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如何有效的提问并引导学生作答...

当前位置: →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这一要求突出强调了阅读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其实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最终达到学会操做阅读过程。思考源自疑问,有疑才有思。读书要动脑子,动脑子要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脑子就动起来了。教学中,教会学生提问,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斑斓的阅读春天中走过一个个充满灵气和创意的&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际中的几点体会:
  一、从预习入手,教会学生提问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光听讲不融化不会成才,惟有取得了自学的本领才能成才。&可见,课前的预习十分重要。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提问,没有数量的限制,更无形式的要求。此外,我要求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作上标记,以此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同时,自然而然地对自己所提的问题作出评价,也借此培养学的提问能力向个性化发展。
  二、从文章课题入手,教会学生提问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教学中,我们要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教学《草帽计》时,我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有学生问:&文章写的是谁运用了草帽计?什么是草帽计?为什么运用草帽计?&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为更好解文章内容作了铺垫。
  三、从遣词造句入手,教会学生提问
  课文是通过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语句、段落的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真钻研,仔细领会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如何运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时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常常会成为理解一篇课文的突破口。例如,在教学课文《枫叶如丹》时,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子来理解文章内容。如:文中有一句&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我引导学生这样质疑:&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为什么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的成熟,真正的美?&通过对这个句子的质疑和联系照片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感悟,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心思想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课文《黄河象》时,为了让学生找出作者合理想象的细节,我让学生从文中找重点的词语。如:&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让学生体会&弯弯、缓缓、向东南&等词语运用的准确性,为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提问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涉及的人和事,特别是主要的情节,主要的人物,人物主要的言行,来一个刨根问底,自问自答,可以联系、比较、多方面想问题,把问题想得更深一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要引导好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逐渐形成问的良好习惯。
  四、从中心思想入手,教会学生提问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心脏。学生抓住中心提问题,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探求到问题的实质,才能更深刻解文章的内容,对解决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水就是生命》一文,第二句是&水,在人体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读这一句话时,提到:&水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就这问题展开了探究,通过阅读、再质疑,很快掌握了课文的内容。
  五、从文章矛盾处入手,教会学生提问
  矛盾是指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事物。如果认真阅读课文,就会发现有些文章在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其实大多也是有意识的安排,往往体现着作者巧妙的构想。例如:《凡卡》一课,凡卡在乡下的生活明明是很苦的,可他回忆起来却觉得是那么快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就此提问,并展开讨论交流,从而体会插叙的作用,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说,善于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矛盾之处,并进一步追问几个&为什么&,无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觉&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释疑,从而学会提问,理解课文内容。
  六、从标点符号上入手,教会学生提问
  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许多运用传神而含义深刻的标点符号,这正是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1]&&&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暂无简介
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仙居县下各镇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下各镇中心小学&&
美国教学法专家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课堂有效提问,就是教师通过对提问问题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即有效性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适量
课堂提问的次数和频率要把握一定的节奏,过快、过多,就会造成“满堂问”、“一锅煮”。学生在教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下转得晕头转向,稍一走神就会听得云里雾里。相对而言,如果课堂提问太少,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只有教师一人地讲授,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新课标指出,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场所。互动哪里来,这就需要教师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问与思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处理好?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科学地处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降低提问的频率,提高提问的效率,做到问之必需,弃之不行。
二、提问要有质量
教师在严把提问的数量关的同时,还应把握问题的质量。一些貌似问题的提问只是求得表面上的一些光彩,实际有多少效果,又让人值得沉思。
记得听过一位老师在执教《乌鸦喝水》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师板书:乌鸦)同学们,你们见过乌鸦吗?老师又问:你们知道乌鸦有什么特点?孩子们都说的很起劲,以至于,老师强调了三次安静,才静下来。在这热闹的背后,不仅让人反思,老师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三、提问要有坡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的矛盾,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但,如果问题太难则会让学生无从下手,课堂上出现“冷场”的现象,教师也只好自己作答。这样一来,就影响了课堂气氛,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提问力求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设置好坡度,使学生顺着“山坡”上,最终落实教学目标。比如在理解《松鼠》一文的语言特点时,可以抓住文中说明的对象——松鼠,设计几个问题:
(1)全文按总——分的结构,分别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2)在介绍它漂亮的形体时,作者从哪几方面说明,怎样说明?
(3)它的习性、动作、筑窝又是如何说明的?
学生通过课文就会找出答案,从中归纳出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还发现,设计有效性问题要找准眼点,这样才能达到牵一而动发的效果。根据不同的课文在不同的地方设问:
(1)在关键的内容上设问
所谓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而动发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金色的鱼钩》一文,我抓住“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一句,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长满红锈的鱼钩为什么会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又指什么?”带着问题学生通过研读,分析,理解这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指的是老班长为他们着想,
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精神。
(2)在内容的矛盾处设问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很深,培养学生的深刻性。例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阮恒举手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它造成了文章的起伏跌宕。我们不妨在这些地方设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质疑、释疑,引导学生揣摩阮恒在献血过程中神情、动作变化,体会其内心急剧的思想斗争,引发共鸣,从而从而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
(3)在内容的对比处设问
有的课文内容,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再见了,亲人》中的小金花,本来一向刚强,妈妈牺牲都没有哭,而在与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却落泪了。这种对比突出地表现了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
(4)在内容的重复处设问
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小英雄雨来》一文中,“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 我就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为什么在文中一遍又一遍的出现?”通过对课文珠理解,学生发现这是雨来能在敌人面前毫无畏惧的精神支撑,表达了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
(5)在课文的突止处设问
课文中有些句子说到关键处突然截断,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检阅》一课的结尾就有“突止”意味,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讨论:观众为什么说“这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真咀嚼,升华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6)在文章的题眼处设问
题眼是课文中的关键字,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如《与游到了纸上》的“游”。鱼只能说是画到纸上,为什么说是“游”?因为“游”字对青年绘画本领高超地最高评价。
此外,教师还可在课文的含蕴处、细节处、规律处,在事物的联系处,在学生的不意处设问,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变更提问方式
讲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以往的串问式的提问方式,改变以往的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线性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向某个唯一答案的提问,线性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何谓立体性问题?它相对于线性问题而言,立体性问题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
&&& 如《蔺相如》一文中“渑池之会”的教学片段,我们一般喜欢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来进行导读:1、在“渑池之会”上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2、哪里看出他机智?、哪里看出他勇敢?、哪里看出他的爱国?3、应该怎样读出他的机智勇敢……表面看来,这样的问题设计合情合理,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没啥不妥。
&&& 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执教“渑池之会”时,上面的几个问题一个也没提,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题: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是打了个平手呢还是决出了胜负?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读呀、想呀、划呀、写呀、争呀、辩呀,课堂上是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生气勃勃。结果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战胜了秦王。紧接着这位老师又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争着发言。一位学生说:“课本上说‘秦王没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赵王胜了秦王。”一个学生说:“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击了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是赵王胜了秦王。”另一个学生说:“还有,赵王鼓瑟是秦王让他做的,而秦王击缶是赵王的手下蔺相如让他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赵王胜了秦王。”还有个学生说:“我是从乐器的声音中听出来的,瑟的声音优雅动听,赵王鼓的是胜利之歌,而秦王击缶的声音像敲破罐子的声音一样,所以我觉得赵王战胜了秦王。”
&&& 这一问题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前面几个导读题。因为他个方面来认识蔺相如的特点,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与不同角度来立体地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所以他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两相对比,前面的几个导读题是沿着一条线的思路在单纯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徐老师的课堂提问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而且是多角度,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 实践证明,不论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思维的角度来讲,对课堂提问进行立体优化,以精妙的立体性问题替代繁琐的线性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只有遵循了有效性的原则,才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有效提问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大大促进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只有潜下心来研究学生、研究文本、把握新的理念,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用全新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让我们的课堂师生互动,交流充分,气氛活跃,迷津点窍,人人争先,真正建构起求真务实、清新活泼、充满人文性的和谐课堂。
阅读() | 评论()文&&章:118篇
评&&论:483条
访问量:56768
找博主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
阅读主要在于理解,要理解必须读,必须想。读读想想,首先要有问题,因此学会提问,自主探索的模式才得以真正落实。过去的阅读教学,常常是都是设计问题,学生回答。结果是大量的、琐碎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学习,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探索万籁。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会学生提问,既是促进教学改革,把教法改为学法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途径。学生只有学会了提问,才能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热切期望,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布鲁巴克曾精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阅读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提问能力呢?一、明确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必要性。1.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具有提问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技能。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活动将一事无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其主动自觉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3.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需要。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有助于理解。所以,培养提问能力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4.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途径。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说明他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说明他有一种勇气和探索精神,至于大胆质疑的,更是表现其果敢的创新意识,而这一点,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具备的重要素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二、鼓励质疑,引导学生主动地问。对于发问者,哪怕问的问题很简单,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课后给以给予回答,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质疑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学生,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不允许班上其他学生讥笑,注意保护这些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每一个能够大胆提问的学生都要给予真挚的表扬与肯定,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1.平等沟通,让学生“敢”问“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老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虽然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特点,显得未免幼稚,思考问题也有局限,但他们仍然需要尊重。如果教师在课堂讲台上,高高在上,始终与学生形成强大的、惧怕的距离感,学生面对着“威严”的老师,紧张的心,紧张的神经怎么敢提出问题。为此,老师必须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地位上,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教学过程中投身于学生中间,形成教师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惟有这样,才能解除学生紧张恐惧的负重心理,不让学生产生冷漠呆滞、愁眉苦脸的神情,课堂上学生成为了主人,就会勇敢地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2.给学生创造问的空间,促使学生“想”问课堂上想要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思考、积极发问,首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有了学习和思维的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便会越来越想学、越爱问。其次要预设想问的空间,教师要主题明确,突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课堂上首先要帮助学生做好发问前的准备。同时,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和提问的机会,创造出良好的提问气氛,让学生尝到提问后的喜悦。3.质疑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会”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思维的滋生往往从怀疑开始。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从小的具体方面引导学生,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是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再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养成习惯,久而久之使学生会问问题。如教学课文《争吵》一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这么几个问题: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再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这么几个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基本上概括了课文的内容,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做好了铺垫。4.帮学生提高应答提问的自信,引导学生“乐”问常听课的教师大概有这样的感觉:低年级的课堂往往比高年级的课堂更生动、活泼、宽松、愉悦。一个突出标志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停地“夸”学生,这个夸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应答或提问得恰如其分,应该表扬;二是学生应答或提问得不够正确,教师也从另一角度称赞,以鼓舞勇气。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乐于对每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发问的潜在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高兴,学得快乐。三、教给质疑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题目、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入手进行质疑,一般说来,课文的题目、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等都是文章的“文眼”,它能深度地概括课文的内容,学生若能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质疑的话,无疑是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深刻的意义。1.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提问。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精辟的提炼,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使用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如教《鸟的天堂》一课,板书课题后,我和学生一起分析题目,让学生明白“天堂”是关键词,于是就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天堂是什么意思?鸟儿怎么会有天堂呢?鸟的天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教学中,就要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以人物命名的课文写他(她)们的什么?作者为什么写他(她)们?以中心事件命名的课文,写谁去做什么事?时间、地点是什么?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用其它方法行不行,这样针对学生的的提问,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课后搜集资料,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懂了。再如《珍珠鸟》一课、出示课题后,学生从课题质疑,学生提出的疑问有:珍珠鸟给我怎样的感觉?我如何与珍珠鸟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而这些问题正是课文的重点,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再去读书、自学自悟,相信不用费老师太多的口舌,学生就能理出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2.从中心入手,教会学生提问。中心是文章的心脏,学生抓住了重点段落和中心句相关的问题,就能探求到问题的裨,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对解决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课文中的第二句话是:“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学生读这一句话时,提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表现在哪里?学生就问题展开了探究,通过阅读,再质疑,很快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再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课文最后一句话是中心句:“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从而进一步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3.从词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课文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真钻研,仔细领会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如《画杨桃》一课,在学生读到: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会抓住严肃进行提问,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这是理解课文的关键问题,目的是引导孩子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接着孩子们提出问题:同样的杨桃为什么却画成不同的样子?为什么老师不把道理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反复提问,让孩子观察后才说出道理?为什么课文最后说:他们的教诲让我终生受用?通过研讨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了课文包含的道理。教育家陶行知告诫我们:“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多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开发文化的宝库和宇宙之宝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会学生提问、善问,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兴趣必定浓厚,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心定能发挥出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
最近推荐的博主浅论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主体发展的创新过程。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讲过类似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问,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课堂提问的重要之处不仅在于切入学生的疑惑之点,设置悬念,从而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索的欲望,还在于激起学生探究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为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创造机会,保证学生能够保持相对长久的浓厚学习兴趣。
  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提问次数过多,有些问题过于简单而且没有准确性,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没有教学的针对性,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问没有面对全体学生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课堂提问是沟通教师、学生,联系教材的桥梁,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主要渠道,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启动、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学习方法的改进等,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及问点,保证各层次问题比例恰当通过改进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善于等待,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掌握发问时机,将“追问”进行到底,叩开知识大门;善于利用提问,关注全体学生;注意课堂提问的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共1页& 【发表评论】【】
文章录入:张后孚 责任编辑:张后孚 相关文章 主题词:&&
上海普惠英才进修学校地址:浦东新区商城路1986号二楼&&&& 电话:021-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号当前在线人数:229;累计访问人数:97098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