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尸菌种病毒选育中的点接法是怎样操作的?

球状青霉菌高单位新菌种TPS-6的选育
球状青霉菌,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基本上0.0125%,玉米胚芽粉1.5%,花生饼粉由一个抱子萌发形成一个像鱼子状或球状的3%,硫酸钙0.75%,自来水100ml,PH菌丝体”‘。因此在发酵过程中菌丝体的数量6.5(用KoH调节)。1公斤压力灭菌半小相当稳定。这是我国在1977年引进的生产青 时。霉素用的菌种,在菌种选育中是一个新系统。发酵培养基:乳糖14%(荷兰),花生饼由于其具有生产上的各种优越性。所以有必 粉3.5%,款质粉4.5%(高),玉米胚芽粉要通过菌种选育进一步提高它的单位产量以0.6%,硝酸钾0.4%,磷酸H氢钾0.13%,便推广。实践证明:通过单细胞纯化和诱变 硫酸镁0.06%,硫酸钠0.5%,硫酸钙0.5%,及筛选可以获得高产量的新茵种,使青霉素 碳酸钙0.8%,苯乙酸0.15%,苯乙酸月枝的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地提高。醇酯2 %,自来水100m乙 PH6.8~7.0,(用 KOH调节)。IM压力灭菌半小时。 材料与...&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古尼拟青霉 (paecilomycesGunnii)的发现已有 2 0多年的历史 ,其间 ,梁宗琦教授对其进行了分离鉴定 ,另有许多学者对其毒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就这些研究工作进行综述 ,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1 发 现1979年 ,贵州省都匀茶场职工在茶园中采得一些虫草 ,当时 ,被误认为名贵中药———冬虫夏草[CordycepsSinensis(Berk .)Sacc]而使用 ,发现其具有相应的药理作用。 1980年和 1981年 ,梁宗琦赴产地采集标本 ,经研究后发现 ,收集的标本是与国内记载的霍克斯虫草 (CordycepsHawkesiiGray)近缘的古尼虫草[1] 。古尼虫草是一种具有与冬虫夏草相似药理作用的大型虫草。古尼拟青霉是古尼虫草经人工分离培养获得的无性型菌丝体。古尼拟青霉与古尼虫草的95 %乙醇浸液的紫外吸收光谱基本一致 ,在波长2 6 0~ 2 80nm间它们...&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液(液面在培养皿高度2/3 以上),将制得的抱子液倒 入培养皿中混匀,用纸盖严 (以防其它抱子落入)培养 即可,在室温约11oC时,四 夭左右即可在培养液中长出 青霉菌落。用接种环将青霉 青霉的观察,是初中植物教学必做的实菌落捞于滴有适量清水的载片上制成临时装验之一。现行教材的操作方法是:将长有青片,即可观察。霉的桔子皮在载玻片上涂抹,这样制得的装这样制得的装片具有易观察到葡甸菌片只能观察到抱子的形态,而菌丝的形态以丝、直立菌丝、抱子梗的形态及抱子的着生及抱子在抱子梗上的着生方式则极难观察方式、并且在显微镜下有较强的立体感〔高到.大学实验中采用的是玻璃纸半透膜透析倍解剖镜效果更好)等优点,尤其是这种方培养等方法,这种方法不存在上述缺点,但法简单易行,不受条件限制。如果配以适当在中学,尤其是某些落后中学,受条件限制的染色那么效果会更理想。不能采用这种方法。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实验中抱子接种多少,可根据情况而过实验,在方法上加以改进...&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青霉的观察是初中植物教学必做的实验之一。现行教材的操作方法是:将长有脊稼的枯子皮在载玻片上涂抹,效果不理想。大学实验中采用的是玻瑞纸半透膜培养等方法,在中学受条件限制也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实验,在方法上加以改进,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用桔子皮(或旧皮革)按常规方法培养,获得成熟的青霉抱子。 然后,按下面步骤进行:①将马铃薯或苹果等合适材料切碎,研磨,加适量清水(笔者采用材料:水一1,10的比例),用脱脂棉过滤,除去较大的材料团块,避免影响观察效果。②在大试管中加少量制得的研磨液,用接种环刮取成熟的青霉抱子,接入大试管中,充分振荡,使抱子均匀分散于研磨液中。③或在培养器中注入研磨液(液面在培养器高度2/3以上),将制得的抱子倒入培养器中混匀,用纸盖严(以防其它抱子混入)培养即可,在室温约”℃时,四天左右时间即可在培养液表面长出青霉菌落。用接种环将青霉菌落捞...&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马氏青霉菌(Penieillinm Marneffei)是一种深部致病的真菌。1956年法国马尔内菲首先分离出来,1973年美国Disalv。氏第一次临床报道,国内近几年发现十几例,正式报道见于1984年初(邓卓霖,广西医学院学报).本文所用的标本是1982年的,是国内最早经美国真菌学家Disalv。等人鉴定承认的菌种。 一、试剂与方法 1。试剂。 (1)硷性美兰染色液(即执酸染色第三液);(2)稀释石谈酸品红液(即革兰氏染色第四液). 3.操作方法: (i)将脓液标本涂成薄片,晾干,用火焰或95物乙醉固定:(2)滴加试剂(1)染2、3分钟,水洗:(3)滴加试剂(2)染半分钟,水洗,晾千,用油镜检查。 二、结果观察 马氏青霉菌在脓汁中的形态特征为酵母样无芽胞真菌.用油镜观察每个视野中的白细胞、单核细胞、组织细胞的胞浆,有否椭圆形的2一4卜m的菌体.组织细饱中抱子繁殖成菌团:在脓细胞中呈小堆,饱外单个散在或呈小堆。...&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观察青霉的实验是初中植物学必做的实验。如果按教材上的做法去做,效果不很理想,对青霉帚状结构和抱子的着生状态看得不清楚。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改进,收到良好的效果。 青霉常生长在腐烂的桔皮上。因此,我们既可用桔皮作为培养青霉的基质,也可做为菌种的来源。具体的做法是:取新鲜桔皮,将其切成宽1厘米,长2厘米的长方形块,置一洗净载玻片盖在上面,用橡皮筋或线将两个叠在一起的载玻片的两端绑缚在一起,然后用烧过并冷却了的金属丝蘸取青霉抱子(从巳长成霉的桔皮上蘸取),从两载玻片的夹缝中伸进,将青霉抱子点种在被夹住的桔皮边...&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18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基因组改组技术及其应用进展_罗剑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18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基因组改组技术及其应用进展_罗剑
)生物技术81报,2006,3;[7]张金平,阚振荣,王灵君,等.混合菌群对染料;[8]沈萍,范秀容,李广武.微生物学实验[M].;214-215.;[9]CoughlinMF,KinkleBK,B;aerobicbiofilm[J].Chemos;[10]曾丽璇,罗国维.优势菌处理印染废水中水解;[11]李蒙英,孟祥勋,倪建国,等.真菌和
)                 生 物 技 术                       81报,):144-148.[7]张金平,阚振荣,王灵君,等.混合菌群对染料的脱色与降解[D].第八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李顺棚,任南琪,马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8]沈萍,范秀容,李广武.微生物学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14-215.[9]CoughlinMF,KinkleBK,BishopPL.Degradationofacidorange7inanaerobicbiofilm[J].Chemosphere,-19.[10]曾丽璇,罗国维.优势菌处理印染废水中水解池的脱色机理[J].中国环境科学,):423-426.[11]李蒙英,孟祥勋,倪建国,等.真菌和细菌对染料吸附脱色的高效共培养体系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6-19.[12]李蒙英,倪建国,洪法水,等.真菌和细菌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及再生能力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780-783.专题综述REVIEWARTICLES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基因组改组技术及其应用进展罗剑,杨民和,施巧琴(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该文论述了基因组改组技术的产生和原理、方法和特点,以及该技术的应用、意义及其发展前景。基因组改组技术是首先对微生物菌株进行诱变,筛选出正向突变的菌株,然后通过原生质体“递推式融合”组重组,从中筛选出符合育种要求的重组子,关键词:基因组改组;原生质体融合;基因组重组;应用中图分类号:Q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8)01-GenomeShufflingandItsBreedingLUO,,qin(EngineeringResearchofIndustrialM,Sciences,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Abstract:Inthispaper,thereviewed,theprogressofthistechniqueanditstraitswerediscussed,thesignificanceandinbreedingwereillustrated.Genomeshufflingisaprocessthatcombinestheadvantageofmulti-parentalwithofentiregenomesnormallyassociatedwithconventionalmutantbreeding.Bythismeans,somerecombinationaccordingwithbreedingdemandsandtheirpropertieshavebeenimprovedbyawidemargincanbeobtainedwithinshorttime.Keywords:applications  微生物菌种选育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特定生产目的菌株进行改造,增加其有益新性状,以获得高产、优质和低耗的菌种,更好地满足工业生产和其它特定需要。20世纪30年代青霉素被发现以来,人们便开始了微生物菌种选育。诱变育种的成功使青霉素和其它各种抗生素大规模地生产出来。在代谢控制育种的推动下,生产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等次生代谢产物的高产菌株大批投入生产。由基因工程构建的工程菌株使得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能力迅速提高,而且生产出微生物本身不能生产的外源蛋白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单克隆抗体和细胞因子以及基因工程疫苗等。然而,各种育种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对人类有用的微生物产物大多是次级代谢产物。对这些次级代谢产物而言,其合成一般是由微生物细胞内的多酶体系催化完成的,多酶体系中的各个酶由分散或连锁的结构基因编码,至今人们仍不能清楚了解大多数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的性质,因此目前对次级代谢产物产生菌的基因改造,绝大多数仍难于采用定向育种的方法完成。由此,研究开发高效定向的微生物菌种选育方法一直是微生物科学工作者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基因组改组(Genomeshuffling)技术的出现给科研者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曙光。面,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基于相似的原理,1998年Stemmer等又提出了Genome[2]shuffling(全基因组改组),该种方法首先选择一个原始亲株,通过经典的诱变育种方法获得多个表型得到提高的菌株,构建突变候选株文库,以这些表型提高的菌株作为首轮多亲本融合的直接亲株,然后进行多亲株融合,使其全基因组进行随机重组,获得第一代融合株;再从中选择表型获得进一步提高的菌株作为下一轮融合的直接亲本,依此类推进行多轮的多亲株融合,最终从获得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出性状被提升的目的菌株。从基因组改组技术的产生过程来看,Genomeshuffling技术是分子定向进化―――DNAshuffling技术在全基因水平的延伸。它将重组的对象从单个基因扩展到整个基因组,因此,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菌种的目的性状进行优化组合。2 基因组改组技术的方法和特点2.1 Genomeshuffling技术的具体方法从基因组改组技术的原理来看,进行基因组改组,首先要运用诱变育种的方法,以获得目的性状得到改进的正向突变菌株的基因组库,并作为首轮多亲株融合的直接亲株。诱变育种的具体操作要根据不同菌种的特性而异。然后进行多亲株的递推式融合(recursivefusion)(见图1)。递推式融合的操作方法与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基本相同,首先要进行原生质体制备,随后是原生质体融合、再生、鉴定和挑选等。2.2 GenomeshuffIing的特点2.2.1 传统育种方法的不足传统诱变通常是将每一轮产生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出的最优的一株作为下一轮诱变的出发株,其正向突变率很低,仅为-410左右,筛选一株优良的生产菌株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工作量。此外菌种在经过多次诱变后自身抗性增强,会出现对诱[3]变剂的“钝化”反应,即所谓“饱和现象”。一些无关的或对菌株的生产性能造成负面影响的突变随之积累,会导致诱变效率下降。杂交育种可以消除长期诱变处理造成的菌种活力1 基因组改组技术的产生和原理1994年,Stemmer首先提出了在体外定向进化分子的方法[1]―――DNAshuffling技术。其方法是,将同源的DNA用DNAaseI进行消化成片段,然后将得到的随机片段无引物PCR,使之重新随机装配,从而获得了多种排列组合的突变基因库,最后利用设计好的引物PCR,得到预期的重组体。这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酶的改性、蛋白的改良、疫苗的优化等方收稿日期:;修回日期:基金项目: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No.);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K04028)资助作者简介:罗剑(1971-),男,硕士生,研究方向:微生物育种,E-mail:.cn。                       生 物 技 术                 )82衰退和产量下降的现象,但不同微生物种之间通常难以形成稳定的重组体。代谢控制育种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微生物的代谢路线图及其代谢调控机制,对大多数微生物而言,仍不能很好地运用此法来提高代谢产物产量。基因工程育种必须建立在对微生物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较为详细了解的基础之上,技术难度较大。3.1 用于改进微生物代谢产物产量在提高微生物代谢产物产量的研究上,徐波等人以稀有放线菌替考游动放线菌为研究对象,以产量抗性物质标记菌株,探索稀有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产生菌的基因组重排育种的基本规律,在1年内对替考游动放线菌进行了三轮基因组重排育种,共筛选了648株,结果其替考拉宁产量增长65.3%,而传统的诱变育种方法达到此目标,通常需耗时3~4年筛选[5]2株菌才能实现。日本学者HiroyukiHida等人用NTG诱变处理链霉菌(Streptomycessp.)U121的孢子,获得突变菌株的基因组库,然后通过三轮的基因组改组,获得的菌株产HCA能力比原始出发菌株产量高5倍以上,三角瓶培养显示细胞生长速度也获得了大幅提高[6]。李立风等人利用一株分离、纯化的酱油曲霉,制备其分生孢子的原生质体,将分生孢子的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得到7株酶活提高幅度较大的紫外诱变株,,进行,株[7]3.1 ,通过多轮循环的基因组改组,可以迅速将决定某一理想表型的多个甚至数十个突变基因组合在一起而达到菌种改进的目的。例如,乳酸生产菌Lactococcuslactis对低pH值的耐受性与散布在基因组上的18个插入突变点有关,并涉及到低pH值环境下的多种生长保护机制,蛋白质组比较分析表明在酸性生长环境下有63种不同的蛋白质被协同诱导表达[8]。因此,通过DNA重组技术或诱变的方法来提高微生物的耐酸性是非常困难的。2002年,RanjanPatnaik等将基因组改组应用于乳酸生产菌Lactobacillus的低pH耐受性的改良,通过5轮基因组改组得到在pH3.8的酸性环境下生长良好的菌株。经过低pH发酵培养验证,乳酸收率均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3倍[8]。王玉华等研究人员用紫外线与亚硝基胍两种传统微生物诱变方法对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casei)进行诱变,获得5株耐酸性提高的突变菌株,以此为出发菌株,用灭活双亲原生质体融合后致死损伤得到互补获得活性融合子的方法,对其进行基因组改组。改组菌株能够在原始菌株无法生存的pH条件(pH3.4)下生长,在pH3.8的条件下,改组菌株产酸量为原始菌株的2.4倍[9]。MingHuaDai等人通过三轮Genomeshuf2fling获得了7株PCP(五氯苯酚)降解菌株,对剧毒杀虫剂五氯苯酚的耐受浓度提高了10倍以上,并可将培养基中所含的[10]3mmolΠLPCP完全降解。随后的分析表明,基因组改组将多种有益的突变组合在了一起,其中包括菌体生长速率的提高、五氯苯酚降解酶的组成型表达和对五氯苯酚耐受性的提高。3.2 用于提高微生物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目前对真核微生物运用基因组改组成功的例子还鲜见报道,但也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施巧琴、林峻等运用基因组改组技术对碱性脂肪酶产生菌扩展青霉(Penicilliumexpansum)FS8486菌株进行了选育,经过两轮递推式原生质体融合,最后获得的菌株与原来出发菌株相比,耐热性提高了7℃,产量提高了3倍以上[11]。他们还使用RAPD随机引物对出发菌株和改组菌株进行多态性分析,通过计算机软件计算供试菌间的遗传距离并构建聚类图,尝试在分子水平分析亲代和改组子代在实验室定向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子代菌株B91与亲本FS8486遗传关系最近(遗传距离0.2912),子代菌株B-888则与亲本FS-132聚成一个类群(遗传距离0.4285)。表明在基因组改组中,由于DNA重组的随机性,使得子代菌株与亲本间的遗传关系不一致,但均有一“主效亲本”现象。结果还表明,经基因组改组的两供试子代菌株间的遗传距离(0.6593)高于两亲本间的遗传距离(0.544),说明基图1 基因组改组技术的方法示意图(说明:纵横轴无坐标单位,量的提升和改组操作进程)2.2.2 GenomeshuffIGenomeshufflingffling之前,通过诱变获得初始突变体库,作为第一轮原生质体融合的出发菌株,此后经过递推式的多轮融合,最终使引起正性突变的不同基因重组到同一个细胞株中。同经典的诱变方法相比,通过基因组改组技术可以更为快速和高效地筛选出优良菌株,而且这些菌株往往剔除了负突变而集多种正突变于一体,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经典诱变方法的缺陷。从理论上而言,基因组改组技术是整个基因组的循环重组,可以同时在整个基因组的不同位点重组,将亲株的多个优良表型通过多轮的随机重组集中于同一株菌株,与代谢控制育种相比,其突出优点是不必了解整个基因组的序列数据和代谢网的信息[2,4]。2.2.3 GenomeshuffIing育种优势的验证在Ying-XinZhang等人的研究中,以4株营养缺陷型的泰乐菌素的生产菌,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fradiae)为模型进行重组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四轮无选择性条件的原生质体融合再生结果表明,后代中带有多重正向进化标记重组子出现的几率是采用原始诱变育种方法的40~105倍[2]。证明了多轮递推原生质体融合可以有效地将多个亲本株的优良基因整合在同一个细胞株中,这一结果为多基因重组提供了有效依据,使得我们可以通过DNA改组,增加多基因重组的几率,获得含有多个亲本遗传信息的更有意义的子代。另外,他们还从同一菌株SF1出发,比较了Genomeshuffling与诱变育种对S.fradiae生产能力提升的效率。对照结果表明,利用Genomeshuffling经过两轮原生质体融合,历经1年时间、24000株的筛选量,所获得的重组株GS1、GS2产泰乐菌素的能力,高于传统6诱变方法20年、10株筛选所获得的菌株SF21的产泰乐菌素[2]的能力。由此可见,基因组改组技术可以大幅度地缩短菌株选育周期,同时基因组改组技术采用的递推式重组技术在挑选种群中明显地增大了菌株的进化几率,扩大了变异范围,增加了获得高产突变菌株的机会,可使得目的菌株更快地投产,产生效益。3 基因组改组技术的应用及意义Genomeshuffling技术诞生以来,短短几年时间里在工业生产菌种改进及开发方面就获得了成功的应用。)                 生 物 技 术                       83因组改组可有效提高子代菌株的遗传多样性[11],这为进一步改良菌株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也是基因组改组技术比传统育种技术更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对保护重要的工业微生物资源也具有重大意义。3.3 与其他生物技术相结合大幅改进微生物性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科研工作者已经开始将Genomeshuffling技术与DNA重组技术和代谢工程相结合起来。例如,陈涛等科研工作者综合应用基因组改组和DNA重组技术改进了核黄素生产菌B.subtilis的性状,首先在B.subtilis菌株的染色体上整合和扩增了多个核黄素操纵子拷贝,并经过两轮的基因组改组后筛选所得的菌株B.subtilis33ΠpMX45与原始菌株B.subtilis24ΠpMX45相比,核黄素的产量增加了1倍,并具有快速同化利用葡萄糖、生长迅速、可形成感受态和进行基因[12]整合、扩增等优良性状。3.4 基因组改组技术应用面临的难点Genomeshuffling技术有两个重要部分:其一是正突变基因组文库的筛选,这是进行有效的基因组改组的前提。另一个是筛选模型的构建,此项工作艰巨而重要,需要寻求育种目的与相应表型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此过程中,生质体的制备、,[3,营养缺陷型标记、,,,一些相对可行的方法,、水解圈法、灿烂绿法[11]等结合进行,初筛获得的少数优良菌株再分批进行复筛,最后分离出综合双亲优势的重组体。而筛选对象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的话则困难得多。在笔者所进行的荨麻青霉(Penicilli2umurticaeBainier)基因组改组中,采用的是琼脂板抑菌圈的方法并结合形态指标进行初筛,复筛则直接比较产物合成及发酵水平。然而由于其代谢产物灰黄霉素(Griseofulvin)为胞内次级代谢产物,生产周期长,这种常规方法依然显得工作量过大、筛选效果不太显著。相比而言,在DNA改组中,目前已开发了一些集计算机控制、自动化操作、高灵敏度检测、数据自动采集和处理于一体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可以实现快速、微量、灵敏和大规模的筛选,如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法(fluorescenceactivatedcellsorting,FACS)等[13]。对基因组改组而言,能否构建一个融合子及高效菌株的高效率筛选模型,将直接影响到基因组改组技术的应用。对细胞的多种不同基因进行定点改造和修饰,可以得到各种改造后的细胞组成多样性的基因组库,然后通过循环的基因组改组筛选集多个改造基因于一体的细胞,这样可以极大地加快工程菌株的构建进程,减少对菌种进行多基因改造和组合的困难,并明确改组优化的原因或本质。4.2 基因组改组技术应用于代谢工程的展望基因组改组不仅适用于菌种表型的改进,还可以对不同的优良性状进行组合,进而对代谢途径进行优化,因此在代谢工程中显示出了极大的应用潜力[14],它还为代谢工程、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学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研究方法。虽然基因组改组可以快速改进工业生产菌种或优化代谢途径,但是仅仅通过基因组改组很难使人们了解发生改进或优化的原因。这促使科研工作者将Genomeshuffling技术与代谢工程的各种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期望阐明表型或代谢途径得到优化的分子机制,。可以预见enomeshu,以及DNA技术、结合,。,W.P.DNAshufflingbyrandomfragmentationandreassembly.In:Vitrorecombinationformolecularevolution[J].ProcNatl.Acad.Sci.USA,):.[2]Ying-xinZhang,KimPerry,VictorA,etal.Genomeshufflingleadstorapidphenotypicimprovmentinbacteria[J].Nature,-646.[3]施巧琴,吴松刚.工业微生物育种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RalfPetriandClaudiaSchmidt-Dannert.Dealingwithcomplexity:evolu2tionaryengineeringandgenomeshuffling[J].CurrentOpinioninBiotechnolo2gy,-304.[5]徐波,王明蓉,夏永,等.应用基因组重排育种新方法筛选替考拉宁高产菌[J].中国抗生素杂志,):237-242.[6]HiroyukiHida,TakashiYamadaandYasuhiroYamada.GenomeshufflingofStreptomycessp.U121forimprovedproductionofhydroxycitricacid[J].Ap2plMicrobiolBiotechnol.,7-1393.[7]李立风,潘力,彭昶,等.基因组改组:几株同源酱油曲霉的多亲株电融合育种[J].中国调味品,-18.[8]PatnaikR,LouieS,GavrilovicV,PerryK,StemmerWPC,etal.Ge2nomeShufflingofLactobacillusforImprovedAcidTolerance[J].Nat.Biotech2no1.,-712.[9]王玉华,李岩,裴晓林,等.基因组改组提高干酪乳杆菌耐酸性生产L-乳酸[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53-58.[10]MingHuaDaiandShelleyD.Copley.GenomeShufflingimprovesdegrada2tionoftheanthropogenicpesticidepentachlorophenolbySphingobiumchlorophe2nolicumATCC39723[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11]林峻,施碧红,施巧琴.基因组改组技术快速提高扩展青霉碱性脂肪酶产量[J].生物工程学报,2-676.[12]陈涛,王靖宇,周世奇,等.基因组改组及代谢通量分析在产核黄素Bacillussubtilis性能改进中的应用[J].化工学报,2-1847.[13]JooH,ArisawaA,LinZL,ArnoldFH.AHigh-throughputDigitalIm2agingScreenfortheDiscoveryandDirectedEvolutionofOxygenases[J].ChemistryandBiology.,-706.[14]GregoryStephanopoulos.Metabolicengineeringbygenomeshuffling[J].NatureBiotechnology,):666-668.4 基因组改组技术的前景展望由于Genomeshuffling技术为―些经过多年诱变、对理化诱变因素已不太敏感以及不便于利用DNA重组等技术改进的菌株提供了新的改良方法,因此早在该技术诞生之初,就有学者[14]认为,该技术的出现是“细胞改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技术的建立与成熟“将引起传统微生物育种及发酵生产的一[2]场革命”。实践表明该技术能优化大多数工业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表型,操作直接和比较简便,缩短了育种周期。此外,重组得到的菌株与基因修饰的有机体不同,可以直接用于食品工业[4]。因此,该技术的出现已经成为菌种选育的巨大推动力。4.1 基因组改组技术与基因工程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展望目前,基因组改组研究已经开始与基因工程技术手段相结合并已取得初步成果。其基本思路是,利用重组DNA技术MSAP技术及其在植物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李卫国,常天俊,龚红梅(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3)摘要: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植物基因表达、生长发育和抵御逆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对DNA甲基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PCR检测DNA甲基化状态的技术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由于其检测多态性高,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18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基因组改组技术及其应用进展_罗剑等内容。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谷氨酸生产菌种选育和高产条件的优化及生物素的测定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谷氨酸生产菌种选育和高产条件的优化及生物素的测定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42|
上传日期: 13:54:5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谷氨酸生产菌种选育和高产条件的优化及生物素的测定.PDF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腐尸菌种病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