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我多想飞 1.审题 2.立意 虚 实 横 纵 3.选材 4.布局 详 现在的(略 略 我多想飞 想要的(详

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2014~2015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
语文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面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
&&的作品来的。
(2)在3D投影技术的帮助下,一代歌后&&
&&,“邓丽君”不仅和周杰伦共同演绎其经典金曲《你怎么说》,更为周杰伦的《千里之外》献声,引发万人大合唱。
(3)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
&&的事,也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
A.品味&&&&&&&
栩栩如生&&&&&&&
B.品位&&&&&&&
栩栩如生&&&&&&&
C.品味&&&&&&&
惟妙惟肖&&&&&&&
D.品位&&&&&&&
惟妙惟肖&&&&&&&
1.(3分)B(品味:①品尝味道;②琢磨体会,玩味;③品质和风味。品位:人或事物的品质、价值。栩栩如生:形容形象生动逼真,跟活的一样。惟妙惟肖:模仿或描写得非常美妙,非常逼真。一蹴而就:一踏脚就能成功。形容事情很容易办成。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指短暂的时间。)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尽管顶着诺文学奖的光环,莫言作品仍然遭到书店退货,这成为文学书籍市场滞销最新的、令人多少有点吃惊的案例。
B.仅仅把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记住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作为目标是不够的,
教师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C.2013年就在苹果商店上线的“芒果TV”移动应用,能够在近日引爆用户下载,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
D.随着各种手机APP的普及,无形中放大了人们对雾霾的焦虑,因为随手一划就能看到实时的空气质量指数,坏天气带给人的压迫感让你躲无可躲。
2.(3分)A(B项,“调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搭配不当;C项,“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结构混乱;D项,介词“随着”赘余,造成整个句子缺少主语。)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本人昨天在学生阅览室遗失英汉词典一本,务请拾获者从速归还。
B.你推荐的那家饭店菜品新颖,价格公道,下次我们一定还会惠顾的。
C.新业务的开展,承蒙贵公司鼎力相助,终于小有所成,不胜感激。
D.府上乔迁之喜,理当拜贺,只因琐事缠身,无法赏光,祈请海涵。
3.(3分)C(A项,“务请”“从速”表达生硬。B项,“惠顾”用于商家对顾客,表示光临照顾。C项,“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的帮助。D项,“赏光”用于请对方光临。)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一种诗歌体式。他创作的无题诗颇多,&&&&
▲&&&
&,而这种寄寓又往往是模糊隐晦,在有无之间,所谓不便明言的情感隐秘。
①由于表达隐晦曲折,历代的研究者解说各异,更有不少穿凿附会。
②其中不乏直接写爱情相思的,但更多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抒发身世感喟。
③往往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
④这些诗篇是诗人人生感受与情感的原生态的展现。
⑤辞藻精丽,意境要眇,情思婉转,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A.③①②⑤④&&&&&
B.③⑤①④②&&&&&
C.④①②③⑤&&&&&
D.④②⑤③①
4.(3分)B
5.下列诗句中,不属于表达“人事沧桑,自然永恒”感慨的一项是(3分)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B.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C.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D.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5.(3分)D(A项,王勃《滕王阁》;
B项,李白《苏台览古》;C项,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其二)》;D项,刘方平《春怨》)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
臣近闻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四字。其知州冯载,本是武人,不识事体,便为祥瑞,以媚朝廷。
我近来听说澧州进献柿木,上面长成了“太平之道”四个字。那知州冯载本是武人,不懂得事理,把它作为祥瑞进献用来讨好朝廷。
臣谓前世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方今西羌叛逆,未平之患在前;北虏骄悖,藏伏之祸在后。一患未灭,一患已萌。加以西则泸戎,南则湖岭,凡与四夷连接,无一处无事。而内则百姓困弊,盗贼纵横。昨京西陕西出兵八九千人,捕数百之盗,不能一时翦灭,仅能溃散,然却于别处结集。今张海虽死,而达州军贼已近百人,又杀使臣,其势不小。兴州又奏八九十人。州县皇皇,何以存济?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万物失所,实未见太平之象。
我认为前代号称的太平之世,必须是全国安定,各种政事都处置得恰当顺畅。现如今西夏反叛,眼前摆着尚未剿平的祸患;契丹骄横,隐伏着随时会来的战祸。一个祸患还没有除灭,另一个祸患已经开始发生。加上西部的泸州,南部的湖岭,凡是跟外族交界的地方,没有一处不发生动乱。而且在国内百姓困苦艰难,盗贼四处惹事。前些日子京西、陕西派出八九千官兵,抓捕几百名盗贼,不能一下子消灭,只能把他们打散,然而这些盗贼又在别的地方集结了。现在张海虽被打死,但达州造反的士兵已接近百人,还杀了朝廷使臣,他们的势头不小。兴州也向朝廷报告有八九十名盗贼。各个州县恐惧不安,用什么办法来处置这个局面呢?在我看来,现在竟是全国混乱,大小政事的处置都有失误和不当,实在没有看到什么太平盛世的景象。
臣又思若使木文不伪,实是天生,则亦有深意。盖其文止曰“太平之道”者,其意可推也。夫自古帝王,致太平皆自有道。得其道则太平,失其道则危乱。臣视方今,但见其失,未见其得也。愿陛下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若以前贼张海等稍衰,便谓后贼不足忧;以近京得雪,便谓天下大丰熟;见北虏未来,便谓必无事;见西贼通使,便谓可罢兵。指望太平,渐生安逸,则此瑞木乃误事之妖木耳。
我又想即使柿木上的文字不假,确实是天生的,那么也有很深的含义。那上面的文字只说“太平之道”,它的意思是可以推求的。自古以来帝王的治理要达到天下太平,都各自有治国之道。得道就天下太平,失道就会出现危险和混乱。我观察现在的形势,只见到失误,没有见到恰当和顺畅的施政。希望陛下要操心国事、勤于政务,不生安乐之心,那么两三年之内,可以期望(有希望)逐步把天下治理好。如果因为以前作乱的张海等势力略微衰败,便认为后起的贼人用不着担心;因为京城附近下了大雪,便认为全天下都丰收;看到契丹暂时没有来侵扰,便认为一定没有战事;看到西夏派来了使臣,便认为可以停止打仗。奢望太平,渐渐生出安乐之心,那么这根瑞木就是耽误国家大事的“妖木”了。
臣见今年曾进芝草者,今又进瑞木。窃虑四方相效,争造妖妄。其所进瑞木,伏乞更不宣示臣寮。仍乞速诏天下州军,告以兴兵累年,四海困弊,方当责己忧劳之际,凡有奇禽异兽草木之类,并不得进献。所以彰示圣德,感励臣民。
我看到今年有进献芝草的,现在又有人进献瑞木。私下担心各地模仿他们,争着制造出荒诞离奇的事。澧州进献的瑞木,我恳求再不要给臣僚们传观。并恳求马上向天下各州各军下达命令,告诉他们:因为多年的战事,天下穷困疲累,正处在严格要求自己为国忧虑操劳的时期,所有的珍禽异兽草木之类,一概不准进献。这才是表明皇上的德行,感动劝勉臣民的良策。
(选自《欧阳修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便为祥瑞,以媚朝廷&&&&&&&&&&&&&&&&&&
B.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
C.致太平皆自有道&&&&&&&&&&&&&&&&&&&&&&
D.所以彰示圣德,感励臣民&&&&&&&&&&&&&&
6.(3分)B(晏:平静,安定)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内则百姓困弊,盗贼纵横&&&&&&&&&&
&&今张海虽死,而达州军贼已近百人
B.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
则此瑞木乃误事之妖木耳
C.若使木文不伪,实是天生,则亦有深意&&
得其道则太平,失其道则危乱
D.以近京得雪,便谓天下大丰熟&&&&&&&&&&
告以兴兵累年
7.(3分)C(A项,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项,副词,修饰判断词“是”,加强肯定语气∕副词,是;C项,连词,连接两个句子或短语,表示前面是条件,后面是结果;D项,介词,因为∕介词,把)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州县皇皇,何以存济?
(2)愿陛下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
(3)窃虑四方相效,争造妖妄。
8.(1)各个州县恐惧不安,靠什么来安顿(措置)这个局面呢?(3分,“皇皇”“何以”“存济”各1分)
(2)希望陛下操心国事、勤于政务,不生安乐之心,那么两三年之内,可以期望(有希望)逐步把天下治理好。(4分,“忧勤”“逸豫”“修理”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私下担心各地效仿他们,争着制造出荒诞离奇的事。(3分,“窃”“效”“妖妄”各1分)
9.作者认为澧州瑞木虚妄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9.(1)当时社会内忧外患,没有太平的景象;(2)天下太平需要励精图治才能实现。(4分,每点2分)
三、古诗词鉴赏(9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
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
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
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1)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5分)
10.(1)以时间为顺序(黄昏——月明——中宵),首联写山寺所处的环境,颔联写初到山寺,颈联写夜宿山寺的所闻所见,尾联写诗人的感想。(5分,每点1分)
(2)分析“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2)山果落地的声音,飞舞的萤火虫,反衬出山间夜晚的静寂;(1分)表现诗人彻夜不寐,孤独疲惫的情状;(1分)山果无人问津、自生自落,萤火虫没有目标、不停歇的飞舞,暗含诗人忧郁怨愤的人生感慨。(2分)
【附:项斯其人其诗】
1.活跃于诗坛的项斯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疆域广阔,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也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由于唐朝统治者把作诗列为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学习作诗就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必修课程。全国上至帝王将相下及平民百姓,整个诗坛犹如春日
&&&&百花,竞相映放。据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所录,唐朝诗人就有二千三百余家,作品共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而在这近五万首的诗歌里,其中就有一卷(第五百五十三卷),计九十八首诗,为一仙居人所作。明朝席启寓汇编的《唐诗百名家全集》中也收录其诗一卷。这位诗人就是仙居县历史上第一位文化名人——项斯。
&&&&项斯,字子迁,仙居县城东朝阳山下(今杨府乡项斯坑村)人,生卒年代不详。从《唐诗纪事》及项斯诗作等零星史料看,我们推测他生活于唐宝历至会昌年间,属唐朝中晚期。项斯年轻时曾筑草庐于朝阳峰前,终日读书吟诗,研讨格律,与寺僧再阳
&&&&私交甚好(在其《忆朝阳峰前居》、《落第后归觐喜逢僧再阳》中均有提及)。“献赋才何拙”、“期在振儒衣”,项斯胸怀壮志却不得志。《落第后寄江南亲家》、《落第后归觐喜逢僧再阳》两首诗写出了他科举落第,功名不就的愁闷之情。会昌三年(843)项斯听说国子祭酒杨敬之“性爱士类”,最喜提携后辈,便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谒见。杨敬之阅后,果然大加赞赏,赠诗云: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从杨敬之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项斯的诗及人品道德都甚为赞赏,欣喜之余,逢人便说,四处推荐。项斯“由是显名”,“诗达长安”,并于第二年登进士第,授润州丹徒(今江苏謦翼!尉。“说项”成为文坛千古流传的一段佳话。近人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首联“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就引用了这个典故。
&&&&唐都长安是“新诗日日出,城中写不禁”的诗人云集之地。在长安期间,项斯与欧阳衮、张为等诗人均有交往。由于尊墨埋三:项斯与名诗人张籍交往较多,并深受其赏识。张籍望!登翌斯》中有“端坐吟诗忘忍饥,万人中觅似君稀”之句。据《风雅遗闻》载,张籍在“唐诗主客图”中将项斯推为清奇雅正主李箜!嬖唐善名诗人)派的升堂诗人,故诗人郑薰有“项斯逢水部(张尊日寸任水部员外郎),谁道不关情”之说,盛赞他们关系的密切?兮翌磊的《送客归新罗》、、《日本病僧》两诗里还可以看出他与来自新罗的留学生、日本的僧侣建立了较深的友谊。
&&&&项斯的名气虽不及李白、杜甫等唐代名家,但他也是在当时诗坛十分活跃的人物。项斯“诗达长安”,作为台州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诗人,他在仙居县历史上更有着不容置疑的历史地位。
&&&&2.“几度见诗诗总好”——项斯诗赏析
&&&&项斯的诗,《全唐诗》中收录了98首,加上最近发现的4首佚诗,至今尚流传102首。可以肯定,这不是他全部的诗作。粤苁项斯现有的诗作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他的诗作兼备了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1)思想性
&&&&从内容看,项斯的诗题材广泛,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有反映战争和人民疾苦的;有揭露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僧道的弊端的;有歌颂祖国美好河山的;有表现真挚友情的;还有抒写怀才不遇的愁闷情绪的。
&&&&项斯生活在唐朝中后期。经过安史之乱,李唐王朝由强盛走向了衰落。内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外有与邻境的少数民族纷争,战争频仍。项斯的诗作中有较大部分反映了人民遭受的战祸和人民在战祸中经受的摧残。如“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送友人游河东》)就是当时战乱和饥荒的实录。“别歌缘剑起,客泪是愁添”(《龙州与韩将军夜会》)写出了战乱年头骨肉离散的悲愤。在《送殷中丞游边》里还提出“还须见边将,谁拟静尘沙”的质问,表现了当时广大人民对边境战争的厌恶和对边将无能的指责。当然,他对战争和战将也并不是一概否定的。如《长安退将》:
&&&&塞外冲沙损眼明,归来养病住秦京。
&&&&上高楼阁看星位,著白衣裳把剑行。
&&&&常说老身思斗将,最悲无力制蕃营。
&&&&翠眉红脸和回纥,惆怅中原不用兵。
&&&&诗中塑造了一位年老志不老,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老将军形象。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赞扬爱国将领的感情。
&&&&项斯的诗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反映其与僧道的交往及他们的生活。如《寄石桥僧》、《古观》、《赠道者》、《太白山隐者》、《日本病僧》、《送僧归南岳》、《华顶道者》等。这是由于唐代后期佛、道二教盛行,项斯生活中也结识了不少的僧道朋友。但他并不是虔诚的信徒,在《古观》里,他以“洞中谁识药,门外日添坟”的事实揭露了道士的虚假面目。又如《赠道者》:
&&&&晏来知养气,度日语时稀。
&&&&到处留丹井,终寒不絮衣。
&&&&病乡多惠药,鬼俗有符威。
&&&&自说身轻健,今年数梦飞。
&&&&在这首诗中项斯对那些装神弄鬼,以鬼符骗取钱财的欺世盗名之徒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当时迷信盛行,帝王将相也信道拜佛的年代里,他敢于识破庐山真面目,大胆揭露其中的弊端,称得上是个唯物主义者。
&&&&项斯的诗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写景诗,如《暮上瞿塘峡》、《泛溪》、《山行》、《江村夜泊》、《杭州江亭留题登眺》等,这些诗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项斯与当时的大诗人杨敬之、张籍来往密切,还同来自越南、日本的高僧和新罗的使臣建立了友谊。所以,在他的诗作中,表现友情的诗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如《留别张水部籍》:
&&&&省中重拜别,兼领寄人书。
&&&&已念此行远,不应相问疏。
&&&&子城西并宅,御水北同渠。
&&&&要取春前到,乘闲候起居。
&&&&张籍是中唐大诗人。他既是项斯的师长也是朋友,在诗歌风格上给予项斯较大的影响。项斯在诗中提到别后“应相问”、“候起居’’的意愿,从而倾诉了他对水部的敬爱和依恋,言辞恳切,洋溢着真挚的感情。故《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评析这首诗道:“极寻常事,说得如此闲致,如此深情,似未经人道著”。并在
&&&&最后两句下方写了一个“妙”字。
&&&&诗言志。作为一个怀才不遇,政治上不得意的人,项斯在诗里往往流露出这种忧郁之情。项斯能得到杨敬之、张籍等诗人的赏识,后来又中了进士“擢高第”,这说明这位自称“自小诗名在”的诗人确实颇具才华,并非妄自吹嘘。然而一再表示要“振儒衣”、‘‘引仙驾”,希望青云直上的他仕途并不顺利,“官终丹徒尉”,终身未得升迁。《落第后寄江南亲友》、《归家山行》、《落第后归觐喜逢僧再阳》等诗都表现了他在落第后,怀才不遇的痛苦、羞愧心情。如《长安书怀呈知己》:
&&&&江湖归不易,京邑计长贫。
&&&&独夜有知己,论心无故人。
&&&&一灯愁里梦,九陌病中春。
&&&&为问清平日,无门致出身。
&&&&只因“无门致出身”,落得贫病交加,流落长安街头,壮志难酬。项斯在此悲愤地表示了对当时社会遗弃人才,以趋附作为进身之阶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不满。
&&&&因此,项斯的诗从整体看虽免不了渗透着封建士大夫的思想观点,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能面对人生,正视现实,在诗里忠实记录着他生活的时代面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都是弥足珍贵的。即便是抒写其个人生活经历的诗作,虽难
&&&&免有哀叹悲怨之情,但他那坎坷多舛的经历,也代表了那个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有才无所施的悲惨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2)艺术性
&&&&关于项斯诗的艺术风格,古代评论家的评论颇多。如“宝历、开成之际,君(指项斯)声价籍甚,时特为水部之所知赏,故其诗格颇与水部相类。词清妙而句美丽清纯,盖得于意表,迨非常情所及”(张洎《项斯诗集序》)。“项斯亦师水部,自以字清气远,匠物为工,然格律卑近,渐类晚唐矣”(&&/SPAN&吴礼部诗话》)。“项子迁与朱可久并见赏张水部,清调颇同”(《唐音癸签》)。从这些评论里可以看出,大家一致认为项斯的诗风近似张籍。事实也如此,项斯像张籍一样善于用五言律诗这种形式,擅长写实的手法,且语言朴素流畅,清新明快,凝炼警策。如《蛮家》:
&&&&领得卖珠钱,还归铜柱边。
&&&&看儿调小象,打鼓试新船。
&&&&醉后眠神树,耕时语瘴烟。
&&&&不逢寒便老,相问莫知年。
&&&&这首诗反映沿海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刻画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又如《中秋夜怀》:
&&&&趋驰早晚休,一岁又残秋。
&&&&若只如今日,何难至白头。
&&&&沧波归处远,旅食尚边愁。
&&&&赖见前贤说,穷通不自由。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传统的中秋佳节,别人合家团聚,诗人满头白发,还在独自飘零,自然厌倦羁旅生涯,思乡心切。“早晚休”、“又残秋”、“沧波远”、“旅食愁”、“穷通不自由”等词用得“凄凄惨惨,悲悲戚戚”,故《五朝诗善鸣集》说:“吟得如此好诗,安得不逢人说项?”
&&&&在项斯的诗作中,七律诗也不少。《五朝诗善鸣集》认为项斯的“七律幽闲深秀,水部不能到也”。笔者也认为,项斯的七律诗代表着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如《宿山寺&:
&&&&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
&&&&月明古寺客初到,晚度闲门僧未归。
&&&&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
&&&&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这首诗构思精巧,立意清奇,意境高雅。“出语淡荡可爱”,“词调秀色可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是中途日暮投宿僧房之作。诗中一写山,远望此山,千重栗树;二写晚,黄昏时节,溪上语稀;三写到,古寺孤立,明月照门;四写入,门见好风自开,而斋堂无主。一望、二寻、三到、四人,信手写来,层层深入,如现眼前。接着写宿,五六句果自落,萤乱飞写宿后所闻,宿后所见。只因寺僧未归,无人共语,又辗转床褥,难以入睡,故能闻、见如此。最后两句反结出“宿”字,对应题目。一夜通宵不得合眼,又被钟声催起,仆仆奔走风尘之劳,得不到短暂休憩,“劳人之劳,不亦悲哉!”(《唐律偶评》)读后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由于长期身居草野,熟悉山野风光,项斯成为写山村野景的行家里手。如《江村夜泊》:
&&&&日落江路黑,前村人语稀。
&&&&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
&&&&寥寥二十个字,勾画出一幅恬静优美的江村夜景图。诗中有视觉的形象,也有听觉的声象。视觉色彩中有浓有淡,光景如见。
&&&&在他的写景诗中也属七律为佳。如《山行》: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由于观察人微,体验深刻,这首无事闲行、探幽选胜之作写得清闲、细腻、贴切、逼真。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人山闲行者,一路迤逦,无心所经,一片枥林,一渠流水,几户人家,缲丝焙茶。既而药客追随,行行遂深。一幅恬美的山村图跳脱而出。读来如闻如见,引人人胜,确实是一首
&&&&佳作。所以,《唐律偶评》有“子迁诗最清婉”的高度评价。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是鸟也,&&&&&&&&&&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
,又重之以修能。(屈原《离骚》)
(3)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赤壁赋》)
(5)&&&&&&&&&&&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欧阳修《醉翁亭记》)
(7)&&&&&&&&&&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11.(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3)呕哑嘲哳难为听(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5)天街小雨润如酥(6)游人去而禽鸟乐也(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8分,每句1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变奏的乡愁
多年以前,不管是在新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一旦出现“大凉山”“西昌”或者“安宁河”这些字眼,心头澎湃的情绪就如同初恋时节在路上遇见暗恋的女孩。那时候,我的文字总走不出由这三个字眼组成的故乡,连做梦都奔走在回家路上。因为那里有我的父母兄弟,有熟悉的乡音,有熟谙的粗茶淡饭,有熟稔的山山水水。
这些年,逮上个机会我就会回故乡住上几天。跟爷爷同时代的老人,走得一个不剩了;跟父亲同时代的,已都步入老年;我的同龄人已到中年,各忙各的生计;比我年轻的,我们彼此都不认识。小村无法挽留年轻人的脚步,翅膀稍硬,便飞进城市。小村的道路不断改变,房屋不断翻建。一次次回去,一次次积淀着陌生。故乡能被我感知的气息越来越微弱,乡愁变得越来越不可捉摸。
火车提速、机票打折,让曾经在火车上熬五十多个小时的漫长细节,一下子缩短为一二十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快到我还没有把频道调过来,就到老家大门口了。还有电话和手机,从前四天才能寄达的情绪,如今动一下指头就搞定。还有微博、微信,故乡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情,从天气到高原湿地开发、排污抗污,都在眼睛到手机屏幕那么短的距离间。我在第二故乡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的出生让我有一种在脚下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感觉,我将成为孩子的起点和圆心。孩子长大了,小学、初中、高中,眼看就要上大学了……我对老家的乡愁跟春天开河的冰凌一样,再坚强也无法阻止崩塌的命运。
我的父母在故乡替我留了一小块土地,希望我回去建房子。有现在这份工资,再在老家的自留地上经营一个梭罗笔下的庄园,那种无忧无虑的田野牧歌生活的确令人向往。我估计,待到退休,我早已没有这份心境。到那时候,我成了我女儿的故乡。
人生的维度就那么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却又非常简单。任何人心头都有一份乡愁,哪怕从来没离开过自己的出生地。比如我的邻居,买土豆要买本地土豆,买鸡蛋要买家户蛋,买鱼虾要买野生的,诸如此类。本地土豆、家户蛋、野生鱼虾我们也喜欢,虽然我从前生活在四川,他们一直生活在江苏,那是我们童年和少年时候共同的味道。良种蔬菜抑或转基因蔬菜吃到嘴里,口味差得跟从前的猪食一样。乡愁从味蕾开始,跟离不离开故乡没有多大因果关系。
这种乡愁已不属于地理范畴。
2011年,从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梦境都在文学馆路、中国现代文学馆、鲁院的教室和宿舍里。后来多次到北京出差,无论时间多么紧张,都要挤出时间回去看一看。铁打的鲁院,流水的学员。树长高了,院子更美了,池中的红鲤鱼变大了。但在我心底,“我们”的气场还在。仿佛我们同届的学员都还在宿舍里指尖飞舞,构筑皇皇大著,只要在楼下喊一声“打球啰”“拔河啰”,就能把大家热热闹闹地招呼到楼下来……徜徉半日,徘徊于小径,在往事中流连忘返。临到要离开,人就落到现实了。落到现实是很痛的,不过,要是不落到现实,更痛。
这个别致的学院,成了多少中国作家的精神故乡。
乡愁如果有生长期,其童年、青年、壮年,大概也是一直生长着,变化着的吧。
12.文章开头用“多年以前”这种方式叙述有什么作用?(4分)
12.(1)与下文形成对照(映衬),表达时代与人生的变化改变了原有乡愁的气息;(2)营造一种时间上的旷远感,表达乡愁的长久。(每点2分,两点4分)
13.第三段最后写道,“我对老家的乡愁跟春天开河的冰凌一样,再坚强也无法阻止崩塌的命运”。请具体说说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崩塌”。(4分)
13.(1)过去的熟人不断地减少与老去;(2)小村的道路与房屋不断地让我陌生;(3)回家的速度变得非常快捷,与亲人的联系变得非常方便;(4)在第二故乡生根发芽,慢慢成为孩子的起点和圆心。(每点1分,四点4分)
14.“落到现实是很痛的,不过,要是不落到现实,更痛。”解释这句话在文中含意。(6分)
14.(1)人生不能没有美好的回忆和精神追求;(2)美好的回忆和精神追求常常与现实有冲突,这种冲突会给人苦痛的感受;(3)人无法回避现实生活,一直生活在精神回忆中的人会更痛苦。(每点2分,三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
15.本文题为“变奏的乡愁”,说说作者表达了哪些形态的乡愁,并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
15.(1)地理(或“空间”)意义上的乡愁:对故乡(出生地)的思念,由浓烈到不可捉摸,再到日渐崩塌;(2)时代(或“时间”)意义上的乡愁:人们都有对过去简单纯朴生活的追忆;(3)精神意义上的乡愁:每个人都会留恋曾经的精神故乡。(每点2分,三点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
①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哲学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习惯于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
②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如果要想读这些人的著作,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③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④《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郭象是《庄子》一书的著名注释家,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但是,《庄子》原书富于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节选自《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16.文章在论述过程中两次提到《老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6.(1)第①段提到《老子》,用来说明中国哲学著作简短的特点;(2)第④段提到《老子》,用来说明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而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特点;(3)用读者熟知的中国经典哲学著作来作例证,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6分,每点2分)
17.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简短、看似不相连贯的原因有哪些?(6分)
17.(1)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往往散见于对学生和友人的言论集和书信中;(2)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专业的哲学家,许多哲学家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3)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来表述思想。(6分,每点2分)
18.“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请结合文意阐释这句话的内涵。(6分)
18.(1)郭象为《庄子》做注解,用理性的方式阐述了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使庄子的思想变得明晰具体;(2)《庄子》原书富于提示而不是一泻无余,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3)禅宗僧人认为,庄子原书要比郭象明晰具体的注解更引人深思,更富于诗意和情趣。(6分,每点2分)
七、写作(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不仅梵高,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过……
【附】2015届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语文作文评分细则
一.关于作文理解:
作文材料提供的三句话。第一句话讲述梵高在困境中振作信心、创作出绚丽之画的事情;第二句话是面对自己的经历梵高的感慨,其中心意思是“现实与愿景”的巨大差异;第三句话是说梵高这一经历引发过许多人的感慨和思索,其目的是引发考生思考立意。故考生作文只要能从“不如意的现实”出发确定中心立意即可视为切题。
二.评分标准
参照2014年江苏省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均分47分。试拟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一)操作细则:
先确定赋分等级,然后根据扣题状况给出基准分,根据发展等级和无硬伤状况给出调节分。判分原则为: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公平公正、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从考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等维度全面评价,重点评判文章的立意和语言。
1.赋分等级:
一类卷:63~70分。紧扣题目,基准分45分;另加调节分18~25分。
二类卷:56~62分。紧扣题目,基准分45分;另加调节分11~17分。
三类卷:49~55分。紧扣题目,基准分45分;另加调节分4~10分。
四类卷:42~48分。基本符合题目要求,语言基本通顺,另加适当调节分。
五类卷:28~41分。与题目若即若离,实质偏离题意,一般不加调节分。
六类卷:27分以下。穿靴戴帽、生拉硬扯、另起炉灶,无调节分。
2.如何打基准分?紧扣题目45分,一至三类卷都须紧扣题目;基本符合题目要求,39-42分,为四类卷;与题目若即若离,28-38之间,为五类卷;若毫无关联,一律不超过27分,为六类卷。紧扣题目包括三个方面:1)中心紧扣题目,2)分论点(小观点、各层次)紧扣题目,3)所选材料紧扣题目。
基准分获得45分的比例在50%左右为宜。期末考试基准分获得45分的比例为58%。
3.如何打调节分?
在整体判定总分之后,确定基准分,然后用总分减掉基准分即为调节分。
调节分可从发展等级加分和无硬伤加分两方面判定。
1)调节分之发展等级加分:
(1)“语言有文采”包括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文句有意蕴。
(2)“立意深刻”包括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3)“材料丰富”包括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4)“文体结构等”包括文体、结构、有创新等方面。
关于“文体”:1)写记叙文要有自己的真切感人的生活故事,有2-3个细节描写,即在发展等级栏内加3分;如果细节刻画生动形象,另加发展等级分。2)写议论文只要中心论点明确,有2-3个紧扣题目的分论点,论据分析合理,即在发展等级栏内加3分;如果分论点层层深入,引例鲜活富有特色,另外加发展等级分。3)写散文只要符合“形散神聚”的要求,有2-3个层次,即在发展等级栏内加3分;如果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另加发展等级分。
关于“结构”:结构完整、精巧、严谨。
关于“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发展等级可从以上诸方面考虑加分,最高可至满分。
2)调节分之进行硬伤判分。主要从九大硬伤(标题标点字数句,审题文体结构清)中除审题以外的八个方面操作。1)无标题,扣2分,标题好不加分;2)无标点或以圆点替代,圈出,每3个扣1分,扣满3分为止,文章结尾处无标点或以圆点替代扣3分,标点好不加分;3)错别字,圈出,每1个扣1分,不重复计算,扣满5分为止;4)字数每少50字扣1分,超过3分将在总分内扣,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5)一处病句扣2分,并用横线划出;6)文体不分,对应文体的表达语言少于全篇的三分之二,扣3-5分;7)结构不完整,表现为结尾处无完篇标志,不得及格,其他情况适当扣分;8)卷面有明显黑团,每2个扣1分;卷面整洁,书写工整,加1分。
硬伤判分采取扣分制,可从已加调节分中扣除,或进一步减少基准分。
4.如何打书写分?书写工整即可加3分,加3分的人数比例不低于20%,不超过35%。2015年2月期末考试书写加分人数占30%,。
5.努力打高分。60分以上50篇须有1篇,占2%;55分以上的10篇须有一篇,占10%;50分以上的10篇中须有3-4篇,占30%以上。55分以上请点击收藏。期末考试60分以上23人,占0.2%,55分以上的占3%,50分以上的占21%。
【补充一】一、关于审题:
本次作文,提供的材料有两节文字。第一节文字共两句话,第一句陈述梵高作画,有两个短语流露命题者的情感,“贫困交加”和“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第二句是梵高的感慨,“生活的色彩”和“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第二句应该是材料的核心,准确理解第二句的含义必须抓住两个核心概念,即什么是“生活的色彩”什么是“画中的色彩”。第二节是对第一节“太不一致”的推而广之,引导考生就材料“很多人”的“感叹”来“思索”。
何为“生活的色彩”,何为“画中的色彩”?“生活”当是现实生活,“画中”当指理想的生活。“太不一致了”是指理想和现实反差太大,正如考生所言,“理想太美好,现实太骨感”。梵高的现实生活是“贫困交加”和“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这是材料的正向引导,也是作文的最佳立意。
&二、立意角度:
1.现实和未来(不如意、挫折、坎坷、艰难、残酷)(信心、信念、理想);
2.现实(正视、利用、扬长避短);
3.未来(根基、选择、坚持);
4.一致(普通人恰当选择、大师注定孤独锲而不舍);
【补充二】
一、审题立意
这次作文,出题者所给的材料共2节。
核心句是“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进一步做实第1节的核心句。
那么,“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生活的色彩&&&&&
画中的色彩 &&&&太不一致了
&&&&&&&&&&&
※&&&&&&&&&&&&&
※&&&&&&&&&&&&&&
现实的色彩&&&&&
理想的色彩 &&&&&&反差太大了&&
&采用“由果溯因法”,分析“现实色彩与理想色彩反差太大”的原因。
1、理想过于美好。(理想要贴近实际)
2、现实太过残酷。(要正视现实。)
3、提醒人们:A不要总是生活在理想中,总得为理想做点什么。
&&&&&&&&&&&&&&&&&&
B 不管现实有多残酷,理想不能丢。
&&&&&&&&&&&&&&&&&&
C在残酷的现实中,对未来要充满信心。
也可进一步思考:
难道生活的颜色就不能与画中的颜色一致吗?
二、如何防偏
1、防止走题的方法:一是揣摩出题者的意图。二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
从出题者所给的材料看,该材料的核心就是“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如果丢开这一核心,从“贫困交加的梵高 ”“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 审材料,就可能发生偏差。
梵高:贫困交加&&&&&&&&&&&&&&&&
画:色彩绚丽
&&&&&&&&&&&&&
※& &&&&&&&&&&&&&&&&&&&&&&&&※
物质生活贫乏&&&&&&&&&&&&&&&&
精神生活富有
进而大谈“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笔者认为,这可能偏离了材料的主旨。
2、在写作过程中,还可运用数学解方程的“验根法”,检验论点的真假。
三、课本资料收集(有修改)
1、《》(第一册65)
&&&&人们早已,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生活中的人们,就像坐在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我们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2、《》(第一册64)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3、《论厄运》(第五册85)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这是塞尼卡得之于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确实如此,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塞尼卡又曾说:“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这是一句宛如诗一样美的妙语。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描写过:当赫克里斯去解救普罗米修斯的时候,他是坐在一个瓦盆里飘洋过海的。(梵高也是在贫困交加中画出色彩绚丽的向日葵的。)
《圣经》的《旧约》启示给人们以幸福,而《新约》则启示人们通过战胜苦难去获取幸福。在圣诗中,哀歌是与颂歌相伴的,而圣灵对约伯所受苦难的刻画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从这图象中去汲取启示吧。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4、《直面苦难》(第五册86)
【考场优秀作文】
生命列车的前方
生命的列车闪着金黄色的光亮,飞驰在昼夜的轨道上,穿过季节的城镇,驰过岁月的桥梁。它喷洒着云雾的蒸汽,燃烧着太阳的光茫。它还要经过无数险阻,但终要到达最美好的地方。
当梵高在贫困中感慨道:生命的色彩与画中不一致时,我看到食指在他那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下,用灰烬的余烟写道:相信未来。当许多人都为生活的苦难而懊丧时,我看到了被病魔缠身的伍尔夫依然点着灯,在咖啡氤氲中写着《奥兰多》。
我愿意这样去相信:那生活中黯淡的色彩只是种子,经过埋葬,总会焕发生机。梵高之所以能够每天振作信心,也正是他对于生命的这场旅途充满着希望。我记得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使沙漠变得美丽的,是它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沙漠就像是这一段人生的旅途,我知道我总能够找到那一口井,也许很快,也许很久。在人何处境下,我们都在为自己编织着希望。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那群终身苦役犯亦是,服刑初期,他们被铁链拴在墙上,可他们也有他们的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其他苦役犯一样,被允许离开这堵墙,带上脚镣走路。因此,他们才能不停拼搏,为那“可怜”的希望而奋斗。
然而那些悲观主义者却不是这样的。即使生命的本能不断促使他们受着这样或那样希望的鼓舞,他们却依然未曾珍视过这希望,相信未来。人不应只是被插在花瓶中任人赏玩的静物,我们要相信,即使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未来的衢道依然通畅。我想,梵高与那些悲观主义者仍是不同的,否则他也未必不断追求与坚持,从而走向成功。不由想到了豪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江畔,不知他是否仍对未来有着那份信念。如果尚存,大可回到江东,卷土重来,“如今生命的灰色无法笼罩未来”,我多想有个人这样告诉他。可惜,对当下生活的否定桎梏了英雄雄霸天下的太阳梦,四面楚歌的悲凉熄灭了英雄曾点燃天地的极光。对未来的坚信造就了太多英雄豪杰。我愿意这样相信:生活中的黯淡的只是种子,经过埋葬以及一颗相信未来的心得浇灌,总会焕发生机。
我手持车票,踏上了生命的列车,它曾穿过冰川世纪的雪原,也正在驶过原始社会的泥浆,而我知道,前方就是最美好的地方。
一切梦都带着注释
诗人北岛在《一切》中有这样一个短句:“一切梦都带着注释。”从人类的初始到遥远的世界尽头,一声叹息贯穿着始终:在绮梦之后,总隐埋着现实的阴霾。
“牧童吹着短笛,羊群溢出青草地”。北岛如此叙说信仰:蒙氏那样朦胧美丽,可是往往”溢出“现实。那么,酒精我们该不该痛恨现实呢?史铁生先生给了我们答案:正如“残疾与爱情”,梦与现实总要遥相呼应。
梵高大概不会想到,他的星空在电脑系统的运作下终于合成了,那个在夜晚的怀抱中孤独作画的孩子,终于等到了陪他仰望的人。然而这样的星空究竟是否存在?没有,现实告诉你。正是现实冰冷冷的语调,让梦境变得美好而珍贵。沉重的现实面前,梵高每次作画都要努力振作信心,他那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为了梦。美是悲剧的,因而也给了我们守护它、为它奋斗的理由;没有美的生活该是何等可悲。
悲观主义是梦与现实激烈相撞产生的碎片。鲁迅说:“最绝望的不过是梦醒之后无路可走。”他无疑是个悲观者,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然而却是力量的象征。木心无罪入狱,前途未卜,可他并没有放弃梦的追寻,他从报告材料中硬扣出六张纸,在上面谱写信仰,写完就藏在衣服的夹层里,他曾这样说:“悲观主义者其实是看透了,但勇往直前。释迦牟尼也是悲观主义者,但他的大雄宝殿上刻了四个字——勇猛精进。悲观主义者止步,然后起舞。这就是悲剧精神。”悲观不意味着怯懦,现实也从未摒弃梦境。从前我便不相信梵高会自杀,今年终于真相大白了,他死于一群孩子在玩闹时的误伤,但他却谎称自己开枪射伤了自己。一个追寻梦的人,在未达到终点前,怎么会放弃呢?在现实的厚墙面前,这些寻梦者毫不畏惧,尽管笨拙且让人心碎,又是多么可爱啊。因此,我们总有理由去相信:现实与梦的差距,不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差距,更是孕育力量激流的两岸。那些坚持寻梦的人,总是那么固执,有那么耀眼。
梦没有隔开现实,却隔开了现实的坚硬和冰冷。梦可贵,敢于面对现实的梦更令人尊敬,“有了这样的梦——纵使是带着注释的梦,也足以支撑我们强有力的心脏,”越是黑暗,越去追寻。
2014~2015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0~21题。(10分)
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曰“词”。《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
(节选自张惠言《词选序》)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1.文中提到的《传》一般认为是指《说文解字》,它的作者是&&&
&。(2分)
22.作者认为词的特点是“意内言外”。依据材料,其中的“意”指什么?(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恪守封建的节烈观,面对蓝皮阿五等流氓的侮辱、社会的冷漠、特别是儿子死亡的重大灾难,只能屈辱孤寂地忍受命运的宰割。
B.《子夜》通过吴老太爷的死亡、老乡绅曾沧海个人与家庭生活的急剧变化、冯云卿的进城及其堕落等表现乡村暴动对社会生活秩序的影响和改变。
C.《茶馆》中贯穿全剧的重要人物,除了掌柜王利发,还有正直善良、敢作敢为的旗人常四爷,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的刘麻子等。
D.泰戈尔《飞鸟集》中的一些篇章,通过对无名花朵、绿叶等的礼赞,倡导一种为创造美好生活而默默献身的人生精神。
E.《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是个一无所获的失败者形象,经过三天精疲力竭的搏斗,最终拖到海岸上的只是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
24.简答题(10分)
(1)“痛恨高贤不再逢,临歧泣别两情浓。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诗中
“泣别”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两位人物?他们分别的原因是什么?末两句写的是什么事?(5分)
(2)《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语”写道: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请简述宝钗审问黛玉的原因和结果。(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网络文学刚出现时,很多人宣称这是全新的文学,是横空出世的“将来的文学”。现在,有了足够的作品放在那里,网络文学作家和相关从业人员也有了冷静的自觉,对网络文学的前世今生大致有了共识——它就是通俗文学,其基本形态就是类型小说。而网络文学的诞生与1949年以后以至1980年代以来“纯文学”占主流、通俗文学边缘化地位相关。互联网的出现为压抑已久的通俗文学提供了释放平台。这就是为什么欧美没有网络文学,因为网下已有充分发育的通俗文学生态,不需要在网上释放。
要放下两种傲慢与偏见,传统文学依靠思想与艺术品质对网络文学抱有傲慢与偏见,网络文学背靠市场对传统文学抱有傲慢与偏见。实际上,它们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它们都能从对方那里得到重要的支持和营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健全的文学生态。同时,对网络文学必须加强引导。通俗文学本来就有市场驱动的属性,网络文学现在的主要媒介平台就是商业性网站,资本的力量起很大作用,如果没有自律,没有必要的管理,那么,低级庸俗就会大行其道。通俗文学对应着人的某些基本欲求,但它也追求、想象、探索和表现这些欲求的转化和升华,从而体现某些社会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给读者以意义感。而是否转化、能否升华,则是合格的通俗文学和不合格的通俗文学的基本分界。所以,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文学的自觉,更需要文化的自觉。
25.从材料来看,催生中国网络文学诞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26.材料涉及以下一些概念:网络文学,通俗文学,纯文学,传统文学。简要说明这些概念之间的大致关系。(5分)
27.“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文学的自觉,更需要文化的自觉。”结合材料,解释这句话的含意。(6分)
【参考答案】
20.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6分)
21.许慎(2分)
22.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2分)
【参考译文】
词,大概是出自于唐代的诗人,他们采选《乐府》的音乐创制新的音律,因为要把词联缀起来,所以称“词”。《说文解字》里说:“借助语言表达深厚的心意称为词。”词依循情感进行创作,用精微的语言起兴,感发打动(读者),非常注重描写民间歌谣里常见的那种男女离合悲欢之情,用来抒写贤人君子幽微郁结难以表达的心意,呈现婉转低回深微隐约的意态和情致。
24.(1)刘备,徐庶。(2分)徐庶在逃难中投奔刘备,为他出谋画策打败曹仁。曹操用程昱计,囚禁徐母。程昱仿徐母笔迹写信骗徐庶至许都。(2分)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1分)
(2)在行酒令时,黛玉情急之下引用了《牡丹亭》和《西厢记》里的句子。(2分)作为大家闺秀,读这样的禁书“失于检点”。(1分)宝钗“教导”黛玉不要被杂书移了性情。(1分)黛玉自知有错,“心下暗服”。(1分)
25.长期以来纯文学占主流,通俗文学被边缘化(或“被压抑”);互联网的出现。(4分,每点2分)
26.从艺术品质角度,通俗文学和纯文学是相对的一组概念,(2分)从传播媒介角度,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是相对的一组概念,(1分)网络文学属于通俗文学,(1分)传统文学的主流是纯文学。(1分)
27.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网络文学作家和从业人员的自律;(2分)网络文学要超越市场驱动,追求文学价值(或“提升思想与艺术品质”);(2分)探索和表现人的基本欲求的转化和升华,体现社会主流价值,给读者以意义感。(2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