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网的问题

如何提出科学问题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吴劲珉
  ■蒋高明
  因工作关系,我经常审理来自国内外的论文稿件和基金项目,也经常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该文章有发表的价值吗?该项目值得资助吗?而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要看论文作者或者基金申请者到底想干什么,他们是否提出了值得发表或者值得资助的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顾名思义就是在人类掌握或了解自然规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问就要答,问题产生了,自然就要找到答案。当前的学科越来越细致,对科学的认知也越来越系统、越来越仔细了。有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些则依然没有解决好。只要有人类存在,有科学家群体的存在,科学问题是永远解决不完的。
  提出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因此,科学问题是非常关键的,很多论文值得发表或者很多项目值得资助,都是他们提出了很好的科学问题,并有了探索科学问题的途径(技术路线),或有较好的实验结果,或有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如果按照这样严格的标准来判断,我们正在进行的研究、已经完成的论文,或者正在审理中的项目,很多还是没有抓到科学问题的实质。
  中国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以百万计,动用的研究经费也达万亿元。理论上,人类能够想到的科学问题,中国人都想到了,能够解决的也都解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发表大量论文和申请大量资助苍白无力的结果是,科学家拟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或者问题解决得越来越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呢?这是因为当前的许多文章发表或者基金都是功利的,前者是文章写好了,要找一个科学问题去发表;而后者是为了得到科研基金,临时找了个科学问题当幌子。前者目的是要发表,后者则是要钱。这样功利思想驱动下的科学研究,恐怕难以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也难以解决科学问题。
  那么,如何提出科学问题呢?据笔者粗浅的理解,不外乎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科学问题来自人类的好奇心。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好问一个为什么。重力的发现、元素的发现、蒸汽理论的发现、细胞的发现及进化论的发现等,都是人类好奇的结果。如果没有了这颗好奇心,可能就难以提出问题,很多都是习以为常,那么结果就是庸俗的人碌碌无为一辈子,也不会产生真正的科学家。因此,对于以科学为职业的研究人员来说,总是保留一份好奇心是非常必要的。人类往往在孩提时代最好奇,也总有稀奇古怪的想法,而提出的问题也难以回答。像当年两小儿辩日,就难倒很有学问的孔子,今天解释起来还需要很多物理与光学知识。如果有孩子问我鼻孔眼儿为什么朝下而不冲天长,这样的问题也很难一两句话说明白。好多孩子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如果要准确回答,恐怕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难以说清楚,只能找个借口混蒙过去。
  第二,科学问题来自实践,来自生活。实际上,人类是在不断地与自然打交道才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的。瓦特发现蒸汽原理,就是受到开水壶冒蒸汽的启发。实践中不断提出一些问题,也不断解决一些问题。人类衣食住行的进步都是在生产实践中实现的。过去日行千里是不可思议的,今天日行万里也能够实现。类似的问题依然会有很多很多。电话、电视、无线电、电报、手机通讯、微博、电子邮件及微信等技术的不断更新,都是人类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数学、材料、物理、光学、计算机等领域的科学问题后才得以实现的。今后科学的进步依然会有来自实践需求的动力,而这种动力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将来得更快。处于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还应从实际生活中找灵感,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人员不能总停留在实验室内,要走到工厂农村或大自然第一线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笔者熟悉的生态学为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物种消失、水与能源危机、气候变暖、臭氧层消失、雾霾、基因污染,无一不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关,解决这些问题也对生态学工作者提出了大量现实的问题。如果生态学不顾眼前的现实问题,依然停留在纸上谈科学问题,做重复实验,只能让人笑话。
  第三,科学问题来自怀疑精神。人类掌握的知识不断被同行或者后来人写进教科书,在某一特定时段,直到后来人指出其问题,那些知识都是作为科学真理而存在的。然而,科学真理也是相对的,经过不断努力,人类总能发现前人科学认知上的不足或者错误,科学就是在不断纠错中成长壮大的。被写进教科书的知识也是可以质疑的,当然这需要足够的勇气,需要足够的功夫,不仅仅是不人云亦云而已。反之,如果不认真学基本知识,轻易对自己的研究标榜为填补国内或国际空白,都是某种无知的表现。更有很多研究,本来结论都写进教科书里去了,他们没有认真研究书本上的知识,没有进行认真的分析,实际上连重复研究都算不上。科学是要经得起质疑的,那些容不得别人质疑的科学不是真的科学,是假科学。只有具有怀疑精神,才能够提出科学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很简单:他们说得对吗?
  第四,科学问题来自知识积累。当前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许多科学假说、定理、原理层出不穷,有些经得起科学检验,有些则是昙花一现。这样的科学故事非常多,它们在哪里呢?除了上面提到的教科书比较定论之外,就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学术刊物就是承担着负责记载并传播科研人员科学发现的,真的、好的科学发现总是有科学故事的,科学问题是引发科学家发表的动力,科学数据是其证据,科学推理则是给同行描述其科学发现是不是探讨到了问题的实质。因此,如果你要提出科学问题,就要到茫茫的文献大海里去泡,多阅读文献,多看别人怎么做,才能启发自己。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读文献了,往往从网上找一些二手文献,尽管毕业论文上赫然列出了一两百篇文献,但有些也只有看看题目而已,并没有认真研究。这些都不是做科学研究的态度,也不会提出好的科学问题。只有自己真的入迷了,对大量文献了如指掌了,所设计出来的实验才有发表的价值,申请基金也才有中的可能性。
  第五,科学问题来自知识交流。火花依靠碰撞而产生,如两块石头碰撞就是硬碰硬,这样的火花如何产生呢?显然是在人的交流中产生。文献是死的,人是活的。多与人打交道,就会不断受到启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仅仅是同行,可能外行提出的问题更值得注意。因此,要想提出好的科学问题,就要多参加学术活动,多听多问。当问题多到成为一团乱麻的时候,再听一些高人点拨一下,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科学研究是大脑劳动的过程,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科学理论,阅读了大量文献,并注重实际,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人,才不会轻易放过一个科学问题,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
  总之,科学问题不是为问题而提出的,它不是功利的产物,而是严肃且辛苦的科学劳动的产物。作科学研究,往往提出科学问题最难。我们在研究中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的科学问题是什么?建议新入道的同行尤其年轻的研究生们多多想想这个问题。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吴劲珉]
光明网版权所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丨加入收藏丨丨English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河南郑州市金水区经三路小学
内容摘要:
课堂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精神,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通过聚焦课堂,寻找到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分析原因:课标学习不够,教材钻研不够,备学生不够。研究解决策略:应深入学习课标,做到目标明确;扎
实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书;充分了解学生,做到以人为本;加强质量监控,做到及时调控。我们在教学中研究,在探索中感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生成智慧,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研究目的及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精神,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因此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益是学校尤为重要的工作。在以往的听课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正像诗中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老师们虽然也很苦恼,但往往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提高教师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共同聚焦课堂,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解决的策略。
我们的思路是:在教学中研究,在探索中感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生成智慧。具体做法:一是做好常规教学活动。我们深入课堂听课,听课做到全面听和重点听相结合,听新交流教师、青年教师的课和听中、老年教师的课相结合,跟踪听青年教师的课。一学期听了所有学科教师的课,听课节数60余节,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走近教师,及时和师生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及时了解课堂里、师生中的真实问题。二是在各组开展课例研究活动,进行了以探讨各学科课型模式为主的课例研讨活动,开展组内一人一节课,上校内公开课活动。在互相的听课研讨中,有效促进了大家的问题意识;在经验的交流中,促进了大家的智慧生成。三采用问卷、访谈调查法。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意见。如:你认为平时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方面:A.
注意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方法灵活,课堂活动丰富多样, B.
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课堂上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 C.
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照本宣科;你认为平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方面:A.给以积极的指导,鼓励学生思考和开展合作学习,B.
有时有指导,偶尔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C.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状态,不太注重开展合作学习;你认为平时课堂的气氛如何;你平时对待课堂教学的态度是什么;你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什么等等。
二、主要问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认为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但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是根据教学内容,即教材来考虑教学目标的设计,把教学目标当成了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工具,这在实际上违背教学规律的。国家课程改革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际上已明确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在首先设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再考虑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怎么利用教材实施教学。“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那么到最后,教学又回归到课本内容的传授上。”听了许多教师的课,听后我都会问他们“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而相当一部分教师说不清楚这节课到底要教些什么,要让学生学会些什么。教学目标不明确,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有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等等。
、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们注重了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以及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课堂中发现,教师教学方法的采用没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程序基本一致,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型,不管是几年级的学生,采用的教学模式几乎都是一样的。
、没有突出学生主体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由于教师首先根据教材进行设计教学目标,然后才考虑学生的需要,这样的设计一定是主观的,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完全由老师安排教学程序,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教学中明显的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分析原因
、课标学习不够。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教学,确定教学目标、方法的依据。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课标的重要,进行课标的学习,但有些老师没有深入研读课标。没有将课标的要求落实到自己的每一堂课中。
、教材钻研不够。部分教师没有通览教材,未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因而不知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突破。
、备学生不够。没有充分了解不同年级、班级学生水平的差异,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轻负高效的目的。
四、改进策略
、深入学习课标,做到目标明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小语教学的指导纲领。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开展“重温《纲要》《课标》”的学习活动并进行了测试。活动中,教师们再次明确了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加深了对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在了解总目标及各学段目标的基础上,各位教师针对自己所教年级,重点学习了学段的教学要求,明确了自己所教年级的教学重点及在小学六年学习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使得自己的教学更能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扎实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书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于永正教师曾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的艺术。对于一篇教材,只有通过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力求明其思路,探其精微,对作者通过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来表达其深邃思想的所谓“文眼”,能够抓准用活,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简单地说:只有钻得深,才有可能讲得浅。对于教材的探讨,如果能够达到一定深度的话,就可以使教师心里有底。老师固然需要多方面的“基本功”,但最重要的基本功还是掌握、驾驭教材的能力。如果一味地在教法上打转转,对教材的理解不深不透,不痛不痒,其教学设计当然也就比较毛糙、浮飘。
我们依托年级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钻研教材。要求教研中要把握“四点”,即抓住“特点”、把握“重点”、找准“难点”、剖析“疑点”。“特点”是指教材本身的特色、风格;“重点”是指教材中对学生学习和理解起主要作用的部分;“难点”即为学生不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部分;“疑点”指学生阅读后,仅从表面理解,深究下去可能产生的疑问和歧义。钻研教材要理顺“三路”,即教材的编排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教学思路必须符合教材特点,切合教材重点,体现对课文难点和疑点的解决过程。要求每位教师钻研教材要做到既能钻进去,又能走出来。钻进去,就是要领会教材的精华,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走出来,就是要全面审视、整体把握,做到讲课时能够深入浅出,左右逢源,灵活运用。
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课型课例研究活动。每一类课型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探索不同课型的基本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年级,我们又探讨了此类课型在不同年段的不同侧重点。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设计、拟定和择取应因文而异。如重点明确、难点集中和文理清晰的课文,宜采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的“探究型教法”;语言生动、情感强烈的课文,可采用“初读感知一细读探索一精读顿悟一熟读吟诵”的“研读型教法”;拥有典型情景的课文,则要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情景型教法”等等。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也应不尽然相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总之,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学方法的唯一出发点。  
、充分了解学生,做到以人为本
我们的前辈常常告诉我们:备课、备课首先是备学生。对我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发展状态的把握是教学目标准确厘定的出发点。由此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在整体把握学科发展脉络和内核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心理规律,拟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以往我们比较重视“教法”,其实,教法要服从于学法。同一篇教材,为什么不同的教师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其中牵涉到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除把握好知识点和能力点以外,关键是教师要从学生主体出发:变教师简单的提问为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教师冗长的分析为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讨论、去交流;变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悟、积累、运用和内化;变只局限于分析理解为加强运用训练;变重课内轻课外为课内得法课外延伸拓展。只有这样,学生的素质才会得到全面提高,小学教学的改革才会向纵深发展。
为优化课堂教学,更应注重“授渔”和“诱渔”,注重引导学生获取学习的方法。如:“举一反三”的读书方法(读中悟法,据法自读),现已被广大老师普遍运用,像教学《寓言二则》的“①看全文,抓字眼,释题目;②提问题,抓字词,解内容;③读全文,联实际,悟寓意”;教学《古诗两首》的“初读知诗意、细读解诗句、精读想意境、美读悟诗情、熟读记诗文”。再如:读段教学的“这段(讲)写什么一这个人(这件事、这个物)怎么样一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一写出了作者的什么”等。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在书籍的海洋中自己猎取知识,终身受益。教学中坚持这样的“诱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领悟并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便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在平时接触到的教师的教学中,经常能够看到许多教师往往很怕教给学生的少,在教学中一节课内设计了许多内容,这个还没让学生理解就接着进行下一个。教学中是按照以“教”为主的设计思想进行的,而不是以“学”为主的设计思想进行的。如果按照以“教”为主的设计思想进行的话,就必然犯主观主义的错误。现在我们国家江苏省的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就是这一教学设计思想的具体实践,使教学设计真正能够为教学对象学生服务,而不是相反。
、加强质量监控,做到及时调控
为把课改理念落实在课堂上,扎扎实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紧抓日常教学,坚持深入课堂听课、研讨,检查教案、作业批改,与学生座谈,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交流反馈。加强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组织参加金水区三、五年级学生学业水平抽测,对试卷进行分析,写出学校层面的质量分析报告;在全校一至六年级进行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教学质量抽测,组织召开各学科质量分析报告会,找出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有效地改善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才会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以“以人为本的目标观、以生活化的内容观、以交往互动的教学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以促进发展的评价观”来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教材精心选择“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不断生成,今后我们将继续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真正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电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90025 &
&&京公网安备号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Q1 “热门”专业就是好专业?
  解答:每年笔者在指导考生填报志愿时,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便是:“现在什么专业最热门?”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来选填高考专业的考生和家长是非常多的。所谓“热门”专业,也就是那些家长关注度高、考生报考热情度高的专业。譬如,金融、外贸、财会、计算机等,多年来一直是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热门”专业之所以受到考生家长青睐,主要是因为考生和家长认为其就业率比较高,对应的就业行业环境好、待遇高。
  但在实际招生过程中,“热门”专业受热捧的原因更多是由于招生计划数引起的。因为全国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以上专业,招生计划数如此之多,必然在报考人数上蔚为壮观,俨然“热门”。但这种“热门”专业的开设也给四五年后的毕业生造成了就业压力DD“供过于求,就业撞车”。“热门”专业报考时,招生计划数远远多于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热门”专业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就只能是部分人的“热门就业”。这就不难理解2014年教育部以及有些省(区、市)公布的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中,会出现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经济学、工商管理等曾经“热销”多年的专业。
  热门专业不等于高就业率,而且热门的专业也并非一成不变,以前师范类专业一直是传统“冷门”,很多人不想当老师,不愿意报考师范类,但随着近年教师待遇的提高加上职业的相对稳定,已经开始有很多考生争相报考师范类专业。而随着能源战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以前一直身处“冷宫”的“农林地矿油”也在逐渐升温。
  Q2 “就业率高”的专业就是好专业?
  解答:不可否认的是,上大学选专业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填报高考志愿是否要考虑就业因素,答案是肯定的!但在运用“就业率”来作为选择专业的参考依据时,我们不能仅凭就业率的数字高低来做判断。
  不同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毕业生,需要拿到用人单位的报到证才算是就业了,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口径比较宽泛,无论学生是打算自主创业还是将来做自由职业者,只要学生离校时向学校提供了一个今后的就业去向,都被视为就业率的统计依据。随着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也持续增加,很多大学把考研人数也计入就业率中,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隐性就业”。因此大学统计出来的就业人数里,不仅包括实际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还包括考研、出国留学、自主创业以及灵活就业的人数。这个就业率数字并不能代表毕业生参加工作的实际情况,与人们对各类专业就业率的实际定位也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考生和家长在参考就业率数据时,还需要注意到:并非某所高校的就业率高就代表着这所学校所有专业的就业率都高;并非统计出来某个专业的就业率比较高,就代表这个专业在任何一所学校的就业率都高;并非某个专业有了高的就业率,就代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很高。
  Q3 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就是好专业?
  解答:各个专业录取分数有高有低,高校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基本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热门”专业,因为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大多有“不能浪费分数”的从众心理,认为高分数就要报考高录取分的专业,如果考了680分能报最热门的金融类专业,绝不填自己心里更喜欢的物理学,最好录取的时候还是“压线录取”,这样就完全不吃亏了。这种想法在考生和家长群体中普遍存在,但填报高考志愿不是做买卖,讲究钱物对等,考生选择专业,还要兼顾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志向。如果上大学后由于你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而没有打好扎实的基础,那再好的专业对你的人生发展也意义不大。
  事实上,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只能反应报考热度的高低,不能作为判断专业好坏的依据。譬如,生物工程在很多学校的录取分数都是名列前茅的,但由于国内没有比较好的生物工程产业圈,所以毕业生对口工作还是比较难找的,很多名牌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最终不得不选择出国留学“曲线救国”。
  Q4 “高薪职业”对应的专业就是好专业?
  解答:既有“前途”也有“钱途”,是很多家长给孩子选择专业的标准之一,他们经常会参照网上的一些“高薪职业排行榜”,以职业定位来筛选专业。虽然我们也鼓励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将职业作为考虑因素,但仍需提醒家长的是,专业不完全等同于职业,不一定是大学读了什么样的专业,未来就会做什么样的工作。在实际就业中,当今社会上能直接从事和自己在大学所学专业对口工作的人并不多,能一次就业就到位的人也不多。专业与职业联系紧密的多是些工科类专业(如土建类、航空航天类)和医学类专业,即便是这些专业,对口率达到40%就已经是非常高了,大部分专业的职业定位是模糊的。
  在网上公布的一份《2014高薪职业排行榜》上,房地产经纪人和人力资源管理师名列其中。房地产经纪人的具体定义就是在房屋和土地的买卖、转让等交易活动中充当中间媒介的自然人和法人。而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几个房地产经纪人是学房地产专业出身的。而且同一个职业可能同时对应几种专业,比如很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师的专业背景五花八门,从经济学、管理学、行政学到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工程学等,涉及的专业领域十分宽泛。再者,即使是大家认为的高新职业在不同行业内同样的职业待遇相差也较大。还以人力资源管理师为例,在一些外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待遇非常优厚,而在一些普通的小企业,这个职业的收入是比较低的。所以说,好专业也不完全意味着高薪职业,只有吻合自己个人特征的,才能成为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
  Q5 专业名称看起来好的就是好专业?
  解答:笔者几年前曾经接触到一名辽宁考生,因为一本批次志愿没填好,最后以高出一本线30多分的成绩考入了沈阳某二本批次招生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但第一个学期结束后他退学了。这位同学物理和数学成绩都特别好,一心想读计算机类专业,以后当一名IT精英,所以虽然“高分低就”了学校,但觉得所幸录取到了心仪的专业。可等半个学期读下来,他却发现这个“信息与计算科学”并非计算机类专业,而是一个数学类专业,主要掌握数学分析、计算方法概率论等。通俗说来,它与纯数学的区别就在于,它研究的是如何算得更快,讲究的是计算的技巧,注重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计算机只是它的辅助计算工具而已,与这位同学设想的计算机硬件设计、软件开发相差甚远。面对着不满意的大学和不喜欢的专业,他不得不退学复读,走进“高四生”的队伍。
  上述这位考生就是从专业的字面上去想当然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习的是计算机的相关内容。类似的让人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的专业还有很多,譬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既不属于生物科学类,也不属于医学技术类,而是属于工学里的电气信息类。该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有关问题,毕业后多到企业从事医疗器械的设计、制造和研究等工作。再比如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实际上是由档案馆专业更名发展而来的;公共事业管理(师范)专业,实则就是教育学专业。很多新增冠以时髦专业名称的“全新专业”其实就是一些以前的专业根据时代的需要和专业的发展换上了新包装,用“新瓶”装了“旧酒”,考生和家长切不可“以貌取人”,一定要深入了解专业真正学习哪些内容,培养的又是方面的人才。
  Q6 名牌大学的专业都是好专业?
  解答:在指导志愿填报的过程中,笔者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只要能上名牌大学,读哪个专业都无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名牌大学里所有专业都是好专业。”实际上,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都是业内水准最高的专业。譬如,如果你立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选择北师大可能就优于就读清华大学。另外,由于几年前盛行的“并校”热、“改名”风,很多“新”学校相继诞生,它们中不乏名校并入了三五所普通高校的,自然很多并入的专业实力也就比较一般。
  名牌大学的专业不都是好专业,而有些学校的名气不是很大,但是这些高校里的部分特色专业实力却不容小觑。比如,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并列;中北大学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号称“中北第一、清华第二”。因此,考生和家长不能只盯着“名牌”二字,有名校情结很正常,人人都想优秀,但不能盲从随大流,看名气也要重实际,考生和家长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综合情况去选定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如果一所学校的综合排名不是很靠前,但其中某一专业非常的牛,这样的学校含金量也不低。
  Q7 某个专业在这所学校是好专业,那在其他学校都是好专业?
  解答:一个专业如果被认定为是某所学校的好专业,往往意味着这个专业是这所学校的王牌专业或是特色专业,我们通常以“重点学科”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来了解一所高校的优势特色专业。相同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差异可能很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实力上的差异。由于学校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教学硬软件以及社会声誉不同,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所占的地位不一样,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也有所不同。如果这个专业属于这所大学的拳头学科,哪怕是“冷门”,也一定有市场,这个“冷门”的好专业往往办学历史长,在行业内认可度高,就会有对口的行业内单位专门冲着这个拳头专业到学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就业自然不愁。
  另一方面,相同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其所学的课程、发展的方向可能差异也非常大。比如说同样是“采矿工程”专业,在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偏重于煤矿开采领域,但在中南大学,则偏向于有色金属领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生物技术”主要研究的是动植物的基因问题,江南大学的“生物技术”主要研究的是发酵工程,二者研究的方向完全不同,没有可比性。
  因此,对照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不仅要看这个专业在专业领域的地位,还要看专业内涵本身,这个专业内涵主要指专业的培养目标、主干课程、就业及研究领域等。
  Q8 被推荐的专业就是好专业?
  解答:对于大部分的考生而言,在高考之前根本不会花费时间去了解专业,因此他们对专业基本没有概念,有明确专业意向的孩子少之又少:“不知道喜欢什么专业,不知道以后想做什么……”到了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只能听从父母建议。而很多父母对专业的了解也是比较单一和盲目的,他们的渠道主要是参考就业率、排行榜以及听从亲朋好友的推荐,最终又回到了“热门”专业、“高薪”专业、“高就业率”专业就是好专业的选择误区上。选择专业需要具备远见和洞察力,家长朋友常常被自己的经验所蒙蔽,如果家长对过去的经验,特别是有时成功的经验过分执著和强势,就会把孩子的未来的发展限定在自己想象力和经验的范围内。什么是“好专业”,始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被推荐的专业并不一定就是最适合考生的专业。
  Q9 孩子喜欢的专业就是好专业?
  解答:随着近年来家长们对高考志愿的重视,有些家长在听了专家、学者的建议后,对孩子的专业选择态度开明起来,不再盲目追求“高新热”,转而尊重孩子的意愿:“只要孩子喜欢,有兴趣学的,就是好专业!”
  但孩子喜欢的真的一定是好专业吗?就有一位这样的考生,平日里特别喜欢上网,爱好玩网络游戏,于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和他自己都理所当然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但他到了学校却遭遇到学习障碍,主要缘于他高中时期的数学和物理都学得不好,因此在计算机的专业课上难以跟上进度。表面浅显的喜欢并不完全等同于有兴趣、能学好,喜欢上网玩游戏并不等于就是爱好计算机科学,更不等于可以当软件专家。
  在孩子没有明确的专业兴趣倾向、高考复习时间又紧张的情况下,家长的有效介入和帮助对考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家长可以根据对自己孩子兴趣爱好、学科特长的了解程度,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资料搜集和理性的判断选择,帮助考生提前筛选、了解、考察适合他的“好专业”。来自阳光高考
  微信咨询: 电话:010- 北京QQ群: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聚铭师教育创始人、首席专家、国家生涯规划师、工商管理硕士,...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语学科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