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观为什么要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于意识...

“唯物主义”思维方式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发展必将导致政治文明、民主完善、法制健全、道德升华等等。为什么,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为道至善,道为万教之根,德为万法之本。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14:07:03&)
3201字(6597/61)
( 21:03:56)
( 22:27:01)
245字(9/0)
( 22:26:45)
140字(21/0)
( 22:21:46)
141字(8/0)
( 22:24:50)
118字(9/0)
( 22:24:27)
225字(179/0)
( 22:20:12)
253字(2/0)
( 22:23:56)
401字(15/0)
( 22:18:07)
404字(6/0)
( 22:21:53)
147字(12/0)
( 22:15:46)
474字(10/0)
( 20:14:27)
279字(3/0)
( 20:14:00)
206字(8/0)
( 20:09:13)
168字(11/0)
( 20:08:23)
313字(36/0)
( 20:07:05)
288字(15/0)
( 20:06:06)
230字(23/0)
( 20:04:26)
260字(10/0)
( 18:43:18)
277字(10/0)
( 18:39:52)
269字(4/0)
( 16:12:59)
133字(5/0)
( 15:37:06)
189字(11/0)
( 15:32:46)
229字(9/0)
( 15:34:29)
298字(6/0)
( 15:28:04)
371字(2/0)
( 15:24:51)
141字(9/0)
( 12:23:32)
362字(3/0)
( 12:19:35)
223字(22/0)
( 12:07:43)
( 11:58:42)
104字(23/0)
( 10:09:44)
203字(2/0)
( 21:42:03)
284字(26/0)
( 21:39:48)
384字(13/0)
( 21:38:54)
204字(4/0)
( 18:49:37)
101字(9/0)
( 18:48:34)
205字(11/0)
( 18:47:57)
282字(6/0)
( 18:49:14)
208字(48/0)
( 18:43:03)
142字(54/0)
( 15:57:35)
104字(26/0)
( 15:36:35)
293字(14/0)
( 15:38:42)
136字(11/0)
( 15:31:57)
360字(13/0)
( 15:33:56)
239字(17/0)
( 12:47:28)
269字(125/0)
( 12:40:20)
119字(13/0)
( 12:37:25)
96字(16/0)
( 10:10:30)
15字(22/0)
( 10:12:37)
49字(12/0)
( 22:34:09)
184字(10/0)
( 21:25:07)
345字(38/0)
( 21:07:29)
107字(27/0)
( 21:06:42)
43字(14/0)
( 20:59:14)
195字(14/0)
( 20:14:56)
134字(61/0)
( 20:00:51)
285字(157/0)
( 18:37:25)
13字(10/0)
( 16:54:39)
390字(19/0)
( 15:03:06)
18字(12/1)
( 21:01:16)
195字(47/1)
( 00:43:19)
29字(13/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马克思为什么要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辩证作用的统一_百度作业帮
马克思为什么要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辩证作用的统一
马克思为什么要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辩证作用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总说唯物辩证法
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的区别1 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 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 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 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1 二者同属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 二者相互渗透.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认识论是灵魂.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果只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那么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辨证唯物论还揭示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而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又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的,即在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原因、状态及发展趋势.如果否认世界的物质性来谈联系、运动、发展,那就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掌握唯物论,要从最基本的概念——物质人手.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概念,要正确理解物质概念的内涵,就必须抓住它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涵盖的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是共性,是意识所没有的.
要理解辩证法,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条红线.二者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但是研究的角度不一样.研究世界的本质要用辩证法的观点,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研究辨证法要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会陷入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彻底的唯物论,又是彻底的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法原理以及对应的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方法论: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因果联系原理:
原理: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因果之间既有先行后续,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体现的哲学原理: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个观点,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运动和物质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区别: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第二,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第三,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第四,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五,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二者联系:第一,二者不可分割;第二,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同时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矛盾的含义原理:
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矛盾是客观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结合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得出对应的方法论:
方法论:我们懂得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质变和量变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还要学会“优化结构”.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前途充满信心;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坚定地走曲折的道路.9月全国2011年1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全国2011年1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92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 (后附答案) 考试必看!-第2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92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 (后附答案) 考试必看!-2
57、“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D.任何事物变化都是;58、我国中医针灸学主张:“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A.表明假象就是本质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C.体现事物是由它的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D.强调了人们只能通过实践和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59、“沉
57、“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之”表明的哲理是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D.任何事物变化都是有规律的58、我国中医针灸学主张:“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从哲学观点看,这一主张A.表明假象就是本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C.体现事物是由它的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的道理D.强调了人们只能通过实践和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事物的规律5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60、“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辨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二、多项选择题: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2、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E.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A理先气后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4、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是否承认矛盾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D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的问题5、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A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
B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C世界统一于存在D世界统一于意识
E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A.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动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事物空间位置暂时未变
D.事物仍然保持自身的性质7、“先有计划,后有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C.房子是主观意志的产物D.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E.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8、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9、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惟一存在的世界
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C.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井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E.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11、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之固然。”“静者静动也,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E.静止就是运动,不存在静止12、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13、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在于A.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论和二元论B.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C.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E.结束了对物质及其结构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物质观14. 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关系为A.人类世界不能脱离自在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C.人类世界就是自在世界
D.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和分化 E.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性1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区别主要有A、辩证法
B、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统一
C、它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D、以实践为基础
E、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16、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17、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发挥特长、才能,培养思维和创造精神,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这种做法是A.尊重了客观规律
B.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C.正确处理了内外因关系D.体现了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E.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8、新生事物是A新出现的事物
B形式新奇的事物
C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D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事物
E进步的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19、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20、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欲擒故纵,声东击西D.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E.物极必反,相辅相成21、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正确的观点是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B条件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C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D改变条件是不需要条件的,可以任意进行E改变和创设条件也是有条件的2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A.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B.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C.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D.限制事物的发展E.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2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E.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24、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 “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2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2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27、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主张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28、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 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使自身获得发展
D.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29、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30、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31、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32、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事不必难,知难不难三、判断正误题: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而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每个人的世界观就是哲学。2、世界观决定于方法论。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注重物质利益,后者注重精神利益。4、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5、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6、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相对主义认为静止是相对的。7、实践是纯粹的精神性活动。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9、世界统一于存在。10、意识的产生是一个神秘莫测的过程。11、先有计划、方案,然后施工,说明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12、人脑分泌意识,如同肝脏分泌胆汁。13、意识的唯一本质是人脑的机能。14、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15、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16、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17、新事物就是新产生的事物。18、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19、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所以质变优于量变。20、矛盾只存在于观念之中。(矛盾是人的思维陷入错误时的表现)21、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22、辨证的否定就是对事物的彻底否定。23、既不存在纯粹的必然,也不存在纯粹的偶然。24、“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25、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必然性,所以说“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26、真象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不表现事物的本质。2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8、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29、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0、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31、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32、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而量与事物的存在并不直接统一。3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34、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35、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四、简答题: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2、什么是哲学?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4、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5、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说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6、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7、什么是新事物?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辨证关系。10、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二者的辨证关系。11、量变、质变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辨证关系。12、简述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五、论述题: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2、试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辨证统一原理的内容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3、用量变与质变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表明作者强调A.知对行的指导作用
B.没有知就没有行
C.知行并进
D.先行后知,重在行4、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A.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92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 (后附答案) 考试必看!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 (绪论部分 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 马克思主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 无产...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包含全部答案)_哲学_高等教育...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隐藏&& 马克思主义原 理期 末考试复习 题及 答案 3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前年交替之...  马克思主义原理 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马克思主义原理 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4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毛概 复习 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绪论 1、什么是狭义的马克思主...  福师1203 考试批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 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意识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