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历 学识学历孰轻孰重

申请美国名校 学力与学历孰轻孰重_教育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
申请美国名校 学力与学历孰轻孰重
添加日期: 08:31
申请美国名校 学力与学历孰轻孰重?
  如何成功申请美国大学?美国大学招生官看重什么?成绩优异一定就能读美国名校吗?大学挂科了就不能申请美国名校研究生了吗?中专毕业能去美国留学吗……面对不同的疑问,本文美嘉留学专家为大家解答申请美国大学“学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学力和学历?百度百科这样解释:
  学力——指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学问上的造诣,学问达到的程度。
  学历——学历是指学习的经历,指曾在哪些学校肄业或毕业。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是指他最后也是最高层次的一段学习经历,以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实施学历教育、有国家认可的文凭颁发权力的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所颁发的学历证书为凭证。
  学历分为:小学——比如XX实验小学;初中——XX第一初级中学;中职——最著名的莫过于蓝翔技校;高中——比如黄冈中学、至于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再多说。
  申请美国大学“学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呢?
  第一,我们来看看美国大学对学生“学历”的要求
  凡是高二在读生、高中毕业生、职高学生、大专毕业生、夜大学生,自考生及其他继续教育学历的学生(凡是国家承认的学历),均可申请美国大学读本科。此外在校大学生/专科生也可申请转学美国。
  再次,看看美国大学对学生“学力”的要求
  从上面对学力的了解我们也能看出,学力包括学生成绩(学历)和课外活动,而课外活动在美国名校招生官眼中可是最重要的一项考察标准,这就是每年为什么有那么多艺术或体育特长生被哈佛录取的原因。
  课外活动可体现出学生否全面发展,谁都不愿千里迢迢招收一个“书呆子”啊!要知道“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只会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可不是中国谚语啊!前不久的一个新闻应该引起各位的关注,一位来自大西北的女孩儿,当地最有名的学霸,从初中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最好的一所学府读到博士后,去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又拿了个博士后,近日双博士后的她终于回国了。不过,她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被两个高壮的美国警察押解遣返了回来,没有行李,只有一盒治疗精神分裂的药。此事要引以为鉴,大家要好好学习的同时也要好好玩耍!
美国名校 学力 学历
 责任编辑:付双凤  
相关新闻: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 & &1926年夏天,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准备在全国招收32名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报考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大学毕业生;二、曾在中学任教五年的教员;三、从名师研究有心得着。而当时王力先生只读了两年大学尚未毕业;而若再往前推两年,他还只是一个只有”高小“(相当于今天的小学)学历的人。虽然他曾经做过小学教员,但是离”五年“这个时间要求,他还差得太远。而他也跟师从名师不沾边,最后借“挂名”校长章太炎的大名,“自欺欺人”的蒙混过了报考关,顺利进入了笔试环节。笔试的试题出得极为“刁钻”——全部试题是要回答“四个100”,即:100个古人名,要写出每个人所处的朝代和主要著述;100个古地名,要答出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100部书名,要答出各部书的作者是谁;100句诗词,要答出各出自那首诗词。一拿到卷子,许多同时符合上述三个报考条件的考生都傻了眼,可这位年轻人却欣喜的发现,自己对这些试题却一点儿都不陌生:他一直是靠自学,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苦读中,脑子里早已装满了各种丰富的知识。不出所料,凭着过硬的国学功底,他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以第26名的好成绩被录取了。被誉为“一百年来中国最伟大的语言学家”、“国学通才”。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对曰:“学历,我所欲也,学问亦我所欲也;二者若可得兼,则美哉至极;二者不可得兼,吾宁舍学历而取学问者也。”读完了这个故事,我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中:一、学问与学历孰轻孰重王力先生能够从容地回答出当年清华国学院“极为刁钻”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题而被录取,靠的是平时扎实的学问而不是学历。现如今,拥有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但是,学历的整体提高能够说明人们学问的增长吗,国民整体学历的提高是否又真正地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呢?事实告诉我们,学问与学历并不是一码事。如今,我国拥有硕士和博士等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但是竞争力其实并不强,毕业后他们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据我所知,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很多硕博生甚至还竞争不过一个专科生,不少硕博生就业后的薪资甚至比不上一个高级技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究其原因,首先,从客观上来说,不能不说我国的高等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缺陷。招生考试重分数、轻能力,导致高分低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重理论,脱离实践,缺少技能;其次,主观上扪心自问,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沉浸在淡淡的书香中,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个“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畸形社会,他们哀声叹气地高喊着“伤不起”,摇着头表示出了深深地无奈,内心变得浮躁起来,渐渐地“深造”变成了默默地“等待”……从此,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绝望,变得堕落起来,通过上网、恋爱等方式打发着象牙塔里那剩下的无聊岁月,那些充满学问的书本早已被他们抛到了九霄云外,从此,他们便于学术无缘;临近毕业,为了抢个好“饭碗”,他们必须顺利地拿到学位证书,于是他们开始临阵磨枪,通宵突击论文,抄袭成风,有钱的出钱买,有关系的送送礼,于是一摞又一摞的所谓“学术”论文,变成了摘抄札记,千篇一律,丝毫闻不到一丁点儿“学术”的清香,如机械化大生产一般,从流水线上缓缓驶来,而后经过“名师”们委婉地检阅,然后层层地堆积成山,山上渐渐地落满了灰尘,最后那层层如煎饼一般的论文变成了老鼠磨牙的工具……如此这般,何谈“创新”,“学术”何在?从此,“诺贝尔奖”与我们无缘,成为“名师”变成了空谈。扪心自问,我们曾经那些倒背如流的国粹《醉翁亭记》《唐诗宋词》《文学史》……如今还记否?我们也曾与“学问”有过约会,只因我们没有珍惜这段缘分,与她擦肩而过,只因我们为了分数而学习,如今为了文凭,为了找工作而搞学问一样,功利性和物质欲掩盖了做学问本身的真谛,最后只剩下一张张苍白无力的学历证书。那么学历难道就不重要吗?在此,我在想这样几个“假设”,假设王力先生回到了现在,那么我想面对如此条条框框繁琐的招生简章,他是否还能以小学学历“蒙混过关”顺利地进入考场?即便是进入考场,在这场融合了高深的英语,繁旧的政治,需机械记忆的专业知识的考试中,他是否还能靠他的学问做到下笔如有神,他又有几成的把握打败那些记忆力超强的“书生”而胜出呢?即便考试胜出了,在如今的千篇一律的象牙塔里深造几年之后,他还能够成为我国最伟大的语言学家吗?还是会变成整天为找工作而忙忙碌碌地求职者大军中的一员呢?二、“学高为师”中的“学”是“学问”,还是“学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我谨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圣训,时刻反思自己,总在琢磨“学高为师”中的“学”字指的是什么?是学问,还是学历?我想两者都有吧!但更多的应该是偏重于前者,特别是在这个学历大打折扣的时代。首先,对于做学问的人而言,教师自然也在其中,只有学历,是远远不够的。鉴于此,我们在做学问时,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只为了那一纸证书、晋职加薪而去函授,去做学问(当然我也不否认人的生存法则),毕竟,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如果我们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过度地去追求功利性的东西,教育之路将举步维艰,最终必将失去生命的意义,那么当我们满头银发,老眼昏花的时候,再去寻找那些遗失的美好,将为时已晚,于事无补;其次,教师为教学而生,要想教得好,我们自身必须得好学,在这个网络语言满天飞的信息时代,面对着那些熟知网络的孩子们,我们更不应该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像一潭“死水”一般,也不能只凭着昨天获取的那点知识和那些早已发了霉的证书和文凭,去带领他们在教科书里“摸爬滚打”,更不能“闭门造车”,要多放眼外面的世界,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学问与学历孰轻孰重',
blogAbstract:'今天,我在翻阅教育杂志时偶然发现了一则国学大师王力先生求学的小故事,颇为耐人寻味。& & &1926年夏天,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准备在全国招收32名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报考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大学毕业生;二、曾在中学任教五年的教员;三、从名师研究有心得着。而当时王力先生只读了两年大学尚未毕业;而若再往前推两年,他还只是一个只有”高小“(相当于今天的小学)学历的人。虽然他曾经做过小学教员,但是离”五年“这个时间要求,他还差得太远。而他也跟师从名师不沾边,最后借“挂名”校长章太炎的大名,“自欺欺人”的蒙混过了报考关,顺利进入了笔试环节。笔试的试题出得极为“刁钻”——全部试题是要回答“四个100”,即:100个古人名,要写出每个人所处的朝代和主要著述;100个古地名,要答出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100部书名,要答出各部书的作者是谁',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8,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大学好不好,谁说了算?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高等教育质量发布制度,表明狠抓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单单是必要性问题,而且是日渐突出的迫切性解题之举。2011年在教育部倡导下,39所国家“985工程”大学率先发布了本校教学质量报告,引起了高教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议论很多,到底谁是质量评价主体?质量标准的认定和评测标准的度量到底如何体现客观求实?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处长刘振天教授就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积极的开端
记者:据我所知,社会对“985工程”大学发布教学质量报告总体上是肯定的,但批评也不少,尤其是说这些大学都在自我表扬,回避问题。
刘振天:“985工程”大学是我国最顶尖的大学,代表着国家的教育水平,因此,总体上讲,这些大学的教学质量也应该是我国数千所高校中最好的或者最值得信赖的。人们之所以提出质疑,并不是怀疑这些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而是大学普遍未能向公众展示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和质量。导致问题的原因,一是大学对什么是教学质量缺乏明确的界定,二是没有向公众提供足以证明教学质量的全面信息。前者涉及到价值层面问题,后者则属于技术问题。我们在这里重点讨论价值层面问题,即教学质量评价观问题。
事实上,即便同一时期同一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观也是不同的。换言之,不同的主体,对教育的期望、需求和评价是不同的,由此导致其间质量观和价值观也必然存在差异,可能高校自己认为教学质量很好,但社会不一定认可。高校内部也如此,领导认为教学质量高,但教师或学生却不一定赞同。
以谁的评价为主?
记者:如此看来,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的确不应该是高校一家自说自话,在某种意义上,是否意味着不同价值主体需求在高校教学上的反映呢?
刘振天:是这样的。当代高等教育已经是一个庞大的、高度开放的系统,与社会的关联日趋紧密,任何一项决策、一项活动都不可能不考虑多方面的利益和需求,也不能无视各方面的感受。就教学工作而言,形式上属于高校内部事务,而且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事务,按理说,其质量高低好坏只有高校自己最清楚,公众和社会限于专业知识以及信息不对称,评价起来会有难度。但是,当前高等教育之所以成为公众和社会热议的话题,并不在于公众和社会多么专业,而在于公众和社会已现实地成为高等教育的相关利益者或消费者,他们关心和评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由此可能影响到高校的教学工作也是理所当然的。
记者:那么,高校教学质量到底以谁的评价为主或为准?
刘振天:我认为,这里不存在谁为主或为准的问题。人们的立场、需求、视点不同,各有合理性,也各有不足。重要的是找到切合点或结合点,把各种观念综合起来考量,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质量评价注意三大误区
刘振天:当前,在评价高校教学质量问题上,有三大误区值得注意。
误区一,单纯从外在形态来观察和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可称之为“外延性”质量评价观。这种评价观注重高校规模、层次、声望、地位、名次等外显因素,一般地,它在社会公众中拥有较大市场,进而影响公众相应的评价、比较和选择高校行为,因此,高校也不得不非常重视。长期以来存在于高校的外延发展战略,即所谓规模求大、专业求全、层次求高,或者追求一些外在的、数量化的、可见的硬性指标等,都与这种质量评价观相关。
误区二,片面从满足外部社会需要或市场需要出发衡量和评价高校教学质量,可称之为“外适性”质量评价观。它强调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销对路,有市场需求的,就是有质量,否则就谈不上质量。这种观念对高校办学和教学工作也有较大影响。比如,当前一些高校大力强调办学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建服务型大学、应用型高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单式培养、创业教育等,实际上是这种观念影响的典型作法。
误区三,过于强调以学术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的观点,又称“内适性”质量评价观。这种观点认为,高校是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传授知识是高校的根本使命,教学活动中所传授的知识越广博、系统、深刻和前沿,同时越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并发展了学生的心智能力,教学水平也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内适性教学质量评价观在高校同样大有市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高校教师群体是这种观念的主要代表。比如,不少教授和学者感叹当前高校扩招后教学水平下降,所举的例子基本是现在他们所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大不如前,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曾传授过的教学内容,另外,现在的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也不如以往端正,多数学生把上大学当作谋职的工具,而不是当作丰富学识、智慧和人生的内在需要。
科学的教学质量模式
记者:您上面说到的三种教学质量评价观,在现实中确实普遍存在,也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如果推向极端,将会产生负面作用。关键问题是,实践中如何扬长避短,从而建立科学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观,特别是实践上确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模式,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刘振天:教学质量评价观,不单纯是学理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应该承认,上述三种评价观,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教学质量的实质,若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则可不同程度地展现全面的教学质量观。然而,三者怎么有机结合?是简单相加还是分出孰轻孰重?我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需要,要考虑高校实际,不能搞一刀切。
“985工程”和“211工程”这些研究型大学,担负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领域和关键领域培养精英人才、创新知识、传承优秀文化、提升国际竞争力等重大使命,因此,在评价其教学质量时,必须重在学术引领、知识贡献、文化创新、国际竞争等因素,然后才考虑其满足市场或就业需要等情况;高职高专和新建本科高校,担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用得好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应用型或技能型专门人才,发展和繁荣区域文化等任务,因此,在评价这些高校的教学质量时,有必要首先评价其对地方社会需要、市场需要甚至就业需要的满足度,其次才考虑学科和学术发展水平,且在考察这些高校的学术和学科水平时,重在为提高应用型或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程度;而对于办学历史较长、基础较好的地方高校或行业高校,评价其教学质量,可以学术质量与市场满足度并重,也可以各有侧重,关键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当前大力倡导确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实际上就是条件性或选择性的质量观,而人们所诟病的办学雷同化、同质化、缺乏特色等现象,针对的就是单一的、无选择性的教学质量评价观,也就是带有误区的教学质量评价观。
记者:如果从多样化和差异化质量评价观出发,在评价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教学质量时,就不能简单进行比较,因为不同高校的各自定位不同、职能不同、服务面向和培养目标不同,其教学质量也不同。
刘振天:高校各有其用武之地,所谓行行出状元。地方高校与“985工程”大学比学术水平和学科实力,肯定大为逊色,但如果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则立刻显出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此即多样化教学质量观的本意之所在。我认为,评价教学质量,相同层次或类型的高校比差距,不同层次或类型的高校比差异,何必都拿一把尺子量,都往一条路上挤,甘陷误区呢?
(光明日报记者 朱振国)
质量评估应多元化
近日,39所“985”高校率先发布本校教学质量报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在这些报告中,尽管不乏客观的自省与审视,但依然有不少人认为,这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回避问题,放大成绩”。
不是不能谈到成绩,但由自己谈,总是有些“王婆卖瓜”、“不客观”之嫌。原因何在?或许我们可以从不对称的信息上一探究竟。
高校教学质量该由谁评估?又该依据哪些规则评估?评估结果是划分学科简单相加还是分清孰轻孰重?这么多未解决的问题,这么多公众不了解的信息,高校给人造成“自说自话”的印象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认为,高校质量评估要摆脱“不客观”的印象应从多元化的角度入手。多元化是针对“一元”视角和方式而言的,比如,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校,也不能仅仅用自己的视角审视自己。而标尺如何制订,应尽量地做到信息公开。不少学校认为,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最清楚,因此,教学质量应由自己衡量。实际上,如果能吸引更多人士参与,有更多元的视角,更多样的声音,可能就会有更清晰的思考。
“多元化”也是不少国家教学质量评估的趋势所在。学校公布信息,社会提供反馈,第三方提供客观思考,共同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这是一个良性互动。
当然,笔者认为,这次公布的质量报告毕竟是一个好的开端。高校通过通报工作质量,自我评价与自我改进,回应了政府、社会和公众的知情权。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政府监控,有利于社会监督,有利于公众参与。我们期待,未来高校教育质量评估向更多元的角度迈进。
(本文来源:光明网
跟贴读取中...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122411条
评论120463条
评论85589条
评论82304条
评论81180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学历与能力 辩论赛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学历与能力 辩论赛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学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