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则理怪圈”ps是什么意思思?

彩电业再陷郭则理怪圈 跟风现象盛行
  连续不断的价格战和概念战,使彩电业成为中国制造最为活跃的产业,但活跃的背后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健康活跃,另外一种可能是病态脆弱。
  立体透视中国彩电业之后,你就会发现,“中国彩电”属于后一种情况。20多年的开放,中国的彩电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陷入了“郭则理怪圈”,总是扮演一个“跟风者”的角色,从CRT到平板时代,再到目前最为火热的3D电视、智能电视,概莫能外。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改变中国彩电业的现状,除了企业要加大创新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成为产业的掌舵人,并改造现有的机制。
  日本产业转移“规避”中国
  日韩企业近来频频“加码”中国的面板产业。
  4月27日,三星电子与索尼合资组建的位于韩国的液晶显示器面板厂商S-LCD宣布,公司将通过注销股份的方式将股本减少15%,而减少股本将意味着放弃更多的融资筹码。
  不过,三星却加大了同国内企业的合作。三星与TCL前不久签署了一系列关于高世代液晶面板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双方交叉持股的协议,深超科技将其持有的华星光电8.5代线项目15%股权转让给三星电子,股权转让完成后,TCL集团、深超科技与三星电子则分别持有华星光电55%、30%、15%的股权,同时TCL与三星电子、苏州工业园区等三方签署合同,共同成立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从事7.5代线TFT-LCD面板的生产与销售。TCL出资1亿美元持股10%,三星电子和三星中国则占50%股份,苏州开发区占30%。
  同时,华星光电还将根据三星电子的需要,为其提供液晶显示屏产品的ODM服务,合作期限为五年,供货量最高可占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15%的产能,约210万-255万块液晶电视模组。
  而在三星之前,另一家韩国企业LG电子也加强了与国内彩电生产企业创维间的合作联盟。对此,有分析认为,日韩企业在海外的面板投资“刹车”,并积极在中国找“亲戚”,不排除是将相对落后的显示技术转移至中国。有海外媒体分析说,S-LCD缩减股本是因为“三星寻求生产新型显示器”。业界也普遍认为,LCD将会被新型显示器所替代。
  事实上,受地震影响,日本电子配件、芯片等核心原件的生产大量停滞,开始加速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的步伐。比如,尼康等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就已经明确表态将在东南亚某些区域增加产能。
  有人据此分析说,我国产业将从中受益。不过,日本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认为,中国不会成为日本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在日本人的潜意识里,中国不是友好的。”因而,尽管中国有着最大的市场潜力,也具有极高的热情,但出于对技术外流的担心,日本会选择尽量绕开中国内地进行新的产业布局,而迁移到中国的产业基本上都是过时落后的。
  彩电业:总在扮演跟风者角色
  目前的产业态势让不少业内人士担心:方兴未艾的国内液晶面板产业投资,是否要考虑产能过剩或者技术落后的风险?在新型显示器的研发上,又会否再次沦为“追赶者”的角色?
  从中国彩电业的产业发展历程来看,这样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
  中国企业在CRT技术一片空白的基础上闯出了一条“血路”,由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技术,最终实现了生产设备、零配件等上中游产品的本土生产。由此,中国迎来了CRT时代辉煌。
  与此同时,长虹、康佳、TCL等一批中国彩电企业也在CRT时代成熟并成长起来,甚至成为国际化的企业。按照常理,在CRT时代壮大起来的中国彩电业理应有实力应对新的技术变革。但恰恰相反,等离子、液晶平板电视时代的到来令中国这个CRT强国如临灭顶之灾,彩电业重回原点。
  那么,当一个新的技术变革到来之时,中国企业为何总是受制于人?专门进行中日经济比较研究的独立学者钟庆说,中国彩电工业犯了致命的战略失误。长期以来,本土企业都不愿意在技术研发上“下苦功夫”,对研发总是敬而远之,总是自诩“非常善于做市场”。现在,终于尝到了浮躁之恶果。
  一个的意思的例证是,长虹当年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早在1969年长虹就自立研制了彩电,并在短时间内改进仿制了13条生产线,这让日方大吃一惊。为此,日本使出了一个杀手锏,1986年开始大量向中国“倾销”新一代的彩电生产线和关键部件。既然国外的技术那么便宜那么好,为什么还要自主研发呢?长虹“果断”终止了自主技术的研发,之后发动了著名的价格战,而中国也进入了“无芯”时代。
  对彩电业的举动,时任厦华电器掌舵人的郭则理曾评价说:“国内企业争相降价,把几百亿元都投入到了价格战中,哪有实力做技术研发?”这就是被彩电业称为“郭则理怪圈”的奇特现象:过度依赖价格优势―――在技术研发方面长期投入不足―――微利―――技术投入更少因此更落后―――利润更薄甚至亏损。
  令人担忧的是,在彩电业从平板时代向更高技术挺进时,“郭则理怪圈”再次显现。比如,对于目前概念最火的3D电视、智能电视,业界人士大多认为,中国彩电企业始终是在跟风,被动地做追随型产品,而没有真正在彩电的技术研发上充当主角。
  政府应担当“掌舵人”角色
  人们经常批评中国本土彩电企业忽视技术研发的“短视”行为,但如果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这也是现实的无奈。
  技术研发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人才的培养,还有面临巨大的风险。技术的产生到成熟需要时间,在这一阶段必然是质次价高。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开放市场中,如果企业坚持自主技术研发,坚持使用国产的核心部件,必然面临技术的不成熟性,丧失市场份额,在市场中不能生存。于是我们看到,在CRT时代,坚持自主技术研发的“长虹”已死,生存下来的是“非常善于做市场”的长虹。
  要改变这种格局与现状,产经评论员洪仕斌说,中国彩电企业就要立足于与背靠中国这个大市场前提进行革命。现今中国市场是全球的“发动机”,中国彩电企业可以打好这张“牌”,针对彩电核心技术,可以从引进、合资,再到联合开发到发明创造,走出一条属于中国彩电行业真正的道路。
  不过,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造成目前我国彩电企业困境的另一原因是“政府缺位”。创维副总裁杨东文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智能电视接入互联网,内容发生了变化,国家政策是否会作相关的约束?
  之前,曾经风起云涌的互联网电视便受到了管制,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规定只有取得“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视听节目集成运营服务”的许可证,视频网站等厂商才可向互联网电视提供视听节目。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网站均不可向互联网电视提供影视节目下载(除了拿牌照的)。
  “现在是智能电视技术走在了前面,国家政策还没有跟上来。”杨东文说。何时摆平广电与电信以及广电体系内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似乎遥遥无期。“一个地级市的广电部门都管不了下面县的电视台。”电视厂家的无奈可想而知。
  而家电问题专家罗清启则认为,如果把企业比作是鱼,政府以及其创设的制度环境就是水,消费者是上帝。鱼要健康生长,不单是取决于其本身,还需要鱼、水与上帝互动地、系统地发展。中国彩电产业之所以大而不强,一方面缘于其自身的缺陷,另一方面也缘于整个发展系统的矛盾。
  因而,罗清启表示,我们没有雄厚的资金也不能等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后再发展技术,只能边积累边发展。在这种发展方式下,我们的企业真正应该学习的是对机制的改造。对于这一课题,需要进行研究的不仅仅是企业,更重要的是政府。
  (责任编辑:丁慎源)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高清影视剧
4寸iPhone SE发布 售价3288元起中国首发
移动新发现
近期热点关注比特客户端
您的位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平板电视:彩电企业再陷“郭则理怪圈”
关键字:平板电视 厦华
  一切都没有改变
  郭则理将这种情况归罪于部分同行对价格战的热衷。但奇怪的是,彩电在CRT产品上打价格战是因为严重供过于求造成的市场饱和,电视正处于产业成长期,市场供不应求。
  “这个区别说明业内企业的经营思路出了问题。”郭则理说。
  事实上,这个道理业内各打生打死的企业都很清楚。
  喻海涛回忆说,2004年以前平板电视的利润率是很高,1999年一台42寸等离子要卖到6万元,但是单台利润高并不能为企业提供可观的利润收入,因为销售量实在太有限了。他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彩电企业考虑的就是如何通过降价扩大市场规模,通过规模获得平板电视的效益”。
  康佳集团多媒体事业部市场部副总经理朱忠庆也指出,由于上游产业链越来越成熟,面板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工艺的提高导致面板成本降低,从而降低了关键材料的成本,因此平板电视价格必然随之下调。中国彩电厂商都认识到平板电视已经开始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而这正是拼抢市场份额的时候”。
  家电企业明知价格战是利润的火坑还要往下跳,最直接的考虑就是:一旦平板电视进入成熟期,落后的厂商要想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就非常困难;相反,如果现在能够保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规模,那么今后无论是通过规模保证收益,还是与上游面板供应商的谈判,都会顺利的多。
  “平板电视降价一方面是因为上游面板价格下调,更重要的是国内大部分企业都想先做大自己的平板电视,通过降价先把对手杀死,然后再称王。”郭则理说。
  尽管厦华也是价格战的,但郭则理仍然对平板价格战表示了厌恶:“现存的这些企业都经过十几年的价格战,该死掉的都死掉了,把100多家彩电企业打倒了才剩下现在的主要彩电厂商,继续通过价格战杀死对手或者成就自己显然不可能,没有意义,只会让大家都受伤。”
  郭则理认为,更深一层的原因在于,“平板时代国内企业依然没有核心技术,依然是组装,什么都没有改变”。
  他说:“这些年国内企业争相降价,把几百亿都投入到了价格战中,哪有实力做技术研发?大部分企业都做浅层次的开发。”
  大多数被采访企业都认为,这一次从CRT到平板电视的产品升级,中外差距在继续拉大。
  郭则理认为,平板电视产品线非常宽,有很强的市场需求,谁也无法在全方位称霸。 “新一代的显示方式以后会出来,企业应该专注于技术开发、产品质量和下一代产品,继续采用显像管时代的那一套是没有用的”。
  郭则理把开拓国际市场看作出路之一,因为现在国际市场的平板电视需求是很大的,而且在产品开发上比国内市场的要求更加深入,以数字平板电视产品为例,必须研究适应不同国家的数字电视标准和制式。
  但郭则理也不认为国外市场就能够拯救中国彩电行业。8年前,面对国内彩电市场持续不断的价格战,郭则理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指出彩电企业为了短期利益,正在进入忽视自主创新,占领市场,获得更少利润,更没有自主创新的。他预言如不尽快纠正,中国彩电工业在新一代彩电技术到来时,将面临灭顶之灾。
  现在,这位经历了与价格战的8年抗争而仍不得不一次次屈服的企业家神情疲惫,他认为,8年下来依旧是价格战,依旧是没有核心技术,可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的性质没有改变。“目前的彩电企业仍以国企为主,这就决定了整个产业环境必然是只注重短期利益。”郭则理说。
[ 责任编辑:赵宇 ]
去年,手机江湖里的竞争格局还是…
甲骨文的云战略已经完成第一阶段…
软件信息化周刊
比特软件信息化周刊提供以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管理软件为重点的全面软件信息化产业热点、应用方案推荐、实用技巧分享等。以最新的软件资讯,最新的软件技巧,最新的软件与服务业内动态来为IT用户找到软捷径。
商务办公周刊
比特商务周刊是一个及行业资讯、深度分析、企业导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周刊。其中,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力打造的比特实验室可以为商业用户提供最权威的采购指南。是企业用户不可缺少的智选周刊!
比特网络周刊向企业网管员以及网络技术和产品使用者提供关于网络产业动态、技术热点、组网、建网、网络管理、网络运维等最新技术和实用技巧,帮助网管答疑解惑,成为网管好帮手。
服务器周刊
比特服务器周刊作为比特网的重点频道之一,主要关注x86服务器,RISC架构服务器以及高性能计算机行业的产品及发展动态。通过最独到的编辑观点和业界动态分析,让您第一时间了解服务器行业的趋势。
比特存储周刊长期以来,为读者提供企业存储领域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及时、全面的资讯、技术、方案以及案例文章,力求成为业界领先的存储媒体。比特存储周刊始终致力于用户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储业务、数据保护与容灾构建以及数据管理部署等方面服务。
比特安全周刊通过专业的信息安全内容建设,为企业级用户打造最具商业价值的信息沟通平台,并为安全厂商提供多层面、多维度的媒体宣传手段。与其他同类网站信息安全内容相比,比特安全周刊运作模式更加独立,对信息安全界的动态新闻更新更快。
新闻中心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以独特视角精选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行业重大事件或圈内精彩故事,为企业级用户打造重点突出,可读性强,商业价值高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为互联网、IT业界及通信厂商提供一条精准快捷,渗透力强,覆盖面广的媒体传播途径。
云计算周刊
比特云计算周刊关注云计算产业热点技术应用与趋势发展,全方位报道云计算领域最新动态。为用户与企业架设起沟通交流平台。包括IaaS、PaaS、SaaS各种不同的服务类型以及相关的安全与管理内容介绍。
CIO俱乐部周刊
比特CIO俱乐部周刊以大量高端CIO沙龙或专题研讨会以及对明星CIO的深入采访为依托,汇聚中国500强CIO的集体智慧。旨为中国杰出的CIO提供一个良好的互融互通 、促进交流的平台,并持续提供丰富的资讯和服务,探讨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信息化发展引领CIO未来职业发展。
IT专家新闻邮件长期以来,以定向、分众、整合的商业模式,为企业IT专业人士以及IT系统采购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包括IT新闻、评论、专家答疑、技巧和白皮书。此外,IT专家网还为读者提供包括咨询、社区、论坛、线下会议、读者沙龙等多种服务。
X周刊是一份IT人的技术娱乐周刊,给用户实时传递I最新T资讯、IT段子、技术技巧、畅销书籍,同时用户还能参与我们推荐的互动游戏,给广大的IT技术人士忙碌工作之余带来轻松休闲一刻。
微信扫一扫
关注Chinabyte彩电业陷入怪圈 沦为国际巨头跟风者_家电数码_新华网
彩电业陷入怪圈 沦为国际巨头跟风者
日 09:54:04
经济参考报
【字号 】【】【】【】
  彩电业:总在扮演跟风者角色
  目前的产业态势让不少业内人士担心:方兴未艾的国内液晶面板产业投资,是否要考虑产能过剩或者技术落后的风险?在新型显示器的研发上,又会否再次沦为“追赶者”的角色?
  从中国彩电业的产业发展历程来看,这样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
  中国企业在CRT技术一片空白的基础上闯出了一条“血路”,由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技术,最终实现了生产设备、零配件等上中游产品的本土生产。由此,中国迎来了CRT时代辉煌。
  与此同时,长虹、康佳、TCL等一批中国彩电企业也在CRT时代成熟并成长起来,甚至成为国际化的企业。按照常理,在CRT时代壮大起来的中国彩电业理应有实力应对新的技术变革。但恰恰相反,等离子、液晶平板电视时代的到来令中国这个CRT强国如临灭顶之灾,彩电业重回原点。
  那么,当一个新的技术变革到来之时,中国企业为何总是受制于人?专门进行中日经济比较研究的独立学者钟庆说,中国彩电工业犯了致命的战略失误。长期以来,本土企业都不愿意在技术研发上“下苦功夫”,对研发总是敬而远之,总是自诩“非常善于做市场”。现在,终于尝到了浮躁之恶果。
  一个的意思的例证是,长虹当年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早在1969年长虹就自立研制了彩电,并在短时间内改进仿制了13条生产线,这让日方大吃一惊。为此,日本使出了一个杀手锏,1986年开始大量向中国“倾销”新一代的彩电生产线和关键部件。既然国外的技术那么便宜那么好,为什么还要自主研发呢?长虹“果断”终止了自主技术的研发,之后发动了著名的价格战,而中国也进入了“无芯”时代。
  对彩电业的举动,时任厦华电器掌舵人的郭则理曾评价说:“国内企业争相降价,把几百亿元都投入到了价格战中,哪有实力做技术研发?”这就是被彩电业称为“郭则理怪圈”的奇特现象:过度依赖价格优势———在技术研发方面长期投入不足———微利———技术投入更少因此更落后———利润更薄甚至亏损。
  令人担忧的是,在彩电业从平板时代向更高技术挺进时,“郭则理怪圈”再次显现。比如,对于目前概念最火的3D电视、智能电视,业界人士大多认为,中国彩电企业始终是在跟风,被动地做追随型产品,而没有真正在彩电的技术研发上充当主角。
) 【字号 】【】【】
请点击进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s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