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光谱定性研究分析时,为什么要用哈特曼光阑

《仪器分析》课实验教案_仪器分析课实验教案_doc_大学课件预览_高等教育资讯网
仪器分析课实验教案:《仪器分析》课实验教案
分类: 格式: 日期:日
实验一 发射光谱定性分析一、目的与要求1.学习利用光谱图比较法进行光谱定性分析的操作方法。2.学会使用摄谱仪和光谱投影仪以及谱片的显影和定影方法。二、实验原理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是根据受激发的物质所发射的光谱来判断其组成的一门技术。在室温下,物质中的原子处于基态(E0),当受外能(热能、电能等)作用时,核外电子跃迁至较高的能级(En),即处于激发态,激发态原子是十分不稳定的,其寿命大约为10-8s。当原子从高能级跃迁至低能级或基态时,多余的能量以辐射形式释放出来。其辐射能量与辐射波长之间的关系用爱因斯坦――普朗克公式表示:△E=En-Ei=hc/λ (1)式中,En、Ei为高能级和低能级的能量,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λ为波长。当外加的能量足够大时,可以把原子中的外层电子从基态激发到无限远,使原子成为离子,这种过程称为电离。当外加能量更大时,原子可以失去二个或三个外层电子成为二级离子或三级离子,离子的外层电子受激发后产生的跃迁,辐射出离子光谱。原子光谱和离子光谱都是线状光谱。由于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受激后只能辐射出特征光谱。这种特征光谱仅由该元素的原子结构而定,与该元素的化合物形式和物理状态无关,这就是发射光谱定性分析的依据。定性分析就是根据试样光谱中某元素的特征光谱是否出现,来判断试样中元素是否存在及其大致含量。决定试样中有何种元素存在,不需要将该元素的所有光谱线都找出来,一般只要找出2-3条灵敏线,所谓灵敏线也叫最后线,即随着试样中该元素的含量不断降低而最后消失的谱线,它具有较低的激发电位,因而常常是共振线。用发射光谱进行定性分析,是在同一块感光板上并列摄取试样光谱和铁光谱,然后在光谱投影仪上将谱片放大20倍,使感光板上的铁光谱与“元素光谱图”上的铁光谱重合。此时,若感光板上的谱线与“元素光谱图”上的某元素的灵敏线相重合,即表示该元素存在。还可以根据元素所出现的谱线,找出其谱线强度的最小级次,按表估计该元素的大概含量。三、仪器与试剂仪器:31WIA平面光栅摄谱仪,ADE-20型交直流电弧发生器,WTY型光谱投影仪,秒表,天津紫外Ⅰ型感光板。试剂:显影液,定影液。试样:铜合金试样,铝合金试样,未知试样,光谱纯石墨电极。四、实验步骤1.仪器装置(1)31WIA平面光栅摄谱仪①电极架电极用金属夹固定在电极架上,电极的位置可以上下、左右、前后移动。在燃弧前,利用照光灯调节好电极的位置,使其光影间隙充满中间光阑,使分析隙(即电极间的放电区)处在光路中,起弧后使激发光进入摄谱仪。②三透镜照明系统其作用是使光源发出的光较多地进入狭缝,使狭缝各点上照度均匀,靠近电极架是第一透镜,它将电极成象(倒象)在第二透镜架上的遮光板上,第二透镜架上装有一遮光板称“中间光阑”,板上有六个不同高度的长方形孔,孔的高度由数字标出,中间光阑的作用一是用以调节电极间的距离,使每次测定总是截取光源同一部分,可保证弧光沿着光轴进入摄谱仪,二是起弧时,红热的电极辐射出连续背景,由遮光板遮去,仅使弧光通过遮光板上的孔而进入摄谱仪,第一、二透镜起聚光作用,第三透镜贴近狭缝,其作用是保证入射光束充满准直透镜,三只透镜保持相对距离,经调整固定后不得随便移动。③狭缝及调节机构狭缝是一个精密部件,由两片锋利刀片组成,谱线是狭缝单色像,狭缝的任何缺损和沾污会直接影响谱线轮廓和强度的均匀性,使用时要防止碰伤刀口,狭缝宽度最小不能低于2μm,决不允许小于零。狭缝调节机构包括调焦和调倾角。调焦目的是调节狭缝处于反光镜焦平面上,使狭缝成象清晰,由狭缝后面调节鼓轮进行。倾角是指调节狭缝的倾斜角,使谱线平行于板移方向,以免两行光谱产生错位,由倾角调节器进行,随着光栅转角的变化,狭缝倾角也将变化。④哈特曼光阑哈特曼光阑位于第三镜和狭缝之间,用于控制狭缝使在光谱板上得到不同高度、不同位置的光谱。作定性分析时,每摄一次谱,移动一次光阑位置、定量分析时,每更换一个样品,应移动暗盒位置。哈特曼光阑转盘上还装有阶梯减光板,它是在石英基片上用真空镀膜法蒸镀成三阶或九阶透明不同的区域构成。其作用是使进入光谱仪的光能量按一定比例减弱,逐渐改变底板的曝光量,以便制作光谱底板的乳剂特性曲线。⑤暗盒暗盒是放置感光板的,感光板的尺寸为90×240mm,装感光板时,乳剂面应朝向光路。将暗盒装到摄谱仪上,用偏心轮夹紧,摄谱前,抽出暗盒挡板。⑥31WIA型平面光栅摄谱仪技术参数工作波段:200.0-600.0nm;摄谱仪焦距:1050mm;光栅:1200条/mm;刻划面积:30×60mm;闪跃波长:300.0nm;线色散率:0.8nm/mm;一次摄谱范围:190.0nm(清晰范围140.0nm);理论分辨率:72000;狭缝:对称开放式;宽度0-300μm;宽度分度值:0.001mm;有效高度10mm。(2)光谱投影仪摄谱仪拍摄的光谱底板放在光谱投影仪上,放大20倍,与已知物质光谱或标准光谱图作比较,是进行光谱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主要工具。常用的是国产WTY型光谱投影仪。2 实验操作(1)摄谱前准备①加工好石墨电极,将试样装入电极,做好记录,并装到电极架上。②合金棒电极可直接装在电极架上。③暗室中将感光板装入暗盒,并将暗盒装在摄谱仪上,拉开挡板。④调节好仪器工作参数中心波长、狭缝宽度、倾角、焦距、哈特曼光阑、板移(即暗盒位置)利用电极架对光灯调整电极位置,观察遮光板上电极成像位置。在自动曝光控制器上选择好预燃时间和曝光时间。(2)摄谱条件工作电流5.5A狭缝9μm 焦距11 倾角5.1中心波长3200预热时间Fe棒0秒;Cu棒6秒遮光板3.2曝光时间Fe棒5秒;Cu棒15秒(3)摄谱按下起动按纽,预燃开始(对光灯熄,光源激发,预燃指示灯亮),额定时间后,预燃结束,曝光开始(快门打开,曝光指示灯亮)。经一定时间,曝光结束,光源停止激发,快门闭,一次摄谱结束,同样进行下次摄谱。全部摄谱结束,推进暗盒挡板,切断电源。(4)暗室操作将配好的显影液、定影液分别倒入盘内,调节显影液、定影液温度18~22℃,在红灯下将感光板乳剂面向上放在显影液内,显影3-4min,在显影过程中要不断摇动搪瓷盘使显影均匀,到时间取出感光板,用清水漂洗一下,放入定影液中,定影至完全透明,再将感光板放在清水中冲洗15min(注意流水不能直接冲洗在谱片的乳剂面上)取出凉干。(5)查谱将谱片放到投影仪的谱片台上,乳剂面朝上,长波在左面,转动谱片上下、左右移动纽,使拍摄的铁谱和“元素光谱图”上的铁谱重合,逐段检查试样谱线中有哪些谱线和“元素光谱图”上标出的有关元素的灵敏度相重合,对试样中每一种元素要查出2~3条灵敏线才能确定试样有该元素存在,根据谱线出现多少和强度,确定元素存在与否及大致含量。五、结果与讨论根据查谱结果,列出未知试样中的组分及其含量范围。六、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1.激发光源为高电压、高电流装置,要注意安全,遵守操作规程。换电极时,手只能接触电极架上的绝缘部分;2.对精密光学仪器,不准用手或布去擦试光学表面,不准移动其位置;3.电弧有强烈紫外线灼伤眼睛,点弧时,注意放好防护玻璃;4.开始摄谱前,打开通风设备,使金属蒸气排出室外。七、思考题1.简述摄谱仪以下参数的作用中间光阑、狭缝、倾角、焦距2.光谱定性分析时,采用何种光源好,为什么?3.在光谱定性分析中,拍摄铁光谱和试样光谱时,为什么要固定暗盒位置而移动光阑,而不能固定光阑移动暗盒。4.本实验所用摄谱仪的倒线色散率8.3A/mm,暗盒尺寸240mm×90mm拍谱中心长3200,其摄谱的波长范围。实验二 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水中镁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操作方法;2.掌握实验条件的选择和干扰抑制剂的应用;3.了解从回收率来评价分析方案和测得结果的方法;4.通过自来水中镁的测定掌握原子吸收法的实际应用。二、实验原理:原子吸收光谱:光源发射的被测元素的特征辐射,通过样品蒸气时,被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由光源辐射的减弱程度求得样品中被测元素的含量。定量分析依据:在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 & 吸收线的半宽度(即锐线光源)的条件下,光源发射线通过一定厚度的原子蒸气,并被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吸光度 A与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数之间,遵循朗伯―比尔定律I0A = lg ― = K C LI原子吸收条件:在原子吸收分析中,测定条件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对测定的灵敏度、准确度和干扰情况均有很大影响。过大―发射线变宽,工作曲线弯曲,灵敏度降低,灯寿命减小。1.灯电流:空心阴极灯的灯电流{过小―发光强度弱,发光不稳定,信噪比下降∴在保证灯电流稳定和输出光强适当的条件下,尽可能选用较低的灯电流(通常以标明的最大电流的 作工作电流为宜。2.燃助比:指燃气、助燃气流量的比值,直接影响试样的原子化效率。(使被测元素原子化,需高温火焰,燃助比指火焰的构成)。正常焰―燃气和助燃气的比例符合化学计量关系,C2H2+ O2+10N2 = 2CO2+H2O+10N2(温度高、干扰小、背景低、稳定性好,适合许多元素的测定)富燃焰―燃助比提高,燃气量增大,火焰呈黄色,层次模糊,温度稍低,火焰呈还原性气氛,适合易形成难离解氧化物元素测定。贫燃焰―燃助比下降,燃气量减小,氧化性较强,温度较低,适合易离解、易电离元素的原子化,如碱金属。3.燃烧器的高度:火焰高度不同,火焰温度和火焰气氛(性质)不同,产生基态原子浓度也就不同。三、仪器与试剂:仪器:GGX-1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乙炔钢瓶,空气压缩机、镁空心阴极灯容量瓶、50ml 17只; 100ml 1只吸量管:1 ml 1只; 5 ml 3只烧杯 表面皿2.试剂:镁储备液 1.000mg·ml-1 镁工作液 10.00 mg·ml-1锶溶液 1.00ml≈10mgSr四、实验步骤1.仪器结构与性能:GGX-1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是单道单光束型原子吸收光谱仪。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满足一般分析的基本要求。仪器主要由锐线光源、火焰原子化器、分光器和检测器四部分组成。(1)光源光源作用是辐射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它应满足能发射出比吸收线窄得多的锐线,有足够的发射强度、稳定、背景小等条件,目前用得最多的是空心阴极灯。它由封在玻璃管中的一个钨丝阳极和一个由被测元素金属制成的圆筒状阴极组成,内充低压氖气或氩气。当在阴、阳极之间加上电压时,气体发生电离,带正电荷的气体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轰击阴极,使阴极表面的金属原子溅射出来,金属原子与电子、惰性气体原子及离子碰撞激发而发出辐射。最后,金属原子又扩散回阴极表面重新沉积下来。测定每种元素,都要用该元素的空心阴极灯。(2)原子化装置原子化装置的作用是将试样中待测元素变成基态原子蒸气。火焰原子化器包括雾化器和燃烧器两部分。雾化器将试样雾化,喷出的雾滴碰在撞击球上,进一步分散成细雾。试液经雾化后,进入予混合器,与燃气混合,较大的雾滴凝聚后经废液管排出,较细的雾滴进入燃烧器,常用的缝式燃烧器,缝长100-110mm,缝宽0.5-0.6mm适用于空气一乙炔焰。气路系统是火焰原子化器的供气部分。气路系统中,用压力表、流量计来控制和测量气体流量,乙炔由钢瓶供给,乙炔钢瓶应远离明火,通风良好。(3)光学系统外光路系统使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共振线正确通过燃烧器上方的被测试样的原子蒸气,再射到单色器狭缝上。分光系统由光栅,反射镜和狭缝组成。分光系统的作用是将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的谱线分开。通常是根据谱线结构和欲测的共振线附近是否有干扰线来决定单色器狭缝宽度。例如,若待测元素光谱比较复杂(如铁族元素,稀土元素等)或有连续背景的,则狭缝宜小,若待测元素的谱线简单,共振线附近没有干扰线(如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则狭缝可较大,以提高信噪比,降低检测限。(4)检测系统检测系统由检测器、放大器、对数转换器、显示和打印装置组成,光电倍增管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放大,对数转换,使指示仪表上显示出与试样浓度成线性关系的数值,再由记录器记录或用微机处理数据,并打印或在屏幕上显示。光电倍增管是由光阴极和若干个二次发射极(又称打拿极)组成。在光照射下,阴极发射出光电子,被电场加速并向第一个打拿极运动。每个光电子平均使打拿极表面发射几个电子,这就是二次发射。二次发射电子又被加速向第二个打拿极运动。此过程多次重复,最后电子被阴极收集。从光阴极上产生的每一个电子,最后,可使阳级上收集到106-107个电子,打拿极越多,放大倍数越大。(5)主要技术参数波长范围:190nm C 860nm;光栅刻线1200条/mm;闪跃波长250nm;理论分辨率60000;线色散倒数23.8nm/mm。(6)仪器测量操作①开启稳压电源开关,安装待测元素空心阴极灯。②打开主机电源开关,然后打开待测元素空心阴极灯电源开关,用灯电源粗、细调旋钮调节所需的灯电流。③按下透射比选择开关(T%),调节狭缝宽度。转动波长手动开关,调至元素分析线波长附近,用手动波长调节,采用能量峰值法,找到待测元素示值波长准确位置。④采用能量峰值法,调节空心阴极灯处于最佳位置,即调整外光路。⑤检查并调节燃烧器高度。开空气压缩机,调节出口压力。⑥打开乙炔气钢瓶开关,调节出口压力为0.08MPa左右。左手开启乙炔气阀门,点火。⑦按下吸光度测量开关。喷入空白溶液,调节光电倍增管负高压(灵敏度调节),将吸光度调至零。⑧依次喷入标准系列溶液及试样溶液,测其吸光度值,记录测定数据,并做好结果处理⑨测定结束后,用去离子水喷雾清洗2~3min,空烧2~3min。⑩关机时,首先关乙炔气钢瓶压力调节阀,待管路内乙炔燃尽后,再关空气压缩机。然后,关闭空心阴极电源开关。将仪器各个旋钮复位,关光电倍增管负高压电源,最后关闭仪器总电源开关。11将各种容器清洗干净,摆放在初始位置备用。填写仪器使用记录。2.测定镁的工作条件波长 285.2nm灯电流 3mA缝宽 0.1mm火焰 空气-乙炔3.实验操作(1)燃气和助燃气比例的选择:吸取Mg标准溶液(10μg/mL)2.0mL于50mL容量瓶中,加锶溶液2.0ml,用水稀释到刻度,摇匀。调好空气压力(0.2MPa)和流量,用去离子水调零,然后固定乙炔压力(0.05MPa),改变乙炔流量,进行吸光度测定,记录各种压力、流量下的吸光度。在每次改变乙炔流量后,都要用去离子水调节吸光度为零(下面实验均相同),选择出稳定性好而吸光度又较大的乙炔-空气的压力和流量。(2)燃烧器高度的选择:使用最佳乙炔-空气压力和流量,改变燃烧器的高度,测定镁的吸光度,选择出稳定性好而吸光度又较大的燃烧器高度。(3)干扰抑制剂锶溶液加入量的选择:吸取自来水5.0mL 6份分别加到6只50mL容量瓶中,加入2mL 1+1 HCl,分别加入锶溶液0、1、2、3、4、5、mL,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在上面选择最佳操作条件下,依此测定各瓶吸光度,由测得的稳定性好且吸收光度较大的条件中选择出抑制干扰最佳的锶加入量。(4)标准曲线的绘制:6只5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0.0、10、20、30、40、50μg镁标准溶液,每瓶中加入最佳量的锶溶液,用最佳的操作条件,依次测定各瓶溶液的吸光度,并绘出标准曲线。(5)自来水水样的测定:准确吸取5.00mL自来水样两份分别置於50mL容量瓶中,加入最佳量的锶溶液定容到刻度,用选定的操作条件测出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出水样中镁的含量m(μg)并算出水样中镁的浓度C: mC(mg/L)=―(μg/mL) V―水样体积(mL)V(6)回收率的测定:准确吸取已测得镁量的自来水样5.00mL两份,置於50mL容量瓶中,加入已知量的镁标准溶液(总的镁量应能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再加最佳量的锶溶液,稀释至刻度,按以上操作条件,测出其吸光度,并查出镁量。回收率=测得总镁量-水样中镁量 加入镁量×100%五、结果与讨论1.绘制吸光度――燃气 流量曲线,找出最佳燃助比。2.绘制吸光度――燃烧器高度 曲线,找出最佳燃烧器高度。3.绘制吸光度――锶溶液加入量 曲线,找出最佳锶溶液加入量。4.求出自来水中镁的浓度。六、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1.实验时,要打开通风设备,使金属蒸气及时排出室外;2.点火时,先开空气,后开乙炔,熄火时,先关乙炔,后关空气,室内若有乙炔气味,应立即关闭乙炔气源,开通风,排除问题后,再继续实验。3.更换空心阴极灯时,要将灯电流开关关掉,以防触电和造成灯电源短路。4.排液管应水封,防止回火。5.钢瓶附近严禁烟火。七、思考题1.如何选择最佳实验条件,实验时,若条件发生变化,对结果有无影响?2.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为什么单色皿位于火焰之后,而紫外分光光度计中单色皿位于试样之前?3.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与可见分光光度法有何不同?有哪些相同地方?4.什么叫回收率。一个精确的分析方案,其几次测定的回收率的平均值应是什么数值?如分析方案测得结果偏高或偏低,则其回收率应是怎样的?是否可以利用回收率来校正测得结果?如何进行校正?八、参考书目1.张剑荣,戚苓,方惠群等.仪器分析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3.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实验三 紫外吸收光谱的绘制及有机化合物的鉴定一、实验目的与要求:学习紫外吸收光谱的绘制方法,并利用吸收光谱对化合物进行鉴定;了解溶剂的性质对吸收光谱的影响,能根据需要正确选择溶剂;学会UVC85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二、实验原理:吸收光谱――以不同波长的光依次通过一定浓度的被测物质,并分别测定每个波长的吸光度。以波长λ 为横坐标,吸光度A 为纵坐标。所得到的曲线为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指波段范围处于近紫外的吸收光谱。分子吸收光谱的比较紫外光谱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波段远紫外 10-200nm近紫外 200-400nm400――800nm0.75um―1000um产生机理分子吸收紫外辐射后引起的外层电子跃迁。电子光谱分子吸收可见光后引起的外层电子跃迁。电子光谱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引起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振―转光谱。研究对象不饱和有机物,特别是共轭体系有机物。无机物分子在振动过程中伴随偶极矩变化的化合物(利用紫外光谱可对有机物进行鉴定及结构分析)。紫外吸收光谱的特点:图形比较简单、特征性不强,当不同的分子含有相同的发色团。它们的吸收光谱的形状就大体相似,所以该法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紫外光谱对共轭体系的研究,如利用分子中共轭程度来确定未知物的结构有独特的优点。所以紫外光谱是对有机物进行定性鉴定及结构分析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本实验主要完成以下几个内容:1.定性分析(未知芳香族化合物的鉴定):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标准比较法:测绘未知试样的紫外吸收光谱并同标准试样的光谱图进行比较。当浓度和溶剂相同时,如果两者的图谱相同(曲线形状。吸收峰数目、λmaa 和εmaa )说明两者是同一化合物。2.纯物质中杂质的检查:一些在紫外光区无吸收的物质,如果其中有微量的对紫外光具有高吸收系数的杂质也可定量的检出。如乙醇中杂质苯的检查,纯乙醇在200-400nm 无吸收如果乙醇中含微量苯,则可测到,200nm强吸收(ε=8000)255nm弱吸收(ε=215。群峰)。3.溶剂性质对吸收光谱的影响:溶剂的极性对化合物吸收峰的波长、强度、形状以及精细结构都有影响。极性溶剂有助于n→π* 跃迁向短波移动;π→π* 长 ;并使谱带的精细结构完全消失,所以实验中分别以极性不同的正己烷、乙醇、水为溶剂,了解溶剂极性对吸收光谱的影响。三、仪器与试剂:1,UV―850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带盖石英比色皿;2.容量瓶 若干;3.水扬酸(ε=138)4.无水乙醇5.苯6.正己烷7.去离子水四、实验步骤;1.仪器的基本结构(分四部分):光源:氢灯或氘灯。光谱范围在180―400 nm(氘灯中充以同位素代替氢,辐射强度比氢灯大4―5倍);单色器:作用是将连续光源分光,分离出所需的足够窄波段的光束;吸收池;检测器;蓝敏光电管。2.仪器操作方法:(1) 打开外设电脑,进入桌面上的UV―8500图标,开仪器主机。(等待灯预热及仪器自检约5分钟)。计算机显示“就绪”;(2) 进入“波长扫描””OK”;(3)设置参数;(4)“启动” 计算机自动描绘出吸收曲线并给出λmax,A3.试样制备及测定:定性分析;领取未知试样的溶液,以去离子水为参比,用1cm 石英比色皿,在220―360nm 范围内测吸收光谱。乙醇中杂质苯的检出:以纯乙醇为参比液,以含杂质乙醇为试液,在220―280nm范围测绘紫外吸收光谱。溶剂性质对吸收光谱的影响:分别以正己烷、乙醇、水为溶剂配制水扬酸浓度为15mg·L-1溶液,以相应的溶剂作参比液,测绘各溶液在220―350nm的吸收光谱。五、结果与讨论:记录未知化合物的吸收光谱的条件(波段、A),确定峰值波长,并计算εmax,与标准图谱进行比较,确定化合物名称。水扬酸的参数:C=15mg·L-1 A=ε·Cmol.L·Lcmλmax=231.5nm A=0.7504 ε1=8420mol-1·cm-1·Lλmax=296.5nm A=0.4090 ε2=4520mol-1·cm-1·L2.记录乙醇试样的吸收光谱及实验条件,根据吸收光谱确定是否有苯吸收峰,峰值波长是多少?纯乙醇 CH3-CH2OH是饱和醇,在200―400nm 无吸收苯 在紫外区有三个吸收带π→π* 180-184nm ε= (远紫外意义不大)π→π* 200-204nm ε=8000 (在远紫外末端也不常用)π→π* 230-270nm ε=204 (弱吸收的 带π→π*这是苯环的精细结构或苯带,常用来识别芳香族化合物)。3.记录不同溶剂的水扬酸的吸收光谱及实验条件,比较吸收峰的变化,了解溶剂的极性对吸收曲线的波长、强度的影响。π→π*跃迁红移溶剂极性增大 为什么?n→π* 跃迁紫移正己烷乙醇水极性π→π*235.5nm236nm231.5nm红移n→π*307.5nm304.5nm296.5nm紫移六、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1.本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光谱纯或经提纯处理;2.石英比色皿每换一种溶液或溶剂必须清洗干净,并用被测液荡洗三次。3.注意仪器开关顺序:先开外设计算机,再开仪器主机。关时相反。七、思考题:1.试样溶液浓度过大或过小,对测量有何影响?应如何调整?2,εmax值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四 红外吸收光谱的测定及结构分析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红外光谱法进行物质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能够利用红外光谱鉴别官能团,并根据官能团确定未知组分的主要结构;2.了解红外光谱测定的样品制备方法;3.学会红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二、原理红外吸收光谱法是通过研究物质结构与红外吸收光谱间的关系,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的,红外光谱可以用吸收峰谱带的位置和峰的强度加以表征。测定未知物结构是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一个重要用途。根据实验所测绘的红外光谱图的吸收峰位置、强度和形状。利用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来确定吸收带的归属,确认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并推断分子的结构,鉴定的步骤如下:(1)对样品做初步了解,如样品的纯度、外观、来源及元素分析结果,及物理性质(分子量、沸点、熔点)。(2)确定未知物不饱和度,以推测化合物可能的结构;(3)图谱解析①首先在官能团区(cm-1)搜寻官能团的特征伸缩振动;②再根据“指纹区”(cm-1)的吸收情况,进一步确认该基团的存在以及与其它基团的结合方式。三、仪器与试剂1.红外分光光度计(IR-440型);2.手压式压片机(包括压模等);玛瑙研钵;可拆式液体池;盐片等。3.试剂KBr(A·R);无水乙醇(A·R);滑石粉;对硝基苯甲酸;苯乙酮等。四、实验步骤1.仪器的基本结构 图1.4-1 红外分光光度计结构图2.操作步骤(1)按下仪器电源总开关,预热10min后,打开参比、样品光束闸门;(2)记录纸及波数显示器的波数校正。使波数显示器显示5050cm-1,记录笔升至记录纸透光度为100%(有偏差可调100%校正旋纽)。(3)选择扫谱方式常规扫谱:将扫谱方式开关置于NORMAL;时间扫谱,将扫谱速率旋纽置于T档,选择一定波数,时间由横坐标来选择走纸速率。重复扫谱:固定在一个波数范围,调好数码盘的高低波数。在一张图纸上扫谱,扫谱方式置于OVERLAY。选择实验所需间隔时间及循环扫谱次数。把扫谱方式开关置于SEQUENTIAL可进行顺序重复扫谱。(4)将样品及参比置于样品托架和参比托架上,即可进行扫谱。3.样品制备(1)液体样品苯乙酮的制备及测试①液体吸收池法制备试样将可拆式液体样品池的盐片从干燥器中取出,在红外灯下用少许滑石粉混入几滴无水乙醇磨光其表面。再用几滴无水乙醇清洗盐片后,置于红外灯下烘干备用。将盐片放在可拆液池的孔中央,在盐片上滴一滴苯乙酮试样,将另一盐片平压在上面(不能有气泡)组装好液池。②试样测试将液体吸收池置于光度计样品托架上,进行扫谱。扫谱结束后,及时用CHCl或无水乙醇洗去样品,并按前面方法清洗盐片并保存在干燥器中。(2)固体样品对硝基苯甲酸的制备及测试采用压片法,将研成为2μm的粉未样品1―2mg与100―200mgKBr粉未混匀,放入压模内,在压片机上边抽真空边加压,制成厚约1mm,直径约10mm的透明薄片。将此片装于样品架上,先粗测透光率是否超过40%,若达到,即可扫谱。若未达到40%,需重新压片。扫谱结束后,取下样品架,取出薄片,按要求将模具、样品架等清理干净,妥善保管。五、结果与讨论1.根据苯乙酮的光谱进行图谱解析。在3000cm-1附近有四个弱吸收峰,这是苯环及CH3的C―H伸缩振动;在1600~1500cm-1处有2~3个峰,是苯环的骨架振动,所以可判定该化合物有苯环存在;在指纹区760、692cm-1处有2个峰,说明是单取代苯环;在1687cm-1处强吸收峰为C=0的伸缩振动,在1265cm-1出现强吸收峰,这是芳香酮的吸收;在1363cm-1及1430cm-1处的吸收峰分别为CH3的C―H对称及反对称变形振动,所以根据上述图谱分析此物质的结构与苯乙酮标准红外光谱比较,完全一致。2.根据对硝基苯甲酸的图谱进行解析在3020cm-1的吸收峰是苯环上的=C―H伸缩振动引起的。在1605cm-1、1511cm-1的吸收峰是苯环骨架C=C伸缩振动引起的。在817cm-1的吸收峰说明苯环上发生了对位取代。所以可初步推断其基本结构为在3000cm-1左右和1400cm-1左右的吸收峰是酸的吸收,在1530cm-1、1300c-1处是基团―NO2的吸收峰。所以推测是对硝基苯甲酸,再与对硝基苯甲酸的标准红外图谱比较。六、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1.制备试样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红外图谱的准确性,所以对液体样品,应注意使盐片保持干燥透明,每次测定前后均应用无水乙醇及滑石粉抛光,在红外灯下烘干。对固体样品经研磨后也应随时注意防止吸水,否则压出的片子易沾在模具上。2.扫谱前应注意调整好记录纸的准确位置。3.记录笔不用时,套上笔套,否则墨水干后堵塞笔尖。4.仪器注意防震、防潮、防腐蚀。七、思考题为什么红外分光光度法要采取特殊的制样方法?2.影响基团振动频率的因素有哪些?这对于由红外光谱推断分子的结构有什么作用?.实验五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荧光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2.了解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3.了解F-25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二、原理多数分子在常温下处在基态最低振动能级,产生荧光的原因是荧光物质的分子吸收了特征频率的光能后,由基态跃迁至较高能级的第一电子激发态或第二电子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分子,通过无辐射去活,将多余的能量转移给其他分子或激发态分子内振动或转动能级后,回至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再以发射辐射的形式去活,跃迁回至基态各振动能级,发射出荧光。荧光是物质吸收光的能量后产生的,因此任何荧光物质都具有两种光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抗坏血酸在氧化剂存在下,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脱氢抗坏血酸与邻苯二胺作用生成荧光化合物,此荧光化合物的激发波长是350nm,荧光波长(即发射波长)为433nm,其荧光强度与抗坏血酸浓度成正比。若样品中含丙酮酸,它也能与邻苯二胺生成一种荧光化合物,干扰样品中抗坏血酸的测定。在样品中加入硼酸后,硼酸与脱氢抗坏血酸形成的螯合物不能与邻苯二胺生成荧光化合物,而硼酸与丙酮酸并不作用,丙酮酸仍可以发生上述反应。因此,在测量时,取相同的样品两份,其中一份样品加入硼酸,测出的荧光强度作为背景的荧光读数。由另一份样品不加硼酸,样品的荧光读数减去背景的荧光读数后,再与抗坏血酸标准样品的荧光读数相比较,即可计算出样品中抗坏血酸的含量。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组织捣碎机,离心机,荧光分光光度计(F-2500)2.试剂:①百里酚蓝指示剂(麝香草酚蓝):称0.1g百里酚蓝,加0.02mol·L-1氢氧化钠溶液10.75mL溶解,用水稀释至200mL。变色范围pH1.2(红)~2.8(黄);②乙酸钠溶液:称取500g乙酸钠溶解并稀释至1L;③硼酸――乙酸钠溶液:称取硼酸9g,加入35mL乙酸钠溶液,用水稀释至1000mL(使用前配制);④邻苯二胺溶液:称取20mg邻苯二胺盐酸盐溶于100mL水中(使用前配制);⑤偏磷酸――冰醋酸溶液:称取15g偏磷酸,加入40mL冰醋酸,加水稀释至500mL过滤后,贮存于冰箱中;⑥偏磷酸――冰醋酸――硫酸溶液:称取15g偏磷酸,加入40mL冰醋酸,用0.015mol·L-1硫酸稀释至500mL;⑦抗坏血酸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500g抗坏血酸溶于偏磷酸――冰醋酸溶液中,定容至500mL容量瓶中,此标准溶液浓度为每毫升相当于1mg的抗坏血酸(每周新鲜配制);吸取上述溶液5mL,再用偏磷酸――冰醋酸溶液定容至50mL,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0.1mg的抗坏血酸标准溶液(每天新鲜配制);⑧溴;⑨活性碳:取50g活性碳加入250mL10%盐酸,加热至沸,减压过滤,用蒸馏水冲洗活性炭,检查滤液中无铁离子为止,再于110~120℃烘干备用。四、实验步骤1.仪器操作条件2.绘制标准曲线:(1)将制备好的50mL标准溶液(含抗坏血酸0.1mg/mL)倒入三角瓶中,再往三角瓶中加入2~3滴溴(在通风橱内进行),摇匀变微黄色后,通空气将溴排净,使溶液恢复为无色,若用活性炭为氧化剂,加1~2g活性炭摇匀1分钟,过滤。(2)取2只50mL容量瓶,各加入刚处理过的溶液1.0mL,其中一只容量瓶中再加入20mL乙酸钠溶液,用水定容至刻度,此液作为标准溶液。另一只容量瓶中加入20mL硼酸――乙酸钠溶液,用水定容至刻度,此液作为标准空白溶液。(3)取5支带塞的刻度试管,一支试管中加入2.0mL标准空白溶液,另4支试管中各吸0.5、1.0、1.5、2.0mL标准溶液,再分别用蒸馏水定容至3.0mL。(4)避光反应:在避光的环境中,迅速向各管中加入5mL邻苯二胺溶液,加塞,振摇1~2分钟,于暗处放置35分钟。(5)荧光测定:选择上述最佳的仪器条件,记录标准溶液各浓度的荧光强度和标准空白溶液的荧光强度,标准溶液荧光强度减去标准空白溶液荧光强度计算相对荧光强度。3.样品测定:(1)样品处理:称取均匀样品10g(视样品中抗坏血酸含量而定,其含量约在1mg左右),先取少量样品加入1滴百里酚蓝,若显红色(pH=1.2),即用偏磷酸――冰醋酸溶液定容至100mL,若显黄色(pH=2.8),即用偏磷酸――冰醋酸――硫酸溶液定容至100mL,定容后过滤备用。 (2)氧化处理:将全部滤液转入三角瓶中加入1~2g活性炭振摇1~2分钟,过滤。或在通风橱中加2~3滴溴,以下操作与绘制标准曲线同。(3)取2只50mL容量瓶,各加入5.0mL经氧化处理的样液,再向其中一只加入20mL乙酸钠溶液,用水稀释至50mL作为样品溶液;另一只加入20mL硼酸――乙酸钠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作为样品空白溶液。(4)取2支带塞的刻度试管,1支试管中加2.0mL样品溶液为样液,另一根试管中加入2.0mL样品空白溶液作为空白,再分别用蒸馏水定容至3.0mL。(5)避光加邻苯二胺,以下操作与绘制标准曲线(4)、(5)部分同样进行,得出样品的相对荧光强度。五、数据处理1.绘制相对荧光强度对抗坏血酸溶液浓度的标准曲线。2.根据样品的相对荧光强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出样品溶液中相对应的抗坏血酸浓度,再根据抗坏血酸浓度计算出样品中抗坏血酸含量。六、注意事项1.样品中如有泡沫,可滴加几滴乙醇、戊醇或辛醇消泡。2.邻苯二胺溶液在空气中易氧化,颜色变暗,影响显色,所以应临用前配制。3.使用石英样品池时,应手持其棱角处,不能接触光面,用毕后,将其清洗干净。4.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很多,每次测定的条件很难完全控制一致,因此每次必须做工作曲线,且标准曲线最好与样品同时做。七、思考题1.测量未知试样时,其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如何获得?2.活性炭、溴作为抗坏血酸测定所用的氧化剂各有何优缺点?3.在进行维生素C测定时,我们把仪器的激发狭缝选择的较窄(2nm),而发射狭缝选择的较宽(10nm),能否反过来呢?为什么?实验六 化学发光法测定水中铬一、实验目的1.掌握化学发光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原理;了解化学发光测定仪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根据化学发光强度或发光总量来确定物质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称为化学发光分析法。化学发光现象自十九世纪以来即为人们所知悉,但其作为一种分子发射的专门技术应用在分析化学上却是近期的事情。人们在自然界中可以观察到一种醒目的化学发光例子,即大气上空的“晚霞“,这是原子气体化学反应所造成;其它常见的化学发光现象则有萤火虫和其它昆虫的生物发光。在碱性水溶液中,游离铬离子可催化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化学发光反应,产生λmax=425nm的化学发光。光强度与铬(Ⅲ)离子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据光强的大小即可测出铬(Ⅲ)的浓度。铬(Ⅵ)对发光反应无催化活性,不干扰铬(Ⅲ)的测定。若测定铬的总量,须先用亚硫酸处理水样,使铬(Ⅵ)还原为铬(Ⅲ),再进行测定。三、仪器与试剂1.化学发光测定仪(FT-632型),容量瓶,刻度吸管,液体加样器等。铬标准溶液:100μg·mL-1,0.2562g干燥的CrCl3·6H2O(A.R),溶于少量水中,转入500mL容量瓶定容,使用时逐级稀释到100μg·mL-1为操作液。3.鲁米诺溶液储备液:1×10-3mol/L。称取0.08856g鲁米诺,用1mol/LNaOH溶解,转入5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避光保存。分析液:2.5×10-4mol·L-1。量取125mL鲁米诺储备液,分别加入50mL 0.0100 mol/L 1.0×10-2mol·L-1 EDTA,4.2g NaHCO3,30gKBr及250mL二次水,用1mol·L-1NaOH调节pH为12,于500mL容量瓶中定容,避光保存,四小时后使用。4.过氧化氢溶液:6‰取0.5mL30%H2O2于250mL容量瓶中,用0.1mol·L-1NaOH溶液定容。四、实验步骤1.试液配制分别吸取100μg·mL-1的铬(Ⅲ)操作液0.0,0.2,0.4,0.6,1.0mL及1.0mL水样于5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5mL 2.5mol·L-1KBr溶液,5ml 1.0×10-2mol·L-1EDTA溶液,二次水定容。2.测定仪器通电后5分钟调增益至5.7,稳定半小时。测定时吸取0.2mL样品于小试管中,将试管置入样品池,转至测量位置,记录仪于扫描档,立即注射0.2mL鲁米诺与过氧化氢的等体积混合液,记录发光信号,绘制工作曲线,算出水样中的铬含量。实验完毕后,将增益调至零,再关仪器开关并清洗试管和注射器。五、结果与讨论据上述峰高数据绘制h―c工作曲线,求出试样中Cr(Ⅲ)浓度。六、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1.化学发光峰值强度与反应动力学过程有关,为获得良好的分析精密度,要求每次手动注射力度保持尽可能一致,若能采用流动注射分析技术(FIA),则分析精度会大大提高。2.使用仪器时,所用高压要小(增益值不超过5.7);若仪器出现过载保护情况,应立即将增益调至零,再断电源,停机5分钟后方可重新开机;每次注射液应保证进入样品管,如有漏液应及时用滤纸擦净,以免腐蚀仪器。七、思考题1.化学发光分析研究中,常需记录化学发光光谱(ICL-λ),如何实现之?2.鲁米诺的氧化发光受共存物质干扰较严重,本实验是如何消除共存金属离子的干扰的?为什么能消除干扰。实验七 环境水样中氟含量的测定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水中微量氟的方法。2.了解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的意义和作用。3.掌握环境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二、实验原理离子选择性电极1975年国际纯粹化学与应同化学协会给出明确的定义:离子选择性电极是一种电化学传感体,它的电位对溶液中给定离子的活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这些装置不同于包含氧化还原反应的体系。其基本结构是由四部分组成:敏感膜、内导体系(内参比电极、内参比溶液)、电极杆、绝缘导线。氟离子选择电极(简称氟电极)是晶体膜电极。它的敏感膜是由难溶盐LaF3单晶(定向掺杂EuF2)薄片制成,电极内装有0.1mol·L-1NaF-0.1mol·L-1NaCl组成的内充液,浸入一根Ag―AgCl内参比电极。测定时,氟电极、饱和甘汞电极(外参比电极)和含氟试液组成下列电池:Ag|AgCl (|NaF(0.1moL·L-1)NaCl(0.1moL·L-1) |LaF3单晶|含氟试液(αF-)‖KCl(饱和),Hg2Cl2|Hg←――――――――氟电极――――――――--――→←―试液―→←-饱和甘汞电极―→一般离子计上氟电极接(-),饱和甘汞电极接(+),测得电池电位差为:E电池=ESCE-(E膜+EAg,Agcl)+Ea+Ej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如溶液的离子强度,温度等),外参比电极电位ESCE、活度系数,内参比电极电位EAg-Agcl、氟电极的不对称电位Ea以及液接电位Ej等都可以作常数处理,而氟电极的膜电位E膜与氟离子活度的关系符合Nernst公式,因此上述电池的电位差E电池与试液中氟离子的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即E电池=K- (2.303RTF) lgCF式中,K为常数,R为摩尔气体常数8.314J·mol-1·K-1,T为热力学温度,F为法拉第常数96485C·mol-1。2、应用氟电极时需考虑三个问题:(1)溶液pH的影响,试液的pH对氟电极的电位响应有影响,pH值在5-6是氟电极最佳pH使用范围,在低pH值的溶液中,由于形成HF、HF2-等在电极上不响应的型体,降低了αF-。pH值高时,OH-浓度增大,OH-在氟电极上与F-产生竞争响应,也由于OH-能与LaF3晶体膜产生反应(LaF3+3OH-→La(OH)3+3F-)。从而干扰电位响应,因此测定需要在pH5-6缓冲溶液中进行。(2)为了使测定过程中F-的活度系数、液接电位Ej保持恒定,试液要维持一定的离子强度,常在试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惰性电解质,如KNO3,NaCl等以控制试液的离子强度。(3)氟电极的选择性较好,但能与F-形成络合物的阳离子如Al(Ⅲ),Fe(Ⅲ),Th(Ⅳ)以及能与La(Ⅲ)形成络合物的阴离子对测定有不同程度干扰。为了消除金属离子的干扰,加入掩蔽剂,如柠檬酸钾K3Cit、EDTA等。以上三种实验条件用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Total Ionic Strength Adjustment Buffer TISAB)来控制,其组份为KNO3,HAc―NaAc,K3Cit.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pH计;氟离子选择电极,使用前应在去离子中浸泡1-2h;电磁搅拌器、50mL容量瓶、烧杯等。2.试剂(1)TISAB溶液,102gKNO3,83g NaAc,32g K3Cit,放入1L烧杯中,加入冰醋酸14mL,加600mL去离子水溶解,溶液的pH应为5.0-5.5,如超出此范围,应加NaOH或HAC调节,然后稀至1L。(2)0.100mol·L-1NaF标准溶液:称取2.10gNaF(已在120℃烘干2h以上),放入500mL烧杯中,加入100mL TISAB和300mL去离子水溶解后转移至5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转移至聚乙稀瓶中。(3)高氯酸70-72%四、实验步骤1.pHS-3酸度计使用方法(1)开机通电预热30min。(2)测量电极电位①按下“mV”档(此时定位键,斜率补偿键,温度补偿键不起作用)。②将清洗过电极插入溶液内,并开动电磁搅拌机,仪器即指示两电极电位差。2.实验操作(1)水样的预处理用聚乙烯瓶采集水样,用水蒸气蒸馏法预处理环境水样,水中氟化物在含高氯酸(或硫酸)的溶液中,通入水蒸气,以氟硅酸或氢氟酸形式被蒸出。取50mL水样(氟浓度高于2.5mg/L时,可分取少量样品,用水稀释到50mL)于蒸馏瓶中加10mL高氯酸(70-72%),加热,待蒸馏瓶内溶液温度升到约130℃开始通入蒸气,并维持温度在130-140℃,蒸馏速度为5-6mL/min,待接收瓶中馏出液体积约为200mL时,停止蒸馏,并用水稀释至200mL,供测定用。(2)标准溶液系列的配制:取5个50mL容量瓶,在第一个容量瓶中加入10mL TISAB溶液,其余加入9mL TISAB溶液。用5mL移液管吸取5.0mL 0.100mol·L-1NaF标准溶液放入第一个容量瓶中,加去离子水至刻度。即为1.00×10-2mol·L-1F-溶液,1.00×10-3-1.00×10-6mol·L-1F-溶液逐一稀释配制。(3)工作曲线的测绘:上述(2)溶液分别倒入干燥的50mL烧杯中,并分别插入洗净的F-电极和SCE,在电磁搅拌机上搅拌3-4min,读下mV值,测量的顺序由稀到浓,这样在转换溶液时电极不必清洗,仅用滤纸吸去附着的溶液即可。(注:更换水样溶液之前,电极必须用蒸馏水清洗。)以测得的电位值(mV)为纵座标,以pCF-(或CF-)为横座标,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作出工作曲线。根据水样测得的电位值,从工作曲线上查出经预处理水样的CF-值,并换算成未经预处理水样的CF-并以mg·L-1表示。五、结果与讨论用半对数座标纸绘制标准曲线,从标准曲线上求实际斜率和线性范围,并求出样品中CF。六、实验要点与注意事项1.在测定一系列标准溶液后,应将电极清洗至原空白电位值,然后再测定未知试液的电位值。2.测定过程中搅拌溶液的速度应恒定。3.F-电极在使用前应在纯水中充分浸泡,若电极初用可浸泡1-2天,使得它在纯水中的电位值(VS SCE)应在+340mV以上,若小于此值,可更换去离子水几次,直至电位在+340mV以上,若无法达到此值,有可能是电极漏水或单晶片表面沾污,必须重装或作相应清洗。4.电极内装电解质溶液,为防止晶片内侧附着气泡而使电路不通,在第一次使用前或测量后,可让晶片朝下,轻击电极杆,以除去晶片上的气泡。七、思考题1.为什么测定时试液要按由稀到浓的顺序?2.TISAB的组成是什么?它在测量中各起什么作用?3.从工作曲线上可以得到哪些离子选择电极的特征参数?4.写出离子选择电极的电极电位完整表达式。5.用氟电极测得的是F-离子的浓度还是活度?如果要测量F-离子浓度,应该怎么办?实验八 库仑滴定法测定微量砷一.实验目的:1.掌握库仑滴定的一般原理和电位法指示终点的方法。2。掌握法拉第定律求算被测物浓度3.掌握ASD―1型多功能电化学分析仪库仑滴定仪使用的操作方法.二.实验原理1,库仑滴定的条件:(1)电流效率100%.(2)反应速率很快.2,法拉第定律:M 物质摩尔质量;n 电极反应的电子数.电极反应方程式,阳极,阴极,电极反应式3.指示终点的方法:电位法三.仪器与试剂ASD-!型多功能电化学分析仪(安徽师大),电极体系:工作电极对[(阳极),碳棒,阴极]; 指示电极对(铂电极[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高纯氮(99.99%)试剂:碘化钾(A.R);碳酸氢钠(A.R) ; 砷未知液,砷标准溶液,硝酸(1:1)四。实验步骤仪器装置;库仑滴定的装置如图,它由指示系统和电解系统组成。操作步骤将铂电极置于1:1硝酸中浸泡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电极以待用。将电极体系与仪器连接好。称取3.0 gKI及0.2g NaHCO3配置成60mL的溶液,然后放入搅拌子,将四电极系统置入此溶液中。同时取2~3mL此溶液放入辅助电极套管中,将碳电极置入。预滴定:确定终点电位:方法是取100 μLAs(III) 标液(20 μg/mL)于库仑池中,通N2,选择电流为100mA,倍率为 0.5,按预置健,记录-80~-180 mV的滴定曲线。As(III)标液的标定:准确移取100 uL 标液于库仑池中搅拌,通N2气,按“滴定”,滴定即自动进行,滴定结束记录电量。重复3次上述实验,取平均值。测定未知液中As(III)含量。取适量的As(III)未知液库仑池中进行滴定,记录电量。重复操作3次,取平均值。五.结果与讨论记录格式内容序号As(III)/mLAs(III)μg/mL电流μAQ测mCQ理mC误差标定123未知液1234结果计算Q~ 理论上待测试液所需的电量。未知液中As(III)的浓度。六 思考题库仑滴定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库仑滴定的反应式及两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什要把库仑池中辅助电极隔离。七.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电极极性切勿接反,辅助电极套管中要加入KI溶液实验九 循环伏安法判断电极过程一.目的:了解循环伏安法的原理及电化学工作站的使用二 原理:1.加压方式:三角波扫描(图略)2.电流-电压曲线(如图)3.判断规则:(1)  可逆(2)  准可逆(3) 只有一个氧化或还原峰,电极过程为不可逆。三.仪器与试剂:1 mol/L KNO3,0.5 mol/L K3Fe(CN)4电分析化学仪(上海辰华公司)或LK98电化学分析系统四 实验步骤:1.配制溶液:移取5.0 ml 1 mol/L KNO3于电解池中,然后加入0.5mL.5 mol/L K3Fe(CN)4.将三电极连接好,选择Chi815软件,用鼠标双击,弹出仪器操作界面。选择实验参数,作扫描速率在20~100mV/s范围内的循环伏安曲线,实验参数:E=0.6V,E=-0.20V,S=1e-5A/V,并记录其氧化还原电流及峰电位。数据与处理,采用origin6.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根据规则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十 示差脉冲溶出伏安法测定L―半胱氨酸一、实验目的掌握示差脉冲溶出伏安法的原理学习实际样品的处理方法和组分检测学习电化学分析的基本操作和仪器使用二、实验原理示差脉冲溶出伏安法(DPSV)是在缓慢线性扫描电压上(约5mv/s)叠加一个大振幅(50―100mV)的脉冲电压,并在脉冲电压半周期 的后期记录电解电流。在汞膜电极上峰电流为:ip=0.138Qm/使用半周期 小的脉冲电压有利于增大测定信号。三、仪器与试剂BAS-100A电化学分析仪(美国BAS公司),镀汞注液,0.5MHAc-NaAc(PH=6.5) 缓冲溶液,L-CYS标准溶液。四、实验内容下玻碳电极的处理及预镀汞Hac-NaAc缓冲溶液中L-CYS在玻碳汞膜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法实验。用2条件下的DPSV实验工作曲线不同浓度L-CYS与DPSV峰电流的关系,计算线性方程。样的处理及测定取一定量啤酒,加热至800C左右除去CO2,冷却后配成待测样,测定。6、实验报告实验十一 质谱法测定化合物的结构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2.初步掌握利用质谱图推测化合物结构的基本技能。二、实验原理质谱法是利用电磁学原理,采用高速电子束撞击气态分子,将分解出的阳离子加速导入质量分析器中,然后按质荷比(m/z)的大小顺序进行收集和记录,即得到质谱图,根据质谱图峰的位置,可以进行定性和结构分析;根据峰的强度,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根据质量分析器的工作原理,可将质谱仪分为动态仪器和静态仪器两大类,静态质谱仪的质量分析器为稳定的电磁场,它是按照空间位置将m/z不同的离子分开;动态质谱仪的质量分析器则采用变化的电磁场,按照时间和空间区分不同m/z的离子。如由单聚焦和双聚焦质量分析器组成的质谱仪,属于静态质谱仪,而飞行时间和四极滤质器组成的质谱仪、属于动态质谱仪。在一张质谱图中,可得到许多峰,这些峰的位置与相对强度除与分子结构有关外,还与离子化电位、样品所受压力和仪器结构有关。质谱峰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分子离子峰、碎片离子峰、重排离子峰、同位素离子峰、亚稳离子峰及多电荷离子峰。各种化合物在一定能量的离子源中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裂解而形成各种碎片离子的,表现为一定的质谱图,所以可根据裂解后形成的各种离子峰就可鉴定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本实验测―未知物,经其它方法初步鉴定是一种酮,其质谱图中分子离子峰质荷比为100,因此该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00、质荷比m/z=85的碎片离子。是由分子断裂·CH3(Mr=15)碎片后形成的。质荷比m/z=57的碎片离子,则可认为是再断裂一个CO(Mr=28)碎片后形成的。m/z=57的碎片离子峰丰度很高,是标准峰,表示它很稳定,也说明这碎片和分子的其余部分是比较容易断裂的,这个碎片很/CH3可能是 C→CH3\CH3所以整个断裂过程可表示为 ―·CH3 -CO /CH3未知物 ――→碎片离子――→C→CH3\CH3Mr=100 m/z=85 m/z=57O所以这个酮的可能结构是 ‖ CH3 - C - C(CH3)3三、仪器与试剂仪器 质谱仪(电子轰击离子源)试剂 酮标样(优质纯或提纯),未知试样四、实验步骤1.单聚焦质谱仪工作原理图2.按操作规程使质谱仪正常工作,并调节至下列实验条件(仅供参考)(1)电子轰击源:70ev(2)发射电流:100μA(3)离子源温度:180℃(4)磁场扫描范围:(0~1.50)×10-5T;扫速:8sec;扫描方式:线性。(5)电子倍增器电压:1.0~1.5KV3.对酮标样、未知试样分别进样检测、记录质谱图五、结果与讨论1.根据酮的质谱图,将各离子峰特征归纳至下表质荷比m/e相应的离子相应的离子离子特征或产生的裂解过程2.总结未知化合物的各离子峰特征与标准质谱图比较判断未知物的结构。六、要点及注意事项1.质谱仪属大型精密仪器,实验中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防损坏仪器2.仪器在未达到规定的真空度之前、禁止开机进行操作。七、思考题有一束含有各种不同m/z值的离子在一个具有固定狭缝位置和恒定电位的质谱仪中产生,磁场H慢慢地增加,首先通过狭缝的是最低还是最高m/ze值的离子?为什么?实验十二 核磁共振氢谱的测定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核磁共振氢谱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2.初步掌握简单核磁共振氢谱谱图的解析技能。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NMR)谱是分析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基本原理如下:1.核磁共振现象图1.12-1 外磁场中1H的自旋能级及其与外磁场强度的关系核自旋量子数I≠0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只可能有2I+1个取向,每一个取向都可以用一个自旋磁量子数(m)来表示。1H核的I=1/2,在外磁场中有两个取向,存在两个不同的能级,两能级的能量差△E与外磁场强度成正比,如图1.12-1所示。让处于外加磁场中的1H核受到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辐射,当辐射所提供的能量(hν)恰好等于1H核两能级的能量差(△E)时,1H核便吸收该频率电磁辐射的能量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改变自旋状态。这种现象就称为核磁共振。2.化学位移由于1H核周围电子的运动将产生感应磁场,使得有机物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的1H核实际受到的磁场强度不同,导致产生共振吸收的电磁辐射的频率不同,这就是化学位移,一般用δ表示。δ= [(ν样品- νTMS) /ν仪器 ]×106ν样品为某1H核的共振频率;νTMS为标准物质四甲基硅烷的共振频率;ν仪器为核磁共振仪的照射频率。3.自旋偶合有机物分子中的1H核的自旋磁矩可以通过化学键的传递相互作用,称为自旋偶合。自旋偶合可引起核磁共振吸收信号的分裂而使谱线增多,叫做自旋―自旋裂分。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 AV300核磁共振谱仪,NMR样品管(直径5mm,长20cm)2.试剂 甲苯(A.R.),乙酸乙酯(A.R.),氘氯仿(A.R.),四甲基硅烷(A.R.)等。四、实验步骤1.样品的制备在样品管中放入2~5mg样品,并加入0.5mL氘代试剂(如CDCl3)及1~2滴TMS(内标),盖上样品管盖子。2.做谱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照核磁共振谱仪说明书,学习测定有机化合物氢谱的基本操作方法。 3.谱图解析(1)由核磁共振信号的组数判断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化学等价(化学环境相同)质子的组数(2)由各组共振信号的积分面积比推算出各组化学等价质子的数目比,进而判断各组化学等价质子的数目。(3)由化学位移值推测各组化学等价质子的归属。常见质子的化学位移范围参见附录2。(4)由裂分峰的数目、偶合常数(J)、峰形推测各组化学等价质子之间的关系。对于一级氢谱,峰的裂分数符合n+1规律(n为相邻碳上氢原子的数目);相邻两裂分峰之间的距离为偶合常数,反映质子间自旋偶合作用的强度,相互偶合的两组质子的J值相同;相互偶合的两组峰之间呈“背靠背”的关系,外测峰较低,内测峰较高。五、结果与讨论1.实验结果样品编号化学位移δ/ppm相对峰面积峰的裂分数及J(Hz)值可能结构2.讨论NMR数据,说明推导理由。六、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1.本实验的重点在于认识核磁共振氢谱谱图并初步掌握简单氢谱的解析方法。2.待测样品要纯,样品及氘代试剂的用量要适当;氘试剂对样品的溶解性要好,而且与样品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3.要遵守核磁共振实验室的管理规定。七、思考题氘代试剂一般都比较昂贵,请思考在制样做核磁共振测试时该如何选择氘代试剂?八、参考书目1.曾昭琼.有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宁永成.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刑春毅等.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实验十三 气象色谱内标法分析白酒中的杂质一、目的与要求1.熟悉相对校正因子定义以及求取方法2.掌握内标法定量公式及其应用二、实验原理气相色谱法是以气体(此气体称为载气)为流动相的柱色谱分离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被分离分析的物质(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气相(载气)和固定(液)相之间分配系数的差异,在两相作相对运动时,在两相间作反复多次(103~106次)的分配,使得原来的微小差别变大,从而使各组分达到分离的目的。根据色谱图进行组分的定量时,所用定量方法主要有归一化法,内标法和外标法三种。当试样组分不能全部从色谱柱流出,或有些组分在检则器上没有信号时,就不能使用归一化法,这时可用内标法。内标法就是把标准物和被测混合物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在同一张色谱图上出现样品和标准物的色谱峰,因此内标物必须和样品组分分开,而且内标物要尽可能靠近被测样品的峰。用相应的校正因子校准待测组分的峰值并与内标物质的峰值进行比较,按下式求得待测组分的Wi= (msAifs,I / mAs ) ×100% (1)式中fs,i为组分i与内标物质相比的校正因子。m和ms分别为试样和内标物的质量。fs,i定义为:样品中各组分的定量校正因子(fi)与标准物的定量校正因子(fs)之比,即fs,i= fi / fs = miAs / Aims (2)三、仪器与试剂仪器,岛津GC-16A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程序升温装置,色谱柱10% PEG-20MΦ3mm×4m;C-R3A数据处理装置。试剂,乙酸乙酯,正丙醇,异丁醇,正丁醇,叔丁醇和乙醇(均为分析纯)。四、实验步骤1.按操作说明书使色谱仪正常运行,并调节至如下条件:柱温:80℃(或者程序升温70℃-100℃ 2~5℃/分),气化温度:150℃,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温度150℃,载气:氮气50mL·min-1;氢气50mL·min-1;空气500mL·min-1。2.标准溶液制备:在10mL容量瓶中,预先放入约3/4的40%-60%乙醇―水溶液(根据白酒度数决定),然后分别加入4.0μL乙酸乙酯、正丙醇、异丙醇、异丁醇、正丁醇和叔丁醇,并用乙醇―水溶液稀释至刻度,混匀。3.加有内标物的样品的制备:预先用白酒样荡洗10mL容量瓶,移取4.0μL叔丁醇至容量瓶中,再用样酒稀释至刻度,摇匀。4.注入2.0μL标准溶液至色谱仪中分离,记下各组分保留时间,再重复两次。5.用标准物对照,确定它们在色谱图上的相应位置,标准物注入量约0.1μL,并确定合适衰减值。6.注入2.0μL样品溶液分离,方法同步骤4、5,并重复两次。五、结果计算1.确定样品中测定组分的色谱峰位置2.计算以叔丁醇为标准的平均相对校正因子3.计算样品中测定的各组分的含量(以三次测定的平均值)六、注意事项1.必须先通入载气,再开电源,实验结束时应先关掉电源,再关载气。2.色谱峰过大过小,应利用“衰减”键调整。3.微量注射器移取溶液时,必须注意液面上气泡的排除,抽液时应缓慢上提针芯,若有气泡,可将注射器针尖向上,使气泡上浮推出。不要来回空抽。4.注意气瓶温度不要超过40℃,在2米以内不得有明火。使用完毕,立即关闭氢气钢瓶的气阀。七、思考题1.本实验中选叔丁醇作内标,它应符合哪些条件。2.配制标准溶液时,把叔丁醇的浓度定为0.04%是任意的吗?将其它各组分的浓度也定为0.04%,其目的是什么?3.要使白酒的分离进一步得到改进,可采取哪些方法?八、参考书目汪昆体,罗传秋,周啸.聚合物近代仪器分析(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傅若农,顾峻岭.近代色谱分析(第1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附录1 气相色谱仪简介一、气相色谱仪典型流程图相色谱仪虽然种类很多,形式也各不一样,但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气源和流量调节系统,用于保证载气处于最佳工作状态2.分离系统,色谱进样汽化器和色谱柱3.检测系统,用于测定柱后流出组分的浓度(或质量)随时间的变化4.其它辅助系统,包括温控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样品收集器等二、GC-16A操作方法运转准备在下图用程序方框图表示出启动GC(气相色谱仪)的顺序。接通GC的电源开关↓接通软磁盘驱动器的开关↓BOOT↓LOAD,GC”附录2,设定气相色谱仪条件SET MENU(设定用的项目表)这是在设定GC(气相色谱仪)的条件时首先出现的画面。请移动光标,选用需要的项目。SET MENUGO PARAMETER*.COL,OVEN,TEMP,PROGRAM*.LIMIT TEMPERATURE*.AOC,PARAMETER*.TIME PROGRAM*.AUTO PROGRAM*.PLOT CONTROL*.SAT.OVEN,TEMP PROGRAM*.FLOW RATE SET*.FILE CONTROL*.SET TIME & eVENT CONT.*.DIAGNOSI*.EXTRA附录3GC PARAMETER SET设定气相色谱仪的分析条件。GC PARAMETER SETTEMPERATURE(deg.c)TEMP.PROGRAMCOLUMN OVEN[DW] 100INJECTION.BLOCK 160DETECTOR.BLOCK 180实验十四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芳烃类化合物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2.了解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原理和应用;3.掌握用保留值定性及外标法色谱定量方法。二、实验原理流动相为液体的色谱称为液相色谱。经典的液相色谱由于大多在常压下操作,应用极为有限。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液相色谱的基础上,根据色谱法理论,在技术上采用高压液泵、高效色谱柱和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发展起来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具有准确、快捷、方便等优点,广泛地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环保、科研等各个领域。液相色谱按分离机制不同可分为:液固吸附、液液分配、离子交换及空间排阻等几种类型。本实验属液液分配色谱。液液分配色谱是根据样品各组分在不相溶的两相间分配系数的不同从而实现分离的。流动相为有机溶剂、水或有机溶剂―水等混合溶剂,固定相是由固定液(如十八烷、聚乙二醇)涂渍在惰性载体或通过化学反应键合到硅胶表面上而组成的,它与流动相互不相溶,且有一明显分界面。当样品溶于流动相后,经色谱柱在两相间进行分配,待分配达到平衡时,样品组分的分配服从于下式:k= Cs / Cm = k′Vm / Vs (1)式中k是分配系数,k′为分配比,Cs和Cm分别是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浓度,Vs和 Vm分别表示色谱柱中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体积。k值除与组分的性质、固定相及流动相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温度、压力有关。在一定条件下,k值的大小反映了组分分子与固定液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k值大,说明组分与固定相的亲和力大,即组分在柱中滞留的时间长,移动速度慢。分离顺序决定于分配系数的大小,分配系数相差越大,愈容易实现分离。根据所选用的流动相与固定相相对极性不同,液液分配色谱又分为两类:固定相的极性大于流动相的极性,称为正相分配色谱;固定相的极性小于流动相的极性,称为反相分配色谱。化学键合固定相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中,流动相较简单,一般由甲醇―水、乙腈―水、乙腈―水―盐或甲醇―水―盐等体系构成,流动相的有机溶剂浓度、pH值和盐浓度的变化,可以改善洗脱强度,提高分离效果,所以,化学键合相反相HPLC色谱应用非常广泛,适于分离几乎所有类型的化合物。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岛津LC-6A高效液相色谱仪,C-R3A数据处理机,超声波清洗器,色谱柱(C18)微量注射器(20μL)2.试剂:甲醇A.R,苯A.R,甲苯A.R,萘A.R,联苯A.R四、实验步骤1.按附录中的LC-6A高效液相色谱仪中操作启动色谱仪,色谱条件为:色谱柱Shim-Pack ZORBAX C18,4.6mm×15cm流动相 甲醇∶水=80∶20(超声半小时脱气)进样量,10.0μL检测器 UV,检测波长254nm灵敏度 0.02~0.2AUFS2.溶液配制:(1)储备溶液配制〓准确称取苯2.000g、甲苯2.000g、萘2.000g、联苯1.000g分别置于4个10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后,定容至刻度。(2)标准溶液配制,根据实验需要,准确吸取一定量的储备液,分别配制成苯400μg·mL-1、甲苯400μg·mL-1,萘400μg·mL-1、联苯200μg·mL-1 标准溶液。3.基线走稳后,分别注入苯、甲苯、萘或联苯的标准溶液10.0μL,记录各物质的色谱峰。记下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4.注入待测样品溶液10.0μL,记下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5.实验完毕,按要求关好仪器。五、结果与讨论1.根据保留值定性,同一物质,在同一色谱条件下,由于在色谱柱中的保留值是一定的,所以,出峰的时间也是一定的(仅适用于标准比较法),因此可以利用保留时间进行定性。2.根据峰面积定量:在一定条件下,被测组分的浓度与检测器给出的响应信号(如峰面积、峰高)成正比.试样浓度= (试样峰面积 / 标准峰面积)×标准溶液浓度六、注意事项1.用注射器吸样时,不能有气泡。2.若用缓冲溶液作流动相,实验完毕,必须先用水充分清洗,再用甲醇充分清洗,防止盐析出会磨损泵头、堵塞输液管、进样阀、污染色谱柱、检测室等。七、思考题1.用作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的溶剂使用前为什么要脱气?2.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什么?3.外标法色谱定量的优点及实验中应注意哪些事项?4.根据分离所得的色谱图,解释不同组分之间分离差别的原因。八、参考书目1.曾泳淮,林树冒编.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张剑荣,戚苓,方惠群.仪器分析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附录1 LC-6A高效液相色谱仪简介一、仪器的基本结构LC-6A高效液相色谱仪基本配置包括溶剂输送泵LC-6A、检测器SPD-6A、色谱柱柱箱CTO-6A和数据处理装置C-R3A等独立组件,以上组件与控制器SCL-6A相连。通过控制器可以统一控制这些组件的操作,也可独立对各个组件进行操作。仪器操作流程图见附图1.14-1。二、仪器的使用方法1.打开稳压电源,待稳定后,依次打开LC-6A输液泵、SPD-6AV检测器和SCL-6A控制器电源开关,系统进行自检。2.按PARAM键,荧光屏上显示如图1.14-3:在参数显示屏上设立分析参数。3.旋开输液泵截止阀,按〖FK()START〖FK〗〗键,启动输液泵,进行排气,排完之后关闭截止阀。4.依次打开FDD-1A、6槽合、C-R3A、CRT电源,C-R3A打印出“FDD-1A BOOT V1.0”,插入C-R3A系统盘并关上,C-R3A打印出“FDD-1A FDOS V1.2”,按[CTRL][MONNT][ENTER]后 清屏。5.按[S/D][PLOT],走基线,直至稳定。6.再按[S/D][PLOT],停止走基线。7.按[PRINT][CTRL][LEVEL],CRT显示零点漂移值(-1000~+5000)。8.按[ZERO],记录笔调整至零点位置。9.按[S/D][STEST],仪器进行50秒自检,完成后显示SLOPE值(峰检灵敏度)。10.按[S/D][LIST][WIDTH],打印出各参数值进行确认。LIST WIDIH(O)ANALYSIS PARAMETER FILE OWIDTH 5 SLOPE … 20.0DRIFT 0 MIN.AREA 100T.DBL 1000 STOP.TM 8ATTEN 2 SPEED 3METHOD$ 41 FORMAT$ 0SPL.WT 100 IS.WT 1如需改变某值,先按该功能键,然后输入你所需的值。11.用注射器吸取一定量的样品溶液,插入进样阀的注射孔,将进样阀旋至INT位置,注入样品后进样阀旋至LOAD位置,随即按[START]键,分析工作开始。12.色谱峰出完后,按[STOP]键,C-R3A打印出保留时间、峰面积以及所占百分率。13.关闭检测器电源,取出软盘,依次切断FDD-1A,6槽合,C-R3A和CRT电源。14.关闭输液泵,将流动相换成水,再启动输液泵,进行充分清洗后,再用甲醇充分清洗。最后关闭输液泵、控制器及稳压器电源。实验十五 银丝汞膜电极法测定营养品中的微量元素一、实验目的学会制作特殊的电化学传感器掌握电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对实验数据的正确处理二、实验原理Zn2=等金属离子可以在汞膜电极表面生成金属汞齐,在阳极化过程中又会氧化溶出。 Mn+ + ne- +XHg = M(Hg)XM(Hg)- ne- = Mn+ + XHg三、实验仪器和试剂CHI660A电化学式作站(美国CHI公司),Zn标液(纯金属锌按常规方法配制),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四、实验内容电极制作:用直径为0.5mm的纯银丝绕成弹簧状,将直线部分封入直径约0.5cm的玻璃管中,把银丝电极放入金属汞中一段时间,拿出,振动除出多余的汞。仪器安装连接并调用控制程序:以银丝汞膜电极为工作电极,以Ag/AgCl为参比,铂丝电极为辅助电极构成三电极系统。调用仪器控制程序。3、条件实验先在-1.0―+0.2扫描范围内作Zn2+溶液的循环伏安圈,根据循环伏安圈上Zn2+的出锋电位,调整实验参数。在不同介质中作同一条件的循环伏安扫描,确定最佳实验的介质。改变扫速,静置时间等参数进行实验,优化实验条件。4、工作曲线的绘制在选定实验条件下,逐渐加入定量。锋标液,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 记录锋电流。重复进行实验,得到不同浓度Zn标液对应的DPV锋电流,计算线性回归方程。5、样品测定测市售“补欣”口服液中锌的含量,与参考值对照。实验报告实验十六 阴极吸附溶出伏安法测定碘盐中的碘实验目的:1.掌握阴极溶出伏安法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2.了解CHI815或LK98电分析化学仪的使用。二.实验原理三.仪器与试剂:CHI815电分析化学仪或LK98微机电分析化学仪。三电极系统:银微电极(自制),Pt电极和Ag/AgCI参比电极。试剂:1.0×10-2mol/L KI 0.1mol/LHAC-NaAC四.实验步骤1.银电极表面的处理,处理方法见P57.2.仪器的使用参见说明书。3.溶液配制:移取5ml HAc-NaAc缓冲溶液于电解池中,加入5.0 mL的去离子水。通氮20分钟。选择合适的参数,利用循环伏安技术循环扫描十余圈以活化电极。4.适的参数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技术,作碘浓度与峰电流关系的曲线。5,样品测试:将样品处理后利用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五.注意事项:电极的活化至关重要,实验前必须将电极处理活化才能进行实验。
课件名称:课件分类:化学课件类型:电子教案文件大小:68.53KB下载次数:27评论次数:3用户评分: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孔光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