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2010学年本科auto2010教学视频质量报告

我国“985”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研究--《兰州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我国“985”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研究
【摘要】:从2011年8月开始,39所“985”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每年公布上年度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本文以“985”高校年度的报告为样本进行文本分析。首先阐述了“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的意义,然后分析了39所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明确指出,我国“985”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存在着篇幅长短不一、格式各具特色、内容大同小异的特点。在指导思想上有自我表扬和回避问题的倾向;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本身研究不够、不深、不够客观;对质量的分析不够全面;对问题的分析有“轻描淡写”、“避重就轻”的倾向;涉及未来工作计划目标的较少,且用语模糊无法检测;个别学校的报告没有按规定完全公开等问题。
文章最后在对《加州大学2012年责任报告》与我国“985”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的对策与建议,具体包括:教育部应该对“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做出更加科学、明确、具体的规定;高等学校自身应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学习和研究;鼓励并支持社会各界和公众参与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G649.2【目录】:
中文摘要3-4Abstract4-7第一章 引言7-15 1.1 问题的提出7-8 1.2 研究意义8-9 1.3 文献综述9-12 1.4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12-13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13-15第二章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的背景和意义15-19 2.1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的背景15-16 2.2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历史演变16-17 2.3 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所取得的成效17-19第三章 我国“985”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特点19-22 3.1 “985”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特点19-20 3.2 “985”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特点20-22第四章 39所“985”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2-36 4.1 “985”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存在的共同问题22-23 4.2 “985”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存在的问题23-27 4.3 “985”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存在的问题27 4.4 对39所“985”高校2010年度和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面临的问题”部分的比较分析27-34
4.4.1 对“985”高校2010年度和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面临的问题”部分的解构27-32
4.4.2 对“985”高校2010年度和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面临的问题”部分的研究结果32-34 4.5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34-36第五章 加州大学2012年《年度责任报告》的启示36-41 5.1 《加州大学2012年责任报告》介绍36-38
5.1.1 《加州大学2012年度责任报告》(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12Accountability Report)的主要内容36
5.1.2 《加州大学2012年度责任报告》的特点36-38 5.2 《加州大学2012年责任报告》与我国“985”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比较38-40 5.3 加州大学年度责任报告发布制度的启示40-41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的若干建议41-46 6.1 教育部要对“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加强监管41-43
6.1.1 教育部应该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撰写和发布做出更加科学、明确、具体的规定41-42
6.1.2 教育部应通过制度督促“985”大学在《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积极呈现“问题”42-43 6.2 高等学校自身要重视《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撰写和发布43-45
6.2.1 高校应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学习和研究43-44
6.2.2 高校须规范本科教学管理,办学对外开放、透明44
6.2.3 完善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健全高校信息公开制度44-45
6.2.4 逐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建设45 6.3 鼓励并支持社会各界和公众参与、支持和监督高校的教学工作45-46结语46-47参考文献47-49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49-50致谢5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红惠;;[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黄敏;陈炎辉;;[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吴凡;;[J];高等理科教育;2013年05期
邬大光;别敦荣;赵婷婷;吴凡;薛成龙;;[J];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尹宁伟;;[J];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05期
姜茂发,王健,王宁,滕超,沈峰满;[J];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刘尧;;[J];教育与职业;2012年07期
董云川;徐娟;;[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3年01期
别敦荣;;[J];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Z1期
童杰;张晓鹏;;[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阎光才;袁希;;[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牛欣欣;洪成文;;[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余娟;;[J];成功(教育);2012年07期
孟媛;;[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9期
朱艳;;[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邹诗玥;;[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张学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周光礼;张芳芳;;[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李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楼艳;顾建民;;[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丽君;[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刘晖;[D];厦门大学;2007年
王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刘广明;[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高军;[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赵敏;[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肖起清;[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于维涛;[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罗军飞;[D];中南大学;2009年
池颖;[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新荣;[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王晓玲;[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吴洪涛;[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胡秀英;[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刘敏;[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张天;[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曹晖;[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万志峰;[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谢艳娟;[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范冬清;[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潘懋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杨德广,张兴;[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黄福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李素敏;;[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王一兵;;[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邬大光;别敦荣;赵婷婷;吴凡;薛成龙;;[J];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李盛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孙诒丹,金祥林;[J];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杨志坚;[J];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姜茂发,王健,王宁,滕超,沈峰满;[J];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唐景莉 杨晨光;[N];中国教育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4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中国农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农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上传于||文档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0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教​学​评​估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本科生院信息公开网
武汉大学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来源:本科生院&&发布日期:
武汉大学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2年,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为指导,秉承改革创新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努力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大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办学目标
在新的时期,学校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三步走”战略:到2015年稳固提升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方阵的位置,部分学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200位;到2043年建校150周年时,总体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100名。根据“三步走”战略,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学科(群)和国际知名学科(群),造就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打造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引领文化传承与创新,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声誉,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科与专业
学科专业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1大学科门类,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7个学院(系)以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有119个本科专业,5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和17个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17个“985”年建设项目,25个“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现有各类学生106266人,全日制在校学生58046人(含港澳台学生1085人),其中普通专科生1626人、普通本科生32718人、研究生21613人,另有留学生1465人。普通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6.37%。
(四)本科生源质量
2012年,我校共录取全日制普通本科生7958人,其中通过统考录取新生7637人、华侨及港澳台地区学生302人、第二学士学位生19人。另录取内地和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94人。通过自主选拔录取、保送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特长生、艺术类等招生类型录取进校的学生共1040人,占统考录取人数的13.62%。其中,自主选拔录取进校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248人,占录取进校总人数比例提高了3.39%,艺术特长生录取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21人。我校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文科在25个省份录取最低分高出当地重点线(分差)40分以上,分差最大的达到123分;理科在24个省份的最低录取分数均高出当地重点线60分以上,分差最大的达到130分。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3683人,其中正副教授2593人;有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9位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39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012年,专任教师折合数为4008人(见表1),生师比为19.30:1。
&&&&&&&&&&&&&&&& 表1& 专任教师情况(12/13学年初)&&&&&&&&& 单位:人 &
专任教师折合数
其中:正高级
其中:研究生博士
研究生硕士 士
另:聘请校外教师
1.专任教师结构
年龄结构:45岁以下的教师有224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0.85%(见表2)。中青年教师构成了教师队伍的主体。他们年富力强、学历层次较高,处于事业发展的最佳年龄段,其中的许多人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表2& 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
30岁及以下
66岁及以上
学历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355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96.44%,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536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8.86%。(见表3)
表3& 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本科(博士学位)
本科(硕士学位)
职务结构:学校具有正高级职务的教师121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88%,具有副高级职务的教师138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52%(见表4)。
表4& 教师队伍的职务结构
学缘结构:2012年,具有外校学历的教师人数为141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5%。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开展了教学名师和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评选,鼓励教授积极承担本科课程
“教学名师奖”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鼓励名师、教授为本科生开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2012年,我校新增1位湖北名师,共有国家教学名师15位,省教学名师14位,校教学名师38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评审工作是教育部贯彻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的其中一项——教学名师的遴选支持工作。2012年是这个计划启动的第一年,我校有3位教师已经通过初评。为鼓励在本科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投身本科教学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优秀教师,我校除开展教学名师的评选和推荐工作之外,自2009年起设立了“武汉大学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表彰在教学上取得杰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团队。目前,我校共有25名教师和5个团队获得“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
坚持育人为本,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本科生教育教学工作。2012年学校出台了《武汉大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聘任试行办法》,规定教师在晋升高级岗位时必须每年承担本科生课程达到规定的数量,同时学生给予的教学评价得分在学院(系)排名前60%。在教授二、三级岗位的聘任条件中增加了本科生教学量的要求,鼓励教授积极投入本科生教学工作。晋升教学为主型高级岗位的教师在要求教学数量和质量的同时,还增加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参与度的评价指标,包括主持教学改革项目,编写教材、教学竞赛获奖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获奖等。教学科研型教师在晋升高级岗位时必须有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鼓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2012年,学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人数的比例为74.31%,教授讲授本科生课头占总课头数的比例为24.50%,副教授讲授本科生课头占总课头数的比例为37.68%。
(2)完善以鼓励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引进机制,汇聚高端人才
建立了书记、校长统筹,相关校领导牵头,院(系)一把手具体负责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加强学院(系)人才引进意识,将人才建设作为学院(系)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建立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责任制,与各类引进人才签订聘期工作目标任务书;完善了“人才工作业绩奖励”制度。在人才评价方面,更加注重学院(系)的学科特色定位;在聘期管理方面,加强合约管理;积极参加海外招聘团,广泛建立在欧洲、北美的人才招聘信息网络,极大推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的长效机制。健全以杰出拔尖人才为龙头,以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为主体,以优秀博士、博士后为基础,分层分类、形式多样的育才引才工作体系。围绕国家、地方人才项目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的改革与建设,抓住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实施机遇,初步建立了一套校院两级人才引进的遴选与考核机制。以师资博士后制度为抓手,吸引选留优秀海内外优秀博士,夯实教师队伍基石。充分发挥知名专家学者以才引才的积极性,创新引进方式,由原来的单一引进逐步过渡到“大师+团队”的方式。2012年共引进人才70人,选留海内外优秀博士、博士后187人。引进层次明显提升,引进“大千人计划”14人,“青年千人计划”3人,湖北省“百人计划”9人,省“楚天特聘”30人。引进人才中,来自海外的占80%以上,具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的占50%以上,其中海外正教授17人。
(3)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培育体系,提升教师队伍核心竞争力
以“351人才计划”为抓手,着力培养高水平学术梯队。“351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已遴选三批,共遴选出50位珞珈特聘教授和110位珞珈青年学者。2010年以来入选的9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有6人曾作为珞珈特聘教授培养;12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有7人曾作为“珞珈特聘教授”培养;首批5位“青年拔尖人才”均为“351”入选者。
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国际化建设。我校采取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国家和学校1:1配套资助、学校全额资助、学校和学院(系)配套资助等多种形式,每年选派100名左右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2010年以来,我校公派出国研修教师规模不断扩大,共185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118人获得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助,共派出教师370余人出国研修,录取和派出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创新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提升专业能力。针对青年教师,配合师资博士后制度,“70后”学术团队计划和青年学术社团资助计划,进一步加大基础性培养和持续支持力度。拓展岗前培训、专题培训的形式和内容,组织“珞珈青年学术方法训练营”,开展包括教学能力提升、学术方法训练、人才计划和科研项目申请、科研论文撰写等在内的职业发展培训,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强化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通过集体科技攻关、联合培养博士后等方式,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年教师。
(4)深化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生机与活力
坚持师德为先,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学术规范教育融入教师招聘、岗前培训、之后培训以及管理的全过程。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惩治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全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每年定期评选师德标兵,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形成了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
深入推进以教师分类管理为核心的岗位聘任制度改革,盘活人才队伍存量。遵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学校以专业技术岗位聘任为切入点进行了教师分类管理。把教师岗位由原先的基础教学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和科研为主型调整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和社会服务型。各类岗位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有所侧重,教师可根据自身的特长和所承担的任务,在学院(系)的总体规划下,选择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岗位,既尊重了教师个性特点,也激发了教师发挥自身特长的积极性。改革岗位聘任办法,强调公开招聘选拔,招聘重实绩、重质量,尝试推行代表作,专家举荐等制度。健全考核评价机制,采取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为满足教学发展的进一步需要,学校不断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加快校园建设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在预算安排中,学校优先保证本科生培养经费、实验实习经费、教学改革与研究经费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经费。2012年,学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10,038,998.88元,专项教学支出200,161,013.28元,实验经费6,607,321.58元,本科生实习经费6,002,613.61元。
2.教学用房
2012年,学校占地面积5167亩,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为59.34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为13.26M2/生,生均宿舍面积为8.24M2/生。
表5 教学用房统计表
12/13学年初指标值
生均占地面积(M2/生)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M2/生)
生均宿舍面积(M2/生)
3.图书资料
2011年11月图书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后,馆舍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校现有图书馆馆舍面积为68754平米,资料室为16601平米,总面积达到 85355平米,阅览座位6400多个。截止到2012年12月,图书馆已有计算机设备1200多台,服务器60多套,存储超过200TB,自助打复印设备11套,自助借书机5套,自助还书机2套,多媒体资源触控阅读系统9套,电子标牌17套,线网络覆盖全馆。建成了包括服务器和终端设备、高带宽通讯网的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向网上用户提供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
表6& 2012年图书馆及各院系资料室文献汇总表
项目 文献类型&&&&
图书的种类及册数
折合学生数(人)
生均册数(册/生)
另:电子书刊
注:电子书刊数据根据《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2007)》统计,统计时间截止至日
馆藏文献量持续增长,纸本文献总量居全国高校前三位。2012年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达3012.1万元,其中学校常规文献购置费1764.9万元、985专项经费823.9万元、教育部专项经费264.3万元。截止2012年8月底,武汉大学图书馆(含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总量为1442.9万册,其中印刷型文献715.6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727万册(全文电子图书492万种,627万册;全文电子期刊3.7万种,100万册);共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449个;线装古籍20万册,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61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印刷型图书的生均册数为92.52册,加上电子书刊生均册数达到186.54册(见表6)。2012年学校新购纸质文献17.1万余册,订购中外文报刊6094种,新增纸质文献生均册数为2.21册(见表7)。
表7& 2012年图书馆新购图书统计表
新购文献册数(册)
新购文献册数(册)
学生折合数(人)
生均册数(册/生)
注:统计时间为日-日,新购文献170773册中,不含电子文献
4.校园信息化
经过2001年校园网一期(“211”工程,1500万元)、2003年校园网二期(“211”工程,2500万元)和2009年校园网IPv6技术升级(国家发改委项目,国拨300万元,自筹600万元)三个大项目的建设,形成了目前IPv4/v6双栈共存、主干万兆、千兆到楼栋、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有线网络实现了教学办公区和学生宿舍区的全覆盖,覆盖范围包括180栋教学办公楼和96栋学生宿舍楼。无线校园网覆盖了全校32栋教学楼的560间教室、7处图书馆、17个会议厅、3个体育馆、2个活动中心、15处室外场地、8处办公楼和4栋学生宿舍。
自2008年以来,数字化校园公共数据平台已完成统一信息标准、统一数据中心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统一门户系统的建设。已上线的信息门户系统集成了多个应用系统。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实现了单点登录,方便了用户对多个应用系统的使用和管理。
5.体育场馆
2012年学校体育馆面积为25247㎡,运动场地面积为162398㎡。
6.教学实验室
截至日,全校教学科研实验室使用面积181550平方米;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数127140台件,总值达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为24913.18元/生。其中10万元(含)以上的仪器设备台套数为2484台件,总值为万元。学年新增仪器设备13895台件,新增金额21370.88万元(见表8)。本学年共完成本科生3503个实验教学项目,共计57200学时、5075685人时的实验教学任务。
表8& 学年武汉大学实验室信息统计表
实验室个数
实验房屋使用面积(m2)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金额(万元)
其中10万元以上
本学年增加数
金额(万元)
金额(万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运行状况
1.培养方案
新修订的2010版培养方案,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充分考虑按学分制收费改革后学生选课的变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更好的条件,主要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1.压缩毕业总学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4年制专业总学分文科类控制在140学分以内,理工医类控制在150学分以内,5年制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80学分以内。2.不间断开设通识必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修习时间。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课程四年不间断开设,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时间。3.提高选修课比例,开出更多的选修课程供学生修习。文科类专业的选修课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40%,理工医类专业的选修课的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30%。同时,除医学外,要求所有专业均提供配套的辅修和双学位培养方案,以供学生自由选修。4.增大实践教学比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以如下8个专业为例,可以看出我校实践教学学分和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情况(表9)。
&&& &&表9& 部分专业实践教学学分、选修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情况
实践/总学分
选修学分/总学分
汉语言文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水利水电工程
2.教学计划
2012年本科生课程共开设4496门,课头10768个,课堂教学规模详见表10。安排期末考试3825门次。学生自由选课课头数为9234个(其中通识选修课736个),占总课头数的85.75%。39006人次参加了四、六级考试,315人次参加了英语口语考试。
进一步加强“七校联合办学”,新增“英语”双学位专业,学年下学期对外校开设15个专业,46个班,外校修读我校的学生共计5583人;学年上学期对外校开设15个专业,33个班,外校修读我校的学生共计4056人。构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合作框架协议”,扩大两校互修学生规模,开放两校优质课程资源。
表10& 2011年课堂教学规模统计表
人数分段(人)
课头数(个)
30&总人数≤60
60&总人数≤90
90&总人数≤120
120&总人数≤150
150&总人数≤180
180&总人数≤
3.学籍管理
完成2012级新生学籍信息电子注册共8369人,审核年度成绩10767份。推荐免试研究生1634名,其中学术型1190名,专业学位444名,直博生65名。
4.教室管理服务
全校现有公共教室574间,其中多媒体教室435间,占总数的75.7%。作为现代化教学的场所,所有教室部署了网络,实现了网络的互联互通。建设了6间高清录播教室,积累了大量精品课程录像资源。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要求,建成了国家标准化考场教室297间,考场数350个。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有学习电脑机位670个,分布在文理学部、信息学部、医学部,为大学英语视、听、说提供同步网络教学服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机房有机位960个,主要用于大一、大二学生计算机公共课上机服务。
(二)教学改革措施
1.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全面推进“本科教学工程”
2012年4月,学校组织召开2012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大良司长、湖北省教育厅张金元副厅长专程前来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与会人员超过300人。李晓红校长以《把牢质量生命线,致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为题,作本科教学工作报告。李斐副校长重点解读了学校关于“本科教学工程”的有关文件。会后,正式印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印发&武汉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指南&的通知》,它们成为我校“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今年,我校有4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中心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单位被教育部等部委列为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作为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获批“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个项目。法学院获批“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个项目。在2012年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中,36项成果获武汉大学教学成果奖;17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获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大力调整专业结构,强化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学校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等文件要求,组织各学院(系)依据新目录对现有专业进行全面清理,并呈报武汉大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整理审核汇总表》至教育部。积极组织申报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两个专业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生活中的物权》、《唐诗艺术》、《走进测绘殿堂》、《微生物的世界》4门课程列入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专门组织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教师、录像技术人员和教务部相关人员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举办的“2012年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培训会议”,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相关内容,积极提供技术支持。继续进行通识课程立项建设工作,遴选出《西方文化研究名著导读》等33门课程进行立项建设,并对2009年立项的通识课程进行验收。大力加强教材建设,31种教材入选第一批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3.总结“弘毅学堂”建设经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习领会教育部印发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办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专家组年度咨询报告》等文件要求,组织相关工作研讨,研究和落实教育部专家组年度交流会的意见。制定了《武汉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2年工作计划》,完成《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进展工作汇报》。
加强拔尖学生的动态跟踪管理。研究讨论,并制定了《”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组织迎接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检查组对我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以及教育部对我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情况及“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提交《武汉大学2012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进展报告》。
积极参加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学生选拔机制专题研讨会,并汇报我校经验和做法。组织武汉大学“弘毅学堂”2012级学生招生选拔及分流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关于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
4.成功申报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为引导高等学校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工作,重点提升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启动“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重点建设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8月,学校组织了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申报工作。10月底,教育部下发通知,武汉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获批为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获得中央财政500万元建设经费资助,用于探索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行机制,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以及为其他高校提供培训服务等。
2012年,学校组织了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该竞赛自2002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目的是引导青年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学技能,有利于推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竞赛分为学院(系)预赛、学部复赛、学校决赛三个阶段。在决赛中,有6位教师获一等奖,12位教师获二等奖,14位教师获三等奖。教学督导团团长郑肇葆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石云霞教授、教务部部长陈传夫教授对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参赛选手的现场授课情况作了精彩点评。
5.坚持开放办学,加快推动本科教育国际化进程
不断巩固国际化办学理念,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对外实质性合作和交流进一步扩大,主要形式有国际联合培养特色班、派学生出国学习和出国、夏令营交流等。2012年,我校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新签和续签交流合作及项目协议49份,有效合作协议达335份。开拓学生联合培养项目11个,有效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数量达30个。开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昆山杜克大学)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接收国外来校交流学生85人,国家公派学生数量257人,学校公派学生数量386人。聘请外籍专家或教师(不含学术会议等)共计589人,其中长期(半年以上)106人,短期483人;诺贝尔奖和国外院士等高级别专家学者等32人。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新签和续签交流合作及项目协议49份,有效合作协议达335份。开拓学生联合培养项目11个,有效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数量达30个。开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昆山杜克大学)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接收国外来校交流学生85人,国家公派学生数量257人,学校公派学生数量386人。聘请外籍专家或教师(不含学术会议等)共计589人,其中长期(半年以上)106人,短期483人;诺贝尔奖和国外院士等高级别专家学者等32人。完成“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4项,“高端外国专家项目”4项,“海外名师项目”4项,“学校特色项目”2项。共选拔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学生400余名,其中赴香港澳门地区交流学生10人、台湾地区大学交流学生78人。选拔赴中国政法大学交流学习学生22人。接收交流学生和代培生共计131人,其中接受山东大学交流生18人、中国政法大学交流生21人、湖北科技学院学生22人、孝感学院1人、澳门地区高校交流生2人、台湾地区交流生16人,以及重庆医科大学代培生30人、西藏大学代培生18人、乐山师院代培生3人。另外,还通过举办暑期国际英语口语班、暑期海外班等项目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文化能力和国际交流沟通能力。2012届口语培训班参训学员共900余人,实行小班教学,由30位美籍教师轮班循环上课;暑期海外班项目有师生65人共赴美国进行为期三周的游学。
6.继续实施《武大课程2010》,推进实践(实验)教学改革
继续推动《武大课程2010》的立项建设工作。立项建设全英文本科教学课程19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9项,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基地7个。38个项目批准为2012年湖北省教学改革项目。对省级和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进行验收,共有57个项目参加了验收,其中47个项目合格,10个项目取消立项。
学校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不断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贯通、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学资源与科研成果相支持,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引入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从学生学科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整体性出发,创建使学生富有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二是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优化验证性实验,设计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与应用性实验;三是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建立研究式、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教改成果。如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注重引入现代科技新技术、新方法等改造传统实验,创立了以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主要来源的专题综合物理实验平台,开设了《诺贝尔奖物理实验》课程。生命科学学院建立了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模式,搭建多层次创新研究实验平台,循序渐进地引导,推进了学生自主训练、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在创新研究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建立了实验教学-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相结合、计划教学-开放实验-业余科研相结合、实验中心-科研机构-企业公司相结合的三个创新教学平台。四是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2012年,我校有714个项目被批准立项。其中,120个国家项目由教育部立项,594个校级项目由学校立项。五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2012年学校获批“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两个,获批“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两个。有20个院系同有关单位共建了5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
7.推动“课程中心”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2年对课程中心系统进行了升级,由2.0升级至3.0版本,同时也对课程中心服务器作了升级。3.0版本在保持2.0版本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新增了管理评估功能模块、视频公开课模块、教务系统数据对接模块,升级全校学生用户数,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为师生的使用和学习提供了更为方便的平台。
建设了校级精品课程网站122个,其中有国家精品课程站71个,已完成71门国家精品课程全程录像制作;录制了1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11门成功获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为广泛推动课程教学信息化,于2008年启动了“课程中心”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教师培训、评估奖励措施,目前建设了课程主页1400个,基本覆盖了全校本科主干课程,用户总访问量达2226多万次。
8.组织本科生院建设论证工作,推进教学管理体制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变革大学内部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体制成为了一种急迫的需要。近年来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开始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经验,探索建立本科生院,以进一步整合本科教学资源,优化本科教育教学体制,提升本科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我校设立本科生院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遵循本科人才培养规律、集成教学与管理资源、规范运行、与国际标准对接等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进一步整合本科教学资源,优化本科教育教学体制,提升本科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知名高校本科生院建设经验基础上,学校组织了本科生院论证工作。
四、质量保障体系
1.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012年,为进一步规范本科教学过程,尊重教师教学规律,尊重学生学习规律,尊重教学管理规律,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完善助教制与主辅修制,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于10月份正式出台《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过程管理的补充规定》、《武汉大学关于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武汉大学关于实行本科教学课程助教制的办法》、《武汉大学完善本科生主辅修专业制的实施办法》4个本科教学文件。
2.加强教学评估体系建设。一是开展有效适度的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持续开展教学评估是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今年是开展院系教学状态评估的第七年,结合今年本科教学工作要点,组织专家对评估方案及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最终评出14个综合一等,17个综合二等,4个综合三等,7个单项奖。二是形成发展式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2001年,武汉大学制定了《武汉大学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办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以修改完善。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方式由领导听课、专家听课和学生评教三部分组成。评价的主体分别是校领导、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和课程组的领导、校教学督导团成员和院系督导组成员以及在校学生。三是做好专业评估和认证。2012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测绘工程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3.加强信息发布及反馈体系建设。为了保障对教学质量的全面把握和管理,学校坚持对教学输入、教学过程、教学输出环节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全程质量监控。在发布信息方面,武汉大学通过《本科教学信息通报》、《明镜》、《督导之声》等多种纸媒渠道建立了畅通的信息发布和反馈系统。同时,为了拓宽教学信息的反馈渠道,促进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之间的三方互动,通过及时的BBS电子公告牌、开放的教务部长邮箱、教学信息采集邮箱、教务部咨询日、“教务部长与学生面对面”、“督导团与校领导论教改”等活动,对学校的教学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此外,学校也通过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从多方面阐述了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情况。
4.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学校通过建立教学督导团、院系教学督导组、院系本科教学管理办公室等,对本科教学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同时,学校选用1000多名学生信息员,成为收集学生对教学质量反馈意见的重要渠道。由此,武汉大学建立了以教学督导员、学生信息员为基础的两支质量监控和管理队伍,开展日常教学检查。此外,还通过干部教师听课制度,组织学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和院系领导进入课堂听课,评估教师的授课情况。
为准确把握我校学风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提供依据,学校对我校学风情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在调查中,校教学督导团共召开教师座谈会12次、学生座谈会10次;收回教师调查问卷656份、学生调查问卷1934份;听课173门次,其中包括108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5月,学校专门组织召开“武汉大学教风学风调研情况汇报会”介绍调研现状及提出相关建议。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生情况
1. 毕业生学业状况
2012届学生毕业率为96.85%,学位率为96.78%。毕业生中有974人获得双学位、辅修证书。“七校联合办学”辅修我校双学位的普通本科生共有1642人获得双学位、辅修证书。根据《武汉大学创新学分实施办法》,有218位学生共获得1060个创新学分。
2. 毕业生就业状况
截至日,我校纳入就业毕(结)业生数为7397人,按教育部统计口径,全校就业总落实率为92.05%,其中升学及出国深造总人数3799人,占毕业生人数的51.36%,比去年增加2.21%。在就业的毕业生中,按地区分布来看,在中央直辖市就业的占5.99%,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就业的占25.14%;按单位性质分布看,在党政机关就业的占7.08%,在事业单位就业的占5.76%,在各类企业就业的占25.9%。
(二)学生健康状况
2012年,我校学生参加体质测试总人数为19725人次,总合格率为86.10%。
其中1.09%学生达到优秀水平、39.87%学生达到良好水平、45.15%学生达到及格水平。
(三)学生成就
1.学科竞赛获奖
2012年,我校共参加了17项国际、国内重大竞赛,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7项,省部级一等奖22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40项,具体见表11。
表11& 2012年学科竞赛获奖汇总表
竞赛项目&&&&&&& 获奖等级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信息安全技术专题邀请赛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第五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第五届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
“蒙牛杯”第三届全国高校健身气功比赛
2012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专题竞赛(SOPC)
2.学位论文、科研成果
2012年,推荐270篇论文申报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其中181篇论文获湖北省优秀论文,获奖率居全省前列。在湖北省高校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我校共有27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3项。
六、特色与经验
(一)着力践行“三创”教育
伟大的创新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新精神来支持和鼓舞。改革以来,江泽民同志一直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新武汉大学在总结原四校办学思想和主要特色的基础上,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率先将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理念集中推出并努力践行,使之成为融合四校之精华、统一四校之人心的教育思想,有力地促进了四校实质性融合,促进了本科教育改革的深化,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领导重视本科教学,坚持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在资源配置上,充分利用学科综合优势、科研资源和开放环境打造高质量本科教育,使本科生享受到研究型大学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管理服务上,努力营造全校为本科教育服务的办学局面,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教学局面。
(三)突出学院(系)办学主体地位,强化学院(系)教学管理主体意识,调动学院(系)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坚持实施教学状态评估,学院(系)将外在的推动力转变为内在的发展动力,真正认识到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规范教学管理,逐年采取措施改进不足和问题,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全力投入本科教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武汉大学具有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的优良传统,经过不懈努力,学校的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的广泛称赞。但是,对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还面临着以下挑战:
(一)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
本科教学基础设施和条件与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不能完全满足教师课堂教学及学生创新性学习需要。优质教育资源还需加大建设,生均优质教育资源的比例还很低。教学设施和学生生活设施的有效匹配有待改进。学校将大力拓展办学资源,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本科教学的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本科生院运行机制,着力提升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水平,提升本科生院学术功能;进一步整合、拓展教学管理职能,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统筹管理能力,科学配置资源,解决教学、住宿、实验等场所分离的状况,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科研管理三大机构平衡发展,协调合作的管理格局。
(二)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素质、发展趋势也较好,但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总量还需增加、结构还需优化。学校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适当减少招生人数,并以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建立教师教学发展学院(学科)中心、优秀主讲教师等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加强对教学的投入,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需进一步深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还需继续试验和探索,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拔尖人才涌现的模式和环境。学校将以本科生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落实和扩大学院(系)办学自主权,鼓励学院(系)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加大“弘毅学堂”建设力度,继续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开辟精英人才培养特区,带动全校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创造有利于拔尖人才涌现和成长的环境,提高学生参与率与受益面。
Copyright 2014 武汉大学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校内查号台:02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uto2010教学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