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无为而治》第六十三章)“为无为到故终无...

老子·第六十三章全文_原文|翻译_古诗文网
古诗文网app
android · iphone
第六十三章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①。大小多少②。报怨以德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④,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注释]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此句意为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2、大小多少: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另一解释是大的看作小,小的看作大,多的看作少,少的看作多,还有一说是,去其大,取其小,去其多,取其少。3、报怨以德:此句当移至七十九章“必有余怨”句后,故此处不译。4、不为大:是说有道的人不自以为大。[引语]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从前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反对以烦琐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侍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评析]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这里,老子不主张统治者任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什么事。“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本章格言,对于人们来讲,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同时,我们也看到,本章的“无为”并不是讲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求得“无不为”,他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正是从方法论上说明了老子的确是主张以无为而有所作为的。& &&#x6B63;&#x5728;&#x4E3A;&#x60A8;&#x8DF3;&#x8F6C;&#x5230;&#x8BBF;&#x95EE;&#x9875;&#x9762;......&#x5982;&#x679C;&#x60A8;&#x7684;&#x6D4F;&#x89C8;&#x5668;&#x6CA1;&#x6709;&#x81EA;&#x52A8;&#x8DF3;&#x8F6C;&#xFF0C;&#x8BF7;&#x68C0;&#x67E5;&#x4EE5;&#x4E0B;&#x8BBE;&#x7F6E;&#x3002;(1)&#x8BF7;&#x786E;&#x4FDD;&#x6D4F;&#x89C8;&#x5668;&#x6CA1;&#x6709;&#x7981;&#x6B62;&#x53D1;&#x9001;Cookie&#x3002;(2)&#x8BF7;&#x786E;&#x4FDD;&#x6D4F;&#x89C8;&#x5668;&#x53EF;&#x4EE5;&#x6B63;&#x5E38;&#x6267;&#x884C;JavaScript&#x811A;&#x672C;&#x3002;(3)&#x82E5;&#x4F7F;&#x7528;IE&#x6D4F;&#x89C8;&#x5668;&#xFF0C;&#x8BF7;&#x4F7F;&#x7528;IE9&#x53CA;&#x4EE5;&#x4E0A;&#x7248;&#x672C;&#x3002;</老子第六十三章翻译_百度知道
老子第六十三章翻译
提问者采纳
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转自老子吧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所以才能做成大事。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因此,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因此;天下的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天下的难事,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势必遭受很多困难,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把有所为当作无为才是最好的“无为”,把有所事当作“无为”,才是无所不为。把美味当作无味,才是最好的美味。
把大不作小,把多当作少,对别人的仇怨用德去回报。考虑困难的事,要先从容易处考虑,安排大事,要想到每一细小之处。因此做好一件难事,必须先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做好一件大事,应先从细小的事情干起。因此圣人始终不干大事,所以才能成就大事。
轻易作出许诺,一定会使信誉降低,总是认为事情容易,他的面前一定是困难重重。因此圣人十...
老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3096套总数:5616818套专访:3152部会员:307765位
当前位置:
& 学年高二语文课时演练:第4单元《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学年高二语文课时演练:第4单元《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人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2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208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老子》选读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迁徙 明察秋毫 车毂(ǔ) 强大处下(chù)
B.奏效 轻诺寡信 户牖(yǒu) 余食赘行(zhuì)
C.功用 穷形尽相 矜持(jīn) 木强则折(shé)
D.脆弱 以德抱怨 枯槁(gǎo) 欲盖弥彰(zhāng)
解析:A项,“处”应读“chǔ”。C项,“折”应读“zhé”。D项,“抱”应为“报”。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伐者无功    伐:自我夸耀。
B.强行者有志 强:勉力,竭力。
C.其未兆易谋 兆:事物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
D.柔弱者生之徒 徒:通“途”,路途。
解析:D项,徒:同类。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参考答案:(1)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2)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第六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七十六章)
.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图难于其易        图:反复考虑。
B.其脆易泮 泮:通“判”,分离。
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累:通“蔂”,盛土的工具。
D.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坚强:强固有力。
解析:D项,坚强:僵硬。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安易持
A.其微易散
B.其孰能讥之乎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吾其还也
解析:A项的“其”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都是代词,代事物。B项,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C项,代词,指自己。D项,语气副词,可译为“还是”。
.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
B.“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老子重要的处事方法,他要求做事要有预见,要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C.老子对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的东西,凡是坚强的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他认为人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
D.老子的语言巧用修辞,哲理深刻奇警,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运用夸张手法,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意义。
解析:无“夸张”手法。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参考答案:(1)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
(2)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适周         适:前往。
B.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去:抛弃。
C.言道家之用 用:使用。
D.因家于齐焉 家:安家。
解析:C项,用:作用。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可以用来说明“老子,隐君子也”的一组是(  )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A.  B.  C.  D.
解析:明确指出老子的籍贯,是老子对孔子提到的人的看法,均指出老子品行出众、自隐无名,是老子后代假的行为。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身考虑较少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的愚钝。
C.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D.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
解析:老子认为君子遇到时机就出来做官,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老子这个说法与《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勇于担当、积极入世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3)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参考答案:(1)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2)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3)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早已经死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三、语言表达
1.下面是介绍朝天门的文字及为朝天门撰写的对联的下联,请你根据文字拟写上联。
重庆水上门户朝天门,襟带两江,壁垒三面,气势雄壮。每值初夏仲秋,嘉陵江水绿,扬子江水黄,两水相交朝天门,撕咬翻卷,流急涡旋,似如野马奔腾。朝天门地扼黄金水道要冲,为重庆主要交通枢纽。昔日江面客船货轮,铁驳木舟,鳞次栉比,此静彼动。今朝更三峡坝成,
巨轮直通海上,载重庆于五洲四海。
上联:          
下联:依托三峡,畅达四海,启繁盛重庆征程
参考答案:襟带两江,壁垒三面,扼黄金水道要冲
1.春节期间,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以我国传统门神造型为模板,手绘制作了警察版“门神”(红底),引来众多网友点赞。请题诗或配文,表明其获赞的理由。
要求:符合画面情景;表达鲜明生动;题诗须押韵,配文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40字。
答案示例:红底祥云满家门,年关将近盼门神。全副武装真英雄,手舞足蹈只为民。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 无为而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