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餐具油污和作糕点粪便发酵剂剂说明了碳酸钠...

纯碱溶液去油污 原理方程式
“油污”并不是一种物质,
而是一类物质的名称.
比如你不能说 “把人的名字告诉我”一样
油污是脂类物质, 在碱性条件下脂可发生分解,
生成物中有酸, 酸又可于纯碱发生反应,这就促进了脂的继续分解.
分解产物是可溶解于水的,这样油污就被洗掉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洗涤剂可乳化餐具上的油污B.汽油可溶
练习题及答案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洗涤剂可乳化餐具上的油污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C.氢氧化钠溶液可直接用作厨房清洁剂D.长期用硬水洗涤的衣物会变硬
所属题型:单选题
试题难度系数:偏易
答案(找答案上)
A、洗涤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功能,所以正确.B、油渍可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所以正确;C、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直接用作厨房清洁剂,所以错误;D、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遇肥皂会产生浮渣,故长期用硬水洗涤的衣物会变硬,所以正确.故选C.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三年级化学试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洗涤剂可乳化餐具上的油污B.汽油可溶”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乳化和乳化作用、
硬水和软水、
碱的性质、
碱的用途、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化学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乳化和乳化作用的概念:
1. 乳化现象:
乳浊液不稳定,静置分层,在乳浊液中加人洗涤剂以后,油虽然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这时形成的乳浊液却能均匀、稳定地存在而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乳化&形成的并不是溶液,例如植物油中加入水,加入乳化剂并不是水溶解了油,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
2. 乳化作用: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乳蚀液的稳定剂是一类表面活性剂,阻止小液滴相互凝结。洗涤剂能把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洗涤剂所起的作用就是乳化作用,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
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上、餐具上的油污洗掉,如肥皂、洗洁精等。
②农药的使用:在农药中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后. 再溶解在有机溶剂里,混合均匀制成的透明液体叫乳油。
考点名称:
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狭义的溶解指的是一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气体产生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溶解的过程:
在熔解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多少,只能影响熔解的快慢,而不能影响熔解温度的高低。这说明晶体在熔解和凝固的过程中具有共同的特征: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的液态和固态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这是由于晶体的分子是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成为空间点阵的。分子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振动,因此,它具有动能;同时,在空间点阵中,由于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它又同时具有势能。晶体在开始熔解之前,从热源获得的能量,主要是转变为分子的动能,因而使物质的温度升高。但在熔解开始时,热源传递给它的能量,是使分子的有规则的排列发生变化,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以及分子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移动。这样加热的能量就用来克服分子之间的引力做功,使分子结构涣散而呈现液态。也就是说,在破坏晶体空间点阵的过程中,热源传入的能量主要转变为分子之间的势能,分子动能的变化很小,因此,物质的温度也就没有显著的改变。所以熔解过程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
非晶体在熔解过程中,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软化,最后全部变为液体,所以熔解过程不是与某一确定温度相对应,而是与某个温度范围相对应。因为非晶体物质的分子结构跟液体相似,它的分子排列是混乱而没有规则的,即使由于它的粘滞性很大,能够保持一定的形状,但是实际上它并不具有空间点阵的结构。热源传递给它的能量,主要是转变为分子的动能。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能量输入,它的温度就要升高。因此它没有一定的熔解温度,并且在熔解过程中温度是不断上升的。
固态在熔解时,物质的物理性质要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饱和蒸汽压、电阻率以及熔解气体能力的变化,特别是体积的变化。例如,冰总是浮在水面上,严冬季节,盛满水的瓶子因冻结而将杯胀裂。固体石蜡放入熔解的液体石蜡里,会下沉到底部。从而得出固态熔解成液态,或液态凝固成固态时,体积和密度通常是要发生变化的。大多数物质如石蜡、铜、锌、锡等,在溶解时体积变大,在凝固时体积要缩小。这是因为在晶体内分子有规则排列时所占的体积要比在液体内分子杂乱无章排列时所占的体积小些。但也有少数物质例外,例如,冰、铋和锑等,它们在凝固时体积反而变大,熔解时体积反而缩小。利用这一特点,在铸铅字时,常常要在铅中加入一些铋、锑等金属,使其在凝固时膨胀,字迹清晰。
固体、液体及气体溶解的对比分析:
(1)固体溶解
固体溶解时,常需要粉碎,加热,震荡,搅拌等方法加速溶解。
(2)液体溶解
一般液体溶解时,将液体加水搅拌均匀。
(3)气体溶解
气体溶解时,对于溶解度小的气体要把导管插入水中,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应在导管末端插一倒置的漏斗,漏斗边缘接触水。
溶解性应用:
1、是指物质在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2、溶解性是物理性质,溶解是物理变化。
3、溶解性是由20℃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决定的。(固体)
难溶(不溶)
4、利用溶解性可有以下应用:
(1)判断气体收集方法
可溶(易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用排水取气法。
如:CO2而H2,O2溶解性不好,可用排水取气法。
(2)判断混合物分离方法
两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明显不同时,可用过滤法分离。
如:KNO3(易溶)与CaCO3(难溶)可用过滤法分离
而C与MnO2二者均不溶NaClKNO3均易溶,都不能用过滤法分离。
溶解度算法=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通常为水)
单位: g/100g水。
考点名称:
定义: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如一些井水,泉水。但自来水中几乎没有。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水的硬度:
水的硬度常用一种规定的标准来衡量,这个标准是:把1L水里含10mgCaO(或相当于10mgCaO)称为1度。
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
纯净物,澄清透明
混合物,常呈浑浊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检验:加肥皂水,泡沫很少的是硬水,有大量泡沫的是软水
  转化:设法除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可以使硬水软化成软水,如:
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硬水和软水的检验:
(1)用肥皂水来检验硬水和软水,把肥皂水滴在水里搅拌,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或不产生泡沫的是硬水
(2)用加热煮沸的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水加热煮沸时,有较多沉淀的是硬水,不产生沉淀或者产生沉淀较少的是软水。
硬水的软化:
就是设法除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
硬水软化的方法:生活中常用煮沸法,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软化法,实验室常用蒸馏法,蒸馏法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蒸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蒸馏瓶中的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
②加热时,应在烧瓶中放几粒沸石(或碎瓷片)。
③装置气密性良好
④水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
使用硬水造成的危害:
饮用水中含有微量的钙、镁成分,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水中含太多的钙、镁成分,对生活和生产都有危害。
①用硬水洗涤,不仅浪费肥皂,而且会在织物上积有肥皂跟钙、镁反应后生成的沉淀,不容易洗干净,还会使纤维变脆、易断。
②硬水有苦涩味,长期饮用硬水会使人的胃肠功能紊乱,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和腹痛。
③锅炉用水硬度太大,会产生水垢,这会大大降低锅炉的导热能力,造成燃料的浪费。另外,当水垢爆裂脱落时,会造成炉壁局部受热不均,易引起锅炉爆炸。
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是工业生产软化水的重要方法之一。离子交换法的原理: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聚合物,带有相应的功能基团(一般情况下,常规的钠离子交换树脂带有大量的钠离子),当含钙、镁离子较高的硬水经过离子交换树脂时,离子交换树脂即可以释放出钠离子,其功能基团与钙、镁离子结合。这样水中的钙、镁离子含量下降,水的硬度降低,硬水即可被软化为软水。离子交换法的流程为:工作(即交换)、反洗、再生、清洗四个过程。
考点名称:
碱的性质:
(1)发生中和反应
(2)碱可以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3)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4)碱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等。
碱的共同性质:
1.碱的水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呈一定的颜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
2.某些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和盐
3.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和盐
4.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碱和新的盐
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HCl=NaCl+H2O
(碱) (酸)(盐)(水)
3)Ca(OH)2+CO2=CaCo3&+H2O
(碱)(非金氧化物)(盐)(水)
4)2NaOH+CuSO4=Cu(OH)2&+Na2SO4
(碱)(盐)(新j碱) (新盐)&
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属于碱。除这两种碱外,常见的碱还有氢氧化钾(KOH)、氨水(NH3&H2O)、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的氢氧化铝[Al(OH)3)。
(2)晶体(固体)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表而潮湿而逐步溶解的现象叫做潮解。氢氧化钠、粗盐、氯化镁等物质都易潮解,应保存在密闭干燥的地方。同时称量 NaOH固体时要放在玻璃器皿中,不能放在纸上,防止 NaOH固体潮解后腐蚀天平的托盘。
(3)熟石灰可由生石灰(CaO)与水反应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
常见的碱有NaOH、KOH、Ca(OH)2、氨水的特性:
①氢氧化钠(NaOH)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这是因为它有强腐蚀性。NaOH是一种可溶性强碱。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暴露在空气中易潮解,可用作碱性气体(如NH3)或中性气体(如H2、O2、CO等)的干燥剂。NaOH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固体。NaOH溶液可以腐蚀玻璃,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的玻璃塞,只能用橡胶塞。
②氢氧化钙[Ca(OH)2]是白色粉末,微溶于水,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其水溶液称为石灰水。Ca(OH)2也有腐蚀作用。Ca(OH)2与CO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常用于检验CO2。 Ca(OH)2+CO2=CaCO3&+H2O Ca(OH)2能跟Na2CO3反应生成NaOH,用于制取NaOH。反应方程式为: Ca(OH)2+Na2CO3=CaCO3&+2NaOH
③氨水(NH3&H2O)是一种可溶性弱碱,NH3溶于水可得氨水。有刺激性气味,有挥发性。将氨气通过盛放氧化铜的玻璃管,生成氮气、水和铜,其反应方程式为: 2NH3+3CuO=(加热)=3Cu+N2&+3H2O,说明氨气具有还原性。
此外,KOH、Ba(OH)2也是常见的可溶性强碱。不溶的碱大多是弱碱,如:Fe(OH)3、Cu(OH)2等。他们的共同性质是热稳定性差,受热易分解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
考点名称:
工业碱的用途:
用途十分广泛,在化学实验中,除了用做试剂以外,由于它有很强的吸湿性,还可用做碱性干燥剂。烧碱在国民经济中有广泛应用,许多工业部门都需要烧碱[3] 。
在医药中的用途:钠石灰是一次性医用耗材的一种,腹腔镜手术或者其它全麻手术中用以吸收二氧化碳。
食用碱的用途:
食碱主要是纯碱(碳酸钠Na2CO3)和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另外,氢氧化钙〔Ca(OH)2〕、碳酸钾(K2CO3),也可在烹饪加工食品中使用。食碱虽不是调味品,但在菜肴饭点中合理使用它,可为食品带来极佳的色、香、味、形,增进人们的食欲。
食用碱的作用:
(1)能使干货原料迅速涨发。
食碱水溶液是电解质,可使食品原料(如鱿鱼)中的蛋白质分子上某些基团离子带电荷,从而大大增强蛋白质的吸水能力,加快原料的涨发速度。但应注意要根据原料质地老嫩,适当掌握用碱的数量、方法和时间,以防把原料发得过透、过烂,甚至变质。
(2)具有脱脂作用。
油脂能被食碱分解,乳化成细小的微粒而溶于水中。因此,有些油发的干货原料,必须去掉多余的油脂时,可在适当浓度的碱水里反复搅洗几次,即可达到去脂目的。但切忌把食品放在碱液里浸漂,不然原料极易腐烂。
(3)能保持绿色蔬菜或菜汁的本色。
由于蔬菜和其他绿色植物茎叶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有机酸或硫化物,加热时叶绿素会被这些物质破坏掉。加入食碱后,中和了有机酸和硫化物,绿色就可得以保持。
但应注意用碱量不宜过大,否则,就会使蔬菜颜色既不新鲜,而且也会使菜肴的营养和滋味受到破坏。
(4)具有软化纤维的作用。
食碱有微弱的腐蚀性,腌制原料时,能排除肌纤维的作用。食碱有微弱的腐蚀性,腌制原料时,能排除肌纤维的粘液,刺激纤维涨发而酥软,并对纤维有一定溶解作用,使各层之间产生一定的分离。这样短时间旺火快炒,就可使菜肴爽脆软嫩。
(5)能释放烟酸。
例如:玉米中含有较多的烟酸,但它属结合型,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加入食碱(主要是小苏打)后,烟酸就可被释放出来,即使长期食用玉米,也不会因烟酸缺乏而患癞皮病。
(6)能除去油中的哈喇味。
油脂如发生轻微酸败,可将其倒入锅内,加热到烫手时,放入一定量的纯碱水,用筷子慢慢搅匀,哈喇味就可消失。油温降低后,用滤纸过滤,除去油中的游离脂肪酸与碱进行化学反应而形成的皂碱,油即可继续食用。
(7)能去掉发面团的酸味,并起助发作用。
当发面过度而产生酸味时,加入适量食碱揉匀,不但能使酸味去除,而且蒸出的馒头膨松洁白。不过用量一定要适当,加碱过少达不到目的;加碱过多,会使成品呈碱性,表面带黄斑或者开裂,味道也变得发苦发涩。
食碱虽有这么多的作用,但也有弊端:它对食物中的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有较强的破坏作用。因此,不可多用滥用。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洗涤剂可乳化餐具上的油污B.汽油可溶”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6> 【答案带解析】关于物质的用途,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稀盐酸用于除铁锈 B.用熟石灰改良酸...
关于物质的用途,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稀盐酸用于除铁锈B.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C.用洗洁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D.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水产品
A、根据氧化铁与盐酸反应考虑;B、根据酸碱中和反应原理考虑;C、根据乳化原理考虑;D、根据甲醛的毒性考虑.
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盐酸可以除铁锈,故A做法正确;
B、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熟石灰是氢氧化钙属于碱可以与酸反应,所以用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故B做法正确;
C、用洗洁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乳化原理,洗洁精把油污分解成更小的...
考点分析:
考点1: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知识点的认识】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如图所示: 具体地说,乳化现象就是当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混合时,其中一种在表面活性剂(即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如洗涤剂、洗发精等)的作用下,以极小的液滴均匀悬浮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乳浊液的现象.其中的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就叫乳化作用.【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乳化现象或乳化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区分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乳化现象或乳化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它与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的区分方法和技巧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乳化现象或乳化作用,以及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经乳化作用形成的乳浊液,虽然稳定,且不再分层,但不是溶液.
考点2:酸碱盐的应用
酸碱盐的应用与正确使用【知识点的认识】酸碱盐的应用主要是指常见酸(即两酸:盐酸、硫酸)、常见碱(即两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常见盐(即四盐: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应用.1.常见酸的应用:(1)盐酸是重要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药物(如盐酸麻黄素、氯化锌)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以帮助消化.(2)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蓄电池中的电解液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金属除锈等.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做干燥剂.2.常见碱的应用:(1)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炼油、造纸、纺织、印染与橡胶工业,还可用来制人造丝.由于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清洗油烟、去除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就含有氢氧化钠).(2)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常用于建筑业做建筑材料;农业上改良酸性土壤和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工业上处理酸性污水、还可用于制漂白粉;农村还常用于池塘和禽舍的消毒.3.常见盐的应用:(1)氯化钠(俗称食盐)经常用来做调味品、防腐剂、融雪剂(降低雪的熔点),农业上常用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医疗上还用氯化钠来制生理盐水(0.9% 氯化钠溶液),工业上还常用来制取氯气、烧碱等.(2)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广泛应用于生产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等,还常用于食品工业等.(3)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是焙制糕点所常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它还被用于生产汽水、干粉灭火器等.(4)碳酸钙(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大量用于建筑业;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许多柱子就是用大理石做的;它还可被用作补钙剂等.酸碱盐的应用除了这些实际应用之外,还可以用它们的性质来分析、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等等.【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酸碱盐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酸碱盐的性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实际、医疗及健康、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建筑业的有关知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配制、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酸碱盐的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金属除锈、胃酸助消化、浓硫酸用作干燥剂及其原因、氢氧化钠去除油污、氢氧化钙用作建筑材料(或改良酸性土壤、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处理酸性污水、池塘和禽舍的消毒)、氯化钠用作调味品(或防腐剂、融雪剂、农业选种的试剂、配制生理盐水的原料)、碳酸钠用作洗涤剂、碳酸氢钠,用作发酵粉(或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用于生产干粉灭火器)、碳酸钙用作建筑材料(或补钙剂)的考查,以及对酸碱盐的应用所涉及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酸碱盐的应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想更好地来理解和识记酸碱盐的应用,就要弄清“性质用途”的关系;并且,要巧妙地利用这个互推关系,效果会好的多.2.常见酸碱盐的名称、化学式和俗称一定要熟记,切不可弄混了.3.酸碱盐的应用中所能涉及到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定要熟练掌握好.
考点3: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知识点的认识】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它是亚硝酸根离子与钠离子化和生成的无机盐.如图所示:;亚硝酸钠白色至浅黄色粒状、棒状或粉末,有咸味,易潮解,易溶于水和液氨,其水溶液呈碱性,其pH约为9,微溶于乙醇、甲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亚硝酸钠暴露于空气中会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钠.若加热到320℃以上则分解,生成氧气、氧化氮和氧化钠.有氧化性,与有机物接触易燃烧和爆炸,并放出有毒和刺激性的过氧化氮和氧化氮的气体.亚硝酸钠与肉制品中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生成鲜艳、亮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或亚硝基血红蛋白而护色时,尚可产生腌肉的特殊风味.因此,常作为添加剂被广泛用于腌肉等.按GB2760规定量添加,肉食中最大使用量是0.15g/kg,肉食中亚硝酸钠残留量在罐头中不得超过0.05g/kg;肉制品不得超过0.03g/㎏.世界食品卫生科学委员会1992年发布的人体安全摄入亚硝酸钠的标准为0~0.1㎎/㎏体重;若换算成亚硝酸盐,其标准为0~4.2㎎/60千克体重,按此标准使用和食用,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亚硝酸钠有毒,过量食入(人食用0.2克到0.5克就可能出现中毒症状,若一次性误食3克,就可能造成死亡;)的毒副作用是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周围血管,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急性中毒表现为全身无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胸部紧迫感以及呼吸困难;检查见皮肤粘膜明显紫绀.严重者血压下降,昏迷、死亡.有时,亚硝酸钠被不法分子用来制造假食盐.我国曾发生多次将其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至于甲醛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型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醇和醚.它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出现,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做福尔马林.甲醛分子中有醛基发生缩聚反应,得到酚醛树脂(电木).甲醛还会与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因此,可用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能长久保存.但是,不能用甲醛水溶液来浸泡水产品等食用品;这样会引起人体蛋白质变性,使人中毒.甲醛还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主要用于塑料工业(如制酚醛树脂、脲醛塑料-电玉)、合成纤维(如合成维尼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皮革工业、医药、染料等.甲醛对健康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刺激作用:甲醛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甲醛是原浆毒物质,能与蛋白质结合、高浓度吸入时出现呼吸道严重的刺激和水肿、眼刺激、头痛. 2.致敏作用:皮肤直接接触甲醛可引起过敏性皮炎、色斑、坏死,吸入高浓度甲醛时可诱发支气管哮喘. 3.致突变作用:高浓度甲醛还是一种基因毒性物质.实验动物在实验室高浓度吸入的情况下,可引起鼻咽肿瘤. 4.突出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胸闷、眼痛、嗓子痛、胃纳差、心悸、失眠、体重减轻、记力减退以及植物神经紊乱等;孕妇长期吸入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死亡,男子长期吸入可导致男子精子畸形、死亡等. 另外,还有甲醇(工业酒精常常含有少量甲醇)等化学品对人体健康也是有害的,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甲醇的化学式为CH3OH,它是无色有酒的气味,易挥发的液体,还易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甲醇有毒,饮后会使人眼睛失明,饮用量大时会使人死亡.因此,绝对禁止饮用工业酒精,也绝不允许用工业酒精来配酒出售.等等!【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生物学的有关知识”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亚硝酸钠和甲醛的毒性及预防办法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从生产、生活、电视、报纸或网络中了解到相关信息等,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区别亚硝酸钠和食盐,可以把样品放入碘化钾的硫酸溶液中,再加淀粉.如果显蓝色就证明该样品是亚硝酸钠.2.当误食亚硝酸钠后,在血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使血红蛋白所含的亚铁转变成三价铁的血红蛋白.三价铁的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因此造成人体缺氧中毒.3.新装修的房子里一般甲醛都会超标,只要在新房里放上一两盆吊兰,甲醛就会被部分吸收,但是由于甲醛的挥发时间长达3-15年,所以单纯依靠植物来清除甲醛是不行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风,室内降低甲醛浓度至安全限以下.最好找专业的治理公司来处理、解决.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30&gB.2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将甲的饱和溶液从30℃降低到20℃,一定有甲固体析出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B.钠为非金属元素C.钠原子的实际质量为22.99gD.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日本的核辐射使人们对碘-131高度关注,空气中含有极少量对人体是无害的,碘-131原子核内有53个质子,78个中子,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131B.53C.78D.7
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下图中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 )A.稀释浓硫酸B.氯化钠溶解C.取用氢氧化钠固体D.取粉末状固体药品
下列化学符号书写不正确的是( )A.2个氢原子&H2B.铝元素&&AlC.镁离子&&Mg2+D.氮气&&N2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粪便发酵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