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经线的叙述叙述错误的是 () A洪涝和干旱是...

知识点梳理
1.主要的空间分布  旱灾--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  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地震灾害--台湾、华北、西北、西南  泥石流、滑坡--西南  台风--东南沿海  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华北--旱涝、地震  华东、华南--台风、旱涝  西北--风沙、地震  西南--地震、滑坡、泥石流  东北--旱涝、低温灾害  2. 主要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中国正好位于世界上两个典型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全球多种自然灾害在中国都有发生,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  我国灾种多、灾次频的原因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概括。  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  将这些影响灾害形成的因素与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区对应起来,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规律,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用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   (2)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我国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画一条人口分界线,此线东南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人口,此线西北人口稀疏。人口的这种不平衡分布,与水旱等自然灾害多发区相结合,使得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我国东部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的地区,如山东、河南、江苏等省,都是成灾面积较大的省。  农业灾情区域分布我国地域差异显著,东西部不同的农业类型(种植业和畜牧业),遭受不同的灾害,形成了不同的灾情(种植业灾情和牧业灾情)。(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中国自然灾害区划 ① 1、2、3和4灾害带位于季风区,以暴雨、洪水、内涝、台风、风暴潮、虫灾、冷冻等气象灾害为主要灾害(受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影响),地震也是本区的主要灾种(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地壳运动活跃)。  ② 第二级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地区。这里是中国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湿润和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  ③ 东部灾害带是洪水、暴雨集中地区,这里地势低平,而且有大面积的内涝区;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大风的影响;北部有旱灾和虫灾,本带是我国的重灾区。中部灾害带位于第二级阶梯上,南北差异显著,南部地区地壳不稳定,降水多,加上植被破坏严重,滑坡和泥石流多发,而北部则以虫灾、雪灾、旱灾为主。  ④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西部地区分为南北两个灾害带。 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的影响:我国沿黑河一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较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比较小,灾情相对弱,经济损
中国的水文灾害 (水文灾害包括哪些?)一、洪水灾害 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2、暴雨洪水 3、雨涝 4、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 5、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二、风暴潮灾害 1、主要危害 2、危害地区 3、类型 4、发生时间 三、水文灾害多发区——长江流域 1、主要水文灾害: 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被称为。它是中的原生灾害之一。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思考:气象灾害有何特点?)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有哪些:干旱,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干旱是影响中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据统计,中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1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目前,全国420多个城市存在干旱缺水问题,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000亿至3000亿元。暴雨,是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中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两湖盆地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和1999年等都发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热带气旋(台风),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因其造成的损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风雹,风雹灾害是指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灾害。冰雹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里。中国风雹灾害发生的地域很广,据统计,农业因风雹受灾面积的重灾年达9900多万亩(1993年),轻灾年也有5600多万亩(1994年)。低温冷冻,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致使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冻害年如、1982年因冻害死苗毁种面积达20%以上。~29日强寒潮使内蒙古、新疆积雪深0.5米,草场被掩埋,牲畜大量死亡。雪灾,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危害有: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巨大。2005年12月山东威海、烟台遭遇40年来最大暴风雪,此次暴风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7143亿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回顾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比较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暴雨洪涝以及热带气旋导致的台风是中国最为常见、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灾害种类。在气象灾害中,干旱也是中国影响面最大、最为严重的灾害。旱灾的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影响远。因此,旱灾也是中国气象灾害中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类灾害。在中国,暴雨洪涝灾害是仅次于旱灾的气象灾害。此外,雷击、沙尘暴、霜冻、冰雹、雾灾等在中国也是经常发生的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2008年中国发生了巨大雪灾,在这次雪灾中暴露中国对气象灾害防御有几个薄弱环节:其一,现有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探测范围、精度、时空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气象防灾减灾的要求;其二是气象部门虽然对1月10日以来的每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灾害过程作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报,但对灾害性天气的持续性和强度估计不足,对交通、电力等行业造成影响程度的预评估不够;其三是气象灾害防御的部门合作、信息共享亟须加强,特别是预警信息发布后的社会联动、部门协调配合和有效应对防范还不够;其四是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和手段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预警信息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公众缺乏灾害防御的意识和科学知识。
一、监测系统1、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①自然灾害的监测机构,从范围的级别来说有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地方一级的,小至县、乡、镇等各级监测机构。②自然灾害的监测系统是从地球外的各种卫星,大气层中的飞机,地面上的雷达、观测站,海上的船只等平台进行监视(这一环节属于遥感),再将数据通过各种接收站传送至专门机构进汇总、分析并提出预测预报(这一环节属于地理信息系统)。③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应用的范围广泛,对发生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一些灾害均可进行检测。如对洪水灾情的监测、植被盖度及病虫害的严重程度的监测等。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学生阅读了解)二、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自然灾害防御就是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1.非工程性防御:(1)概念:是通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学生阅读了解)2.工程性防御措施(1)概念: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方式实例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灾害是______...”,相似的试题还有:
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和泥石流
B.台风与干旱
C.洪涝与干旱
D.台风与寒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06年6月下旬以来,重庆市大部和四川省东部持续高温少雨,千万人饮水困难,经济损失惨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干旱受灾面积超过两千万公顷,约占各种气象灾害受灾面积总和的六成。&材料二:&&&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显示,2006年因洪涝灾害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1000万公顷,受灾人口1.45亿人,因灾死亡1841人,失踪475人,倒塌房屋87.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73亿元。材料三: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材料四:我国洪涝、干旱灾害地区分布图(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是[&&&& ]A、台风和洪涝&&& D、台风和寒潮&&& C、洪涝和干旱&&& D、台风和干旱(2)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较复杂。下列因素,属于洪涝灾害成因的有&&& ①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 ②流域地貌特征 ③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 ④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我国干旱频数最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填“湿润”或“干旱”)的________(填“季风”&&& 或“非季风”)气候区,其原因是________(填“夏季风”或“冬季风”)进退变化的不稳定性。(4)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 下列事件,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有&&& ①兴建青藏铁路 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③加固长江、黄河大堤 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读“我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受风暴潮影响最大的地区有东南沿海的___________省、__________省、__________省及扛苏省南部和上海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国受洪涝灾害影响最广的地区是__________平原和__________平原,此外___________流域、________盆地及东北平原也常遭受洪涝灾害。(3)从自然因素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国水旱灾害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湿润的__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   B、在自然灾害的种类中,尤以气象灾害最为常见   C、水旱灾害主要是由各年夏季风强弱不同引起的   D、夏季风强的年份,北方容易出现干旱  
TA75TA35BFF64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下列气象灾害在常德难以发生的是(  )A.洪涝B.干旱C.沙尘暴D.梅_百度知道
下列气象灾害在常德难以发生的是(  )A.洪涝B.干旱C.沙尘暴D.梅
下列气象灾害在常德难以发生的是(  )A.洪涝B.干旱C.沙尘暴D.梅雨
提问者采纳
古称武陵,在气候比较干燥的春季,容易受洪涝、梅雨的影响.故选,武陵山下.由于位于秦岭、干旱由于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植被比较稀少,江南洞庭湖西侧、淮河以南的东部季风区,沙质土壤较多,位于湖南北部,很容易出现沙尘暴天气.常德市别称柳城,寒潮大风天气频繁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B.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B.在自然灾害的种类中,尤以气象灾害最为常见C.水旱灾害主要是由各年夏季风强弱不同引起的D.夏季风强的年份,北方容易出现干旱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B.在..”主要考查你对&&天气和气候&&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天气和气候
天气: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天气也是指近地面经常不断变化着的大气运行状态,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大气状态,也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连续变化。天气的最大特点是多变。天气直接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深广影响。对人们从事的各种行业部门如农业,交通,旅游也产生重大影响。天气渗透到人们和每一个生活领域。关注天气预报成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必备。气候: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研究气候的科学是气候学。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天气状况的突出特点:1.短时间,多变;2.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差别大;3.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差别大。天气与气候的对比:
天气与气候的联系与区别:1.概念不同: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2.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短时间的,气候是长期的天气具有多变性,气候则比较稳定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不完全一样,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天气也常常是不同的。气候一般比较稳定,而且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高度、海陆相对位置等影响较大。形成原因不同:天气由气团、锋,气候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形成 3.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符号:卫星云图的识读方法:根据颜色来判断天气情况1.白色代表云层,白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2.绿色代表陆地;3.蓝色代表海洋;3.黄色代表沙尘暴。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B.在..”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5942114474208591110471266218322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B.在自然灾害的种类中,_百度知道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B.在自然灾害的种类中,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nbsp,尤以气象灾害最为常见C.水旱灾害主要是由各年夏季风强弱不同引起的D.夏季风强的年份; ]
A.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B.在自然灾害的种类中;&nbsp
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气候灾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列关于经线的叙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