?思考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求哥哥应该给弟弟多少本课外书。根据条件需要先求出哥哥剩下多少本课外书。如果我们把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看作1倍,那么这时弟弟的课外书可看作是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2倍,也就是兄弟俩共有的倍数相当于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3倍,而兄弟俩人课外书的总数始终是不变的数量。(1)兄弟俩共有课外书的数量是20+25=45。(2)哥哥给弟弟若干本课外书后,兄弟俩共有的倍数是2+1=3。(3)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本数是45÷3=15。(4)哥哥给弟弟课外书的本数是25-15=10。试着列出综合算式:4. 甲乙两个粮库原来共存粮170吨,后来从甲库运出30吨,给乙库运进10吨,这时甲库存粮是乙库存粮的2倍,两个粮库原来各存粮多少吨?根据甲乙两个粮库原来共存粮170吨,后来从甲库运出30吨,给乙库运进10吨,可求出这时甲、乙两库共存粮多少吨。根据“这时甲库存粮是乙库存粮的2倍”,如果这时把乙库存粮作为1倍,那么甲、乙库所存粮就相当于乙存粮的3倍。于是求出这时乙库存粮多少吨,进而可求出乙库原来存粮多少吨。最后就可求出甲库原来存粮多少吨。甲库原存粮130吨,乙库原存粮40吨。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一)1. 用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盒身16个,或制盒底43个,一个盒身和两个盒底配成一个罐头盒,现有150张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才能使盒身与盒底正好配套?依据题意可知这个题有两个未知量,一个是制盒身的铁皮张数,一个是制盒底的铁皮张数,这样就可以用两个未知数表示,要求出这两个未知数,就要从题目中找出两个等量关系,列出两个方程,组在一起,就是方程组。两个等量关系是:A做盒身张数+做盒底的张数=铁皮总张数B制出的盒身数×2=制出的盒底数用86张白铁皮做盒身,64张白铁皮做盒底。奇数与偶数(一)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就已经接触了很多的奇数、偶数。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大于零的偶数又叫双数;凡是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大于零的奇数又叫单数。因为偶数是2的倍数,所以通常用 这个式子来表示偶数(这里 是整数)。因为任何奇数除以2其余数都是1,所以通常用式子 来表示奇数(这里 是整数)。奇数和偶数有许多性质,常用的有:性质1
两个偶数的和或者差仍然是偶数。例如:8+4=12,8-4=4等。两个奇数的和或差也是偶数。例如:9+3=12,9-3=6等。奇数与偶数的和或差是奇数。例如:9+4=13,9-4=5等。单数个奇数的和是奇,双数个奇数的和是偶数,几个偶数的和仍是偶数。性质2
奇数与奇数的积是奇数。偶数与整数的积是偶数。性质3
任何一个奇数一定不等于任何一个偶数。1. 有5张扑克牌,画面向上。小明每次翻转其中的4张,那么,他能在翻动若干次后,使5张牌的画面都向下吗?同学们可以试验一下,只有将一张牌翻动奇数次,才能使它的画面由向上变为向下。要想使5张牌的画面都向下,那么每张牌都要翻动奇数次。5个奇数的和是奇数,所以翻动的总张数为奇数时才能使5张牌的牌面都向下。而小明每次翻动4张,不管翻多少次,翻动的总张数都是偶数。所以无论他翻动多少次,都不能使5张牌画面都向下。2. 甲盒中放有180个白色围棋子和181个黑色围棋子,乙盒中放有181个白色围棋子,李平每次任意从甲盒中摸出两个棋子,如果两个棋子同色,他就从乙盒中拿出一个白子放入甲盒;如果两个棋子不同色,他就把黑子放回甲盒。那么他拿多少后,甲盒中只剩下一个棋子,这个棋子是什么颜色的?不论李平从甲盒中拿出两个什么样的棋子,他总会把一个棋子放入甲盒。所以他每拿一次,甲盒子中的棋子数就减少一个,所以他拿180+181-1=360次后,甲盒里只剩下一个棋子。如果他拿出的是两个黑子,那么甲盒中的黑子数就减少两个。否则甲盒子中的黑子数不变。也就是说,李平每次从甲盒子拿出的黑子数都是偶数。由于181是奇数,奇数减偶数等于奇数。所以,甲盒中剩下的黑子数应是奇数,而不大于1的奇数只有1,所以甲盒里剩下的一个棋子应该是黑子。
奥赛专题 -- 称球问题例1 有4堆外表上一样的球,每堆4个。已知其中三堆是正品、一堆是次品,正品球每个重10克,次品球每个重11克,请你用天平只称一次,把是次品的那堆找出来。解 :依次从第一、二、三、四堆球中,各取1、2、3、4个球,这10个球一起放到天平上去称,总重量比100克多几克,第几堆就是次品球。2 有27个外表上一样的球,其中只有一个是次品,重量比正品轻,请你用天平只称三次(不用砝码),把次品球找出来。解 :第一次:把27个球分为三堆,每堆9个,取其中两堆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盘上。若天平不平衡,可找到较轻的一堆;若天平平衡,则剩下来称的一堆必定较轻,次品必在较轻的一堆中。第二次:把第一次判定为较轻的一堆又分成三堆,每堆3个球,按上法称其中两堆,又可找出次品在其中较轻的那一堆。第三次:从第二次找出的较轻的一堆3个球中取出2个称一次,若天平不平衡,则较轻的就是次品,若天平平衡,则剩下一个未称的就是次品。例3 把10个外表上一样的球,其中只有一个是次品,请你用天平只称三次,把次品找出来。解:把10个球分成3个、3个、3个、1个四组,将四组球及其重量分别用A、B、C、D表示。把A、B两组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盘上去称,则(1)若A=B,则A、B中都是正品,再称B、C。如B=C,显然D中的那个球是次品;如B>C,则次品在C中且次品比正品轻,再在C中取出2个球来称,便可得出结论。如B<C,仿照B>C的情况也可得出结论。(2)若A>B,则C、D中都是正品,再称B、C,则有B=C,或B<C(B>C不可能,为什么?)如B=C,则次品在A中且次品比正品重,再在A中取出2个球来称,便可得出结论;如B<C,仿前也可得出结论。(3)若A<B,类似于A>B的情况,可分析得出结论。奥赛专题 -- 抽屉原理【例1】一个小组共有13名同学,其中至少有2名同学同一个月过生日。为什么?【分析】每年里共有12个月,任何一个人的生日,一定在其中的某一个月。如果把这12个月看成12个“抽屉”,把13名同学的生日看成13只“苹果”,把13只苹果放进12个抽屉里,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2个苹果,也就是说,至少有2名同学在同一个月过生日。【例 2】任意4个自然数,其中至少有两个数的差是3的倍数。这是为什么?【分析与解】首先我们要弄清这样一条规律:如果两个自然数除以3的余数相同,那么这两个自然数的差是3的倍数。而任何一个自然数被3除的余数,或者是0,或者是1,或者是2,根据这三种情况,可以把自然数分成3类,这3种类型就是我们要制造的3个“抽屉”。我们把4个数看作“苹果”,根据抽屉原理,必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数。换句话说,4个自然数分成3类,至少有两个是同一类。既然是同一类,那么这两个数被3除的余数就一定相同。所以,任意4个自然数,至少有2个自然数的差是3的倍数。【例3】有规格尺寸相同的5种颜色的袜子各15只混装在箱内,试问不论如何取,从箱中至少取出多少只就能保证有3双袜子(袜子无左、右之分)?【分析与解】试想一下,从箱中取出6只、9只袜子,能配成3双袜子吗?回答是否定的。工程问题1、1.甲、乙合作完成一项工作,由于配合得好,甲的工作效率比独做时提高了十分之一,乙的工作效率比独做时提高了五分之一,甲、乙两人合作4小时,完成全部工作的五分之二。第二天乙又独做了4小时,还剩下这件工作的三十分之十三没完成。这项工作甲独做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解:乙独做4小时完成全部工程的1-2/5-13/30=3/5-13/30=1/6乙的工作效率=(1/6)/4==1/24乙独做需要1/(1/24)=24小时乙工作效率提高1/5后为(1/24)x(1+1/5)=1/20甲乙提高后的工作效率和=(2/5)/4=1/10那么甲提高后的工作效率=1/10-1/20=1/20甲原来的工作效率=(1/20)/(1+1/10)=1/22甲单独做需要1/(1/22)=22小时2、一项工程A、B两人合作6天可以完成。如果A先做3天,B再接着做7天,可以完成,B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AB合作,每天可以完成1/6A先做3天,B再做7天,可以看做AB合作3天,B再单独做7-3=4天AB合作3天,可以完成:1/6×3=1/2B单独做4天,完成了1-1/2=1/2B单独做,每天完成:1/2÷4=1/8B单独完成,需要:1÷1/8=8天3、甲、乙两人同时从山脚开始爬山,到达山顶后就立刻下山。他们两人下山的速度都是各自上山速度的2倍,甲到山顶时乙距山顶还有400米,甲回到山脚时乙刚好下到半点山腰,求从山脚到山顶的距离。解:下山速度是上山的2倍,那就假设一下,把下山路也看做上山路,长度为上山路的1/2速度都是上山的速度。那么,原来上山的路程,占总路程的2/3,下山路程占总路程的1/3甲返回山脚,乙一共行了全程的:2/3+1/3×1/2=5/6乙的速度是甲的5/6甲到达山顶,即行了全程的2/3,乙应该行了全程的:2/3×5/6=5/9实际上乙行了全程的2/3减去400米所以全程为:400÷(2/3-5/9)=3600米从山脚到山顶的距离为:=2400米4、某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2.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800元,由乙丙两队承包,3又3/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2又6/7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600元,在保证一星期内完成的前提下,选择哪个队单独承包费用最少?甲乙工效和:1/(2又5分之2)=5/12乙丙工效和:1/(3又4分之3)=4/15甲丙工效和:1/(2又7分之6)=7/20甲乙丙工效和:(5/12+4/15+7/20)/2=31/60甲工效:31/60-4/15=1/4乙工效:31/60-7/20=1/6丙工效:31/60-5/12=1/10能在一星期内完成的为甲和乙甲乙每天工程款:1800/(2又5分之2)=750元乙丙每天工程款:1500/(3又4分之3)=400元甲丙每天工程款:1600/(2又7分之6)=560元甲乙丙每天工程款:(750+400+560)/2=855元甲每天工程款:855-400=455元乙每天工程款:855-560=295元甲总费用:455×4=1820元乙总费用:295×6=1770元所以应将工程承包给乙。希望能帮到你
亲,给分吧!楼上的赞一个
数学应用题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编写一道应用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