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失眠共几个 梁振申

[转载]覽永樂大典,與時人共賞
從那時起,我對歷史的東西更加喜歡和關注。
晚上偶爾打開PPLIVE,新上線紀錄片《秘典沉浮》,便看了起來,感慨歷史與寶典的不幸之餘,突然發現現存寶典的名單里赫然列出:美國康奈爾大學。於是趕快從圖書館網站查詢,輸入Yongle,出來一大堆結果,仔細看,裡面有一項的Publish
Time是1562年!!果然被藏在了Olion圖書館的Rare
Book館,師弟第二天便去探路了,需要登記才能進去,但可以拿出來親自翻看,真是不錯。
於是十日中午,我也來到這裡,經歷了兩道登記手續,還需要單獨填寫一份關於數碼照片的申請和使用協議。然後是工作人員開始對我講需要注意些什麽,隨後給我安排一個桌子,還放了一大塊專用的海綿讀書架。工作人員進裡面去拿書,他說一共六本,會兩本兩本的分批拿給我,他們應該無法想象那一刻我的心情如何激動。等待的空隙開始仔細打量這個圖書館,很多攝像頭,閱覽室的書櫥里放的也都是很漂亮的英文古籍。
終於前兩本《永樂大典》被拿出來了……
我小心翼翼的捧到讀書架上,仔細的欣賞書皮,竟然不知該從何下手。或許內容對我并不是最重要的,而那種親密接觸古人的感覺,確是最震撼的。那些500年前的紙和墨,依然那樣的清晰,看著那些或清秀,或剛毅的字體,還有那些最後的署名:重錄總校官侍郎高拱,學士臣瞿景淳……
時空的距離一下拉近了500年,仿佛看到那幾千人用毛筆寫下這些字跡的情形,還有那些經歷的滄桑、戰火、輾轉、漂泊。
第一卷的書裡面有個小標籤,注明:
July 29, 1927 From Metropolitan Library, Peking, China.
Presented to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Ithaca, NY.,
在Google上搜索了很久,依然無法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麽,但愿有哪位大家看到了,知道當時的典故,能告知:
以下是一些搜索到的關於永樂大典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
《永乐大典》,是编撰于明永乐年间的一部类书,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夺取皇位,年号“永乐”。为了消弭朝野不平之议,效仿盛世修书的前朝旧例,准备修纂一部大型类书。永乐元年(1403年),他召见翰林学士解缙等人,要求收揽天下古今各类书籍,不厌浩繁,混融其中。经解缙等147人一年多的努力,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上呈,朱棣赐名《文献大成》。但朱棣翻检后,“览所进书,尚多未备”,很不满意。于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70高龄的太子少师姚广孝等人重新修纂,并召调朝野文士、四方宿学鸿儒、僧道名医和擅书能画的人才共三千余人,分任编辑、校订、审核、抄录、绘图诸项工作,在南京文渊阁开馆修书。三易寒暑,于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告竣。
  《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辑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达8000余种,包罗了经、史、子、集、天文、地志、技艺、医卜、戏剧、小说等。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
  朱棣翻阅后,这回龙颜大悦,将这部亘古未有的皇皇巨著赐名为《永乐大典》,并撰写序文,称赞此书为“总历代之典”。随后,他又从全国征集一大批善书之人,开始清抄誉录,于1408年冬,全书大功告成。
  《永乐大典》的装帧独具一格,全书采用上等白宣纸,印有朱丝栏,每半页8行,大字占一行,注文等小字抄成双行28个字,用正楷抄写。凡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等,均用白描手法绘制,堪称佳品。征引的书名、圈点以及版心则用朱色,粲然在目,非常醒豁。每册书长50.3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左右。书面硬裱,外用黄色丝织品包裹,显得庄重大方。
  《永乐大典》作为明初以前珍品秘籍集大成的旷世大典,比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都要早三百余年。因此,《永乐大典》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名声显赫,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大典由解缙、太子少傅姚广孝和礼部尚书郑赐监修,组织上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
监修:解缙、姚广孝、郑赐
副总裁:蒋用文、赵同友
都总裁:陈济
全书以《洪武正韵》为纲,按韵列单字,每个字下收集有关事物的整本书、整篇内容。
嘉靖年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原稿毁于火灾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令人抄写一本副本,耗时六年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毁于此时的战火
雍正年间: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有千余册不知所踪
1875年(光绪元年):仅存五千余册
1894年(光绪二十年):仅存八百余册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翰林院遭纵火,《永乐大典》所余无几
现在:尚存约400册,714卷
《永乐大典》修成后,初藏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后,《永乐大典》也移贮北京,贮藏大内中的文楼(文渊阁)。以皇家藏书,秘不示人。
  当年《永乐大典》清抄完毕后,曾有臣僚提议刻印出版,因为卷帙过巨,工费浩繁而作罢。此后,《永乐大典》深锁禁宫百余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皇宫发生大火,大内午门、奉天门及三殿火势连绵,文楼地近三殿,情势危急。对《永乐大典》钟爱殊深的明世宗一夜下了三四道禁令,令左右登上文楼督促抢救《永乐大典》。幸亏抢运及时,《永乐大典》逃过浩劫。
  世宗因此心有余悸,决心重新抄录一部,“两处收藏,以备不虞”。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世宗面谕大学士徐阶,命高拱、张居正等人着手重录工作。为此,特招收儒生109人专司重录工作。此次重录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誊写人员每天早入晚出,登记领取《永乐大典》,严禁私自带出雇人抄写。每天三页,不得挖补涂改。
  历时六年,至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副本抄录完毕。重录的《永乐大典》的格式、装帧与原本一般无二,令人叹为观止。副本随后归藏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成的皇史宬内。
《永乐大典》可谓命运多舛,饱经劫难与摧残。《永乐大典》重录之后,随后有关正本归贮的记载隐晦难明,正本从此失去所在,踪影全无,杳如黄鹤,以至引起后人对此做出了种种猜测。众说纷纭,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桩扑朔迷离的悬案。
  毁于明亡之际说
以郭沫若署名的《影印〈永乐大典〉前言》如是说,认为“明亡之际,文渊阁被焚,正本可能即毁于此时”。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3月19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尽煤山,明朝灭亡。不久,吴三桂、多尔衮的满汉联军在山海关和大顺军展开激战,4月26日,大顺军败退北京。4月29日,李自成匆忙即位称帝,翌晨便撤离北京,走前放火焚烧了宫殿和各门城楼,据估计,《永乐大典》受殃及,化作灰烬。
  毁于万历宫中大火说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宫中发生火灾。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国榷》中曾发出“万历末,《永乐大典》不存,抑火失之耶”的疑问。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持同样的看法。
  毁于清乾清宫大火说
清雍正年间,《永乐大典》副本移入翰林院中敬一亭。著名学者全祖望发现副本已有残缺,他推测正本尚在乾清宫中,便建议以正本补配副本。晚清学者缪荃孙赞同此说,认为直到清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大火,《永乐大典》才惨遭毁灭。对此,现代历史学家陈登元在《古今典籍聚散考》和《国史旧闻》有详细叙述。
  藏于皇史宬夹墙说
当代历史学家王仲荦认为,正本没有销亡,有可能藏于皇史宬夹墙之内。作为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建筑奇特,门、窗、大梁全用砖石,殿基耸出地平,具有防火防水功能,东西墙壁厚3.5米,南北墙壁厚6.1米,有藏贮巨物的可能。
  殉葬嘉靖皇帝说
中华书局资深编辑张忱石首倡此说。1986年他在《〈永乐大典〉正本之谜》一文中提出这一新假设,得到多人附议。古代常有以死者生前所爱之物随葬的风俗,嘉靖皇帝生前对《永乐大典》宝爱有加,作为万民之主,出于一己之私欲,遗命将《永乐大典》正本殉葬极有可能。正本的神秘失踪恰恰发生在嘉靖下葬之际,而规制壮丽的永陵玄宫也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此,有人建议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永陵做探测,以揭开这一谜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修篡《四库全书》时,准备从《永乐大典》中辑录佚书,清查发现《永乐大典》已缺失2422卷,1000余册。怀疑是康熙年间修书时,总裁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等人私自携带回家,但追查并无结果。在书肆明察暗访,也无所获。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曾经发生一起《永乐大典》失而复得的案件。一位馆臣私携6册《永乐大典》回家阅览,途中腹泻下车,被小偷连包窃走。乾隆闻讯大为震怒,下令严缉盗贼。因为追查急迫,盗贼无法脱手,一个月后又把6册《永乐大典》放置御河桥边。那位馆臣自然也受到处分。
  道光以后,《永乐大典》被束之高阁,蛛网尘封,无人问津,引发一些翰林院官员觊觎偷盗之心,其时《永乐大典》的亡佚速度惊人。至光绪元年(1875年)清理《永乐大典》时,发现仅存5000余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更只剩下800余册。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被焚,《永乐大典》也难逃劫难。尤以英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本国。后来黄遵宪出使英法时,友人赠诗中就有“愿君勤搜访,寄我采遗目”的句子,对他到域外搜求《永乐大典》回国寄以厚望。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位于东交民巷内的翰林院成为战场。兵燹之余,《永乐大典》散落于瓦砾废墟之中,有的被侵略者用来垫马槽。幸存的或被侵略者作为战利品劫掠而走,或被国内一些懂得此书价值的翻检拾走。至此,《永乐大典》散失殆尽。到宣统元年(1909年)筹建京师图书馆时,竟然只剩下64册了。
  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公私所藏《永乐大典》仅800余卷,400册左右。国家图书馆现存的《永乐大典》是从1912年开始陆续收藏的,目前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明亡之际。南京的原本毁于兵燹。
正本也早已亡佚,其中有许多未解之谜。有的学者认为,正本也在明清更迭时期被毁,但史籍对此并没有明确记载。也有的学者认为,清初时将正副本分别移存于乾清宫和翰林院。嘉庆年间乾清宫失火,正本被全部烧光。可是乾隆年间《四库全书》开馆时,需要从《永乐大典》辑录资料,当时在宫内找遍,也没发现正本踪迹。可见正本在乾隆时已亡佚,但究竟佚于何时,或被毁于何处,也无史料证明。近年还有的学者提出,正本被明成祖用于殉葬,被埋藏于北京昌平明长陵地宫内,这作为一种假说,更无法得到证实。
硕果仅存的副本屡遭厄难。清初将副本移藏翰林院时,已发现缺二千四百二十二卷,至光绪元年(一八七五)。清点副本,已不到五千册,竟丢失大半。副本收藏于翰林院后,一些贪婪的官员千方百计偷窃。据刘声木在《苌楚斋随笔》中记载:"其盗书之法,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棉马褂,约如《永乐大典》两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穿在身上,偷《永乐大典》两本,包于包袱内,如早间带来样式。"(转引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年版)经年累月的长期偷盗,致使副本大量丢失。
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大肆毁坏和掠夺,更使副本遭受灭顶之灾。咸丰十年(一八六○),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劫掠一些副本,据传英国人掠得最多。光绪二十六年(一九○○),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坐落在东交民巷的翰林院沦为战场,一时炮火纷飞,存在翰林院的副本大部分被侵略军焚毁,其余部分被侵略军抢掠或毁坏。有的洋兵用副本书册堆成工事,随地乱掷,恣意损毁。激战过后,毗邻翰林院的英国使馆中一个叫翟理斯的官员,在余烬未熄的翰林院里寻觅,拾得一些副本,他特意把其中卷
一万三千三百四十五这一册作为战利品收藏。以后还有人从翰林院废墟堆中挖出零星副本残页。经过这次浩劫,《永乐大典》副本损失殆尽,留存在国内的副本只剩三百余册,辛亥革命以后陆续丢失,仅余六十四册,移存于当时的教育部图书馆。
据统计,现在存世的《永乐大典》副本约三百七十余册,共约八百余卷,分别收藏于世界上十多个国家的三十多个单位和个人收藏家手中。几十年来,经我国有关部门多方面寻访收集,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国家保存的《永乐大典》增加到二百一十五册。现在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永乐大典》已有二百二十一册,国内另外约有十册分别收藏于台湾等地。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将当时国家收藏的《永乐大典》七百三十卷影印出版。八十年代以后又出版续印本六十七卷。为更好地保存和利用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华书局再将影印本和续印本合并重印成十六开精装本,共计七百九十七卷,二百二十二册,后附《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中华书局的
七百九十七卷影印本占存世《永乐大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为继承和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永乐大典》收藏单位或个人一览
  1.中国国家图书馆
  2.上海图书馆
  3.四川大学图书馆
  4.台湾中央图书馆
  5.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
  6.日本国会图书馆
  7.日本东洋文库
  8.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9.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
  10.日本天理图书馆
  11.日本静嘉堂文库
  12.日本斯道文库
  13.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
  14.日本武田长兵卫
  15.日本石黑传六
  16.日本小川广己
  17.英国博物馆
  18.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
  19.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
  20.英国剑桥大学
  21.英国马登
  22.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
  23.德国科隆基莫图书馆
  24.柏林人种博物馆
  25.美国国会图书馆
  26.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
  27.美国康奈尔大学
  28.美国波士顿图书馆
  29.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
  30.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
浙江省富阳市文物馆的《永乐大典》副本,是1991年7月场口派出所审理一件文物案时移交的。这批字画是金守淦先生由北京退休时带回家的。金守淦,字任父,号六弢居士,王洲增下村人。光绪间考人邑庠,继又入杭州求是书院、上海中西书院攻读。学成,任职上海商务印书馆。经蒋百里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与于右任、蔡元培等创办《启明日报》,宣传革命思想。民国元年(1912)任浙江都督府秘书,次年回乡,任县立小学校校长3年余,办学成绩卓著,曾受省府嘉奖。又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其后历任北京图书馆馆员、编纂、庶务主任、代理馆长等职,因博览群书,于目录学造诣尤深。在京期间。又与毛泽东。李大钊、鲁迅以及同乡郁华、洪文澜等交往。1936年秋,退休回乡。1961年病逝。
在带回的这批古字画中,就包括这册《永乐大典》副本。此册《永乐大典》为黄绫封皮,封皮右方框内书"十九庚"三字,封皮左边签条以楷书"永乐大典卷七千七百一至七千七百二",纵50.5、横30.3厘米,卷内朱色八行笺,大字一行,所录书名以朱笔书写,圈点亦是,手抄楷书,工整严谨,有唐人写经之遗风。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法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按韵分列单字,在每一单字下先注《洪武正韵》的音义,次录各韵书、字书的反切与解说,然后分类汇辑和这一单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项记载。此册《大典》副本是依《洪武正韵》之"京"韵分类汇辑与"京"有关的地理、事件等内容。"卷之七千七百一"的内容为"京南京",南京的山川、门、楼、宫阙、寺观、庙宇、官署、把坛、桥梁、渡曰、街市、客店、邮销、厩牧、园圃等地理分布及南京的历史变迁。"卷之七千七百二"的内容为"京北京上京","受事上京、相见与京、尊戴中京、翼翼神京、延誉两京、高丽三京、东市称京、景山与京、如坻如京、忧心京京、王配于京、裸将于京、于周于京、日嫔于京、莫之于京"等与"京"字有关的事件及北京的历史变迁。两卷共收录《地理通释》、《来会要》等古书57种。
明世宗非常喜欢《大典》,案头常备数册,经常翻阅,他想重录一部,多次同建极殿大学士徐阶谈过。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正式决定重录,任命礼部侍郎高拱、左春坊左谕德兼待读翟景为总校官,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张居正、翰林院修撰林蠊、丁士善、徐时行,翰林院编修吕曼、王希烈、张四维、陶大临,检讨吴可行、马自强担任。重录之初,徐阶认为《大典》上万卷的巨帙,不是短时间里能完成的。他主张只抄一部副本就可以了,所以在版式上不必仿照原书,只照经书尺寸,书法也可不拘。后来检翻《大典》时,发现有大字小字。又有山川、宫室、草木等图形,觉得如果版式一动,行款图画都要变动,反不如照原样摹写来得方便,这才决定重录本全仿永乐钞本。那么《大典》的一部分就曾被过重录两次。一次为版式上变动的部分钞本,另一次全仿永乐钞本。
据张忱的《永乐大典史话》中,现存《永乐大典》卷目表记载:在北京图书馆所藏《永乐大典》副本中,也有一册"卷七千七百一京南京"和"卷七千七百二京北京上京"。但它们的区别是,北京图书馆所藏的《大典》封面所注为"十庚",我馆所藏此册《大典》则是"十九庚"。北京图书。馆所藏的若是副本,则此册《大典》为版式变动的钞本。若此册为赝品,则造假时不必将"十庚"改为"十九庚"。按此册《大典》尾页注:
重录总校宫侍郎臣高拱
学士臣胡正蒙
与书宫主簿臣沈洧
圈点官司监生臣 马承志
重录总校官侍郎臣高拱,明,新郑人。字肃卿,嘉靖进士。选庶吉士。逾年授编修。累官文渊或大学士,始徐阶甚亲拱。引人直。拱骤贵。负气。颇忏阶。屡与之抗。似私怨逐胡应嘉。于是言咯论拱无虚日。拱不自排,诏数拱罪恶而逐亡。居家数年卒。溢文襄。有《文襄公集》。由此可知高拱正为明朝礼部侍郎,晚年授编修,与同朝大臣徐阶、张居士等交往。而书巾所注高拱担任重录总校官侍臣,明世宗的任命官员重录《永乐大典》副本的文献记载。
由此册《永乐大典》之来源及尾页记载的重录宫员与文献记载的相符得知,该册《永乐大典》为明嘉靖至隆庆年向所钞。
《永乐大典》正本并未随葬永陵(作者:尹选波)
明初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仅凡例、目录就有60卷,正文22877卷,可谓卷帙浩繁。但这部巨书仅在永乐六年缮写一部,装订成11095册,是为正本;嘉靖后期又重录一部,是为副本。为了防止毁坏,正副本分别藏在两处,即分藏不同的馆舍中。数百年过去后,这部巨书正本早已荡然无存,副本至清末民初也只剩下64册。《永乐大典》正本究竟是毁坏,还是密藏他处?前人或认为抄完副本后,正本送归南京,毁于大火;或认为藏在皇史宬的夹层中;或认为清嘉庆时焚毁于乾清宫大火;或认为明末毁于文渊阁大火。这些观点各有理由,互相争鸣,莫衷一是。日,《文汇读书周报》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栾贵明先生的大作《〈永乐大典〉之谜》,文章提出《永乐大典》正本仍然保存在明朝嘉靖皇帝永陵玄宫。这是关于《永乐大典》正本下落的最新观点。对于这些观点,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近日在读清代著名学问家全祖望的文集时,发现全祖望对《永乐大典》有所记载,而且有助于我们弄清《永乐大典》的下落。
其一,全祖望介绍了副本产生的原因以及副本抄写格式:“嘉靖四十一年,禁中失火,世宗亟命救出,此书幸未被毁,遂诏阁臣徐阶,照式模钞一部,当时书手一百八十,每人日钞三纸。至隆庆改元始毕。”这就清楚地表明,抄写副本是为了防止火灾等意外毁损,便于长久保存。
其二,全祖望根据清世祖顺治帝曾阅读过《永乐大典》推测《永乐大典》之正本在清初仍保存在乾清宫。他介绍说:“崇祯时,刘若愚著《勺中志》(应为《酌中志》),已言是书不知今贮何所。是其书在有明二百余年,赖世庙得如卿云之一见,而总未尝入著述家之目。暨我世祖章皇帝万机之余,尝以是书充览,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宫中,顾莫能得见者。及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帝)实录成,词臣屏当皇史宬书架,则副本在焉。移贮翰林院,然终无过而问之者。”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在清初顺治年间,《永乐大典》的正本还贮藏在乾清宫,副本贮藏在皇史宬,乾隆初副本移到翰林院中。不仅如此,全祖望还推断,《永乐大典》的正本在乾隆初仍贮藏在乾清宫中。他指出:“会逢今上(指乾隆帝)纂修《三礼》,予始语总裁桐城方公(指方苞)钞其(指《永乐大典》副本)《三礼》之不传者,惜乎其缺失几二千册。予尝欲奏之今上,发宫中正本以补足之,而未遂也。”(《鲒亭集外编》卷十七,《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中册)
全祖望是清中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乾隆元年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二年散馆,候选知县。但他无意仕进,后以治学显。他曾在雍正七年至九年(年)、雍正十年至乾隆二年(年)两度在北京求学和做官。其间,他得以浏览北京的珍贵藏书,尤其是在找到《永乐大典》副本后,他如获至宝,计划每天读二十卷,饱览其中一些世所罕见的书籍,并从中抄写了经、史、志乘、氏族、艺文等五个方面的孤本书籍。因此,他对《永乐大典》是很熟悉的。他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治学严谨,考辨精当,其关于宋史、明史的研究受到世人的赞誉。从他的经历和学识来看,他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述,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根据全祖望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永乐大典》的正本至少在顺治时尚存在于乾清宫中,在乾隆朝也应该保存在乾清宫中。因此,关于《永乐大典》正本下落的几种看法,如正本送归南京后毁于大火、藏在皇史宬的夹层、明末毁于文渊阁大火或保存在明朝嘉靖皇帝永陵玄宫等观点都是可以排除的。至于是否毁于清嘉庆年间的乾清宫大火,目前还不能肯定,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永乐大典》研究论文论著分类索引(编辑:陈爽)
·永乐大典考/缪荃孙//国粹学报.- 4:12(1908)
·永乐大典考/袁同礼//学衡.-26(1924)
·永乐大典考/李正奋//图书馆学季刊.-1:2(1926-6)
·永乐大典考/孙壮//北平图书馆月刊.-2:3,4(1929)
·永乐大典考(郭伯恭著)/毓//图书季刊.-新1:3(1939-9)
·永乐大典志略/李绮生//改造.-3,4月号(1940-4)
·永乐大典考/容媛//燕京学报.-27期(1940-6)
·永乐大典/徽//大公报(沪).-
·永乐大典/郑振铎//群众日报.-
·关于永乐大典/郑振铎//人民日报.-//文物参考资料.-(1951-9)
·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仲篪//图书馆工作.-(1957-3)
·谈谈"永乐大典"/赵万里//光明日报.-.-3
·关于《永乐大典》/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下
·影印"永乐大典"序/郭沫若//光明日报.-.-3//文史论集
·记永乐大典/宗弼时//读书.-(1959-16)
·"永乐大典"/士心//语言文学.-1960.(7).-10
·"永乐大典"漫谈/刘盼遂//光明日报.-.-2
·读影印本"永乐大典"记/胡道静著//图书馆.-1961.(4).-51//中国图书馆史资料集
·渤澥一勺--读影印本永乐大典存卷后记/王仲荦//中华文史论丛.-
第4辑(1963)
·《永乐大典》漫话/张忱石//读书.-1979.(3).-78
·《永乐大典》的命运/张忱石//了望:新闻周刊.-1982.(7).-44
·略谈《永乐大典》/李致忠// 北图通讯.-1983.(2).-34
·永乐大典考略/周心慧//山东图书馆季刊.-1984.(2).-17
·《永乐大典》和它的价值/张忱石//文史知识.-1984.(3).-62
·我国最大的写本类书:《永乐大典》/傅梅岭//淮北煤师院学报:社科版.-1995.(2).-152-154
·《永乐大典》概说/崔文印//史学史研究.-1995.(3).-72-79
·从流通角度看《永乐大典》的作用/
求实//史学月刊.-1997.(4).-118-120
·永乐大典考/郭伯恭著.-北平:中华书局,1938
·永乐大典史话/张忱石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
·古代要籍概述/马雍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87
·永乐大典索引/栾贵明编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永乐大典/郑福田主编.-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永乐大典》和爱国主义教育】
·永乐大典和义和团旗帜/荣孟源//大公报.-.-4
·永乐大典和义和团团旗/南木//新观察.-1956.(总129).-28
·从《永乐大典》的成书与散失看文化与国家兴衰的关系/焦艳婷//津图学刊.-1998.(3).-139-141
【编纂流传研究】
编纂和聚散
·永乐大典书目考四卷./郝庆柏撰。-民国20-23年铅印本。-辽海丛书
·永乐大典七皆台字韵残帙跋/赵万里//语历所周刊.-2:23(1928-4)
·近三年来发现之永乐大典/袁同礼//读书月刊(北平图书馆).-1:6(1932-3)
·关于《永乐大典》之文献/袁同礼//北平图书馆馆刊.-7:1(1933-2)
·关于《永乐大典》之文献/袁同礼//中国图书史资料集
·永乐大典流入外洋/汪康年//文艺杂志(扫叶山房).-9
·《永乐大典》的编修与佛典/周云青著//现代佛学.-1964.(2).-28
·《永乐大典》的编纂及其价值/王重民遗著//社会科学战线.-1980.(2).-336
·《永乐大典》的编纂及其价值/王重民遗著//
史学史资料.-1980.(5).-29
·乾隆时《永乐大典》被盗案/吕坚//紫禁城.-1983.(6).-24
·《永乐大典》"潮"字号残卷概说/ 陈香白//
文献.-1983.(15辑).-125
·《永乐大典》又发现两卷/王利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89.(3).-14-17
·永乐大典嘉隆副本考略/洪湛侯//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06-113
·《永乐大典》佚文两卷/王利器//文献.-1992.(2).-196~203
·略谈《永乐大典》的产生及演变/丁宏宣//图书情报论坛.-1993.(4).-73-74
·谈谈《永乐大典》的版本和残卷影印本/晓闻//文史杂志.-1993.(6).-44-45
·永乐大典散佚及现存概况//语文学刊。-1995。(1)
·《永乐大典》编纂考略/曹之;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图书馆.-2000.
(5).-69-71
·《永乐大典》散聚述略/范开宏;
枣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杂志.-2000.
19(7).-61-62
·《永乐大典》聚散考/苏振申//中国图书馆资料集
·永乐大典残本/秉衡居士//文艺杂志(扫叶山房).-10
·《永乐大典》与《古今图书集成》/郑麦//历史教学问题.-1982.(1).-65
·从《永乐大典》到《四库全书》--兼论类书与丛书的演变/朱桂昌//云南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88.(4).-74-81
·一部带有主题法性质的检索工具--《永乐大典》/刘湘生//云南图书馆.-1981.
·《四库全书》与《永乐大典》编纂规模的质疑/叶守法//淮北煤师院学报.-1999.(4)
《四库全书》辑佚
·四库全书中永乐大典辑本之缺点/袁同礼//北平图书馆馆刊.-7:5(1933-10)
·清孙冯翼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钞本跋/程会昌//图书馆学季刊.-9:2(1935-6)
·清孙冯翼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书目钞跋/程会昌//斯文.-1:6(1940-12)
·《四库全书》采辑"永乐大典本"数量辨/曹书杰//图书馆学研究(长春).-1986.(1).-83
·论《四库全书》中的"永乐大典本"/邓筑芬//福建图书馆学刊.-1996.
(4).-49-50
《永乐大典》正本
·"永乐大典"正本运存南京的问题/刘盼遂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版.-1961.(4).-37
·关于"永乐大典"的"谜"
--读刘盼遂先生文后提供一个线索/陈鼎卿//光明日报.-.-2
·永乐大典正本运回南京有无其事/武静寰//光明日报.-
·《永乐大典》正本之谜/张忱石//百科知识.-1988.(6).-6-8
·探查《永乐大典》正本的倡议/白化文//北京政协.-1996.(6).-39
·《永乐大典》之谜-关于《永乐大典》正本殉葬的推想/栾贵明//寻根。-1999.(4)
·《永乐大典》正本殉葬说质疑/王春瑜//寻根1999.(4)
·《永乐大典》还能否完整地重现于世/陈福康//
中华读书报.-.-9
·《永乐大典》之谜有望揭开/叶雷//收藏.-2000.(8).-6-8
·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永乐大典》之谜/范开宏;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建设.-2001.(2).-85-86
·破解《永乐大典》正本失落之谜/叶雷//云南档案.-2000.(1)
·《永乐大典》可能仍在十三陵/中学文科参考资料.-2000.(9)
【历史人物】
·永乐大典纂修人考/郭伯恭.-史学集刊.-3期(1937-4)
·永乐大典纂修人考/王重民//文史.-第4辑(1965)
·解缙与《永乐大典》/黄庆来//江西日报.-.-4
·解缙与《永乐大典》/耿实柯//江西社会科学.-1981.(4).-101
·解缙和《永乐大典》/张国朝//辞书研究.-1983.(1).-166
·张宇初与《永乐大典》/冯千山//上海道教.-1992.(1).-22~25
·张元济与《永乐大典》/柳和城//图书馆杂志.-1992.(3).-51~53
·解缙与《永乐大典》/黄荣祥//江西图书馆学刊.-).-59-60
·永乐皇帝与《永乐大典》/王月喜//沧桑.-1997.(6)
·解缙与《永乐大典》/龚花萍//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6)
·鲁迅郑振铎与《永乐大典》/崔石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3)
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
·永乐大典现存卷目/袁同礼//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4(1925-12)
·永乐大典现存卷数续目/袁同礼//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2:4(1927-1)
/刘国钧//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3:1(1927-1 ,8)
·永乐大典内辑出之佚书目/赵万里//北平图书馆月刊.-2:3,4(1929)
·馆藏永乐大典提要/赵万里//北平图书馆月刊.-2:3,4(1929)
·永乐大典现存卷目表/袁同礼//北平图书馆月刊.-2:3,4(1929)//北平图书馆馆刊.-7:1(1933-2)//图书季刊.-新1:3(1939-9)
·永乐大典存目/袁同礼//北平图书馆馆刊.-6:1(1932-2)
·永乐大典展览的意义/赵万里//文物参考资料.-1951.2卷 9
·崇高的友谊--苏联送还我国永乐大典十一册/王重民//文物参考资料.-
2卷:9(1951)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交还永乐大典的重大意义/赵万里//文物参考资料.-1956.
·苏联列宁图书馆送还给中国人民的永乐大典/赵万里//文物参考资料.-1956.
(总66).-22
·国宝复出始末--《永乐大典》的编纂和孙洪林的献书/王文光 //
大众日报.-.-4
·山东掖县社员孙洪林慷慨捐献国宝,北京图书馆新收藏一册《永乐大典》(附沙青:国宝复出记--《永乐大典》(卷三五一八-三五一九)自山东掖县归来)
//北京晚报.-.-1
·社员孙洪林?宝"记--两卷《永乐大典》副本原本是怎样重新发现的/王文光//文汇报.-.-2
·北图藏明内府写本《永乐大典》述略/陈杏珍//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
(4).-124-126
·永乐大典现存卷目表/袁同礼编.-北平:北平图书馆,1933
·北京图书馆藏永乐大典卷目考/陈恩惠著.-北京:北京图书馆,1960
·记四川大学珍藏的一册明嘉靖抄本《永乐大典》/陈德富//历史知识.-1982.(5).-35
美国国会图书馆
·记国会图书馆藏永乐大典/王重民//辽海引年集.-1947
·剑桥会有"一部"《永乐大典》吗?/柳和诚//读书.-2000.(6)
【文献研究】
·书傅藏《永乐大典》本《南台备要》后/陈垣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63.(1).-1//陈垣史学论著选//陈垣学术论文集
·《永乐大典》有关宋慈的记载/朱家源//社会科学战线.-1980.(4).-347
·《永乐大典》本《宋会要》增入书籍考/王云海//文献.-1980.(3辑).-116
·《宋会要辑稿》述论/韩长耕//中国史研究.-1996.(4)
·《解开&宋会要&之谜》读后/杨渭生//历史研究.-1997.(3)
·浅谈《宋会要辑稿》记时之谈/王蓉贵//四川大学学报.-1999.(2)
·《旧五代史》辑补-辑自《永乐大典》/张凡//历史研究.-1983.(4).-111
·《旧五代史》辑本之检讨与重新整理之构想/陈智超//史学史研究.-1999.(4)
·清辑《旧五代史》评议/陈尚君//学术月刊.-1999.(9)
·《永乐大典》地方志存目校印一则//廖盛春//广西地方志.-1994.(6)
·《永乐大典》残存《长编》宋神宗朝记事补校/梁太济//文献.
-1994.(2).-253-266
·《永乐大典》所载《元一统志·陈亮传》考释/邓广铭//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2).-91-97
·读缪荃孙抄校本《永乐大典·顺天府》/张玉范//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4).-91
·《永乐大典·顺天府》拾遗/黄燕生//文献.-1996.(1).-208-220
·《永乐大典》杭州方志辑考/黄燕生//浙江方志.-1989.(2).-25-30
·《永乐大典》绍兴方志辑考
上/黄燕生//浙江方志.-1991.(6).-39~42
·《永乐大典》绍兴方志辑考 下/黄燕生//
浙江方志.-1992.(8).-37~42
·《永乐大典》所录湖北方志考/罗新//湖北方志.-1988.(3).-49-51
·《永乐大典》湖州方志辑考/黄燕生//浙江方志.-1990.(6).-26-31
·现存福建第三种宋修方志--《永乐大典》辑本《临汀志》/廖天敏//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5.(1).-5
·《永乐大典·南宁府志》及其价值/姜纬堂//学术论坛.-1986.(5).-50
·所谓"永乐大典本交州记"/张秀民著//图书馆.-1962.(4).-52
·《永乐大典》中的《南海志》/杨宝霖//广东史志.-1987.(2).-43
·《永乐大典》本《水经注》跋/王国维//观堂集林,2
·永乐大典本水经注破镜重圆记(发扬共产主义的协作精神,北大图书馆移赠北京图书馆)//人民日报.-.-6
·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附:永乐大典卷9561引元河南志的古代洛阳图十四幅/考古研究洛阳发掘队//考古学报.-1959.(2).-15
·《永乐大典》地图考录/黄燕生//文献.-1988.(4).-145-164
·南宋人所传金中都图--兼辨《永乐大典》本唐大安宫图之误/徐苹芳//文物.-1989.(9).-54-58
·《永乐大典》与《马可波罗游记》/杨志玖//津图学刊.-1997.2
·《永乐大典》中的太原地名/王宝库//中国地名.-1991.(1).-15-17
·永乐大典本水经注/郦道元著.-东京:中文出版社,1983
·从《永乐大典》析《离骚》中两句诗/陈伯雄//艺谭.-1987.(1).-73
·《永乐大典》所引杜甫诗辑考/胡可先//杜甫研究学刊.-1992.(1).-65~71
·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论考/钟仕论;
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5).-113-118
·见于《永乐大典》的若干宋集考/孔凡礼//文史,18
·宋代别集拾遗六种--《永乐大典》诗文辑佚/栾贵明//古代文学研究集
·陈亮、陆游集拾遗--《永乐大典》诗文辑佚之一/栾贵明//文学评论.-1981.(1).-45
·杨万里、尤袤集拾遗--《永乐大典》诗文辑佚之二/栾贵明//文学评论.-1981.(2).-142
·苏轼、苏辙集拾遗--《永乐大典》诗文辑佚之三/栾贵明//
文学评论.-1981.(5).-123
·《永乐大典》中南宋诗人姓名考异九则/费君清//
文献.-1988.(4).-281-284
·《永乐大典》中发现的江湖集资料论析/费君清//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50
·《永乐大典》江湖诗补辑/费君清//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9.(4).-45-52
·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直斋书录解题所载之词/唐圭璋辑//词学季刊.-1:1(1933-4)
·永乐大典所收宋元人词补辑/周泳先//词学季刊.-2:4
·《永乐大典》中发现《西游记》/张忠辉//图书馆建设.-2000.(1)
·《永乐大典》中发现《西游记》不足所闻/郎菁//图书馆建设.-2000.(6)
·明补通俗历史演义故事《国朝忠传》摭谈/苏铁戈//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2).-89-92
·《永乐大典》所收《国朝忠传》为小说论/朱恒夫//南京师大学报.-2001.(2)
·《永乐大典》佚卷的宝贵资料-读《纯常子枝语》札记/李伟国//文献.-1985.(17辑).-92
·记永乐大典内之戏曲/赵万里//北平图书馆月刊.-2:3,4(1929)
·《永乐大典》所收宋元戏文三十三种考/谭正璧//话本与古剧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补/胡竹安//中国语文.-1983.(5).-375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语词释义辨补/王//语言研究.-1985.(1).-74
·试论南戏体制--读《永乐大典戏文三种》/郝朴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5).-44
·古南戏《张协状元》钩沉--读《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赵日和//地方戏艺术.-1986.(3).-64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补注/胡雪冈//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8.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补正/王季思//文献.-1991.(1).-3-13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简说/郝延霖//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76~78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钱南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四库辑本别集拾遗》/栾贵明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世界失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