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1997年我国总室内消火栓用水量量(未包括...

【图文】习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初​中​化​学​课​件
大小:401.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如何改善我国的水资源管理?
一、背景材料:
1、全国2425万人因旱饮水困难 北方部分地区已现旱象&(日 新华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介绍当前抗旱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 2425万人因旱饮水困难
当前旱情特点与成因。截至3月30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有2425万人、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因旱灾引起的人饮安全问题主要在山区和半山区
因为旱灾引起的人饮安全问题,主要在山区和半山区,这两个地方占了75%。我们新建设了调水工程4307处,安排建设了2万多公里长的饮水管道,打了1.8万眼井,紧急购置了7615辆运水车,紧急调水6000多万立方米,保证人饮安全,为老百姓送了950万方的水。
旱情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 北方部分地区已现旱象
当前旱情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旱情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往年旱情主要出现在北方,今年旱情则集中在西南五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达9716万亩,占全国的84%,其中云贵两省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目前北方部分地区已现旱象。若后期出现少雨高温多风天气,旱情可能也会发展。
2、中国地大物博还是资源紧缺?(日 人民网)
从总量上看,我国多种资源储量巨大,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这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能源资源,其他资源也显现出短缺迹象。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43%、18%、35%。
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资源匮乏,更重要的是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使资源短缺的形势更为严峻。同时,粗放型的资源消费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经历过金融危机最严峻的考验之后,如何保证高质量、低排放的能源资源供应显得更为重要。
二、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
1、中国水资源现况 (日 东莞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
&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用水:逐年增长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1980年以后,全国总用水量的增长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长量仍有62亿立方米左右。
在这期间,全国的用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则有所增加。
与2001年比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90亿立方米。
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苏和广东,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5%;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庆、湖北和江苏。  
水质:不容乐观  
根据环境部门对全国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的监测,由于近年来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国主要水系的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2003年,我国7大水系污染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其中407个重点监测断面中,只有38.1%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规定的I~Ⅲ类水质要求。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下去,究竟还有多少水是我们能饮用的。  
排污:冲破最后防线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长江流域为例,在废污水排放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占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废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84.6%,是废污水的主要产生地。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在21个干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废污水量约占21个城市排放总量的30.7%,武汉市占18.1%,南京市占15.8%,重庆市占8.8%;四大城市合计占73.4%,是长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污染严重,长江岸边形成许多污染带,在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市累计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的73%。  
中国水质性缺水样本之上海篇  
市内河道蜿蜒、黄浦江水身边流、紧贴长江与东海的上海,享有“东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
与中国北方一些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尽管上海的水资源总量较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仅占地表水资源的20%。从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来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145立方米,比北京还少,大大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全国排名仅为第23位。
上海地处长江、太湖两大流域下游,水质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响,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资源上的最大问题是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是一个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城市。据环境部门对上海主要河道的断面监测,上海符合饮用水水源国家标准的地表水仅剩下1%,劣V类水质却占到68.6%。  
黄浦江的污染危机  
黄浦江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上海市民80%的饮用水来自黄浦江。尽管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对黄浦江环境整治力度,但“隐形”污染依然触目惊心。目前,每天仍有数百万吨废污水排入黄浦江,一年则高达20亿吨,比全年平均降水产生的径流量还多,致使黄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质终年维持在Ⅲ类至V类之间(国家规定饮用水水源水质必须在Ⅱ类水以上),这已经给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形成较大压力。由于黄浦江取水量的不断增加,而上游来水不足以稀释排入的污水,影响到黄浦江的自净能力,加重了水质污染程度。同时,又因黄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黄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对城区的水厂取水口造成极大威胁。
很多来过上海的外地人,都对上海自来水浓重的漂白粉味记忆深刻。这座城市的水源——黄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经让在水资源方面颇富优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惊。  &
中国水质性缺水样本之江浙篇  
江南之美在于水。然而,水乡江南,却面临着缺水的困境,“江南水乡闹水荒”的现象在江浙地区尤为突出。
&在浙北杭嘉湖地区,河网纵横,尤其有钱塘江、太湖和长江水可资利用,看似水源丰富,但近些年来,经济迅猛发展,用水量已远超出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加上水资源保护不当,大量水体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资源急剧减少,“江南水乡闹水荒”的现象在这一地区尤为突出。
在浙江境内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的宁波市,最缺水时一些运水车在日夜不停地奔跑着,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象山县著名的针织企业巨鹰集团,为了解决缺水困境,雇用了6辆载重24吨的大槽车,24小时不停地向厂里送水。
位于浙江省东部的舟山市是严重缺水的城市,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用水,当地政府不得不花费巨大的成本大规模向海取水。
在著名的国际商贸城市义乌,市区有时每周正常供水仅9小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据称,在义乌有两样商品最好卖,即水桶和水泵。
无论是情愿还是不情愿,缺水,这一让水乡人感到无比陌生和尴尬的事实已经真实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苏锡常平原等历史上的天府泽国,目前基本上都处于程度不同的缺水状态,一些地区出现了水乡无水喝的尴尬局面,水资源危机给江南水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经济增长付出的惨痛代价  
也许是生在水乡,感觉不到水的珍贵,很多企业的发展都是以对水源的高污染、高消耗为前提的,经济发展的代价异常沉重。据2004年12月份浙江省统计部门所做的《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测算,2003年浙江省排放的工业废水达到了令人吃惊的16.8亿吨。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计算,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在GDP年均增长9%的情况下,到2010年浙江省废水的排放量将是目前的2倍,届时,生态环境将面临异常沉重的压力。对水资源的破坏不可避免地引来了自然界的报复,江南水乡遇上了和塞北边陲同样的境遇,不仅工业用水,连生活用水都成了问题,不同的是,这里不是没有水,而是有水却不能喝。面对严重的“缺水”困境,有人称,缺水已经击中了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软肋。  
中国水质性缺水样本之广东篇  
被誉为“空气中也能拧出水”的广东,近年来却面临着缺水的困扰,到2010年广东省缺水量将达到82.6亿立方米。
广东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雨量充沛,而且还有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水系珠江穿境而过,其水资源总量为4190亿立方米,高居全国之首。但全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拥有量2200立方米的水平,逼近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的人均水资源的紧张警戒线。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拥有量不足2000立方米。粤西湛江地区仅为1500立方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之近几年连年干旱,广东干旱缺水问题已十分突出。
据统计,全省约有1600万人饱受水质性缺水之苦。粤东、粤西及沿海地区,以及粤北石灰岩山区已威胁到供水安全,东江流域及周边地区也潜伏着用水矛盾。广东省地质勘察局预测,到2010年广东省缺水量将达到82.6亿立方米。  &
广东水环境调查  
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年平均拥有3300亿立方米水资源。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广东经济的迅猛发展,江河水污染日益严重,城市河道几乎“有河皆污”,水生态环境恶化,不少河道已到难以治理的地步。根据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对珠江三角洲区域5147家重点工业污染源的调查统计,工业废水折合每天的排放量为235.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为每天660.5万吨,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约240万吨。这些尚未包括该区域内1000余万外来工带来的负荷。从2003年以来,广东省的降雨量减少了30%,全省4大河流的水量创历史新低,严重的干旱又引发了咸潮上溯等诸多问题,破坏了淡水水质。这一切造成全省1600万人水质性缺水。  
中国水质性缺水之损失篇  
地表水不够用或地表水受到污染不能用,人们就转向地下水。但是,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却引发地面沉降等环境恶果。  
水质性缺水谁来埋单  
·环境埋单:长三角的地面沉降之忧  
为了应对水质型缺水的困境,在长三角(长江以南)10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因为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区域性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由苏、沪、浙三省市地质矿产调查部门历时5年完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指出,长三角地区1/3范围内累计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积近1万平方千米,其中上海市区、江苏苏锡常地区、浙江杭嘉湖等地已经形成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08、0.82米,形成了三个大“漏斗”,并且地面沉降在长三角地区有连成一片的趋势。苏锡常地区因不均匀沉降,目前已发生22处地裂缝地质灾害。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发生地面沉降现象最具典型意义的地区之一。如果不考虑极值,依目前的沉降速度,到205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40~70厘米,长三角很可能就此桑田变沧海。  
·经济埋单:缺水遏制珠三角发展  
2004年袭击珠江三角洲番禺、东莞、增城、珠海、中山等地的咸潮灾害,使得大量的海洋咸水逼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导致当地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咸度升高,淡水缺乏。  
咸潮性缺水袭击工业企业  
中山市联成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以生产塑化原料、树胶制品为主的台资大型企业,年产量10万吨,占据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该类产品的1/5。
当咸潮袭来的时候,联成公司尽管颇有准备地启动了此前花费50万元人民币打造的蓄水量3000吨的化工消防两用储水槽,造价150万元的咸水淡化设备也紧急开动,但产量还是下降了两成。该公司技术人员表示,以年产10万吨,360个工作日,每吨产品9000元计,仅减产20%一项就意味着每日公司要白白损失至少54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启动咸水淡化设备每日所增加的生产成本。
中山市另一饱受咸潮之苦的印染企业老板郭先生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因为受咸潮性缺水的影响,他的企业目前已前后停工好几次,损失无法计算。  
咸潮袭农:1/3早稻无法下插  
咸潮也给“鱼米之乡”的珠三角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在番禺石楼镇的一些稻田边,尽管水沟里蓄有一些水,然而田地却龟裂着。因为咸潮,沟里的水咸度已达5%o,而如果农作物“饮用”咸度超过4%o的水,半个月后就会停止生长,甚至枯萎。
水质性缺水对当地农业的影响是明显的。统计数据显示:广州番禺区2005年全区早稻面积计划完成6.5万亩,同比减少2.1万亩,近1/3的稻田无法下插;甘蔗面积5.2万亩,同比减少0.1万亩;蔬菜面积11万亩,同比减少1.8万亩。
广东省水利专家表示,华南一带沿海地区随着经济急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扩张,常住人口增长,相应的环保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江河水流量减少,这是当地咸潮入侵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其次,近年来珠三角一带滥采河砂行为愈演愈烈,严重破坏河床,导致河流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潮上溯频率大大提高,范围扩大。
  2、我国农业用水效率的国际比较(日 中国水利报)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和工业的扩张,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紧缺状况将十分严峻。尽管未来农业可用水量随经济发展会趋于下降,但农业需水却不会减少。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农业用水效率低,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的空间巨大,国际经验还表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不仅仅要依靠工程和技术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创新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水资源政策与法规。
  农业用水效率一般是指灌溉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效率,是对取水、输配水、田间灌溉到作物消耗全过程水量损失水平的评估。灌溉水利用效率主要是对输配水和田间灌溉效率的评估;作物消耗过程通常用作物水分生产率表示。根据以上概念,通过国际比较,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我国地表水利用效率总体水平略高于发展中国家,但远低于发达国家
  国际水资源管理所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地表水利用效率平均为30%左右;发达国家地表水利用效率高达70%~80%。我国地表水利用效率目前约为40%。
  我国农业用水效率在区域间差异更显著
  一般发展中国家地下水利用效率比地表水利用效率大约高20%,而我国则高30%~40%。黄河流域上游的地表水利用效率仅为40%左右,而中游地区则高达60%以上。
  降低我国渠道渗漏损失的潜力大
  各国的实践证明,衬砌渠道是控制渗漏损失的最有效途径,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以色列等)的灌溉渠道大部分是衬砌的,渠系水利用系数高达0.8~0.9以上。发展中国家渠道衬砌率平均为10%左右,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2~0.3。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我国已衬砌的干、支渠道约55万公里,仅占其总长的18%。而干、支渠以下大多渠道仍是土质渠道,在输、配水过程中的渠道渗漏损失量大。用单一渠道计算,从渠首到渠尾的渗漏损失一般达30%~40%;按整个系统计算,包括干、支、斗、农渠,则近一半水量是渗漏损失。
  我国现代灌溉技术的应用程度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
  现代灌溉包括喷灌、滴灌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实践表明,采用现代灌溉技术可以使田间输水损失率降低到10%以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对16个国家(占全世界总灌溉面积的73.7%)灌溉状况的分析表明,以色列、德国、奥地利和塞浦路斯的现代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比例平均高达61%以上;南非、法国和西班牙在31%~60%之间;美国、澳大利亚、埃及和意大利在11%~30%之间;而低于10%的国家包括中国、土耳其、印度、韩国和巴基斯坦。
  我国作物水分生产率同发展中国家相近,但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40%
  作物水分生产率是作物实际产量与作物生育期内蒸发蒸腾量的比值。作物水分生产率全国平均约每立方米0.8公斤粮食,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世界发达国家可达每立方米2公斤以上。&
3、我国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日&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网站)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m3,居世界第6位,按13亿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仅为2 251m3,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是世界上公认的13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之一。从城市的状况看,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用水需求过度集中,人均拥有的可利用淡水资源量就更加稀少,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西北内陆、长江以北、长江以南3个区域水资源量的比例大致为5∶15∶80,长江以南地区大中型以上的城市较少,长江以北地区却较多。这种水资源分布格局与城市分布不相适应,加剧了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城市用水主要包括城市工业用水、城市农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城市生态用水。我国城市工业用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量迅速增加,到2006年工业用水量已达到1 556亿m3,占全国用水总量的25.9%。我国工业取水量一般要占全国水利设施供水量的11%,占城市总取水量的60%~80%。城镇生活用水分为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对供水投入的加大和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城镇生活用水也将迅猛增长。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21世纪全国新增的用水量将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未来30年内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最大的挑战,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57706万(5.77亿),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3.9%,用水总量约630亿m3。据预测,到2010年和2030年,城市人口分别为6.5亿和7.5亿时,相应的需水量将分别增加到910亿m3和1 320亿m3。  
  我国经济现在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工业用水大幅度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各国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对水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且废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急剧增长。2006年底,工业取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0%,工业排放的废水量约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9%。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  
  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  
  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城市缺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缺水范围在不断扩大,缺水程度日趋严重,城市缺水问题逐渐加剧。据统计,截止2006年,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 600万m3,年缺水量60亿m3。由于缺水,据粗略估计每年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大约为2 000多亿元。  
  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存在着严重的浪费,且用水效率极为低下。由于工艺设备和管理的落后,我国工业用水量远远大于发达国家,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 m3,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我国的主要工业行业用水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许多工业产品的单位产量需水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用水量,工业节水的潜力很大。城市生活用水同样存在浪费,城市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现象十分普遍。多数城市仅供水管网及用水器具跑冒滴漏损失率超过20%。  
  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加剧  
  目前,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30%,二级处理率为15%,许多城市至今还没有污水处理厂。大量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使我国城市水环境质量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普遍恶化,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78%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地下水50%以上受到严重污染,其中水源受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有98个。另外,沿海城市的海岸带污染也十分严重,局部地区城市水环境还受到酸雨的威胁。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程度,也使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出现了污染型水资源危机。  
  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部门切割式的管理,由此造成水务管理中政出多门而又缺乏协调,因而人为地增加了市政管理的难度。没有人对供需平衡负责,难以真正实现节水,无法有效地控制污染,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法规,难以定出合理的水价,必然不能产生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效益。“多龙管水”的水权体制已成为实现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极大障碍。  
  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人为地将完整工程按部门利益分散化,违背了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律,导致种种问题;地下水、地表水、城市污水等各类水资源的管理不统一,各种水资源费的征收部门和标准不一致;城市用水水质、水量、供水和防洪管理权属不统一;政府水行业行政执法的部门分散,而且有的企业具有行政执法资格。   
 &4、全球一人水量 北京20人分喝 人均水量北京为全国1/8(日  法制晚报)  
  今天下午,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和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在京联合发布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
  报告指出,北京是严重缺水城市,但却存在着严重的奢侈性水消费,仅洗浴中心洗澡一项每年消耗水资源就高达8160万吨,相当于41个昆明湖那么多。
  报告同时提及,滑雪场的大量上马对北京的水资源和环境造成较大损耗。干渴的北京应推广实时计算水价,抑制高能耗的水项目上马有利于增加整个国家的话语权。北京缺水·
  现况北京人均水资源低到“极度匮乏”
  绿皮书指出,北京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国际公认的人均缺水警戒线是1000立方米。
  北京以2005年人口为基数,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48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不到1/8和全球水平的约1/20。
  报告指出,2006年,北京市出台“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该规划对到2010年的实施效果有这样一段表述:“全社会节水意识普遍提高,节水技术与节水措施全面普及,城市节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报告同时指出,2010年,“水资源实现优化合理配置,水务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水务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进入良性循环,建成节水型社会。”
  报告本身之所以提及这一目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北京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
  北京缺水·洗浴
  洗浴用水之最
  2009年,经英国吉尼斯总部核准,北京“顺景温泉”获颁证书——“全球最大室内温泉”。
  北京某媒体称,顺景温泉又为中国增加了一个“世界之最”。
  洗浴用水之多
  1989年底,全北京市营业的浴池只有39家。而据有关媒体披露的北京市公安局特种行业管理处的统计数字,目前全市共有3000多家洗浴中心。
  ●算笔小账
  月出浴一次年耗41个昆明湖
  报告指出,北京存在着严重的奢侈性水消费,其中主要包括洗浴业和滑雪场。
  报告披露,北京干旱的十年,崛起了一个个高耗水特殊行业,洗浴业便是其中之一,近几年呈现爆发式的迅猛发展之势,如水疗SPA、洗浴中心、温泉会所……
  数以千计的洗浴场所星罗棋布于各个区县,其中旗舰企业的浴场规模动辄数万乃至十几万平方米。当代北京的洗浴业堪称一大奇观。
  据报告透露,北京人均综合用水量每天约110升。而洗浴行业人均每次消耗300~500升,温泉洗浴人均水资源消耗量更高一些。通俗地说,洗浴者洗一次澡,比在家三天耗的水都多。
  北京人口以1700万人来算,假如每人每月去洗一次,每次消耗400升,那么北京仅此一项每年要消耗掉的水资源就高达8160万吨,这相当于一年消耗近41个昆明湖(昆明湖蓄水量为200万吨)。
  北京缺水·滑雪
  抽地下水造雪致水位下降
  报告指出,日,“鸟巢冰雪嘉年华”正式开幕,国家体育场通过人工造雪变身“滑雪场”。据统计,造雪用水总量累计达25万吨。
  与此同时,北京市朝阳公园等地也在纷纷上马人工造雪项目,北京近郊同期营业的滑雪场已达15家之多。
  除了鸟巢等少数使用中水(处理后的污水)造雪的场所,大多数滑雪场造雪都是大量抽取地下水资源。这导致所在区域内地下水位下降,加剧水资源本已紧张的局面。
  5、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当代中国水资源问题中的文化成因(日 学习时报)  
  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一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三是水资源与产业布局不匹配。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基本保障了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但是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仍是我国当代四大水问题,并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防水灾能力总体提高与水灾害损失不断加大并存,水生态和水环境局部好转与整体形势严峻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如何使水利与经济发展相适、与民生保障相宜?这既需要面对自然状况研究处置客观问题,也要针对人们的用水意识、用水习惯以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等调整解决社会问题。后者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点。
  人水关系和谐程度不高。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就有“靠天吃饭”和“人定胜天”的思想,这两种思想长期左右着治水实践。人,无能力,便听天由命或祈天祭神;有能力,便战天斗地或改造山河。现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犹为重要,但是人水相争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局部甚至还有所加重。例如,北方大多数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超出其承载能力,淮河流域、西北部分内陆河流、辽河和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超过100%。
  重视水的文化属性不够。水有社会和文化属性。然而,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水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它的文化属性。运河文化的衰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京杭大运河一直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重要漕运线,各类街巷商铺、特色民居、寺庙道观、地方会馆、皇家园林、官商庭院、名人遗迹等历史痕迹沉积在运河边,造就了运河两岸独特的文化带。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大运河的恢复和治理上突出了河道的水运功能,而对运河传递的文化信息功能却重视不够,致使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遗迹消失,有些地段的运河成了排污河,污染严重,这使得人们保护水、珍惜水、审美水的意识和眼光发生了衰变和一定的扭曲。
  水务制度文明不完善。唐代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善的水利法规——《水部式》,一些原则至今还在沿用。宋朝的《农田水利约束》、明朝的《水规》以及清代的水利法规均极为严格。我国古代一些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功能和效益,也正是重视管理制度、注重维修和养护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与现代水利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重工程建设、轻制度建设”的倾向,还有待于健全科学治水、依法治水体系。目前400多处大型灌区的骨干建筑物失修率近40%,大型排灌泵站老化破损率达75%左右。尽管我国灌区已建立近万个农民用水户协会,但是与实际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若水务的制度文明不能得到应有的完善,治水机制将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治水需求。
三、域外经验
水资源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日 世界银行网站)(本文是世界银行中国水战略研究项目“解决中国水稀缺问题:从研究到行动”的国际经验系列报告之一,由北京大学王学军教授和中国国家行政学院王满船教授合作撰写——编者注)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水资源的问题,但各国问题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不
同,解决途径也各不相同。面对水资源方面的诸多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解决办法,包括:(1)从传统上的部门分割管理转向综合的水资源管理;(2)制定新的法律和制度框架;(3)越来越多地采用市场手段;(4)通过新技术应用等多种手段广泛开源节流;(5)鼓励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参与水资源管理等。
一、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管理最为重要的制度问题是如何兼顾各种不同的需求,实现水资源更加高效和公平的分配。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开展综合性水资源管理是一个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通过机构改革,将所有与水有关的行政部门整合起来,从而使得行政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
在欧洲,欧盟于2000年颁布了《水资源管理框架指导方针》,为欧盟成员国的水资源管理规定了共同的方法、目标、原则和基本措施。目前欧洲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有三种模式。一是流域管理系统,二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管理系统,三是合作管理模式。其中,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管理系统都具有综合性特点。
英国的水管理体制和《水资源管理框架指导方针》的要求最为接近。环境署是中央政府负责水资源管理的最主要机构,主要负责水资源的长期规划以及英格兰与威尔士境内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调配,并保证其得到合理利用。除国家级的管理机构之外,环境署还设有区域和地区办公室。英国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是以流域为基础制定的,环境署的区域办公室与英格兰与威尔士境内的主要流域相对应。
在法国,有多个机构涉及水资源管理。环境部作为国家级的水资源管理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水质保护,水环境与河流系统的保护、管理和改善,就政府对相关行业的干预行为进行协调和规划;全国水资源委员会在全国水资源政策的制定以及法律和规制文本的起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国的六大流域,每个都有一个流域管理委员会和水资源管理局,流域管理委员会扮演着“议会”的角色,而水资源管理局则是流域管理委员会的执行机构,二者都参与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总体规划的起草,都受环境部监督。
在德国,根据宪法,联邦政府有权制定有关水资源管理框架的总体规定。各州必须通过地方立法将这些联邦政府制定的总体性法律转化为州法律,也可自行制定补充性的规定。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简称环境部)是联邦政府主管环境和水资源问题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处理与水资源管理相关的基本问题以及跨地区合作。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由各州和市政府负责。
上述三国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对流域的水量、水质以及水利等方面的管理都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相应的权力。英、法两国建立了以流域为单位的跨辖区管理体制,而德国则为跨辖区的水资源管理设立了专门的机构。
在美国,根据宪法,联邦政府负责制定水资源管理的总体政策和规章,由州负责实施。环境保护署的职责包括颁发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定国家饮用水标准、出台有关规定帮助各州制定水质标准等。环保署在全国设有十个区域办事处。每个办事处的管辖范围包括几个州以及一个或几个横跨几个州的流域。区域办事处的职权包括批准有关州政府制定的规章和标准、审批联邦政府划拨的水务资金的使用。除环境保护署之外,陆军工程兵团、美国地质调查局、鱼类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局、水土保持局、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等也都负有与水资源相关的特定职责。
根据美国宪法,各州政府对于其辖区内的水和水权分配、水交易、水质保护等问题拥有大部分的权力。美国各州政府建立了相当健全的州级水资源管理机构。此外,为了解决跨州的水资源管理问题,美国建立了一些基于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作为州际管理机构,这些流域委员会是法律实体,而不是纯粹的行政机构。委员会的成员一般包括有关州的州长以及一名联邦政府的代表。
新加坡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关键做法是进行机构改革,整合所有与水有关的行政部门。在过去,供水和污水处理是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来管理的。公共事业局负责水资源管理和供水;环境部负责废水处理和废水系统。为实施综合的水资源管理战略,日成立了环境和水资源部,公共事业局成为环境和水资源部的一部分。新的公共事业局的责任除水资源管理和供水外,还扩展到包括废水处理和回用、洪水控制和废水系统等领域,现在,公共事业局是负责与水有关事务的最主要管理机构。
在日本的水资源管理中,政府的作用很重要,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制定和实施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总体规划;(2)对水务事业单位和设施进行监管并负责其运营、维护和管理;(3)为水资源管理提供财政支持。日本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每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为水资源的开发建设、利用和保护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有比较明确的分工。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全国性的水资源政策、制定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地方政府则在中央政策的框架下,负责供水系统、水处理设施、水务机构的运营、维护和管理,此外,还对公共用水的水质实施监控,对私营机构进行监督,以保证其废水排放达标。
在中央政府,有五个部门涉及水资源管理,它们是国土交通省、环境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农林水产省。五个部门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二、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经过长期的努力, 各国都建立了全面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法律体系,而且特别强调法律的严格实施。从流域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等宏观层面, 到具体的节水措施等微观问题,都有相应的规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美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和政策,其中不少体现了系统化的整体管理思路,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供了制度基础。在这些法律和政策中,颁布于1972年的《清洁水法》是美国保护水质的框架性法律,为管理水污染物排放确立了基本的架构。在该法的总体框架下,美国政府还先后制定了日最大负荷总量限制、水质管理规划、非点源控制计划等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除《清洁水法》外,《安全饮用水法》、《濒危物种法》等法律和政策对美国水资源管理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日本,为改善水资源管理,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日本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框架可以分为五个领域: (1)水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日本根据《国土开发综合法》制定了《国家水资源综合规划》,并据此制定了《水资源开发基本规划》 (2)补贴,《河川法》、《供水法》、《污水法》和《土地改良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规定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为各类新设施建设以及现有设施运营、维护和管理提供财政支持的范围和比例; (3) 水权/水交易,《河川法》对地表水的使用权进行了分配,并禁止进行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交易(特定的土地改良区除外) ; (4) 水务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对于生活用水供给、污水处理、农业用水供给和工业用水供给等不同类型的水务企业,日本制定了相应的行业性法律来规范其运营和管理;(5) 水质保护,日本的《环境基本法》规定了污染控制和自然保护的基本原则,《水污染防治法》则阐述了更为详细的指导原则。
以色列的水资源管理立法很有特色,其核心法律是1959年的《水法》。鉴于水是以色列的生命线和战略资源,《水法》规定水资源是公共财产,由国家控制,私人不得拥有水资源。
该法有几项条款是关于改善水质的,1971年对该法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一些关于控制水污染的条款。根据修订后的水法,所有的水污染,包括点源和非点源污染都被禁止。该法还规定,水委员会有权制订法令,以减少污染问题。比如要求消费者将水资源恢复到其原本状态,最严厉的措施是停止饮用水以外的供水。
三、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
为促进水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各国都实施了广泛的经济手段,如对不同用途用水实行不同价格、提供财政支持、实施阶梯水费、鼓励使用回用水的收费体系、节水减免税、超标排污罚款等,都发挥了非常好的效果。
1、价格和收费制度
在各国的水资源管理中,价格和收费手段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欧洲和美国,为解决生活用水日益严峻的供需矛盾,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用水需求,对生活用水供给进行了价格改革,改革的总体趋势是:摈弃固定收费和价格递减的做法,转而采用计量收费和价格递增相结合的水价结构。在这些国家,工业用水供给的价格一般由地方政府确定,因此,即使在一个国家之内水价也有很大差异。最常见的水价结构包括固定收费和可变收费两部分。对于直接抽取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工业用户,多数国家都收费,其标准一般高于生活用水。对家庭污水的收费主要根据对住户的供水量来确定,多数国家的污水收费模式与家庭供水收费类似。
在农业用水方面,经合组织国家对于农业灌溉用水的收费采用了按面积定价、分层定价、按收益定价、市场定价、被动交易定价、按量定价等多种不同的定价方法,但收费水平都很低。实际上,在美国的部分地方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农业用水供给是免费的。
多数欧洲国家都对抽取地表水和地下水收费(税)。例如:荷兰对抽取地下水征税;德国各州对从自然环境中抽取地下水征税;英国的《水资源法》规定,任何人想抽取地表水或地下水都需要持有抽水许可证,对于申请取水许可证者,政府收取申请费和取水费。
以色列的供水价格由基础设施部和财政部确定,该价格根据消费价格指数、电费以及平均工资指数等因素来调整。对于城市、工业和农业实行不同的价格体系,有时还根据供水成本实行一些补贴,但近年来补贴已大大减少。
在农业方面,对于废水回用,以色列政府通过为最初的资本投入提供补贴来支持农业部门。对于新鲜农业用水,收费标准更高,其目的是不鼓励用新鲜水。
从1999年起,任何自取水行为需要收费。自取水收费不是基于供水成本而征收,而是反映水的稀缺价值,这是以色列水政策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在城市和工业用水方面,以色列的水价由一个财政部和水委员会建议成立的委员会确定。采取累进税方式收取,以鼓励节水。但是,为了保证基本的用水消费,设置了一个税收门槛。
在日本,除农业用水外, 其它用途的水的价格一般都由两部分构成即固定收费加可变收费。水的用途不同其价格结构也不同。以生活用水为例,其价格包括最低收费(基价)和累进制计量费两部分,最低收费根据用户接入的水管尺寸大小确定,计量费则实行累进制。
2、水权及水权交易
美国没有全国性的水权法,水资源主要归各州管理。多数州都有相应的法律。在美国的不同地区,对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使用权有不同的法律规定。
为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美国开展了水交易。不过,由于担心不受限制的交易可能会改变水的用途,开展水交易的各州政府保留了对水交易进行干预的权力。
为了降低控制水污染的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率,美国还开展了水质交易。目前,美国环保署的政策主要鼓励就营养物(如总磷和总氮)以及沉淀物负荷削减开展交易,但不支持任何会损害人类健康、污染水质、造成环境毒害的交易活动。
根据日本的《河川法》,一般不允许进行水交易。但是,在土地改良区范围内的农户可以开展水权交易。
3、财政支持和补贴
日本政府每年安排巨额财政资金对水资源开发建设和有关设施的运营、维护和管理提供补贴。中央政府用于补贴的资金来源于国税收入和发行国家公债。地方政府的资金除来自地方税收之外,还有一部分依靠中央政府的低息贷款以及发行市政债券。当然,日本的这种补贴对于发展中国家政府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在以色列,政府通过相关的部门,为改进和增加供水和废水处理厂提供资助和低息贷款。农业部提供灌溉水补贴。
四、私人投资
从发展趋势来看,各国越来越重视私人投资在水资源领域的作用。
在欧洲和美国,近年来在供水及污水处理服务领域,私人参与大幅增加。参与形式有很多种,多数国家的做法是,公共部门保留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的所有权,而让私营部门参与一些服务的经营管理。
私营部门参与水基础设施融资有两种形式:一是资本投资;二是直接融资,即通常所谓的“完全私有化”,这种形式主要见于英国和美国。
尽管私人投资可以为水务服务增加资金投入,但是,由于通过征收用户费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完全收回投资成本,因此,各国政府仍在对水务服务提供补贴。
在日本,近年来开始允许私营部门参与水务业的经营管理。私营部门参与的形式有多种,包括服务承包、管理承包、租赁、特许经营、彻底私有化、私人融资以及公私合作等。目前,在日本水务企业中,最普遍采用的形式是服务承包。
五、通过技术手段开源和节流
对于严重缺水的国家, 开源和节流成为国家水资源政策的重要部分。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在技术上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 通过海水淡化、污水截流和净化、水库联调甚至进口水等措施广泛开拓供水来源, 通过采用节水马桶、水表计量、管道改造和实施新的淋浴标准等措施强化节约用水,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色列制订了一系列法规来改进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水质,以促进回用,并减少环境和健康风险。一个重要目标是利用回用的污水代替淡水作为灌溉用水。目前,以色列几乎50%的灌溉用水源于处理过的污水。
海水淡化也是一个选择。以色列已经建起了一些海水淡化厂,还在建设一些大型的海水淡化厂。由于技术进步,海水淡化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
在新加坡,近年来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开源节流,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集水区保护是确保水库水质的最关键因素,对于新加坡而言尤其如此,因为该国的大多数集水区都位于城市地区。由于各部门在集水区的土地规划方面密切协调,并实施了严格的污染防治措施,目前,集水区已经占了全新加坡土地的50%左右。
新加坡的新生水(污水回用)应用于非饮用水的比例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到2011年, 其目标是提供每日25万立方米的新生水, 作为直接的非饮用水使用, 占新加坡供水量的15%。
新加坡还广泛利用反渗透等技术进行海水淡化,生产淡水。
新加坡在全岛严格实施100%安装水表以及安装节水设备等,还实施了水审计,以确保水的高效利用。此外还采取多种措施减少水的渗漏,渗漏率从原先的11.2%降到6.2% ,是世界最低的。
六、水资源管理中的公共参与
由于水资源管理涉及不同的层面和部门,涉及多方利益,因此,最近几年,各国都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
在欧洲,为促进公众参与包括水资源管理在内的环境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有两份政策文件最有影响,即《奥尔胡斯协定》和《关于公众获得环境信息的指导方针》。
《奥尔胡斯协定》(日正式生效)对公共参与做了明确界定,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确立了三项基本权利,即:知情权、参与决策权和质疑权。
2003年,欧盟制定了《关于公众获得环境信息的指导方针》(于日正式生效)。该《指导方针》对于公众的权利、管理机构的责任、公共信息服务的方式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在美国,早在1979年,环保署就根据《清洁水法》、《资源保护与恢复法》以及《安全饮用水法》,颁布了专门法规,强调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重要性,并就公众参与提出了政策要求和建议。2003年,美国环保署制定了《公众参与政策》,就促进公众参与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新加坡,开展了“让新加坡清洁”特别运动以及“清洁和绿色周”等活动,强化对公众的水资源教育。
七、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面临水资源管理的巨大压力,各国从多个不同层面积极寻求因应之策,包括转变管理模式、改进和创新政策手段、鼓励私营部门和公众参与、大力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在改善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由于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加上管理体制、制度和政策措施不完善,中国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和水质退化问题,特别是广大的北方地区,水资源问题尤其突出,已经对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危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为解决水资源问题,中国正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上述几个国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经验,为中国改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政府在水资源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资源有别于一般物质资源和商品,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必需品之一。因此,无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无论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还是严重稀缺的国家,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水资源的管理,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和应承担的职责,通过完善体制、加强立法、创新政策,不断强化和优化水资源管理。
第二,综合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一种有效模式。由于水资源具有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往往涉及多个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利益群体。过去那种多头管理、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易于造成政出多门、彼此矛盾和冲突等问题。通过整合涉水管理部门、建立跨行政辖区的流域管理机构等措施,由部门管理转变为综合管理,可以较好地避免这些问题,有利于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公平的分配和利用。
第三,有效的水资源管理需要综合运用 多种手段。传统上,各国在水资源管理中,更多地是采用行政命令之类的规制手段。这类手段尽管有结果确定、见效较快等优点,但往往不够灵活,监督成本很高。因此,很多国家在水资源管理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各种经济手段、鼓励私营部门和公众参与、应用新的技术和工艺等,将多种手段结合起来。
第四,各国水资源管理需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水资源管理模式是与特定的行政管理体制相联系的,管理手段的采用需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因此,在一个国家适用的管理模式在别的国家未必适用,一个国家采用的政策手段别的国家可能无法采用。例如:日本政府在水资源方面提供了巨额的财政补贴,这种做法不仅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难以效仿,即便是欧美发达国家也没有采用;再如:水权交易手段美国采用得较多,其他国家采用得非常少。中国必须根据本国地理环境条件、水资源特点、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各种因素,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水资源管理模式,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下,改进水资源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路在何方?
1、什么是水资源管理?为什么要强化水资源管理?(日 宁夏水利网)
广义的水资源管理是指人类社会及其政府对适应、利用、开发、保护水资源与防治水害活动的动态管理以及对水资源的权属管理,包括政府与水、社会与水、政府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水事关系。对国际河流,水管理还包括相邻国家之间的水事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水利工作的着重点一直停留在防洪和农田水利的建设上,对管理缺乏认真的研究,没有把水管理中最核心的内容,即把水当作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引入管理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利工作的重点才逐步转移到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上来,也就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进行全面管理。
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低于10%时,尚处于水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阶段,不会受到环境资源约束;利用率达到10%~20%之间时,环境资源约束开始显现,在加大投资、增加供给的同时,应努力控制需求;达到20%以上时,水资源利用进入紧张阶段,且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必须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严格控制需求。而当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水,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导致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问题。1997年我国总用水量达到5560亿m3,全国总体水资源利用率已达到20%,其中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早已大大超过了这一比例,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现了一系列与水相关的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因此,实施水资源综合管理已是势在必行。
加强水资源管理包括建立完备的法制体系;建立简政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相应的制度建设。而其核心已就是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
统一管理的科学基础就是以流域为系统进行与生产力发展密切配合的应用系统分析,变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以供定需,要以保证人民生活需求和粮食安全为前提,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污染量为两个最重要的指标,逐步建立省际的、地区的和产业的分水方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同时要辅以取水口的科学设置和取水量的科学检测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
城市化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城市的水资源问题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城市人口众多,水资源日趋短缺;城市地域狭小,水生态自然不平衡。如果不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水务管理体制,不形成水源地、供水、用水、排水、治污和污水处理回用的系统管理,水资源供需平衡、污染、水生态与环境恶化,以及地面沉降等一系列问题都无法解决,必然成为城市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瓶颈。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手段除了体制和行政的以外,还有经济手段,这就是水价。必须转变水是廉价的、可以任意挥霍自然资源的错误观念,建立水资源短缺的忧患意识,认识到目前条件下清洁饮用水的供应像食品供应一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水价提高以后,要兼顾水资源保护;供水企业、节水投入和污水治理各方面的利益,使水价提高真正对保护水资源起促进作用。
2、中国水资源形势日趋严峻 水利部部长建议实行最严格制度(日 光明日报) 
目前,中国西南5省(区、市)正在遭遇一场百年难遇的大旱。而与此同时,16个省份约2.7亿人遭受沙尘侵扰。现实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干旱已经危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已刻不容缓。
据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全球水资源形势日趋严峻。目前,全球有8.84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源,每年有5万多亿立方米水体被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呈突发、频发、并发、重发趋势。
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产力布局和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仍将长期存在;水资源配置能力整体上仍然偏低,现状人均供水能力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一些地方水资源粗放利用的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全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有的地方出现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地面沉降、湿地退化等生态与环境问题。
现实表明,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既是现阶段我国的突出水情,也是我国将要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达后花几十年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
陈雷指出,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供水量的64%,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需要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对水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赋予水资源管理更为艰巨的任务。
陈雷分析说,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今后,水利部将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抓好水资源配置,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以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为方向,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为保障,规范水资源管理行为。
水价是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的重要经济杠杆,是需水管理的重要手段。陈雷表示,水利部将以国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为契机,建立既充分体现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兼顾社会可承受度和社会公平,有利于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同时,充分发挥水资源费在水资源配置中的经济调节作用。依法征收,加强监管,做到统一账户、统一票据、统一征管程序,确保足额征收、足额上缴、规范使用。
3、北京市将试点居民阶梯水价(日 中央政府网)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日前表示,今年第四季度北京市将在部分小区试点居民阶梯水价,以每户家庭每月用水量为基数进行计算。
阶梯水价,是指将水价分为不同的阶梯,在不同的定额范围内,执行不同的价格。使用水量在基本定额之内,采用基准水价,如果使用的水超过基本定额,则超出的部分采取另一阶梯的水价标准收费。
据了解,北京市发改委已经制定了阶梯水价的试点方案,重点将对新增住宅包括公共建筑推进阶梯水价的试点。试行阶梯水价的重点,是要测算居民每月的平均用水量,并提供一个能够适应社会承受力的价格,对超出用水量的部分,提高差别性水价。
4、2010年北京中心城区将“消化”六成再生水(日 北京日报)
&“今年北运河流域16座再生水厂建设加快推进,本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将首次达到60%。”昨天(20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的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座谈会,透露了北运河治理工作今年将达到的主要预期目标。
据市水务局局长程静介绍,今年北运河流域将加快推进16座再生水厂建设,其中海淀翠湖、昌平沙河、通州永乐店3座再生水厂年内建成,海淀稻香湖再生水厂开工建设,卢沟桥、北小河、清河二期、通州河东、台湖、大兴黄村、昌平百善7座在建的再生水厂加快建设,高碑店、小红门、昌平阳坊、顺义马坡、大兴瀛海再生水厂项目前期推进完成。
据介绍,去年本市中心城区建成再生水管线15公里,城市绿地新增再生水浇灌面积200万平方米,全市再生水年利用量达6.5亿立方米。今年随着上述再生水设施的加快建设,本市再生水供应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再生水除广泛用于农业、园林绿化、工业冷却、生活中水以外,今年将加大用于城市河湖补给,使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首次达到60%。
我有话要说……
已有条评论
导读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