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小学数学一到三年级说课ppt模板的PPT统统...

最新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课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最新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课件 最​新​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课​件 大小:2.4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六册统计与可能性说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六册统计与可能性说课稿 第一课时:比一比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81页—8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比赛、统计、观察等活动中,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激趣(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1、 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校课间开展最多的是哪项体育活动? 师:光说不练不是好汉,今天我们就先在班级开展一次男女生踢毽子比赛,好不好? 2、 队员入场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队员入场!(男女各2人) 3、 同学猜想 师:刚才,女同学说想赢,男同学说不想输。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是男队会赢还是女队会赢? 4、 举手表决 师:这样说老师一点也听不清,这样吧,请支持男队的举手,请支持女队的举手,支持率还真差不多,看来还真得到赛场上见! 6、 裁判入场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裁判员入场! 7、 踢毽子比赛 师:下面老师宣布比赛规则:每名运动员的踢毽子的时间是20秒,踢坏了可以接着踢,记总数。请裁判员做好记录。 活动(二)、探索意义(初步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1、 同学计算 师:现在比赛结束了,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会获胜呢? 师:既然人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总数比较,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下男队和女队各踢了多少个? 2、宣布比赛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比赛成绩统计表: 师问:男生几人参加了比赛?女生几人参加了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比出谁赢了呢?学生观察表后回答: 师:女队一共踢了几个,男队一共踢了几个,因为(&&& )&(&&&&& 所以比赛获胜的是(   )队! 3、人数参与不同比赛。(三男,四女) 4、再次公布比赛结果。 比赛成绩统计表: 师:这回请同学们再算一算男队一共踢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 师:再来看女队一共踢了(  )个,男队一共踢了(  )个,因为(  )&(  ),所以现在老师宣布:(  )队获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 5、激起矛盾 师:老师看到男同学得意洋洋,而女同学直喊不公平,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公平? 6、出现问题 师:问题出现了,人数不同时,比总数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7、引出平均数 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平均数是怎么回事,以这次比赛为例说一说。在小组内先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8、猜想结果 师:我们再以女队为例,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女队的平均数会在什么范围? 师:那男队呢? 9、计算完成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求一求男队和女队踢毽子的平均数,一方面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另一方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哪个队会获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同学们看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10、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两个队踢毽子的总数分别除以它们的人数,求出了两个队平均每人踢的数量,我们用这两个数描述了两个队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这两个队的平均数。哪个队的整体水平高一些呢? 11、再次宣布比赛结果,(对学生进行失败教育) 师:这回我宣布获胜的还是女队。看来王老师在踢毽子方面也是一个弱者,也没能帮助男获胜。王老师要向男同学们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再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课间我们继续练习,争取下次比赛我们获胜。 12、再次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看黑板,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求出了两个队的平均数,看这两个平均数是(&&&& )和(&&&& ),你们能不能再说一说,它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数? 它是不是就是每个人实实在在踢的数量? 13、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我们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谁再来说一说怎样求平均数?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4、理解平均数的用途 师:刚才的比赛人数不同,我们比总数,你们觉得不公平,这时,平均数出现了,你们评价一下,学习平均数有什么用? 15、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活动(三)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探索移多补少法 学习课本81页——84页。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小结: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同学们今后在求平均数的问题时,可以用计算的方法,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2、自学书中例2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81页,自己学习这一页的内容。 师:通过自己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3、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数的知识,对这节课的知识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要问? 活动(四)综合练习 1、“试一试”课本83页(小熊冷饮店) (1)让学生先读懂统计图。 (2)你从上面的资料中知道了什么? (3)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练一练”P84(1、2两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也可以在统计表上直接用“取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得分。 3、拓展练习。(见课件智力闯关) 活动(五)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师: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就留个作业,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数学课,请你对我们这节课上的是否满意(或成功)打一下分,满分是十分,回去后在小组内求一求平均分。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谢谢lx回答~但我要的是数学~题目很清楚啊! 各位能多给点吗? 别一课一课的啊!_百度作业帮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谢谢lx回答~但我要的是数学~题目很清楚啊! 各位能多给点吗? 别一课一课的啊!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谢谢lx回答~但我要的是数学~题目很清楚啊! 各位能多给点吗? 别一课一课的啊!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个例子). (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好可爱哦,呵呵,你把题目发给我,我给你解答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一、说教材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说课ppt模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