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目标提倡怎样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提倡怎样的教学设计?_百度知道
新课程提倡怎样的教学设计?
提问者采纳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已经被广泛接受。目前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案就是这种惯性的表现之一,但是。有研究者指出,而教育领域没有根本改变,但在实践中、苏联模式上去……经济领域。苏联教育是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一部分,逐步以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我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照搬苏联的教育,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抛弃了‘回到50年代’的选择、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新课程启动前,但始终都没有跳出集中,尽管基础教育多次改革,而教育却不假思索地重新回到50年代的计划体制。的确如此。新课程在理论和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旧的模式,几十年形成的惯性依然存在并影响到年青一代教师、统一的旧框架,从上到下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经济领域抵制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在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照搬苏联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有研究者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领域抵制、抛弃了‘回到50年代’的选择,逐步以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而教育却不假思索地重新回到50年代的计划体制、苏联模式上去……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而教育领域没有根本改变。的确如此,在新课程启动前,尽管基础教育多次改革,但始终都没有跳出集中、统一的旧框架。苏联教育是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一部分,从上到下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新课程在理论和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旧的模式,但在实践中,几十年形成的惯性依然存在并影响到年青一代教师...
jsadkfjdslkf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
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58.72&&&& &&67.31&& &&87.71
42.00&&&&& 52.31&&&& 79.19
43.45&&&& &45.21&&&& 58.559
-8.55& &&16.72&&&&& 15.00&&&&&& 8.52
&25.60&&& -1.45&&&&& &7.1020.64
&&&&&&&&&&&&&&A&&&&& B&&&& C&&&& D
29.4&&&& 17&&&& 18&&&& 36
15.2&&&&& 7&&&&& 9.8&& 31
69.4&&&& 79.6&&& 83.6& 88.9
75&&&&&& 60.9&&& 50.8&& 48.8
32.4&& 29.8&&&& 38.3&& 53.7
68.6&&&& 63.4&&&& 56.7&& 61.4
12.5&& 19&&&&& 18.2&&& 22.5
39.4&& 39.9&&&&& 38.3&& 19.5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作者:宾华&&&&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9183
高中课程改革,从启动以来到如今,可以说经历了两个阶段。2004年9月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专家论证阶段。在专家论证阶段,高中课程改革的主力是专家(包括教育、教学专家,各学科专家),其主要工作是理解新课程理念、编制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
从2004年9月以来,高中课程改革率先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开始实验,因此高中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大众实验阶段。在大众实验阶段,高中课程改革的主力是谁?是每一位承担教学任务的高中教师。高中课程改革的中心工作是什么?是具体而微的教学实施。教学实施的中心工作又是什么?就是我们每一天每节课所要面对的课堂教学设计。没有好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好的教学实施;没有好的预期的教学实施,就没有高中课程改革好的预期的结果。而高中课程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面对高中课程改革,高中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和条件?笔者以为,必须解决下列三个问题:建构新的知识观,树立新的教学观,明确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一、新的知识观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是教学的任务之一。但长期以来,对于“知识”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对于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的知识,被有意无意地局限在了学科基础知识的层面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的知识扁平僵化,关注学生的经验阅历不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与探索精神不够,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够,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够。
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首先需要教师对知识及其内部结构要有新的认识,建构新的知识观。
&&& 在这里,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ianyi)关于知识的新发现,可能对我们建构新的知识观,进行新课程改革会有所帮助。20世纪50年代,波兰尼从“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的前提出发,推断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所谓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而所谓默会知识则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那部分知识。人类的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而且有着不同于明确知识的显著的特征:默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常常是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是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的;默会知识是不能被加以批判性反思的。
默会知识论向传统的知识与学习概念提出了挑战。依据默会知识论的观点,知识的传授与习得,可以描绘成这样的结构(图1):
“学习不仅局限于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的言传,而是四种学习关系的相互整合。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的学习,以书本及其听讲为主,在我们现在的教学实践中占主导地位。而其他三类学习长期以来为我们的学校教学实践所忽视,现在需要大力提倡。其中由默会到默会的学习,‘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它是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在学生的团体实践和做的过程中发生的;由明确知识到默会知识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完成,是明确知识的融会贯通;而由默会知识到明确知识的学习,是默会知识的逐步清晰和外显;它丰富了学生的明确知识。”
如果教师的视野拓展到了对默会知识的关注,就会发现“教学的任务和效果,不仅仅包含教师通过书本对学生所起的作用,至少还有另外两种作用能产生积极影响,这就是实践活动的作用(在行动中学)和学生集体的作用(在合作中学)”;就会自觉地观照出传统的“满堂灌”的单通道的教学方式的弊端,从而引导学生从明确的知识走向默会的知识,从扁平的知识走向立体的知识,从静止的知识走向动态的知识。
(注:上述图1和引文内容转引自上海教育信息港所载文章《重构知识与学习的概念》。该文又摘编自《寻找中间地带》,顾泠沅、易凌峰、聂必凯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二、新的教学观
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客体、教学主体、教学内容的观念和看法直接决定其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从而决定其教学的效用与结果。我国推行高中课程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在教育部编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对高中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实施高中课程改革面前,每一位教师都面临了反思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的问题,都迫切需要理清这样一个问题――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笔者以为,对此问题的思考,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文聪壬乃伎甲罹叽硇裕谒摹犊翁媒萄У谋局视牒每纹兰畚侍狻分刑岢隽艘恢中碌慕萄Ч邸跋执萄В局噬鲜怯山淌ψ橹杏心康摹⒂屑苹挠行а暗幕疃獭薄
文聪壬恼庖还鄣悖梦颐强吹搅擞泄叵执萄У乃牟愫澹骸笆紫龋萄且恢稚婕敖淌τ胙降幕疃蹋裕欢ㄊ嵌浠墓蹋且恢纸煌导形且恢稚婕傲礁鋈艘陨系氖导疃F浯危且恢盅暗幕疃局噬鲜茄Ф皇墙獭R虼耍疃闹魈迨茄挥醒难盎疃兔挥邢执庖宓慕萄А5谌萄且恢痔厥獾难盎疃怯山淌ψ橹挠心康摹⒂屑苹难盎疃U馐且恢钟晒摇⑸缁嵊氤扇嗣且谰菅罢呱硇姆⒄剐枰⑸缁嵛幕杏刖梅⒄剐枰贫ǔ雒魅芳苹摹⒂梢欢ǖ幕棺橹凳┑难盎疃且恢种赶蛐院芮康难盎疃5谒模饫锼档慕淌Φ淖橹疃步狻⒔彩觥⒅傅肌⒏ǖ迹舶ㄕ故尽⒀菔荆拱ㄗ橹髦植喂邸⒉僮骰疃ㄊ鸵晌誓选⒓だ兰鄣鹊龋苤彩且磺杏欣谘盎疃械氖侄危淌Χ加Ω美茫淌谜庑┓椒ā⑼揪丁⒚教宓奈┮荒康模褪俏巳醚难盎疃芄徽嬲邢氯ィ芄皇盏角惺档某尚А薄
教学的本质是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真正强调和突出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根本作用,这是一种新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教学观。这种教学观直接带来了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根本转变,“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好课;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最好的课;而不能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或不能让大多数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则是不好的课,是失掉了课堂教学价值的课。在这里,我们把能否实现或能否让更多的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
认识和理解这种教学观,对于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实施新课程改革至关重要。
三、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1、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
教学离不开设计,教师在课前往往都会对其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一番事先筹划,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安排,教师的这些有意无意的活动其实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计。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理论被引入国内以来,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一直处于引介、消化国外研究成果的状态,当前比较权威的教学设计概念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当我们引用上述教学设计定义来研讨有关中学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时,可以看到教师教学设计的整个活动过程,与教师的实际教学流程的三个环节,即课前环节、课堂环节和课后环节之间所形成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通过下列图表来显示。
&教师教学设计的活动过程
&教师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
&分析教学问题
&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试行解决方案
&评价试行结果
&对方案进行修改
|&&|&&|&&|&&|&&|&&|&&|&&|&&|&&&&&&&&&站长: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及策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及策略
上传于||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学​习​资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7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答案
(浏览次数:45686)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答案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 工具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 听
”(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
”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 语文课程与其他方面形成一个整体
”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语文是 实践性很强
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 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
,不宜刻意追求 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5、新课程倡导
的学习方式。
6、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 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准确拼读 音节
;正确书写 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 大写字母
《汉语拼音字母表》
7、汉语拼音能帮助
学生说好普通话
,帮助 学生阅读
8、识字是 阅读
的基础,是
的教学重点。
9、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 简笔画
10、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是
11、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 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日常生活中 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全方位多角度
12、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
选择好话题
。话题要贴近
,密切联系学生的 经验世界
,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13、口语交际的核心是 交际
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交流和沟通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 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
14、 创设情境、
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15、阅读教学过程是 学生
之间对话的过程。
16、现代阅读观认为,学习者
原有的经验
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
新旧知识经验间
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和过程而
成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
主体已有的经验
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17、《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 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18、《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 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
,中年级侧重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
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的表达
19、《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 学生
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20、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
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 学校
等教育资源。
21、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 学习空间
语文实践机会
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 实践能力
2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 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 主动探究
勇于创新精神
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23、《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 知识和能力
 、 方法和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 语文素养
的整体提高。
24、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 分解式目标
和 交融式目标
25、“分解式目标”按照  知识和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 小目标
。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26、“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 不会
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 二维
乃至 三维
的目标都 交融
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
27、 清晰明确
,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
28、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  刻画动词
,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  何种结果
,最后要注意 用词用语
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 层次性
和 区分度
,也可加强教学的 可操作性
与教学效果的 可测度性
29、学生只有认识了
的字,并且能够正确 理解字义
,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
文化科学知识
30、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
,注重语文素养的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
,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
32、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33、《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
。评价必须在具体的
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
,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34、《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 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35、《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 人际沟通
36、课堂即时评价对
能起到及时调节与导向的作用,又能为
积累素材。
37、课程资源从存在形态看,可以划分为
素材性资源
条件性资源
38、“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
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文,丰富 语言的积累
,发展思维。”
39、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能 读准
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 准确地拼读
音节,正确书写
声母、韵母和音节
大写字母,
《汉语拼音字母表》。
40、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 丰富的语言积累
熟练的言语技能
,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
深厚的文化素养
高雅的言谈举止
41、课程资源从获取途径看,可以划分为
、 校外资源
、 网络化资源
42、课程是
的生态系统,因“ 教师、教材、学生
”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在这个系统中,
是最活跃的因素。
4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
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
独特而有差异
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 人文感染
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44、《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能写简单的
和想像作文,能学写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冬至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合作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4、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 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与多元的意义重构。
6、课堂即时评价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质性评价,称为“课堂即时评价 ”,也称“情境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针对在学生互动为主的多元(师生、生生)状态下课堂教学的过程与结果。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同学、学生本人;评价结论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激励性评语、体态动作、实物、象征性物品;评价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
7、课程资源
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8、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以分为: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9、人本语文课程资源
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
10、物本语文课程资源
以物资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材、校园景观、生活场景都是一种物化形态。
11、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以活动过程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堂上,学生突然喷发的思维火花、一件偶发的事件,学校里进行的各种语文学科的竞赛,孩子们课间的欢娱等都是语文课程的动态资源。
12、体验学习
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望。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13、“三维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4、交融式目标
  在叙写时不出现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明显词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都把二维或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
15、分解式目标
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
16、生字复现
(一)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汉字见面。
(二)复现生字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在语境中复现生字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多看多悟;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造更多复现机会;
(3)重视课外活动引导,在生活的大语言环境中复现生字。
17、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三、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4、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答: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到位、得体,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轻松自如地开展教学的保证。教学互动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实现,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年龄、身份,保持年轻的心态。
如上课前或上课之初与学生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对话,消除学生的距离感,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着亲和力,形成沟通,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为主,不去挑剔,也不冷漠对话。师生互相交流对话,互助性强。当然课堂教学贯彻多元评价、人文关怀,教师文化积淀丰富,能深刻全面地把握新课程,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
5、《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有哪些要求?
答: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难度降低了,时间减少了,但是汉语拼音的能力并没有削弱。
6、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答:(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
(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
(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
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7、识字教学在语文学习中有哪些作用?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起点,在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识字能认识客观事物。?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起点,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并且能正确理解字义,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
8、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的?
(一)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汉字见面。
(二)复现生字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在语境中复现生字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多看多悟;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造更多复现机会;
(3)重视课外活动引导,在生活的大语言环境中复现生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
③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④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11、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2、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13、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①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②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③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④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14、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答: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15、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16、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十分重要,你认为有哪些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内容的确立打破了合理化的学科框架,软化了学科边缘,在确立主题是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语文”这一小语文,更要充分利用“社会语文”这一大语文,引导帮助学生发现、提出、并确立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可以在语文教材、校园活动、社会大环境中发现课题。
17、“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的异同是什么?
分解式目标是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进行设计,每个纬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交融式目标是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在一起。而无论是“分解式目标”还是“交融式目标”,它们都将目标的“三维”进行有机整合。无论是由目标导向的学习过程还是由目标指向的学习结果都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18、教学目标有哪几种叙写方式?
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
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
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出现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明显词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都把二维或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
19、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⑴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①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②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
③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①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
②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好安排,做好引导。
③课内的“扩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20、什么是课程资源?
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21、课程资源按获取途径分,有哪些种类?
课程资源按获取途径分,可以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资源。校内资源主要指本校教师、学生以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是指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资源是指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
22、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答: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学习的挑战,也是依次革命。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23、什么是探究学习?请举例说明。
答:“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如:教学《捞铁牛》一文第二段,这一段包括四、五、六自然段,讲的是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只铁牛。可以这样处理这一部分的:
(1)课前用小木板、木条制作了类似教材插图中的“大船”,还准备了绳子、石块、“铁牛”(用大石快代替)、玻璃缸。
(2)然后让学生分组操作,演示怀丙捞铁牛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说说他们在捞铁牛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3)最后再读第四自然段,去验证观察的结果。
教学《白杨》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探究,可以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
(“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
24、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活动安排不充分,学生能做的事没让学生做。 
第二,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  
第三,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
  第四,不该分工的分了工。??
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
??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
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
??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25、你觉得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1)为“合”而合。教师缺乏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一味滥用小组合作学习,营造表面的“热热闹闹”的学习气氛。
(2)作而不“合”。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学生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我们的好处
(3)合而无“质”。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老师都是旁观者,不能给予及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教师缺乏准确的定位,只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旁观者”。
26、语文教育应重视哪些特点?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对语文材料反映的多元性。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语文教学应该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27、“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四、观点论述题
的:教师应当用炽热的、犹如明亮的火炬一样的语言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凭借这样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召学生的良知。
的:教师的美好语言是情感的结晶,是思想的火花,是智慧的闪光。教师要使语言富有感召力,首先他自己必须是一个富有高尚情感的人。
的:“你们看过《刘三姐》吗?那么请猜个字谜:‘旁人看戏我挨打。’”
五、教学设计题
1、请为拼音“z c s”教学写一个教学设计片断。
2、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
3、请为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设计一个口际交际教学片断。
4、《一夜的工作》一课中对于“极其简单”一词的品悟,你可以如何设计?
5、请设计一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案。
6、请为习作教学《我发现了》设计一份教案。
7、请任选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案,并据此设计教学过程。
8、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一个在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学片断。
9、请写一两条解决“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好方法。
10、北京将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请你以〈〈奥运——北京〉〉为主题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片段。
11、请为下面这段话设计一份教学方案:
长城气魄雄伟。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城墙高8至10米,用大条石和城砖砌成。城墙顶部铺着平整的方砖,五六匹马可以并排行走。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1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请结合某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一处口语交际的案例。设计提示:
(1)抓导入环节进行口语交际,激发兴趣,鼓励探究。
(2)抓重点字词进行口语交际,加深理解,锤炼语言。
(3)抓重点句段进行口语交际,揭示中心,抒发情感。
(4)抓空白填补进行口语交际,启发想象,扩展思路。
(5)抓疑惑之处进行口语交际,引发争论,明辨事理。
(6)抓总结归纳进行口语交际,扩展延伸,升华全题。
1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拟一份教学设计。
14、写一个汉语拼音教学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片段。
15、请设计一个随文识字的教学片段。
六、案例分析题
1、一位教师在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在帮助学生概括了小镇早晨恬静、热闹、紧张的三个特点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照《小镇的早晨》的写法,以《校园的早晨》为题来进行写作,写出校园早晨的特点。要求每个学生写其中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后,小组中四人合成一篇文章,结尾共同完成。动手之前,要求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校园早晨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任务。
请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进行评述。
该位教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了新课标中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从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既强调合作学习,又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习者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中的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扩展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网络,改善了师生的双向信息和情感沟通,从而在教学中构建了立体动态的沟通途径。使合作者之间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的发展。这样就改变了学生“孤军奋战''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设计很巧妙。
2、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景物特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的感受,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
(3)着重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对优美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
试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该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目标清晰明确,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明确表述教学目标,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如“合理想象”是在了解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用“对比手法”学习写作方法。
3、一位教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题目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情绪高涨,“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尴尬。
请谈谈你对以上教学片段的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个教学片段,教师在价值取向和独特体验之间,应该怎样把握。
这里,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矛盾,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大有“以学生的独特体验”取代“文本的价值取向”之势。这里的矛盾,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学生的独特体验——要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没有错;文本的价值取向——要做花生那样的人,也没有错。当两个正确的答案同时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的时候,我们往往习惯于以其中的一个否定另一个,人为地制造出一些二难抉择的矛盾。实际上,在学生经过争议之后,老师可以再进一步启发学生:“许地山的父亲为什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反而希望孩子们做花生那样的人呢?”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情来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其拳拳爱国之心浓缩在殷殷期望之中,父亲之所以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参加“收获节”,父亲之所以拿花生与苹果石榴对比来揭示花生得最可贵的品质,许地山之所以将自己的笔名确定为“落华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教学《落花生》的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父亲的教诲”充满了浓浓爱国之情。
当然,在时过境迁的今天,国运昌盛,国家人才济济,在这充满竞争的时代,孩子们在学习文本的时候能够结合时代的特点感悟到一些新的体验,这是一种学习创新的体现。这种超文本的阅读就是语文教学创新的体现,应该大力提倡。但是,这只能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教学与时俱进,追求的是发展,而不是否定。教学《落花生》即应该引导那些“愿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的学生认识到:我们如今讲体面也好,讲实用也好,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他人有用的人。在当今只认衣裳不认人、做事虚浮的社会环境下,更需要像落花生那样埋头实干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永远也不会过时。
4、《找骆驼》中,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意思后,提出:商人找到骆驼后,回来的路上再遇老人,会对老人说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后,想法很多,例如:1、对老人说谢谢,对不起,我错怪你了。2、不和老人说话,不理老人,自己偷偷走掉。3、一个老头,闲着没事干,出来瞎溜达啥等等说话较多。学生说第一种想法时,引导他们从书上找理由,学生能较快说出。当学生说到第二种想法时,我问:“你的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商人。”一生说。
“对,我童话书里看到很多商人都是坏蛋。”又一生说。
“那如果你看到这样的商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我试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说出:“老人帮你找到了骆驼,你应该谢谢他。”之类的话,可是学生却说:“这个坏蛋,打他一拳,让所有人都打他一拳。”
用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对以上案例进行简单评析。
以上这个案例,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问题研讨,整个进程中,实施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但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
(1)舍本逐末。在教学中,教师安排了一个拓展想探究环节。探究时脱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没有提升课本的意义,反而冲淡了文本本身的思想主题。
(2)信手拈来。在这一片段中,尤其是一生说“对,我童话书里看到很多商人都是坏蛋。”时,教师没有根据文本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恰当归结引导,背离了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过于随意。并且在交流时,各自为阵,不能实现应有的学习效果。
5、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在大熊猫的故乡》的教学片段:
师:作为有志于大熊猫保护的我们,能不能为“大熊猫栖息地申遗”做一些我们能做的事情呢?比如设计申遗主题词或策划一个保护大熊猫的宣传广告。
屏幕出示:用一两句话来表达申遗美好愿望或设计一则保护大熊猫的公益广告。
师:有困难吗?老师举个例子。比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主题就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再比如,中央电视台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是这样的:“如果人类再不节约用水,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这项任务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现在开始。(几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反馈。)
生:我写了三条:第一条:保护大熊猫,别让大熊猫成为灭绝动物。第二条,保护大自然,让大熊猫快乐地生活。第三条是,别让“活化石”成为博物馆的标本。
师:哇,太棒了,一下子就来了个高产作家!(笑)
生: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熊猫走了,没有再回的时候。
师:哈哈,当代朱自清!(笑,掌声)
生:保护大熊猫,为中国添一份荣耀!
师:掷地有声!(掌声)
生:等到大熊猫灭绝的时候,你的记忆里是否还有它的模样?
师:诗一般的语言。
生:茂密箭竹,绵绵白云,清清泉水,可爱熊猫……
师:一幅画!一首诗!当代小诗人。
生:老师,我还有一条。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成功成为新的遗憾。
师:成功?这个怎么说?我帮你改一下好吗?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离去成为新的遗憾。
生: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离去成为新的遗憾。(掌声)
生:老师,我这个是一幅画,大熊猫妈妈对孩子说“亲爱的,过来吃早餐!”(笑,掌声)
师:哈哈,真好!老师忽然觉得这是个绝妙的广告创意。广告画面是:大熊猫妈妈对着小溪对面竹林里的孩子说:亲爱的,过来喝早茶!(笑)然后响起背景音乐:(教师用新近流行的网络歌曲《两只蝴蝶》的旋律唱道)亲爱的,你慢慢来,穿过竹林来喝小溪水……(全场笑声,掌声,气氛热烈)
试从课堂教学评价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这一理论在这一课堂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就要对每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希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观。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怀,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聪明人,体现出评价是为了孩子发展的理念。但也有个别处引导得不够巧妙。
6、窦桂梅老师在执教《落叶》一课时有这么一个片段: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的第一句话:“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请同学们认真地看这一句话,窦老师提示道,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很有趣,请大家找一找!片刻,学生找到了“一片片”这个词。窦老师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个词,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片树叶,问大家:“这就是‘一片片’的树叶吗?”学生回答说:“不是。”窦老师转身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树叶,问大家:“那么是两片喽?”“不是两片,‘一片片’是指好多好多片树叶!是指许多片树叶!”学生回答。“那应该怎样读这个词?”窦老师问。于是,学生轻轻地读起来“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要读出你的体会,要读出你的理解!”窦老师启发着。
一会儿,窦老师请学生起来读这一句话。
生1:(读得很流利,但不够有感情)
师:这是你的感受,很好!(又请一位学生来读)
生2:(读得很有感情,在读“落”和“一片片”的时候放慢了速度,加重了语气)
师:(肯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随后,问大家)你们想想,树叶是怎样往下落的?
生3:慢慢地、一片一片地往下落。(边说边加上优美舒展的动作)
师:这落叶多美啊!飘飘洒洒……
生4:(不由自主地接了上去)随风舞动……
师:很有诗意啊!(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师:还有想说的吗?
生5:树叶慢慢地飘落下来……
师:(边说边做动作)就这样,落叶像小蝴蝶、像小蜻蜓,多快乐啊!大家快读啊,现在,你就是小蝴蝶、小蜻蜓,轻轻地落下来了……
(学生边表演,边朗读课文,教室里气氛很热烈)
请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评价这个片段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事实上,除了显性的课程资源,学生的体验也是一种很宝贵的资源。它虽是隐性的、潜在的,但一旦得以唤醒、激活,它是相当可观、丰富的。在窦老师执教的这个片段中,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时,强调的是“要读出你的体会,要读出你的理解。”这无疑给学生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文本意思,尊重他们的不同个性。文本在孩子的体验与接受中获得了意义。而学生则通过阅读、体验,提高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使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质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深。同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7、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有所发展。
(2)目标的达成上,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3)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外结合,引起学生的思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
(4)学科间的整合设计看上去是形式多样,气氛活跃,但画画、表演实质上只是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已,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帮助,丧失了语文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8、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总结全文时的片段: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
生:乌鸦爱动脑,他想的办法挺巧妙。
生:乌鸦很勤快,渴了的时候到处找水喝。
生: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呀!
生: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挺愚蠢的。
生: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
(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别对后四种意见大力赞赏)
你认为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有哪些优点?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
优点:上述片断中,教师重视唤起学生生活的回忆,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建立了意义对话的桥梁。师生对文本的作用是积极的,获取的信息是个性化的,学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学生反复接触课文语言,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实现了多元对话的过程。
缺点:片断中教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是大力赞赏,容易引起了学生的误解。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以上片断中,后三位学生的回答明显已经偏离了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这些只是乌鸦的几个小缺点,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别人的长处,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9、这是一位老师执教《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
师:请从“苹果树”上摘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树)
学生纷纷争抢“苹果”。(共10个字,没摘到字的同学又回到座位上)
师:老师帮助你们贴到黑板上。(要贴的位置过高)
生:“做操”贴到哪儿好呢?(还剩一个词语)
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呢?
生:贴在下边好!
生:贴在题目旁边。
师:还是贴在中间好一些。(教师把字贴在小露珠、小鸟、小蜜蜂画中间,形成环行板书)
师:请把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领大家读一读。(学生依次领读词语)
你是怎样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
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并没有充分领会自主学习的内涵,操作上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学习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此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趣展开学习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因此说,自主学习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学习观。然而凡事都有个适用性,“过犹不及”是大忌。在本片断的识字游戏中,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是华而不实的自主。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也不过随意摘抢一个而已,匆匆而过,期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呢?摘抢后的支配权还在教师手中。学生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惟此,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
10、以下是两位教师用“一起”造句的两种不同设计:
设计一:(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独立准备;(3)指名交流。
设计二:(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独立准备;(3)小组长组织交流各人的句子,选出最佳句子;(4)小组内修改、练说最佳句子,准备参加班级交流;(5)各小组汇报交流,评出最佳句子。
试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
设计二比设计一好,从三个方面可以说明:从学生参与来说,设计一的“指名交流”,参与交流的只是几个同学,许多学生只是一个旁听者,有些甚至没有认真倾听。设计二中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失实在在地参与学习。从学习方式来看,设计二合理地运用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内的学习既有组长的组织,又有组员的积极参与。从语言发展来看,学生得到的训练不只是会用“一起”造一个句子,在交流句子、推荐最佳句子、修改句子、练说句子、汇报交流等各种形式中,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发展了语言,所以说这种自主、合作是有效的。
11、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菜”字的教学:
师:小朋友,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菜”字的?
生1:我喜欢吃榨菜,榨菜的包装袋上有这个字,我就记住了。
生2:我在菜场门口的牌子上看到过这个字。
师:你们能联系生活来认字,很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想写一写,记住这个“菜”字。
师:这是个好办法。
生4:“草”字头加“采”就是“菜”,青菜的“菜”。
师:加一加记住这个字,也是好办法。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5:“花”字去掉下面部分,加上“采”,就是“菜”。
生6:“花”字去掉下面的“化”,“彩”字去掉右边的三撇,合起来就是“菜”。
生7:“苗”字去掉下面的“田”,加上“采”就是“菜”。
师:很好,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记住了这个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你认为该教师的教学符合哪些新课程理念?还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
该教师关于“菜”字的教学,在这些方面符合新课程理念。首先是从课本、课堂中识字从向生活识字,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注意汉字的意识和习惯。其次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积累相关的字。存在的问题是在许多记字的方法中,有些方法不够好,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哪种方法最好。其次,根据“菜”字,教师可以运用这样两种有效的方法来教学:第一种是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运用图片或蔬菜,让学生看看、读读、认认中识字。第二种是用汉字的造字规律来识字,因为“菜”字是个形声字,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12、某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我们的画》中设计了以下几组活动:
活动一:教师在课前把教室布置成刚刚举办过“二年级画展”的样子,让学生自由观赏,与环境互动,自然地萌发办自己班级画展的愿望。
活动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画,请小组里的伙伴对自己的画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
活动三:教师出示自己的画,进行示范介绍,请学生针对介绍和绘画作品提建议,为学生提供交际案例,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自然、大方、有礼貌地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画,把话说完整,把图画的内容说清楚。好朋友要仔细倾听,认真评价。
活动四:以小组为单位,推选评委,带领大家评选“最受欢迎的画”,推荐参加班级画展,为了本组的画能被选中,小组的同学必须想办法说好推荐的理由,说服其他组的同学,其他组里的同学可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自己的意见。
活动五:请获奖的同学在音乐声中上台领奖,其余学生当好小记者,采访获奖的同学,让他们谈谈获奖时的感受、创作的过程等。
你是怎样评价上述设计的?请从教和学的角度进行评述。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针对话题本身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组成口语交际活动,即在“举办画展”的大情境统领下,先后设计了小组合作说画、评画,教师示范说画、评画,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画,推荐评委说话评画,说服同学说画评画,小记者采访等多个回合的交际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中,交际主体身份也各不相同:小组交流时是组员的伙伴,教师示范时是学生,评选时是评委,采访时是记者。在教学中,始终要求交际对象认真倾听,并能就自己的理解对交际主体所展示的交际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交际主体根据不同的交际情境灵活应答。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优化交际活动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13、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鸣。
请您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与的角度进行评述。
本教学目标采用了交融式目标的叙写方法。目标1中,“抓”,体现“过程与方法”的纬度,“体会”则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2中,“通过”体现“过程与方法”的纬度,“发展语言”体现“知识与能力”纬度。目标3中,“在读中”,体现“过程与方法”的纬度,“唤起”则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对“三维目标”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可以说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其次,在目标叙写时,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比较明确地表述教学后应该达到的结果。但不足的是还有些地方表述不够明确,例如:“知识与能力”中“发展语言”的表述还不够明确,太笼统.
14、以下是浙教版第11册《三顾茅庐》的教学片段: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在具体的朗读训练之后)师:什么叫“大贤”?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武艺十分高强的人叫什么?
生:大侠!
师:家里钱非常多的人呢?
生:大款!
师:能够做一手美味佳肴的人呢?
生:大厨!
师:当今非常出名的歌星、影星叫什么?
生:大腕!
师: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
生:大师!
师:现在你明白什么叫“大贤”了吗?
生:就是指在道德和才华方面非常出众的人。
生:就是思想素质和才华能力方面最伟大的人。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你认为本案例“词义教学”给你什么启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案例中,教师紧紧抓住“大贤”这个词,一连问了5个问题,而且这5个问题都与“大贤”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就把文中的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变成孩子能够理解的东西。理解了“大贤”这个词,孔明那不同一般的丰满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就把握了全文的精神,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词义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生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彩,广化、深化、敏化了学生的思维,突出一点盘活全文,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15、学习《五彩池》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老师们都要让学生针对段尾的省略号进行想象练习,于是学生会想象出水池各种奇特的形状。这当然没有错,而我觉得五彩池的美不仅仅美在形状,还有它瑰丽的颜色、奇妙的变化。因而,在学完全文后我进一步让学生想象:五彩池还像什么?由于思维的惯性,学生依然围绕着形状做文章。如果这样一直说下去,学生禁锢了思维就不会得到开解。此时我说:“在我的眼睛里,五彩池就像一块块奇异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经我这样一说,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从“形状”的圈子里跑出来了,一个个奇妙的想象脱口而出。
试评述以上教学片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发展思维”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思维”应与“语言”共生。案例中的教师通过语言示范:“在我的眼睛里,五彩池就像一块块奇异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引导学生发生思维的迁移,把学生已经停留在五彩池“形美”的比喻,牵引到“神美”的想像中。学生的思维就在这时从禁锢变得豁然开朗,“奇妙的想象”自然“脱口而出”了。由此,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对语言的自主构建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发生了偏差或禁锢时,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更层次的文本价值。案例中的教师就是运用了示范引导才使学生的想象能天马行空。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连接之处,以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案例中的教师就很善于“指点迷津”,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例子,就给学生的思维解了禁。
16、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 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17、请点评下面的识字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现在有4个偏旁娃娃急着想与大家交朋友,你们愿意认识它们吗?瞧,他们来了(课件显示偏旁“冫”“彳”“扌”“刂”)谁认识她们呀?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老师,我认识“刂”旁,我记得您说过刀字在旁边叫立刀旁,与锋锐刀箭有关。   
生:我认识“冫”旁,三点水去掉一滴水,这一滴水可能是因为天气太冷了,结成冰了。应该与水的温度有关。
生:老师,我想给小朋友介绍剩下两个偏旁“扌”和“彳”旁。“彳”旁表示有很多人,“扌”旁表示与手动作有关。
师:偏旁娃娃想与小朋友做捉迷藏游戏,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到她们藏在哪儿吗?  生:老师,“刂”旁藏在“到”的右边,“秋一来到”的“到”。
生:“到”字读音与右边“刂”旁读音相似。   
生:“冫”旁藏在“凉”字左边,“凉快”的“凉”。   
生:两点水加京就是“凉”,凉风、凉气。   
生:“彳”旁藏在“往”字左边,“向往”的“往”,我很向往飞上月球拍张照。 生:我听姥姥说,旧社会有很多地主欺负老百姓,“往”字边表示很多人,右边表示地主。
生:“排”字带“扌”旁,排队需要伸手,与手的动作有关。   
生:老师,我还觉得右边像小朋友在排队,两竖是操场,两边三横是三排小朋友。我们海鹰小队可以演示这个“排”字。
生:我有好办法记住“树”,“木”加“对”就是树,果树、桃树。   
生:我还想到敌人“又”进“村”子里就是“树”,梨树。   
生:“丛”去掉横就是“从”。   
生:两个小人手牵手也是从。   
生:小时候姥姥讲故事开头都是“从前啊……”。   
生:“会”字我有好办法记住,上面是人,下面是云,就是开会的“会”,开会的人像天上的云那么多。
《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低段的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持久,但案例中的教师却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与偏旁见面。她
把偏旁称为“偏旁娃娃”,把认识偏旁称为“与大家交朋友”,把找到字中的偏旁称为“捉迷藏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都迎合了儿童的心理,使学生对偏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课堂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识字环境。所以学生在课堂中思维活跃,他们能结合各自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来记忆生字,效果颇佳。教学中,教师不但语言亲切活泼,而且采用了儿童最喜欢的识字教学形式——游戏(捉迷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游戏中兴奋不已,识字自然就欲罢不能了。游戏更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运用
18、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台湾蝴蝶谷》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喜欢祖国的宝岛台湾吗?
生:喜欢。
师:在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有美丽的蝴蝶谷,大家听说过吗?
生:没有。
师:那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台湾蝴蝶谷》这一课,咱们现在就一块去认识这个闻名世界的“蝴蝶王国”,好不好?
师: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
〔课件演示〕美丽的蝴蝶谷
(生看画面)
师:景色美不美?
生:美。(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你认为这位教师的现代媒体使用恰当吗?请加以评述。
在本案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合理地使用教学多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老师采用了先呈现画面,再读语言文字的方法,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理解语言文字,欣赏蝴蝶谷的美丽景色,实质上是教学媒体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像,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学习应该提倡先阅读感悟,在学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教学媒体,加深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
(“第五题、教学设计题”自己做)
楼主(humeifen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课程教学目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