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的悲剧博士的悲剧 中文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马洛宗教观新探——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浮士德博士悲剧,浮士德的悲剧,浮士德博士,浮士德博士 中文版,浮士德博士 pdf,浮士德,黑暗浮士德,浮士德简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马洛宗教观新探——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哈佛百年经典第21卷:浮士德悲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埃格蒙特
&49.00当当价
(6.9折) 钻石VIP价:&32.10电子书价
满额减每满&100减&40
请选择配送地址
钻石会员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其他会员自营订单满5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商品问答(%s条)
当当价:&27.80
版 次:1页 数:498字 数:471000印刷时间: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包 装:平装丛书名:哈佛百年经典国际标准书号ISBN:6所属分类:&&&&
  ★囊括人类有史以来至19世纪**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献
  ★向现代读者展示人类观察、记录、发明和思想演变的进程
  ★人类***重要、影响力**的思想性读物
  ★自1901年问世以来,畅销逾百年!
  ★每个西方家庭必备藏书
  ★西方学生接受古代和近代文明*权威读物
  ★畅销了一个世纪的西方巨著,中文版首次整体面世
  我选编《哈佛百年经典》,旨在为认真、执著的读者提供文学养分,他们将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人类从古代直至19世纪末观察、记录、发明以及想象的进程。
  在这50卷书、约22000页的篇幅内,我试图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提供获取古代和现代知识的手段。
  作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他不仅理所当然的要有开明的理念或思维方法,而且还必须拥有一座人类从蛮荒发展到文明的进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发现、经历、以及思索的宝藏。
  ――查尔斯 艾略特&
  本卷收录了四部戏剧作品,两部作品都以德国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人物――浮士德的一生为创作灵感,都获得了读者的巨大好评,对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部作品,一个是歌德的戏剧《浮士德悲剧》,另一个是克里斯托弗 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另外两部分别为歌德的《埃格蒙特》和《赫尔曼和窦绿苔》。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克里斯托弗 马洛
  英国剧作家,被称作英国悲剧之父。其戏剧底蕴如同经典舞台剧,但又充满了更多的激情、动作和自然地表达。
  查尔斯 艾略特
  美国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第二任校长,任职长达45年之久,是哈佛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任职期间主张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强调选修课,提高入学标准,终于使哈佛成为国际著名学府。著有《教育改革》《自传》等,主编了《哈佛百年经典》系列丛书,影响了整个世界。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克里斯托弗 马洛
  英国剧作家,被称作英国悲剧之父。其戏剧底蕴如同经典舞台剧,但又充满了更多的激情、动作和自然地表达。
  查尔斯 艾略特
  美国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第二任校长,任职长达45年之久,是哈佛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任职期间主张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强调选修课,提高入学标准,终于使哈佛成为国际著名学府。著有《教育改革》《自传》等,主编了《哈佛百年经典》系列丛书,影响了整个世界。
浮士德悲剧
  〔德〕歌德
书斋 (二)
莱比锡奥尔巴赫地下酒店
森林和洞窟
格丽卿的闺房
玛尔沙的花园
浮士德悲剧
  〔德〕歌德
书斋 (二)
莱比锡奥尔巴赫地下酒店
森林和洞窟
格丽卿的闺房
玛尔沙的花园
瓦尔普吉斯之夜
瓦尔普吉斯之夜的梦
或奥白朗和蒂坦尼亚的金婚
夜开阔的原野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英〕克里斯托弗 马洛
第一幕 书房
第二幕 浮士德宅前
第三幕 小树林
第四幕 一条街道
第五幕 浮士德在书房
第六幕 浮士德的书房
第七幕 教皇的私人庭院
第八幕 一个度假庭院
第九幕 客店
第十幕 皇帝的庭院
第十一幕 草地,后半场是浮士德的住处
第十二幕 公爵冯霍尔特的府邸
第十三幕 浮士德公寓的房间里
第十四幕 浮士德,宅中一室
  〔德〕歌德
赫尔曼和窦绿苔
  〔德〕歌德
特尔西科瑞(舞神)
波利希姆尼亚
墨尔波墨涅
  胡适先生称《哈佛经典》为“奇书”:“奇书,指是日所送来的《五尺丛书》,又名《哈佛丛书》,是哈佛大学校长伊里鹗(Eliot)主编之丛书,收集古今名著,印成50巨册,长约五英尺,故有‘五尺’之名。”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赵元任先生更加认同《哈佛经典》:“我浏览了《哈佛经典》,虽然我想不久离开芝加哥,我仍然买了一套《哈佛经典》。”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陈会昌先生向学生推荐:“《哈佛经典》是美国哈佛大学所有学生必修的课程,是哈佛大学建校以来著名教授们经多年选择确定的人类最重要的学术遗产清单。学习这些著名,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可以了解自古代希腊、罗马以来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些人文学术著作,包括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宗教、文学、戏剧、经济学等各方面内容。向我国大学生介绍这份清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外的大学生接受什么教育,他们平时读什么书,可能具备什么人文知识,他们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主编序言
  乔恩沃尔夫冈冯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匠。日,歌德出生于法兰克福。歌德的父亲在当时有一定的学识和社会地位,他亲自督导歌德的早期教育。歌德年轻时曾就读于莱比锡和斯特拉斯堡的大学,1772年,他在威泽拉当了一名律师。后应塞克―魏玛公国公爵卡尔奥古斯塔的邀请,他于1775年迁居魏玛公国,并在那儿开设了一系列的政务办公室,同时成为公爵的首席顾问。年,歌德远足意大利,1791年歌德回到了魏玛,监督、经营公爵的戏院直至1817年。年他参加了抗法战争,此后他结识了席勒,并与之成为好友,这份友谊一直持续到1805年席勒辞世。1806年歌德与克里斯汀乌尔匹沃斯小姐结婚。大约自1794年起,直到日歌德于魏玛公国逝世,这期间他将大部分精力专注于文学创作。歌德一生著作颇丰,在迁居魏玛之前,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他于1773年写的悲剧《葛兹冯伯利欣根》。这部作品是他的成名作。此后他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让他在那个狂飙猛进的年代声名大噪。在结识好友席勒之前,歌德就已经开始了小说《威尔赫尔姆迈斯特》,戏剧《伊菲格涅》、《埃格蒙特》、《多夸托塔索》、《雷伊纳克福席斯》、《威尔赫尔姆迈斯特》的续传和美丽的抒情短诗《赫尔曼和窦绿苔》的创作。《罗马哀歌》是他在结识好友席勒后创作的。席勒去世后,歌德创作了《浮士德》、《亲和力》,自传《诗歌和真理》、《意大利行记》,还有许多科学论文及一系列关于德国艺术的论文。
  尽管上述的枚举只罗列了歌德最主要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已足以向世人展现歌德这位天才非凡的创作想象力和他的博才多艺。古往今来,世界级的大文豪中,能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人生,或者说在多个领域都颇有建树者实属罕见。他的从政经历和科学研究活动,在我们今天看来较其艺术成就而言实属不足称道,然而却显示出其在诸多领域具有相当优秀的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正好赋予了他豁达的个性,广阔的胸襟。在这一点上,他是无与伦比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
  歌德艺术魅力最伟大、最具代表性的表达形式都淋漓尽致地在他的戏剧《浮士德》中表现出来。在欣赏其巨著之前,先了解其故事的创作背景――一个古老而广为流传的传说,关于将自己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故事――是颇有必要的。民间传说中的浮士德博士原本自诩为哲学家,他在16世纪游历德国,靠玩魔法把戏、给人算命或用巫术给人占卜挣点钱。1540年,浮士德神秘地死亡了。有传言说:浮士德生前与魔鬼有契约,魔鬼赋予他魔力,后来契约到期了他的灵魂就被魔鬼收走了。1587年,传说他又复活了,民间冠之以许许多多的英雄事迹,他的故事给世人过度世俗的物欲以及那个时代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古典美学观念发出了严重的警告。就这点而言,浮士德是基督教新教教义早期盛行的一个缩影,也是对文艺复兴时期崇尚科学和古典道德规范倾向的反叛。
  在德国出版了许多关于浮士德的书,他的故事被翻译成英语传入英国,后被英国文学家克里斯托弗马洛改编为戏剧。英国的演员们又将马勒维的作品带到德国演出,德国的表演艺术家们开始模仿英国人的表演演出该剧,其先是被改编为场面壮观的荒诞剧,后来被改编成木偶剧。通过观赏木偶剧,歌德熟知了浮士德的故事。
  歌德二十岁的时候,浮士德的故事激发了歌德的创作灵感。在歌德去魏玛公国的前三年里,他坚持不懈地写了浮士德的许多幕故事和部分人物对话。尽管在创作的过程中他曾经三度辍笔,但总是得以继续,他一生笔耕不辍直至生命结束。因此,这部作品的写作周期,从他的首部悲剧样稿到最后的剧本定稿历时六十余载。在此期间,从剧本的结构到主旨都经过巨大的修改,这必然给该作品的整体性带来了影响;但另一方面,完成这部剧作所需的坚持不懈和孜孜不倦――从青春少年到皓首老翁,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充分而完整地反映了歌德的个性。
  这部戏剧于1790年以片段的方式为公众上演;1808年上演了完整的首部戏剧;1833年,也就是作者去世的第二年,该剧的第二部分被出版。早在1770年歌德还在创作《诗歌和真理》时,他就曾在斯特拉斯堡对海德说:“那个深刻得令人难忘的木偶剧故事,在我的脑子里轰鸣回响,徘徊不去,很早的时候就勾起了我想把它写出来的虚荣。我的一生不断地尝试着将它写出来,但结果却总是令我不满意和郁闷。我心里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我只能在寂寥的时光里,思索着它们聊以慰藉,但没能写下只言片语。”如果不去深究这段内心感受背后的深意,我们不难看出歌德对那个古老传说中故事的主人翁的同情是他对这个故事痴迷的缘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歌德偏偏要描写浮士德被天谴的故事。在西方,人们都习惯性地认为浮士德受到天谴是自己作孽所致。
  就创作素材而言,浮士德的创作取材于民间传说,但其最终成卷的基本构思则可能源于马勒维的《浮士德博士》。早在1674年,浮士德的生活有了一段哲人爱上女仆的经历,格丽卿的爱情故事就是歌德本人生活的写照。其他添加于剧情的素材可以看作马勒维的翻版。
  不得不提的是,歌德所描写的浮士德与传统悲剧的理念相悖,他没有习惯性地把浮士德描写为受人唾弃的怪物,而是像作家但丁的圣诗一样,不惜笔墨地塑造这个人物。作者的这种显而易见的反叛意识,在其提及的写作方式中可以找到。歌德的《浮士德》的写作开始于他极富浪漫情怀的青年时代,他肆无忌惮地吸纳了传说中的许多神话元素,忽略了浪漫情绪中的理性和貌似合理性。当他在19世纪初,重新开始该剧的创作时,歌德本人的艺术创作水平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此外,当时超自然的东西只能作为某种象征性的事物方可被公众所接受。于是他将浮士德塑造为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懈努力,追求自己感官上的彻底满足的象征性的人物。他通过自己剧本的前序――《天界序曲》的描述将读者的理解引向这个方向。所有这些元素的精巧融入贯穿着《夜》、《舞间曲》等一幕幕场景,场面震撼,且充满着无尽的寓意,但却与人类悲剧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样的情况贯穿着整部话剧,从第一幕到最后一幕,显得很真实,如《地窖宴会》、《马莎的肖像》、《复活节晨的漫步》、《玛格丽特的个性和命运》。正是这些素材吸引了大批的读者和观众,这些东西也在实际的舞台表演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强化,也正是这些唯美的东西使得《浮士德》成为了一部伟大的戏剧;歌德将自己在人类生活谜团中的徘徊思索所得投射到某些象征性人物身上,并将其复杂化,使之更加具有影射意味。在戏剧的第二部分,剧情更多的复杂性和更加深邃的寓意必定增加其理解的晦涩程度。但所有这些也奠定了其与《约伯记》、《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神曲》以及《汉姆雷特》这些传世之作并驾齐驱的崇高地位。
  查尔斯艾略特
  轻轻地,你们缥缈的身影缓缓走近,
  曾经的影子慢慢浮现在我迷蒙的眼前。
  这一次,我是否应该将你们握紧?
  或许我内心还向往着曾经的梦境?
  来吧,来将我紧紧拥抱。
  你们从云雾中涌现在我的四周,
  我胸中的情感如青春般跌宕起伏,
  交织着你们带来的快乐时光。
  在那些快乐的影像中,你们的身影不断浮现,
  连同青春年少时的初恋和友谊也一齐浮现。
  痛苦重生,哀叹那挥之不去的悲伤,
  或叹人生无法摆脱歧路迷津。
  我的那些朋友都先我而逝,
  只留我在人世悲泣往事,
  是多劫的命运夺走了我们那些美好的时光。
  那些听过我前部诗歌的人们,
  再也无法听见我续写的诗篇。
  知音不在,
  我们的友谊已化作云烟消散,
  当初的回响也已寂然无声。
  我的悲歌将为陌生的人群而唱,
  他们的赞美勾起了我心中的哀怨。
  那些曾经喜爱我诗歌的人们啊,
  纵然活着,也已四散飘零!
  忽然间,我心中有种久违的渴望,
  令我神往那庄严、安寂的幽冥世界。
  我的低吟浅唱如风神之琴,摇曳不定。
  我浑身战栗,泪流满面,
  纵然心若磐石,亦能化为柔情。
  忽然,我眼前的一切渐渐远去,
  而那遥不可及的过去却重现眼前。
  舞台序曲
  剧团团长,剧团诗人,丑角
  每当我遇到艰难和困苦,
  你们两位好友总会帮助我。
  关于这次到德国来演出,
  你们不妨说说你们的意见。
  我当然是想取悦观众,
  赢得他们的掌声,
  这样才算是皆大欢喜。
  厂棚高张,座场停当,
  人人都期待着这场盛宴。
  他们扬眉端坐其中,
  静静地等候着戏剧的开场。
  虽然我知道该如何取悦观众,
  但从未如此紧张不安过。
  他们虽然很少看到佳作,
  但是也读过不少戏剧文章。
  我们要如何创新,
  让演出有震撼力,又有新鲜感,
  既富寓意又能愉悦大众?
  我乐于看见观众像潮水般涌入我们的戏院,
  仿若求神赐福的人群,争前恐后。
  在白天四点之前,就跌跌撞撞跑到票房来,
  就像闹饥荒的难民到面包店争抢面包,
  为了一张戏票,不惜把脖子挤断。
  要想让大家都进入如此痴迷的状态,
  只能靠你了,我的诗人朋友。
  不要再跟我提那些混乱的人群。
  看他们一眼,我的灵感就会逃走。
  我求您挡住那汹涌的人潮,
  我不想被他们卷入旋涡之中。
  哦!我还是躲到天堂某个安静的角落里。
  那里的快乐纯净无瑕,才能让诗人独享;
  那里的友谊和爱情才能获得神的赐福――
  只有通过上帝之手的抚慰,
  心灵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那些从我们心灵深处涌出的诗句,
  或从我们唇边轻吟而出的段落,
  有时索然无味,有时清新隽永,
  都被瞬间释放的噪音吞灭。
  诗人往往要积累许多岁月,
  才能写出完美的作品。
  一时的炫耀不过是过眼云烟,
  传世佳作才可以经久不衰。
  我可不爱听所谓的传世不传世!
  要是大家都谈什么传世,
  谁来给现代的观众逗乐子?
  他们想要的是消遣,寻的是开心。
  剧中安排一个我这样的小伙子,
  我想这多少能起点作用。
  只要能够快乐地四处吹嘘,
  谁又会在意那些褒奖或批评。
  乐得一群人围成一圈,
  观众越多就越能让他们开怀大笑。
  我的朋友,拿出你的看家本领,
  发挥你的想象,加上各种合唱,
  将那些悟性、理性、感觉、激情全都用上,
  但要留意,这其中要穿插一些笑料。
  最重要的是要有复杂的剧情,
  他们喜欢用眼睛看他们钟情的戏。
  只要我们能将眼前的场面演绎得炫目多彩,
  使观众看得目不暇接,
  你们就会受到热捧,赚得名气。
  花样越多,呈现得越丰富,
  越会同时满足不同的人的渴求,
  于是所有人都开心地走出剧场。
  一场戏,不妨多分几幕来写。
  这叫杂烩法――烹饪起来容易,
  你写出来也容易。
  不要再费尽心思写什么完美佳作,
  看的人终会当着你的面把它撕碎。
  你们不觉得这样的手段多么卑劣吗?
  让艺术家觉得有多么恶心!
  我知道那些纨绔子弟喜欢的玩意儿,
  成了你们奉行的金科玉律。
  这样的责备我一点也不在乎!
  一个人若想成功,必须懂得以退为进,
  需要学会选择自己的利器。
  你得明白杀鸡焉用牛刀,
  你得明白你是为谁在写剧!
  他们有些只是无聊消遣;
  有些只是吃饱了没事做;
  更有甚者,只是看厌了报纸与杂志,
  成群结队而来,仿佛是来参加化装舞会,
  只是出于好奇才脚步如飞。
  女人们拼命梳妆打扮,卖弄她们的风情,
  俨然免费在替咱们拉票宣传。
  你高坐诗坛又能如何?
  难道观众满场就能使你满足快乐?
  仔细看看这些人的表情吧!
  他们一半冷漠,一半粗俗。
  看完戏后,有的想找人玩牌,
  有的想在妓女怀中放荡过夜。
  你我这样的俗人何苦要为这样的小事,
  使高雅的缪斯女神受难?
  我劝您,按我说的那样多写几幕这样的戏,
  多多益善。
  只需要把观众弄得晕头转向,
  别再想什么让他们心满意足。
  让他们心满意足――这可不容易。
  你的意思呢?是欢欣还是痛恨?
  去吧,去别处找个这样的狗奴才!
  诗人怎可滥用上帝赐予的才华!
  那至高无上的是非观,
  岂能因你的卑劣贪婪而亵渎!
  他以什么打动人心?
  又如何震撼这个世界?
  只有从心灵深处涌出的诗篇,
  才能震撼人们的心灵。
  自然空缫着长丝,
  永生永世地在纺锤上运转;
  众生只是喧闹嘈杂,
  相互攻击碰撞发出刺耳的声音。
  是谁划分出这整齐的音节,
  使它成为美妙的旋律?
  是谁呼唤万物融为一体,
  合成了奇妙的乐章?
  是谁使狂风暴雨怒号?
  是谁使落日余晖成霞?
  是谁将娇艳的春花
  撒向情侣散步的小道?
  是谁把平凡无奇的绿叶
  编织成荣誉的冠冕以表功绩?
  是谁守护着奥林巴斯山,聚集众神?
  要知道,人之力须由我们诗人来体现。
  那么你就用你所谓的那种力量,
  来经营诗的业务,
  像经营一场冒险的爱情。
  从偶然邂逅的爱情,
  到难舍难分的激情,
  随着幸福的增多,
  烦恼也随之增多,
  于是,欢乐和痛苦相互交织,
  不经意间,写成了一本小说。
  让我们也编写一个这样的戏本,
  只要我们能深入生活中取材。
  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
  而大多数人不能将其渗透,
  等你落笔而就,世人顿觉惊喜连连。
  绚烂的色彩使人看不清楚,
  迷茫中夹杂着真理的火光。
  美酒就这样酝酿而成,
  世人皆来欢快畅饮。
  才子佳人聚拢到你的舞台前,
  聆听你剧中的启示,
  吸取你忧郁的情怀。
  这个感动,那个兴奋,
  每个人都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既哭泣又欢笑,
  沉迷那幻影迷离,执着那虚无缥缈。
  成人看什么都不顺眼,
  少年却常怀感激之心。
  那么,也请把我的少年时代还给我。
  那时诗的灵感如不断涌出的源泉;
  那时云雾笼罩着我的世界,
  未开的蓓蕾令人期待着奇迹;
  那时我摘遍了山谷的鲜花;
  那时我一无所有却又充满了热忱――
  我追求真理,又追逐梦想。
  请还给我冲动的本能,
  那些痛苦与快乐交杂的幸福,
  那恨的力量,爱的权柄,
  全都还给我吧,我可贵的青春!
  朋友啊,在这些情况下,
  青春才必不可缺,
  当你在战场与敌人短兵相接,
  当绝代的佳人用双臂勾住你的脖子,
  当赛跑的荣冠远远地向你招手,
  当跳完剧烈的旋转舞后,
  你还要通宵宴饮。
  虽然你已经老了,
  但是当你弹奏熟悉的弦乐时,
  依然满怀热忱,
  不曾迷失自己既定的目标。
  老友啊,我们对你的敬意,
  不会因你年老而减少。
  人说,年老使人劝稚,
  我说,那是青春常在!
  谈论已经够多了,
  现在要看手段如何!
  彼此相互恭维,
  不如做点实事。
  高谈阔论有何用?
  踟蹰不前终无济。
  你既然自命为诗人,
  就请对诗发号施令!
  我们要什么,你们应该知道。
  我们想痛饮烈酒,
  你们就得马上为我酿造!
  今天不酿酒,明天不执杯,
  不可等闲虚度了光阴;
  做事要有决心,
  就像揪住头发根使劲,
  绝不松手,
  万事自然能成功。
  你们知道,在我们德国的舞台上,
  谁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排练;
  不要什么道具!
  也不要什么背景!
  日月天光即是我们的背景,
  满天星辰就是我们的道具;
  水也好,火也好,岩壁也好,
  走兽飞禽也好,一样也不可缺。
  要在这狭小的舞台上,
  走遍整个宇宙乾坤,
  从容不迫地,从天堂通过人间,
  直入地狱深渊。
  天界序曲
  拉斐尔
  太阳遵循轨道运行,
  同群星一起高歌,
  以雷霆的步伐,
  完成自己的旅程。
  其光辉激励着天使,
  竟无人知晓她的神秘;
  崇高的伟业,
  像开天辟地一样辉煌。
  加百列
  华丽的地球,
  以不可想象的神速旋转;
  天堂的光明与阴森的黑夜交替;
  大海从岩底喷涌出巨浪,
  而岩石与大海,
  也被卷进了永恒的天体运行中。
  米切尔
  狂风暴雨竞相怒号,
  从大海到陆地,又从陆地回到大海,
  在四周汇
店铺收藏成功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生命的冲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研究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浮士德 英国文学 悲剧主题 宗教神学 生命冲突 新教伦理分类号: I561.074 
I041形 态: 共 70 页 约 45,850 个字 约 2.193 M内容阅 读: 内容摘要本文在导论部分说明了本研究的前提、价值和目标。浮士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英雄。其悲剧带有此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色彩。浮士德的精神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对新知识、世俗权力和财富的追求以及对中世纪宗教神学的反抗。浮土德的求知神话,人文主义精神等方面学术界已做了相应的阐释,亦从原型理论,基督教人文主义等角度对其堕落和罪恶性予以了解读。但对浮士德的悲剧性却较少关注,本文认为对其悲剧本质的把握是解读戏剧主题的前提。对其悲剧的理解应当置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背景之下。浮士德的悲剧根源在于其追求理想和世俗生活中的罪恶性与这一时期的基督教新教信仰和人文主义世俗理想的冲突。
浮士德对传统的知识表示不满,为了追求新知识,获得财富与权力,将灵魂出卖给魔鬼,以求获取驾驭一切的力量。这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雄心壮志,追求个性解放和力图超越人的极限,但与伊丽莎白时期的和谐观相冲突。处于这一时期的英国社会崇尚等级、秩序、和谐。传统的宇宙观认为神创世界是有等级秩序而又和谐的。存在之链的顶端与神相连,随后自上而下依次是天使、人、动物、植物,最后是无生命的矿物。一切事物都必须遵从这一神创的众生秩序,任何对这一秩序的破坏都会被视为罪恶。浮士德藐视上帝的权威把自己塑造成神,成为众生秩序的僭越者,结局注定是悲剧。浮士德与魔鬼签订契约“以求获得二十四年的光阴,过上极尽骄奢淫逸的生活”。在这24年里他并没有成就任何功业,虽然拥有了非凡的魔力却未去实现原有的宏伟计划而仅限于玩弄雕虫小技和低级玩笑,生活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与人文主义者的世俗美德和新教伦理相背离。同时浮士德沉迷于肉体欲望失去了理性的指引,在理性与欲望之间失去了平衡。
本文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浮士德的追求与伊丽莎白时期的秩序观的冲突。伊丽莎白时期传统的“众生秩序”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具体表现为对“权威、秩序、等级”的顺从,对和谐的追求。此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们不断肯定现世的利益和欲望。而浮士德正是追求知识和权力的僭越者。由于其欲望的无限膨胀以至于想变成“半个上帝”,最终沦为秩序的破坏者。
第二部分论述了浮士德世俗生活中的罪恶性与人文主义者的世俗理想和基督教新教伦理思想的冲突。人文主义者反对沉思的生活主张积极的生活,追求世俗的荣誉和财富,通过获取知识来提高现世的幸福。同时,随着英国国家意识的加强,新兴的人文主义者注重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意识。新教伦理主张职业劳作是上帝赐予每个人的天职,任何人都不应该逃避在世俗生活中的这一义务与责任,辛勤劳动被认为是荣耀上帝的重要方式,也是获救的可靠证明。勤劳、节俭、奉献被视为善举,而懒惰、纵欲、自私则被视为恶行。浮士德虽然也对传统的四大科学予以了否定,希望通过巫术来获得世俗的财富、荣耀和无限的权威。然而在接下来的24年里却未去实现原先的理想亦没有成就任何功绩,周游世界之后便沉迷于个人享乐和满足私欲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善行,违背了人文主义美德和新教伦理道德。
第三部分论述了人的双重属性间的不和谐给浮士德造成的冲突。人在存在之链中处于中心位置,既有肉体和灵魂,又有情感和理性,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连接环。当处于理性的指导下时,人的灵魂便可上升抵达上帝的寓所――天堂,反之若受到欲望的引诱则会坠入地狱。文艺复兴时期美德而具有理性的人常被比作小宇宙,是大宇宙和谐在个体上的体现。浮士德处于理性与欲望的心理冲突之下,这外化为为善良天使与罪恶天使对浮士德的规劝。而浮士德总屈从于罪恶天使的引诱,因而失去了自身的和谐。
本文的结论部分对主体研究做了综述,指出对于浮士德悲剧的研究只有置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背景之下才能做出真正地理解。本研究从伊丽莎白时期的秩序观、人文主义世俗理想、新教伦理道德和人的和谐等角度做了分析。把握浮士德的悲剧本质能够加深对该剧主题的理解..……全文目录文摘英文文摘AckonwledgementsChapter One
IntroductionChapter Two
Clashes of Lif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ustus Pursuits and the Elizabethan View of Order2.1 Orders in Elizabethan England2.2 Faustus as an Over-reacher2.3 Faustus DilemmaChapter Three
Clashes of Lif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ustus Sinful Life and the Virtuous Life3.1 The Humanist Characteristics in Faustus Pursuit3.2 Renaissance Humanists Emphasis on Pragmatism and Duty3.3 Protestants New Interpretation of Good Works3.4 Faustus Sinful LifeChapter Four
Clashes of Lif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ssion and Reason in
Faustus4.1 The Duality of Man4.2 Renaissances Emphasis on the Harmony of Human Life4.3 The Inharmoniousness of Doctor Faustus LifeChapter Five
ConclusionBibliography相似论文,45
页,I561.074,61
页,I561.074
I044,214页,I561.074,76
页,I561.074,56页,I561.074,66页,I561.074,60页,I561.074,81页,I561.074,63页,I561.074,57页,I561.074,86页,I561.074,71页,I561.074,69页,I561.074,74页,I561.074,82页,I561.074,108页,I561.074,85页,I561.074,108页,I561.074,102页,I561.074,71页,I561.074中图分类:
> <font color=@1.074 > 文学其他分类:
> <font color=@1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创作论 > 题材、主题思想
& 2012 book.}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浮士德的悲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