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上册教学计划

【志鸿优化设计】2014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6章教学设计(打包24套)&(新版)新人教版&&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超值!),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新《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使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例如利用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和技术中最基本的测量,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所必备的基础。刚开始学物理的八年级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学生了解测量的必要性是这部分内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1节首先给出了两幅图,让学生先观察后测量,认识到人的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从而引出使用测量工具或仪器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在明确测量的必要性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研究性学习来总结长度和时间的知识,达到能够规范地使用测量仪器和进行正确测量的目的。本节的重点是要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过程中通过两次分组实验,一次是用刻度尺测长度,另一次是用停表测量时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亲自体验,学会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有效地突出了重点。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和例题分析实现难点突破。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知道测量有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难点1.正确记录测量结果。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测长度工具: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问题导入用眼观察甲、乙、丙三幅图,在图甲中帽檐直径AB、帽子高CD哪个较长?在图乙中上下两根线段一样长吗?在图丙中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回答:(1)目测的结果是怎样的?(2)用尺子量一量再比较,看看有何发现?古诗导入多媒体播放配画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分析诗句中哪些词句分别对应于描述长度(距离)、时间。推进新课一、长度的单位提出问题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讨论交流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归纳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m=10-9m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1)5.2m=5.2m×100cm=520cm(2)6.5×106μm=6.5×106×10-6=6.5m(3)36μm=36μm×nm解析: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答案:三个算式最后的结果都是正确的,但中间的格式都不对。(1)式中用“100cm”代换了前面的“m”,所以中间的“m”就不应该有了;(2)式中中间没写单位;(3)式中前面的等式显然是不成立的。正确的算式应为:(1)5.2m=5.2×100cm=520cm(2)6.5×106μm=6.5×106×10-6m=6.5m(3)36μm=36×1000nm=36000nm阅读课本第11页“小资料”,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阅读课本第13页“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形成感性认识。二、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活动二观察下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的量程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8cm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0.1cm。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活动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甲乙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丙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中木块长度为2.77cm。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正好落在刻度线上时,我们读的估读值为零,记录时也不能省略,如图甲所示,其读数应为2.50cm,不能读作2.5cm,若长度在两刻线之间,我们读数时的估读值就不为零,记录时要把估读值记上,如图乙所示,物体的长度为2.42cm。读估读值时,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不能再向下读了,因为估读值本身已经不准确了,因此再读出的值是没有意义的,不应读取。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________尺精确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____不正确。用A尺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_______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能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刻度尺A分度值是1mm,刻度尺B分度值是2mm,分度值越小测量越精确,因此刻度尺A精确些。刻度尺B有刻度的一侧没有靠近被测木块,使用方法错误。被测木块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2.2cm,估读值为0.00cm,所以木块长为2.20cm。答案:AB2.20cm(或22.0mm)3.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特殊方法探究活动一测出一个硬币的直径和一个球的直径实验器材刻度尺、两个直角三角板、桌面。实验方案如图甲所示,分别用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贴在刻度尺上,另一条直角边贴在硬币上,这样,两直角三角板直角顶点在刻度尺上所对的读数值之差,就是硬币的直径。如图乙所示,将球放在水平桌面上,刻度尺与桌面垂直,放在桌边上,用一个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贴在球体上,另一直角边贴在刻度尺上,可以在相应的位置上读出数值,得出球的直径。探究活动二给你如图所示的一段曲线,你能想办法测出这段曲线的长度吗?实验器材柔软的一段棉线、刻度尺。实验方案先找一段柔软的棉线,在一端做一个记号,然后将它放在图中曲线的一端,让棉线的形状沿着曲线的形状附着在曲线上,在曲线另一端处的棉线上做记号。最后将棉线取下,伸直,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个记号间的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探究活动三测硬币的周长实验器材白纸、铅笔、刻度尺。实验方案在硬币边上找一点做出记号,作为起点,找一张白纸,画上一条射线,将硬币边的记号与射线的端点重合,再将硬币沿着射线滚动一周,记下终点。用刻度尺量出射线端点到终点的长度,就是硬币的周长。探究活动四测细铜丝的直径实验器材圆铅笔、刻度尺。实验方案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交流总结:以上四种测长度的特殊方法分别称为等量替代法、化曲为直法、滚动法、累积法。测量长度的方法一定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实践中多探究,希望你能归纳出更多的方法。三、时间的测量提出问题你知道的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交流总结:(1)时间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2)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分组实验(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1)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如图甲);(2)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如图乙)。四、误差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1.以下数据,最接近一间普通教室的天花板距该教室地面的高度的是()。A.5.5mB.3.5mC.2.0mD.1.5m解析:一个初中学生的身高可取1.6m(也可大些或小些),手向上伸直可达2m。通过目测可以发现,一个人将手向上伸直,离顶还有较大一段距离(约1m),故可以判断天花板高度应在3m左右。答案:B2.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A.人眼睛迅速一眨B.人心脏跳动一次C.人正常呼吸一次D.人打一个呵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s的感性认识。根据生活经验,人眼迅速一眨用时小于1s,而人正常呼吸一次或一个哈欠的时间大于1s,故选B。答案:B3.一个皮尺,用力拉伸后去测量课桌的长度,则测量的结果比真实值()。A.偏大B.偏小C.相等D.无法判断解析:皮尺拉伸后,上面每条刻线间的距离都增大了,因此物体所对应的刻度数减少,使测量结果偏小。答案:B4.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解析:A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是为了减小误差;B项,误差和错误产生的原因不同;C项,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D项,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答案:A5.用较厚的刻度尺测量一物体长度,如图,正确的是()。解析:A项图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本选项错误;B项图中的刻度尺没有放正,故本选项错误;C项图中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故本选项错误;D项图中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而且放正,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本选项正确。答案:D6.如图所示,晓军测量的A、B、C三个物体的长度分别为________cm、________cm、________cm。解析:图中的刻度尺每一大格为1cm,1小格是1mm(即分度值),物理中测长度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被测木块A长度准确值为3.2cm,估读值为0.07cm,所以木块长为3.27cm(3.26cm、3.28cm也对)。被测木块B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3.4cm,估读值为0.00cm,所以木块长为3.40cm。被测木块C的末端恰好落在长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4.0cm,估读值为0.00cm,所以木块长为4.00cm。答案:3.27(3.26、3.28也对)3.404.007.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如图测一枚纽扣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mm,纽扣的直径是________cm。解析:刻度尺上最小格表示的长度是1mm,所以其分度值是1mm;纽扣的准确值是:1.1cm;估读值是:0.00cm;纽扣的直径是:1.1cm+0.00cm=1.10cm。答案:11.108.如图所示机械停表读数是________min________s。解析:观察表盘可知,机械停表的大圈1整圈是60s,1大格是1s,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1s。小圈1整圈是15min,每一小格是0.5min。小圈指针指示时间超过3.5min,大圈指针指示是38.3s,因此读数是3min38.3s。答案:338.39.“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从中卫县南长滩(A)入境,至石嘴山市头道坎(B)出境,流经宁夏长度L。已知图中单位长度表示60km,估计L长约________km。解析: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来测量曲线的长度。规律总结1.使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前要仔细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使用时要“选准”“放好”“读对”“记全”。2.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的特殊方法:等量替代法、化曲为直法、滚动法、累积法。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推断比萨斜塔的高度意大利的比萨斜塔600多年来“斜而不倒”。300多年前物理学家伽利略在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使其更加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斜塔究竟有多高呢?下图为比萨斜塔的正面照片,请你仔细观察图片,利用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测算出斜塔实际高度,并简单说出推断理由。解析:观察图片。取人的身高1.7m。选取人的身高作为推算的依据。测量图片中某人的高度约为2.0mm,实际测量图片塔高64.6mm,根据比例知识可知:塔高H=64.6mm×1.7m/2.0mm=54.9m。答案:54.9m国际米原器什么是国际公认的长度单位呢?1790年法国科学院规定:以通过巴黎的子午线由北极到赤道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叫Metre,译成汉语叫“米”。这个标准在当时被认为是科学的。因此,1891年在国际计量大会上一致通过它作为国际标准米。为了把这个标准国际化,会议通过制作一个标准米原器,米原器是用铂铱合金制造的,它的截面成X形,全长1.02m,在距离两端各1cm处刻上一条极细的横断条纹,在温度为0℃时,两条细纹间距离恰好是1m,不要小看这个“米”,它不仅是长度的基准,面积和体积也要以它为基准,就是物质质量的标准也是由米而来。因此,“米”便决定着各种计量,米原器自然成了掌上明珠。米原器保存在法国巴黎近郊一个恒温无尘的地方,精度达到了0.1μm,比有的尘埃直径还要小。然而,很不幸,人们后来发现从北极到赤道通过巴黎的这根子午线,它的一千万分之一实际并不是1m,而是相差0.2mm,加上两端细刻纹也要占去一部分空间,这就发生了标准米原器不是非常标准的问题,能不能找到一种更稳定、更精确的标准尺?科技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候选者――光波波长,所以在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定以氪86同位素灯在规定条件下发出的橘红色光波波长的倍作为一个标准米。我国在1977年也采用了这个标准。1983年10月,国际上又以“光在真空中的1/s的时间间隔内走过的长度”定义为米。怎样测定这1/s呢?这就需要极其精密的钟表了。可见,要了解我们生存的物质世界,不光要有一把尺来量度空间,还要有一座钟来量度时间。长度单位多次修改,是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米的新规定之所以能实行,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精确的、可以重复实现的实验手段。这个规定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测量在物理学以至其他科学领域的重要性。
亲!请或新用户?
栏目导航(搜索资料请进)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当前位置: &>&&>&&>&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文件类型:
资源类型:
资源大小:
1431.04 KB
资源等级:
资源文本内容预览:
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授课教案课题
四 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什么是升华和凝华现象;
能说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碘升华凝华实验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道理。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教学难点:凝华放热。教学方法实验、归纳、对比教具学具教师:多媒体课件、烧瓶、橡胶塞、烧杯、热水、冷水、碘学生:导学案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提出问题:问1: 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问2: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固态和气态直接转化的实例。学生思考,并回答:已经学了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物态变化。学生思考,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1:不能直接转化。2:能直接转化。
认为能直接相互转换的同学举例:冰箱里出现冰霜、冬天雪人不见熔化却变小了……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温故知新。 利用图示将物态变化转化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提出问题:固体和气体之间能不能直接转换。引起学生猜想和举例,从而引入升华和凝华探究实验。引入升华与凝华课题。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演示探究生活中有不少的例子都说明了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换,但是这种变化非常缓慢而且不容易观察,今天我们一起用碘做一个实验,因为气态的碘是有颜色的,容易观察。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探究碘升华和凝华:1、在烧瓶中放少量碘。摇动烧瓶在班级里展示碘。问:烧瓶里的碘是什么状态的?瓶塞底部是什么颜色的?
请把你观察到的碘的初始状态填写在导学案中。学生关注实验器材,同时非常关注固态碘的颜色。学生可以听见碘在烧瓶里晃动时的声音,观察碘的状态一同回答:烧瓶内是固态的碘,瓶塞底部是白色的,同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导学案上。摇动烧瓶是为了让学生确定里面的碘是固态的,在班级里展示是要让所有同学都能清楚观察。为了更确信碘的凝华,所以让学生观察瓶塞底部的颜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2、固态碘在烧瓶里时间久了会产生气态的碘,但是非常缓慢,不容易观察,我们为了加快它的变化该怎么办呢?问:碘的熔点是113.7摄氏度,但是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以到500摄氏度,怎么样能让碘在不熔化的情况下做这个实验呢?烧杯中加热水;将烧瓶放在烧杯上加热。(持续.......大概20s)多数学生回答:给它加热学生思考,多数同学回答:应该用热水给它加热,因为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不会超过100摄氏度,所以这个温度下碘肯定不会熔化。一个好的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实验结果,也要使得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所以要认真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当固态的碘变为碘蒸气充满烧瓶后,拿着烧瓶在教室内展示并问:烧瓶底部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烧瓶内部你看见了什么现象?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案中。下面注意老师的操作:把烧瓶放入冷水中冷却。拔出塞子。请同学们再观察烧瓶内壁和塞子底部,你看见了什么现象?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案中。 在晃动烧瓶时仍然可以看见碘在底部晃动而且可以听见声音,学生一起回答:底部还是固态碘,烧瓶内充满了好看的紫色气体。
学生看见紫色气体渐渐消失,在烧瓶内壁上附着了片状的固态碘,塞子底部变成紫黑色。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导学案上。在展示时要晃动烧瓶,使学生确信烧瓶里没有液态的碘,碘蒸气是紫色的,所以班内所有学生都可以清楚看见实验现象。
如果不给烧瓶冷却,碘蒸气的凝华相对时间比较长,所以为了提高效率用冷水冷却。学生可以看见在冷却过程中紫色的碘蒸气越来越少,学生都能看见碘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碘。二、分析现象1、小组内讨论并交流,检查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与其他同学是不是一致?(在提问时同时利用PPT展示)问题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问题2:加热过程中碘出现了什么状态?这个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加热过程中有没有液态碘?问题3:后来的固态碘是从哪里来的,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所观察到的现象。学生根据PPT上出现的问题一步步回答问题,判断物体变化前后的状态。学生回答:加热前碘是固态的。学生回答:加热过程中没有液态的碘生成,有大量的碘蒸气出现,这个过程需要吸热,因为外界给它加热。学生回答:后来的固态碘是碘蒸气遇到冷的烧瓶壁和塞子放热产生的。通过交流,学生可以相互补充可能漏掉了的某些实验现象细节,获得较完整的信息,同时培养团队意识。利用课件更直观,把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判断物态变化首先要确定物体的初始状态和变化后的末状态,在这里对学生进行判断物态变化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判断方法。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尝试归纳:上面的实验说明了物体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换。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是实验的最终目的,在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板书: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升华过程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学生翻开课本看书,并记笔记。三、学以致用1、有一句俗话说的是“下雪不冷化雪冷”,是什么意思呢?生活中还有很多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升华吸热也利用在了人工降雨、舞台雾景等处,下面让我们一起试一试能不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学生思考下雪与化雪这两个物态变化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回答:下雪时也冷。下雪时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雪花,是凝华过程,放热所以不冷,但是雪熔化时需要吸热,所以就比较冷。
强化凝华过程是放热的,突破难点。
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2、分析下列现象:(1)介绍干冰,同时展示干冰的图片。教师: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迅速直接变成气体二氧化碳,这个过程是升华需要吸热,周围温度会降低,水蒸气会遇冷液化。
完成学案(干冰的应用)。学生看见漂亮的干冰图片和干冰放入饮料后的现象开始兴奋……学生了解干冰及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完成导学案。干冰的应用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多的,让学生多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物理知识的有用性,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关注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2)教师: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变小了,(PPT展示樟脑球图片)这是怎么回事呢?提醒:樟脑球变化之前是什么状态的,后来不见了是因为变成了什么状态?学生:樟脑球变小了其实是它发生了升华现象,变成了气体。(3)冬天,在北方窗玻璃上常出现的冰花,地上有霜,树上有雾凇(树挂)(PPT展示冰花、霜、雾凇)。提醒:形成过程中有没有液体的水出现,是直接从什么状态转化为什么状态?问:冰花是在窗玻璃的内表面形成的还是在外表面形成?为什么?学生试着进行分析,说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再判断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学生: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树枝直接凝华形成雾凇。学生:室内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窗玻璃直接凝华成冰花。 有同学回答说是在外表面形成,大多数同学回答是在内表面形成。学生解释:是在内部,因为凝华需要放热,室外的水蒸气温度本来就低,遇到窗玻璃不会放热,所以不能在外表面形成窗花。生活中一些非常漂亮的自然现象都是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的,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4)问: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冬天冰冻的衣服上的冰直接升华成了水蒸气,所以久了也能变干。(5)灯泡内壁发黑(PPT展示图片)在这个过程中都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呢?学生:首先是钨灯丝升华成气体,然后遇到冷的灯泡壁凝华附着在灯泡壁上。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而且一些现象用目前所学知识已经可以解释,在此设问也提高了学生的激情,会试着解释。在这里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细节的,同时乐于思考。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两种物态变化,升华和凝华,我们一起来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物态变化。结合其他四种物态变化完善物态变化知识结构图。梳理物态变化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反馈练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今天你到底学的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完成导学案中的课堂检测部分:物质由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时要
热。物质由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时要
热。哈尔滨寒冷的冬天,公园里冰雕作品会一天天减小,这是
现象。4.日光灯用久了,两头会发黑,这是日光灯的灯丝(
)A.钨丝先凝华后升华形成的
B.钨丝凝固形成的C.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D.钨丝先升华后凝固形成的5.冬天早晨看到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A.凝固而成的
B.直接凝华而成的C.液化而成的 D.先液化后凝固而成的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并检查通过率。学生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做导学案检测题部分。核对答案,做错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学目标达标检测,及时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板书设计3.4 升华和凝华1. 升华:课本P92;2. 凝华:课本P92。课后反思
------分隔线----------------------------
本册资源导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