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管工会对外招多少人啊校内保送多少

您现在的位置:-&gt
&&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十佳青年教工风采
&&&&&&&& 发布时间: 11:10:17
王燕舞,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王燕舞同志是自动化学院青年学术带头人,在本职岗位上勤奋刻苦、忠于职守,在思想上和工作上始终严格要求,力求发展。
在思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王燕舞同志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学习新党章和十八大重要精神,并贯彻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坚持&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的工作作风,努力为促进学院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方面,王燕舞同志多年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承担了自动控制原理、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和数据库技术等课程的本科教学以及自适应控制课程的研究生教学工作,并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主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她虚心向教学顾问组和课程组老师请教,逐渐形成了&问题导向式&教学风格,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学生探索式思考,并结合知识点讲解和习题讲解使学生深入掌握课程要点。她讲授的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曾获华中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并多次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
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活动中,王燕舞同志结合自己科研工作前沿课题,引导本科学生参加课题组科研活动,学习国际最新自动控制理论和方法,探索控制领域国际前沿科研问题,多次指导本科生顺利完成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多次指导本科生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指导奖,并指导本科生参加美国数学建模大赛,获得了Honorable
Mention(二等奖),指导研究生获得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在科研工作中,王燕舞同志多年来潜心专注于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的分析与控制研究工作,主持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项青年基金项目,并参与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迄今在Automatica、IEEE汇刊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和会议上共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图书章节1篇。文章被SCI收录35篇,SCI他引510次,Web
of Science 他引650次,Google
Scholar他引1015次。
王燕舞同志的研究成果被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H.V.
Poor、欧洲科学院院士J. Kurths、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M.S. Mahmoud、立陶宛科学院外籍院士M.A.F. Sanju&n、墨西哥科学院院士R.
Femat、意大利共和国骑士M.
Bernardo、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嗣瀛、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等国内外专家学者正面评价。
王燕舞同志于2004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十佳优秀女教工&称号,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她的部分科研成果于2006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3完成人),2010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第1完成人),2014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
在学术社团活动中,王燕舞同志积极参与本学科国内外学术社团的各类活动。她担任SCI源刊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的Editorial Board成员、IEEE高级会员、湖北省自动化学会理事会理事,曾任IEEE
CDC程序委员会委员,并连续多年在颇具影响力的会议CCC和CCDC中担任技术程序委员会(TPC)委员。
在社会服务方面,王燕舞同志担任自动化学院副院长。自2013年自动化学院成立以来,作为新上任的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她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两年来,学院新获批了首批校级公共选修精品课程,获得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获本科生考试管理先进单位称号、获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优良院(系)和2014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优秀称号,新增2个签约本科实习基地。学院本科生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崭露头角,每年都在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美国大学生数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微软创新杯全球总决赛中获得若干一等奖及以上的奖励。目前,在她的带领下,学院作为学校首批幕课课程建设单位,正在加紧幕课课程建设。同时,她也积极帮助新任课教师尽快熟悉相应教学内容和教学相关规定,上好每一门课。学院的本科工作也在2014年的教育部本科审核评估中获得了专家的好评。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王燕舞同志也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她为人朴实,与同事们相处融洽,是同事们眼中的益友。
&尹建国,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尹建国(1981-),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主任。1999年至2009年,先后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经济学、法学双学士学位,就读于武汉大学获宪法与行政法学硕士、博士学位。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员。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兼任湖北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近年来,曾多次应邀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斯坦福大学法学院、麦克&乔治学院、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法学院、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等机构交流访问。
尹建国老师近年来在科研方面勤耕不辍,持之以恒地探索,近年来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商研究》、《法律科学》、《法学评论》、《环球法律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独著、合著、参编著作6部。曾入选&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CLSCI)高产作者榜,是全国行政法学界最年轻的上榜者,受到学界同行的关注。近年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面上资助、湖北省政府法制研究项目等课题19项。并曾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法学会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法学会优秀论文奖、湖北省法学会优秀论文奖、华中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后等学术奖励。
尹建国老师还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并着力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优化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尹建国老师善于将学科研究前沿进展融于基础知识的讲授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知动力,并强调法学课程的讲授应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在华中科技大学教务管理部门每学期开展的学生评教活动中,尹建国老师主讲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课程分数一直名列前茅。2011年,据《华中科技大学学风教风建设工作简报》公布的随堂听课教学调查表统计与分析,在所有调查的课堂中,共有178门课程被学生评为最满意课程,尹建国老师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在所有最满意课程中排名第六。校学风教风建设工作小组总结认为:尹建国老师的授课获得学生的好评,主要缘于他教学认真负责、授课方法得当、授课内容富有启发性、语言风趣幽默、课件制作精良。《华中大导师》杂志、《华中科技大学报》曾连续四次对尹建国老师的教学内容、授课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报道。近年来,尹建国老师还积极致力于法学体验式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正在主持校第六批教学质量工程&法学体验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研究&、武大&&华科&社区法律赋能诊所&教学研究项目、法学院&卓越法律人才&案例教改项目,并多次参与由美国国际开发署赞助的中美法学实践教学交流改革活动,并应邀赴美国和欧洲等地参加实践教学交流会议,并作为中方代表团成员在国际会议上做主题报告。因在教学方面成绩突出,尹建国老师近年来曾获华中科技大学&学生认为最满意课堂任课教师&奖、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教学质量奖、社团优秀指导教师奖等教学奖励。2012年还被票选为华中科技大学第三届研究生导师&师表奖&育人伯乐奖&,系当年度最年轻的获奖者。
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尹建国老师还承担了较多的社会服务及公益工作。近年来,他连续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党旗领航&工程中&社区法律服务中心&的志愿律师及督导教师,对中心学生法律志愿者提供专业指导,并免费为华中科技大学校内师生员工提供法律服务。还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农民与农村问题法律诊所督导教师,指导学生赴实习基地参与办理真实法律纠纷案件,为基地居民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及社会评价。他还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辩论队指导教师,辩论队曾多次荣获武汉地区高校辩论赛、华中科技大学校内辩论赛冠军、湖北省高校模拟法庭大赛冠军等荣誉。此外,尹建国老师还一贯重视与各类法律实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他多次担任英国国际发展部、瑞慈人权基金会对华基层法治援助项目专聘讲师,对全国30余个县市的司法局领导干部作专题讲座。并曾受邀为河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系统1300余名执法骨干作&行政强制法&专题讲座;为武汉市城市管理局50余名管理干部作&行政程序法治化&专题讲座;为湖北省交通系统100余名领导干部、执法骨干作&行政处罚重难点问题&专题讲座,教学效果良好。同时,尹建国老师还积极关注时政与国计民生,多次以华中科技大学教师身份接受《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东方早报》、澎湃新闻网、《民主与法制报》、《法人》杂志、《湖北日报》等媒体采访,就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与案件发表评论意见,勉力利用所学服务社会。
&卢兴,材料学院教授、博导
&卢兴同志1975年7月出生于吉林省白山市。分别于1998年7月、2001年7月和2004年6月在厦门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北京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年11月赴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4月至2011年9月在日本筑波大学先端学际领域研究中心工作,历任COE博士后研究员,TARA研究员和教授级研究员(全校仅4名)。2011
年9月加入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同年11月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并获优先支持,负责筹建华中科技大学&新型碳材料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已有教师6人,其中4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研究生30余人,研究方向围绕材料科学领域的新兴热点如富勒烯(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碳纳米管及石墨烯(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等。
在政治思想方面: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坚定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奉献精神。在日本留学期间,积极参与组织中国驻日大使馆及中国留日同学总会的各种活动,在华人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与日本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因此获颁第十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奖(最高奖,崔天凯大使签发)&。回国后,继续努力提搞自身的政治素养与思想觉悟,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分别于2012年11月在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和2013年5月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习并顺利结业。
在科研方面:卢兴多年来一直瞄准国际前沿领域,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例如,针对杂化碳材料领域存在的难点及热点问题,卢兴发展了多种新型合成方法,大大提高其合成产率,被国际同行广泛采用;得到一系列新型配位与反应规律,提出影响材料本身稳定性的经验规则,颠覆了传统配位理论,提出多种新理论及新效应用于解释实验现象,修正了前人的错误指认。由于在此方面取得的成绩,受邀为多个国际知名期刊撰写相关综述或评论文章十余篇(代表性论文有:Chem.
Soc. Rev. 41,
封面文章; Acc. Chem. Res. 47, , 2013; Coord. Chem.
Rev. 257, , 2013; Angew. Chem. In. Ed., 51, ; The Chem. Rec.
12, 256, 2012; Chem. Commun., 47, ; Chem. Commun., 50, 1;
Polyhedron, 52, 3-9, 2013.)。受美国CRC
出版社邀请,卢兴与其他四位资深科学家Echegoyen,Balch,Nagase,Akasaka(四人均为60岁以上)编写专著一本Endohedral
Metallofullerenes:Basics and Applications, CRC Press,
2014。美国化学会Fellow,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Inorganic Chemistry副主编Alan
Balch教授认为卢兴是金属杂化碳分子材料领域的青年领军人物之一(one of the leading young
scientists)。
论著情况:卢兴共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22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
(IF=11)和J. Am. Chem. Soc.
(IF=11)。2011年9月回国后以华中科技大学为所属单位发表论文20余篇(IF&200),包括3篇Angew. Chem. Int. Ed.和6篇J.
Am. Chem. Soc.。受邀撰写综述10篇次,如Chem. Soc. Rev. (IF=30),Acc. Chem. Res. (IF=24) ,
Coord. Chem. Rev. (IF=12)各1篇和Chem. Commun. (IF=7)&
2篇(全部为通讯作者)。主编专著3部,参编5部,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10余次,受邀讲学数十次;美国化学会、美国科学促进会、中国化学会等5个国际学术组织的正式会员;
JACS, ACIE等五十余种国际著名期刊的审稿人。
学术奖励与荣誉情况:
年11月获颁第十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奖&。
2011年3月获日本富勒烯-碳纳米管学会第七届&大泽赏&,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外国人;此奖项是日本富勒烯界最高荣誉,颁发给在富勒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40岁以下研究人员,多名获奖者后来成为日本知名大学的正教授,如东京大学Matsuo教授、京都大学Murata教授和日本东北大学Isobe教授等。
2011年11月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并获优先支持。
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次获华中科技大学&优秀论文奖&(均为T2类)。
2014年度华中科技大学&职引人生好导师&。
在教学方面:积极投身于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当中,担任本科生课程&复合材料&及研究生课程&先进功能材料&的任课老师,在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内容的选择及课件的制作等方面认真负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学生一致好评。2013年9月开始,卢兴协助院长负责材料学院研究生培养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与国际教育学院合作,全面开展材料学院招收外国留学生等工作,推进我院的国际化进程;获批校国际交流&重点项目&,并促成与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所及英国拉夫堡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学生互访等方面将进行深入的合作。此外,卢兴还参与筹建&材料物理与化学&系,在人才引进、专业规划及学生培养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建系前的相关准备已经基本就绪。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着&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学术上谆谆善诱,言传身教;在生活上关心入微、细心交流,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特长,全面调动其积极性,取得满意的效果。在日本工作期间,培养了博士生4名,硕士生6名,多人已经成为日本知名大学或企业的骨干力量。2011年底回国后,已招收6名博士生和十余名硕士生。目前已有3名硕士生毕业,所在单位对他们都非常满意,其中1人任职半年后就获得升迁。除了每周一次的&组会&之外,卢兴还经常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讨论,充分了解每名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为学生设计合理并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并亲自指导研究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卢兴还在全院不定期开展研究生课程讲座,内容涉及科学研究、论文撰写、兴趣培养及思维转换等多个方面,受到学生好评。为此,卢兴荣获2014年度华中科技大学&职引人生好导师&荣誉称号。
&刘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刘平,男,35岁,中共党员,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2014.1
扑新疆进行对口援疆工作,任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医院骨外科副主任。
在临床工作中,他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的理念,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医术,以&低调、务实、精细、高效&的援疆作风,扎实完成对口援疆医疗任务,争当新时期援疆工作的排头兵。2012
,2013连续2年被中共湖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党组&评为优秀援疆干部人才&;2013被兵团第五师卫生局评为2013年度先进工作者;中共新疆建设兵团第五师委员会为表彰刘平在援疆工作期间的突出成绩特记三等功一次。
在科研上面发挥带头作用,配合骨科主任搞好科室工作,参与省级课题项:参与湖北省自然基金编号42010CDB07501
《紫草素对大鼠关节滑膜细胞NF--kB信号转导的影响》,湖北省卫生厅科技项目
2013年编号JX6B04改良的蛋白组技术用于骨肉瘤早期诊断标记物的筛选才,2013年编号JX6B55瘟必清口服液的药效研究,201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acfb086建立蛋白指纹图谱预报主动脉阻断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第二名2013
5主持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题代码01-18-55000
Th17细胞分化介导的破骨细胞自噬对RA的影响课,2014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药含药血清对人膝骨性关节炎成纤维细胞COX-2基因表达影响,近5年发表中国科技核心统计源期以上文章22篇。同时不论酷暑严寒、节假日休息、还是夜晚,参加科室值班和门诊的专家门诊只要有急诊危重患者或急诊手术,他都做到随叫随到。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针对大部分患者医疗卫生知识匮乏,&小病拖,大病扛&,来院就诊时往往疾病已经拖得很严重的现象,他积极配合医疗卫生队,做好疾病的宣教工作。同时因为肝癌无力治疗的黄冈12届校友捐款1000元,2013年2月武汉送路边偏瘫患者到武汉市三医院抢救;2013年8月乌鲁木齐送冠心病维吾尔族同志到新疆自治区中医院抢救,其事迹被兵团日报和北疆开发报报道。
一、爱岗敬业,为了一切病人
在十几年的临床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团结同事、尊敬师长、虚心好学,积极主动地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怕苦、不怕累,充分运用理论联系实践并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逐渐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使自己成为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临床医疗工作者。由于所从事的骨科、手外科工作,所服务的对象均是一些急、重外伤及创伤骨折的病人,这不仅要求医生除了有高超的医疗服务质量外,还要求我们具备有很好耐心、同情心,并且能够忍辱负重,想病人之所想,急病
人之所急,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骨科、手外科医生。他常说:&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在,社会对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只有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适应这竞争、改革的大潮。作为医务工作者就更加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同行不断交流,学习先进的技术,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二、突显援疆的人生意义和青春的奉献
(一)克服困难,进疆工作
2012年7月下旬,湖北省选拔援疆技术人才,梨园医院向全院医生发出了号召。虽然新疆地处偏远,气候环境及物质条件都比家里差,但身为共产党员的刘平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援疆工作。医院组织科在审核报名人员时,考虑到刘平的妻子患有淋巴瘤中的NKT,再者他的父亲也多次脑梗塞,岳父都也快80岁的人了,小孩不到6岁,都需要照顾,所以通知他可以不参加这次援疆了。日中午,同济医学院人事部和医务处的工作人员,韦主任及院领导语重心长对刘平说:&医院正在对申请援疆的人员进行考察,你家有困难就别去了!&
&困难可以克服&这是他的回答。
经省委组织部统一选派,他进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医院工作。开始他有些担心和顾虑,自己即将踏上援疆的路途,但是妻子,刘平放不下呀!下班后,刘平来到岳父岳母家,给两位老人汇报了自己援疆的事。岳父岳母对刘平非常支持,他们会照顾好家里的亲人。下午人事部打来电话通知他援疆的请求被批准了,7月21日启程进疆,听到这个消息,他激动得彻夜未眠。
在这次医疗救助中他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始终工作在队伍的最前面,但是他觉得很幸福。他认为这是真正意义上不计回报地为他人服务,在别人最需要时给与了别人的帮助。他说:我无愧于自己的工作职责,无愧于我进取的激情与信心。生命如此宝贵,我们都将更珍爱生命。这些所有的悲痛或美好的记忆,都将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珍藏,并激励着我未来的人生旅途。进疆以来,他秉承救死扶伤的天职,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视病人如亲人、视事业如生命,以自己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患者及医院同仁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
(二)严格要求,服务求善
在五师医院,刘平所在的科室医生人手非常紧张,技术力量又相对薄弱,病人较多,工作量非常大。一到那里,他们就开始忙碌,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到了很晚才回到帐篷休息一下。所有的这些工作他都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完成。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希望有更多的病人能够得到治疗,尽快的康复。进疆工作以来,刘平同志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真正能够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好医生。不论酷暑严寒、节假日休息、还是夜晚,只要有急诊危重患者或急诊手术,他都始终做到随叫随到。进疆以来,他在骨科共诊治患者及体检400余人次,手术100人次。写病历、出诊,做骨科的各项基本操作及手术,处理病人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他在农五师医院接诊的第一个病人是九〇团的老军垦罗祖浩。老人由于脊柱变形,出现一系列症状。在医院治疗出院后,刘平同志还经常通过电话指导老人在家治疗,有时还利用节假日上门去问诊。在五师医院工作的日子里,他不仅每天坚持查房,尤其是每一个术后重症患者他都要亲自看过才放心,而且他还尽心尽力的去教新来医院的医生怎样去查体,怎样去问病史,怎样去分析患者的病情,怎样制定诊疗计划,怎样去写病历,一些基本的操作该怎样去做等等。他将自己满腔的工作热情和扎实的理论及技能全部奉献给了患者,在临床实践中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辛劳。
(三)义务巡诊,科研能力
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针对大部分患者医疗卫生知识匮乏,&小病拖,大病扛&,来院就诊时往往疾病已经拖得很严重的现象,刘平积极配合医疗卫生队,做好疾病的宣教工作。今年9月至10月期间,他与部队卫生对一行4人从荒芜人烟的大戈壁到一年四季冰雪覆盖的雪山吃住10余天在边防哨所为部队300余官兵巡回医疗,进行体检和义诊。
与此同时,在工作的同时还不忘科研,使自己的一些知识经验能够为大家所知,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刘平还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刻苦专研,不断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在医院领导的指导和援疆同事的帮助下,最近已经参与了2项2013年湖北省卫生厅的课题申报并成功,刘平目前完成农五师课题申报2项,期间3篇文章在《山东医药》发表,1篇在《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发表1篇已经录用待刊,A
three-plasma miRNA signature serves as novel biomarkers for osteosarcoma
已并列第一作者在《Medical
Oncology》发表,1篇《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已经录用2篇在审稿中,1篇被《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录用1篇在审稿中,还有5篇文章在各杂志的审稿中。
(四)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8月的一天傍晚,刘平看见医院医技楼后面有两个人抱着一个孩子在草坪上睡觉。过去一问,才知道夫妻俩是来自温泉县深山里的牧民,他们带孩子来看病,由于身上带的钱已经花超支,只剩下43元钱,这些钱还要在第二天乘车回去,所以没钱住旅社了。&我是这里的医生,相信我,不会骗你们的,你们放心跟我去吃饭,吃饭和住宿的钱我来掏,不要你们还!&刘平边说边拿出自己的胸牌给他们看。10多天后,这对哈萨克族牧民夫妇再次带着孩子来看病,他们找到门诊,专程给刘平送来了一小包酸奶疙瘩以示谢意。
9月30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个家人团聚的节日独自乘坐班车来到距博乐市50公里远的90团,为老军垦诊疗病情。现在,在刘平的悉心指导和治疗下,老人的高血压、头疼头晕等病症已基本消除。
10月通过同学的微博得知通山县南林乡2012届普外的女研究生徐胜南得肝癌无钱救治,刘平叫爱人给其汇去了1000元。虽然素不相识,钱也不多,但代表了他的心意。
春节后在武汉休假的一天上午,他去买菜发现马路旁边有一个人睡在水边。他是武汉天然气公司王强志同志,没有家属和同事,天气严寒,凭医生的直觉他觉得肯定有蹊跷,上前一看一问才明白此人是脑淤血偏瘫失语,他马上联系了梨园医院的刘红朝主任,同时跟他单位通了电话,后来路边的好心人偷偷的联系了120,亲自把他送上了救护车最终患者在武汉市三医院得到救治。
因为工作繁忙,在疆工作期间,刘平很少有时间跟妻子和女儿通电话,每次当他拿起电话想要打回家时却常常发现已经是晚上十一、二点了。妻子和孩子已经睡着了。作为一名丈夫和父亲,他觉得自己是不称职的,为此时常感到愧疚。有几次妻子打来电话说女儿到处找爸爸时,他忍不住泪流满面,他亏欠家人实在是太多太多。虽然工作是平凡而辛劳的,为此放弃了不少与家人、孩子团聚的时间,但是却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称赞,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是刘平的一贯风格。作为一名援疆的医务工作者,刘平始终践行着自己作为医者神圣的誓言,他知道这只是一个起步,以后的路还很长,&路遥知马力&,他坚信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只要把满腔的激情奉献给医院,把爱心播撒到每一位患者的心里,就一定会把医院工作开展的更好。他为新疆人民的健康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的生命在风雨中绽放出了璀灿的光芒!
&杨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党支部书记
杨超老师思想上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临床科室党支部书记,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习惯,密切关注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十八大的文件精神,并在院领导的带领和指导下,落实到工作中,提高了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在医、教、研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 &临床业务方面,医德医术并重,富有创新精神,成为业务骨干。
临床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在关注患者病情的同时还注重患者的感受,做到&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得到患者的认同与好评,多次收到锦旗和感谢信,连续多年医德医风评定优秀。
业务能力上,在做好常规业务的同时,总能刻苦钻研,开拓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下腔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创新性提出影像学分型及病理分型方法,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在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在科主任的支持和指导下,省内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滤器置入及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进行技术改良,使该项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各级会议多次发言,形成了相当的学术影响力,成功举办多期继续教育学习班,吸引大量基层医生前来学习,使得该技术在湖北省内乃至国内得以逐渐推广。
在医院和科室搭建的平台基础上,杨超老师迅速成长,成为业界优秀的青年医师,破格当选为湖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是学会内最年轻的正式委员,并兼任秘书工作,负责学会的日常事务。注重交流,敢于走出去,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言,其表现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肯定,当选为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青年委员。
二、 热爱教学、关心学生,践行&教书育人、以德树人&的教学理念
临床学习阶段是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的重要阶段,但临床阶段的老师,要在医生和老师的双重角色中开展工作,的确有很多困难,需要更多的方法和技巧。杨超老师善于站在患者和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导大家换位思考,通过艺术性的沟通,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实习氛围。注重学生的个体化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实习期间一些心理障碍,同时注重职业素养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细致入微,关心学生,十分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做到了用心教学。在负责外科手术学教学时,&兔蚓突切除手术&是所有基本手术操作的实战演练,在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完成后,学生们自己操作时效果不理想,很多细节的地方不正确,虽然按照大纲的标准可以通过考试,但是杨超老师认为基本功不能有任何瑕疵,必须要想办法改进教学效果,于是主动加课,决定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把每组的手术展示给全班学生,共同找问题。为此杨超老师自掏腰包,租来摄像机带到手术实验室,通过视频现场直播,分组讨论,录像定格和回放等方法,让学生们直观的发现各自存在的问题,也让这次手术课的教学圆满完成。
在临床教学方面的优秀表现得到了学生及领导的一致认可,被评为2014年&协和医院优秀教师&。
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获&华中科技大学一等奖&&湖北青年教学能手&等荣誉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该同志十分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积极参加教学比赛和各种教师能力培训班。在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经多次选拔,代表第一临床学院参加学校决赛,在院领导及老师的指导下,以医科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华中科技大学一等奖&。(转附页)校级比赛后,杨超老师继续保持谦虚好学的作风,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给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制定了更高的目标。在第四届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比赛通知下达后,杨超老师积极准备,脱颖而出,获得医学院唯一的参赛席位。在接下来的备赛过程中碰到很多困难:全新的比赛规则如何把握?作为主要从事临床工作的&兼职&老师,该如何与其他专职教师进行比赛?如何保证备赛时间和精力?如何面对非医学专业的评委等等。为解决这些难题,高效备赛,在第一临床学院及医院工会组织的专家团队帮助下,杨超老师一起学习比赛文件,遴选参赛课程,反复进行预讲;在外科教研室、血管外科的大力支持下,杨超老师克服困难,全心投入的准备比赛,为能有更好的环境和心态,杨超老师在备赛的两个月时间里,每天早出晚归,到教室与学生们一起自习,看书、备课,写教学设计。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校工会和教务部组织的专家团队直接指导下,省赛中杨超老师沉着应对,发挥出色,以工科组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荣获&湖北省二等奖&,并获&湖北青年教学能手&称号,刷新了我校医科老师参赛的历史最好记录。
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富有奉献精神,配合教学管理部门做了大量师资培训工作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主动反思、分析临床教学现状,积极提出教学改革方案,在院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指导下,创新性的引入&叙事医学&理念,并通过前期理论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可行性较强的教改方案,并得到学校批准立项。为保证项目进展,杨超老师利用自己仅有的休息时间,准备素材,撰写教案,这对一名外科医生而言,难能可贵。
更值得提出的是,杨超老师还主动帮助其他老师,配合教学管理部门的做教师培训工作,无论多么繁忙,只要有这些活动,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抽出时间参加。结合自己的参赛和教学经历,跟参加培训的同事们一起讨论,共同提高。
科研和学术研究方面,临床科研经验丰富,发表论文多篇,参译《卢瑟福血管外科(第七版)》
杨超老师在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尤其在临床研究方面,参加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CP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作为主要执行人,参与了多项国际多中心合作项目,如apixaban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安全性研究、利伐沙班的Einstein研究,均在全国处领先地位,总到账经费超过100万。在apixaban研究中,杨超老师所在的团队获&全球突出贡献奖&。善于总结临床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其中关于下腔静脉肿瘤的文章被国际期刊多次引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名青年医生有幸受邀参加血管外科界权威书籍《卢瑟福血管外科(第七版)》的翻译工作。
总之,杨超老师是一名优秀的医生,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在医、教、研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表现突出。
&吴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吴薇,女,36岁,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学校健康学组委员。
作为一名大型综合型医院的一名临床医师,在踏入同济医院大门的同时,也意味着要肩负更重的责任。因为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我们不仅仅是披着白色战袍的医者,同时还是一名科学研究者以及教书育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集多职于一身,不仅仅意味着更多的奉献,也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在同济医院历来甘于奉献的工作氛围里,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吴薇尽管工作在普通的岗位上,但是爱岗敬业,不断努力,敦促自身不断进步。
医者父母心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响亮的誓言言犹在耳,一晃已经行医十三个年头了,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更让她充分的认识到医生的职责。尤其是身为一名儿科医务工作者,长期奋斗在临床一线,见到太多令人动容的离别,听到太多撕心裂肺的哭声,每每看到病魔将曾经那样鲜活的小生命从他们父母的手中夺走,同样是身为母亲的她,总也难忍自己的热泪。&医者父母心&,在儿科医生身上得到进一步的阐释。自参加工作以来,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儿科医生,她总是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埋头工作。在虚心向老教授讨教临床经验的同时还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日渐成为一个技术精湛的儿科医生,在医疗技术上她要求自己精益求精、治疗效果上要好上加好,在诊治疾患的过程中严肃认真,尽职尽责,但与患者及家属交谈时,亲切自然、态度和蔼,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充分信任,好多患者都亲切的喊她&吴妈妈&。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精湛的技术固然重要,赤诚的良心更不可或缺。
在作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她深刻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依赖科研的不断深入。身为一名儿科内分泌医生,她将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肥胖症和糖尿病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不仅仅积极投身于儿童肥胖和糖尿病的夏令营公益活动中,同时深入的研究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以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能更有效的治疗儿童肥胖和糖尿病。目前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校交叉自主创新专项及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所参加的科研团队于2010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4年获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二等奖。在SCI和国内权威核心期刊中发表论文十余篇,多次参加欧洲儿科内分泌年会及亚太儿科内分泌年会并进行学术交流。
教书育人终不悔
繁忙的儿科临床和科研工作往往让人忙的抬不起头来,但她始终记得自己肩上还承担着另一份重重的责任,那就是教书育人。相比身披白衣战袍在一线与疾病作斗争,救治患儿的躯体病痛;身处三尺讲台之后,作为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显得更为重要。尽管短时间可能无法看到成效,但是不计个人得失的去付出,去感受那份师生在课堂上灵魂深处的共鸣,是她终身追求的一项不悔的事业。佛家曰人生有三大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非山,看水非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谁。她认为这恰好也正如同教书育人的三个境界:悬思、苦索和顿悟。在课堂上,她从来都不会照本宣科,每次都拿出精彩的案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她关注的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教学形式活泼,讲解生动,课堂气氛活跃,受到学生的喜爱,多次教学课堂评分拿到最高分。不仅如此,她在课下一直不断参加各类教学学习班,包括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提高大课课堂效果,如何科学发声等,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对教学没有丝毫懈怠。同时,努力进行各类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她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儿科学》的主要申报者及网站建设者,并且是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主要申报者和主讲人。她参与申报各级教学课题,已获校级教学课题1项,院级教学课题1项。作为第四届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的骨干培训教师,能够亲临各地比赛现场,认真观摩比赛并培训参赛学生,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承担新职工教学培训的示范教学,承担教师准入的评委和示范教学,并担任医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评委。参编国家级教材一部,参考书三部。获华中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一次,优秀奖一次;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二等奖两次;获同济医院&教学突出贡献奖&和&教学先进分子&等荣誉称号。
慈善爱心无限情
在医生这个岗位上见到太多的悲欢离合,并没有让她的心变得麻木,相反她更关注老百姓的疾苦。除了在专业领域里积极投身各种公益事业,如儿童肥胖和糖尿病夏令营活动以及矮身材儿童爱心大讲堂等,她利用业余时间探望孤寡老人并资助山区贫困儿童读书。因为她深深懂得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而儿童的教育则是振兴祖国的希望。
总之,该同志作为我院一名青年教职工,爱岗敬岗,不断进取,在医疗、科研、教学及公益事务上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她认为救死扶伤不是医生的伟大,而是职责所在,而这份沉重的职责,或许只有对生命最深沉的爱,才能永远承诺,白衣丹心写春秋!
&张志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教授、药剂学系主任
张志平,男,1975年生,汉族,博士,药学院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任制剂部副部长,湖北省楚天学子,华中学者晨星岗,药学院药剂学系主任。目前任中国颗粒学会第二届青年理事会理事和生物颗粒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纳米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药学会制药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药学会药学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该同志1996年毕业于武汉化工学院本科,1999年攻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硕士学位,年天津石化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工作,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博士后,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2010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工作至今。
一、钻坚研微,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笃行自强,求实创新,是张志平老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信条。
2007年至201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Ellis
Reinherz教授课题组从事新型癌症疫苗纳米制剂博士后研究工作,与顶级学者共事研究,相关科研成果发表于?Biomaterials、Pharmaceutical
Research等期刊上,相关论文引用次数达160余次,获得国际上同行的广泛认可。后又于2010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从事新型生物材料和纳米制剂在癌症治疗和疫苗中的研究。
对科学研究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加之在科研方面持之以恒地探索,张老师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张老师先后已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Biomaterials、Nanoscale、Biomacromolecules、Nanomedicine、Expert Opinion on
Drug Delivery、Pharmaceutical Research、Molecular Pharmaceu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等杂志发表SCI收录文章35篇,他引800余次,3篇文章被评为ESI高引用文章(其中入校以来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文章19篇,平均影响因子大于5.0,影响因子大于5的9篇,单篇引用70余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项,PCT1项。
并在第7届世界颗粒协会(北京2014)、2014国际创新药物制放研讨会(中国台北)、中国抗癌协会第1届纳米肿瘤年会(2013)、ChinaNano2013、湖北省药学会(2013)、第9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2012)、2012年、2013年和2014年中国药物制剂大会、第33届国际控制释放大会(2006)等多个国际国内会议上应邀作专题报告。
张老师对学术研究孜孜以求,其学术能力也不断得到领域同行的认可。做有特色和创新型研究,积极把自己锻造成国内外同行专家认可一直是他的最基本追求,近5年来一直致力于智能靶向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和纳米免疫治疗研究。科研领域表现突出,并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和平台建设等。主要创新成果有:基于维生素E
TPGS的纳米药物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研究,相关研究获得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93)等资助。基于脂包被或仿生结构的新型抗肿瘤纳米疫苗,率先开展多肽纳米疫苗用于肿瘤的防治研究,相关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41103)等资助。目前还担任《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第二届编委会编委。任10余个国际学术期刊和国内多个核心期刊的审稿人等。邀请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及国内专家本院做学术交流28人次。
张老师还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学部主任基金、教育部博士点新进教师基金等项目12项,是国家973项目的主要骨干。获奖成果如下:
2012年世界生物材料大会颁发的&Young Scientist&奖(每四年一届)
&& ◎ 2013年中国药物制剂大会优秀论文报告二等奖
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度&学术新人奖&
第33届国际控制释放协会颁发的&口服吸收创新&奖。
二、春风化雨,教学育人齐头并进
张老师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培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身教与言教并长。
张老师负责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已有五年,一直负责药剂学(担任课程责任教授)和研究生纳米药学(全英、国际一流)课程教学及论文指导工作。教学上由于这类偏重理论的课程晦涩难懂,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以确保让学生掌握所授知识。张老师课前认真备课,力求讲课内容的连贯性和整体的逻辑严谨性;同时注意授课内容与学术领域前沿相结合,藉此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积极开拓创新,引入开放式教学管理和国际同行专家交流平台,曾获4项国际化课程资助,通过本科生协同教学计划、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等项目资助邀请了来自美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和国内知名药剂学专家20余人次给本科和研究生讲授课程。张老师也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面向学院学生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工作,以真实的项目运作形式资助、扶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迄今共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余项。参与的学生用短短一学期时间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科研项目,也从实践中理解了科研,热爱上科研。&是张老师的课程让我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每年都有许多同学怀揣同样的想法决定报考张老师的研究生。他指导的本科生创新性实验成果&具有P-糖蛋白抑制功能的紫杉醇前药研究&和&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pH敏感性TPGS-b-PBAE脂包被纳米粒&获得第六届大学生&药苑论坛&成果创新二、三等奖。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学校第五届&求是杯&比赛一等奖,2011年到现在已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1人,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新型多肽纳米疫苗在骨髓瘤治疗中的应用&(杨超华)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011年)。本人还获得科技创新活动优秀导师。
作为研究生导师,张志平老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更是无微不至。张老师在日常指导学生开展科研项目的同时,鼓励学生每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经验交流,还积极邀请领域专家在师门范围内介绍研究成果与学生交流研究心得,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取研究灵感。张志平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指导上,也体现在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上。学生遇到毕业或者工作的困惑都会与张志平老师交流,他会拿自己的经历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他还经常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希望所有学生都有健全的体魄。
张老师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鼓励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十分希望在课堂上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张志平老师在新课程的开始都会这样叮嘱大家。知识的传授加上人生的引导,张老师用心血和责任培养了一批批学生,无论是出国深造还是在企业就职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作为团队负责人,张志平老师亦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在张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2名博士后,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项、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和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共4项70余万元,其中1人晋升为药学院讲师,另外1人经推荐前往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深造。培养了博士生4名,硕士生17名,其中非洲留学生1名,毕业6名,合作指导校内研究生18名。所指导的硕士生鲍宇玲(2013级)和赵爽(2011级)、博士生郭源源(2012级)已获得国家奖学金。指导的博士生郭源源、王东获学校研究生创新基金2项,硕士生鲍宇玲获得&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4年)。
三、锐意进取,科技交流突破创新
张老师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学术组组织协调工作。张志平老师积极探讨工作思路,不断尝试工作模式、教学改革上的创新。
2013年在大会主席李高院长的主持下,承担了学术组组织协调工作,担任大会副秘书长,成功组织了2013年中国药物制剂大会暨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年会,大会参加人数超过800余人,国外专家10人,国内邀请专家90余名,大会报告14个,分会报告48个,会议是药剂学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和与会专家档次最高的一次大会(有973首席、杰青、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20余名),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赞扬。会议组织历时1年,是药学院历史上首次组织的国内外学术年会。此外还负责了药物制剂与质量控制大平台建设,生物城生物医药研究院药剂平台设备安置和药剂平台常规仪器等的安置、协调,药学院院庆部分代表接待工作等。
求是,育人,张志平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个华中大青年教师应有的担当。
&张贤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贤钦在博士和博士后阶段师从&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王擎从事心脏疾病的基因研究工作,在博士生阶段的成果于日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细胞》,成为华中大首个在该顶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的博士生,先后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奖。
2005年11月,张贤钦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开始在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王擎教授实验室学习,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一家集临床和科研与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在全美医院综合实力排名第四,其中心血管学科连续19年排名全美第一。
王擎教授在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实验室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研究工作,当时共有16名博士后和3名研究生,在美国算是规模很大的实验室了,与这些研究经历比较丰富博士后在一起工作,刚到美国的张贤钦感到压力多于动力,经过1,2个月的调整期,通过与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接触发现,这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因为每个人都负责不同的研究课题和内容,通过与不同人的交流可以学习到自己以前接触不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半年多时间过去了,基于他在实验室的良好表现,王擎教授逐渐把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交给他做。张贤钦的科研任务也逐渐多起来,日程排的很满。经过2年多的艰苦努力,他的一个研究课题取得了很好的进展,相关研究论文投稿到国际顶尖学术刊物《细胞》(Cell),论文很快被编辑送审,一个月之后,收到三位国际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建议补充实验完善论文。
2008年7月,张贤钦完成在美国联合培养的学习,回国答辩,鉴于他在博士生阶段的出色表现,王擎教授决定让他继续在留在美国的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在美国做博士后期间,张贤钦也在考虑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规划,是以后继续留在美国做博士后,还是回国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把自己的idea变成现实,他选择了回国,并联系了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相关学院领导都很欢迎加盟,华中大生命学院当时也在大力引进人才,最终还是在王擎教授争取下回到华中大工作。
2010年3月,张贤钦回到华中大生命学院工作,回国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是他始料未及的,由于生命学院的快速发展,科研和办公用房非常紧张,他与另外两名教授挤在一个10平米左右的办公室。实验室的空间也没有解决,后来在多次争取和学院书记、院长的协调下终于找到了一个十几平米的房间做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科研之路。
独立后,是继续博士后期间的研究,还是独辟蹊径,开拓新的方向?张贤钦也曾为此纠结,经过认真进行调研,最终决定从神经免疫系统下手,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2010年,张贤钦带领课题组对一个被诊断为颅内钙化的家族展开研究。当时医生已找不到病人的联系方式。为了取得该家族的血样,张贤钦多方打听,通过当地政府才找到了患者及其家属,并3次奔赴离湘西山区才将血样采全。
2012年,课题组发现该家族的致病原因是名为ISG15的基因发生了突变。8月,张贤钦联系了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著名免疫学教授casanova,希望其课题组能在其他族裔的病人中研究该基因的突变情况,却遭遇冷场。对方对他的研究兴趣不大,并告诉他需要预约,两个月后方能验证。
对方的冷淡没有让张贤钦打退堂鼓,他坚持请课题组进行验证。两个月后,Casanova兴奋地发来邮件,告知在伊朗和土耳其病人中携带该基因其它位点突变的患者也有类似的颅内钙化的表型,&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重要科学发现,你是对的!&Casanova对这一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愿望。
日,国际顶尖学术刊物《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我校生命学院张贤钦教授和美国洛克菲勒大学Jean-Laurent
Casanova教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Sandra
Pellegrini教授共同领衔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的研究论文。在这篇题为《人体细胞的ISG15蛋白抑制&/&干扰素信号过度放大和自身免疫反应》(Human
intracellular ISG15 prevents interferon-&/& over-amplification and
auto-inflammation)的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遗传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人体的ISG15基因对抑制&/&干扰素信号的过度放大和自身免疫炎症反应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论文被著名学术刊物《自然
免疫学综述》(Nature Review
Immunology)做为研究亮点推荐,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张贤钦在业余时间喜欢读一些课外科普书,他还把自己的喜欢看的科普书书籍推荐给自己的研究生,提升他们对科研的认识和兴趣。
同时他也担负起培养本科生的任务,除了承担本科生的《遗传学》教学,他还指导本科生的大创项目,先后有6名本科生在他实验室从事科研训练,其中一名本科生已被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录取,另外两名本科生保送到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读研,另有两个本科生正在申请出国留学。
&赵怡,学校财务处预算科科长、高级会计师
赵怡同志系华中科技大学财务处员工,财务处管理党支部组织委员,高级会计师,现任学校财务处预算管理科科长。她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被评为校机关&文明职工&、华中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校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和华中科技大学&保密工作先进个人&,员工年度考核结果一直优良。
一位优秀的员工可能不在于她成就了一番多么惊天动地的事业,而在于她可以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倾尽所有的学习、服务和奉献,赵怡便是这样一位同志,她于1998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工作,从此便与财务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忆往昔峥嵘岁月,她从基层做起,先后经历过财务审计、会计审核、外汇管理、离退休工资管理、总稽核、预算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岗位。无论是在哪一个岗位上,她都秉持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态度,坚信术业有专攻,用尽自己全部的心力,将本职工作做好,并且不断完善,力求完美。同时,她也用实际行动将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表现出来,希望可以影响和带领更多的人,营造更加优良的学习氛围和服务环境。
近年来,为保证我国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和科技实力的飞速提高,政府一直在加大对科技项目的资金投入,为各领域的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虽然国家推出了越发完善的法律法规,但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却出现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科研单位作为我国科技队伍的主要组成力量,必须严格规范和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因而随着我校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财务管理任务也变得越发艰巨。也就在此时,赵怡顶着巨大的压力参与主持着全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她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下,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预算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
1、对科研经费进行事前控制。赵怡同志深知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是科技计划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课题预算评审评估和课题经费安排的重要依据,科研课题预算是科研课题申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校各课题组的科研经费预算编报工作是她必须的职责,她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
2、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科研活动也日益增多,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规模越来越大,科研经费管理成了学校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水平和程度直接制约着科研管理水平。因此正确认识加强高校科研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分析科研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构建完整系统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并积极探索加强科研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成为高校财务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因而为了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完善,赵怡对科研经费管理流程重新进行了梳理,组织制定了科研经费专项办事流程。
3、着力加强对高风险业务的内部控制,特别是科研审计检查和社会关注比较多的一些方面,比如科研经费外拨和预借科研票据。她认为内部控制既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依法治校的基石。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保证高校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并且能够有效防范舞弊、预防腐败及财务风险的发生。实施好内控规范,对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规范财经秩序,都具有重要意义。
4、为了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赵怡带领大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紧密结合国家政策,狠抓预算执行管理,督促各课题组专项经费预算执行进度,提高预算执行质量,进一步强化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牢记群众路线,赵怡同志一直都努力在办公室创造一个容易让人接近、容易让人敢于畅所欲言的局面和宽松环境,希望形成一种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互动的氛围。在宣传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方面,赵怡会尽量选择一些生动活泼的方式,希望师生可以更加便利愉快的了解到最新的政策变化和制度规范,并带领科室员工深入走访各院系提供个性化服务。
6、按照审计检查要求,赵怡同志对所有纵向科研实行预算控制,严格按照项目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范围和开支比例规范使用科研经费。
7、参与和完善学校相关制度以及财务内部工作流程,她负责起草了《华中科技大学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修订)》、《华中科技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华中科技大学预借科研票据管理办法》、《华中科技大学间接费用管理办法》、科研经费账务调整程序等文件,坚持编辑修订年的《科研经费管理手册》。
8、撰写过多份分析报告,如编报学校2013年、2014年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报告,学校2014年、2015年&二上&部门预算,对结余资金上缴的报告、预借科研经费票据分析等。
从事财务相关工作开始,赵怡同志深知要积极适应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财务管理部门需要的是高素质财会人员,她不仅要加强学习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还要想办法进一步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在工作中,赵怡同志始终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逐步成长,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始终坚信生命因锐意奋斗而不曾虚度,事业因拼搏奉献而大放异彩。
这些年,不论自己的岗位如何发生变化,她都始终保持着一颗朴实而拼博的心灵,因为她了解所面对的困难与挑战。就这样,抱着对财务事业的热爱,赵怡同志和大家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路线,大力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持续深化精细管理。
&陶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陶波,男,1977年生,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毕业,2009年7月博士后出站留校任教,2011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13年晋升为教授,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应邀参与撰写英文专著2本。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2项、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二奖各1项,国家专利授权10余项,研制的技术成果在多家企业得到成功应用。该同志主要研究方向: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
科研工作之外,该同志还积极投身于教学和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进校以来,该同志一直承担我院《柔性电子制造技术基础》、《柔性制造自动化概论》本科生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好评,课堂评分一直名列学院前茅,2012年主讲的《柔性电子制造技术基础》获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此外,该同志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中,先后有4名学生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010年,该同志作为发起人之一组织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FOCUS团队,并担任指导教师,目前该团队已发展成为学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组织。该同志组织FOCUS团队学生暑期赴企业进行科技实践活动获全国优秀社会实践评选一等奖,得到共青团中央、湖北省委领导表彰,其本人也获评湖北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
版权所有:华中科技大学工会委员会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政编码:430074
邮箱: xgh@mail.}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