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报英语合刊语文刊2011年1月11日第二...

2011年新课程报语文导刊八年级上册38期答案.
第38期A2、A3版参考答案  1.xī tuān shù hàng xìng chōng   2.歇:消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穹:高;吃喝的东西和所有的商品(价格)都比平时加倍地高.  略:一点儿;忽然,江面上到处升起了黄烟,人们彼此一点也看不见.  3.(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1)《水经注》 郦道元 南北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2)陶渊明 元亮 五柳先生 东晋末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6.示例:酌清酒暮晨品松霜  7.①成分残缺或缺主语.②把“只要”改为“只有”.③删去“模模糊糊”.  8.示例:反方:祥子的钱被抢被敲诈,完全是他自己胆小怕事造成的.试想,他如果去问一下曹先生,将事情搞明白,就不至于这样被骗.他太愚昧了,不值得同情.  9.(1)示例: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我们处在这个信息社会里,应学会广泛地搜集资料、处理资料.为此,今天我们开展这次以“学会搜集处理资料”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欢迎同学们踊跃参加.(2)书本、网络、访问、参观、实验、电视视听等等.(3)做摘录、做提要、做札记、做文献综述、复印法等.(4)“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景物劲拔、坚毅之美;“长”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的杳无尽头;“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10.渡 荆门 楚国游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11.这景象是立足行舟上所见.用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12.这首送别诗写的是故乡的水,是诗人送给自己的.  13.(1)日光,这里指太阳 (2)连接 (3)舒展 (4)就  14.(1)(秋天)每逢到了(久雨)初晴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凉和寂静.(2)水腐蚀石头,使它充满孔洞;水磨砺石头,使它变得锐利而成为剑戟.  15.[甲]文描述了长江三峡雄伟的地貌和壮丽景色,[乙]文描述的是石首绣林山奔腾数百里的江水忽与眼前之石撞击的奇景;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16.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浩荡迅疾,宏壮有力 勇猛、顽强、稳固  17.语句简练整齐,多运用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如[甲]文中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多用四字句,既精炼,又有气势,勾勒出了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乙]文“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随其洗磨”四字短语,句式整齐,展现出了三峡石水相撞时的奇妙景观.参考译文  大江从三峡流出,沿途所遇到的无非就是石头,水势常常因此而盘曲不能舒展.到了西陵峡以后,两岸大多都是沙石泥土,挡在水的面前就显得没有多大用处,水自此才得以显出其剽悍的性情.像这样的情况共有数百里,都不敢和它进行争夺,但是在这个地方忽然遇到了石头.水势汹涌而下,激射到石头上,山崖高峻努力阻挡住它的锋芒,于是水和石就好像开始打相持仗.以水来战石,则水势浩大,流速迅疾,水把石头劈开,使它像树林一样;水腐蚀石头,使它充满孔洞;水磨砺石头,使它变得锐利而成为剑戟,把石头磨得圆滑,好像虎的形状,石头就像不能稍微作出让步的样子.如果以石战水,石壁雄伟地伫立在那里,凶猛刚健,任水洗刷磨砺.(水)浩荡而来,而浪涛却折返而回,碰触到山崖水势就变得缓慢,就好像背着东西一样.  18.重峦叠嶂、万里长波;闲适、惬意.  19.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0.为三峡增添神秘色彩,赋予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21.示例:如梦如幻、神奇古朴、如诗如画  22.抒发作者豪迈达观的情怀和对祖国俊美山河的赞美之情.  23.大茗山概况(地理位置、所处地理环境、海拔高度).  24.不应删去.这几段一方面起到了过渡的作用,自然引起下文对大茗山的赞美;另一方面是为了与下文大茗山对比,突出其清灵、神奇,令人眷恋.  2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26.用事实证明大茗山盛产的桃花茶美妙迷人,是大自然魔力的幻化.  27.因为大茗山千姿百态、博大精深;彰显着大自然的魔力;藏龙卧虎,钟灵毓秀;更重要的是大茗山是故乡,是亲人长眠的地方.28.思路点拨: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各具特色、不胜枚举,怎样才能从纷繁复杂的思路中找寻到那最触动心灵的一瞥呢?景物不同,魅力一致,单纯写景不利于激发读者兴趣,而将景物的美丽与个人独特感受相结合才会引人共鸣,从而使文章与众不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第40期A2、A3版参考答案  1.D(cānɡ;chà。 A.chèn;lòu/lóu B.pán/fān;zhuó C.fānɡ;biē/bēi)  2.(1)嶂 壑 迥 缀(2)谢—榭
应—映(3)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的经历及理解方式。  3.C(“自出心裁”的意思是指诗文、技艺等的独特构思,出自自己心中的构思,比喻...
扫描下载二维码八上新课程报语文导刊38期综合测试题(6)答案
第38期A2、A3版参考答案《诗四首》
1.A(秽huì)
2.C(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3.(1)①潜
诗人②摩诘
诗人 山水诗
简斋(2)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④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4.五言律诗 记叙 描写
5.征蓬出塞 大雁北归 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 奇特壮美 苍凉孤寂
6.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是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抒发了内心的寂寞伤感之情.
7.“直”写出了“孤烟“的挺拔坚韧,刚直有力.“圆”烘托出长河杳无尽头,大漠空旷辽远,清晰地刻画塞外旷远荒凉的壮观景象.《湖心亭看雪》
1.C(芥jiè)
2.B(白:白色)
3.A(炉火:带着火炉,名词活用作动词.)
4.(1)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3)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4)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廊,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2)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3)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埋下伏笔.
6.运用白描手法,形象地写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的大小、状貌,创造出人与自然合一的美好境界.
7.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也是辟出另一境界,表现了作者喜逢知己的情感.
8.(1)译文是“全”.(2)“一”是数词,与后面的量词组合翻译的时候放在了相应的名词前面.译文是“一点湖心亭的轮廓”.(3)“一”是数词,和名词组合,省略了量词,在翻译的时候补充量词.译文是“一个人”.
9.这篇短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第38期A4版参考答案
1.(1)qióu—qiú(2)chù—jiù (3)shù—sù(4)shǔ—zhǔ
2.D(A项“自”分别解释为:在;自从.B项“属“分别解释为:连续;类似.C项“白”分别解释为:白色;酒杯.D项“是”都解释为:表示判断动词,是.)
3.(1)便引诗情到碧霄(2)箫鼓追随春社近(3)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①把“并且”改为“和”.
②而有的人听到的只是声音,看到的只是颜色.
5.示例:来到漓江之畔,我被它的碧水萦回所倾倒,痴迷倒影的神姿.
6.示例:长江三峡素有“山水画廊”的美誉,两岸高峰夹峙,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岸上树木苍翠,遮天蔽日,峭壁上悬泉瀑布,石壁间猿鸣阵阵.春、夏、秋、冬各具韵味,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令人心驰神往.7.(1)想要(2)考虑、想到 (3)于是、就(4)共同、一起
8.(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2)从大处落笔,抓住瞬间的感觉,把冷月清光写到极处;运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展现了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
9.示例:月光悄悄进门来了,它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相伴,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于是作者睡意全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而迎.
10.“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吾两人者”指苏轼和张怀民.表达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11.(1)端午节(2)重阳节(3)清明节(4)春节
12.示例:对传统节日宣传力度不够,传统节日缺少新的活力.
13.(1)逆流而上(2)辨不清 (3)横贯(4)的样子
14.(1)凡是水没有流进溪的全叫做涧.(2)杜鹃花正盛开,点缀着山路;太阳一时被岩石遮住一时又露面.
15.侧面描写 突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16.作者运用博喻的手法,通过多个比喻来形象地表现怪石的诡异形态,给人以直观的印象.
17.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过龙井山再走几里路,一股清凉澄澈的溪流映入眼帘,这是九溪北去的清流.溪水发源于杨梅坞.我沿这条溪流上行,是从龙井开始的.溪流是流经万山丛的.这些山并不陡峭却很多沟壑,山脚相互交叉,树木丛生,茂盛苍翠,看不清上山的路径.沿着溪流找山路,看见东边又看不见西边;前面象是路阻断了,走上去却发现有路.凡是水没有流进溪的都叫做涧,一共有十八条涧,正好是九条溪的两倍.
我往上走,遇到涧就停下细看.流过山涧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块横阻在中间.流水和石块撞激,使水面的水草来往舞动.溪流宽有四五尺,水浅的地方是浅滩,水从草丛中流过去;稍深一点的地方,虽然水积得深,但还看得清水下的石子和沙子.
山上茶树多,枫树多,松树多.走过了小石桥,在通向安理寺路上,岩石更加怪异.春笋开始脱壳,在岩顶上随风摆动,像是老人稀稀的头发.怪石重重叠叠,在山腰隐现,形状有的像橱柜,有的像桌子,有的像一函书的形状.向树林顶上望去,淡淡地罩着云气.杜鹃花正盛开,点缀着山路.太阳一时被岩石遮住一时又露面.我们走出山坳,已经是中午了.
这次游览是在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六.和我同游的,是达县人吴小村,长乐人高凤岐、钱塘人邵伯炯.
18.写作提示:补全题目后,以游踪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描写景物融入自己的感情,情景交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课程报英语合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